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

曹颖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减负”这个词就已为大家所耳熟能详了。尽管国家十分重视这一教育难题也先后多次就此发过很多文件并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但“减负”的实际[1]收效并不大。本文试图从影响“减负”效果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入手来分析基础教育“减负”成效不大的原因,指出这一教育难题的存在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此外,还必须对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发挥其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有效的导向、调控作用;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减负”能发挥它本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减负、原因、对策

基础教育“减负”,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减轻学生的日常课业负担,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之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全面发展。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 接触事物, 接触生活, 学习更多的知识, 做更多的事, 思考更多的问题, 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1]。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基础

教育的重要问题。中小学生“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的现状非常普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心理疲惫而引起的厌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的产生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曾先后多次发出文件,力图规范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缓解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然而,面对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症,频频下发的文件和三令五申的政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反常现象。表面上看,学习时间过长、作业量太多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决定因素,然而,透过当前“减负”呼声日益高涨,“减负”措施不断出台,而学生身心疲惫的状况却没有丝毫减轻(甚至还在加重)的怪异现象看,学习时间的长短与作业量的多少只是学生负担的外在表现而非其根源。在现实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减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社会原因

1、政策执行者对“减负”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对人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的是减去施加给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教育改革中通过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减轻学习压力的效果[2];

其根本目的还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有些政策执行者没有能够全面正确地把握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真正涵义, 由于对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标、内容不完全了解,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执行方式、结果与政策本意相悖的情况。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仍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再加上相当一部分人早已形成的狭隘的教育价值观、陈旧的人才观一时难以改变,对学校教育的宗旨、意义等问题的认识产生了较大偏差。因而就使得“减负”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障碍重重。

2、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相对落后

目前,考试还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虽然在许多方面已暴露出它的弊端,但至今为止还尚未找到能替代这种选拔人才的途径。因此,“应试教育”模式便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活动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就有科举考试的传统, 人们都信奉“学而优则仕”, 平民百姓要谋取功名、官位,就只有通过读书、考试这种方式。今天, 社会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在人们心底希望通过读书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仍保留着,很多人不是把读书上大学看作是对人的进一步培养, 而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个人飞黄腾达的“敲门砖”[3], 所以, “望子成龙”的人们便给学生施加繁重的学习压力, 不愿意接受所谓的“减负”。

3、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盲目推崇

社会上的多数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往往以文凭为准绳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而不是考核其实际工作能力。

尤其是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及住房的调配都与学历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文凭、学历的盲目追求,这对在校学生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用人单位的这种“文凭至上,学历第一”的倾向,毫无疑问又给该政策的执行带来了障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由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再加上近些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相对来说,学历层次越高,能找到称心工作的机率就越大。甚至有不少企事业单位,明确告示只接收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显而易见,这对于家长以及在校学生的压力就更大了。

(二)学校原因:

1、学校管理层方面的因素

对于有关部门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学校的管理层大多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4]。一方面,迫于种种压力,对于上级的指示,他们不得不表示要严格地贯彻执行;而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有较高的升学率,虽然一些学校的确是取消了期中考试,但随之而来的随堂小测验、月考等其他考试名目又出现了。不少学生和家长反映,有的学校“减负”只是走形式,学生课业负担表面上是减了,实际上为了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学生的精神压力和负担并没有有所减轻,甚至较之“减负”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2、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个根本原因根深蒂固

多年来,社会对于学校优劣的评价,主要是看其升学率、

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等考核指标。面对激烈的办学竞争,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和生存发展,无论如何也要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出于对“减负”会影响考试成绩进而影响升学率的担心,诸多学校不愿率先实质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而做些所谓“减负”的表面文章。面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广大家长对提高子女应试能力的愿望有增无减:有条件能请家教一定要请,即使认为节假日或课外的补习班意义不大,也怕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有损失而盲从。在学生和家长的眼里除了考试分数的高低就是成绩排名的前后。这样年复一年,学生们不但课业负担依旧沉重,心理负担也只能同步增长甚至更为沉重。

3、教师因素

众所周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理想状态是在学生学习负担较轻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这种状态的实现是以高素质的教师实施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为前提的。显而易见,目前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学校不多。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学生轻负担,教学高质量”的需要,他们的教学素质特别是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少教师仍然还依靠延长教学时间(如“拖堂”、利用自习时间上课、双休日补课)、增加作业量等低效重复的办法来提高考试成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