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第三章
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 病理学
第一节 再生性修复
LOGO
第一节 再生性修复
LOGO
(五)骨组织的再生:再生能力强,骨膜上C(原始
间叶C和纤维母C)增生-骨母C-类骨组织-钙盐沉着-骨 小梁
(六)其他组织的再生
1、软骨组织的再生(弱,常瘢痕):软骨膜中幼稚C分化-软
1 .被覆上皮的再生
皮肤复层鳞状上皮损伤,但未破坏基底膜和毛球,受损 处干细胞再生,向缺损部伸展,形成单层上皮覆盖缺 损表面,再增生分化为复层鳞状上皮。
粘膜覆盖上皮损伤,复层鳞状和移行上皮同上,单层柱 状是由邻近基底层细胞增生修补,由立方 柱状。
第一节 再生性修复
LOGO
上皮组织的再生
❖ 被覆上皮再生:如果基底膜(结缔组织)完整,可 完全再生
LOGO
•
第二节 瘢痕性修复
LOGO
二、瘢痕组织(scar):指肉芽组织成熟转变 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形态 特点
大体: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 白半透明,质硬韧,缺乏弹性
第二节 瘢痕性修复
LOGO
形态 特点
镜下:大量平行或的交错分布胶原纤维 束组成。呈均质红染状,纤维细 胞少,核细长深染,小血管稀少
第五节 再生修复的分子机制
LOGO
一、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
细胞受损伤因素刺激,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同类细胞或同一胚 层发育来的细胞增生与分化,促进修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 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 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生理情况下增殖不明显,受刺激时可表现出 较强再生能力有较强潜在再生能力。受损 伤即由G0进入G1,
病理学第三章txt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损伤原因:炎症(心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条件下。 内皮细胞具有:抗凝作用(主要) 促凝作用
1.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⑴屏障 ⑵抗血小板粘集 ⑶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 ⑷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⑵病理特点:①?大体:梗死灶,圆锥形、节段性或不规则形,暗红色,无出血充血带。
②镜下:梗死区组织坏死、弥漫性出血。
充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 又称主动性充血, 简称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点:为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分类: 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进食后胃肠道粘膜充血,活动时骨骼肌充血,妊娠时子宫充血)
3.梗死灶的颜色 取决于梗死灶的含血量
①血量少时,贫血性梗死或白色梗死 ②血量多时,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梗死的类型: (根据梗死灶含血量的多少、有无细菌感染进行分类)
1.贫血性梗死: 见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血管细而少的器官。
特点: ⑴常发生于结构致密、血管吻合枝不丰富的组织,动脉阻塞,出血很少。 ⑵多见于心、肾、脾、脑。
②镜下: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珊瑚状小梁,其边缘粘附着一些嗜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含一些红细胞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⑴位置: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以瓣膜囊(静脉瓣近心端)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
⑵病理改变:①大体: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着,有时可辨认出灰白与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
西医综合(研究生考试)-病理学-第三章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题库
西医综合(研究生考试)-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题库[单选题] 1、某患者患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二尖瓣瓣膜上出现一黄豆大的赘生物,此赘生物脱落后将不会引起以下哪种栓塞()。
A 脑动脉栓塞B 肠系膜动脉栓塞C 肺动脉栓塞D 肾动脉栓塞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肺动脉栓塞由体循环静脉系统内的栓子所引起。
ABD三项,来自主动脉系统及左心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阻塞于各器官的小动脉内,常见于脑、脾、肾及四肢的指、趾部等。
[单选题] 2、慢性肺瘀血时,含铁血黄素主要沉积于()。
A 中性粒细胞B 巨噬细胞C 心衰细胞D 肺毛细血管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慢性肺瘀血时,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被溶酶体分解,析出含铁血黄素,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称心衰细胞。
沉积了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单选题] 3、血栓转归中不会发生的病理改变是()。
A 化生B 钙化C 机化D 溶解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血栓的结局:溶解和吸收、机化和再通、钙化。
[单选题] 4、静脉血栓的头部一般属于()。
A 白色血栓B 混合血栓C 红色血栓D 透明血栓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静脉血栓分为头、体、尾三部分。
其中:①白色血栓: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头部;②混合血栓:以血小板小梁为主的血栓不断增长以致其下游血流形成漩涡,从而再生成另一个以血小板为主的血栓,在两者之间的血液,发生凝固,成为以红细胞为主的血栓,即体部;③红色血栓: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
因此,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尾部。
而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单选题] 5、肠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
A 肠瘀血B 肠系膜动静脉受压C 肠水肿D 肠壁急性感染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①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严重瘀血的疏松组织,如肺、肠。
病理学 第三章
第三章炎症,组织损伤和修复炎症定义炎症是活体组织对细胞损伤的一种反应。
它同时包含固有免疫途径和适应免疫途径。
目的炎症的目的是限制和消除炎症因子,减少组织损伤,并使组织恢复正常。
炎症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急性和慢性。
这两种类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有部分是重叠存在的。
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比较急性炎症慢性炎症反应是组织对损伤的初期反应是组织对损伤的持续反应发病时立即反应缓慢反应免疫类型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细胞类型多形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持续时间几小时到几周几周,几月,甚至几年血管反应显著不是很显著引起急性炎症的原因急性炎症的原因有:·物理因素——例如,创伤,撞击,寒冷。
·化学物质。
·微生物感染。
·免疫引起的超敏反应。
·组织坏疽,例如,由于缺血和缺氧导致的坏疽。
引起慢性炎症的原因慢性炎症通常是某种基本反应发展而成的,这种基本反应是由于:·微生物对吞噬细胞或胞内杀伤的抵抗。
例如,肺结核(TB),麻风病。
·外来物——内生的(骨,脂肪组织,尿酸结晶)或外生的(二氧化硅,缝线材料,移植假体)。
·某些自身免疫疾病,例如,桥本龙太郎甲状腺炎,风湿性关节炎,接触性超敏反应。
·原发性肉芽肿——克罗恩病,结节病。
有时候,由于致炎因子的持续存在,急性炎症之后会继发慢性炎症。
下图显示了炎症的转归。
炎症的转归急性炎症急性炎症的典型症状急性炎症的典型症状有:·发红(rubor)。
·发热(calor)。
·肿胀(tumour)。
·疼痛(dolor)。
·功能丧失(functio laesa)。
这些典型症状是由急性炎症的速发血管反应和细胞变化因素引起的。
这些变化的主要作用是把免疫系统成分带到损伤部位。
血管反应广泛血管舒张(充血)小动脉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舒张,引起血流增加和静水压增高。
《病理学》第三章修复(肉芽组织、瘢痕组织、骨折愈合))
2.二期愈合:见于组 口不能以一期愈 织缺损较大、创 合修复,只能以 缘不整、无法整 大量肉芽组织修 齐对合,或伴有 复,称为二期愈 感染的伤口。伤 合。
3.痂下愈合:见于较表浅而出血的皮肤损伤。组织损伤后,伤 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凝固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
伤口在痂下进行愈合过程。
组织缺损 感染 创缘
二、干细胞在再生和修复中作用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的再生: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
向缺损中心迁移而填补。 (2)腺上皮的再生:腺体结构(基底膜)是否破坏→完全再生
&不完全再生 2.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再生 (2)大血管的修复 3.神经组织的再生(拓展)
损伤
➢ 再生性修复 ➢ 瘢痕性修复
➢ 死亡
修复
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 玻璃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 黏液样变性 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性钙化
坏死
凋亡
病例:患者某某,15岁,全身烧伤,经抢救治疗后挽回生命, 但面目全非,颈项强直,手指挛缩。
问题:患者怎样变得如此面目全非?
修复
致 病 因 素 引 起 局 部细胞和组织的 损伤,机体对受 损组织进行修补 恢复的过程
创面对合 愈合时间
疤痕
一期愈合 小 无 整齐 严密 短 小
二期愈合 大 有 不齐 开放 长 大
(三)影响因素
1.全身因素
尤其含硫氨基酸
蛋白质缺乏 肉质,维生素;
羟化酶活性低
维生素C缺乏
影响胶原形成
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
2.局部因素
锌缺乏
影响氧化酶活性
1.第一节 再生:再生的概念、根据再生情况细胞分类、血管的再生 2.第二节 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调控:抑素与接触抑制 3.第三节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构成、作用、结局 4.第四节 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类型、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阶段)
第三章 病理学基本病理
第三章病理学基本病理第一节循环障碍一. 血液循环障碍:包括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全身各器官循环障碍。
原因:①心脏血管系统疾病或②血液本身状态的改变。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机体某一地方某器官发生障碍。
注意: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某些器官(心、脑)→发展为全身性循环障碍。
前者为后者的局部表现。
如:心力衰竭部淤血和水肿。
下面主要讨论局部循环障碍:1 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越过正常,称为充血。
按发病原因和机理: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1)动脉性充血:从动脉流入血液量过多,静脉流出的血量正常。
引起该器官或组织含血量超过正常,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 类型: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a> 生理性充血——正常活动增加,动脉血量增多而充血。
b> 病理性充血:至病因子作用下引起的。
<2> 发病表现:神经性的:①血管舒张神经兴奋②血管收缩神经兴奋减弱时→血管扩张充血b>发病时,组织中血管扩张性物质增多→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充血<3> 病理变化由于血量增多,局部组织、器官呈洋红色,体积增大、局部代谢旺盛功能增强。
<4> 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a> 短期轻度充血→有利的,使局部组织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强防御能力。
b> 长期严重充血→淤血、水肿、出血。
发生在脑部后果更为严重。
(2)静脉性充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器官和组织含血量增多,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1> 类型:静脉性充血都是病理性的。
原因:①静脉受阻②静脉受压<2> 病理变化:淤血组织暗红色或兰紫色,体积肿大、机能减退。
<3> 对机体影响一般较动脉性充血为严重。
a> 短时间淤血,除去原因后,淤血消退b> 长时间淤血,引起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使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病理学:组织损伤与修复
第三章:组织损伤与修复机体是由细胞、细胞间质和体液构成的统一整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不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和间质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时,机体启动一系列机制应对环境的变化(这些反应可以有利于机体对抗不利环境,也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伤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并相应地导致其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致病因素一般都会导致机体物质代谢障碍,而这种环境和功能的变化在组织细胞的形态学上可以表现为两类情况:一种是进行性变化,包括细胞的肥大、增生、再生以及组织的机化和钙化。
另一种是退行性变化,包括:萎缩、变性和坏死。
变性(含:颗粒样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等几类)以下,我们着重讨论细胞的损伤:即退行性机能变化。
进入讨论前,我们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病理现象都是在病变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他们通常是动态的、有相互联系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
所以我们要记住:观察到的病理变化既是凝固的功能,又是发病过程的快照。
同样的,机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也会发挥其修复作用,产生代偿、再生、化生、机化、钙化等反应,维护功能、对抗疾病,这些内容将在随后的章节进行讨论。
第一节:萎缩(Atrophy )概念: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注意应与其他两个概念相区别即发育不全(Hypotrophy )和不发育(Aplasia)。
发育不全:是指器官、组织不能发育达到正常体积,原因可以是血液供应不良、特殊营养成分缺乏或先天因素。
不发育:指一个器官不能发育,器官可能完全缺失或仅余一结缔组织构成的痕迹性结构物。
例如:人类胎儿畸形中的无脑儿可以说是其脑部发育不全(没有大、小脑),同样也可称为大脑不发育。
而萎缩的例子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成年后患脊髓灰质炎引发的下肢萎缩。
根据萎缩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physiological atrophy ):概念:也称年龄性萎缩,当动物到达一定年龄时,某些组织器官即发生萎缩,生理机能自然减退。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重要器官瘀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
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第三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
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
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病理学 第三章 炎症 ppt课件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由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如心力衰竭导致的静 脉淤血)或某些疾病(如肝硬化、肾炎、营养不良)引起 的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可使组织间隙或 体腔内液体含量增多,这种情况所增多的液体称为漏出液。
渗出液主要取决于血管壁通透性的增高。
33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性渗出液与非炎性漏出液聚集于体腔者,均称为体 腔积液(如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
所以,临床上遇到体腔积液的患者,首先应当鉴别是 炎症引起的渗出液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漏出液,以便明确 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4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
原因
炎症
外现
混浊
蛋白含量 30g/L以上
(通过神经反射和某些化学介质的作用) 1.细动脉短暂痉挛、收缩(本能退让防御持续几秒钟或几分钟)
(通过轴突反射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2.(细动脉、毛细血管)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动脉性充血
`
(红 、肿)
炎症介质及局部酸中毒影响,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进一步扩张 炎性充血(持续几小时)
29
3.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流减慢 →液体渗出→血液浓缩、粘 稠 。为液体渗出创造条件 血流停滞,轴流加宽 (利于各种物质参与炎症反应) 白细胞靠边或附壁→以阿米巴运动游出血管进入炎症区域 。
30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液体渗出 在炎症早期,由于炎性充血,使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继之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出血管外,使血浆胶 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大量的液 体及细胞从血管内逸出到血管外,进入组织间隙,此过程 即为渗出。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Congestion)
• (一) 概念: • 器官或组织V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V和毛细血管内 • 称淤血。
(二)原因
• 1. 内塞—— V内血栓形成、栓子 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 2. 外压—— V受肿瘤压迫、肝硬化导致 的胃肠道淤血(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二、出血的类型
• 1. 按有否疾病 1) 生理性出血
类•
2) 病理性出血
型 2. 按血液逸出机制 1) 破裂性出血
2) 漏出性出血
3. 按出血部位 1) 内出血
2)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 原因: 1. 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
刺伤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2.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5×109/L)
•
3. 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肝疾病,
DIC)
三、病理变化
•
• 1.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
心包积血 胸腔积血
腹腔积血
(一)• 内• 出 血•
2.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称血肿 3. 镜下出血 — 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
及含铁血黄素 4. 眼底出血 — 高血压、糖尿病时
(二) 慢性肝淤血 (Chronic Congestion of Liver)
• 1. 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 如 肺心病等
• 2. 机制: 右心衰→上下腔V回流受阻
→ 肝淤血
• 3. 病变: • 肉眼: 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被膜紧
张,
• 镜下:小叶中央V,肝窦淤血。
肝C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
小叶周边带肝C脂肪变性。
• 4. 临床表现: 肝大、肝区压疼、肝功
病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再生性修复瘢痕性修复修复创伤愈合骨折愈合损伤的修复特点: ①是一种细胞的增生②其增生本质是为了修复缺损③再生的细胞和耗损的实质细胞完全相同。
一、再生的种类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一)生理性再生:生理过程中,细胞、组织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
表皮的表层角化细胞经常脱落,而表皮的基底细胞不断地增生、分化,予以补充消化道粘膜上皮约l-2天就更新一次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又由基底部细胞增生加以恢复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的寿命长短不一,短的如嗜中性粒细胞,只存活1~3天,需不断地从淋巴造血器官输出大量新生细胞进行补充(二)病理性再生:指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如果损伤较轻,损伤的细胞又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则可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分化,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二、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G0期:静止期;G1期:DNA合成前期; S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前期(DNA合成后期);M期:分裂期;。
•细胞增殖由G1期、S期、G2期和M期构成,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在单位时间内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的细胞数不同,因此具有不同再生能力。
•各种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一)不稳定细胞 labile cell:此类细胞总在不断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
如表皮细胞、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被覆细胞、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
⑵稳定细胞:stable cell生理状态下,处在静止期,不增殖,在受到损伤或刺激时,进入DNA合成前期,开始分裂增生,参与再生修复。
属于此类细胞的有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纤维母细胞。
⑶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指不具有再生能力的细胞。
属于此类的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概念正在逐渐改变,再生的心肌细胞可由干细胞分化而来,神经干细胞在特定环境和因子的诱导下能定向分化成不同的神经细胞类型。
医学病理学第3章
少量可被吸收 大量可引起肌肉关节疼痛,甚至致死
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机械性阻塞 可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致活酶样物质、前列腺素样物
质
羊水栓塞
脂肪栓塞 fat embolism
1 概念:
血中出现脂肪滴并阻塞血管
2 来源: 3 后果:
大脂栓多栓塞于肺 小脂栓多栓塞于体循环
第1节 充 血 hyperemia
概念: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 量增多。
分类: 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
原因:
细小动脉扩张
1 生理性充血 2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病变:
1 肉眼观:红、肿、热、功能增强 2 光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后果:
1 一般不引起不良后果,通常有利 2 偶可引起病损动脉破裂
第2节 出血 hemorrhage
概念:血液(红细胞)自心血管腔逸出
称为出血。流出的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 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 外出血。
一、出血的类型及原因
破裂性出血:
原因:心脏或血管壁破裂
漏出性出血:
原因:血管壁损害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缺乏
二、 病 变
一般改变:
1 肉眼:新鲜的出血呈红色,以后随
重要器官的淤血:
1 肺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 肺褐色硬化
2 肝淤血:
槟榔肝 淤血性肝硬变
慢性肺淤血伴水肿
肝淤血引起脂肪变性
肝淤血
槟榔肝
肝细胞发生水样变和脂肪变性 呈灰黄色,中央静脉和肝窦因淤血 呈深红色。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状 结构,似槟榔的切面。
chronic congestion of liver (nutmeg liver)
病理学(第三章)
(一)原因
1.静脉受压 压迫可使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组织或器官淤血。
2.静脉腔阻塞 如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或静脉炎等引起的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在机
体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可发生局部组织或器官淤血。
3.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时,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肺淤血;右心衰竭时,体循
环血液回流受阻发生体循环淤血;全心衰竭时,可发生全身性淤血。
来自体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随血流运行
右心栓子
进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2)动脉系统及 左心栓子
来自动脉系统及左心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 行,阻塞于各器官的小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脑、 脾、肾、肢体等器官的栓塞。
(3)门静脉系统 栓子
来自肠系膜静脉等门静脉的栓子,随血流进 入肝内,可引起肝内门静脉或其分支的栓塞。
第 22 页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
由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是最常见的一种栓塞。由于血栓 栓子的来源、大小和栓塞部位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1.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少数栓子来自盆 腔静脉和右心。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及原有肺循环的状态:
病理学——
第 三 章
目录页 第2 页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01 充血 02 血栓形成 03 栓塞 04 梗死
第3 页
01
充血
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4 页
人体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按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不同,又可将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图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炎症,组织损伤和修复炎症定义炎症是活体组织对细胞损伤的一种反应。
它同时包含固有免疫途径和适应免疫途径。
目的炎症的目的是限制和消除炎症因子,减少组织损伤,并使组织恢复正常。
炎症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急性和慢性。
这两种类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有部分是重叠存在的。
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比较急性炎症慢性炎症反应是组织对损伤的初期反应是组织对损伤的持续反应发病时立即反应缓慢反应免疫类型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细胞类型多形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持续时间几小时到几周几周,几月,甚至几年血管反应显著不是很显著引起急性炎症的原因急性炎症的原因有:·物理因素——例如,创伤,撞击,寒冷。
·化学物质。
·微生物感染。
·免疫引起的超敏反应。
·组织坏疽,例如,由于缺血和缺氧导致的坏疽。
引起慢性炎症的原因慢性炎症通常是某种基本反应发展而成的,这种基本反应是由于:·微生物对吞噬细胞或胞内杀伤的抵抗。
例如,肺结核(TB),麻风病。
·外来物——内生的(骨,脂肪组织,尿酸结晶)或外生的(二氧化硅,缝线材料,移植假体)。
·某些自身免疫疾病,例如,桥本龙太郎甲状腺炎,风湿性关节炎,接触性超敏反应。
·原发性肉芽肿——克罗恩病,结节病。
有时候,由于致炎因子的持续存在,急性炎症之后会继发慢性炎症。
下图显示了炎症的转归。
炎症的转归急性炎症急性炎症的典型症状急性炎症的典型症状有:·发红(rubor)。
·发热(calor)。
·肿胀(tumour)。
·疼痛(dolor)。
·功能丧失(functio laesa)。
这些典型症状是由急性炎症的速发血管反应和细胞变化因素引起的。
这些变化的主要作用是把免疫系统成分带到损伤部位。
血管反应广泛血管舒张(充血)小动脉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舒张,引起血流增加和静水压增高。
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的胞间连结变宽,导致:·内皮细胞间窗口(即裂口)的增加。
·血管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
蛋白质从血浆中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炎性水肿静水压的增加(源于充血)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源于蛋白质漏到组织间隙中)共同引起液体从血浆净向流动到组织间;这就是炎性水肿。
作为其结果,血浆黏性增加,流量减小。
炎性水肿的益处组织中液体的增加稀释了毒素。
组织中蛋白质的增加提供了保护性抗体,并使纤维蛋白沉积下来。
细胞的变化多形嗜中性粒细胞通过内皮细胞连结,侵入受损组织,减轻损伤造成的影响。
细胞的变化分四个时期:1.多形嗜中性粒细胞着边(附集于血管壁)。
2.多形嗜中性粒细胞黏附(‘铺壁’)——粒细胞黏附于急性炎症处的血管内皮。
3.多形嗜中性粒细胞迁移——粒细胞以阿米巴运动(变形运动)通过内皮细胞连结,从小静脉进入组织间隙中(血细胞渗出)。
4.多形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可能是受化学物质(化学吸引素)的驱动,多形嗜中性粒细胞趋向组织损伤处,并且释放。
这些化学吸引素被认为是白三烯,补体成分,以及细菌产物。
吞噬作用和细胞内杀伤在损伤处,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废物和外来碎片。
在吞噬后,白细胞试图通过下列方式肃清被吞噬的材料:·向吞噬体内排泄溶酶体酶。
·激活强力氧化剂,例如,H2O2,游离氧根,酸,等等。
细胞活素释放多形嗜中性粒细胞还释放另外的细胞活素,涉及下列功能:·趋化更多的白细胞。
·提高血管通透性。
·产生系统性发热(热原质)。
炎症的化学介体炎症介导系统有不同的几种,它们共同作用产生炎症,而没有哪种单一的化学介体可以产生炎症反应的任何一项特征。
在所有的介体系统中都存在有调节机制。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一系列连续的血清蛋白,由超过20种蛋白质组成;一种蛋白质的激活产物激活另一种蛋白质。
见下图补体系统简化版激肽激肽是有血管活性的小肽(大约10个氨基酸)。
缓激肽是最为人熟知的,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产生痛觉,来发挥其影响。
这两种影响都是急性炎症最主要的特征。
激肽系统由活化的凝血因子Ⅻ来激活。
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以及白三烯在急性炎症过程中,嗜中性粒细胞和柱状细胞的膜磷脂代谢形成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药物的抗炎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以及阿司匹林类药物,就是发挥其作用来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
详情见后图。
血小板激活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在去颗粒作用中从柱状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中释放。
它们有如下作用:·诱导血小板聚集和去颗粒化。
·增加血管通透性。
·诱导白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
·刺激花生四烯酸派生物的合成。
花生四烯酸的形成和代谢细胞活素细胞活素是一个化学信使家族,由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
其作用距离短(自分泌和/或旁分泌),与目标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
细胞活素包括:·淋巴因子——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活素。
·单核因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活素。
·白细胞介素——作用于白细胞之间的细胞活素(有超过15种类型)。
·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杀死肿瘤细胞,但也刺激脂肪和肌肉分解,导致体重流失。
慢性炎症单核细胞的渗透和肉芽组织形成慢性炎症中涉及到的细胞有:浆细胞,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慢性炎症部位中,下列细胞占主导地位:·淋巴细胞。
·浆细胞(因为它产生抗体)。
·巨噬细胞(是吞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损伤组织通常被巨噬细胞清除。
它缓慢地被肉芽组织替代,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组成,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来自成肌纤维细胞(即可以收缩的变形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的胶原蛋白。
创口的愈合一期愈合在相对的两侧创缘被纤维蛋白沉积所连结,随后纤维蛋白被胶原蛋白取代,并被外皮的生长所覆盖。
二期愈合二期愈合涉及下列过程:·由于大规模的组织损伤,导致创缘不相近。
·组织缺损被肉芽组织填充。
·上皮细胞再生,覆盖表面。
·肉芽组织最终收缩导致瘢痕形成。
创口可以由一期愈合方式或二期愈合方式来愈合。
愈合方式的类型取决于组织损伤的程度:·极小的组织流失——由一期愈合完成。
·广泛的组织流失——由而求和完成。
瘢痕形成肉芽组织内的成肌纤维细胞互相粘连,并与相邻的细胞外基质粘连。
成肌纤维细胞收缩,使周围的基质相互靠近,使得缺损的面积减小。
慢性炎症的类型纤维蛋白性炎纤维蛋白性炎是组织表面数目增加的纤维蛋白的沉积导致的,例如,在急性胸膜炎继发急性大叶性肺炎的过程中。
纤维蛋白的存在使炎症的消退被抑制。
化脓性炎化脓性炎的特征是脓液的产生,通常是由化脓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生脓链球菌。
脓液被一层正在萌发的毛细血管,多形嗜中性粒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生脓膜”所环绕。
化脓性炎有两种类型:浅表的,例如疖。
还有深层的,例如,诸如胆囊这样的中空内脏内部的脓肿。
在深层类型中,外流管道的黏膜层可能会与纤维蛋白融合,引起积脓。
可能会形成漏管——即黏膜表面之间的异常通道。
出血性炎如果损伤严重,该区域的血管可能破裂,例如,出血性肺炎。
肉芽肿性炎肉芽肿性炎是慢性炎症的一种。
在这种炎症中,变形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聚集形成小团或肉芽肿,周围环绕淋巴细胞。
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为了应付巨噬细胞内难以消化的颗粒物的存在,例如:·微生物对细胞内杀伤的抵抗,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
·异物——内生异物(例如。
骨,脂肪组织,尿酸结晶);外生异物(例如。
二氧化硅,缝线材料,移植假体)。
有一些自发因素可以引起肉芽肿性炎,例如,克罗恩氏病和结节病。
肉芽肿通常含有多核巨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异物巨细胞,以及杜顿巨细胞——这些细胞要么是由许多巨细胞融合形成,要么是由不伴随胞浆分裂的核分裂形成。
溃疡当某个器官或组织的表面由于坏死而缺失时,形成溃疡,然后溃疡被炎症组织所取代。
溃疡最常见的部位是消化道和皮肤。
慢性溃疡是组织损伤和组织修复之间的一种平衡。
例如胃酸和机体愈合反应(即慢性炎症反应)之间的平衡。
组织坏死细胞坏死细胞可能受到可逆损伤(不完全损伤)或不可逆损伤(完全损伤)。
损伤的类型取决于:·损害的属性和持续时间。
·受影响的细胞种类。
·组织的再生能力。
注意,没有一个绝对的超微结构上的标准来区分可逆细胞损伤和不可逆细胞损伤,可逆损伤的细胞和不可逆致死损伤的细胞之间是连续的。
坏死坏死是细胞或组织的死亡,但这些细胞或组织仍然是活体的一部分。
不管细胞是因为什么原因死亡的,都会出现下列情况造成坏死:·细胞内能量系统耗竭。
·细胞质内的细胞器破裂。
·细胞内酶释放。
·产生自由氧基。
·细胞核瓦解。
·质膜的改变。
细胞死亡的机制细胞死亡的原始机制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在下图中有总结:细胞损伤的机制坏死的组织学类型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是最常见的坏死形式,典型的凝固性坏死发生在心脏,肾脏和脾脏,但它也可以发生在大多数组织。
死亡的组织最初是肿胀而坚硬的,但之后被巨噬细胞消化而变软。
死亡的细胞还维持着一个“形骸”轮廓,并且坏死区域高度嗜酸性(被伊红染色)。
坏死组织通常引起炎症反应;受损组织被巨噬细胞移除,并修复或再生。
溶解性坏死这种坏死典型发作于脑部,因为其支持基质最少。
坏死的神经组织会经历完全液化,而在神经末梢周围发生神经胶质反应,伴随最终囊肿的形成。
干酪样坏死(干酪样变)常见于TB(结核病)。
组织病理学上,正常组织体系结构完全丧失,被无定形的,似颗粒的,嗜酸性的组织所取代。
坏死部位有大量的脂肪,外观让人想起松软干酪,因此叫做干酪样变。
坏疽坏死组织被腐败性有机物侵入,特别是梭状芽孢杆菌。
组织由于血红蛋白的分解而呈现绿色或黑色。
干性坏疽干性坏疽的一个例子就是脚趾的缺血性坏死,常见于伴有动脉逐渐堵塞的老年人。
腐败的过程非常缓慢,并且存在的腐败性有机物数目也很小。
湿性坏疽湿性坏疽的例子是肠的缺血性坏死(梭状芽孢杆菌在肠内普遍存在),或内脏的绞窄,或虚胖糖尿病患者腿部动脉堵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组织在坏死过程开始时由于水肿或静脉堵塞而潮湿。
气性坏疽气性坏疽是健康组织的一种原发性感染,导致腐败性坏死。
纤维蛋白样坏死纤维蛋白样坏死见于恶性高血压,该病中增高的动脉压导致平滑肌壁的坏死。
血浆漏到血管中层,伴有继发的纤维蛋白沉积,因此叫做纤维蛋白样坏死。
血管壁的组织学外观强烈嗜酸性。
实际上这种坏死通常不明显。
脂肪坏死脂肪组织损伤可能是因为:·直接创伤——创伤后甘油三酸酯的释放引发迅速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