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讲座准)
小学课本应用原则

小学课本应用原则小学课本是学生研究的主要工具,它引导孩子们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研究能力,营造积极的研究环境。
以下是对小学课本的几个应用原则:一、以学生为中心课本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研究,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研究兴趣。
二、关注实际应用课本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通过讲解实际问题,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课本知识,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际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坚持系统性和连贯性课本内容应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点应有逻辑关联。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研究效果。
四、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本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因为这是学生后续研究的基础。
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题,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五、推动综合素质教育课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品格教育和社会能力培养。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惯,培养其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鼓励创新和探究课本应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精神。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挑战现有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七、适应性教学课本应能适应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课本,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别研究需求。
总的来说,小学课本的应用原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培养其创新和探究精神,同时,也要注重其品格教育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原则,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课本,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那么,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呢?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
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点。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爱好、梦想等,从而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点。
例如,对于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体育比赛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物理教学中讲解声音的传播和频率等知识。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贴近实际生活。
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是抽象和理论化的,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和转化,使其更具生活气息。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文章和话题,如校园生活、家庭关系、社会现象等,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结霜、为什么铁会生锈等。
再者,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注重实践和体验。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往往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实践和体验则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场景。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因素对生活的影响;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生活用品,如小家具、手工艺品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创设生活情境也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创设购物、旅游、聚会等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英语对话;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超市购物、家庭理财等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决策。
让教学贴近生活

让教学贴近生活生活是教育的首要素,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美好。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贴近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事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悟知识,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从中受益。
教学应该注重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并不仅仅只存在于图书馆和教科书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
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教学《三国演义》时,可以从历史故事中提炼出智慧和道理,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里领悟到中国古代智慧和胸怀。
又教学科学实验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科学知识。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才能将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教学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输出,而是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询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见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在教学语文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学应该注重实践与体验。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感官体验,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应该注重课堂实践和体验教学。
在教学数学时,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游戏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又在教学美术时,可以进行户外写生和素描实践,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艺术的美好。
通过实践与体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知识,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贴近生活。
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科学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能力。
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枯燥和抽象,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实用性,成为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活动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活化教学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实践方式以及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效果评价,为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讨论,了解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价。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本研究旨在总结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最终,本研究旨在验证生活化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以及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深入研究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方式及效果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生活实际的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成语时,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际的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成语,增强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在教学作文时,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感受,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亲和力和实际意义。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社会活动中感受语文的力量和价值。
比如,在学习新闻报道时,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事件,通过分析、评论等方式进行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社会中感受语文的实际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会语文的魅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情景教学法让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情景教学法让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幼儿园是孩子们进入学习环境的第一站,也是他们初次接触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情景教学法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法,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实际情景为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幼儿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
本文将探讨情景教学法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一、情景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方法。
它通过创设逼真的情景,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将幼儿置身于实际情景中,引发幼儿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情景教学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境导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关注,并在其中感知、体验和探索相关知识。
2. 情感体验:情景教学法注重幼儿对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幼儿的情商和情感认知能力。
3. 综合学习:情景教学法提倡综合学习,将多个学科融入到情景中,促使幼儿在实践中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4. 鼓励合作:情景教学法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情景教学法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中的应用1. 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中,语言是幼儿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情景教学法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实际情境,创设各种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让幼儿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比如,在餐厅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饮食喜好,并进行订单点餐的角色扮演;在家庭情景中,教师可以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让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 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情景教学法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比如,在超市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商品的价格、尺寸等信息,让他们进行比较和选择;在公园情景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到答案。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数学是一门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的学科,很多学生对数学都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数学很难,学了也用不上。
但事实上,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如何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成为了教师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具体的生活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在讲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时,可以以日常生活为例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比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如购物打折、旅行距离、饮食热量等,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感受,从而学以致用。
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数学拼图、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培养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数量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进行数学探究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还可以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练和趣味数学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学软件、互动白板等,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软件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字化工具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互动白板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何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价值不仅在于能够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更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表达、理解,并最终实现学习与社会、人生的深度链接。
而,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提升语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理论基础:构建“生活化”语文学习的理论框架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需要理论的支撑。
以下几个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情境教学理论: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学习内容。
跨学科整合理论: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将语文学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相统一,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策略:发挥多种方法,将语文融入生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参考:情境的创设与体验式学习: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例如,从参观博物馆、观看电影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体会文化的传承。
项目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将语文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例如,让学生参与“家乡的变化”调查研究,并编撰调查报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泛读材料与生活联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和感悟,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例如,对于“如何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阅读查找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并结合生活思考和讨论。
写作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和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并修改和完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鼓励学生写日记、游记、评论等,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融合。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数学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购物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折扣后的价格;在做饭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比例关系;在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
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科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对于数学这样的抽象学科,学生的兴趣往往不高。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内容。
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可以结合一些流行的动漫角色或游戏角色,设计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到乐趣;可以引入一些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组织一些富有创意的数学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
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和实践的支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进行一些数学建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意义。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购物打折、餐厅用餐人数的计算、公交车班次的时间间隔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精确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采用游戏化教学的形式,设计趣味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还可以利用实验、模型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视觉体验感。
教师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需要持续练习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出现挫折感,缺乏自信心。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与鼓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教师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化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数学学习心得和体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乐感。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需要不断努力的工作。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数学学习的恐惧和压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就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作者:刘忠学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29期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数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数学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渐下降,数学成绩难以提高。
因此,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成为当前广大教师的共识。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和分析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情境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055-0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课堂参与性逐渐降低,学习兴趣下降,思维不活跃,难以融入到教师营造的课堂情境中,不能及时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运用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知识相联系,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通过挖掘生活素材,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
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努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问题中来,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选择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避免因问题过难而打击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想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不能给予学生严格的限制,如果设置过多的限制,学生便难以发散思维,与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重要场所。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活场景。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知识。
2.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案例。
针对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注重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1.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开展课堂游戏,增进师生感情。
通过课堂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1. 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2.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观企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增长见识。
3. 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提高创新意识。
在美术、手工等课程中,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动手制作,提高创新意识。
四、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初中的语文教材内容如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初中的语文教材内容如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结:从文本到现实的桥梁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但该如何将抽象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使其能够发挥教育价值,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坚持探索的问题。
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开掘教材内容的现实意义初中生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也渴望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所以,教师应主动积极开掘教材内容的现实意义,使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
例如,学习《陋室铭》时,可以与学生探讨当前社会对“精神家园”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喧嚣嘈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学习《爱莲说》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当下社会对“网红”现象的看法,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高洁”。
还可以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例如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并认真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学习《水调歌头》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家乡的风景,表达生命的热情。
借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武松打虎》时,可以将其与学生喜爱的电影或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精彩情节的同时,思考武松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蕴藏的思想价值。
二、以生活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教材内容融入生活场景将教材内容融入到生活场景,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学习《诗经》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感受诗歌的魅力;学习《水浒传》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人物角色扮演”,更好地表达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学习《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封信,表达对父母的感谢和爱意。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学习《故乡》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家乡调查”,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民间故事,探讨爱情和婚姻的主题。
借用课外阅读资源:比如,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励志类书籍,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身的成长中。
如何将教学资料与实际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如何将教学资料与实际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教育领域,教学资料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资源,而将教学资料与实际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则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学资料与教学活动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呢?首先,教师要深入理解教学资料的内涵和目的。
教学资料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建议以及教学目标等。
教师不能仅仅是简单地翻阅和使用,而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比如,对于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教师要明确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重点和难点,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只有这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
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学资料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交流、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点,从而对教学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料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比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改编或补充,以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实现教学资料与实际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需要直观感受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需要强化记忆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的形式。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资料与教学活动的融合。
如何用好教案与学生互动,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的过程中,教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基础,是教师们备课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案的编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所教授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总结,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如何让教案与学生互动,促进知识内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用好教案与学生互动,促进知识内化。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教案中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让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行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活动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课程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着眼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利用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设计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问答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3. 鼓励学生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控制整个过程,而应该允许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真理,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知识的本质。
二、注重效果评估教师设计好教学活动后,还需要关注活动效果的评估。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来判断活动效果的好坏。
1. 课堂测验课堂测验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课后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如何让教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2

如何让教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2。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案。
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年龄层次、性别、文化背景等基本信息2.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水平。
3.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目的等方面。
4.学生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社交特点等方面。
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同时,还需要弄清教学目标和要求,及知识的重点难点,因此对自己在该领域的熟稔程度也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就需要根据这些情况来设计教案。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指教育工作者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在设计教案时,首先需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目标应精准、准确。
学生需要知道这个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2.结合教材,明确知识重点难点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所以教学内容如何与教材结合起来,也是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做到真正的重点,难点做到真正的难点。
需要考虑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这些知识。
3.综合考虑学生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社交特点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社交特点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细化。
比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适应能力,教学安排上要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一些有意思的游戏环节,增加互动环节,使用有趣的故事来引入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识。
三、增加教案的实用性教案的实用性的提高,可以更好的贴近学生实际情况。
提高教案的实用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教学理念贯彻到教案设计中教学理念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教案设计时,需要将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摘要】教学生活化和生活教学化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分析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方法、生活教学化的实践案例、教学生活化的优势与挑战、生活教学化对学生的影响以及促进这一发展的途径,探讨了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教学生活化和生活教学化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也面临着教学资源和教师培训的挑战。
未来,教学生活化和生活教学化将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培训机制,促进这一模式的广泛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
1. 引言1.1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的重要性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导致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而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则是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知识,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
教学生活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的重要性将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彰显,推动教育教学朝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向发展。
1.2 本文内容概述在当今社会,教学生活化和生活教学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学生活化和生活教学化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介绍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方法,探讨如何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将
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将从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和数学游戏三个方面讲述如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在教学生活中,可以通过实际
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给学生出一些与他们日常生
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所学
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家庭作业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时,可以要求学生测量自己家中某个物体的尺寸,并计算出它的面积或体积。
这样一来,学生
不仅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测量能力。
教
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
相互学习和提高。
数学游戏也是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
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设计一个
寻找几何图形的游戏,学生需要根据题目描述或图案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
这样一来,学
生既能够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又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赵霞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赵霞发布时间:2023-06-05T06:42:11.30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6期作者:赵霞[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常常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而如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是当前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阜盛小学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常常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而如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是当前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言:在当今社会,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而小学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去学习数学,也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因此,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课本,使教学内容变得具有生活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
但是,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教材中的内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变得具有生活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老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讲解面积和周长时,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算出教室、操场等实际场景的面积和周长。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品德与社会]沙县城关第三小学陈依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送教下乡就我自己而言,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为此,今天我就以《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为题,将自己近年来在品社学科的课题研究(也就是今天汇报的课题)和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与做法分为三个部分向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作个汇报,恳请指教。
第一部分是想汇报一下为什么会想到作这么一个课题研究?主要原因是作为专职的品社教师,刚上这门课程时觉得很难上,没内容上,上得不生动,基本上吸引不住学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么难在哪里呢?一是《品德与社会》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
是一门百科全书似的课程。
理论上说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是,实际上一直以来,家长、学生对这门“副科”课程不够了解,导致不够重视。
二是在品社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常常是听,是说教,是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的编写相对简约,几副图、几行字,教学内容单薄;有的内容一听就懂,没有进一步动手、探究的余地;有的内容年代久远,学生较难领会;有的内容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专业性,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有的内容还很抽象,学生较难产生共鸣,学习自然没有兴趣。
有时一堂课上热热闹闹,学生有所收获,可是由于缺乏课后的有效跟进与评价,这一点收获和感悟也就慢慢消失了,不能有效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延伸和内化。
三是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前极度的物质贫乏,又经历改革开放后极度的精神贫乏,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主义最具吸引力、最核心的价值观。
人们的是非观念淡薄了,教师对有些观点、现象也较难作出有说服务力的解释。
专职教师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拿什么内容来教学,拿什么道理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
这就逼得教师不得不去联系、寻求、补充教材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爱听的、能听懂的、有趣味性与有说服力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汇报的是品社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一是2011年版的学科课标,课标在前言部分关于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这样表述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理论依据二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一是生活即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并与之结合,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是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学校教育的范围不仅仅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三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品社学科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所需求的。
陶行知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学做合一”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品社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一旦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有了生活的这一“源头活水”品社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想任何学科的教学基本上也是这样。
第三部分汇报的是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实例。
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话题, 通常将教材与以下三方面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
一是结合学校生活,来进行教育教学。
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拥有好心情》第2个话题:走出烦恼。
P10图文介绍的是李萌同学在大扫除的时候,去大队部取报纸了,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她很生气。
教学时,先让同学们读文观图,说说自己的想法,是同学们错了,还是李萌错了。
然后,我就把同学们在品社课堂上的表现联系起来,老师经常发现,同学们在品社课堂上,有的在偷偷地做作业、折纸头、玩玩具、说悄悄话。
在其它场合老师同样发现同学们存在类似的问题,与李萌同学的表现相比,有区别吗?很自然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二是结合家庭生活,来进行教育教学。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品社学科的教学必须与家庭生活结合,充分发挥家庭生活内容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让源于学生家庭生活的、真实的教育活动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拥有好心情》第2个话题:走出烦恼。
P11页“爸爸、妈妈又吵架了”,这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事情,同学们该如何处理呢?先让同学们想想说说,老师再引导:一种是旁观者,麻木冷漠,任父母无休止地争吵下去;一种是争当开心果、缓冲剂,可以很认真对地对爸爸、妈妈说:“请不要吵了,我要学习了。
”等,主动采取一些办法,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来劝解家庭纷争,培养学生家庭主人翁的意识。
三是结合社会(家乡、祖国、世界)生活,来进行教育教学。
为了提高学科教学的实效,进行适当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
一般而言,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教学准备活动和课后探究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教学这一单元时,假如就教材内容不作任何联系、拓展,可能是平淡、苍白地教学;假如教学能结合教材适时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素材,诸如:三鹿奶粉、金华火腿、地沟油、瘦肉精、双汇食品、近年来的塌桥事件(2011年11月通车的阳明滩大桥)、618年修建的赵州桥、1189年建造的卢沟桥、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无人菜市”见证百年诚信等,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好许多。
最后举个1课时的完整课例,课题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请你相信我》第1个话题:什么样的人信得过。
这一课时我确定了两项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自己信得过的人及原因;2.让学生反思自己是个诚信的人吗?愿意做诚信的人吗?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诚信的人。
课堂学习活动预设了3个环节:1.游戏导入新课。
新课前先让学生做个游戏。
(请同学拿纸和笔)规则是闭上眼睛在纸上画个圈,画好之后,睁开眼看看画得怎么样,但是不能再动笔修改,你能按照游戏规则去做吗?……做后教师巡查、小结:这是一道心理学家用来测试一个人是否诚实的测验题。
如果你真的闭上眼睛,通常不可能将圆圈画圆的,你做得怎样?(揭题、板书:什么样的人信得过)2.学习新课。
活动一:什么样的人信得过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信任的人是谁?原因是什么?说一说,填一填(填第一行)。
⑵下面老师为同学们讲个故事《母爱是一道不会做错的选择题》,之后请同学们做这道选择题。
……这就是母爱,天底下最纯真、最无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爱,但也是让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让我们熟视无睹,不懂得珍惜的爱。
不管怎样,请记住:父亲、母亲是你永远信得过的人。
(填第二行)⑶下面请同学们默读故事《我与老师的零分约定》,读后说说你的体会。
……不管怎样,请记住:老师是同学们慈祥、智慧的引路人,也是你永远信得过的人。
(填第三行)活动二:信不过的教育下面再请同学们做一道判断题,请你判断爸爸说得对,还是妈妈说得对,并说出你的理由。
可以同座交流讨论。
当警察的爸爸说:“我们预防、制止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和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交通秩序等,没有我们的日夜辛劳,就没有大家的安定生活。
所以,警察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
”当教师的妈妈说:“我们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没有我们的辛勤付出,社会就不会进步,所以,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之后老师小结:爸爸、妈妈都是我们最信得过的人,那么我们该信谁呢?只要在叙述中稍加修改,爸爸、妈妈说的都是正确的。
随着同学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生活经历的不断累积,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熟,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就会随着增强,你们就会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到那时你们相信爸爸、妈妈,相信老师,但不迷信爸爸、妈妈,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们就真正的长大了。
现在你们还是小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成熟,还是要多听大人的意见。
由于有了教材之外的补充,教学就不会只停留在书本上,深度与广度都有了提升。
活动三:你是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吗?不管是或者不是,请你在表格的最后一行(自己增加一行)写上你自己的姓名,是写上是的原因,不是写上不是的原因,有时是、有时不是也写上原因。
指名说说自己是不是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原因是什么?以后该怎么做?3.小结:学习到这里,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诚信”。
齐读P3对诚信的注解。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用深情的语言来赞美它吧!这一课时的教学,也是五年级新学年开始的第一节品社课,借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顺带向学生表明父母、老师对同学们的态度和期望,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后面的顺利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生活素材的收集要靠平时用心去积累,把筛选出的作为教学素材的生活内容分年级分册建立起教学素材资源包和剪贴记录本,不断地增减完善,教学时就不至于无米之炊了,课也会上得自信一些。
我的汇报已完成,谢谢大家,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