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与朱元思书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四、赏山之“奇”
“舟行富春江,人在画中游”!领略了江水之异,我们再一起去看“山”。
1、活动开展:山林寻美(根据提示的路径,可以分成四人小组结伴而行,把找到的美点做简单的批注。)
路径:观景(山):作者从哪些方面展现山的奇特
品文:品字词、赏修辞、析写法
2、小组展示收获
收获预设:(1)“夹岸……成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把山写出了动感。“竞”、“争”、“轩邈”、“直指”这些词写出了一种力量,一种动感。
布置作业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者在介绍富春江山水时先总写,再分写,真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山、水
三、赏水之“异”
1、富春江的水之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2、请根据课文,张开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奇异的江水呢?
示例:富春江真像一条长长的青白色缎带,在两山之音蜿蜒舞动着。江水绿绿的,静静的,清清的,各色鱼儿在水里自由穿梭追逐,有时在石缝间捉迷藏,有时又和映在水里的云朵的影子嬉戏呢。
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温故知新:背诵课文。
二、明结构之妙
1、“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文中哪一句话概述了富春江景物特征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是如何用妙笔向朋友描绘美景的?又是从哪两方面写景?
3、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暗含了作者对这些人的什么态度?
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掌管政务的人。对追求功名利禄这行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一、概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课文为本册书第一篇重要的古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字词,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领会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能依据工具书自主学习古文,教师只应加以点拨即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ppt课件,适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六、教学过程《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字词,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领会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

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教案1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教案1 新人教版

板书设 计 奇山异水 教学 反思 引导学生按照提纲背诵课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水 山
与朱元思书
课 题 备课人 知识 与能 力 教 学 目 标 过程 与方 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激情导入 与朱元思书 课型 新授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课时 1
3.朗读背诵。
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掌握文言文是词语虚词用法。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具 学具 和谐教学法 教师活动
激情互动:
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 读一遍。 韵 柯 飘 荡 负 势 轩邈 泠 嘤 缥碧 横 柯 窥谷 鸢 和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2、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学生相互讨论问题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 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 适?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课本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
1、导入新课: 听一听 天下西湖三十六, 就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 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 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 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 回顾以前知识 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 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 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 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 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 。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根据课文内容,自行 解决问题 1、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2.领会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自主、合作与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重点】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学法指导】读、研讨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教学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教学要点】1、朗读熟读课文 2、划分节奏 3、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二、学生试读课文,给15分钟熟读课文。

三、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翻译课文:学生先口头翻译,再落实到书面上。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与朱元思书》
.情境导人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习趣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
为“吴均体”。

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
层峦耸翠的景象。

字。

急,突出山
突出了各自的特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
型特征。

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
1.请你发挥想象,以朱元思的身份,给吴均回一封信《与吴均书》。

可以用古文言的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四、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质疑解难,翻译全文;然后课堂交流。
疑难预设:游鱼细石:微小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同样用法的还有:轩邈)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天下独绝:极点,独一无二猿则百叫无绝:停止、消失。
3、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天山共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流飘荡( )水皆缥碧( )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泠泠作响( )
经纶世务者( )鸢飞戾天( )( )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翻译下列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二、走近作者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门,靠勤学成才。《山中杂诗》就是吴均的作品。其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语言质朴,对仗不务工巧,而追求一种雄迈的气势,人称“吴均体”。
三、读顺语句
1.请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仔细地读上三遍。读第一遍时,圈画出读不准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解决;读第二遍时,争取把文章念通顺,不要有破句和意外的停顿;读第三遍时,争取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
2.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音。强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鸢飞戾天经纶世务好鸟相鸣
3.请大家合上书本,根据PPT呈现的内容为无标点的《与朱元思书》断句。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断句的?
提示:全文只有144个字,但对偶句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这样,既避免句式的单调与板滞,又使得文章整饬严密,摇曳多姿。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
教学方法
⑴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⑵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讨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前检测
讲授新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业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一、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学生研讨、交流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三、小组合作展示或代表发言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第1句点出游览时的天气(一个晴好的日子)、季节(写的是秋天天高气爽特有的景象)。绘的是远景。第2句点出游览的方式:乘舟。描的是近景。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天气那么好,景色那么美,泛舟江上,心旷神怡。第3句交待了游踪(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总的印象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
2、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感悟能力(难点)
学习课时
两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师:我国幅员辽阔,风光优美,到处都有让人留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上节课我们已对《与朱元思书》进行了整体感知,能理解文意,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课后要求大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说说吴筠是如何向好友朱元思介绍富春江山水的。
明确:视觉和听觉
⑤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3段是什么关系?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作者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①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②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缥碧急湍轩邈
泠泠嘤嘤鸢飞
戾天窥谷横柯
千转 经纶
4、展现你的朗读能力
温馨提示:注意语速 注意停顿 注意重音 注意节拍
四、美景配美文
山川美景在文人笔下恣情挥洒,请看图片联想文章语句。
根据屏幕的图片选择文章中适合的文字配图说明。
五、疏通语句
1、以小组为单位,逐段翻译全文,并结合屏幕的提示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朗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品位文中山水描写的意境。

3、简单了解六朝文人书信中写景的作用。

4、感知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学习他豁达的处世观。

5、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位山水意境。

难点:文章中表现出的对朋友的劝导,在文末不易发觉,需老师指点。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过程:先引起学生兴趣,走入课文,掌握课文,体会思想。

2、方法:演示法、引导法、讨论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富春江图画)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了我们许多知识和感悟。

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

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请看大屏幕。

师:这是美丽的富春江,你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严于陵钓台、葫芦瀑布、鹳山)心向往之吧!今天,我们就到那里去游山玩水吧!(二)学习新课1、了解作者我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

我们先认识一下他。

(板书)吴均,字_______ 、________ 人,___________ 朝文学家。

(指名上来填写)我们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山水风光。

2、阅读提示,获取信息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预习提示,其他同学请圈出里面提供的信息。

(指名回答)[山水小品、内容是描绘大自然、学习时注意要点]3、给生字正音,能熟练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同学仔细听,圈出易读错的字。

指名说出(缥碧、轩邈、千转、鸢飞戾天)(2)指名学生读,指出应注意的地方:要读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位文中意境;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这样有鲜明层次感,不至于两个不同画面交错。

(3)齐读(效果不错)4、疏通文意(1)检查预习[大屏幕] 天下独绝若奔忘反百叫无绝轩邈千转(指名回答)一词多义词语活用通假字师:这几个有些难度的字就没有难倒大家,那其他的词语就是小菜一碟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一、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

二、准确熟练的朗诵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进展性目标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

二、明白得文体,分析第一层。

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本册书中重要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有什么我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较能主动背诵、解说。

学生缺什么我班学生缺少思维的主动性,不能在课前充分的明确自己理解问题的困难之所在;不能自主地整体把握课文。

难点预估整体把握与逐句翻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我把如何总体上感知一篇文言文的主体内容,定为教学难点。

助学预案课前指导朗读;寻找精美的有内涵的语句;课堂增强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教学活动具体内容设计意图耗时估算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二、结合有关资料,归纳作者常识。

3、有情感的朗诵课文。

1、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读通课文。

二、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30分钟情景创设“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必然会惊喜地发觉,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一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至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漂亮传奇……激发爱好,快速进入课文。

3分钟活动一、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如课文注解等其他语文资料),整理出你以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写在下面空白处。

提示: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

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发奋有为,但终未显达,因此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 的感 慨。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写——奇山异水
千丈见底
异水
急湍甚箭
分写高山寒树
负势轩邈
奇山泉流鸟鸣
横柯疏条
教学反思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 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 实 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一、学 生展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学生研讨、交流:学生按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三、小组合作展示或代表发言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 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 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教案3 新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教案3 新人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和谐教学法
教具 学具
课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1>理解课文第一段。
听一听
(1)解释红色词语:风烟 荡 许 独绝
共色
从流飘
(2)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
拓展应用:
1、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回顾以前知识
水。
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 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
湍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根据课文内容,自行

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 与朱元思书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 与朱元思书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 与朱元思书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1《与朱元思书》学案教师寄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

让我们尽情地去领略吧!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重点: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难点:1、对景物的感悟.2、本文的语言特色.资料链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学生之间互动:1.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⑵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⑶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⑷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⑵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⑶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德育目标: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

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

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

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

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

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

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

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

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

(黑体字要求学生掌握)2、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与”:给,“书”: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独自读文,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⑴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⑵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⑶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⑷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5、词语知识积累。

(1)通假字:【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一词多义:【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轩】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

中轩敞者为舱:高,形容词。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副词。

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阻隔,隔绝。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群响毕绝:消失。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上边、上面,方位名词。

【从】从流飘荡:随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听从,顺从(采纳)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依从。

【见】千丈见底:看见。

才美不外见(《马说》):表现。

【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3)词类活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

邈,远。

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

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治理。

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五、理清背诵思路: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1、师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

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师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急湍猛浪水之急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师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

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负势轩邈山之势泉鸟蝉猿山之音息心忘反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一、检查背诵: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归纳鉴赏本课的写景特点。

1、意境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