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上《范进中举》word学案
《范进中举》学案1(长春版八年级上)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一、交流预习1. 温故知新将你收集到的有关《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展示2.探索新知(1)、读准字音:作揖带挈腼腆星宿兀自长亲桑梓忌讳(2)、释准词义A、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B、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C、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D、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二、互助探究1.互助学习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找出文中最好笑、最精彩的片段三、分层提高1.分层练习①范进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作者希望通过这一事件揭露科举制度的哪些弊端?②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③众邻居和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有何不同?2.交流提高①品细节描写的作用: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低着头,千恩万谢,笑眯眯的去了”。
B、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受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D、“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②品析对比的讽刺手法:思考《范进中举》是怎样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四、总结归纳1.梳理知识要点①夸张性的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普遍,却也是会有的。
《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
《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解决办法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布置自学: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
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
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路】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范进中举》学案第一课时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学习过程】一、导:导出目标二、学:自主预学1.了解作者吴敬梓。
2.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解.元() 星宿.( ) 簇.拥() [来源:Z,xx,]磕.头( ) 侥.幸( ) 绾.了头发( )4.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来源:]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三、议: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学导学”。
(二)学生自主交流预习成果(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多媒体出示问题)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1)社会原因(2)个人原因2、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提示:(1)家境;(2)地位;(3)本人态度;(4)他人态度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
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
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
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四、结:课堂小结。
五、练:课堂检测(一)必做题:[来源:]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兀自腼腆千恩万谢拱手作揖B.忌讳带挈细软银两淋淋漓漓C.锭子拙病面面厮觑趋炎附势D.桑梓商酌腆着肚子不醒人事2..把下列句中的画线部分替换成恰当的成语。
《范进中举》学案
《范进中举》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点: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学习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预习导学一、文学常识介绍1.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2.《儒林外史》简介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灵魂被歪曲的不成样子。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初步阶段,有三种形式。
第一是童试。
一个读书人从开始参加考试就叫“童生”,考取后身份变为“生员”。
第二是岁试,具备了生员的资格后,在县里的督学处考试,每年考一次,如果录取后,就可以称为秀才了。
第三是科试,只有成为秀才才有资格考,考上了就能代表县里到省里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了。
(我们学的这篇文章的开头正是范进参加岁试取得了秀才的功名,而且这一年岁试与科试是同一年举行,是合并在一起的,他是秀才的第一名,自然就理所当然地可以代表县里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了。
)第二个是正式阶段,第一个就是乡试。
由省里组织,每三年考一次,在秋季举行,又叫秋闱或大比。
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考试,考上了的,如果考中,就叫中举,中举后就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就可以做县太爷了。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阅读7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欣赏讽刺艺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及口头表达等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主题(2)分析人物形象及描写方法(3)领略讽刺艺术2.难点范进中举的原因;概括讽刺手法。
3.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学生预习4.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三、学习内容(一)导入忘不了在冷漠笑声中走完人生之旅的孔乙已,他的人生悲剧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与《孔乙已》在主题上大致相同的姊妹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读音2.生字释义3.简介作者、出处及科举制度。
(教师在学生简介后适时补充)(三)整体把握1.复述情节,理清结构2.概括三要素3.初步感知主题(四)精读探究1.共同拟定精读探究的角度(1)探讨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2)探究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3)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
一个成功的人物刻画,能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
吴敬梓用那支高超的画笔,漫画式地勾勒了胡屠户的种种丑态。
从作者对他的细笔勾勒中,我们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一个对权势者敬畏、对不幸者冷酷无情的社会。
2.自主探究(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答案。
)(2)小组内再深入探究,组长整理完善,准备班上交流。
(五)学生汇报发言,教师适时点评(班上的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听的能力。
教师在评价学生理解的正误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学生发言后要有明确的规范的答案示范。
)(六)教师小结1.小结封建社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这个巨大的诱惑使得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惜用一生的青春去追求。
范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他对功名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范进中举学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7.X进中举一、自主学习1、知识(1)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55回。
因读书人称儒生,故“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事;“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多是一个对仗句,概括本回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2)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某某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他33岁时移居某某,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年病逝于某某。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3、填空。
本文节选自________第________回,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他写的这部书是________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________回,主要描写________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二、问题点拨1、X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2、X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三、合作探究1、X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2、胡屠户和X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X乡绅?3、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交流展示课堂上把课前的预习的内容展示出来,有疑问的可以互相探讨解决五、抽测达标1、根据注音写汉字。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7.范进中举》word教案 (3).doc
②识记文学常识。
20
10
10
范进中举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 》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教学后记:
尖酸:(书158③)小心:(书1 58⑥)
何消:(159①)些须:(书161②)
桑梓:(书162②)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4.再次阅读课文,从范进的遭遇中,你对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认识,摘录下反映那个 社会的状况的语句,下堂课讨论。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2.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
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清 人为了取得参 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布置预习,查字典给自己认 为的难
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2.课堂习题检查
①按要求填空(在括号内填拼音或字词)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xūn(醺)lài(癞)蛤蟆yán王(阎)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 (tiǎn)啐(cuì) 嗑(hé)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7.范进中举》word教案 (1).doc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 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3)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1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四查疑落实
刻画人物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3、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10
范进中举
中举前对比中举后
奔走效力
范生活家境每日小菜饭大 为 众乡邻
殷勤送礼
状况贫寒乡试无盘缠改观登门拜访
教学后记:
2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三解疑归类、
其他人物形象
(1)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2)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 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一、设疑启发: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上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对故事情节和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我们讨论学习范进等人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课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写作特点。
5
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感知艺术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7课《X进中举》教案教学内容:X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小说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X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X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自学指导指导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达到准确背诵2、自读课文,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阅读障碍3、把握人物形象完成自学目标一、文学常识关于作者二、字词的音形意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2、重点词语的理解3 、重点词句理解三、体会主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法。
请同学们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X进;事件——中举。
进一步提问: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1.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
秀才:生员肄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三、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某某全椒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的写法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对X进中举后发疯的描写分析文章教学要求:掌握对比描写的写法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把金榜提名后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就是科举考试给古代读书人带来的巨大魔力。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个叫X进的读书人,看看他中举前后有着怎样的境遇。
简介作者及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某某全椒人。
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但一直未中举人。
考场失意,家庭变故,使他在与官僚士绅交往中看透了封建科举制度,这些对他创作《儒林外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林外史》及写作背景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代以后,它成为皇帝笼络士人,豢养奴才,加强统治的工具。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必须写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蠢”。
《儒林外史》开头,作者就通过王冕之口,对科举制度加以抨击:“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最新《范进中举》教学教案-word文档
《范进中举》教学教案《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下面梳理了《范进中举》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3、德育目标:①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等能力。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3分钟)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范进中举》,此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昨天早读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并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
首先请大家把自读提示默读一遍,把重要的句子画起来。
(师板书课题、作者)二、学生自由发言(7分钟)谈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想,师板书。
三、师生共同讨论(3分钟)把板书的各种感想同类组合,避免重复,使之更简明。
四、各小组选择议题(2分钟)五、分组讨论(8分钟)要求:①做好笔记并列出发言提纲,使之条理化。
②选出组长。
六、由组长上讲台发言,其它小组可以质疑、补充。
(17分钟)七、教师补充并总结(4分钟)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八、作业布置:(1分钟)请大家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1《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X 进中举》《X 进中举》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讽刺小说具有很高的评价。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析X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X 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多媒体课件,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某某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X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明确: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屠户贺喜X进借钱X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明确: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明确:对X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X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范进中举)教学资料 长春版 教案
七范进中举作家与作品一、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
出身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
不过,他的父亲只做过几年教谕。
在他23岁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道中落。
他既喜资助别人,自己又爱挥霍,很快就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花光,受到本族和地方上富贵人家的轻视。
33岁那年,迁居南京,经常与一些文人往来。
因捐资修先贤祠,生活弄得更穷,甚至有时不能举火。
从这时起,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止,完全依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由于他饱尝了人间冷暖,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物,所以培养了他对于现实的深刻观察能力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便是构成他对现实不妥协的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对他的影响。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大规模的武装抗清斗争虽然已经被镇压下去,但是,反清的秘密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且,武装起义也在不断进行。
在经济方面,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二、《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出现了一百几十个人物。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4范进中举》word教案 (2)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概括
故事情节,体会到像范进一样的
古代读书人深受科举制度的毒
害,必然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那么在那种环境下,该是一群怎
样的人呢?这节课就来评析本
Hale Waihona Puke 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作者怎样塑造范进这个
学生根据问题提
形
分析
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
示看课文,然后讨论填
象分
人物形象,
根据提示问题填写好表格 好表格内容。
因相对宽松的报考条件,成为今 上的强烈反差使范进
年国考的最热职位,竞争比例达 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
到 7183:1
所以会发疯。文章着重
(列举“国考”现象,意在 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
让学生身同感受科考的激烈程 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
度与考生的压力,更能体会范进 对读书人的毒害。
痴迷科举考试的内心想法。)
课堂小结:罪恶之源——封建科举制度
3、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
众人拉不住
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
4、“好”,几十
了什么作用?
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
了!
“中了”梦寐以
4、请设想:范进大嚷“好 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
了”“中了”的瞬间,他可能想
到了什么?
范进——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 的辛酸苦楚。中举
课 后,面对近在眼前的功名富贵,他喜不自胜而发疯,清醒后却能从容
所羡慕、崇尚的职业。 2014 年 地步,但他大半生屡试
国考报名确认结束。据统计,本 不中,贫穷落魄,受人
次国考报名人数超过 152 万,国 辱骂,几乎到了绝望的
考 20 年报名人数增长 300 倍。 地步。所以一旦中举苦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4范进中举》word教案 (1)
14 范进中举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
(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带契(qiè) 醺(xūn) 腆着(tiǎn)啐(cuì) 星宿(xiù) 斋公(zhāi)拙病(zhuō) 兀自(wù) 绾(wǎn)桑梓(zǐ) 侥幸(jiǎo) 轩(xuān)敞(chǎnɡ) 锭子(dìnɡ) 攥(zuàn)讳(huì) 不省人事(xǐnɡ)2.生词注解火候:本文指写文章的功夫。
尖酸:说话尖刻。
讳:意为“名字是”。
旧时为了表示对某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
兀自:仍旧,还是。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
省,醒悟,明白。
桑梓:家乡。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轩敞:高大宽敞。
作揖:旧时拱手行礼。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商酌:商量。
3.作者名片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第11课《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习重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难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一.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2.熟读课文,排除生字词。
3.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为“中举前”“中举后”两部分,说说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二.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演艺界有一句话叫作“歌而优则演”是从哪句话引伸过来的?(学而优则仕)对“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拜访四.作业布置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学习重点: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对讽刺艺术的欣赏能力。
一.课前预习1.小说的地物自然段是如何对范进进行描写的?2.跳读课文,找出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语句,从中概括范进的性格特点。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二.导入新课上解开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概括出情节围绕范进中举变化而生,那么范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哪些性格特点呢?三.合作交流,解决疑难,教师精讲1.疯的有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市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漫画笔法侧面描写2.家境变化:贫寒困顿有人送米送菜,赠金赠房地位变化:连卖肉的都瞧不起,任岳父辱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
总体学习目标:张井冈12.04.26.
1、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感受作品中尖锐的讽刺,封建社会炎凉的世态。
3、学习作品中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了解封建科举的有关常识。
基本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具体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读引入:
先前我们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
本性诚实、心地善良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痴迷于读书做官,一生潦倒却至死不悟,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在这种制度下一旦这些读书人的私欲得到了满足,考取了一定的功名,又将是怎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长篇节选《范进中举》,再一次感受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深深毒害。
二、课堂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基本情节。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常识。
3、感受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三、读课文,梳理基本情节。
(约15分钟后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略,问题提示:
(1)范进中举前,文中写了哪些事?(进学岳丈贺、借盘缠遭骂)
(2)范进中举后,文中又写了哪些事?
(集上卖鸡、中举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中举前后,范进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
四、集体交流,把握基本情节。
(约8分钟)
范进中相公,岳丈来祝贺;借盘缠遭骂,瞒丈人应考;家无米上街卖鸡,闻中举不敢相信;见中举喜极而疯,胡屠户壮胆治疯;张乡绅拜访,权贵者勾结。
五、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初步感受范进中举发疯的原因。
附: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列表
分钟
后,结
合现
代教
育,小
组交
流:我
谈(看)封建教育。
六、作业。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代小说家,是他所著的一部体长篇讽刺小说,共回。
(2)在封建科举考试中,才有资格参加正式考试中的乡试,被录用的称;在殿试中被录用的前三名分别为、、。
2、简答。
(1)什么叫乡试年?
(2)文中由报录人说出治疗范进发疯的方法,有何深刻的用意?
课后思考:
范进中举后各方面的变化及其发疯的根本原因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常识。
(如:时辰、在下、桑梓、避讳等)2、通过中举前后的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辛辣讽刺,领会作品主题。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学习过程:
一、重点回顾并强化对文意理解。
(自主复述主要故事情节,约5分钟。
)
二、通过前后对比,分析人物形象,并感受作品中辛辣的讽刺。
细读全文,完成上表;小组交流,完善内容。
(全过程约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