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造地貌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共16张PPT)

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共16张PPT)
②翻山越岭是需要“盘山曲折”。
14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四)、山地地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1、安全性高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多发地段;修建隧道时应选择在背斜处。
2、成本低
沿等高线建,降低难度。
3、尽量少占耕地
优点:
①能够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 ②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4、生态环境保护
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原始地貌)
岩层年龄新老关系 还是最根本的判断
方法
外力侵蚀作用下: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 生裂隙,容易被侵蚀 成谷地;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侵蚀后)
外力侵蚀作用下: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 岩石致密,不易被 侵蚀,相对高耸形 成山岭。 6
2、断层:
(1)概念: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 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缺点:
工程建设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破坏。 桥隧比例的增加,也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5、方便居民出行
①低等级公路要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
②高等级公路要直达运输,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隧结合。
15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地质构造的概念: 1、褶皱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 2、断层
(三)、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识别断层:
沿断裂面 发生明显
位移
7
2、断层:
(1)概念: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 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2)识别断层: 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
(3)断层地貌:
下沉岩块(地堑):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
固体地球表面随高度的分布
陆地
高出海平面的地球表面部分,起伏很大。 最高为:喜马拉雅山:8844.43米; 最低为:死海— --399米; 高差:9243.43米。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死 海 的 盐
海拔 -416 m 面积 1050 km2
洋脊裂谷是地慢物质上涌地方,是地球上规模 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溢流活动带,是新 洋壳形成地带,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当地幔物 质上涌时,洋脊顶部受拉张而形成纵向的洋脊裂 谷。同时,岩浆溢出,新洋壳不断地在中脊顶部 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因而离洋脊越远,洋 底年龄越老。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保存了熔 岩溢流、火山喷发及转换断层所造成的原始地形。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
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 的相对稳定区。 1.构造活动带 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 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③洋脊裂谷带 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 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一、洋底构造地貌 (一)大洋中脊(洋脊) 大洋中脊是洋底的重要地形,是地球上
最长的海底山脉,全长约80000公里。在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并相互 连通。其上水深约3000~4000米。
洋脊的地形较为复杂,由两列平行脊峰和中间的 洋脊裂谷构成,并被一系列横向转换断层切断成 不连续的段落。
(二)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 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 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 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主要地 貌类型有:

课件1: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件1: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褶皱模型
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貌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问题探究
背斜
向斜
1. 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 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遭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构造地貌:
交通 运输
雅西高速拖乌山路段 采用双螺旋隧道设计, 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 性,同时也最大限度 地保护了山区的生态 环境。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公路 铁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3%
(1) 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 通运输_方___式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线__路___的方向和延伸方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 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 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

东亚岛弧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山地 地形
方式 优先建造公路,而后才是铁路 线路布局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布局 上坡路段往往呈“之”字形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 庐山
宁夏平原
(平原)
渭河
(平原)
汾河
(谷地)
拓展提升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工程应用
• 背斜:挖隧道 • 向斜:修建大坝
天然气 石油
找矿应用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山(Monument Valley, Arizona-Utah)
砂岩孤丘(Sedona, Arizona),山坡上为松树
称为骆驼峰的砂岩孤丘(Laramie, Wyoming)
科罗拉多大峡谷(Arizona)
猪背山,山脊和顺倾向坡由抗蚀力强的砂岩组成,反倾向坡为页岩
倒转的侏罗系砂岩组成熨斗状单斜山(Marsh Pass, Arizona)
褶皱地貌

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褶皱地貌。 褶曲地貌可以划分为单斜地貌、背斜与 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和单 倾斜 向地 貌 倾 斜 岩 层 的 走 向
——
单 斜 地 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和猪背脊(猪背山)。当岩 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 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 岩层倾角比较大时, 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 看起来像猪背,故称 为猪背脊
Agathla 山丘,火山颈(Arizona)
喷发不久的基性熔岩流(California),远处为Nevada山脉
印火 度山 群分 岛布 )地 区 的 放 射 状 水 系 ( 东
夏威夷群岛上的两座盾状火山,顶部有积雪( Mauna Kea 4183米 ,and Mauna Loa)
Kilauea活火山口, Hawaii
火山分布




全世界大约有2 000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 (据F.M.巴拉德),大体呈带状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 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 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 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已知有94座活火山分 布于此带上,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地方插入下部地幔越浅,地表相对越低。这
就是地壳均衡。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在地球某一 深度上“浮”着的地壳, 密度是不均一的, 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这个面是一个平面。 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 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
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 平面,而是有起伏的。但均衡面上的物质密 度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认为“浮” 着的地壳象是漂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 较多的冰山必定在水里浸没的越多,所以高 大山脉必定有插入地幔的深“根”。
非 洲 南 美 地 形 吻 合
大 陆 漂 移 证 据 :
--
南 美
非 洲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 现,1965年,英国地 球物理学家布拉德用
计算机以数学模拟的
精确方法,对两岸地
形拼接。拼接结果两
岸吻合误差<1°。
如此好的吻合关系完全证实了两岸陆地曾经联为一体的设想。
古生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现 代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 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 的亲缘关系。 而陆生生物只能在本大陆 内迁移,不能远涉重洋。
太行山
贺兰山
3. 大陆裂谷

大裂谷:大陆上的裂缝和谷地,它分布在板块 的分离型边界或张裂带上,由于板块的相背运
动,在拉张作用下形成的地堑式断陷谷。
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东部,全长约6400KM,在非洲大陆上
长约4000KM。它包括一系列南北向裂谷和湖盆,沿线多高大火 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地震亦频繁。
最初主要建立在 大西洋两岸地形
有较好的拼合关
系的基础上。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现代地球表面的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 统一整体,称联合古陆(泛大陆). 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古大洋是一个统一 的大洋,称之为泛大洋。 泛大陆在侏罗纪开始分裂,分裂的陆块各自漂浮于 海洋地壳之上移动,直至今天的位置。

第二章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
方山
尖山
构造上升
沉积盆地
2.构造阶地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方山
尖山
构造阶地的特点: (1)岩层水平。 (2)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 阶地陡坎的下部。 (3)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4)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构造阶地形成过程——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坍塌
长白山天池火山
火山弹
五大连池火烧山巨大火山弹
2. 火山盾
中心式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一种平缓、高凸的 盾形丘陵,称火山盾。
火山盾
3.熔岩平原(高原)
大规模裂隙式喷发,或多中心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大面积平 坦地形,称熔岩平原。 平原 高原 0~200m 1000~3300m
例如,长白山主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玄武岩高原。
由被剥露出来的构造面(如侵入岩体表面)构成地表面。
构造地貌
瑞士侏罗山地的背斜山和向斜谷
原始构造地貌
地垒 地堑 地堑 地垒 地堑
岩株山
次成构造地貌
二、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o。 1.构造高原/平原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低平原(海拔0~200m)
构造平原 高平原(海拔200~600m) 高原(海拔600m以上)
猪背脊——Hogback
猪 背 岭
猪背脊
4.穹隆地貌
穹隆是一种没有明显走向的背斜隆起,平面轮廓呈圆形或椭圆 形,长宽比小于3:1,组成穹隆构造的地层向四周倾斜。 当地壳下部的岩盐呈 塑性状态侵入到上部 的沉积岩中,或岩浆 侵入到上部的地层中, 都能使地壳上部岩层 上拱,形成穹隆构造。 塑性岩盐侵入到地层 中形成的穹隆,又称 盐丘。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断层谷的特点:


日本长野泡温泉的雪 猴家族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 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走向随断层的变 化而变化,呈之字形或有不自然的转弯(雅鲁藏 布江下游米林县雪卡附近至巴昔卡的大转弯受北 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 当断层切割硬软相间的岩层时候,软岩层上出现 宽谷,硬岩层上发育峡谷,形成宽窄相间的串珠 状谷地。 断层谷谷底常有温泉出露。
(二)方山和峰林


构造高原被切割形成的破碎山体,以平 顶为特征。 红层盆地和大面积砂岩沉积地区 方山和构造台地遭受强烈破坏,形成壮 观的峰林。
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峰林
(三)崖壁

崖壁坡度一般大于60° 形态受岩性控制,类型多样。 崖壁岩层硬软相间,形成各种大小形状 不同的岩洞、溜痕等。
(一)断层崖

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形成的陡崖,即 为断层崖。如秦岭北坡的大断层崖、庐山南北坡的 断层崖等。
断层崖的特点:


断层崖走向挺直,可以贯穿不同的古老地形,崖下 可能出现串珠状洼地、涌泉或温泉,崖壁上的地层 往往在另一侧谷底出现。 断层崖的高度和坡度分别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和断层 面的倾角。 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小石沟断层崖
三、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岩浆在地壳中的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形 式。 岩浆侵入形成的各种岩体,形成各种岩浆 岩构造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大面积覆盖地表,或停积 在喷出口周围形成各种火山岩构造地貌。
(一) 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地貌穹窿构造



这种构造主要发生在花岗岩侵入区,侵入作用 使上覆岩层穹起而成。其核心为花岗岩,盖层 为沉积岩。 穹窿构造早期未受破坏时,地貌上为典型的穹 窿山,水系呈放射状。 穹窿构造发育的晚期,由于构造顶部张节理和 断裂发育而易被侵蚀,中央露出花岗岩及发育 出花岗岩山地,外围岩层则发育出猪背山或单 面山,围绕单斜崖发育出环形水系。

2第二章 构造地貌

2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中国
始新世 E2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科迪勒拉山系形成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山系形成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末期冰期最盛时
现代海陆格局
66
北美 南美
非洲
亚欧
南极
澳洲
67
北美
非洲
亚欧
南美
澳洲 南极
68
非洲 北美
南美
亚欧
澳洲 南极
2、大洋盆地
又称为洋盆、大洋床。洋盆位于 洋脊的外侧,与洋脊逐渐过渡,向外 与大陆边缘相接。
12
5、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 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 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 600 ℃ ;
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 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 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NRM);
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 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 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 磁学的研究内容。
2
全球构造地貌
海底构造地貌 洋底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大洋中脊
洋盆
深海平原 海岭
大陆架 岛弧、海沟
大陆坡 大陆隆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地
洋底火山与火山链 平顶海山 珊瑚礁
火山海岭、断裂海岭
3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洋底构造地貌
活动区:大洋中脊

2.2构造地貌的形成

2.2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2.2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貌:(1)地质构造:在地球的内、外力作用下,或岩体发生或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中心,两翼中心,两翼破碎,常被成谷地不易被,常形成山岭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成山;M处成谷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常形成陡峻的常形成或)地貌: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盆地、陡崖等。

关键看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

回避处 水库水易二、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板块运动张裂 ( 运动)相撞( 运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裂谷、 或海岭形成 山系 形成 、 、海岸山脉举例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 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 山脉边界类型图示山地 大, 崎岖,对交通运输 的选择、交通运输 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交通运输方式首选 ,其次是 ①山地地区修建 线的成本高、 大;②建造公路的 、技术难度较铁路小线路选址及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 的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为降低道路坡度,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③避开 和 、滑坡、 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保护 ,有效防范 ,减少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 、 的选线一般应按地形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 ;②降低 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 和提高运营 性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 、 、 盆地、河谷等人口 、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 地带,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 量,增加 效益。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 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第二章 构造地貌

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两种理论:
• 普拉特(Pratt):认为地壳下部存在一均衡面,均衡面以下 的物质密度较大而均一,均衡面之上物质密度不均,为了保 持均衡,密度低的地方地势升高,密度高的地方地势降低, 所以高山高原地区的地壳密度小于平原和低地。
• 艾利(Airy):认为均衡面以上的地壳物质密度相同,但均 衡深度不等,所以均衡面不是普拉特所说的如一水平面,而 是深度不等的起伏面。为了保持均衡,需要进行均衡补偿, 即地壳表面上高起的部位底部沉降较深。地壳上部的高山巍 然耸立,而其地面以下部分沉降较深,形成所谓“山根”。 近年来,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重力测量的结果,反映高山高 原区属重力负异常,表明质量不足,而平原低地则属于重力 重力正异常,表明质量有余。
并不在大洋的中央,而是在它的边缘,紧接着大陆或者毗连 着列岛,也就是说(?)并不贴近海岭。
• 由此可见,海洋中央为隆起区,边缘为凹陷,大陆中央为低 地,而边缘为隆起,整个地壳就好像是巨大褶皱,有隆起地
• 带与凹陷地带交互更替所组成。
• 大家在地质学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大陆地壳主要有上部的 花岗岩层和下部的玄武岩质层组成,在花岗岩层之上,还广泛 分布着沉积岩层和火山岩等,地壳上层岩类的主要成分是硅和 铝
在5000m深度的峰与海洋盆地相对应。山区与海沟只表面很小的一部分。 • 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的两个基本单元,可以明显地分为两级地形阶梯。
• 第一级 1000m~ -200m;第二级 -3000m~-6000m。
• 第一级是大陆,其中一部分是陆棚,陆棚是大陆边缘的浅水地带, 是大陆由于沉降或海蚀而被水淹没的部分,第二级大部分是洋底。
1.大陆与洋底的形态特征
• 划分大陆与大洋的海岸线,并非真正是大洋与大陆的界线,因为海岸线 受潮汐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同样如果气候发生变化,海岸线也会发生迁 移.陆地上观察到的岩层与构造往往海下延伸,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陆架 即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它实际上是大陆的一部分,我们平常 见到的海岸线则往往很少与地质界线吻合.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委内瑞拉、巴西、圭亚那三国交界处的罗赖马山 垂直峭壁 高400多米
3、背斜和向斜地貌
(1)背斜山、向斜谷 背斜山是指在背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山地。 向斜谷是指在向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谷地。
隔档式褶皱,又叫梳状褶皱。是由一系列紧闭 背斜与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组褶皱。
背斜山地常因轴部出露的 岩石不同和差异侵蚀的结果, 形成不同的山顶形态。
第一是堆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构造缓慢 下沉区,由碎屑物堆积而成,堆积层厚度大, 地面平坦。可根据堆积层的厚度变化、堆积 物特征、化石及沉积相的变化等,重建平原 的演变史,并可从中了解地壳的变动过程和 海陆变迁。这种平原的基底构造有断陷式和 拗陷式的二种,前者如华北平原,后者如江 汉平原及松嫩平原。
第二是侵蚀平原,它分布在 地壳长期稳定地区或轻微上升区, 由高地夷平而成,地面起伏稍大, 上有残丘分布,没有堆积层或很 薄,如我国的徐州、蚌埠一带平 原等。
庐 山 地 区 地 质 图
地垒式断块山 山西南部紫金山
(B)掀斜式断块山
掀斜式断块山是指山地的一侧沿断层 翘起,一侧缓缓倾斜的掀斜式山地。
掀斜式断块山的两坡通常是不对称的, 沿断裂的一侧的山坡陡而短,而山的另一 坡为掀斜形成的缓而长山坡。山脊偏在断 块上升的一侧。
掀斜式断块山
山西的五台山是典型的掀斜式断 块山,其西侧是滹沱河断层形成的断 层崖,它是阶梯状断裂,有多层断层 崖,呈阶梯状上升,形成所谓的“五 台”;而五台山的东侧,则较舒缓, 向台盆地平缓下降。
向斜山:向斜山是在向斜构造 的基础上由岩石差异侵蚀作用形成 的山地。
向斜山的发育是由于向斜轴部 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地形相对 高起成山,而相邻的背斜抗蚀能力 弱,地势降低成谷。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 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 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 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
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 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臵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 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 –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
2.断块山与断陷谷
• A、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 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 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 B、地貌特点: •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 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 庐山、泰山 •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
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高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地貌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地貌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 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三、学习目标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全球和区域地貌的 形成和分布; 2、分析地质构造、岩性和外营力对地质构造 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四、重点难点
1、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形成; 2、地质构造地貌的特征和形成。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导学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构造地貌的类型、 分布和结构,地貌与构造的关系, 构造地貌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构 造地貌过程所揭示的地球内部构造 动力过程。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二、知识结构
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东亚型大陆边缘——陆缘弧
第二,边缘弧
边缘弧的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 ,而火山弧的基底具有陆壳性质。
东 亚 型 大 陆 边 缘 边 缘 弧
——
第三,洋内弧 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
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如马 里亚纳群岛及以西海域。
洋 内 弧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 底扩张造成的。
稳 定 的 大 陆 边 缘
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
A:拱起阶段
B:大陆裂谷阶段
C:大洋盆地阶段
二、活动大陆边缘
(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
洋型大陆边缘。 (二)构造特征
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块与大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
(三)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 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二节大地

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二节大地

洋 壳 滑 过 热 点 时 形 成 海 底 火 山 链
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割开的低地,大多水深 达5~6千米。深海平原表面地形平坦,坡度极小(< 1/1000,甚至<1/10000),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地方。 这样的地貌特征是由于深海平原底部高低不平的原始地 形上覆盖了巨厚的沉积物所致。深海平原上沉积层厚度 不少于300米,经常超过1000米。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大陆 和大陆架浅海的陆源碎屑沉积。以靠近稳定大陆边缘、 与大陆基相接的深海平原最为典型。
2.大陆坡
是陆地向海洋过渡地区,有如下特征: 呈明显的坡折,上限水深130m,下限水深 2000m。 坡度各地不一,一般为5-7o,构造活动强烈 的地区可达15-20o,甚至超过50o。 宽度不一,与坡度一致,大西洋20-100km, 太平洋20-40km。总体形态呈阶梯状,由阶 梯状断裂形成,也可能由滑坡,浊流过程形成。 是洋壳向陆壳过渡的地区。
海底山脉(海山)它是穿插于洋底上的山脉, 由火山链组成,规模远不如大洋中脊那样庞大。 由于缺乏地震活动(仅有火山活动 引起的微弱地 震)而被称作无震海岭,如太平洋的天皇-夏威 夷海岭、印度洋 的东经九十度海岭等。有的无
震海岭顶部出露水面形成岛屿,如夏威夷群岛 等。
构成海岭的火山只发生在洋底某一个位置上,但火山的 岩浆源同样来自上地幔软流圈,以柱状地幔流的形式上 涌,并穿破洋壳喷出。按威尔逊(Wilson,1965)观点 认为,在岩石圈下有一个提供岩浆的固定源地,称为地 幔热点,当移动的洋壳经过热点时产生火山,以后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离开了热点,成为死火山,新来的洋壳再 经热点时,又再形成新的火山。就这样沿着洋壳移动的 路线上出现一连串的火山链,即海底山脉。
(2)空间位置与特性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
全球板块移动历史
消亡型边界
增长型边界
平错型边界
(二) 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位于岩石圈的表层,因构造不同而分为陆壳和洋壳。
属性
物质组成 厚度 km 密度 g/cm3 年龄
陆壳
Si~Al层(花岗岩层) + Si~Mg层(玄武岩)
25~70(35)(厚)
洋壳
Si~Mg层(玄武岩)
5~15(8)(薄)
冰川、水和堆积均衡作用与地表升降
第二节 巨地貌
海洋巨地貌
大陆边缘巨地貌
陆地巨地貌
一、 海洋巨地貌
(一) 大洋中脊 和 中央裂谷
大洋中脊——是洋底由海底扩张形成的重要地形,是位于大 洋中间、纵横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地球上延展最长 的山脉。(全长80000km,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增长型 边界)
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发生大规模的升降运动。断层活动以逆
断层和逆掩断层为主,伴随强烈的挤压褶皱推覆。 有大规 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 全球两条巨大的构造山系: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 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2、大陆边缘
• 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米的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的 周围,其地壳具有过渡性。
3、洋底
洋底为水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起伏比陆地大,最深 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 威夷岛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高差约15000m。 在世界大洋中,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北冰洋面积最小最
密度均衡面厚度冰川水和堆积均衡作用与地表升降海洋巨地貌海洋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陆地巨地貌陆地巨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dem大洋中脊地貌剖面高出洋面的大洋中脊冰岛是洋底由海底扩张形成的重要地形是位于大洋中间纵横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地球上延展最长的山脉

第二章 地质构造地貌

第二章 地质构造地貌

天子 山仙

张 家 界 峰 林
索溪峪
金鞭溪的景色
黄石寨
黄石寨
天书宝匣
醉罗汉
神鹰护鞭
劈山救母
千里相会
天然形成的桥
张家界
华山
华山为秦岭支脉分水脊北侧的花岗岩石山,系一块完 整硕大的花岗岩构成,其演化历史约为27亿年。
第三纪初,秦岭北麓断层下降,形成渭河构造盆地,秦 岭上升形成山地。
黄山玉屏卧 佛(睡美人)
黄山双 笋峰
人字瀑
天上玉屏
张家界
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面积 398 km2 ,有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和 杨家界四个主要景区和黄龙洞等构成。
张家界
• 总的为较为稳定的陆地台块,以上下升降运动 为主,褶皱运动不强烈,也没有岩浆活动出露
•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在晚第三纪以 来漫长的地史时间,由于地壳缓慢的间歇性抬 升,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的结果。其发展演 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残 林4个主要阶段。
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
二、褶皱构造地貌
• 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失去其 连续完整的构造称褶皱构造。
• 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
褶曲
背斜 向斜
背斜:向上拱起的弯曲, 向斜:向下的弯曲
二、褶皱构造地貌






顺地貌: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背斜成山, 向斜为谷。这种保持或顺应构造形态发育 的地貌,称为顺地貌。
•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傍崖生长,千曲枝虬,苍翠挺拔。 • 黄山巧石,灵幻奇巧,形像逼真,若静若动,一步一景。 • 黄山云海,瑰丽壮观,聚散奔突,排山倒海,变幻无穷。 • 黄山晚霞,万山含金,亦仙亦幻,流光溢彩,天上人间。 • 黄山温泉,常流不息,水温适宜,可饮可浴, 治病健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沉降区发生堆积,地貌变化的趋势是平坦化。
一个地区,通常两种力的作用同时存在,但是一般以其中
的一种力的作用为主。
从目前看,喜马拉雅山地区遭受到的作用以哪一种为主?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一、洋底构造地貌
海底地貌
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 海岭 洋底
大洋盆地 深海平原 海沟
(一)大洋中脊地貌
洋脊是一条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 全长约达80000km。洋脊顶部的平均海深在 2000-3000m之间,个别的高点耸立在海平面 之上,如大西洋北部的冰岛等。洋脊宽达 1000km以上,甚至可达到1500km。
板块的分离与汇聚运动时以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为基础
洋中脊两侧对称的地磁倒转证实了海底扩张假说
海底扩张的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新形式,也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理论支柱。
世界洋底的地质时代
当今洋底最老的物质是侏罗纪时期形成的,说明现在的世界洋底 是中、新生代形成的。
四、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更加崎岖不平。 外力作用:破坏构造地貌,在构造上升区产生侵蚀,在构
陆壳
断裂海岭——断裂活动造成,如地垒断裂海岭 火山海岭——火山串联的海底山脉
火山海岭和海底平顶山的形成
著名的火山海岭——夏威夷海岭
洋壳 运动 方向 死火山
活火山
夏威夷群岛
夏威夷群岛的分布方向指示了当时的洋壳运动方向
2、深海平原 大洋盆地中被海岭隔开的低地,是洋底最平坦的地方, 也称海盆。一般有厚几百米至一千米的沉积层。
日本
陆缘弧和贝尼奥夫带/毕乌夫带
边缘弧和洋内弧
安第斯型与东亚型大陆边缘差异原因
亚洲的岛弧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都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 西北太平洋的岛弧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俯冲(阿留申群岛是向北美板块俯冲), 或菲律宾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形成的。这两个大洋板块俯冲时向下弯折非常厉害,与上层板块形成 低应力的松耦合,这种类型称为马里亚纳型俯冲边界。马里亚纳型俯冲阻力小,速度大。部分板块 物质刚进入上层板块下方时由于热与水的共同作用形成中酸性岩浆,岩浆上升喷出形成火山从而造 就一系列火山岛弧。但由于速度大,相当多板块物质没有立即形成岩浆而是继续俯冲,到更大深处 时在缺水状态下受高热作用形成基性岩浆,基性岩浆上涌,在岛弧后方形成次级洋壳扩张带,导致 岛弧后方地壳为大洋型地壳,凹陷成为弧后盆地。你可以去看看海底地形图,在马里亚纳海中部也 有一条中脊,它的性质和大洋中脊是相似的。在南海、日本海中也有这种洋壳扩张带。 由于马里亚纳型板块边界俯冲角度大,所以板块边界的弧形也特别明显。
固体地球表面积分配(据佐藤,1969)
大 陆 边 缘
大陆基
(二)大陆与洋底的成因
普拉特模式——质量相同、横
截面相同、密度不同。
艾里模式——质量不同、横截
面相同、密度相同。 地壳的质量、密度的实际情况 如何呢?
地壳均衡模式(据Helskanen,1958) A.普拉特模式B.艾里模式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米),其次为我国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154米)。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约在35km左右,大型山脉高原地区地壳厚达6070km。陆壳基础是花岗岩质的,主要是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 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呈带状围绕在大陆四周, 占地球总面积的16 % 。 总的来说,大陆、洋底的形态是和地壳性质及其厚度变化紧密联系的。与 洋壳相比,陆壳密度小,SiO2含量大,厚度大,质量轻。
(一)特点 世界上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它们的 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 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 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洋脊裂谷带
(二)成因
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的汇集;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突出地反映了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
洋底是指水深一般超过3000 米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5%,是地球 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为3800米。 洋壳厚度很薄,为玄武岩质,一般仅5-10km。 陆地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 % 。它的内部起伏很大,平均
海拔850 米。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844米);最低点为死海洼地(-392
褶皱块断山脉——天山
2、断块山与断陷谷 在原来稳定的板块内部,由于新构造断裂活动, 使一些断块强烈上升,从而形成了断块山,如我国的 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泰山、庐山、燕山 等;另一些地块发生沉陷,形成了断陷谷,如汾渭盆 地、云南洱海盆地、江西潘阳湖盆地等。
安第斯山脉
2、东亚型大陆边缘 由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组成。又分为陆缘弧、 边缘弧和洋内弧。 陆缘弧——弧后盆地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如我 国东海岸与琉球群岛之间的大陆边缘; 边缘弧——弧后盆地基底具有洋壳性质,如日本海 盆与其东面的岛弧组成的大陆边缘; 洋内弧——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都具有洋壳性质, 如马里亚纳及其以东海域组成的大陆边缘。
东 非 裂 谷 是 一 个 拉 张 区 域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构造地貌
1、褶皱块断山脉 该类山地的发育经历过两个阶段:即早期的由 板块碰撞而成的褶皱山阶段,时代大多数在古生代 或更老。晚期为断裂活动后再上升的断块山阶段, 时代大多数在中生代以后。 我国的天山、秦岭和祁连山,俄罗斯的乌拉尔 山脉,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等都属褶皱断块山 脉。
各级构造地貌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们在成因和体系上相

互联系,低级的构造地貌从属于高一级的构造地貌, 构成有规律的构造地貌体系。 从属的含义: 1、形态:低级构造地貌叠置在高级构造地貌之上 2、构造体系:低级构造是高级构造的次一级构造 3、发育:低级构造地貌的发育受高级构造地貌的控制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成的地表形态。 (内营力地貌)
构造运动的方式
(一)水平运动:①相邻块体分离(张裂) ②相邻块体相向汇聚(挤压) ③相邻块体剪切、错开(平移) (二)升降运动: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位作 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为高地或山岭, 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大陆、洋底) 构造地貌分级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山脉、高原等)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褶皱、断裂等)
南美和中美的太平洋沿岸山地则是由南极板块、纳斯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俯冲造成的。其中南极板 块、纳斯卡板块俯冲时难以向下弯折,而是与上层板块紧贴在一起,从而形成高应力的紧耦合,称 为安第斯型俯冲边界。这种俯冲由于应力高,极容易发生大地震,也导致俯冲造山作用比马里亚纳 型更强,所形成的山脉更高大。由于俯冲角度小,速度慢,基本上板块物质都会在俯冲边界附近就 形成中酸性岩浆形成火山带,而没有物质深入极深处以形成基性岩浆,也就不会形成弧后盆地,所 以南美一带没有岛弧,只有沿着俯冲带分布的高大山脉。
断 层 活 动 的 几 种 形 式
褶 皱 活 动 的 几 种 形 式
按褶皱轴面和两翼产状分类 A—直立褶皱;B—斜歪褶皱;C—倒转褶皱;D—平卧褶皱;E—翻卷褶皱
横穿阿尔卑斯西海尔维第推覆体群剖面图
美 洲 科 迪 勒 拉 山 脉
阿尔卑斯——欧亚与非洲大陆碰撞形成的年轻山脉
2、大陆裂谷 大陆裂谷是陆地上最大的地堑式断陷谷, 如东非大裂谷、贝加尔裂谷、莱茵裂谷、加利 福尼亚裂谷等。裂谷宽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长可达数千公里。 大陆裂谷的成因:大陆裂谷是地幔物质上 涌和地壳拉张的产物。板块学说认为,裂谷是 板块的生长线,也是地幔对流上升处。

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残余阶段

消亡阶段

初始阶段
④ ⑥ 衰退阶段 ⑤ 成熟阶段
萌芽阶段
大洋形成过程示意图
红 海
第三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
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
板块内部稳定区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繁,有现代火山 活动;地层受到强大的水平挤压力,造成巨大的深 断裂、逆冲断层、褶皱和倒转褶皱,形成巨型褶皱 推覆体构造山脉。 褶皱山系的成因:这种规模巨大的褶皱山系, 是板块构造碰撞所成。
(一)稳定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以大西洋两侧为典型,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特点是三无:无海沟、无火山、无地震,宽度大。
大西洋中脊
(二)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
在太平洋周围广泛分布着活动大陆边缘,所以也称为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特点是三有(海沟、火山、地震),又分为: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狭窄的大陆架和大陆斜坡,分布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 山脉以西太平洋边缘。俯冲带的倾角较小,板块间挤压 强烈,火山弧直接在大陆边缘(安第斯山)形成,后方 未出现拉张型弧后盆地,而是褶皱变形带。
主要特征:
长条状隆起、中央裂谷、转换断层、浅源地震、火山喷发
(二)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斜坡) 相接。由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组成。
1、海岭 大洋盆地内部正地形的总称,外形以长条状为主, 分为: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台
海沟

深海平原
陆壳海台 洋壳
陆壳海台可能 是大陆地壳分 裂推移过程中 残留部分。
由于安第斯型边界向下弯折非常小,所以俯冲带的弧形不明显,有些地方是直线甚至有些地方出现 向后弯的反弧形。 相对于马里亚纳型来说,安第斯型与两块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更接近。Biblioteka 威尔逊旋回








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 发展过程。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 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 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 萌芽阶段 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初始阶段 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 成熟阶段 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出现俯冲、消减现象,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 衰退阶段 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 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 残余阶段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仅存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 消亡阶段 海洋消失,大陆相碰,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