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中国老年基金会、中国老年报社和松堂医院联合建立的“夕阳工程”正式启动,可是三年中从社会得到的捐款仅有9726元。由于效果不佳,这个曾与“希望工程”遥相呼应的工程不得不停止运行。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室成立于1996年,马克医生说:“资金缺乏是困扰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如果哪位伟大的慈善家能够投资400万元,我将成立一个以医疗为中心的社会服务网络,高质量地担负起至少50万人口城市的临终关怀工作。”[10]再次,严重的封建迷信意识使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举步维艰。有些临终关怀医院选址阶段就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北京松堂医院在10年中由于附近居民的反对,不得不7次搬家,李伟院长感叹:“为什么偌大的北京就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老年人口已超过了1. 35亿,其中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占9%,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不得不面临着一对夫妇照顾4位老人这一事实。如今的普通医院由于床位和其他条件的约束,通常都不予收治临终病人。让社会管理家庭,让社会管理老人已经刻不容缓。[11]临终关怀在这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模式,临终关怀医院发展的步履艰难也使我们感受到改变人们传统观念和医疗福利体制的重要性。
对中国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第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家庭养老、家庭照顾必然要向社会养老和社会照料过渡,临终关怀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强烈。
实践证明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并行之有效的照顾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哪怕不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养老养病的问题上,也使许多家庭的儿女疲于奔命,老龄化的浪潮和计划生育的实行,都必然要求临终关怀的发展。第二,临终关怀是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因此临终关怀机构经费来源应该倡导多渠道和福利性,由政府出面组织集合社会力量推动其发展。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差异,国际社会临终关怀机构的类型也有所不同,但大多数都属于非盈利机构,并具有明显的福利性。但是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完全提供不盈利的福利性服务。现阶段临终关怀的发展采用政府给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承担费用的方式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临终关怀的推广是人们思想观念的革命。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忌讳谈论死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是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病患者、亲属及临终关怀工作人员都要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当死亡来临时,只有直面现实,承认死亡,才能在治疗无效的前提下实施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无例外一律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第四,必须建立本土化的临终关怀工作模式。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经台湾和香港传入我国内地,由于其间涉及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使得我们必须考虑本土化的问题。因此将本土文化与民众需求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内情况的临终关怀工作模式至关重要。我们相信随着政府高度重视、医院积极推展、民间基金会和专业机构广泛参与,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将得到真正快捷和良性的发展,最终使民众在生死品质上获得极大的提升。(下转第89页)85点等方面去满足临终者心底的或最后的愿望。在满足临终者日常生活需求和心理、精神需求的同时,临终关怀还有更深刻的内容,那就是满足临终者的心底愿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临终者会有许多的遗憾和未了的心愿。如果临终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无法实现或满足最基本的愿望和心底的渴望,就可能会“死不瞑目”。从临终关怀实行的情况看,帮助临终者完成其心愿,临终者就会因“死而无憾”而平静安宁地离开人世。5.对病人家属的慰藉与关怀是临终关怀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在病患者临终前后,其亲属也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而家属的态度和情绪又将直接影响工作人员对临终者进行临终关怀服务的正常实施。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病患者和患者亲属是相互作用的三方关系,对患者家属的关怀同样是临终关怀的工作内容。当亲人面对病痛和死亡时,对亲人死亡的恐惧和不安的阴影同样笼罩着患者亲属。对患者亲属的慰藉与关怀直接影响到对临终者的心理、精神和情感的安慰和治疗。对患者亲属的关怀包括对患者亲属的理解、同情和安慰,鼓励家属把内心的痛苦和真实的想法抒发出来;尽量满足家属对病人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要求;指导家属参与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工作,努力达到逝者死而无撼、生者问心无愧的目标。随着临终关怀服务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临终病人死亡后的居丧服务(尸体料理、遗体整容、殡葬仪式等)和对家属进行的哀伤辅导也开始关注并视为临终关怀工作的新内容。
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与现状中国的临终关怀与国际社会相比起步较晚。在经历了十几年艰辛曲折的探索后,已经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支持。机构发展方面: 1988年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1990年天津医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上海、北京、西安、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历了理论引进与研究—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等不同阶段。专业人员培训方面: 1991年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举办了“首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暨讲习班”,到目前已经举办五期临终关怀讲习班,其中包括两期“中美临终心理关怀研习班”和“中英临终关怀研习班”、“93北京临终关怀国际研习班”等,并在天津、北京、西安、武汉、唐山、青岛、烟台、庐山等地举办临终关怀学术报告会或临终关怀系列讲座,先后有近2000名从事医疗、护理、心理等方面工作的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促进了临终关怀事业队伍在我国的发展。发展规划方面: 1992年天津医学院与美国东西方死亡教育研究学会联合在天津举办“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卫生部长陈敏章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对临终关怀事业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其纳入中国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规划之中。1993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的成立,1996年《临终关怀杂志》的创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2004年国内一些地区医院的评审标准中新增了临终关怀的内容,加快了各地临终关怀病房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