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不合格处理规定
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不合格品处理流程一、原材料来料不良处理方案1.原材料由外协工厂按MIL-STD-105E《一般检验二级AQL》(0.40.65)一次抽样检验标准进行检验。
如果IQC检查不合格,外包工厂IQC将发布来料异常报告,并反馈给我们的质量部门。
质量部将对异常的原材料进行确认。
2.确认完成后,一般确认的结果分为四种:可接受,可特采,不可接受,需进步确认。
2.1我公司品管部对合格的原材料进行确认,需要在外协工厂IQC提供的异常报告中注明具体情况,并签字确认。
外包工厂将根据我公司的确认结果进行验收。
2.2我司品管确认可特采使用的原材料,需在外协厂iqc的异常报告中写明可特采接受的依据或原因,并与外协工厂的品质一起进行特采的结果确认的实施。
对于我司确认可特采的原材料,外协厂存在异议的,按以下执行:2.2.1如果专项采购没有造成外协工厂工作时间浪费、缺陷严重增加等不利条件,可直接要求外协工厂配合实施专项采购。
2.2.2若所执行的特采会造成外协厂的工时浪费、不良严重增加等不良状况,但仍需继续执行特采动作的,可允许外协工厂申请工时浪费或人力浪费的费用和因此类不良造成的相关物料的损耗。
2.2.3在专项采购执行过程中,要求质量、工程、外协三方共同跟踪,密切跟踪专项采购的全过程,防止问题的发生或扩大。
2.3我司品管确认不可接受的产品,确认不合格的主要责任方后,可按三种方式处理:退货,供方返工,外协厂协助返工。
2.3.1对于退回的原材料,经我方质量控制部门确认后,我方将通过电子邮件或书面形式通知生产控制安排。
生产控制部安排原材料所在仓库或原材料经理将不合格品退回供方,供方安排处置。
2.3.2经确认要求供方进行返工的不合格品,由品管通知采购安排人员至外协厂进行返工,生管跟进返工进度。
2.3.3特殊情况下,如果外包工厂需要安排返工,我公司生产管理层应与外包工厂相关管理层协商安排返工。
外包工厂可以申请返工费用。
如果责任在供应商,返工费用应由供应商承担。
不合格材料处理方案
不合格材料处理方案1. 背景介绍在生产及质量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合格材料的情况。
不合格材料对于企业的生产进程和产品质量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不合格材料处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2. 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提供一套有效的不合格材料处理方案,以确保不合格材料可以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和质量的负面影响。
3. 不合格材料的定义不合格材料是指与所需规范、标准或要求不符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最终产品。
不合格材料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尺寸不符合要求、外观有缺陷、功能不能满足需求等。
4. 不合格材料的来源和发现不合格材料的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是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品。
不合格材料通常通过以下方式发现:•工序检验: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检验,如尺寸检查、外观检查等。
•末端检验:对最终产品进行的全面检验。
•客户投诉:客户可能发现产品存在问题并提出投诉。
5. 不合格材料处理流程不合格材料的处理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以确保不合格材料得到妥善处理,并避免再次出现相同问题。
以下是一套典型的不合格材料处理流程:5.1 不合格材料的标识和隔离一旦发现不合格材料,必须立即对其进行标识,并将其隔离,以防止误用和混淆。
不合格材料标识的要求如下:•清晰可见:标识必须清晰可见,以便操作人员能够轻松地识别。
•耐久性:标识必须具有耐久性,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损坏或褪色。
•标识内容:标识必须包含不合格材料的类型、数量、发现日期和责任人等信息。
5.2 原因分析和纠正措施对于每个不合格材料,必须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原因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工具和方法:•5W1H分析法:通过提出何时、何地、何人、何物、何等、如何等问题,找出造成不合格材料的根本原因。
•5Why分析法:通过连续提问“为什么”来深入剖析导致不合格材料的原因。
•根本原因分析:采用鱼骨图等工具,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建设工程原材料管理制度及不合格材料处理管理制度
建设工程原材料管理制度及不合格材料处理管理制度一、建设工程原材料管理制度1.材料采购管理(1)确定采购原材料的种类、规格、数量和质量要求;(2)制定供货商评价制度,选择正规可靠的供应商;(3)合理安排采购计划,遵守公平竞争原则,确保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2.材料验收管理(1)建立材料验收制度,明确验收标准和程序;(2)根据材料性质和用途,使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检测;(3)对凡购进的原材料,必须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
3.材料保管管理(1)建立材料保管制度,明确仓库管理责任和管理要求;(2)定期对仓库进行盘点,确保材料库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采取适当的防潮、防火、防盗等措施,确保材料的安全性。
4.材料使用管理(1)材料使用前应进行清点确认,核实材料的种类、规格、数量和质量;(2)合理安排材料的使用顺序,遵守施工工艺要求;(3)对于余料和报废材料,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记录,防止交叉使用。
1.不合格材料鉴定和处理(1)对于不合格材料,应进行鉴定和分类,明确质量缺陷的性质和程度;(2)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包括重新检验、复验、调整工艺、退货、退款等处理方式,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2.销毁和处理不合格材料(1)严禁擅自销售或继续使用不合格材料;(2)对于无法改造或修复的不合格材料,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销毁处理;(3)确保销毁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并做好销毁记录。
3.不合格材料的责任追究(1)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合格材料的产生和使用,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2)对于存在不合格材料问题的项目,进行整改并记录,以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通过建设工程原材料管理制度和不合格材料处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控制工程质量风险,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落实施工安全和环保要求,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物资的供应及时性和稳定性。
工厂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工厂不合格品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规范工厂不合格品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工厂的正常运作和客户的满意度,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规定(一)不合格品定义1.不合格品是指不符合工厂产品质量标准和规定的产品或原材料。
(二)不合格品的处理1.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出的不合格品应立即停止产生,进行分类处理。
2.不合格品应按照工厂的规定进行分类,分为可修复和不可修复两种类型。
可修复的不合格品可通过重新加工或修复后符合质量标准,不可修复的不合格品应通过报废或退货等方式进行处理。
3.对于可修复的不合格品,工厂应设立专门区域进行存放,并明确质量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监管和管理。
4.对于不可修复的不合格品,工厂应及时进行记录和销毁,销毁过程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做好销毁记录。
5.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包括不合格品的种类、数量、处理方式等信息,以便质量部门进行追溯和分析。
(三)责任与追责1.工厂应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分工,质量部门应负责监督和指导不合格品的处理工作。
2.生产人员在发现不合格品时应及时上报质量部门,并配合质量部门进行相关调查和分析。
3.质量部门应及时处理不合格品,并向工厂其他相关部门通报处理结果。
4.对于在处理不合格品过程中存在故意隐瞒、篡改记录等违规行为的人员,将依据工厂的内部规定进行追责处理。
三、安全管理1.对于有可能对员工安全和健康造成危害的不合格品,工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处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工厂应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不合格品处理的意识和能力,确保他们正确、安全地操作不合格品。
四、附则本办法由工厂质量部门负责解释和执行。
以上为工厂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内容,旨在规范工厂对不合格品的处理,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工厂应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与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员工的责任意识。
工程不合格材料管理制度
工程不合格材料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规范工程项目中不合格材料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工程项目中的所有不合格材料的管理工作。
不合格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材料、设备和构件等。
二、管理责任1. 项目经理:负责制定并落实不合格材料管理制度,对项目内的不合格材料进行监督和管理。
2. 质量控制部门:负责审核和确认不合格材料,提出整改措施,并跟进整改过程,确保不合格材料得到有效处理。
3. 供货商和承包商:负责确保提供的材料符合合同规定,避免出现不合格材料。
4. 所有参与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制度,并积极配合管理部门的工作。
三、不合格材料的分类和处理1. 不合格材料的分类(1)技术性不合格:指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或其他技术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材料。
(2)外观性不合格:指材料表面有污渍、划痕、变形等影响美观或使用功能的瑕疵。
(3)数量性不合格:指提供的材料数量与合同规定不符。
2. 不合格材料的处理(1)报废处理:对于严重不合格的材料,应当立即予以报废处理,禁止使用,并通知供货商和承包商以备索赔。
(2)整改处理:对于可纠正的不合格材料,应当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确保不合格材料得到及时整改。
(3)退换处理:对于供货商提供的不合格材料,应当及时通知供货商,要求其退回或更换符合要求的材料。
四、不合格材料的记录和报告1. 不合格材料的记录(1)建立不合格材料台账,明细记录不合格材料的种类、原因、数量、处理方式等信息。
(2)建立不合格材料质量追踪表,跟踪不合格材料整改的进度和结果。
2. 不合格材料的报告(1)每个工程项目应当定期提交不合格材料处理情况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不合格材料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和效果等。
(2)重大不合格事件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并督促整改。
五、不合格材料的防控措施1. 从源头上加强对供货商和承包商的管理,确保提供的材料符合合同规定。
2. 制定严格的材料验收标准和程序,减少不合格材料的发生。
不合格原料管理制度(5篇)
不合格原料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权益,规范和加强对不合格原料的管理,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的依据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以不合格原料为基础的产品生产和经营活动。
第三条定义不合格原料:指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企业技术规范要求或合同约定的原料。
不合格原料管理:指对不合格原料进行审查、评估、处理和记录的管理活动。
第二章不合格原料的审查和评估第四条不合格原料的判定不合格原料的判定由质量部门负责,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企业技术规范要求或合同约定进行判定。
第五条不合格原料的处理对于不合格原料,应根据其性质和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1. 返厂处理:对于可返厂处理的不合格原料,应将其整批返厂进行处理,并确保返厂处理后的原料符合要求;2. 销毁处理:对于不能返厂处理或返厂后仍无法满足要求的不合格原料,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定进行销毁处理;3. 冻结处理:对于特殊情况下的不合格原料,应及时进行冻结处理,并做好记录。
第三章不合格原料的记录和报告第六条不合格原料的记录对于不合格原料的处理过程,应做好相应的记录,包括:1. 不合格原料的名称、批号、数量、供应商等信息;2. 不合格原料的判定结果;3. 不合格原料的处理情况。
第七条不合格原料的报告对于重大或影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的不合格原料,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第四章不合格原料的追溯和整改第八条不合格原料的追溯对于客户投诉、风险评估和相关要求等情况,应进行不合格原料的追溯,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报告。
第九条不合格原料的整改对于不合格原料的问题,应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确保问题不再发生。
第五章管理责任和监督检查第十条管理责任不合格原料管理的责任由质量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十一条监督检查企业内部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对不合格原料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及时进行纠正和完善。
原材料管理制度及不合格管理制度
原材料管理制度及不合格管理制度一、原材料管理制度的意义原材料是产品生产的基础,对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立科学合理的原材料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安全质量和合理使用,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原材料管理制度还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关系,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原材料管理制度的内容1.原材料采购管理(1)建立供应商合格评估制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并制定合格供应商名录。
(2)确定负责原材料采购的相关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3)建立采购流程,包括需求确认、询价比价、合同签订等环节,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公正。
2.原材料入库管理(1)建立原材料入库登记制度,记录原材料的种类、批号、数量等信息。
(2)对原材料进行验收,确保符合相关质量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3)确保原材料的存放环境符合相关要求,防潮、防尘、防火等。
3.原材料领用管理(1)建立领用申请、审核和发放流程,确保原材料的合理领用和内部流转。
(2)制定原材料领用标准,根据生产计划进行有效管理,避免过量领用或过期闲置。
4.原材料库存管理(1)建立库存盘点制度,定期对库存进行实物盘点,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
(2)建立库存报废制度,及时处理失效、过期或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
5.原材料供应商管理(1)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供应商名录。
(2)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及时解决供应商提出的问题,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
三、不合格管理制度的意义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产品。
对于企业而言,不合格产品会导致客户投诉、重做费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建立不合格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记录和处理不合格产品,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问题,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四、不合格管理制度的内容1.不合格品的定义和分类(1)明确不合格品的定义,包括产品外观、尺寸、材料、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不合格材料处理制度
不合格材料处理制度1.目的通过对不合格材料的识别和处理,防止不合格材料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制定并实施纠正和处理制度,保证原材料质量管理,促进进场材料质量管理,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
2.适用范围适用于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瑞安至苍南段工程土建施工第13施工标段。
3.职责3.1本标段试验室负责不合格材料的检测及上报,负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具体实施工作。
3.2针对材料不合格的纠正措施由负责处置的项目负责人批准,针对体系不合格的纠正措施由项目经理批准。
3.3质检科负责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不合格信息的收集、汇总,并下发纠正和预防指令。
对不合格材料实施监督、检查及处置。
3.4工程部负责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不合格信息的收集、汇总,并下发纠正和预防措施。
对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实施监督、检查及处置。
3.5试验室参入不合格采购产品的判定、评审和处置。
3.6设备物资部负责对不合格采购产品的控制进行监督、检查。
3.7各级相关部门均应向上级主管部门传递不合格信息。
4.工作程序一旦发现材料质量出现不合格(不符合)时,应立即执行本制度。
4.1不合格的分类不合格品分为不合格采购产品、不合格中间产品、不合格最终产品。
不合格采购产品:风按规定检验和试验后,不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的物资,均属于不合格物资。
4.2不合格中间产品和不合格最终产品等级划分A级:未酿成质量事故的一般不合格。
B级:一般质量事故。
经整修质量达到合格要求,返工经济损失5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者。
C级:重大(严重)质量事故。
按国家有关规定划分四个等级。
A级、B级不合格由项目部进行评审处理。
C级不合格由公司组织评审和处理。
4.3不合格品的标识(1)施工过程的不合格品:(a)对严重的不合格材料,须采取区域性标识,对事故区加以封闭,并派专人监护。
(b)对一般的不合格材料,采取油漆涂识、挂牌等方式加以标识。
(c)对轻微不合格以记录形式加以标识。
(2)对不合格物资,按项目部物资管理办法中相关规定标识。
工程材料不合格处罚制度
工程材料不合格处罚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工程建设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根据《建筑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工程材料不合格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
第三条工程材料不合格处罚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生产、供应、施工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
第四条工程材料不合格处罚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依法行使对不合格材料相关责任人和单位的处罚权利,并适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本制度做出处理。
第二章处罚责任主体第五条施工单位对工程材料质量承担最终责任,应当严格依照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合同规定要求采购和使用合格的材料。
第六条材料生产和供应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和供应合格的材料,并对产品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七条监理单位负责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进行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确保材料的合格性。
第八条建设单位对工程所用材料的质量也需进行监督,确保材料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合同规定。
第九条其他相关管理单位应当配合监督检测工作,对不合格材料及时报告,并配合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章处罚依据第十条工程材料不合格处罚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二)相关合同的约定;(三)专业技术人员的检测检验结果;(四)其他相关证明文件。
第十一条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应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和整理有关证明材料,以备后续处罚依据。
第十二条负有主要责任的责任人员,应对工程材料的不合格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四章处罚程序第十三条一旦发现工程材料不合格,应当立即停止使用该材料,并通知相关责任单位做好相关记录和整理证据工作。
第十四条责任单位应当在收到通知后,立即成立专门调查组,对不合格材料进行深入调查,查明不合格原因并提出整改方案。
第十五条调查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报告,并向有关部门做出书面报告,提出相应处罚建议。
工程不合格材料处理制度
工程不合格材料处理制度
制度应明确不合格材料的定义。
不合格材料指的是那些不满足设计要求、国家标准或者合
同约定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能因为质量不达标、规格不符、性能不稳定等原因被认定为不
合格。
一旦发现不合格材料,施工单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隔离存放,防止其流入下一工序。
同时,施工单位需要及时通知项目监理和建设单位,共同确认材料的不合格情况。
确认不合格后,施工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不合格材料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工程质量的影
响程度。
如果影响重大,可能需要采取更换材料、返工或其他补救措施。
对于可以降级使
用的不合格材料,应经过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同意,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在处理不合格材料的过程中,应有详细记录,包括不合格材料的数量、批次、来源、检测
结果、处理措施等。
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追踪问题的根源,也是后续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为了防止不合格材料的再次出现,制度还应包括预防措施。
这包括加强供应商管理,确保
供应商提供的材料符合要求;加强进场材料的检验,确保每批材料都经过严格检查;加强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问题。
制度应规定对于违反处理程序的行为,如使用未经确认的不合格材料、未按规定隔离存放等,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这些处罚措施应当公正、合理,既要有威慑力,也要考虑到实际
可操作性。
工程不合格材料处理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制定明确的处理流程、
严格的预防措施和合理的处罚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合格材料带来的风险,提高工程质量,保护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利益。
不合格品的管理和召回处理制度(2篇)
不合格品的管理和召回处理制度一、不合格原辅料。
购进的原辅料及消毒剂由专人负责验收,发现发霉、变质的材料必须另行登记存放,做退货或销毁处理。
二、包装材料进货在索取检验报告的同时,对破损或部分运输过程等异常原因受到污染的包装材料必须另行登记存放,做退货或销毁处理。
三、对公司自检不合格的产品查明原因外,销毁处理。
对已售出的产品发现质量存在问题的,进行销毁处理。
四、对已售出的和库存的产品发现过期后,立即通知各业代处和客户以及各cdc库房对产品进行封存,立即查明原因并公告收回,由品质人员现场监督进行销毁处理。
不合格成品召回及处理制度一、对于客户反馈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企业应及时将售出产品召回,并根据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检验、确认,确为企业责任时由企业____技术人员对出现问题的工艺进行改进,并制定预防纠正措施,同时有目的的检查全部生产工艺,有效的预防再次出现质量问题.二、纠正对已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处理,适时处理不合格品,监审其是否堪修,是否能转用或必须报废,使物料能物尽其用,并节省不合格品的管理费用及储存空间,三、质量不符合规格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且认为不堪修者,但不包括以下两项:a.进料检验时判定不合格的原材料(应退货或特采)。
b.进料检验后发现的不合格的原材料且责任属原材料供应商的(应退货或交换良品)四、由质检部负责召集生产、采购等有关单位,组成监审小组负责监审。
五、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集中在产品设计、工序管制、原材料采购等环节分析。
六、对不合格品进行记录以方便以后的品质追溯,以及为产品品质改善提供原始资料。
七、处理不合格品必须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
1.原因找不出不放过八、不合格品处理的程序1.记录、标识、隔离2.预先处理:由质量检验员判定不合格的类别,然后决定提交哪一级处理3.做出结论,按规定权限,对不合格品做出结论(报废、返修、返工和超差使用)。
4.处理结论的实施九、不合格品的处理1.纠正。
针对发现的不合格之处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达到一定的状态。
不良材料处理流程
不良材料处理流程背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不合格或不良的原材料。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必须对该类材料进行妥善处理。
本文档旨在明确企业内部的不良材料处理流程,以确保不合格材料及时处置,减少对生产环节的影响。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确保不良材料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保证生产工序的顺利进行。
通过遵循不良材料处理流程,可以保障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并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流程描述1. 发现不良材料-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材料不合格、损坏或其他质量问题,员工应立即上报相关负责人。
- 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并核实问题。
2. 核实问题- 负责人应对不良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量,以确认问题的具体性质和范围。
- 如有必要,还需与供应商或第三方进行沟通,确认是否存在批次质量问题。
3. 制定应对方案- 根据不良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负责人要迅速制定应对方案,并与相关部门协商。
- 应对方案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返工、修复、更换材料或报废等。
4. 实施应对方案- 根据制定的应对方案,相关部门负责迅速采取行动。
- 如果是返工或修复,必须确保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5. 记录处理过程- 在不良材料处理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问题的发现、核实、处理和最终结果。
- 记录信息应包括日期、责任人、处理流程、耗时等。
6. 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 针对不良材料问题,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造成不良材料问题的根本原因。
- 基于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持续改进管理和生产流程。
责任分工- 生产部门负责定期检查和测试原材料,发现不良材料时及时上报。
- 质量部门负责核实不良材料的问题和范围,并制定应对方案。
- 供应商管理部门负责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协商,确认是否存在批次质量问题。
- 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应对方案,并确保过程符合标准和要求。
- 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记录处理过程,并定期组织讨论和改进工作。
总结不良材料处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不合格原料管理制度范文(4篇)
不合格原料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与适用范围该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不合格原料的管理,保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符合质量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适用于本单位的原料采购、接收、储存和使用等环节。
二、术语定义1. 不合格原料:指无法满足质量要求或者超出规定标准的原料;2. 合格原料:符合质量要求并且符合规定标准的原料;3. 供应商:指提供原料的外部供应商;4. 质量部门:指负责质量控制和检验的部门。
三、不合格原料处理流程1. 发现不合格原料a) 原料接收环节(1) 供应商交付的原料必须在质量部门的监督下进行验收,并提供相关质检报告;(2) 如验收发现不合格原料,应立即通知供应商,并填写不合格原料登记表。
b) 储存和使用环节(1) 储存过程中如发现不合格原料,应立即通知质量部门;(2) 在使用原料前,必须进行抽样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2. 不合格原料处理a) 质量部门的责任(1) 质量部门应对不合格原料进行风险评估,判断其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2) 如不合格原料存在潜在的风险,质量部门应及时通知生产部门停止使用该原料,并进行相关调查。
b) 处理方式(1) 如不合格原料存在较大的风险,应将其隔离并标记,以防止误用;(2) 如不合格原料可以进行改良、调整或者修复,质量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监督其执行;(3) 如不合格原料无法改良、调整或者修复,质量部门应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协商结果可能包括退货、换货或者其他方式;(4) 不合格原料的处理记录应详细记录,并由相关部门审核确认。
3. 不合格原料追溯和整改a) 追溯责任(1) 质量部门应负责对不合格原料的追溯工作,确定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和影响范围;(2) 如追溯发现,供应商存在违规行为或者质量控制不当的情况,质量部门应尽快向上级部门报告。
b) 整改措施(1) 质量部门应制定整改措施,并将其执行情况报告给上级部门;(2) 生产部门应配合质量部门的整改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不合格原料管理制度范本(2篇)
不合格原料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企业对不合格原料的管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稳定,适用于我公司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原料管理。
二、术语与定义1. 不合格原料:指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采购原料或生产过程中的出现质量问题的原料。
2. 责任人:指负责采购、质量控制、仓储等工作的相关人员。
3. 处理:指对不合格原料进行分类处理、纠正、报废等具体措施。
三、不合格原料的判定1. 供应商自检:我公司在与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时,要求供应商提供每批原料的自检报告,供我公司相关人员审核并鉴别是否合格。
2. 进货检验: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对进货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检验规范进行操作。
3. 生产过程检测:生产过程中,对关键工序的原材料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4. 不合格原料的判定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结合企业自身产品特点,制定不合格原料的判定标准,包括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等方面。
四、不合格原料的处理1. 分类处理:根据不合格原料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包括返工、退货、报废等。
2. 返工处理:适用于不合格原料可以通过调整、修正、改进等方式使其达到合格标准的情况。
返工的具体内容和方式需要制定详细的程序和要求。
3. 退货处理:适用于供应商提供的不合格原料,通过与供应商协商后,确认退货并进行相应记录。
4. 报废处理:适用于不合格原料无法进行修复或退货的情况,责任人应立即将其报废,并记录报废原因及处理方式。
五、不合格原料的记录和追溯1. 记录要求:对每批不合格原材料的判定、处理、追溯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不合格原料的批次、数量、来源、判定依据、处理措施、责任人等。
2. 追溯要求: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通过对原料批次的追溯,确定不合格原料是否与质量问题有关,并进行相应处理。
六、不合格原料的改进措施1. 分析原因:对不合格原料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并制定改进措施。
不合格物资管理制度(4篇)
不合格物资管理制度是为了保证物资质量和安全,对于出现不合格物资进行管理和处理的规定和流程。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不合格物资管理制度的内容:1. 定义不合格物资:指在采购、生产、储存、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物资。
2. 责任与义务2.1 采购部门负责对采购的物资进行合格性评估,并确保供应商提供合格证明文件。
2.2 生产部门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物资进行抽检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2.3 仓储部门负责对储存物资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处理不合格物资。
2.4 运输部门负责在运输过程中对物资进行保护和监督,确保不发生损坏和污染。
2.5 使用部门负责在使用过程中对物资进行验收和使用过程中的监控,确保物资符合要求与标准。
3. 不合格物资的分类3.1 按照严重程度将不合格物资分为重大不合格和一般不合格两大类。
3.2 重大不合格物资指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物资,需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报废处理。
3.3 一般不合格物资指存在一定质量问题但不会对生产或使用造成重大影响的物资,可以通过修复或重新评估后继续使用。
4. 不合格物资的管理流程4.1 发现不合格物资后,责任部门应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4.2 上级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不合格物资的调查和评估,以确定不合格的原因和影响程度。
4.3 根据不合格物资的分类,上级主管部门应决定该物资的处理方式,包括报废、修复、退货等。
4.4 在进行处理时,应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案并记录下来,以备查证和追溯。
5. 监督和评估5.1 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对不合格物资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5.2 对于多次出现不合格物资的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应进行专项调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
以上是一份简单的不合格物资管理制度内容,具体情况会根据不同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不合格物资管理制度(2)是指一种管理制度,旨在对不合格物资进行识别、控制和处理,以确保其不会对生产、服务质量和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原材料处理不合格规定
1.目的
确保原材料不合格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范围
原材料到厂,以及在生产中出现的原材料问题
3.职责
3.1质管部负责对原材料问题的确认
3.2供应部负责对供应商联系与质量处理
4.规定
4.1 原材料不合格的处理。
4.1.1原材料在发现不合格时,质管部开出质量反馈卡通知供应部进行处理。
4.1.2经确认对不合格物料加以标识隔离摆放,标示《不合格标识卡》。
退货到仓
库不合格区,由仓库作退货处理。
4.1.3经确认为不合格品时,供应部应及时通知供货商退货,包材在20天内,其
他原材料在7天内对不合格品作出处理回复。
4.1.4当超过处理时限,未对不合格原料处理回复的,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确保原材料不合格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范围
原材料到厂,以及在生产中出现的原材料问题
3.职责
3.1生产流程各个工序反馈原材料问题及分析
3.2品管部负责对原材料问题的确认
3.3仓库负责对生产退料的保存以及对现有该物料的清点。
3.4采购负责对供应商联系与质量处理
3.5销售负责客户自来料的质量处理
4.规定
4.1 原材料不合格的处理。
4.1.1来料在发现不合格时,按《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处理,并由品管部
开出质量反馈卡通知采购\销售进行处理。
4.1.2 经确认可以让步合格收货的,IQC负责追踪。
4.1.3经确认可以取用时,由生产部进行挑选使用,IQC负责监督,经全检确
认后,对不合格物料加以标识隔离摆放,标示《不合格标识卡》。
退货到仓库不合格区,由仓库作退货处理。
4.1.4经确认为不合格品时,采购\销售应及时通知供货商退货,限期对不
合格品作出处理。
4.2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原材料不合格
4.2.1生产各个工序出现原材料质量问题时,应及时填写质量反馈,并由
车间主管进行确认;对因质量问题比较严重的导致不合格数量较多,需补数生产或补印生产的,必须填写补纸(印)申请单。
如是客自来纸,车间主任或管理人员现场通知(电话)销售助理和生产调度员,销售助理必须15分钟内到场处理,不能到场的必须委托车间自行处理
4.2.2生产工序将质量反馈卡与补(纸)印申请单交由工序IPQC进行确
认(数量,质量),并取不合格样张2份送到品质工程师,品质工程师必须到生产现场进行确认,审核补(纸)印申请单,如不能及时让采购或销售进行签字确认的,可由品管先进行确认,事后可以由采购或销售补签认可。
4.2.3工序人员凭据补(纸)印申请单,前去仓库领纸,同时将原材料问
题的不合格品进行摆放整齐,挂好待处理标识卡,退回仓库,由仓库进行保管,同时仓库应立即清点该问题物料库存数量并通知品质工程师。
4.2.4品质工程师则根据质量反馈卡与补(纸)印申请单,填写原材料品
质异常处理单,进行品质异常的处理。
如是客自来料的,则应要求销售必须尽快回复,并处理;如是公司自购物料,则原材料品质异常处理单交由采购进行回复。
4.2.5当销售或采购接到原材料异常处理单后,则应立即反馈客户或供应
商,并确定来人处理质量问题时间。
4.2.6 当供应商到公司处理原材料问题时,则由相应的人员带到品管部
门,由品管部处理原材料不合格品人员,与供应商进行质量处理,
原则上要求:客户自来料的销售人员要参与问题的处理;公司自购料的采购人员参与问题的处理。
4.2.7 当处理时限超过7天,还不见处理,仓库发出书面通知销售或采
购、品管部。
当处理时限超过14天,没有合理解释,则仓库可以自行处理,发出处理通知给品管,品管部门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其损失由销售或采购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