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

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

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

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

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

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

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

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

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

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双周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双周练语文试题含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有人曾同我争论:中国的▲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

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我承认我不是▲,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

A.燃眉之急诟病理直气壮 B.当务之急诟病义正词严C.当务之急弊病理直气壮 D.燃眉之急弊病义正词严【答案】C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余额宝”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俄罗斯外交部网站在3月28日公布的消息中指出,联合国大会在前一天通过的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的决议无效,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稳定乌克兰局势。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

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答案】C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诗句与“山当日午回峰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水腻山春节气柔B.海浸城根老树秋C.乌啄风筝碎珠玉D.草带泥痕过鹿群【答案】D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诗籍店铺真是只有米粒大小,在一道小街上。

▲有时也遇见克莱曼答斯基女士,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①犄角儿上还有一张桌子,坐着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和蔼可亲的,圆脸的中年妇人。

2019高三语文2参考答案

2019高三语文2参考答案

2019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A(是现象问题)2.D(A“近些年来”,不当。

原文“2019年”;B颠倒了被告原告;C扩大了翻拍的内容、产生落差原因分析不准)3.C(A随意扩大范围,文中未提及“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B因果关系不成立;D“只有”,绝对化,不准确)4.D(近:接近,靠近。

动词)5.A(非孔子所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6.D(误解“敕”,皇帝命令)7.(1)如今张仲武上书陈述(表白)诚意,先表达内心的真诚(内心想法),凭这个被提拔任用(借此机会提拔任用他),就好似有个名分(去平叛)(就好像名正言顺了)。

“布”“密款”“因”“拔用”各1分,句意1分)(2)张仲武于是留住那些回鹘使臣(使那些回鹘使臣滞留),延缓回鹘出军日期,回鹘军队出现病死情况,最终没有放走那些使臣。

(“逗留”“缓”“师”“竟”各1分,句意1分)8.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答“借景抒情”也能够)。

(1分)诗歌颔联实写的是:贬戍途中是冷风扑面、冰霜遍地;虚写的是:他想象着在寒窗前、青灯下的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

柳永的词句中实写了在眼下别离之际的秋之凄冷环境氛围,虚写了与好友别离酒醒后的情景。

(2分)情感: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所遭遇到的不幸深感怨愤。

柳永虚实结合的词句抒发了离别之人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

(2分)【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后两联中也有使用,典故为虚,晚鸦聒噪为实】9.诗人连用三个典故,他想到了羊叔子被人误解和贾谊遭到权贵的排斥而谪居长沙,忧国忧民的屈原竟葬身汨罗江。

表达了自己心怀坦荡与忠于国事竟遭贬官,深感悲痛,希望在朝中弄权之人不会太长久(在耳边聒噪的晚鸦就快在斜阳中消失)。

(6分。

基本点:每一处典故2分)10.(6分。

丢字、多字、有错别字该空均不给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者,可有可无(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11.(1)D,3分; A,2分;E,1分(B,作用分析不准,突出的是家境与友情;C“从同学姐姐那里借来”错;E“赞成这种举止”不完全准确)(2)(6分)保尔的故事迷住了孙少平,也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所以黑天后孙少平没有回家。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版 人教版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版 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

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

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

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

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

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

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二轮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二轮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试卷类型;A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19.4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

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

“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

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

“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

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

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

2019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word版精校打印版 名校用过 (4)

2019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word版精校打印版 名校用过 (4)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单招高三年级第二轮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5题,共25题),非选择题(第26~40题,共15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试号用0.5mm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

3.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标号涂黑。

4.非选择题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相应题号的答题区域内,否则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刈.草(yì)拯.救(zhěng)眩.惑(xuàn)秸.秆(jié)B.凛.然(lǐn)不啻.(chì)铁砧.(zhān)蹶.然(jué)C.憎.厌(zèng)惝怳.(huǎng)拾.级(shè)木讷.(nè)D.拗.断(ǎo)惩创.(chuàng)豇.豆(jiāng)羁.绊(jī)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回想起我一切以往的卑怯,这些卑怯的回忆不离我,它们毒害了我的生命。

人们通常抱撼死后不能保有回忆。

这样将多幸福啊!B.在幼虫臃肿的身体里储存有一种黏液,当它掘土的时候,将黏液喷涂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的杜鹃。

D.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义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

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相形见绌.(羞愧)峨冠博.带(宽)横征暴敛.(搜刮)神乎其.妙(那样)B.举一反.三(反复)趋.之若鹜(快走)不可逆.转(方向相反)长治.久安(太平)C.有史可稽.(考核)物力维.艰(维持)天理昭彰..(尽情开放胸..(明显)游目骋怀怀)D.别.开生面(另外)一蹴.而就(踏)明日..黄花(指重阳节后)销.声匿迹(消失)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笛卡尔的学习热情很高,成绩优秀,数学尤其出类拔萃。

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包含答案).doc

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包含答案).doc

惠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按工具栏的“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v现代文阅读0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

这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

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错误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基础上的。

因为预设人性是恶的,就武断地认为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恶的,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自己好处通吃,别人只能完败”。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性有恶的一面,但也可以举出更多人性为善的事实。

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和立论基石,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 在实践中表现为偏执。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 B. 现在新进作家在写骈俪文时也爱犯卖弄辞藻的毛病,只顾堆砌漂亮的词眼。 C. 艺术有品格。品高的艺术通常追求内在的充实而不 “外求光辉”。 D. 文学作者越有才气,就越喜欢炫耀雄辩,并以此显示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 2. 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第一、二段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出文艺的特点是“表现而不是卖弄”,并分别 对“表现”和“卖弄”在文艺中的体现做了形象的阐述。 B. 从第三段起,作者重点论述“卖弄”。文章分别列举了文艺作者卖弄的几个层面,论证 条理清楚。 C. 举例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比如,用“大家闺秀”论证品高的艺术品,用“小家 娼妇”论证品低的艺术品,说服力强。 D. 本文论证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方式多样,说理深入浅出,增强了阅读兴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 B. 作品中用典也是作者卖弄学识的体现,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C. 如果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必要,那么,辞藻绚丽夺目也是无可非议的。 D. 文艺作品中,卖弄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卖弄的作品,艺术品位不会很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 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 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 味,指不出形状。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 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 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2019届江西省南康市南康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江西省南康市南康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康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大考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

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 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 新目标版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 新目标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迥异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

“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则,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和谐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一种结果,和谐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这些自然法则生活的过程。

各种不和谐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源于背离自然。

以身心健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

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叹“道法自然”的智慧。

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残酷地破坏着自然,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给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而人类再也无法承受生态恶化的报复,这造成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紧张。

时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已显得非常迫切。

“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非让人削足适履地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亦即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由于采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会受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

2019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新目标版

2019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新目标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

中国温润的地理气候条件,养成了眷恋历史过往、相信周而复始的民族性格。

春种秋收、花开花谢,自然景物中浸透了宇宙运行的规则,也注入了微妙的情感。

中国人的宗教精神,以礼乐文明的方式部分保存。

中国人认为世界和人类不是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而是本然自生的有机过程,宇宙的各个部分都从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参与到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之中。

西方学者牟复礼评价说:这是个天才卓颖的观念,比其他宗教和神话更接近现代物理学的观点。

英国人李约瑟穷尽一生的时间,要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还原和正名,以保存人类科技探索中的火种。

这一切,皆因为我们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

仰观与俯察,是艺术、情感、感性的视角。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认身在其中的地球脉动,而非将自身置于物外横加干涉,身与物化之后才能神与物游。

世界不是用来征服的对象,而是与我平等的主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没有物我两分和高下之别,万物众生都是平等,仪态万方才能自然,万象纷呈,道通有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第二次双周考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是“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

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它的主体。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

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

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或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

《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净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变政策。

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

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在专制极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

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

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

这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

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

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

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

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希望在对其加以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选自葛剑雄《灾异与人事》,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又因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所以频繁的大小灾害经常威胁着统治者和民众。

B. 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体现了自古及今人们的普遍愿望。

C. 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这些史书同时也记载着这些天象和灾异所导致的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等。

D. 在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求仪式上,臣民们能有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可趁机上达天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绕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文章的论证辩证而合理,既阐述了由这一观念主导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分析了在这一观念主导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B. 文章以《二十四史》记载天象和灾异为例,印证了“天人合一”的含义为天意决定人事。

C. 文章列举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皇帝的种种反省行为,意在论证“天人合一”观念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积极作用。

D. 论述“天人合一”是把双刃剑时,文章对奸臣小人、正人君子和书呆子都做了严厉地批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义,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们的惩戒。

B.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会有所收敛。

C. “天人合一”是双刃剑:它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积极作用;它也会被奸臣小人利用,或被用来打击政敌异己,或被用来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

D.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人们自然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作者希望人们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答案】1. A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B项,“体现了自古及今人们的普遍愿望”错,据原文可知,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下流行的看法,体现的更多是时人的愿望;C项,“这些天象和灾异所导致的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等”错,原文说“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D 项,“在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求仪式上,臣民们能有一些说话的机会”于文无据。

2. 试题分析:“都做了严厉地批判”,于文无据,文章仅是列举事实证明“天人合一”观念的消极面。

3. 试题分析:“都是天意对人们的惩戒”错误,原文是说,罕见的天象或异常气候的出现被古人认为是对统治者的惩戒。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A项表述过于绝对,混淆范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智利】奥莱加里奥·拉索·巴埃萨一个小老头下巴蓄着又白又长的胡须,上唇的小胡子被尼古丁熏成了红色。

他披着一件大红斗篷,脚蹬高跟皮鞋,头戴一顶龙舌兰编的草帽,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篮子,来到兵营的门口,走过去,倒回来,走过去,倒回来,反反复复,显得十分胆怯。

他想向哨兵打听什么,但哨兵没等他开口就高声喊道:“警卫班长!”一个班长从门后跳出来,仿佛是埋伏在那儿的。

他仰起头用询问的目光打量着他,老头儿说:“我儿子在吗?”班长笑了起来。

“他叫曼努埃尔……叫曼努埃尔·萨巴塔,先生。

”“我不知道哪个士兵叫这个名字。

”乡下人骄傲地直起身子讥讽地笑了:“可是,我儿子不是士兵,他是军官,是正儿八经的军官……”警卫团的号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凑过来低声告诉班长:“是新来的,刚从学校来的……”班长看他是个穷人,没敢请他去军官俱乐部,而是叫他去了警卫团。

老头儿坐在一条木凳上,把篮子放在伸手可及的身边。

士兵们一下子围拢来,他们以好奇的目光看着那个农民,对那个篮子很感兴趣。

篮子不大,用一片口袋布盖着。

那帆布下面先是听到啄食声,接着便有一只红冠老母鸡露出头来,由于闷热,它的嘴张开着,不停地喘着气。

看到那老母鸡,士兵们一边鼓掌一边像孩子似的高声叫道:“炖鸡吃!炖鸡吃!”农夫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面对那么多持枪的士兵又十分紧张,不禁傻乎乎地笑起来,思想也乱了:“哈,哈,哈……对,炖鸡吃,炖了给我儿子吃。

”说罢,老人却是一阵心酸,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又说道:“我都五年没见他了!他不愿意回村里去……”一个卫兵去叫中尉。

中尉正在驯马场上跟一伙军官在一起。

他个子矮小,长得黑不溜秋,躯干粗得像个木桶,面容俗气。

卫兵打了个立正,两脚并拢时靴子底掀起一股尘土,报告道:“有人找您……我的中尉。

”不知怎么回事,中尉的脑海里一下就闪现出了他老父亲那干瘪矮小的身影。

他仰起头,为了让他的同事们听到,以鄙夷不屑的语气大声说道:“在这个镇子上,我谁都不认识……”卫兵又主动解释说:“是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披着斗篷……他从很远的地方来,提着一个篮子……”虚荣心顿时把中尉闹了个大红脸,他把手举到帽檐上说:“行啦……您走吧!”军官们的脸上露出诡异的神色,他们不约而同地朝萨巴塔扫了一眼。

那么多道询问的目光令中尉实在难以承受,他垂下头,咳嗽了一声,点上一支香烟,开始用刀鞘包头在地上胡乱画起来。

过了五分钟,又来了一个卫兵:“有人找您,我的中尉!是一个乡下小老头……他说他是您父亲……”中尉没有纠正卫兵的话,他把香烟扔到地上,怒冲冲地一脚踩灭,喊道:“滚吧!我就来。

”为了不做任何解释,中尉一头钻进了马厩。

老人坚持要见儿子,卫兵班长每五分钟向上司报告一次,上司军官被弄得烦了,就去找萨巴塔。

与此同时,那个变得像孩童似的可怜的老父亲越来越心神不宁。

他竖起耳朵听动静,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他就伸长脖子往外看。

那脖子又红又皱巴,跟火鸡脖子一样。

听到脚步声,他就激动得浑身发抖,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来拥抱他,来给他讲述他的新生活,让他看他的武器、马具和马匹来了。

警卫团军官佯装检查马厩找到了萨巴塔。

他开门见山、干巴巴地对他说:“有人找您……说是您的父亲。

”萨巴塔移开目光,没有回答。

“他在警卫团……一定要见到您才走。

”萨巴塔狠狠地往地上跺了一脚,恼怒地咬了咬嘴唇去了那儿。

他一进警卫团,有个士兵就喊道:“立——正!”听到喊声,士兵们立刻如弹簧一般霍地站了起来,团部里响起一阵大刀声、脚步移动声和鞋跟撞击声。

士兵们对儿子的尊敬弄得老头儿晕头转向,他忘掉了篮子,也忘掉了老母鸡,张开胳膊向儿子迎过去。

他那像老树皮一般的面庞上绽出了欢欣的笑容,兴奋地浑身颤抖着高音叫道:“我亲爱的曼努埃尔!我的小曼努埃尔……”尉官只冷冷地向他打了个招呼。

农夫的双臂落了下来,脸上的肌肉抖动不止。

中尉偷偷地把他拉出军营,到了街上,悄悄地对他说:“你都干了些什么呀……干吗到这来看我……我有军务在身……不能出去。

”说罢,转身走进了军营。

乡下老汉又回到警卫团,浑身哆哆嗦嗦,茫然不知所措。

他狠狠心把鸡从篮子里掏出来给了警卫班长。

“给你们吃吧,就你们吃。

”他向士兵们告了别,失望之下,拖着沉重的步子慢慢离开了。

走到门口时,他又转过身来两眼含泪地补充了一句:“我儿子特别喜欢吃鸡脯,你们给他一块……”(选自2005年《外国文艺》)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儿子一再拒绝与父亲见面,直到军官来找他时,才迫不得已去警卫团,这是因为他虚荣心作祟,不想让同僚知道他的出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