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充满好奇,但可能对一些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分析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2.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以下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3.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情景创设: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 --——毛泽东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从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看: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

从国家性质看: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2)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①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②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③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掌握相关历史事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实现我国的外交目标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知识整合归纳提升]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

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但是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世界呢?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对||,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课堂小结】解放前||,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23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23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3.归纳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教学难点: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2.归纳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要实行这样的外交吗?我们要对清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屈辱求和外交政策说‘不’,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武力外交说‘不’,与这种屈辱求和、武力推行的外交政策相反,我们的外交总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那么,在这种外交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又采取了哪些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顺势过渡到本课第一目内容学习。

(板书:一、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二)课堂展开第一部分: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给出一副当时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图,再结合两则有关“冷战”的材料,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境;在明确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后,提问“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实行怎样的政策?”顺势进入“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的内容、意义和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板书:1.“另起炉灶”2.“一边倒”、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我将用在ppt中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最后结合几幅照片,向学生展示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特别是与苏联的建交。

第二部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板书: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一段关于周恩来总理外交的视频,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由视频中的内容引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材料,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最后,论从史出地总结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课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公认为出来国与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方针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材料,提高历史阅读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借助形象思维分析思考,以感知历史。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学会分析外交政策出台的原因,学会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

2、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

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教师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毛泽东访问苏联、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1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

③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不同。

②运用历史材料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②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生(讨论):周恩来。

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正是他在建国初期协助毛泽东,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的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快速通读课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包括哪些方面?生:①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方面。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师:请同学们看“学思之窗”,联系中国近代史想想,周恩来为什么要这样说?生:近代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西太后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袁世凯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4)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视频导入:播放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宣传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景模拟: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外交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外交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讲授新知
1.基础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如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让学生了解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国际形势,认识到我国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2.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4.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自主获取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在案例背景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和背景知识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图片展示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可能局限于表面,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外交政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重大事件,以及这些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局势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方针的内涵,以及分析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运用和调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基本原则,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含义。
2.掌握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了解我国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3.了解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哪些国际挑战和机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内涵,分析这些方针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详细阐述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介绍我国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4.分析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谈谈你对我国未来外交政策的建议。
这道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让他们关注现实国际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拓宽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3.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屈辱史实,对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这就为他们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思想准备,很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进而导入对新知的学习。

本课学的知识离当今时间很近,学生对具体的内容很感兴趣。

但是他们才刚刚是高一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思想不成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的模式中。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重点。

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与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突出体现。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教学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外交方针确立的原因与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社会上的深远影响。

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生】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师】周恩来说:“外交无小事”;英国伯默斯顿:“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新中国初期,我国取得哪些外交成就?请同学们翻到P108,我们就如第二十三课的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过渡:历史回顾: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

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

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传》【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认识: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本之上。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背景: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①有利形势:A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B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C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D新中国的成立②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建国后采取的外交政策必须巩固政权、保卫和平、卫主权、打破封锁)2、国内形势: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过渡: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国家领导人制定出《共同纲领》,请同学们看到P109的资料回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师:从这一则材料可以总结出: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师: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也会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二)方针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师生互动(过渡):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国际环境、中国社会性质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因而在此基础上,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一)背景: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师: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生:美国对中国的一贯态度是“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对中国政治上不承认、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照会中国政府的是苏联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P109历史纵横)建国后一年之内,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7个,因此,中央为了更好的发展同周边以及新型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于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渡:虽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和印度处理双边关系中产生的,却也是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时美国为了追求世界霸权,不断在亚洲和欧洲策动组织各种各样的以侵略为目的的对立的军事集团,以制造国际紧张局势,便于从中取利。

尤其是在亚洲,他们的侵略活动更加露骨。

美国侵略集团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的战争。

美国侵略集团的侵略政策就是亚洲及世界和平不断遭受威胁的根源。

周恩来正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形势,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新中国外交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付诸实践。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原因与目的: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4、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5、意义:①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国际:50多年来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任何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

过渡:双边关系延伸到多边领域,亚非拉-全世界“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一)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1950年)停战以后P1102 、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内容:《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4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二)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4、“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原因:面对①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②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③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历史纵横P111)含义: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作用: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6、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意义: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外交的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学习升华:1、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就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原则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同学说,在新中国建立初年,虽然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原则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但是,美国等国家依然采取敌对的政策,所以这一外交原则是行不通的;另一位同学则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团结亚非拉等殖民地国家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有利于为我国新时期的国内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在制定了这个政策后,中国就应当忍受一切可以忍受的别国的侵害,万事以“和“为主,这才有利于中国与别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请分析你对两个同学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确理解。

2、争鸣: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

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指导:在学生确定各自的观点之后,首先,要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政府在这两次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要把两次会议上中国的地位、斗争及所起的作用作为重点;第二步,找出和自己观点相印证的史实,同时找出对自己观点不利的史实,对史料加以组织,并补充其他相关的史料;第三步,在争论的过程中要作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