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上)
(2006-05-29 17:10:25)
转载
分类:纪录专论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李杰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其整体布局和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要根据题材和主题表现的需要而确定,然后再根据结构形式要求去组织安排材料。

好的选题和立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结构形式,同样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

但纪录片的结构安排要符合一些基本要求。

首先它要脉络清楚,有明确的主线,它或以事物发展顺序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为线索安排结构,或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等来组织材料。

总之,一部电视片的各个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观众按照编导的思路去进行思考、认识和想象。

结果结构混乱,往往会使观众不知所云。

其次,要注意结构完整,一般一部电视片都有开头、主体、细节、高潮和结尾,而主体部分又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成若干层次,如果结构不完整,就会使人生残缺不全的印象。

此外纪录片的结构还要努力到新颖、自然、统一。

一、层次的安排
层次指的是纪录片表现内容的先后次序,每个层次表达一定的意思,不同层次根据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

(一)时序式
时序式是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客观存安排层次的,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等常采用这种形式。

特别是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纪录片,常常是按事物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加以纪录和反映。

这样可以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事性发展变化的脉络。

为了避免成为平淡无奇的流水帐,在不同时间段都要突相应的重点,如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制作的《二十个夜与昼》,反映是的1987年5月7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时,沈阳军区管兵扑火救火实的事迹。

这部纪录片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战斗在漠河、塔河》,二是《战斗在大兴安岭林区》,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火灾的发生、蔓延、管兵们与烈火搏斗直至大火最终被扑灭的全边程。

在每个时间价段,又精心选择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某团二营战士从火海中抢救群众,“大胡子”师长吴长富指挥全师扑火五战五捷,以及一些普通战士舍生忘死的事迹。

有些反映人物的纪录片也常常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一段,从侧面反映他的生活。

如《春蚕曲—作家巴金的一天》,就是通过对巴金一天的日常生活的纪录,来向观众展示巴金晚年的创作生活。

首先表现的是巴金早晨慢跑散步,上午在书房伏案写作,以及上午的其他一些活动,与此同时也介绍了巴金的创作生涯和作品,接下来是巴金午睡后边散步边看报,他与客人交谈。

在这之后马金一家人吃饭、在草坪上散步、看电视等。

最后,家里人先后睡了,唯独巴金老人继续写作。

历史纪录片也较多采用时序式安排层次。

如12集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年的历史。

它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开始,依次表现了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解放后军队建设的发展、十年动乱以及新时期军队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

这部电视系列片虽然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但在每一集中,又注意展示其发展的各个侧面,注意选择各种有说服力的细节。

(二)以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
很多电视风光片往往是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来安排层次,反映创作者在不同空间、不同环境和地点的新的视点。

它较之时序式结构,在层次安排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从整体看就是按照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的。

《话说长江》从长江源头开始一直到长江入海口,通过不断变换的位置,展示长江的雄姿和两岸的风貌。

《话说运河》在节目开始的头几回里,先以序集展示出节目摄制的“海陆空”立体式战役的浩大声势。

而后的《一撇一捺》、《漂来的北京城》、《江河湖海处》,则形象地概括了古老运河的内在与外在的气势,从京杭运河的两端介绍了运河源头的有趣知识。

在中间部分,主要表现江南运河与苏北运河的风貌,着重挖掘运河自身的奥秘及两岸的风土人情,充分揭示出大运河的古朴之美。

后面部分则侧重于揭露大运河所面临的问题,如污染、干涸、断航等,反复向人们呼吁大运河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

同时,也以南水北调的伟大工程来振奋人心。

有些电视片则以拍摄地点和角度的变化来安排结构。

如《砥柱中流小孤山》是这样安排层次的:一行数人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码头乘船溯江而上,前去拍摄有名的长江绝岛小孤山——船行一小时可以看到小孤山,在船头架起摄像机拍摄小孤山——驾船绕小孤山——周从不同角度拍摄——船到小孤山东岸——弃舟登山,沿途拍摄一天门、龙耳洞、弥陀阁、琼崖滴翠、先月楼、界潮祠、半边塔等古代建筑物——拍摄了位于半山腰的启秀寺——离启秀寺,从寺后穿修竹茂林而上,直至山顶——从山顶拍摄江涛滚滚,白帆点点,云水叠映,沃野平畴,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致。

看了这部电视片,观众就如同伴随摄制人员亲身游历了一次小孤山一样。

(三)由认识的发展顺序来安排层次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到本质的过程。

一些电视片也往往采取这种结构形式,用以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及其发展变化。

《雕塑家刘焕章》运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它共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介绍刘焕章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第二个是介绍他的家庭,他的妻子及女儿;第三层次反映他的创作,如到生活中观察、体验等等;第四个层次通过其作品反映他的艺术生涯和遭遇;第五层次是将刘焕章的创作过程与作品相互交叉,从而深化了主题,歌颂了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些电视片则是首先从现象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地分析其原因。

如《地球今年怎么了》这部电视片是对世界异常气候进行的分析。


头部分反映的是世界各国气候异常的现象,如在美国,炎热的天气中垂死的老人被救上车;法国的丛林中升起飞旋的火柱;日本的海滨浴场男男女女拥挤在一起;在中国,东北是低温,江南则是暴雨;印度暴雨成灾;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欧洲等是大面积的干旱。

对于形成反常气候的原因,作者列举了各种观点,一是二氧化碳日益增多引起的“温室效应”;二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阳伞效应”,但更多的气象学家则认为是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

作者运用形象资料对此用了具体深入的分析。

(四)集合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用不同的材料来加以表现。

如《浙江五匠遍全国》通过浙江数百万能工巧匠告别家乡外出闯天下的事实,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思想、观念和意识上发生的变化。

在结构安排上,注意了选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从职种上看,有泥、木、铁、鞋匠、裁缝等;从地域分布上看,有西安、西藏、广州、深圳、北京、云南大理等,遍布全国各地;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活跃在街头小巷,有的奋战在亚运工程工地。

这部纪录片紧紧把握住人与时代这一主线,既有历史的纵向比较,又有现实截面上的横向拓展。

通过多方面材料的集合,展示了浙江工匠的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间接反映了时代的变革。

在采用集合式结构时,最重要的是选材,所选择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具有鲜明突出的特点,能够将事物的本质反映出来。

此外,所选取的材料既要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又不能相互重
复,不同内容和层次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所以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国庆趣话》反映的是1984年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准备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这次庆祝活动的游行队伍达50万人,包括工农兵学商各种职业,男女老幼各种层次。

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都是空前的。

如果面面俱到地加以反映,很可能费力而不讨好。

在这部电视片中,编导似信手拈来,选择了各种生动有趣的事例;又如同街头漫步,对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评述。

其视点和角度是不断移动着变化着的,但却形散神不散,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明晰的主线加以贯穿。

第一集讲的是50万人的游行队伍中的色彩世界,如红旗、汽球等红色,黑眼睛、黑头发等黑色,女民兵队伍的天蓝色服装、时装表演、举花环的少先队员等五彩缤纷的世界,此外还有音乐色彩。

而贯穿这一集的是寻找灰色,给观众留下了一些悬念。

最后灰色终于被发现了,原来是游行队伍中的灰喜鹊。

第二集的主体是人,讲游行队伍中各式各样的人。

如跳集体舞的人们,城楼上画毛主席像的画家,一对出生于10月1日,名字又分别叫做国和庆的孪生兄弟,军乐团的演奏员,行进的步兵队伍、飞行员和指挥员,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选手,舞龙人,各类游行队伍,女卫生兵方队,个体户等。

为了使这些人物能有机地相互联系起来,编导选取了天安门城楼前的石狮子作为一个串联物,因为游行队伍都要从石狮前经过,石狮子看到的是几十万普通的中国人。

第三集的重点是车,有自行车、炮车,但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彩车。

(五)采访串场式
以记者的采访活动为主线串联纪录片的各个层次。

如美国《60
分钟》节目的一个新闻专题片,反映的是澳大利亚一对夫妻离婚后,5岁半的女儿被判给母亲,但父亲却偷带出女儿去四处流浪,到记者开始进行报道时为止已经17个月了。

记者分别采访了各个层次,首先是对女方的采访,她坚持认为男方带走女儿是一种绑架行为,为了寻长女儿她采取了各种行动,包括雇佣么人侦探,自己化装后前去找寻,中间穿插了记者对事件的解释和评述。

记者将对母亲的采访分解成一个个小段落与其搜寻女儿的活动组合起来,从而使内容不断深化。

在这之后插入了对父亲的采访,他不愿说出自己的行踪和正在做什么。

这次采访是由他主动打电话给《60分钟》制作级而实现的。

为了不暴露这位带女儿四处流浪的父亲的真面目,节目采取了“匿形象”的拍摄手法,以逆光作主光,只显实主人公的轮廓剪影。

这位父亲说:“我不愿做逃犯、无法见父母,我不喜欢这样但逼于无奈。

我为了孩子,使她获得平衡的养育。

我尽力而为,所以带她来了。

”在这之后相互穿插对男方和女方的采访。

女方希望能有机会和男方见面商谈,而男方则说当女儿年龄达到成年时可以回去,这由她自己决定。

接下来节目介绍了这一家人原来的生活环境及父母双方离异的原因,并说明男方是怎样带女儿逃走的。

男方说女儿从未问起过她母亲,而女方由说是男方没给女儿公平的机会。

记者问父亲:“你现在觉得走投无路了吗?”父亲由说:“不,我会继续,只要我觉得有必要”。

记者又问了一些有关女儿的情况。

接下来加入了对女儿的采访,但女儿的形象并未出现在屏幕上,而只是放采访录音,而且对声音作了技
术处理。

而就女儿的回答,记者又询问了父亲一些情况,最后男女双方既未见面也没能沟通,男方还将带女儿继续流浪下去。

虽然没有圆满的结局,但却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二、开头与结尾
观众收看电视纪录片的心理定势同收看其它节目不同,如新闻节目、文娱节目、电视连续剧、服务性节目等,观众往往形成较为固定的收视习惯,到时必看。

因而这些节目的收视率也是相对稳定的。

而电视纪录片由不同,除了大型系列片外,很少有观众成稳定的收看纪录片的习惯。

所以,一部电视纪不片的开头非常重要,如果非常新颖、有特色,往往能吸引观众纪续看下去。

反之,观众会转换到其它频道。

电视纪录片的开头各式各样,主要依据节目的内容、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和技巧而定。

开头往往为整部片子定下基调。

电视纪录片的开头首先应该明确,切忌绕圈子,矫揉造作,使观众半天不知所云;其次要自然,因为开头是节目整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它和后面的主体部分要衔接自然;在此基础上,要力求新颖、独特,不落俗套。

纪录片常用的开头主要以下几种形式:
1.开门见山式。

这是一种运用最多的方法,它在纪录片开头就直接交待要反映的内容、对象或是概括其主题。

如人物纪录片《岳安林和他的妻子》在开头就直截止了当地交待了人物的职业、特点、工作及生活环境等。

《人民必胜—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纪实》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在开头部分就展示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场面,从而鲜明地揭示
了主题:不管法西斯势力多么地猖獗和不可一世,最终都将是正义的战胜邢恶,人民必胜。

2.由远及近式。

《祖国的旗》歌颂的是五星红旗,是新中国建立35年来发生的巨变和祖国各地的新貌。

但在节目的开头,并不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从历史讲起。

由于有了开头的历史作衬托,人们对后面五星红旗的意义就有了更为深刻的领会。

3.含蓄介绍式。

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接地和含蓄地介绍,为观众担供一些相关的信息,但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明,而是给观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雕塑家刘焕章》就是采用的这样的开头:刘焕章的职业和他的基本情况是在片子下一部分才开始介绍的。

4.抒情式开头。

一些纪录片常常在开头抒发某种情绪表达某种感情,以此来吸引观众。

如电视片《血缘》的第一集《返乡梦初圆》的开头:
5.结论式开头。

在节目的开头提出某个结论,然后再对它进行具体的说明,由此引导观众去思索和想象。

四集电视系列片《泰山》的第二集《奇绝天东》的开头就是如此:
此外,纪录片还有用歌曲开头的方式等等,但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形式的新颖、独特。

特别是画面,一定要有吸引力,能够“先声夺人”。

如《丝绸之路》的每集节目之前都有一个序,长为1分50秒,由9个镜头构成。

有艰难跋涉中的驼蹄、回响的驼铃、遥远的戈壁、千年的古城、西域胡人牵驼俑、沙漠内尘中的驼队、冰峰下
塔吉克姑娘的舞姿、灯光中织机铿镪作响、朝霞里驼队由东向西。

这些画面既有动,也有静;既有历史,也有现在。

它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最有代表性的风貌,也高度概括和说明了主题。

同开头一样,纪录片的结尾也是整个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纪录片的结尾要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和结构展开的要求而定。

切忌“虎头蛇尾”,越往后信息越少,最后草草收场。

这样往往使观众抓不住要点和核心,其感染力也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也要切忌“狗尾续貂”,该收不收,又附加许许多议论、抒情和总结,不给观众一点思考的余地。

特别是那些故作深沉的抒情或是貌似深刻的总结,有时还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纪录片的主要职能是向观众提供事实而不是结论。

在收看节目时,观众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和见解。

所以将结论留给观众去下的做法大概是最明智的。

大多数纪录片是一种自然的结尾,当对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某个问题的论述说明完成以后,也就自然地结尾了。

但也有另外一些情况,为了引导观众进一步思索,在结尾处提出问题或加以概括,往往会使主题进一步深化或使结构更为完整。

还有些纪录片则采用含蓄式结尾,使人回味深长,《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就是这样。

三、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一部电视片的主题是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来实现的。

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或某个社会问题,可供选用的材料是很多的,如果毫无目地堆砌材料,面面俱到地加以叙述,常常使观众理不出头绪,抓不
住重点,因而,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考虑主题的需要,尽量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主题,最有表现力的材料。

同时,也要考虑安排的需要,注意有所侧重。

材料的选择以深入调查研究、深入采访为基础,要注意深入观察,从中挖掘材料。

有时候,一部电视片最感人的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是一些细节材料。

细节包括事实细节和形象细节。

事实细节通常是指具体真实细小的生活面貌;形象细节通常是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环境等的描绘,一般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

《让画史告诉未来》这部电视系列片,较之同类题材的纪录片要更为生动感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注重了对细节的选择和运用。

如第七集《为了和平》讲抗美援朝,中央讨论是否出兵,将彭德怀从外地召到北京。

为了反映彭德怀当时焦虑复杂的心情,片中选用了这样的一个细节材料:“彭将军当晚在北京饭店怎么也睡不着,从沙发床搬到地上睡,还是睡不着。

第二天发言的时候,他为主出兵。

”而在片子的结尾,是周恩来在欢迎归国志愿军代表团的宴会祝酒,在这里选择了这样一个细节材料:“周恩来总理那一天喝了37杯茅台酒,他醉了。

有人说,这是唯一的一次,他看到周总理喝醉了酒”。

有时候,细节又需要编导分明造性地加以运用。

一些普通的司空见惯的材料,经由编导从新的角度发掘,往往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如《北京运动服装一瞥》可以说是创造性地运用细节材料的范例。

如画面是三个女青年穿着运动衣和运动鞋,头戴流行的射击帽,解说词写道:“也有人喜欢‘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电视纪录片《泰山》
的第二集《奇绝天东》也是注意从那些日常现象中找出有趣的细节材料,如对登山的姑娘们胡乱穿衣服的画面是这样解说的:“从外地来的游人—尤其是姑娘们,总要披红穿绿,打算把泰山点缀得更漂亮。

然而,她们不知‘高处不胜寒’。

结果呢?只见裤子套裙子,裙子套裤子。

哪呀,真可谓‘乱套’了!”编导独具慧眼,又从游从雨中登泰山的情景中找出对一个成语的新解:“泰山之水天上来,迎着激流上泰山!人们常说‘跋山涉水’。

那是说指路途遥遥,先爬山后涉水,或者先涉水后爬山。

但是,又有多少人有过爬山涉水的经历经?”
为了使纪录片结构更完整、内容更感人、更吸引观众,编导还常常去从生活中发掘情节性因素。

如日本电视纪录片《大地之心》,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政府从当时的殖民地朝鲜半岛强行片用了150万人到日本各地及其殖民地充当苦力。

俄罗斯的萨哈林岛(日本称桦太),也是苦力的集中地之一。

战争结束后,很多朝鲜人滞留在那里,时至今日,仍有4万多人有家归不得。

这部纪录片反映的正是这引起人骨肉分离45年的人间悲剧。

记者进行追踪采访,在萨哈林岛和朝鲜两地去录找相互失散的亲人,并替一些夫妻接上了关系。

摄像机真实地纪录下发这一过程:从他们开初听到音讯的惊喜和将信将疑,到离别数十年后相见时的悲喜交集的情景。

这些感人的情节自始至终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电视纪录片中的情节,需要编导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发掘,而不能编造和拼凑,否则会给人以虚假感觉。

材料的选择,还要注意典型性,做到“以一当十”,以扩大其信息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