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三年级下数学说课平均数_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说课-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1.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人教版四下《平均数》-高超
《平均数》教学反思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高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悄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
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
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車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1.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六年级刚刚进行了一次趣味篮球赛,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下面是“一分钟投篮”的比赛记录。
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那组获胜?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
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3.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 “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以及最后以小故事的练习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口平均寿命,男性为74岁,女性为77岁。
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30年前,也就在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一课时。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和意义,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平均数的认识和计算,第二部分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作为第一部分的起始课,为后续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更深入的统计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简单的计算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而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此外,在计算平均数时,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或者对平均数的取值范围理解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计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平均数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邵虹内容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以前“平均数”教学思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十总份数”这样的数学模型为教学主线,在解题过程中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实际上,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掌握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技能,具有了学习简单平均数计算的基础,在生活中遇到大量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以获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为主线,在经历统计活动过程中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渗透移多补少、估算、设置基准数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数学兴趣,促进全程参与。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实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统计表、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研究一组数据的平均数)1•平均数怎么求呢?(课件演示:动态出现5堆立方体)师:桌上放了5堆小立方体,每堆的个数不一样,如果要使每堆个数一样多,你有哪些办法?(1)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2)大家交流。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的结果:①移多补少笑(8+ 4+ 5 + 6+ 2)十5= 5③5+(3- 1 + 1 —3)十5= 5④把所有长方体相加的和,再除以行数。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化龙第二小学教: 许家焯2006 年4 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42—43 页例1 、例2 。
教材简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间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总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本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 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例2 着重教学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 、能运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教具:有关教学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量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个学习小组的上学期数学考试成绩。
(1 )第一组:第二组:小组讨论:哪一组的数学成绩好一些?并说明一下理由。
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二、新课1、教学例1(1 )、引入例1 (老师一边讲,一边用平台显示图例)师:在一次运动会中,环保小组的四个同学去收拾运动员喝完的矿泉水瓶,小红收了14 个,小兰收了12 个,小亮收了11 个,小明收了15 个,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可以看出来吗?)(2 )、出示思考题:①什么“平均”?(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②怎样才能使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讲座结果)(3 )、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每人最少都收集了11 个,则把比11 多的先调整出来,再平均分给 4 个人。
联系生活 关注过程──《平均数》教学案例
联系生活关注过程──《平均数》教学案例背景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了如下教学。
案例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比赛结果:希望队: 4个 6个英雄队: 5个 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
(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
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
(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抗议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平均数》教学反思1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
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
于是我结合具体的实例“20某某年爸爸的月平均工资是20某某元”和“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是90分”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
通过学生对句子的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二、练习具有坡度,循序渐进第1个层次是引用课本上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法。
第2个层次是计算一年平均每月的用水量,给出4个季度的用水量,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
拓展题,小明的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是95,语文96,数学93,英语多少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把握不是很好,还有部分同学的计算频频出错,正确率的速度有待提高。
《平均数》教学反思2去年3月,有幸听了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浩强老师的一堂示范课------求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 九 信息窗一(平均数)(1)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
青岛五·四学制202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我锻炼我健康”信息窗一《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平均数》选自青岛五·四学制202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我锻炼我健康”信息窗一的内容。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所以本节课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但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平均数
平均速度指标。
调和平均数
1、概念 调和平均数是各个变量值(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 均数的倒数,故也称倒数平均数。 根据资料的不同,调和平均数可分为简单调和平均 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两种。 2、公式 : (1)简单调和平均数 使用于未分组资料的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2)加权调和平均数 适用于分组资料的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1、概念 • 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 几何平均数 就是几何平均数。根据资料 几 的条件不同,几何平均数分 权 为加权和不加权之分。 平 • 公式: 均 • x=(x1×x2×...... ×xn)^(1/n) 数 注意:从几何平均数的计算 方法来看,有简单几何平均 数和加权几何平均数两种。 如果变量值较多,其出现的 次数不同,则应采用加权几 何平均数。
分类:
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平方平均数
指数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1、概念 算术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 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 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把n个数的总和除以n,所得的商叫做这 n个数的平均数
2、特点 (1)算数平均数是一个良好的集中量数,具 有反应灵敏、确定严密、简明易解、计算 简单,适合进一步演算和较小受抽样变化 的影响等特点。 (2)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这是 应为平均数反应灵敏,每个数据的或大或 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3、调和平均数的特点
(1)调和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且受极小 值的影响比受极大值的影响更大。 (2)只要有一个变量值为零,就不能计算调和 平均数。 (3)当组距数列有开口组时,其组中值即使按 相邻组距计算了,假定性也很大,这时,调和平 均数的代表性就很不可靠。 (4)调和平均数应用的范围较小。
北师大版数学_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的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_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的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作业纸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
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
《平均数》评课稿《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小学里己经学过。
在初中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那么下面小编将给大家带来《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希望大家喜欢。
听了温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温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
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巧设情境,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平均数》教学实践及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学习领域。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代表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尤为重要,而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一般有三个方面:概念意义、算法意义和统计意义。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于平均数算法及平均数概念研究得较多,常常将平均数作为一项技能教学,但关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较少。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1.经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感受求平均数的实际需求,感知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3.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1.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主人公朱迪一起走进奥运村。
看看在这里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
2.问题解决。
(1)出示情境一,提出问题。
师:在这里她和尼克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
朱迪和尼克的投篮次数、成绩如下。
(2)独立思考。
师:你觉得朱迪和尼克谁投得更准一些?你是怎么想的?(3)全班交流。
生:算出朱迪投篮总数28个和尼克投篮总数30个。
因此,尼克比朱迪准。
(板书:总数)生:我认为尼克投了5次,朱迪投了4次,这样比不公平。
生:我觉得算出他们的“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朱迪平均每次投了(5+8+7+8)÷4=7(个);尼克平均每次投了(4+5+8+9+4)÷5=6(个);7>6,所以朱迪更准一些。
师:谁还想说?生:我同意他的说法,这样可以求出他平均每次投了几个,不受次数的影响。
(板书:次数)师:你同意他们的想法吗?(4)体会平均数的优越性。
师:看来同学们更同意比较平均数而不是总数。
因为它不受次数的影响,比的是平均的水平。
3.揭示课题。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29页例2和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2题。
教材简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区别。
本册介绍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着重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除法中的等分相区别,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探求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教具学具:投影仪、15个圆形磁铁、小黑板、15个圆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口算:(2+18)2(95-23)8(2+9+4)3(4+7+8)4二、新课导入1.学生动手进行实物操作。
(l)拿出圆形学具按要求摆放,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指一生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其他同学在桌面上摆。
(2)提问:怎样移动圆形,使每排的个数同样多?每排有几个?(3)有谁能讲一讲你是怎样移动的?为什么都从第一排8个里拿?(移多补少)2.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原来三排圆形个数不一样多的,经过移多补少,使三排的圆形同样多,这种把几个不同数经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
如:这里的5就是原来的8、4、3的平均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问题。
(板书:求平均数)[评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揭示“平均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三、进行新课求平均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教师这里有一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帮助想办法解决。
(一)教学例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某班两小组的同学热爱体育运动,举行了一次投篮比赛。
想不想看看他们的比赛结果?(出示两个统计表)看统计表,获取信息用现实有用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1.提问:哪个小组获胜呢?请你来当裁判员。
(揭示课题,并板书: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2.组织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
3.指名说想法:(1)第一组总数多,第一组获胜。
(2)投的最多的在第一组,第一组获胜。
①人均投中个数的小组获胜。
4.要求学生计算,组织全班交流,注意算法的多样化。
5.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组织讨论,交流想法。
3.质疑:(1)两组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2)第一组还有投的最少的,这样不合理,应该看每组的总体情况。
(3)平均数能反映每组的总体情况,这种方法合理。
4.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5.举例说明:用平均分比较成绩的好坏,用平均气温比较天气情况用平均速度比较汽车的快慢……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两组比赛的人数不同,根据小组人均投入个数来比较才合理。
三、巩固应用1.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1)怎样才能知道班上哪个小组同学跳远成绩好一些呢?(2)要求:先分小组统计跳远成绩,独立计算小组平均成绩。
(3)组织比较、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反馈时注意算法的多样性和算法的优化。
3.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交流时注意引导理解表格中“平均”的意思和算是的意义。
1.完成练习十一第3 题。
(1)回答说,要求出平均成绩。
(2)按要求统计、计算、填表(3)比较哪组跳远成绩好,对成绩较差的小组提出建议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反馈交流3.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反馈交流。
平均每段的路程:(75+25+35+81)÷4平均每天的路程:(75+25+35+81)÷3通过理解表格中“平均”的意义和、算式的意义,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四、总结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强调:平均数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在比较优劣和判断胜负时,常常要用到它。
209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重难点突破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重难点突破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突破建议:1.关注平均数的现实背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放手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既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统计图,直观发现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数据总和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3.重视平均数的意义教学。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瓶子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体会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
二、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突破建议:1.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2.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地展现统计调查全过程,教学时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从报纸、书籍、网络上找到各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丰富学生的认知,也可根据学校、班级等开展的各项比赛、活动,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参与程度、爱好和特长。
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突破建议:1.选材注意联系实际,提供丰富的实际素材。
42平均数
4.2平均数泰河学校 杨红波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会用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成绩等等。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包括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还涉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引入:在纪念“一二、九”大合唱比赛中,十位评委给802班打出了以下分数:8.7,8.8,9.0,9.2,9.3,9.1,9.4,8.9,9.4,9.6。
求802班的最后得分。
注:评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求平均分。
新课讲授:如果有n 个数,,,21n x x x 我们把()n x x x n++211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 ),简称平均数(mean ),记做x (读做“x 拔” )练一练:1、在一次为残疾儿童的募捐中八年级各班的捐款额分别记录如下(单位:元):138,125,106,110,147,124,136,122.这7个班级的平均捐款额是__________ 元。
2、如果x 1与x 2的平均数是6,那么x 1+1与x 2+3的平均数是( ) (A) 4 (B) 5 (C) 6 (D) 83、 统计一名射击运动员在某次训练中15次射击的中靶环数,获得如下数据: 6,7,8,7,7,8,10,9,8,8,9,9,8,10,9。
求这次训练中该运动员射击的平均成绩。
求平均数
好,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是的,我们学了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还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数量比较少得时候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在数量较大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先把各个部分的数加起来求出总数量,再除以份数,求出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2,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叔叔骑自行车去旅行,下图是他的行走路
线,第一天从A走到B 75千米,第二天从B经过c走到D共60千米,第三天从D走到E 81千米,王叔叔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好,我们先要求出王叔叔这三天行走的总路程,再平均分成3份,求出王叔叔平均每天行走了72千米。3,我们继续来看,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小明心想,我的身高140厘米,比平均水深更高,我在游泳池里游泳一定没有危险,小朋友们,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生活现象吗?对,平均水深120厘米,也就是说游泳池有些地方比120厘米浅一些,有些地方比120厘米深一些,万一小明游到了比120厘米深的地方去,那么你们说小明他有可能会遇到危险吗?对,有可能会遇到危险。游泳旺季即将到来,同学们想要游泳一定要有家长的陪护,我们的说明安全最重要。
所以我们说,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四、练习
生活中处处都有可能遇到求平均数,我们带着平均数这个好朋友一起到生活中去看看。
1,想一想,下面哪个列示是正确的。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你选择第几个算式?请这位同学回答,选择第一个,为什么,因为把母鸡六个月产蛋的总量平均分成6份,就得到了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正确。那么如果选择第2个算式错在哪儿呢?是的他把总量平均分成了5份,那么如果选择第个算式呢?他只把1月到5月的数据相加,少加了6月份的29个。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由于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教具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孩子们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例题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上课时,我首先通过一个兔妈妈给小兔分萝卜导入,通过课件教具的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看出分萝卜的方法不公平,到底每只小兔可以分到多少个萝卜呢?这样就需要一个新的数,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分东西要公平,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即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平均数的产生是源于生活的,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分萝卜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
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
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然后板书,让学生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三、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在这个环节,我设计的练习是:(1)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陈良同学不可能捐4元。
(2)小强身高142厘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05厘米。
小强认为自己在这个游泳池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文本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平均数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平均数是在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但是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目标阐述】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移多补少”、“先合后分”的数学思想,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平均数非常抽象,但它又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以往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杜如静老师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我对杜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总体评价:
整节课教师以选择’后补运动员’为主线,让学生一步步从实际问题转移到“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且学会了平均数的简单求法,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主要优点:
(1)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杜老师结合实际问题“选择新的运动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成绩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次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杜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3)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杜老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她设计了三个关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
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3、我的建议:(1)、时间的安排要合理,练习的时间不够,做练习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2)在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
4、我的收获:
通过观课让我认识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