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 制度是什么?
狭义的教育 制度是什么?
广义的教育制度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 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 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 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从逻辑上讲,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和教育的各种管理机 构与组织都是教育制度这个题目应当论述的范围。 在教育学中,教育制度这个题目通常只论述教育的各种施教机 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
研究生院 年级
23 22 21 20 19 18 17
(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 研究生
大学和专门学院 4-5 年)
高中、职业 高中(3年)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专科学 校(23年) 中专 (2-4 年) 初中(3-4年)
育打好基础。
主要招收三至六岁儿童。
2、初等教育 指小学教育。主要是招收年满六~七周岁儿童入学,城 市一般是六周岁,农村一般是七周岁。但目前在城市里有 的也提前到五周岁或五周半,农村也有提前到六周入学的, 而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还有八岁入学的。 学制年限基本上是五~六年,大部分农村地区多采用五 年制,并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小学阶段主要是进 行最基本的读、写、算的教育和人格教育,为在中学阶段 进一步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 现在我国不仅从法律上保证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而 且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提高质量。
汉语中,“制度”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 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二是在一 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等。 综合而言,“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 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途径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途径
❖美国英文版《教育词典》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正式的准 备,包括在学校、宗教组织或其他福利团体的课程内,目的是要达到 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及父母之间的更好关系;二是非正式的学习, 即在家庭中进行,学习家庭生活的适当的知识和技能。
➢所谓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互动为主要特征,父 母作为教育的主体按照一定的期望和目标,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教育 和影响孩子的教育活动。
返回
c、家长素质的落后性
首先表现为文化素质。 其次表现为心理素质。 家长素质的落后性还表现在品德素质方面。
d、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浅薄性
超前性的理论研究少,专业人员不足,家 庭教育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2)发展趋势
a、功能得到强化;由学校为主转为家庭、学校、 社会三结合,早期启蒙、终身影响功能开始得 到强化。 b、育人观更新;由重智或光宗耀祖的治家型育 人观转变为为国教子的报国型育人观。 c、出现新模式。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型、民主 型、科学型的新模式。
返回
3、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家庭教育
(1)家庭结构 (2)独生子女新特征 (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注意的问题
(1)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 单亲家庭 直系家庭 联合家庭
由一对夫妇和为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是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 。
指一父、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它包括父母 离异后子女归一方抚养的家庭、单身领养子女的 家庭、未婚生育造成的私生子女的家庭,等等。
返回
4、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家长职业 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自然结构 子女出生次序 家长期望 家庭氛围
(2)家庭教育对社会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依赖于它所存在的社会,家庭生活可以反 映出这个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在家庭里也在缔造未来的社会生活。这不 仅是家庭本身的结构、关系、风尚、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而且通 过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深远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家庭对未来的社会公民 进行基本教育,逐渐诱导他们进入社会生活,接受种种道德准则,考虑 自己应持的立场和应起的作用。青少年和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主要媒介 可以说是他的家庭。所以父母教育下一代不仅是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而 且是对社会负责。因此现代社会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很多国家的法律就 规定受教育是儿童应用的权利,而父母教育子女是对子女和国家应尽的 义务,这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分类
国家教育制度:1995年教育法 学校管理制度 教学制度
教育体制: 是指一个国家关于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学校系统和规定。 它与教育制度相比,侧重组织、领导、规划。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的表现作了纠正。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 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弹性学制——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 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 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 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6
如果按照教育证书分:学历教育机构、学位教育机构、培训教育机构,等等。
7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学制类型变革:双轨制向分支和单轨制发展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西欧学制:一轨学术性,一轨职业性). 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美国的学制) 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叫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教育学整理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整理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导论版)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山香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广义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狭义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

教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的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三、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使命,并引导和示范学生的做人、为业和治学之道。

②授业解惑者(或知识传授者)。

教师要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③榜样(或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④管理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⑤朋友。

学生希望教师把自己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并分担痛苦、分享欢乐。

注:(山香版)⑥学者和学习者。

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结构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结构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依据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
5.4我国的教育目的
•略
5.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 关系:不能互相替代;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及手段;相辅相成发挥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 (背)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
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区别:定义上: •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指教育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 • 内容结构上: •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事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前两个
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2.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 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
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学上的意义 • 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 遍规律基础之上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分析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分析
汉语中,“制度”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 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二是在一 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等。 综合而言,“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 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二)教育制度的概念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 的有用部分,借鉴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
中外教育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改革学制时,一 方面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本国具体实际来进 行,同时对外国学制中的有用之处也要学习。
例如,美国经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统治后, 虽然两国尚在敌对,但在建立学制时仍然 借鉴了英国的幼儿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含义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 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 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 育制度的主体。
(三)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 观 性
取 向 性
历 史 性
强 制 性
(四)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教 育 结 构 调 整
教育对象:人
4、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学校教育结构 与学制
举例说明: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一般人在 6岁时大脑重量已达成人的90%,余下的10%是 在其后十年中长成的,6岁至16-17岁是可能接受 系统科学知识,身心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 大多数国家都把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把其 后的10-12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
在原始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没有学校,因此,那时 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在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产生了古代学校,后 来还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因此产生了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没 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年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 单,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现代教育制度是社会进一步分化的结果,具有系统性和完善性。如 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决 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在当代,教育制度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它已由 过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发展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 织系统为主体,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体现 地尤为明显。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学第五章

8、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部分大学本科生毕业后 进一步攻读高级学位。19世纪德国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 之后,有产生了现代研究教育机构。20世纪初,研究生教育开 始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50年代后研究生教 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有的国家的研究生以高于本科生增长速度 的2~4倍增长着。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 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 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 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终身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揭示。终身教育固然要重 视其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 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 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 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 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 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在迅速变革的时代,终身教育应该处于 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之门的一把钥匙。


(三) 历史性
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又是一种价值性 的选择和体现。而它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 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 会有不同的教育需要因此就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


(四) 强制性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机构系统的制度,是先于个体而 存在的。它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 的强制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没有被废除之前,都不 管个人的好恶,都要求个体无条件的去适应和遵守。 随着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内部的丰富多样化,特别是 终身教育的确立与推行,个体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1、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属于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2、个别教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生理缺陷,属于侵犯学生的(隐私权)3、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4、学生的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权利是(人身权)。

5、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和初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中小学生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

7、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索,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8、(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9、“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句话是哪位教育家的名言(苏霍姆林斯基)。

10、教师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1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2、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3、《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儿童是(社会权利主体,具有独立法律地位)。

14、下列不是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是(服务者角色)。

15、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16、(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1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包括(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多选题1、学生本质属性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调控性)。

3、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人身权)。

4、根据我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的权利是(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获得学业证书权;申诉起诉权;法定其他权)。

教育学第五章师生关系

教育学第五章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理想主义观点
第二节 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主体间关系--哲学; 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学; 师生关系是认知、情感、个性相互作用的关系--心理学 师生关系是存在文化传播、交流、共享和更新的关系--
文化学; 师生关系是一种角色关系、互动关系--社会学; 师生关系是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管理学
思考与练习
师生关系概述
概念:
广义:指社会上个体之间相师相学的关系。 狭义:特指在学校教育机构中才存的,通过各种教
育活动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 作用: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
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 关系、道德关系及组织角色关系等。 2、在教育过程中具体表现
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1、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的定义:是指教师和学生为 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主要包 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2、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特点及表 现
补充: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四)网络信息时代:师生平等、互为主体
教育教学的网络化彻底改变了知识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和使 用状态
师生关系的研究视角
教师中心——传统主义观点 1、这种视角是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主义教育 思想为依据的。 2、传统主义教育思想师生关系的观点 3、“教师中心论”的优缺点
学生中心——现代主义观点 1、这种视角是根据美国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提出的 2、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师生关系的观点 3、“学生中心论”的优缺点
师生关 系的内 容

教育学课件第五章(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教育学课件第五章(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 • •
2、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 心设置课程。

3、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
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育评价不同。
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
• (2)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而准备。认为“
教育即生活”,主张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六、文化本位论
• 以(德)狄尔泰、(德)斯普朗格为代表
• 基本观点: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
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
• 80年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 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也就是在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在中 国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80年后,日本政 府在中学的体育课程中,新加入日本军国主义时期日军
作战训练的重要科目—— “拼刺刀”。表现的就是一种 尚武的精神,所求的无非也就是锻炼日本中学生的意志 。 • 但如果这个民族是日本,采取的又是这样一种极端的方 法,我们就不得不提高警惕了。因为在日本的历史上, 法西斯盛行的时代,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方法来教育自 己的下一代的。
• D.裴斯泰洛齐
• 5.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最多、影
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
盾和平衡问题。
)之间的矛
• A.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
• B.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要求 • C.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 D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 1.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1、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 2、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高校师生的情感关系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稳
定性等特点。
(四)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 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 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 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 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这种道 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观、情感、意志 行为起着决定作用,高校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 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能依据自己掌握 的标准,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自己做出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而 不完全为外界议论所左右。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 言行。并能经常在没有外部要求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 析、自我监督与控制,从而促使个体更快地发展。
3.大学生意志的坚韧性虽有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薄弱 点。大学生在意志行动中非常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在复 杂困难的情况下不能长久地坚持自己的意志行动,时常放弃目标, 改变决定,表现出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现象。
(四)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认识、态度及控制,它是在主体与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也是社会的产物。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教师专业化 二、简答题 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高校教师基本修养有哪些? 三、论述题 试述如何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试述高校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

教育学基础(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基础(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自由择偶过程中女性通常不会选择性格暴戾者,因此人类
性情应该越来越温和,同时性情暴躁或怪异者绝对人数应当 越来越少; 2、自由择偶过程中男性通常关注外貌胜于关注智力,因此人 类智力不会越来越高,大多数人的智力永远平庸。

可是事情似乎并不像“上帝说:事就这样成了”这么简 单…
( 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 特征。

湖南两"尖子生"跳楼 遗书称生活学习太累了
新民网3月17日报道 重庆酸辣粉店前的 大槐树下,插着半根没烧完的香。20天 前,祁阳二中高二347班的一名女生因为 不堪学习压力,从宿舍四楼的阳台上跳下…… 令人震惊的是,高二女生跳楼自杀3天以后 ,相同的惨剧在相隔不到20公里的祁阳县 四中重演。

“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悲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 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例如,人 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 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的过程。 人脑平均重量发展的趋势是:新生儿为 390克,8-9个月的乳儿 为660克,2-3岁的婴儿为990-1011克,6-7岁的幼儿为1280克, 9岁的儿童为1350克,12-13岁的少年儿童大脑平均重量已和成 人差不多了,即达到1400克。所以,小学入学的年龄为 6周岁 是比较合适的。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概念: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 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学校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学生发展 的目的、制度、内容、人员、环境、手段等因素。
2、主导作用: 第一、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对人的发展有质的规定性, 影响终身。 第二、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并精心设计各种 有益活动促进个体发展。 第三、有专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四、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反馈手段。

普通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

普通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
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 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双轨学制
单轨学制
分支型学制
第一节 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 学制方向发展
第一节 教育制度
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教育阶段:很多国家将其列入学制系统,有的 国家已达到普及水平。机构变化:一是幼儿教育的 结束期有提前的趋势;二是加强小学和幼儿教育的 连接。 小学教育阶段:已成为普通文化初级阶段。其结构 变化,已无初、高级之分;入学年龄提前;年限缩 短;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了升入初中的入学 考试等。 初中教育阶段:结构变化,学制延长;成为普通教 育的中间阶段;和小学相连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 基础知识教育,取消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考试,加强 初中结束时的结业考试,在整个阶段结束后再进行 分流,或进行进一步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或进行 职业教育。
普及幼儿教育,适度发展学前学制
切实普及义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类型多样化和综合化
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实行分类指导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法规
一、教育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规内涵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
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家机关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主体 教育法规调整的对象是教育社会关系
层 级 形 式 制 定 机 关
第一层 宪法中关于教育 次 的条款 第二层 次 教育基本法律 教育单行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委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委会 国务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第三层 次
第四层
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4、强调纪律,约束行为。
(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 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 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 后因素。
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求做到: 1、对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2、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2、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 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 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
二、德育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选择学习的榜样 2、树立榜样的威信 3、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
二、德育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为更好地利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提高教育者自身修养
2、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3、与说理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建设
第一节
四、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概述
德育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和道德准则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正确选择德育内
容,对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德育内容的制定依据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一)德育过程的一般概念

教育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 师 一、教师的概念
概念
广义上,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在狭义上,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我国的《教师法》中,教师的概念是“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二、教师职业
1、教师职业的由来 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需要
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出现的 。学校促进了 专职教师的产生,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的独立。
2.教师的文化形象
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皆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
当代教师的文化形象新要求:
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
源;
其次,教师是惟一文化权威观已经不复存在,学生也是文化资源的拥
有者,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教师称谓的别称:
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 老 师:长者。 教书匠:艺人。 先 生:先知者。 教 授:传授知识、技能的人。
学生眼里的教师
2003级英语专业的学生(51人)提出了80多条要求与期望; 2003级美术专业的学生(52人)提出了70多条; 2001级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提出了60多条。 内容包括对教师的衣着、容貌、气质、谈吐、专业、为人、
教育部部长眼中的教师:
200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对教师提出了三条要求: 第一,要热爱教育、热爱教学。 第二,要精心教育、精心教学。 第三,要创新教育、创新教学。 2004年周济又强调,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
满意教师,弘扬让人民满意教师的崇高师德。
教育家眼里的教师:
创造性从劳动对象上看: 从劳动容上看: 从劳动方法上看:长期性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规律 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规律 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
“教育发展阶段比经济发展阶段高的国家会出现高速的经济增长; 相反,教育水平比经济水平低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更慢。” ①教师水平必然决定教学质量;②违反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的 教学必然失败;③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同一个班的 学生即使年龄、性别完全相同,他们之间也必然存在差异,而 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然始终存在差异;④学生的学习目的 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⑤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必然 产生相互影响;⑥知识技能的教学必然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发 展;⑦知识教学必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⑧任何一门学 科所包含的知识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不掌握前边 的知识,后边的知识必然学不会。 教育规律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联系。
第五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教育规律
教育过程中有规律可循吗? 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 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宏观:教育与人的发展---德、智、体、美 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 微观:教师、学生、教育中介
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果
教育幽默
二、教育原则
1、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 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
个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民 主性原则
三、教育艺术
1、教育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之处在哪里? 2、教育的言语艺术 口头言语艺术 体态言语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素质教育及其内容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即以开发青少年 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 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实践
抓住一个关键——转变教育观念 围绕两个方向——如何做人;如何创新
紧抓三个环节:构建目标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构建评价体系
内容提要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人才培 养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无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 4.培养劳动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5.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的。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工 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 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问题之中,在教育理论中也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控制与协调作用
•评价功能: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最根本标准
总之,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最终归宿。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教育的价值取向
2.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历史发展的进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四、素质教育
1.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2.素质教育的背景 3.素质及其结构、特性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 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1.内容(表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基本特征(基本点):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本质要求);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素质要求)。
作业:
如何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
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 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3.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相互关系:
渗透性:互相关联、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促进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不可替代性: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规律
三、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对策)
1.明确教育目的的具体要求 2.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三、人的本内 容规定为三方面:
智育 体育
技术教育,亦称综合技术教育
总之,“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 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予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 程。”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生产力是根本动力 • 社会关系是决定性条件 • 消灭旧式社会分工是重要条件 • 社会需要和社会环境影响发展程度 • 教育,特别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 径
•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代表: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子 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孔子
•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 辨证统一的教育目的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 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 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或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指为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进行 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 育。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劳动技术教育;体育;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并发展智力和能
力的教育。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三、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质 四、素质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1.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
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结构:
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 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性质与服务方向;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同目标 •调控功能: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既指导、支配、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历史上 人们提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系—是在对人类历
史上优秀思想遗产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古希腊;莫尔;文艺复兴;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 想;三大空想主义者的思想等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形成过 程
19世纪40年代的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 恩合著) ;1847年恩《共产主义原理》;《资本论》 (马)、《反杜林论》(恩)。
复习思考: 1、什么是教育目的?它有哪些功能? 2、评述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观。 3、人们依据什么确定教育目的? 4、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点分别是什么? 5、分析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6、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7、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五章
第一节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一、内涵
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三、确定教育目的依据(制约因素) 四、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 涵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