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136考点汇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二)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
其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学习效果。
(三)教育影响:是指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从内容有:教育内容、材料和教科书。
从形式有:教育手段、方法,组织形式。
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教育的形态:(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二)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即狭义的解释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社会教育(1)概念: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2)形式:勤工俭学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参观、访问和游览;革命纪念日活动;墙报和黑板报;文娱体育活动。
(3)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3、家庭教育(1)性质:以家庭教育起源为依据的家庭规范的教育,是建立在一定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教育。
是融于家庭生活中的自然而然进行的教育是一种终身的教育过程。
(2)意义: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能适应个体发展。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归纳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归纳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归纳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归纳一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3、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需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8、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9、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10、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15、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16、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17、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第 一 章 教 育 与 教 育 学
教 育 的 起 源 、 发 展 阶 段 及 发 展 趋 势
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展的历史 阶段
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趋势
教育学的研究对 象: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 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化化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就是通过教 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科学。
教育本质,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教育目的问题 教育制度问题 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学校管理问题 教育学的萌芽: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有《论语》《 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的《四书集注》、 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 《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 政治学》和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雄辩术原理》)等。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 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墨 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育思想,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和”“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道家 的核心思想是“无为”,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 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 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又称“办格拉底法”或“ 产婆术”,是他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 成的独特的方法。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 的 教育学学样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 学论》;法国的思、教家卢梭代表作《爱弥儿》,他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 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 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英国 的洛克,他的思想主张“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德国。他的贡献在于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 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并以心 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四个步骤”,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杜威与《民主主义 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与陶行之的主张一致(生活即教育)),强调目的与活 动的统一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其基本观点有: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 育学;2、提倡把实验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 真正“科学化” ; 3、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 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 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必背考点一、教育体制1.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社会各种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以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全部发展。
1.2 中国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义务教育为9年制,分为小学和初中。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1.3 教育管理部门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包括国家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管理机构。
国家教育部负责统筹全国教育工作。
二、教育理论2.1 学习理论学习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主体通过不断的接触和体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经验。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
2.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学科。
它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内容。
2.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质量、效果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
教育评价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三、教学方法3.1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参与和互动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一种通过互相交流讨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3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包括图像、声音、视频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育改革4.1 教育改革的意义教育改革是指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进行深刻变革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要求。
4.2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4.3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指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的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法规5.1 教育法规的意义教育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小学教育法规、高等院校法规等,是保障教育权益和维护教育秩序的法律依据。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实用主义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归纳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归纳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归纳》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指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归纳。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化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技能、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发展。
二、教育的特征
1. 社会性: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2. 思想性:教育在于培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
3. 强制性:教育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规则来进行的,有一定的强制性。
4. 整体性: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等多种形式。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知识的传递、个性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等。
四、教育的类型
教育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例如:按照教学对象
不同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等。
五、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素质、培养人才,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总之,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它的影响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整理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1 -⽬录第⼀部分教育学基础 (1)第⼀章教育与教育学 (1)第⼀节教育概述(P3)※ (1)第⼆节教育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 (3)第三节教育学的产⽣与发展 (4)第⼆章教育的功能 (6)第⼀节教育功能概述 (6)第⼆节教育功能的影响因素(P22—P27)※ (7)第三章教育⽬的 (9)第⼀节教育⽬的概述 (9)第⼆节教育⽬的确⽴的依据与价值取向 (9)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的(P33) (10)第四章教师与学⽣ (11)第⼀节教师 (11)第⼆节学⽣ (12)第三节良好的师⽣关系(P44) (12)第五章课程 (13)第⼀节课程概述 (13)第⼆节新课程改⾰ (14)第三节新课程带来的变⾰(P63—P67)※ (17)第六章课堂教学 (18)第⼀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18)第⼆节课堂教学设计(P74—P81)※(⼆——六) (20)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20)第七章学校德育 (21)第⼀节德育概述 (21)第⼆节德育过程 (21)第三节德育的任务、⽬标和内容 (22)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法 * (23)第⼋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作 (24)第⼀节班级概述(P110) (24)第⼆节班级管理(P116—P122) (25)第三节班主任概述 (26)第⼆部分教育⼼理学 (27)第⼀章⼼理发展与教育 (27)第⼀节⼼理发展概述 (27)第⼆节⼼理发展理论(P134—P137)※ (27)第三节教育与⼼理发展的关系 (28)第四节⼉童、青少年的⼼理发展与教育(略) (29)第⼆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29)第⼀节学习概述 (29)第⼆节学习理论(P148—P157)※ (30)第三章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 (31)第⼀节学习迁移概念 (31)第⼆节记忆概述 (32)第三节遗忘概述 (32)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33)第⼀节学习策略概述 (33)第⼆节知识概述 (33)第三节技能概述 (34)第四节问题解决概述 (34)第五节品德概述 (35)第五章影响学习的⼼理因素 (36)第⼀节学习动机概述 (36)第⼆节归因与学习 (36)第三节注意概述 (37)第六章个别差异与教育 (37)- 3 -第⼀节⼈格差异与教育 (37)第⼆节认知风格差异 (38)第三节学困⽣概述 (38)第七章学⽣⼼理健康教育 (39)第⼀节⼼理健康概述 (39)第⼆节学校⼼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法(P209—P210)* (39)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40)第⼀章法与教育法 (40)第⼀节法的含义、特征与渊源 (40)第⼆节教育法与教育法规 (40)第⼆章教育法律关系 (41)第⼀节教育法律关系概述 (41)第⼆节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41)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42)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42)第三章教育法律规范 (43)第⼀节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和类型 (43)第⼆节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假定处理制裁(P228) (44)第三节教育政策 (44)第四章教育法制过程 (44)第⼀节教育⽴法 (44)第⼆节教育法规的实施 (46)第三节教育⾏政执法 (47)第四节法律制裁 (47)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 (48)第⼀节教育法律责任概述 (48)第⼆节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P245—P247)* (48)第三节教育活动中侵权法律责任分析(P247—P254)※ (49)第六章学⽣的权利及其维护 (50)第⼀节学⽣权利概述 (50)第⼆节学⽣权利的维护(P257—P262)* (51)第三节学⽣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52)第七章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 (52)第⼀节教师权利概述 (52)第⼆节教师权利的内容 (53)第⼋章教育法律救济 (53)第⼀节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53)第⼆节教育⾏政申诉制度(P278-P279)* (54)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55)第⼀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55)第⼀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构成 (55)第⼆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功能与作⽤(P185—P286)* (55)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56)第⼆章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56)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56)第⼀节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 (56)第⼆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P294-P295)※ (56)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我养成 (56)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57)- 5 -第⼀部分教育学基础第⼀章教育与教育学第⼀节教育概述(P3)※⼀、教育的概念1、⼴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的知识和技能,影响⼈的思想品德,提⾼⼈的认识能⼒,增强⼈的体质,完善⼈的个性的⼀切活动。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技能素质以及未来的发展。
作为教育从业人员或者对教育感兴趣的人士,了解教育的公共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涉及的主要考点进行汇总,以供参考。
一、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对教育事业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与法规。
主要考点涉及以下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教育工作的基本制度和规范- 学校及其组织管理-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2. 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法规的主要机关和程序- 教育法规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法规的监督与执行3. 学校法人制度- 学校法人的性质和特点- 学校法人的组织与管理二、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指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以及教育经费的筹措与使用。
主要考点涉及以下内容:1. 教育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原则- 教育资源的供求关系2. 教育经费的筹措与使用- 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原则- 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督机制3. 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教育管理的主要模式和方法- 教育管理的评估与改进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发展、教育与评价等过程的科学。
主要考点涉及以下内容:1. 学习与记忆- 学习理论和学习分类- 记忆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策略和方法2. 发展与教育- 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发展与教育的关系3. 教育评价与测量- 评价与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育评价的实施与应用四、教育学说与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学说与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对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总结。
主要考点涉及以下内容:1. 传统教育学派与教育学说- 教育学派的起源和主要代表人物- 传统教育学派的理论和观点- 传统教育学派的对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2.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指导性教学理论与方法- 个体差异与个性化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实践3. 教育评价与教育决策-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育评价在决策中的应用总结:本文对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主要考点进行了汇总,涵盖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说与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事业,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关键环节。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指每个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们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社会参与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要点,包括语言文字、科学常识、社会文化等方面。
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是文化传承与积累的重要载体。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语言文字要点包括:1. 语言文字的基本概念: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语言的书写形式。
2. 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拼音文字,语言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3. 汉字的基本知识: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4. 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学习语言文字需要注重词汇积累、语法规则学习和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科学常识科学常识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并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依据。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中的科学常识要点包括:1. 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现象、规律和原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 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和发现新的知识。
3. 科学技术与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电子产品的普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等。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们应当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中的社会文化要点包括:1. 社会制度与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人们应当学会尊重法律、遵守规章制度。
2. 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公民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也应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 文化多样性与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定义(名词解释)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教育的定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该概念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2)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一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3)该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4)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2)学习者—学习者的特征: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不同;D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学习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3.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的分类)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划分)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来的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2.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136考点汇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主观题考点汇总一如何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1,教育观念的改变: 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3,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会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
4,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的学习。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改革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教育技术页脚内容13,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4,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的作用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教育的文化功能页脚内容2传承,选择,融合交流,创造五,教育与社会人口的作用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的规模2,人口的结构决定着教育的结构3,人口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2,教育可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六,制度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观依据1,哲学观2,人性假设3,教育价值观4,理想人格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3,文化传统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页脚内容3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加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八,教师的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1,师德素养2,能力素养3,心理素养4,知识素养九,教师的职业素质1,教师的职业理想2,教师的职业责任3,教师的职业态度4,教师的职业纪律5,教师的职业技能6,教师的职业良心7,教师的职业作风8,教师的职业荣誉十,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2,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的推动者3,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教师的地位页脚内容4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十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长期性2,复杂性3,创造性4,示范性5,群体与个体的统一性十三,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十四,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受教育的权利2,受尊重的权利3,安全的权利4,生存的权利十五,现代的学生观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2,学生发展的主体观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十六,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学生观1,学生是人2,学生是有潜力的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十七,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页脚内容5十八,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的关系2,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十九,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和课题的组织环境)二十,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1,教学相长(教育关系)2,理解宽容(心理关系)3,民主平等(社会关系)4,尊师爱生(人际关系)二十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1,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3,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教育民主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二十二,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页脚内容6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二十三,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3,多元智力理论(加德那)4,三元智理论(斯腾伯格)二十四,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课程功能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内容的转变4,课程实施的转变5,课程评价的转变6,课程管理的转变二十五,新课程带来的变革1,观念的转变2,方式的转变3,评价的转变4,管理的转变5,结构的转变二十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二十六,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础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5,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完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实用主义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选择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A. 培养人才B. 传递知识C. 传承文化D. 促进社会公平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的核心是()A. 应试教育B. 素质教育C. 填鸭式教学D. 分数至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是()A. 相互独立B. 相互对立C. 相互补充D. 相互替代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 选拔人才B. 惩罚落后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 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D. 受教育者自身品德内部的矛盾填空题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____。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素质。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______、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鉴定、______、激励和调控等功能。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中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______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简答题简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职责。
谈谈你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理解。
简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论述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分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它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归纳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归纳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归纳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1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1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1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1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
1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等方面。
1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
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教育_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2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2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石,而公共基础知识则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进行汇总,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概览。
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起点,对他们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有效的幼儿教育应包括以下要点:1.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解释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对儿童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幼儿教育的目标:提供全面的学习机会,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幼儿教育的原则: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以发展为中心,注重经验和探索式学习。
4. 幼儿教育的方法:通过有结构的游戏和绘本阅读等活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二、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为孩子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初等教育应关注以下方面:1. 课程设置:提供均衡的课程,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学科,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2. 师生关系: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展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评估和反馈: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4. 教育技术的应用:探索使用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平台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中等教育应包含以下要素:1. 学科深化:提供更专业、更深入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学业规划: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3. 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学生社团、义工服务等,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综合素养。
4. 职业教育: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培养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教育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石,它为人们提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培养。
作为教育从业者或是求知者,了解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进行汇总和总结。
一、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目标可以从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两个角度来考虑。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品德、体质和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而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等。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成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的系统。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但是基本上都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等阶段。
学前教育旨在为儿童提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等教育是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和高级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终身教育是指个体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三、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对教育活动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决策和措施。
教育政策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的均等。
教育政策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制定、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同时,教育政策还涉及到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分配,包括师资、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育技术等。
教育政策的落实需要政府、学校和教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四、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和实施。
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教学、实验、实训和实习等。
教学是教师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实验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验证和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一、教育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育的定义和目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和影响来帮助人们在心理、思维和行为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创新能力的公民。
2.教育的发展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建构主义、情感教育理论等。
3.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
4.教育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等环境对个体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政策与制度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育政策: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教育计划和教育管理等。
2.教育制度: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和阶段的教育制度。
3.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课程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等。
4.教育评估:包括学校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等。
三、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
2.课程与教材: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材编写等。
3.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师角色、教室管理、学习环境等。
4.学生评价:包括学业评价、素质评价等。
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1.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发展特点及阶段。
2.认知心理学:包括学习理论、记忆理论、思维发展等。
3.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等。
4.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人格发展等。
五、教育法律和伦理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育法律:包括教育法、劳动法、儿童权益保护法等。
2.教育伦理:包括师德师风、教育职业道德等。
3.学生权益保护:包括学生权益保护机制、学生权益维权等。
六、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育技术:包括教育技术的定义、分类、应用等。
2.教育信息化:包括数字化校园、网络教育等。
3.教育应用软件与平台:包括教学管理软件、教育平台等。
以上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要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情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情况一、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概述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内容1、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2、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基础知识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评估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发展。
3、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维护教育工作者权益的重要保障。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的,有助于更好地履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三、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的意义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汇总,对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汇总可以系统地梳理和掌握教育领域中的基础知识,加深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汇总可以发现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汇总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学习和参考的资料,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四、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的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汇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汇总计划和方案:根据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汇总计划和方案,明确汇总的目标、内容、方法等。
2、建立汇总平台和数据库:建立专门的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平台和数据库,提供便捷的查询、检索、下载等服务,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使用。
3、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参与度。
4、定期更新和维护:定期对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进行更新和维护,保持其时效性和准确性,以满足教育工作者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主观题考点汇总一如何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1,教育观念的改变: 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3,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会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
4,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的学习。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改革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教育技术3,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4,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的作用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融合交流,创造五,教育与社会人口的作用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的规模2,人口的结构决定着教育的结构3,人口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2,教育可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六,制度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观依据1,哲学观2,人性假设3,教育价值观4,理想人格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3,文化传统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加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八,教师的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1,师德素养2,能力素养3,心理素养4,知识素养九,教师的职业素质1,教师的职业理想2,教师的职业责任3,教师的职业态度4,教师的职业纪律5,教师的职业技能6,教师的职业良心7,教师的职业作风8,教师的职业荣誉十,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2,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的推动者3,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教师的地位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十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长期性2,复杂性3,创造性4,示范性5,群体与个体的统一性十三,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十四,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受教育的权利2,受尊重的权利3,安全的权利4,生存的权利十五,现代的学生观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2,学生发展的主体观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十六,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学生观1,学生是人2,学生是有潜力的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十七,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十八,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的关系2,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十九,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和课题的组织环境)二十,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1,教学相长(教育关系)2,理解宽容(心理关系)3,民主平等(社会关系)4,尊师爱生(人际关系)二十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1,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3,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教育民主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二十二,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二十三,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3,多元智力理论(加德那)4,三元智理论(斯腾伯格)二十四,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课程功能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内容的转变4,课程实施的转变5,课程评价的转变6,课程管理的转变二十五,新课程带来的变革1,观念的转变2,方式的转变3,评价的转变4,管理的转变5,结构的转变二十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二十六,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础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5,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二十七,教学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二十八,教学过程中的规律1,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的规律二十九,教学设计的原则1,程序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反馈性原则三十,教学设计的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时间的设计4,教学措施的设计5,教学评价的设计三十一,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八大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三十二,教学设计的方法1,启发搜索式2,条件约束式3,逻辑推理式三十三,常用的教学策略1,发现教学模式2,程序教学模式3,掌握教学模式4,合作教学模式5,设计教学法三十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实验法5,实习作业法6,联系法7,参观法三十五,近代的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2,分组教学制3,道尔顿制4,文呐卡特制5,特朗普制三十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备课2,上课3,作业的检查和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三十七,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导向功能5,教学功能三十八,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三十九,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四十,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四十一,我们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原则四十二,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4,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5,班主任工作和校园环境建设四十三,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4,自我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6,实际锻炼法四十四,道德认知模式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3,体谅模式4,社会学习模式5,集体教育模式四十五,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四十六,道德的内化过程1,依从阶段(从众和服从)2,认同阶段3,内化阶段四十七,班集体的特点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形式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四十八,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德鲁克)四十九,班级管理的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情通理达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五十,课外活动的特点1,灵活性2,综合型3,实践性4,自主性五十一,课外活动的作用1,充实学生的生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五十二,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五十三,中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五十四,如何进行班级管理P1351,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五十五,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高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与知识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的传递成为可能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五十六,学校文化的功能1,导向作用2,约束作用3,凝聚作用4,激励作用五十七,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认知,情感,价值,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五十八,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2,政治经济制度3,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4,原学制中有用的部分以及借鉴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5,人口情况五十九,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六十,教育心理学意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六十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六十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六十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六十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实验法2,测验法3,观察法4,调查法5,个案研究法6,行动研究法六十五,心理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六十六,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六十七,性格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性格态度的差异2,性格情绪的差异3,性格理智的差异4,性格意志的差异六十八,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六十九,自我意识的概念包括1,自我概念2,自我评价3,自我体验4,自我监控七十,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映学习3,连锁学习4,语言的联结5,多样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高级规则学习)七十一,惩罚在教育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罚2,实事求是3,罚要及时4,对事不对人5,寓教于罚6,惩罚要依法办事7,惩罚后要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七十二,建构注意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七十三,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1,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七十四,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要素2,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4,定势作用5,学习的态度与方法6,智力和年龄7,教师的指导方法七十五,如何在学习中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七十六,艾宾浩斯曲线对学生学习的启示1,及时复习2,部分复习与整体复习相结合3,读书与尝试回忆相结合4,分散复习七十七,克服遗忘的策略1,深度的加工教学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度的过度学校5,合理进行复习七十八,学习策略的特点1,主动性2,有效性3,过程性4,程序性七十九,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1,学习者的因素(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质量水平,动机水平)2,教师的因素(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信息的反馈)八十,学习策略的培养原则1,主动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效能感八十一,学习策略培养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培养模式3,完形培养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斯拉文:成绩分组,小组辅导教学,合作性综合阅读,作文)八十二,知觉的特征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八十三,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意义2,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3,学习材料的形式(主观因素)1,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钩的观念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八十四,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1,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感性材料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3,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4,扩大关键特征八十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1,激发学生的兴趣2,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3,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八十六,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1,明确记忆的目的性,提高兴趣和责任心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3,利用无意记忆,培养有意记忆的能力4,引起联想,有益于记忆5,掌握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6,运用记忆方法,巩固教学成果八十七,知识的应用包括:审题,联想,课题的内化八十八,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操作定向阶段,操作模仿阶段,操作整合阶段,操作熟练阶段八十九,问题解决的特点:情境性,目标指向性和认知操作性九十,问题解决(杜威的五步模式):困惑,诊断,假设,推断,验证约翰孙的三阶段模式:准备,生成,判断奥苏贝尔的四阶段模式:呈现问题,明确目标和条件,填补空隙,检验瓦拉斯的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九十一,我国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论1,发现问题(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的求知欲望,主体的知识经验)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4,检验假设九十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2,问题表征3,知识经验4,认知策略5,心理定势6,功能固着7,酝酿效应8,原型启发9,情绪和动机状态九十三,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识别问题的能力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5,考虑解决问题的因素九十四,素质教育的基本属性:全员性,整体性,主动性九十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教育目的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教育内容不同4,教育方法不同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6,教育结果不同九十六,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九十七,创造力的构成: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想象九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九十九,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替补功能4,调节功能一百,布鲁纳认为学生具有的三种最基本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不同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一百零一,学习动机基本结构:学习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学习期待一百零二,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诱因价值一百零三,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直接经验,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感唤醒一百零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内部因素:1,学生的自身需要和目标结构2,成就与年龄特点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5,学生的焦虑程度外部条件:1,家庭条件和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一百零五,如何激发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一百零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1,学生对学习活动要有明确且有力的学习动机2,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3,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还有赖于认识和情感的不断认识一百零七,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一百零八,影响态度形成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一百零九,态度的培养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一百一十,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注意过程的基本结构:指向,集中,转移一百一十一,意志的品质: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韧性一百一十二,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一百一十三,人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教师应该具备学习心理学知识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3,在集体中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百一十四,学困生的教育措施1,掌握学困生的心理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3,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4,关爱宽容学困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