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钱成绝唱 更待后来人——科学与教育界人士谈继承钱伟长精神

合集下载

钱伟长:一代科学家的奋斗缩影

钱伟长:一代科学家的奋斗缩影

钱伟长:一代科学家的奋斗缩影作者:高博来源:《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13期钱伟长,“三钱”中的最后一位,于2010年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岁的一生。

像很多同辈的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永远是他事业的指南针。

战争的苦难,或者政治厄运,始终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

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錢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

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

他就是钱伟长。

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

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

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

他听从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

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

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

”钱伟长后来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

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

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

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

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拿到80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的认可。

在清华物理系的4年,钱伟长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底子。

七七事变的爆发,扰乱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事业,也暂时中断了钱伟长的学习。

清华大学迁到了昆明。

为了筹集路费南下,钱伟长在天津教了一年中学物理课。

一年后,钱伟长和4个朋友一起,乘船经香港、越南,于1939年初辗转到达昆明西南联大并得到了执教的机会,与中文系女生孔祥瑛相识并于8月1日结婚。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读后感600字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读后感600字

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人物。

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使他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读了他的科普作品《未来简史》后,让我对他更加敬佩,也对科学和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在《未来简史》一书中,钱伟长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以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

通过书中的讲述,我对人类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钱伟长在《未来简史》中描绘了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一些场景。

他提出了许多想法和观点,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挑战。

这些观点都颇具启发性,让人不禁深思。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我们需要面对并加以思索和解决。

通过《未来简史》的阅读,我对钱伟长这位杰出科学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和创新精神的思想家。

他不仅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还关心人类文明和未来的前景。

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也使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读完钱伟长的《未来简史》,让我对科学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观点和思想给予了我许多启发,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进步,我们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未来简史》这本书中,钱伟长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和理念。

他指出了人类社会在技术和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文明和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挑战。

这一点在当今世界尤为突出,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正在成为现实。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伦理、社会和政治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应对和解决,保证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整体利益,避免出现负面的后果。

人工智能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钱伟长故事的观后感三百字钱伟长感动中国观后感

钱伟长故事的观后感三百字钱伟长感动中国观后感

钱伟长故事的观后感三百字钱伟长感动中国观后感钱伟长故事的观后感三百字,一代大师钱伟长离我们而去,在缅怀他、纪念他的同时,他对中国教育的真知灼见和他在大学校长岗位上的身体力行,都再次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下面是钱伟长故事的观后感三百字的汇总,快来学习下!钱伟长故事的观后感三百字一我读了《钱伟长》这本书,深深地被这位当代杰出的科学家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感动了。

钱爷爷是国内外著名的力学专家。

他出生在旧中国乡间的,一个教员家庭,从小酷爱读书,小学和中学时代喜欢文学,但数理化成续较差,后来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他毅然转攻自然科学,一心想用科学知识来振兴中华。

为了迅速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使祖国早日富强起来,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战胜了重重困难,走过了坎坷的道路,终干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

钱爷爷是国际上第一次把张量分析用于弹性板壳间题上的具有显著成果的一位学者。

他为我们青少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钱爷爷十一七岁那年,当他在上海外滩公园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时,心中无比愤慨。

他想,在中国土地上修建的公园,外国人竞然不准中国人进去,尤其使人债概的是,把中国人贬贱为狗。

祖国的地位何在?民族的尊严何在?钱爷爷从此暗下决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为祖国的强大奋斗终身。

1946年,尹。

钱爷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进行力学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成就,蜚声国际科坛。

可是,钱爷爷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时时能听到母亲在向赤子急切地呼喊。

钱爷爷再也坐不住了,他毅然放弃了名流荟萃、设备齐全的研究所,放弃了外国人许给的`名誉、地位和一切享受,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钱爷爷回国后,生活极为贫困。

可是他没有丝毫的后悔,相反他却干得特别愉快,直到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

某些人也许会说钱爷爷是个“傻瓜”,外国的薪水那样高,工作条件那样好,为什么偏要回到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来?不钱爷爷一点也不傻,他想得对,做得对,他把一切荣华富贵、个人利禄视若烟云,而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缅怀钱伟长校长,做自强不息的上大人

缅怀钱伟长校长,做自强不息的上大人

缅怀钱伟长校长,做自强不息的上大人我们尊敬的刚刚仙逝的上海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钱伟长,是一个传奇式的老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

钱伟长校长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特别是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90多岁高龄时,他还表示“到现在,晚上9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

因为自强不息,他一生不论怎么坎坷,遭到什么样的境遇,都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因为自强不息,他勤思好学,不甘人后,直到耄耋之年,仍然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精神仍处于相当年轻的状态,不知老之将至;因为自强不息,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虽然敬爱的钱校长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事迹深深的感染了我们的,他的教育思想渗透我们的每个上大人的心里,在校园里无处不在。

自强不息的校训促进我们上大学子永远自强不息,勇敢前进,为祖国的将来奉献出自己光和热。

钱伟长校长曾经说过:我不是黨員,不過我還是拿黨的事業作為我的終生事業。

為了我們的民族,我們個人吃點虧不要後悔,不值得後悔。

我們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靠這麼點精神,為我們中華民族立了大功績!這就是公而忘私。

我們先哲對我們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範仲淹那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很精彩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為天下著想,也就是為中華民族、為黨的事業著想。

钱校长虽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敬爱的钱校长有一颗为了国家不怕吃亏、不后悔的心,这比什么都要真实。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1秘书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1秘书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篇1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因“9·18事变”弃文从理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

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

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

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

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三位一体”的钱伟长

“三位一体”的钱伟长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

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所以当我们听到,有的人说他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一丝的不相信,但是假如您坐下来,静静地听钱伟长讲他过去的故事,也许您会发现,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钱伟长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传承一种纯粹的爱国热情且不说在新中国成立前,钱老如何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坚持回到祖国,即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错误打击和迫害的特殊历史时期,钱老也没有放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顽强地开展“地下咨询”:他曾在李四光的恳求下,研究了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为人民大会堂眺台边缘工字梁的稳定提出增强方案……而到了晚年,钱老仍然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推动众多社会事业的发展。

“前辈们极具爱国精神,很多人都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费尽周折从国外返回,一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三钱”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热情不仅感动了后辈,更直接影响并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留学归国人才。

“虽然都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回到祖国,但现在的祖国早已非昔日可比。

现在的归国人才更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但钱老他们那一代人不一样,他们回来的时候,可能要面临几乎一切工作都是零起点的状况。

可以说,他们是凭着一种纯粹的爱国热情,将生命与自己从事的科学事业融在了一起。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继承一种探索无止境的理念钱伟长是中科院资深院士,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英文《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作为科学巨擘,钱伟长不仅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领域成果卓著,更因为涉猎领域广泛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

钱老这种科研探索无止境的理念,对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自身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像现在做项目,有时候也会需要我们改变原先的方向,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有时候也会犹豫、彷徨。

如何看待“三钱”星陨与“更待后来人”?

如何看待“三钱”星陨与“更待后来人”?

如何看待“三钱”星陨与“更待后来人”?2010年7月30日,98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在上海溘然长逝,至此,被周恩来总理命名的,我国科学界巨星“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黯然陨落。

连日来,科学与教育界人士在表达哀悼的同时,纷纷表示要铭记“三钱”留给世人的精神宝藏,前辈们的未竟事业更待后来人去继承。

时事评论观点:“三钱”的相继仙逝,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痛楚,他们所象征的理想主义追求和科学精神,以及在科学领域实现的一个又一个跨越,对于当下的科研氛围乃至社会风气来说,无疑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钱学森曾在病榻上多次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大师已去,更待后来人。

大师自身都有哪些令“后来人”称道和学习的品质呢?1. “三钱”都有股纯粹的爱国热情。

“三钱”都有股纯粹的爱国热情。

他们凭着这种纯粹的爱国热情,将生命与自己从事的科学事业融在了一起;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就算遭抄家、被拘留,也改变不了他报国的志向。

钱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错误打击和迫害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没有放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顽强地开展“地下咨询”。

2. “三钱”都淡泊名利。

钱伟长在上海担任大学校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

而钱学森挂在嘴上的名言是:“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就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3. “三钱”都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善于从年轻一代中发现栋梁之材:在研制导弹时举荐了任新民,在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时举荐了孙家栋,在进行载人航天工程时举荐了王永志。

1958年,在钱三强的举荐下,年仅34岁的邓稼先挑起了发展我国核事业的重担,最终成就了中国的“两弹”元勋。

“三钱”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追念钱伟长同志

“三钱”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追念钱伟长同志

所 谓 中 国科 学 “ 钱 ” 的 由 来 ,要 追 溯 到 15 年 三 6 9
学 习研 究 苏联 体 制 时 ,钱 伟 长 同 志提 出一 个 方 案 , 当时
40 0 多人 讨 论 ,却 只 有 两 个 人 支持 他 ,这 两人 就 是 三 强
同 志 和 学 森 同 志 。 吵 了一 年 多 , 最 后 周 总 理 拍 板 说 :
们 他 的真 实想 法 。
务 。于 是 他 在 担 任 校 长一 开 始 ,就 大胆 地 改 革 ,提 出 了
“ 制 ” , 即 学 分制 、选 课 制 和 短 学期 制 。 1 9 年 ,他 三 4 9
已成 为 全 国最 年 长的 在 位 校 长 。但 更 不 寻 常 的是 ,在 他
质 性 破 坏 。 丘 吉 尔后 来 在 回 忆 录 中谈 到 此 事 , 非 常 感 激 地 说 : “ 国青 年 真 厉 害” 。殊 不知 出此 上 策 的 其 实 是 美
“ 国 青年 ” 。 但 后 来 当美 方 要 求这 位厉 害 的 中 国年 轻 中 人 宣誓 在 中 美 发 生 战 争 时 忠 于 美 国 时 ,他 在 表 上 填 上 了
我们要向 “ 三钱”学些什么?
建 国后 ,人 们 有 个 说 法 : 中 国科 学 靠 “ 钱 ” ! 三 “ 钱 ” 都 是 搞 物 理 的 ,但 又各 有 侧 重 。钱 学森 是 搞 空 三
气 动 力 学 的 ,是 力 学 的 一 个 分 支 。 钱 三 强是 搞 核 物 理
的 。 钱 伟 长 是 搞 力 学 的 ,对 力 学 计 算 有 自 己独 到 的 方
了 ,鬼 子 占领 了 东 北 。 此 刻 ,血 气方 刚 的 钱 伟 长 决 心

缅怀钱伟长,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上大人

缅怀钱伟长,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上大人

缅怀钱伟长,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上大人今天我们观看了我们敬爱的校长钱老的访谈栏目,视频叫作三位一体钱伟长,我自视频开始时便在思忖,为什么用三位一体来形容钱老。

看到后来觉得,这大概是说钱老一生涉猎诸多领域,集各种专长于一身,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看到最后终于明白,这些专长,各种荣誉背后其实只需一种称谓来诠释钱老,便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

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但是,钱伟长——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却不然,他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

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钱伟长先生历尽磨难,而对他所从事的教育、科研事业抱着始终不渝的热情。

上大学时,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他坚决要求弃文学理,也正是爱国的信念指导了他的一辈子的学术研究。

大学毕业后,钱伟长怀着科学救国的决心,出国留学。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在学术上去的了很大的成就,过上了相当安逸的生活。

可是1946年,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他就毅然放弃已有的一切,回国报效国家。

他说:“中国知识分子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承认落后,不甘落后,要解决这个落后问题,宁愿牺牲在国外的舒适生活。

老实说,我在国外的生活是非常舒适的,我领导了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就是做‘洋官’的人,当然我是‘技术官’,可我不稀罕这个,我当时是为美国做事的,做出来的导弹火箭都是美国用的,我干吗,我要回来就回来了,……。

”虽然回国后的生活很令他失望,但是在1948年他准备回美国申办签证时的最后一栏::“若中美交战时,你是否忠于美国?”他毅然决然地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解放以后,钱伟长先生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积极参加和领导教学、科研活动,钱伟长先生有句名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他指出,科学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因此,知识面要宽、阅读面要广,不要局限于本专业,更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

钱伟长留给我们的创新精神财富

钱伟长留给我们的创新精神财富

钱伟长留给我们的创新精神财富作者:胡钰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0年第09期钱伟长的去世让国人震动,一位科学大师留下了无限的人生传奇,更留下了宝贵的创新精神财富。

为什么在近百年动荡的世事变迁中总有创新激情?为什么以文科生出身却取得无数自然科学成就?探寻钱先生的创新之路,给我们许多启示。

以好奇心和责任感发现新问题。

创新源于什么?在钱伟长看来,源于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科学自身的空白,也可以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1931年在清华大学他以大学物理入学考试5分的成绩申请转学物理系,因为国家处于危难需要更多的飞机大炮,这一选择成为了其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1939年他开始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因为当时国际学术界弹性板壳理论的研究十分混乱,这一研究获得了爱因斯坦的高度评价,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他从58岁学习电池知识,因为我国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以后学习计算机,提出宏观字形编码方案“钱码”,还有一系列重要发现发明。

这些研究的启动首先源于他抓住了创新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要培养“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

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

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如此不能突破常规路线,不能发现空白领域,不能实现原始创新。

以掌握经典和融汇贯通汲取新知识。

后人常常惊叹于钱伟长对新学科的掌握速度,他自己也说:“我可以临时开一个题目,保证三个月内就可以开展。

我会查资料,看书也快,今天干完这个,明天就可转到另外一个题目去。

”这种能力源于他非常注意学习方法。

对于有人说自己是“万能科学家”,钱伟长回答说:“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

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从钱伟长的经历来看,多读经典著作,多读最新文献,多做一手调研,这样才能迅速进入新领域。

钱伟长访谈观后感

钱伟长访谈观后感

钱伟长访谈观后感钱伟长,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他的卓越成就与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关于钱伟长的访谈节目,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场访谈的观后感。

一、勤奋好学,立志报国钱伟长先生的勤奋好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访谈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依然坚持读书,追求知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立志报国,毅然选择了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立志报国的精神,让他成为了我国科技界的佼佼者。

二、严谨治学,求真务实钱伟长先生在访谈中强调了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科研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同时,他也以此要求自己和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三、全面发展,注重素质钱伟长先生在访谈中提到,他倡导全面发展,注重素质。

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专业能力强,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包括道德、文化、体育等方面。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面对人生的曲折与困难,钱伟长先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进取。

访谈中,他讲述了自己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五、传承精神,激励后人钱伟长先生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拼搏的传奇。

他在访谈中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全面发展等优良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大爱情怀。

总结:观看钱伟长先生的访谈,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治学、全面发展、乐观向上等优秀品质。

钱伟长作文600字

钱伟长作文600字

钱伟长:一位时代的巨人
钱伟长,这个名字在中国科技史上熠熠生辉,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道路。

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更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的爱国者。

钱伟长的成就举世瞩目。

他在力学、应用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学术造诣深厚,思维敏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钱伟长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

他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他深知科学的力量,更明白科学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的意义。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时代的华章。

钱伟长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深思。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他深知教育的力量,更明白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

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钱伟长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史上。

回顾钱伟长的一生,我们不禁感叹他的伟大和卓越。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让我们铭记钱伟长的名字,传承他的精神,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科学家钱伟长的治学之本

科学家钱伟长的治学之本

钱伟长的治学校训自强不息将激励国人奋发有为—纪念上大校长钱伟长先生科学家的治学之本:“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来源:文汇报任荃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并称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

昨天,随着著名力学家钱伟长的与世长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三钱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留给了世人的无尽思念。

“三钱”的一生,无疑是科学报国的生动写照。

“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信念,更是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

回忆起钱老跌宕起伏的学术生涯,与他共事33年的中国力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戴世强无限感慨:“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论文收入冯·卡门庆生文集1980年,世界理性力学权威、美国科学家A.C.爱林根访问中国,特意来到清华大学照澜院,拜访一位不曾谋面的“学术导师”——钱伟长。

当年,爱林根花了几个月时间拜读钱伟长的学术论文深受启发,从而开始自己的开创性工作。

令爱林根受益匪浅的文章,其实是钱伟长的准博士论文,后成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的必读教材。

1940年,28岁的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公费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

一年不到,他与导师辛格教授联名发表了一篇讨论“板壳内禀统一理论”的文章,被誉为“弹性力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戴世强回忆说,是年,恰逢60岁生日的“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决定出版一本庆生文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也被收录其中。

不可思议的是,28位论文作者大都是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现代电子计算机创始人之一)这样的科学泰斗,钱伟长是唯一一位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是中国人。

一生换了20几个研究方向若不是被打成右派,钱伟长很可能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研制的核心力量。

1942年,博士毕业的钱伟长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与师兄钱学森和同班同学郭永怀、林家翘共同“会师”在冯·卡门门下,专攻导弹等飞行器的运动轨迹计算。

当时正值二战,德国研制的V2火箭让英国十分紧张,首相丘吉尔急切地想知道,火箭的最大射程会否对英国的军事要塞产生威胁。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

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

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

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

”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

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

”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

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

"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今天,我们如何记住钱伟长

今天,我们如何记住钱伟长

今天,我们如何记住钱伟长?作者:王石川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24期2010年7月30日早晨,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在上海逝世。

钱伟长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早在上世纪60年代,钱伟长就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之一。

毋庸赘言,钱伟长是科学巨擘,他的科学贡献必然彪炳史册,其实,钱伟长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逝世前,他还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是世界上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

若采撷钱伟长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片段,则颇为耐人寻味。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

分数是这样的:中文100分,历史10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考了20分,而英语考了0分。

显然,钱伟长是偏科的,偏得厉害,这样的学生今年能进入名校吗?实在不容乐观。

最近大家都谈自主招生,怎么自主?招什么生?众说纷纭,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要招就招怪才、偏才,招真正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遗憾的是,审视此前喧嚣一时的校长推荐制,校长推荐的皆是全才,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即便不推荐也能轻而易举地考上名校,这样的推荐还有什么意义呢?更启人思索的是,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后,不久便是九·一八事变,为更好地救国救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慨然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然而现实是,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这样的成绩能转系成功吗?放在今天,同样不可能。

然而,钱伟长经过软磨硬泡居然转系成功,钱伟长没有辜负物理系主任对他的信任,据钱伟长称:“后来,我在物理系待了四年,我物理学得很好,变成全班最好的学生。

”毕业时,钱伟长能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并不偶然,这与他一以贯之的好学与勤奋分不开。

钱伟长曾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

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试问,在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像钱老一样活到老、学到老?钱伟长在自身修为上令人钦佩,他在任大学校长上同样令人高山仰止。

两位专家回忆钱伟长

两位专家回忆钱伟长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今日在上海去世,享年98岁;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三人已均逝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朱毅麟在年轻时代作为学生与钱伟长先生相处过半年时光,本网第一时间与朱毅麟进行连线,追忆钱伟长生前故事。

那是在57年的时候,钱伟长正在清华大学做老师,我才23岁,刚刚毕业在学校做助教,当时是钱伟长和钱学森两位力学大师在清华大学创办了一个工程力学研究班,我有幸参与了那次学习,并听钱先生的课程有半年之久。

在52年前后有过我们国家有过一次院系改革,那个时候开始统一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

在苏联的教育模式中,力学更偏重于数学,而在全国各高校中只有北大有一个力学数学系,而工程力学这个系别是根本不存在的。

然而钱伟长与钱学森两位先生一致认为力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不能仅限于数学之中,要同工程密切结合起来,要放在工程学里面才能发挥真正的意义。

所以两位大师在清华创办了一个工程力学研究班,由此可以说“二钱”在推进我国力学如何为工程服务,如何为建设的服务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我们听钱伟长先生讲课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钱伟长先生的学识很渊博,根基很牢固,并深表钦佩。

当是钱伟长主讲工程数学这门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有很多很繁杂的数学公式,有的甚至要写一整个黑板,但是无论多么复杂的关系,钱先生都不需要用讲义,讲课过程中完全凭借他的掌握给同学进行讲解,一步一步推导下来。

对此我到今天都还记忆深刻。

华中科大人工智能研究所和计算语言研究所所长、著名数学家李国平之子李德华教授回忆钱伟长当年做客家中的情形,说:“钱老是父亲的知己,也是我尊敬的长辈。

”同是学部委员,钱伟长和李国平因学术观点接近,结下深厚友谊。

“文革时,钱老被打成右派。

1973年,父亲嘱咐我去钱老家中看望。

”李德华回忆,当时钱老在清华的家既小且挤,因钱老仍在挨批斗,他只见到钱老夫人孔祥瑛,“钱夫人很坚强,在钱老最落魄的日子里,她也是乐观鼓励。

科坛“三钱”成绝响

科坛“三钱”成绝响

科坛“三钱”成绝响7月30日,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至此,当代科学界赫赫有名的“三钱”竟成绝响,令人扼腕。

一提到“三钱”,人们便会肃然起敬地想到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三人,钱学森是航空火箭权威,钱伟长是研究火箭弹道的力学家,钱三强则是中国核物理学家的“大管家”。

“三钱”是中国科坛的顶级人物,每“一钱”都重于泰山。

“三钱”仿佛伸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他们为中国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为中国人架起心理上的屏障。

在“实力决定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他们在给国家带来更多安全感的同时,也赋予了一个时代的自豪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科坛三钱,如今已成为一种精神财富的化身。

他们的爱国情结、拼搏精神和智慧之光,永远昭示国人,激励后昆。

难以割舍的爱国情结儿不嫌母穷。

科坛三钱同属“海归”,他们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当时尚很贫穷的祖国,科技创业,报效国家。

钱学森是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

美国人一时疏忽,放走了他们曾经控制的、这位当年美国海军次长认为“至少等于5个师兵1/ 8力”、后来享誉世界的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软科学家和系统工程学家。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

回国前,曾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中秋节,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边赏月,一边倾诉衷肠。

在这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美好时光,钱学森萌发早日回国报效祖国的念头。

就在钱学森积极筹备回国事宜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国内掀起一股疯狂的反共逆流。

钱学森涉嫌学院马列主义书记威因鲍姆的案件,美国政府决定取消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同时指控他是美国共产党员,非法入境。

钱学森一边据理驳斥美国联邦的指控,一边正式申请回国。

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移民局突然勒令他不准离开美国,海关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

2023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及实践感受

2023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及实践感受

2023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及实践感受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及实践感受巨星陨落,举国同悲。

7月30日,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的一代大师,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的钱伟长溘然长逝。

丰富而传奇的人生、深厚而伟大的科学造诣、爱国敬业的品德、创新求实的理念、崇高而朴素的情操,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他的离去,是我国科学界巨大的损失,更是我国科教事业的巨大损失。

我们缅怀他永远以祖国为重的精神。

钱先生一生曲折,儿时生活动荡,求学于战乱之年,有低潮的落漠,也有被重用的辉煌。

但是他一生中的所有重大选择都以祖国为重:为了祖国,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史特长,在物理课只考了5分的情况下,死磨硬泡地上了物理系;为了祖国,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如日中天的学术事业,回到祖国教书育人;为了祖国,他以祖国的需要当作自己的专业;为了祖国,他一直执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

我们缅怀他追求创新的精神。

钱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教书育人是他一生的理想,不断创新是他一生的追求。

早在清华大学任职时,他就发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提出异议,与当时的时潮格格不入,以至于遭到被批判之灾。

自执掌上海工业大学(后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上海大学)开始,他的教育创新实践真正开始。

他提出破四道墙的口号: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开放大学;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改变隔行如隔山;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资深教授走上了基础课堂。

此外,他还在全国高校首推短学期制、学分制和导师制,并且精简教学大纲。

我们缅怀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年轻时,他不为名利,选择归国奉献祖国;年老时,他老骥伏枥,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续写人生辉煌。

他有很多称谓:科学家、副主席、大学校长、教授但他最喜欢是钱校长,因为校长不是什么官。

最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

他在上海大学不拿工资,在上海甚至没有自己的住房,他对自己从来不考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

2011年作文素材钱伟长系列

2011年作文素材钱伟长系列

作文素材⊙钱伟长系列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与世长辞,享年98岁。

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三钱”如今,“力学之父”的驾鹤西去,标志着“三钱”终成绝响。

“钱伟长方法”“钱伟长方程”“钱码”及一系列影响深远、严谨实用的科学著述,凝聚着睿智和理性,蕴藏着对文明与科学的赤诚之心。

立德、立言、立行,钱伟长,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科学家,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倔强而又可爱的老者”。

言有物,行有格。

大师离去,有待来者。

感念先生的风骨,捧读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此时应该做的。

弃文从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从小学到初中,钱伟长真正上学不到五年。

然而进入苏州高中后,钱伟长经过3年似痴如狂的努力,18岁时竟以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100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

就在钱伟长进入历史系学习的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

当天,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转学物理。

钱伟长在物理系苦读了四年,毕业时,他成为该系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素材分析:清醒地思考,审慎地决断,并佐以一以贯之的勤奋,你会打开成功之门。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钱老以自己的睿智向我们诠释了明智抉择、专注学习的重要性。

一个人在生活中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放宽眼光,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适用话题:选择、清醒、难题、智慧、科学救国、勤奋赤子丹心:“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1935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后因二战突发,船运中断,被改派至加拿大。

当得知所乘船只要在日本横滨逗留3天时,钱伟长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和其他公费生愤然离船,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

后来,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以探亲为名回国。

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奔波于北京的三所大学讲课,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钱"成绝唱更待后来人——科学与教育界人士
谈继承钱伟长精神
2010年08月01日 18:02:59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上海8月1日电(记者罗争光、仇逸)98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溘然长逝,在我国科学界享有盛誉的“三钱”至此成绝唱。

连日来,科学与教育界人士在表达哀悼的同时,纷纷表示要铭记“三钱”留给世人的精神宝藏,前辈们的未竟事业更待后来人去继承。

传承一种纯粹的爱国热情
“从钱伟长院士的沧桑经历中,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什么叫纯粹的爱国主义。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说。

且不说在新中国成立前,钱老如何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坚持回到祖国,即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错误打击和迫害的特殊历史时期,钱老也没有放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顽强地开展“地下咨询”:他曾在李四光的恳求下,研究了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为人民大会堂眺台边缘工字梁的稳定提出增强方案……而到了晚年,钱老仍然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推动众多社会事业的发展。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表示,很早就知道了钱伟长先生的事迹,也正是“三钱”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他一步步走上科学道路。

“前辈们极具爱国精神,很多人都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费尽周折从国外返回,一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三钱”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热情不仅感动了后辈,更直接影响并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留学归国人才。

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实验室执行主任、半导体光电项目组长张建华教授和丈夫都是从英国留学回国。

她表示,对于钱老等老一辈“留洋人”,她们这些“新留洋人”尤其钦佩。

“虽然都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回到祖国,但现在的祖国早已非昔日可比。

现在的归国人才更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但钱老他们那一代人不一样,他们回来的时候,可能要面临几乎一切工作都是零起点的状况。

可以说,他们是凭着一种纯粹的爱国热情,将生命与自己从事的科学事业融在了一起。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张建华说。

继承一种探索无止境的理念
钱伟长是中科院资深院士,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英文《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作为科学巨擘,钱伟长不仅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领域成果卓著,更因为涉猎领域广泛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

张建华坦言,钱老这种科研探索无止境的理念,对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自身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像现在做项目,有时候也会需要我们改变原先的方向,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有时候也会犹豫、彷徨。

但每次想起钱老的名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又觉得自己应该学会调整,也可以去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钱老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

他提出的一系列著名教育理念,如大学要“拆除四堵墙”、实行“三分制”、培养“全面的人”等,如今已成为各高校普遍推行的措施。

尤其是,钱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大学应该培养“全面的人”的理念,他不仅专研物理学、航天航空学,也对建筑学、地理学、文学和艺术学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还爱好体育,到了晚年依然不忘研究养生学和医学。

“钱老之所以从最初物理考试只拿到低分,到最后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是人内心的深度觉醒,在于人的综合素质。

”全国劳模、特级教师于漪说。

于漪认为,现在教育强调自我发展、专业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己设计等等,最重要是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需要、民族大业充分结合。

“这才是成才的源头动力。

有了这样的动力,才能在几十年生命燃烧中,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将这样的精神火焰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教育的根本。


学习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上海大学有一幢楼名为“乐乎楼”。

从1983年来到上海大学后,钱老在这幢楼里一住就是27年,再无其他住所。

“上海大学的师生都知道,钱老在学校几十年,都是住在‘乐乎楼’。

他从不要求住得多么宽敞,多么豪华,而是要和学校、和学生在一起。

”张建华说,钱老生前常讲,“我就住校园,以校为家。


张建华回忆道,自己有好几次都看到钱老坐在轮椅上,由陪护人员推着在校园里散步。

“在身体状况欠佳的时候,钱老还是始终想着再看看他时刻挂念的校园,让我看了特别感动。


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钱伟长在上海担任大学校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他说:“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没有别的要求。

我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强大需要力量,而这力量就是知识。

教育是振兴国家最重要的力量和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所长吴毅雄教授表示,老一辈科学家们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尤为可敬。

“他们这些老前辈,都是为了祖国强盛的目标毅然回国,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甚至一度不为世人所知。

而且,当时国内外各种条件的巨大反差不仅没有让他们消沉,反而成为激发他们奋进的动力。

这正是中国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巨大精神遗产。


吴毅雄表示,如今的中国科技实力、科研环境大为改善,但能够吃苦耐劳、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不计待遇、勇当配角的精神永远需要。

“学习前辈们这种精神,不分早晚。

我已快近退休年限,但老前辈们的光辉依然会引导我更加奋发努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