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案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高三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本课的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
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2)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候,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人们的恐惧。
张衡却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动仪。
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本课的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先提问:“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得出: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等等,都是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
2.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并引用引言中提到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学案
难点辨析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A项,表格数据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与王国势力消长的过程,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双方的矛盾斗争。故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的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故A项为错误选项,可排除。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
表现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
主要信息:
答案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1.郡县制的利弊得失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答案正解C项为正确选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
解题启示先易后难,先排除再辨析。对迷惑性大的选项,一定要找到迷惑点,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只有真正弄明白,才能保证无误。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经济
秦汉时期的经济现象的时空定位
1.封建土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第12、13、14课秦汉的经济、科技、文化
授课班级
初一年级
授课时间
第14、15周
课型
新课讲授
课题
第12、13、14课秦汉的经济、科技、文化
教学
目标
课程标准: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了解“四大发明”,认识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知道《九章算术》,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4、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
5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成就,文化成果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本,圈出关键词,填写表格的方法,梳理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内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经济、科学、文化成就,思考取得成就的原因,得出社会安稳,经济发展,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
(1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伟大之处。
2《史记》 纪传体 通史)
经济:
1、铁农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2、水排,杜诗,用于生产铁农具
3、代田法,赵过,保持土壤的肥力
4、丝绸之路
(1)名字由来:因运销中国的丝织闻名于世
(2)路线:北路:长安——玉门关——中亚北部
南路:长安——阳关——安息——大秦
(3)运输的商品
作者:
历史贡献:开创了写历史的新模式:
2汉赋乐府诗
3秦陵兵马俑
画出表格,注意练字
提示学生勾画
要求都参与讨论,小组里任何一位同学都要有讨论的结果。
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地图展示线路图
经济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商品交换提供基础。
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学案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特别提示从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可以看出秦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度(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复习目标】1、通过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掌握必备知识。
2、通过史料探究,比较秦汉选官制度、汉代的商业发展政策及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一)政治: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群雄割据(1)春秋时期⎩⎪⎨⎪⎧①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伴随诸侯国力量的强大,部分诸侯国以“尊王”为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①各大国君主先后改称“王”。
②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
2.大统一(1)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用人制度: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3.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分割相权(1)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以制衡丞相权力。
(2)东汉时期逐渐形成新的权力中枢机构——尚书台,并以此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四)秦汉时期的监察体制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集权统治。
秦汉经济文化学案
【秦汉经济基础知识构建】考点:汉代丝织业;秦汉重农抑商政策一、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二、秦汉时期的农业1.农业四大经济区2.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典型题例】材料一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
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汉书•食货志》《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根据材料一,归纳汉代农业的进步,并分析这种进步的意义。
材料二管子说;“除五害之说”管子对曰:“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
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 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置一些技术人员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
材料三郑国渠,战国末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郑国渠。
渠长150多km,灌溉关中平原。
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锺”。
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当时关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生动描绘了在郑国渠等灌溉渠的淤灌下,关中平原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情景。
-----摘自郑长生《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观点?结合材料三说明水利工程对古代农业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古代对水利的特点。
三、秦汉时期的手工业1.制度2.形式(1)四种形式: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特点(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四、秦汉时期的商业1.了解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典型题例】“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第二讲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
封建的 官僚政治
(二)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控制工商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度 量
衡
(三)文化:
1、统一文字; 1)内容:“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 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 隶书所取代。民间盛行隶书。 2)作用:方便国家颁布政令,落实法律制度;有利于文化的 交流,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 2、“焚书坑儒”。
皇帝
专
制
集
中
主
中央权力 义
中
集 中
央
集
地方权力 权
特点: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秦朝这 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④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皇帝任命
⑤监察制度
【1】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每郡设御史, 任监察之职,称监察御史。 【2】评价: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巩固统一、加强中 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考试选官 才 能
选 制度化 拔 公开化 趋 体系化 势 公平化
(二)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①原 因:汉初经济困难;吸收秦亡的教训的教训 ②指导思想: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③措施: 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④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汉武帝北驱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发展:惠帝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文帝下诏举贤 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定下了对策。武帝时察举制完备。
【主要特征】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 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农具的改进,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的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畜牧业的发展。
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
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繁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过程一、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原因①西汉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汉初经济的凋敝,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迫使两汉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它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积极作用,但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2.农业发展的表现:⑴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①背景:A.汉初,由于战争的破坏,牲畜比较缺乏,一般农民只能用人力耕作。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两汉社会经济 最新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五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知识]农具改进牛耕广泛推广犁壁耧车牛耕法改进水利事业发展六辅渠白渠龙首渠治理黄河坎儿井稻麦种植管理技术进步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进步商业与城市的繁荣[基本理论]1.秦汉大一统时期的和平与安定,是生产进步的重要社会条件;2.由于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文化,所以一般生产技术的进步都基本围绕着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展开;3.由于人口与垦荒的增长,环境开始破坏,治理黄河以及兴修水利,从此成为历代政府所必须关注的大事。
[能力培养]1.通过归纳分析汉代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根本表现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归纳罗列各项生产技术的进展与进步,培养学生归纳罗列历史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地图了解水利设施的地理位臵,认识各项技术成果的基本原理。
[教具教法]图示,课外资料,讲解,归纳,综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对两汉政治与制度回顾,导入。
由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境内各族交往密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为后世奠定基础。
一.农业发展。
1.农具改进和牛耕推广。
铁农具式样多,使用广泛,中原铁器传入西域和珠江流域。
出现犁壁,早欧洲一千年。
赵过发明耧车播种,一天可播一顷。
二牛抬杠法推广至珠江流域。
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
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概况: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
江淮、江汉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如六门陂。
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
如鉴湖。
西北利用雪水与地下水,修筑坎儿井。
武帝与明帝时期治理黄河,取得良好效果。
成效:使半农半牧地区农业得到发展,落后的江南得到开发,全国耕地面积扩大,西汉时达八百多万顷,西域、西南等边疆地区经济也得到发展。
3.稻麦种植扩大。
粟、黍外,稻麦推广种植,也成主要粮食作物。
北方主要农作物为冬小麦,并开始种植水稻。
南方普遍种植水稻,东汉时出现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高三历史教案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_0960文档
2020高三历史教案第16课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_0960文档EDUCATION WORD高三历史教案第16课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_0960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北京市第3中学高级教师朱尔澄(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水利:王景治黄。
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
冶铸:西汉时冶铸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
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
东西二京的繁荣与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思想教育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缔造了西汉的强盛局面和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是本课重点。
学习古代生产史上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是本课难点。
板书提纲一、重农抑商政策二、农业的新成就水利王景・治黄工具、技术耧车(汉武帝时)作物麦三、手工业的兴盛冶铁煤作燃料(西汉)四、东西二京的繁荣长安、洛阳的人口、商业繁荣五、豪强地主田庄豪强地主、田庄及其特点(二)教学过程(抄写课题)这题目上出现一个词��两汉?(学生答:西汉和东汉。
)对,我想同学们是能理解的。
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也可以就叫汉朝、汉代。
我们先从经济政策说起,以前两课已经学过涉及经济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学生答: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东汉光武帝减轻百姓租税徭役的政策。
)今天再向你们介绍一项��重农抑商政策(板书)。
农是农业,商是商业,抑字与重字相对,是轻视的意思。
怎么抑制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93页第3段课文(从略)。
秦汉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比如东汉牛耕 耕作方式
图画像石拓片 水利灌溉 西汉修建龙首渠、东汉末期出现翻车
农业技术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体系
土地制度 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东汉出现__田__庄____
2.汉代的手工业【链接选择性必修 2 第 4 课】
部门
成就
纺织 (1)汉朝人使用纺车纺纱。
业 (2)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1)汉武帝在南阳设铁官。 冶炼
(2)南阳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业
(3)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秦汉时期的商业 (1)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①在圜钱基础上将各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 期沿用。 ②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链 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15 课】
(2)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 中国。
(3) 中 亚 和 西 亚 的 杂 技 、 魔 术 、 音 乐 、 舞 蹈 在 汉 唐 王 朝 广 受 欢 迎 。 ___中_医__药____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5.赋役制度的变化【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16 课】 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主要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三种。 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
田赋 三十税一
人头税 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财__产__税____ 秦汉徭役有__更__卒____、正卒、戍卒三种
课时4+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备选要点 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特征与历史价值 (1)基本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汉初复杂、多元并存的东亚地缘政 治格局;丝绸之路的开辟是西汉王朝处理对匈奴关系方面的战略性附属物,具有历史 无意识性;古代丝绸之路内涵的扩大化与多样化、发展过程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2)历史价值: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 大网络;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 往来;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 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中央官学:汉朝设立的__太__学__,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 和教育行政机构。 地方官学:自汉朝开始设立
【名师点拨】 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
体系建模
复习任务一 秦汉时期的经济——(核心词:铁犁牛耕、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丝绸之路) 【复盘·知识体系化】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整合】 必修上册第3、4课,选择性必修1第15课、第16课、第17课,选择性必修 2第1课、第4课、第7课、第12课,概括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思考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由汉武帝推动而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伸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物流 通道;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让中国融入世界并逐渐发挥影响力的中西交通要道。
【核心要点】 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特点 (1)体现了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本质。 (2)客观上为商贾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改革内容具有兼顾性和可行性。 ①盐铁专卖和币制改革,是针对经济资源中必须由国家管制的部分采取的,主要是 加强中央财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均输平准”仅仅是由国家参与商品流通利润分 配,并未禁止商人从事其他商品的贩运贸易。 ②汉武帝把少府皇室财政收入攒归“大农”和帛定算缗政策。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学案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学案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发展二“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人民版)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董仲舒的新儒学[图画证史] 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图示总结] 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微点拓展] “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都加强了盐铁专卖。
[问题探究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提示:“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
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纸的发明2.数学、农学和医学3.书法艺术4.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020版高考历史第二单元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学案(含解析)
第 4 讲秦汉期间的经济与文化一、秦汉期间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种方式:西汉赵过推行耦犁,东汉时推行到珠江流域;汉朝此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
(2)耕种技术: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西汉发了然播种工具耧车。
(3)耕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浇灌: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有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门路;租佃现象比较广泛。
3.地主田庄:汉代,跟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1) 概略:汉武帝此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期间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作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期间,中国丝绸远销欧亚,博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含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发展困难,整体水平不高;但因为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特意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推行钱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收税等举措,克制富豪大贾的权力。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期间,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增强确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权力膨胀,土地吞并强烈,匈奴为患,威迫西汉的稳固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可以知足增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增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2课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的完善(2)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3)重农抑商和中外贸易(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造纸术发明和数学医学成就(6)汉赋
2、过程和方法:学案导学和阅读材料图片提取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秦汉时期经济文化的成就和地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对秦汉时期经济的影响
2、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三、知识梳理:
1、秦汉时期的农业:
(1)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西汉)。
东汉是豪强地主的_________。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赵过推广_______,后被____________取代;出现了_______,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方向翻土;播种工具_______出现。
(3)汉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_________。
(4)耕作技术提高:_______。
(5)水利工程:开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灌溉渠道。
2、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
(1)手工业的主要成就有:制陶技术提高,东汉烧制成熟的______;丝织业发展,中国有__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国内商业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汉时开通了两条中外贸易交通线路即________和__________。
对外贸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的打击的具体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技:书写材料的革命是____________;以计算为中心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其先进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医学成就有中医奠基之作_____________和万世宝典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艺术:汉朝时文学家以_______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是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
四、实战检测:
1.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
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白渠④灵渠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
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土地兼并严重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中国传统铁犁形状基本定型
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
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④B.①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4.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
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开通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7.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
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 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 反对君主的专制统治
8.《史记·平准书》中写道:“郡国多不便县官(官府)作盐铁,铁器苦恶(质量低劣),贾贵(价格昂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西汉的《盐铁论》也记载:“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农民远市(买)田器(农具),到后良时(耽误农时),”
依据材料说明西汉时期铁器的生产经营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如何。
9.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
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
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
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
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经营特点:官府垄断铁器的生产,(1分)铁器价高质劣。
(1分)原因:官府为了抑制商业和垄断利润。
(2分)影响:农民难以得到可用的农具,(1分)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
(1分) ⑵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2分)但法家理论仍然有重要作用。
(2分)加强了君主专制(或中央集权)统治,(2分)但对君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
(2分)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西汉),地主的庄园经济(东汉豪强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