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现状研究与分析_过多的概念_过少的统一

合集下载

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分析

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分析

本期关注我国应急管理的 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分析撰文/李希腾王保庆2003年非典过后,我国应急管理“一 案三制”体系正式提出并逐步构建,随后 应急管理体系得到迅速完善,但总体来看 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十八大后,习总 书记提出国家总体安全观、防范和化解重 大风险等重大战略安排和制度选择;十九 大以来,国家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 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应 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应急管理提 供重大发展契机。

当下,我国内部条件和 外部环境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话题,涉及 到各行各业,不是纸上谈兵,重点在于解 决实际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特 提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理顺应急编配体制,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应急管理具有准军事化的性质,编配 体制具于基础地位,编配体制是否合理, 决定着应急管理能力的强弱。

因此,明确 应急管理编配体制和各部门从属关系,是 应急管理改革的第一要务。

应急管理部组 建以来,我国加快建设统一指挥、专常兼 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 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过程繁琐,任务艰 巨,改革必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一)押.顺矜部I ’j 从属关系,确保统 一指挥当下,应急管理相关部门仍存在编制14 2021-01防灾博览表一各部门职责分工突发事件种类主要负责部门自然灾害水旱灾害水利部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地震灾害应急管理部(地震局)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海洋灾害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森林草原防火.自然资源部(林业和草原局)事故灾难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事故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社会安全事件暴乱中央军事委员会(解放军、武警)、公安部战争中央军事委员会(解放军、武警)、公安部恐怖活动中央军事委员会(解放军、武警)、公安部粮食安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局)经济危机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涉外事件中央军事委员会(解放军、武警)、外交部体制改革不深入彻底、各部门职责划分不 明晰,甚至部门还未完全整合等亟待解决 的问题应坚持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属 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

应急管理专题研究

应急管理专题研究

07
应急管理的风险评估与预
警系统
应急管理的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
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工具
•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
•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风险评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 加强风险评估的标准化和程序化
• 加强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工具的有效性和
• 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用性
• 保障风险评估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应用与效果评估
•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 加强评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及时反馈评估结果,指导应急管理的改进和优化
改进与优化
• 根据评估结果,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优化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的应用,提高应用效果
• 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法律法规应用实践
政策支持应用实践
•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和应
• 制定应急管理政策,引导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急意识
• 加强政策协调和整合,形成政策合力
• 严格依法追究应急管理领域的违法行为,维护法治秩序
• 落实和执行政策,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 管理体制机制因素: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保障等
应急管理的应用场景与实例分析
应急管理的应用场景
•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
• 事故灾难: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
•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件、医疗救援等
•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网络安全事件等

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DCWIndustry Observation产业观察151数字通信世界2023.101 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创新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建国初期以单灾种应对为主的最初阶段到目前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的巨大飞跃,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突发危机的预防和化解。

大数据作为一种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灾情防控、科学技术、电子商务及其他各领域的重要新兴技术,对全面加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进行应急管理建设,如何将两者进行更为有机的结合,这是目前我国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需要深刻研究探索的问题。

本文对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此促进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1]。

2 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 数据安保系统较弱为有效进行应急管理,相关部门需要对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进行采集,主要包括个人的身份信息、健康信息,甚至是浏览网站的记录、GPS 当前定位、银行账单流水等。

这些私人信息具有较大的被随意传播和复制的风险。

当用户因使用某款App 提供个人信息并开放手机权限,便容易成为“精准投放”垃圾广告和诈骗短信的目标。

由于此类信息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不法分子买卖个人信息的案件层出不穷,不仅严重侵害了信息主体权利,更加剧了社会公众的信息安全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的大数据管理与应对机制还尚不完善。

如何在保障公众权利的同时有效阻止信息泄露,是有关部门需要深刻探讨的问题。

2.2 数据情报人员稀缺大数据时代,对于突发事件的事前预测分析与事后响应都离不开数据情报人员对信息的整合和分析。

数据情报人员作为目前我国稀缺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能力水平与职业素养决定着突发事件能否被积极正确地处理。

专业的应急管理情报人员不仅需要对情报学知识融会贯通,更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问题研究佟 曾,武钰瑶(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70)摘要:文章从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在重点阐述现状问题的同时给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期望能进一步探索大数据时代应急管理的建设,为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提供帮助。

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是一篇长文的开端,它为读者提供了文章的背景和框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应急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应急管理效能和反应速度的一种方式。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急管理领域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概述应急管理信息化的意义、现状以及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入手,总结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并提出加强建设的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全面介绍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引言首先,我们会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并说明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部分:正文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相关内容:2.1 应急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阐述应急管理信息化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加强应急机构的信息收集、快速决策和资源调配能力,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信息化也能够促进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

2.2 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本节将探讨当前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们将分析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包括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技术应用水平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

同时,还将对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介绍,从中借鉴经验并提出我国在该领域的改进措施。

2.3 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必要性本节将重点阐述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我们将介绍标准体系在提升信息化系统质量、推动信息共享与协同、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基于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应急管理是一种针对突发事件、灾害和紧急情况的综合管理方法,旨在降低灾害损失和保障公共安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内外在应急管理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国内研究现状在中国,应急管理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

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组织实施应急演练等方式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高校和科研机构则致力于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应急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

中国政府加大了应急管理领域的立法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是应急管理技术和装备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急管理技术和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了救援效率和减灾能力。

三是应急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研究。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

四是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研究。

通过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效果和效率。

然而,国内应急管理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是理论研究薄弱,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二是应急管理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完善的机制和标准。

三是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缺乏专业化和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人才。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应急管理研究较早,比较成熟,涵盖了政策研究、技术研究、组织研究和培训研究等多个方面。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应急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拥有庞大的研究团队和专业人才。

欧洲国家在应急管理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展了紧密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灾害和紧急情况。

欧洲各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在应急管理政策、技术和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日本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应急管理研究也十分重要。

浅议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预警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完善

浅议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预警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完善

浅谈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预警机制的现状及构建学号:**********姓名:***班级:行政管理10-02指导老师:***浅议我国政府应急预警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完善摘要:面对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的现状,从应急管理以及应急预警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总结我国危机预警机制在树立危机意识、构建预警体系方面取得的初步成绩,同时从危机预警意识不强、法律法规不到位、预警机构散漫和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分析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目前预警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强化全民危机意识、健全支持性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预警体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物资储备等针对性措施以完善我国预警机制构建。

关键词:应急管理;危机预警;预警机制;组织体系建设一、政府应急管理以及应急预警概述“危机”一词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指人濒临死亡、游离于生死之间的那种状态[1]P2。

后来危机的词义不断扩展,适用对象不断扩大,不同的学者对于危机的定义各不相同,都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危机的特点,综合来看,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使其核心价值受到破坏,严重影响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汇集。

公共危机是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情境[2]P6,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危机管理的概念最早源于欧美,应急管理是为了预防与应对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等突发事件将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力量有效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活动。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预警主要是指只在引资上没有转变为危机之前,将有关风险的信息及时告知潜在的受影响者,时期采取必要的行动,做好相应的准备[2]P116。

预警机制指的是可以及时准确的发现可能发生的风险前兆,分析并加以判断,迅速把这种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的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机制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预防为主,准备在先”,是现代危机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监测预警机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对所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因素进行准确检测和有效预警,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危机有一个事先估计,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选择最佳方案,政府管理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因此危机监测预警显得更为重要[3]P51。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优化建议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优化建议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优化建议作者:李清彬宋立义申现杰来源:《改革》2021年第08期摘要: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是由目标体系、组织体系、防控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构成的有机系统。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既具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大的制造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新技术新工具广泛渗透应用等显著优势,也存在“两个不协调”“三个不平衡”“四个不适应”等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视程度空前提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等提供了有利机遇,但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复杂性、危害性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等构成了新的挑战。

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以科学正确的理念引导行动,通过制度改革创新和技术研发应用两条路径,加快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全链条防控体系、夯实支撑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8-0012-13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抗疫成功实践再次彰显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制度优势,但也暴露出不协调、不平衡、不适应等多方面的短板和弱项。

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赋予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更高层次、更丰富功能的定位,坚持科学理念,合理确立建设目标,一手抓制度改革创新,一手抓技术进步及应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分析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话题,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从不同视角分析,相关认识和政策建议的方向与侧重点也会有明显差异。

应急管理基本概述

应急管理基本概述

资源保障
通过整合和优化各类资源,为应急 响应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保障 。
灾后恢复
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包括恢复 生产、生活秩序,修复基础设施等 。
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信息管理系统
培训演练系统
建立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采集、传输、 处理、分析与应用等功能。
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 意识和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包括预警机制、应急 处置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突 发事件。
国际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强化忧患意识
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应对突发事件 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
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物质保 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置效率 。
指挥协调
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确保救 援资源的合理分配。
应急处置的措施
物资保障
储备应急物资,确保在事故发 生时能够及时提供救援保障。
现场管理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监督,确 保救援人员和群众的安全。
救援组织
建立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应急 处置能力。
通信联络
建立应急通信网络,确保信息 畅通,方便指挥协调。
建成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推动了地方层面应急管理机构 建设
我国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
应急管理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应急管理资源整合不足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08
国际应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应急管理的现状概述
自然灾害
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 频繁发生,对全球各国应急管
理带来挑战。
意义和重要性

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公共管理本科专业2011——2012学年学年论文题目: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年级:2011级公共管理本科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2年9 月12 日目录一、背景二、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三、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程度五、我国现有应急系统存在的问题六、未来发展趋势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内容摘要: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虽然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还比较落后,同时有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受国际全球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突发疾病、技术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从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SARS 事件、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到每年都有发生的煤矿倒塌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交通事件,再到居高不下的万人死亡率、事件经济财产损失率等,都意味着我国目前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政府面临的任务和压力还比较大,有效地应对和防范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考验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甚至执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字: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背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隶属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二、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1.应急管理的定义应急管理是组织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该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含应急准备、处理与复原等过程⑴。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管理工作比较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管理工作比较

此外,尽管结直肠癌的肿瘤筛查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胃癌、肝癌和食管 癌等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确诊时多已为晚期,预后依然较差。这也表明,对于消化 系统肿瘤的防治工作,全世界的任务都非常艰巨。
综上所述,中国和世界部分国家的主要消化道肿瘤负担都比较重。特别是东 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这需要各国政府、 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积极开展预防和早期筛查工作,提高肿瘤防治水 平,以减轻患者和社会在这方面的负担。也需要对不同性别的消化道肿瘤进行深 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 策略和措施。
然而,消化道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中国为例,安翰科技作 为一家从事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经营的“高科新”科技企业,结合消化道 肿瘤的早期防控,做了技术平台、学科交叉、健康科普三个维度的创新。其目的 是为了能做好消化道肿瘤“早查早筛”,实现“可防可治”,从而为国家医保支 出、家庭医疗支出节省大量费用,极大改善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成为推 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相关研究表明,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还能传播国家形象,提升文化影响力。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在文化产品出口方 面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成为全球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之一。然而,在进口方 面,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5、国际合作广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 立了紧急救援合作机制,分享经验和资源。
三、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管理工作 的比较分析
1、美国:美国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应急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其特点包括:一是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 各级政府和部门均设有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垂直领导的体系;三是重视科技在 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预警和响应能力。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276-02摘要随着我国进入高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怎样和谐相处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调动科研与应用的集合力量,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应急管理的对策,并以此为指导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危机意识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内涵(一)突发事件的概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带有异常性质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二是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从突发事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突发事件不是预期的,这种突然发生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充分地掌握其相关的信息,而事态的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决策者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

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所谓突发性是指事情突如其来,出乎人们的意料。

例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是指事情的发生具有非预期性和非常规性,很难预料其带来的危害和后果。

例如全球性的“非典”事件。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ppt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ppt

信息收集与评估
信息收集与评估是指及时 收集和评估有关突发事件 的各种信息,对可能发生 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
决策机制
统一指挥
在应急管理中,统一指挥是指 由应急管理部门统一指挥、协 调各级政府和部门,确保应急
响应的快速、高效。
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是指在应急管理中,按 照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危害程 度和范围,实行不同级别的应急 响应。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 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VS
研究意义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应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 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同 时,也有利于推动全球应急管理事业的发 展。
尽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应对一些复杂和大规模突发事件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应急 预警体系不够完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足等。
研究展望
加强应急预警能力建设
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应急预警能力建设,完善 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为应急处置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与演练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和 水平,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
提升技术水平
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
加强对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推动新 技术、新装备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
各级政府应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各类应急管理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收 集、传递、处理和利用的效率,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摘要】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灾害应对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金分配不够科学,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等。

为了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是关键。

通过分析现状和提出改进对策,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未来,需要重视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加强规划和监管,以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高效,进一步提升国家灾害应对能力和安全防范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现状分析、管理问题、改进对策、信息化建设、监管机制、总结、展望、重视。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人口众多的大国,面临着各种应急事件的挑战。

应急财政资金作为解决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重要资金来源,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使用不够灵活、流程不够透明等,亟待改进与完善。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探讨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挑战,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部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

1.2 问题意识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频繁发生,对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的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清、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导致应急资金的调配和使用效率不高。

2. 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政策不够科学。

目前的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政策还存在着不够细化、不够前瞻性等问题,缺乏对应急情况的全面预案和有效应对措施。

3. 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的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和盲区,容易导致应急资金的滥用和浪费,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机制。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掌握其发展方向和现状,本次调研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背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加。

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成为了应对风险和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1.建设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不断完善的应急预案、危机管理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体系不断加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组织的能力得到提升。

2.存在问题但是,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单位以及群众对应急管理体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应急演练缺少真实性和有效性,应急资源整合和协同互助还需要提高。

3.趋势分析未来,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经济大国,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便捷性。

四、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应急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互助。

3.加强应急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体系。

4.发挥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广智慧应急管理。

五、结论本次调研显示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和改革路径

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和改革路径

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和改革路径1. 引言1.1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目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统一指挥和协调,导致灾害发生时救援工作效率低下。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预案不够完善,应急资源配置不合理,应急演练不够频繁,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应对不及时不够有效。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腐败问题,资源被挪用、分配不公等现象屡见不鲜。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需要进一步改善,以应对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不断完善和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2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各种灾害事故频发,给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着应对能力不足、协作机制不畅等问题,需要进行制度性改革来提升整体救援能力。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灾害发生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协调能力直接关系到灾区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因此必须加强改革,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救援效果。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改革也是推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一个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抗灾能力,还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应当意识到应急管理改革的迫切性,积极推动相关改革措施的实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保障全民安全和社会稳定。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的问题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着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指挥、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导致应急响应速度慢、效率低下。

二、缺乏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

地方政府部门应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地方急需资源却缺乏支持,有些地方资源过剩却无法有效利用。

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应急管理是现代社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的一种重要保障措施,而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则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应急技术与管理中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应急管理队伍人员培养和选拔机制不完善。

应急管理队伍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应急管理队伍仍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

其次,应急管理队伍的组织结构和职责不够明确。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应急管理队伍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协作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不高。

再次,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持续性培养,很多地方对于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只是权宜之计,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二、问题分析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才培养和选拔问题。

目前,应急管理队伍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人才来源相对单一。

其次是组织结构和职责不清晰,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和配合,导致反应迟缓。

再次是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持续性培养,很多地方对于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只是临时性的,不能满足应对复杂突发事件的需要。

三、解决措施为了提高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应急管理队伍。

可以通过设立专业学院或开展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培养人才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完善应急管理队伍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可以借鉴现有的协调机制,加强队伍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再次,加强长远规划和持续性培养,确保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得以持续推进。

可以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培训和轮岗等方式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建设成效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预期在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应急力量建设调研报告

应急力量建设调研报告

应急力量建设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应急响应能力在现代社会变得尤为重要。

应急力量建设是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次调研就我国应急力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应急力量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2. 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应急力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家在物资储备、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和资金。

目前,我国应急力量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响应能力,并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应急力量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资源配置方面,一些地方尚未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资源,导致整体应急能力不够充分。

其次,在应急队伍建设方面,一些地方的队伍规模偏小、训练水平较低,应急指挥能力也不够强大。

此外,应急管理体系构建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3. 问题分析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资源配置不当是导致应急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是确保高效应急工作的关键。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其次,不完善的应急队伍建设也是应急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应急队伍是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其规模、质量和配备情况直接关系到应急工作的效果。

然而,一些地方的应急队伍规模偏小,队员水平不高,应急装备不完备。

此外,应急队伍的训练体系和能力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

最后,应急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应急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急管理体系涉及管理机构、管理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其科学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应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后,对于一些新兴的应急形势和问题缺乏相应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4. 建议与展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资源整合和配置。

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引言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和生命健康威胁已经实现了极大的降低。

这一现实成果,无疑是对我国多年应急管理工作努力的肯定,是值得我们推崇和赞扬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应急管理工作中不足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严峻的一面。

经过多年的应急管理实践发现,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仍然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做好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建设,应当成为现阶段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去抓。

只有不断增加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使得应急管理人员应急管理水平获得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和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

1、应急管理体系之中的业务分析业务流程的建设与优化成效同样是影响政府应急管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仅只于机构的建设预案的制定有关。

科学的、优化的业务流程能够对类别和情况各不相同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到良好的且有针对性的应对效果。

通过应急管理基本业务及流程的分析,政府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为实际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且效果较为显著的支撑基于对我国众多类型各不相同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业务的分析和总结,将应急管理业务的流程进行概括,其基本业务流程分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处理体系两部分,其中应急管理体系包括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准备/ 规划、报警/接警、应急指挥/ 处理、事后处理/ 恢复、评估/ 分析总结,其中应急指挥/ 处理模块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模块。

应急指挥处理体系及流程为势态报警―势态接警―指挥调度―事件处理―处理结束,其中事件处理是指挥调度的反馈。

两个模块通过应急指挥/ 处理相连接。

2、应急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2.1 、应急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组织体系现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组织体系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主管部门主要是各级专门的应急办公室,培训机构从政府扩展到了高效以及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实施部门以党校和行政院校以及干部学院为主。

应急管理部门总体评价

应急管理部门总体评价

应急管理部门总体评价近年来,灾害频发,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应急管理部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机构,在灾害应对、安全生产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应急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呢?评价指标对于应急管理部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组织机构一个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应急管理部门必备的条件。

此类部门需要建立清晰的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协作机制。

同时,应急管理部门还需要在业务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水平,以最大化发挥应对灾难的能力。

2.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部门的重要文化。

其中包括应急响应、资源协调以及群众疏散等内容,涵盖了灾难应对的各个方面。

应急预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不断出现的新的灾难形式。

3. 业务水平对于应急管理部门的评价,业务水平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评估指标。

高水平的技术和能力是应对灾难的关键,具体包括了资源整合、应急溃口化的准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敏反应等方面。

此外,应急管理部门还需要积极开展宣传和科学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4. 现场处置在灾难发生后,现场处置的效率和质量决定着应急管理部门的成败。

因此,应急管理部门需要针对灾害的不同类型、程度和地点等进行现场细致的备案和准备工作。

一个高效的现场处置方案不仅需要考虑到人员、物资和道路等方面,还需注重沟通协调和应急指挥的组织效率等方面。

现状评估基于上述评价指标,我们对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估。

1. 组织机构我国应急管理部门机构逐渐完善,组织体系逐步健全,职能也有不断扩大。

同时,部门内开展培训、技术创新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还需要细化完善,多部门之间需要增进互信并积极配合,以应对突发事件。

2. 应急预案我国的应急预案逐步完善,但还需要优化。

根据新的应急预案要求,针对社会的不同教育程度、年龄段、职业特点等,制定更为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将之不断加以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研究与分析(III )——过多的概念,过少的统一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China (III)——Too Much Concept, Too Little Uni fication 陈 蓉* 河海大学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8陈 安*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 开封 470004Chen Rong Hohai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 and HydraulicEngineering, Nanjing 210098Chen An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Institut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0004■摘要:2003年“非典”之后,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俨然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其中,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念的理解就众说纷纭,没有统一。

本文中,分别就风险、安全、危机等应急管理相关概念进行了整理,旨在为应急管理的概念建立一个理论体系。

文章最后还对传统应急管理与现代应急管理进行了对比,将现代应急管理与传统应急管理区分开来。

关键词:概念 风险 安全 危机 应急管理联系人:陈蓉,河海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应急管理等;陈安,本刊副主编,博士,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同时兼任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三峡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应急管理,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等。

*在我们对一件事物展开研究时,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对此事物概念的界定。

概念界定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尤其是要给出一般性地概念,更加困难重重。

不同的专家学者,由于其知识结构、专业背景以及个人学术风格的不同,都会导致他们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去思考,给出完全不同的理解。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界定上,也存在这个问题。

目前来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一片混乱。

而我们要想对应急管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理清概念就成为了首要任务。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1、风险在应急管理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其实还存在很多其他类似的概念,比如风险、安全、危机等等。

其中,最为广义的就是风险这一概念,因此,我们先从风险说起。

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到所谓的“风险社会”,近年来,SARS、地震、雪灾、矿难、群体性突发事件等频繁发生。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总成部分。

风险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正因为此,学术界至今没有也难以给出风险的统一定义。

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者对风险的研究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¾经济学家奈特从不确定性视角来研究风险,并于1921年在其经典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区分:概率型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就是风险。

¾美国学者海斯则从损失性视角给出了风险的第一个定义: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¾Wilson等[1](1987)认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以用期望值来表示。

¾韦伯词典[2](1989)对风险的定义是:面临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

¾Willia m s[3](1994)认为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结果间的差异。

¾日本学者Saburolkeda认为,风险是由于自然或人类行为所导致的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强调风险是由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不利事件造成的后果两部分组成。

¾宋林飞是我国最早研究社会风险的学者之一,他对风险的理解有以下3个要点: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不确定之客观体现;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风险并非只是在实现决策时带来的损失,而且也指偏离决策目标的可能性[4]。

¾国际地科联(IUGS)滑坡研究组风险评价委员会则将风险定义为:对健康、财产和环境不利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后果的严重程度,可用发生概率与可能后果的乘积来表示。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对风险的研究也拓展开来,“社会风险”、“经济风险”、“信用风险”、“企业风险”等概念不断涌现,而每一个概念在学术界中又存在不小的争议。

以“社会风险”为例,目前对社会风险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统一、普遍接受的定义。

以下仅列举出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¾国外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众多职能部门所承担责任范围之间的缝隙”。

这种观点并不完全符合社会风险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但至少指出了“社会风险是与各种团体、各种行业相关的这一特点。

¾Ic h e m给出社会风险的定义:某种特定损害的发生对给定人群造成某种程度伤害的频率和受影响人数之间的关系。

¾冯必扬[5](2004)对国内外有关社会风险的概念和主要涉及方面作了总结,认为对社会风险的研究仍然应该继承广义风险研究的两个视角:不确定性视角和损失性视角,并且提出:社会风险是由个人或团体反叛社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失序和社会混乱的可能性,其内涵是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

2、安全安全是风险这个广义概念下的一个比较正面意义的概念。

对于安全,学术界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在汉语里,安全的含义是指稳定、没有危险、不出事故、不受威胁。

《牛津英语词典》中也将安全定义为“一种得到保障的状态”,认为安全是一种免于或不处于危险的状态,是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等免于危险得到保障的状态。

Harold Brown[6]认为安全是一种能力,而国家安全的能力就在于,保持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基于合理的条件维持它与世界其余部分的经济联系;防止外来力量干扰国家的性质、制度和统治,并能控制其边界。

沃尔夫斯[7]认为安全是一种感觉,并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安全做出了解释:客观上,安全表明对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主观上,安全则表明不存在会受到攻击的恐惧。

综上,一般而言,安全是指人类个体和人类组织的生存免受威胁的状态。

而在国际政治领域,安全概念通常与国家紧密相关联,当人们谈论安全时,一般指的就是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就是指国家安全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的一种状态。

传统安全是以国家为中心,以军事手段维护安全为特征的,主要研究战争、和平、权力和均势等问题,即如何运用军事力量保卫国家领土主权[8]。

直到20世纪70~80年代,经济、环境、恐怖活动等问题开始进入安全研究领域,安全概念也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扩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非传统安全问题解释为[9]:“相对于传统安全因素而言,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它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除此之外,安全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全面安全等众多概念,并在这些概念下展开研究。

¾“合作安全”认为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国家间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困境,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合作求得安全。

但作为一个概念,合作安全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¾“综合安全”由日本首先提出,强调应付可能的外部威胁,并于1980年7月,在其《国家综合安全报告》中对“综合安全”内容做出了明确解释。

而东盟国家对综合安全的阐述与日本有很大差异,更侧重于对内部事务的处理。

¾“共同安全”由瑞典于1982年首次提出。

联合国在1985年的《安全战略》的报告中表示,在相互依存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自己的行为获得安全,而共同安全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秩序。

¾“全面安全”的概念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

李成林给出了安全管理的定义[10]: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并提出了将其运用到煤矿安全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3、危机相对于风险的广义性,危机更偏向于微观性。

搜索文献,可以发现,中外学者和研究人员见智见仁,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¾在现代汉语中,“危机”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潜伏的祸根,如危机四伏;二是指严重困难或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如经济危机。

¾“危机”的英文是C r isis,《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将其解释为“疾病、生命和历史等的转折点”。

¾韦伯词典(1997)则其危机定义为极端危险和困难的不稳定形势。

¾Rosenthal[11]表示,危机是对社会、机构和组织的基本利益和结构形成的严重威胁。

¾Shaluf等[12]认为,危机会给正常事带来某些特别的风险,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形。

¾高鹏程[13](2004)给出自己对危机的解释:危机是特定时空中具体个人和组织所面临的必须抉择的局势。

¾Hermanns对“危机”做出如下经典定义[14]:“所谓危机就是这样一种情境,它威胁着决策单位的优先目标,限制了决定改变之前回应的可用时间,它的产生出乎决策单位成员的意料之外。

”按照危机涉及范围及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危机分为个人危机和组织危机两大类(/cn/ show.php?itemid=769)。

个人危机又分为健康危机、家庭危机、社会活动危机以及心理危机等。

组织危机则主要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三类,政府、企业、公共危机都属于组织危机。

①经济危机。

包括宏观经济危机和微观经济危机。

宏观经济危机是指区域性的经济发展缓慢、停滞或衰退,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这往往是由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因素造成。

微观经济危机多指企业危机,一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危机、财务危机、信誉危机、安全危机、人事危机、技术危机、质量危机、生产危机等。

②政治危机。

一般涉及到政体、国体以及政府合法性、国家主权等领域。

政治性危机事件主要包括战争、革命、政变、武装冲突、大规模的政治变革、大规模恐怖主义活动、民族分裂主义活动以及其他政治骚乱等。

其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政府。

③社会危机。

这类危机主要源于人们所持的不同信仰、价值和态度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们对于现行社会行为规则和体制的认同性危机,还有各种反社会心理等。

如社会不安、社会骚乱、罢工、游行示威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