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全舆总图》实属伪造
中国古代舆地总图鉴赏
--文献研究--中国古代“舆地总图”鉴赏孙果清舆,原意为车的底座,承载百物,引申为“尽载百物”。
大地亦载万物,故地谓之舆。
古文中也有天为盖,地为舆之说。
因此,古人称地理学为舆地学,地图谓之为舆图或舆地图。
《周礼·地官·土训》云:“掌道地图,以诏地事。
”《管子》有《地图篇》。
“舆地图”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三王世家》,其云:“御史奏舆地图”,“臣昧死奏舆地图。
”《史记·索隐》司马贞引虞喜《志林》载:“舆地图:汉家所画,非出远古也。
”可见,先秦时已有“地图”一词,汉代将地图称作“舆地图”。
地图的绘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远古到秦汉,从原始图画至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舆地图,无论在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及绘画技术,均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然而,地图不易保存,加之历代战乱及自然损毁,传世下来的只是凤毛麟角了。
舆地图有全国地图,省、府、州、县地图。
据目前所知,全国性地图——即“舆地总图”,以汉代用缣八千匹画成的《天下大图》为最早。
西晋初年,裴秀在其门客京相璠的协助下编绘的《地形方丈图》是在《天下大图》的基础上,以一寸折地百里的比例尺(约1:180万)缩绘成一丈见方的晋代全国地图。
此图曾流传到唐代,以后便失传了。
唐代贞元十七年(801)杰出地图学家贾耽(730—805)沿袭裴秀的制图方法,令绘工画成《海内华夷图》一轴。
图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画面约十方丈。
比例尺是一寸折地百里,几乎比裴秀《地形方丈图》的面积大十倍。
可惜《海内华夷图》没能保留下来,我们只能从其他图书的记载上推知此图的大致情况。
宋代是制图技术较为发达的时期,除上述全国舆地图以外,于公元993年(淳化四年)曾用过绢一百匹,绘成有名的《淳化天下图》。
这样大的地图,可以说十分罕见。
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自熙宁九年(1076)奉命编制《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历经十二年的时间,编绘大图一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是当时最好的全国地图。
中国古代地图分类
中国古代地图分类中国古代有三种地图:一为全国地图二为地方地图三为城市地图。
1.全国地图据文献记载最早的全国地图出现在战国时期。
如《战国策·赵策》中有“天下之地图”之语《周礼·职方》中有“天下之图”之语《周礼·大司徒》中有“天下土地之图”之语《周礼·夏官》中有“九州之图”之语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图”都是全国地图。
《史记·三王世家》、《汉书·武帝纪》、《汉书·淮南王传》均提到“舆地图”《汉书·地理志》两次提到“秦地图”《后汉书·马援传》、《后汉书·邓禹传》、《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均提到“舆地图”《汉书·江都易王传》还提到“天下之舆地图”。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索隐》引晋虞喜《志林》曰:“舆地图汉家所画非出远古也。
”就是说舆地图是汉代人画的不出自远古时代。
这些地图可能都是全国地图。
《三国志·魏书·孙礼传》提到“疆域地图”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中有全国地图又把旧《天下大图》缩制成《地形方丈图》。
《北堂书钞》卷九六图九《方丈图》。
南朝刘宋谢庄作木质《方丈图》。
这些全国地图有的是政区图有的是地形图有的两者兼有。
唐代比较有名的全国地图有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官府绘制的《长安四年十道图》、《开元三年十道图》李吉甫的《十道图》等。
宋代的全国地图有沈括的《天下州县图》晏殊的《十八路州军图》赵彦若监制的《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佚名的《十七路图》、《十七路转运图》、《九域守令图》、《禹迹图》、《地理图》黄裳的木质《舆地图》等。
元代的全国地图有朱思本的《舆地图》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清浚的《混一疆理图》。
明代的全国地图有罗洪先的《广舆图》李默的《天下舆地图》又名《皇明舆图》杨子器跋《舆地图》陈祖绶的《皇明职方地图》汪作舟的《广舆考》程道生的《舆地图考》。
清代的全国地图有《皇舆全览图》、《十排皇舆全览图》、《皇舆方格全图》、《乾隆十三排地图》以及胡林翼的《大清一统舆图》。
地图知识竞赛题库——版图部分
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台湾在地图上的表示,错误的是_____。
A.台湾省的表示方法应该与其他省级行政单位一致B.在台湾省地图上,必须反映出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的地理关系C.台湾省地图上,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可以不必标记D.台北只能作为省级行政中心表示,不能表示为首都答案:C2.以下关于台湾在地图上的表示,错误的是_____。
A.台湾省的表示方法应该与其他省级行政单位一致B.分国设色的地图上,台湾省的颜色可以与祖国大陆不一致,以示区别大陆与岛屿C.台北只能作为省级行政中心表示,不能表示为首都D.在世界地图上,台湾省的颜色应与祖国大陆一致,不能表示成不同颜色答案:B3.关于地图的说法,下面不正确的是____。
A.不管是传统的纸质地图、特型地图,还是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网络地图,都是地图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所具有的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不会改变的B.每一幅地图都包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利用点、线、面的组合,可以形象地表示地形、河流、湖泊、交通线、城镇等有形事物,也可以表示境界、经纬线、等温线等无形现象C.符号系统和文字构成了地图独有的语言D.用地图语言表示地理事物,比其他语言、文字、电码等更直观答案: C4.一幅残破地图,比例尺已失去,但知地面上A、B两地直线距离是120千米,图上两地相距为1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____。
A.1:10000B.1:100000C.1:10000000D.1:1000000答案:D5.关于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辨方向B.绘制学校平面图宜采用小比例尺C.在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D.彩色地图上的绿色都表示平原答案:C6.关于图例和注记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注记是说明地理事物的符号B.图例是表示各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C.同一幅地图上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D.在地图上所有城市都是用一样的符号答案:C7.在甲乙两张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某两地在甲乙张地图上的图上距离分别为8厘米和4厘米,这说明____。
《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的历史
《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的历史历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历史是人书写的,既然是人书写的,就会夹杂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乐,所以说,所看到的历史文字,是夹杂着人的情感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的历史,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全国测绘的基础上,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17—1718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
当时的原稿现在已不知去向了,目前见到的是它的铜版和木版雕印本。
从这两种版本的实物看,《皇舆全览图》是一套统一绘制的分幅全国地图集,采用的经纬线都是斜交直线的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按1:400000—1:1500000的比例尺绘制。
图幅的范围西止新疆哈密,东至黑龙江口,北至北纬55度(比所测最北的经纬点更北),即哈密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清朝疆域。
全国由28个分幅图(空缺不计)拼接而成:东北地区五幅,蒙古三幅,关内各省15幅,黄河上游一幅,长江上游一幅,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幅,哈密以东一幅,高丽(朝鲜半岛)一幅。
哈密以西及西藏尚未绘入。
西藏本来有一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命驻藏大臣派人绘成的地图,但因不符合图集的要求而无法编入。
以后的铜版本补入了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胜住测绘的地图。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皇舆全览图》被雕成铜版,这个版本中西藏、蒙古、东北等地都用满文注记。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又刻成木版,图上的文字全部改用汉字。
这两种版本以后又被多次摹绘、刻印和重印,现在看到的主要有三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收藏的30多幅分省地图,可能就是《皇舆全览图》中分省图的原本,或者是根据原图画的摹绘本,可能是该图集最早的版本。
根据《清史稿·何国宗传》等记载,当年镌铜版是按一幅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分幅的,其中内地16幅,“边外”(边疆)16幅。
1735年(雍正十三年)法国的唐维尔(D′Anville)编绘的《中国分省图》和《满蒙藏图》,1743年(乾隆八年)福克司(Fuchs)编的《康熙皇舆全览图》都属于这一系统。
中国传统舆图的秘密
中国传统舆图的秘密2019-10-14“马王堆地图”、《禹跻图》、《华夷图》和《⼴舆图》,都是我们⽿熟能详的地图,⽽“制图六体”和“计⾥画⽅”,也是为我们所熟悉的绘图⽅法。
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存在这些看上去绘制准确的地图以及这两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绘图⽅法,因此我们往往在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和评论中,津津乐道于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准确性。
不过,长期以来,甚⾄可以说是⾃民国以来,⼤家在讨论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术和准确性的同时,却忘记了⼀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中国古代地图到底是⽤哪些数据和什么⽅法绘制的?这个问题可以进⼀步细分为:⽬前存世的地图中有多少是⽤“制图六体”这种绘图理论为指导绘制的?“计⾥画⽅”为什么能把地图绘制得更为准确?《禹跻图》、《⼴舆图》使⽤了“计⾥画⽅”,但绘图时到底⽤的是经纬度数据、直线距离数据,还是其他数据?这些问题或许已经超出了以往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地图的认识。
但如果⽆法回答这些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直以来对于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术和地图准确性的褒扬,似乎就缺乏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将这⼀问题认为是中国古代地图学史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毫不为过的。
束之⾼阁的“制图六体"早在西晋时期,裴秀(224-271年)就提出了绘制地图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这就是中国地图史上著名的“制图六体”。
简⾔之,就是要求绘制地图时要使⽤⽐例尺(分率)、⽅向和直线距离(准望),其中直线距离则需要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运⽤相对⾼程(⾼下)、地⾯坡度起伏(⽅邪)经由道路距离(迂直)等⼏1可⽅法转换⽽来。
这种绘图理论,除了没有提到经纬度之外,基本上涉及了现代地图绘制的所有重要⽅⾯,⽽且从理论上说,按照这种⽅法也能绘制出准确性相当⾼的地图。
但问题在于,这种绘图理论在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中真的被普遍使⽤了吗?为了理解这⼀问题,我们可以在这⾥做⼀个不恰当的类⽐:超导技术已经发明了⼏⼗年,但因为“技术门槛”太⾼,⾄今依然没有办法实际运⽤;或许,“制图六体”也⾯临与超导技术同样的困境。
证古烁今的中国“羊皮卷”——《广舆图》
第34卷第7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7月证古烁今的中国“羊皮卷”———《广舆图》唐相平(河南省图书馆,河南郑州 450052)关键词:广舆图;罗洪先;明;古籍摘 要:河南省图书馆馆藏《广舆图》,作者罗洪先,明代嘉靖刻本,名列首批全国珍贵古籍名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
盛世华章,证古烁今,《广舆图》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珍贵的财富,堪与欧洲中世纪绘于羊皮上的《加泰罗尼亚地图》媲美。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7-0132-04收稿日期:2014-05-05作者简介:唐相平(1970-),河南省图书馆馆员。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实现国家对古籍的分级管理和保护,并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入选标准。
经过半年多的申报、评选,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计2,392种。
河南省图书馆馆藏《广舆图》名列其中。
《广舆图》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由明代罗洪先在元代朱思本所撰《舆地图》的基础上,收集了《声教广被图》(元李泽民撰)《大明一统图志》(明代),以及《九边小图》(明许沦撰)《水图》(明杨虞坡、徐斌撰)等14种资料,用计里画方之法,汇集增补,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前后改编成为地图集的形式,名之为《广舆图》。
1 罗洪先其人罗洪先(公元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
罗洪先出身于官宦家庭,家境较好,教训严格,自幼端重,不为嬉戏。
他从小就仰慕王守仁,《明史·儒林传》上说他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欲往受业”,只是因为父亲的阻拦而未成行。
公元1529年,也就是在他二十五岁时,参加金殿会试。
嘉靖皇帝评价:“学识正道有见地,言论正直而意志忠诚”,对其大加赞赏,点为状元,为“嘉靖年间第一进士”,授翰林院修撰。
《坤舆万国全图》一张明代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一张明代的世界地图这是一张曾经被遗忘的世界地图。
它与今天的世界地图如此相像,以至于让人不敢相信它绘制于400多年前的明代。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刊行于中国,而不是当时刚刚经历过地理大发现的欧洲。
“欧罗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地理名词的汉化,在这张地图上早已完成。
“地球”这两个字第一次被用来形容我们所身处的世界。
这是当时地球上最为精确的世界地图,但吊诡的是,在其诞生两百多年以后,似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以至于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还要向他的大臣问道:英国在哪儿?利玛窦的礼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终于获得了进宫的机会,他要给大明万历皇帝的自鸣钟上发条。
几天前,他为皇帝朱翊钧进献了诸多“新鲜”玩意儿,自鸣钟、圣像、十字架、玻璃三棱镜等等。
朱翊钧对其它东西不感兴趣,对自鸣钟倒是情有独钟,可惜不到几天,自鸣钟就停止了转动,原因其实很简单,发条走完了。
但皇帝朱翊钧以为它坏了,只能把他的进献者找来。
于是,利玛窦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走进紫禁城的欧洲人。
在教会了皇帝如何给自鸣钟上发条之后,他又献给了皇帝一份更为隆重的礼物——一幅长3米,宽2米的世界地图,由12个类似屏风的长条拼成。
在这幅地图上第一次出现了如今我们熟悉的一些汉语名词,如“亚细亚”、“欧罗巴”、“大西洋”、“罗马”、“古巴”、“地中海”、“尼罗河”等等。
更为惊人的是,这幅地图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世界地图在总体样貌上相差无几。
传入日本并经抄绘、上色的《坤舆万国全图》此时是明万历三十年,也就是1602年,距离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已经过去了80年。
当时欧洲最为精确的地图是1570年的《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而利玛窦带来的这幅地图居然有将近一半的地名是奥特里乌斯地图所没有的——这幅地图并不是对欧洲世界地图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了中西最先进的地理研究成果,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精确的世界地图。
这幅地图被西方称为“不可能的黑郁金香”,意指这幅地图稀罕如黑色郁金香,因为以当时的测量技术来看,出现这样精确及详细的地图显得不太科学。
《中外舆地全图》:清代最高水平的地图集
《中外舆地全图》:清代最高水平的地图集◎ 刘家信《中外舆地全图》(以下简称《舆图》),是一部私人收藏、清代制作的地图集珍品,由清代杰出的地学家邹代钧创立的“舆地学会”编制出版,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图的最高水平。
舆地学会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邹代钧(1854—1908年)随同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法、俄等国。
公干之暇,邹代钧精心收集、购买欧美诸国地理图册书籍,潜心钻研西方地图学理论,努力学习地图制作方法。
回国后,他以法国迈特(米突尺)为依据,首创了中国舆地尺,并应用于生产,翻译绘制了各种中外地图,编制成《大清会典图》。
光绪十七年(189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借调邹代钧回湖北主持编制《湖北全省地图》,邹代钧在武昌留任。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同仁好友汪康年、陈三立、吴德潇等人的支持和赞助下,邹代钧在武昌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舆地学会,专门从事地图学的学术研究,学习使用西方先进的制印技术。
舆地学会所制地图,采用圆锥投影,使用经纬线,应用晕滃、晕渲法,首创铜版印制彩色地图,开创了由传统制图学到全新制图学转变的新路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过多年努力,舆地学会初步完成了一部繁重浩大、博大精深的工程项目——《中外舆地全图》的编制工作,该图达到了当时的最好水平。
但是,由于经费不足,该图的印刷工作遇到诸多困难。
不久,邹代钧携带图稿赴京师(今北京),见到了当朝教育负责人张百熙,并得到其赏识和资助。
返回武昌之后,邹代钧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式印刷出版了这部《中外舆地全图》。
鉴于地图绘制的精度高、准确详尽、内容丰富,经清政府学部审定,将《舆图》作为全国中学课本,成为学校教学地图之首创。
因其在地图绘制与出版方面的成就,邹代钧被晚清地理学界称为“新化派”,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月8日,邹代钧不幸病逝,享年54岁。
不久,舆地学会又遭遇经费困境而停办,随后改名为 “陆军舆地学会”,该学会即为湖北军事测量局前身。
被隐瞒600年的真相 - 完成“地理大发现”的是明朝人
被隐瞒600年的真相- 完成“地理大发现”的是明朝人一般认为,《坤舆万国全图》(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
这副地图,被广泛认为是利玛窦来到明朝后绘制,整个地图的前身是墨卡托地图和奥特利乌斯地图。
它表达的寓意:是西方,通过高超的测绘技术,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地图。
让中国人开眼看了世界。
目前来看,这样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
我们以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藏日本摹绘本《坤舆万国全图》,来为大家做个简单剖析。
西方宣称的大航海时代,主要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代表西欧艺术最高成就的地方,主要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托斯卡纳等地。
利玛窦是在16世纪后期,到达中国,但是由利玛窦“编撰”的地图中,没有任何文艺复兴地名的痕迹。
而地图中的中文音译文字,对意大利的各个地区的称谓,是古罗马时代的称谓。
这些称谓,是自汉朝起,中国人对大秦的地名认知。
爱尔兰,在罗马时代称为Hibernia,在地图中,显示为音译汉语:喜百泥亚。
直到后来,才改名为凯尔特语的爱尔兰(Eire)。
法国首都巴黎,这个词自西罗马帝国末年,开始流行,到了利玛窦时代,已经普遍发音为拉丁语Parisius。
然而在罗马时代,巴黎的称谓是“Lutetia”,而《坤舆万国全图》的巴黎,就是按照这个词汇来命名的。
如果利玛窦创作了此图,欧洲该地区的发音,不可能按照Lutetia来,而是按照Parisius来。
以上显示,《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是根据中文而来,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西方的清晰认知,并非取自欧洲地图。
中国很早就有了指南针,因此对各个海洋的东南西北方位,分得十分清楚,比如按传统的“上,下”来区分地中海内海:又比如,大西洋的“西”,也是按照中国的方位,来定的西:而这一点,欧洲对东南西北的方位,经常会错乱。
比如16世纪中,教皇乌比尤斯下令制造的地球仪中,以墨西哥以西的海洋称为东洋,奥特利乌斯1590年的太平洋地图,曾经把北海标在南美的最南部:万国坤舆图的另一大特色,是对美洲有着详实的地名记载。
说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
说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辛德勇清末人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论述存世石刻舆图,谓其“最古者,惟伪齐阜昌之《禹迹图》、《华夷图》,开方记里,虽简,实舆图之鼻祖也”;叶氏复谓之曰:“唐宋以来地图,莫古于此。
”1所谓“伪齐”,是指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绍兴七年间(金天会八年至天会十五年,公元1130-1137年),女真人在北方以刘豫为“子皇帝” 树立的傀儡政权“大齐国”,“阜昌”是“大齐国”唯一使用过的年号2。
事实上,叶氏当年见闻未周,所述亦欠详确。
存世古代石刻地图,尚有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镌刻的吕大防《长安图》残石,叶昌炽本人即曾收得拓片3;而完整存世之北宋石刻地图,则今陕西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尚存有哲宗绍圣元年游师雄主持刻制的《唐太宗昭陵图》,清代中期以来广泛通行的金石书目,如毕沅的《关中金石记》、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以及王昶所纂《金石萃编》等,俱有著录4,《语石》书中却未尝直接道及;另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上石的《九域守令图》,叶氏当年亦未曾访得5。
这三种石刻地图的刻制年代,都要早于《禹迹图》和《华夷图》。
不过,这并不妨碍阜昌石刻《禹迹图》和《华夷图》,作为较早的传世舆图,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更不影响它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独特史料价值6。
叶昌炽特别推重这两幅地图,正体现出其审视石刻碑版的广阔学术眼界。
阜昌石刻《禹迹图》和《华夷图》,从所反映的地域范围上来看,都属全国舆地总图。
从内容上看,《禹迹图》的基本着眼点,是在宋代的政区图上,反映《禹贡》所记载的上古地理,同时也绘有一小部分唐代以前的政区名称,所以,图碑题记说明其内容为:“《禹贡》山川名。
古今州郡名。
古今山水地名。
”《华夷图》则是在宋代政区范围的基础上,一并反映周边“四夷”的地理位置。
图碑题记对于所编制四夷地理内容有说明云:“四方蕃夷之地,唐贾魏公(案即贾耽)图所载凡数百馀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
”另据图碑题记,《禹迹图》乃齐“阜昌七年四月刻石”,时为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
天下全舆总图赝品内证
图上有一条与落款相呼应的识文是:“一於永樂十三年随正使太監馬三寶等往榜葛剌諸 番直抵忽魯謨斯等國開讀賞賜至永樂十六年廻京”。
“识贡图”之误,周振鹤等学者已经指出。刘钢辩称,“识贡”也能读得通。但在古代 中国,“职贡图”从来就是边地或域外使节的朝贡图而不是地图,你能说。“识贡图”就是地 图吗?因而我还是认为,这个“识”字实际上是造假者的一个失误,露出了一个破绽。
在刘钢公布测定结果以后,有人立刻跟进,说“郑和离发现美洲又近一步”。笔者却想 反其道而行之,将郑和拉回来。刘钢和那位美国专家汤普森已经就此图之真做了长篇答辩, 列举了不少旁证和佐证。但我还是想先回到地图本身,进行内证。事到如今,这内证依旧是 论证此图真伪的关键。好在刘钢本人已有他的内证说法:“有几位教授认为,我们无法根据 莫易仝的《天下全舆总图》断定 1418 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是否真实存在过。”“莫易仝在 《天下全舆总图》的落款中写明,他于 1763 年仿绘 1418 年《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的注 文、地域轮廓和岛屿可以作为这一落款的佐证,证明 1418 年《天下诸番识贡图》为《天下 全舆总图》的原本。”我们就从这里出发。
再说一点:识文上的年代和落款上所谓“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年代,也都是无可征信的。 郑租七次下西洋,每次的起迄年代自伯希和始做考证以来,曾有多位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今 已基本上趋于—致。在《辞海》1999 年版“三保太监下西洋”条是这样排列次序的: 14051407,14071409,14091411,14131415,14171419,14211422,14311433。 恕我 再赘 引 一 遍,识文称:"一於永樂十三年随正使太監馬三寶等往榜葛剌諸番直抵忽魯謨斯等國開讀賞 賜至永樂十六年廻京"。落款又称:“乾隆癸未仲秋月倣明永樂十六年天下諸番識貢圖”,这 是与识文相呼应的。它们暗示,永乐十六年的“天下诸番识贡图”正是这永乐十三年至十六 年下西洋(当然也可以包括以前的)的地图记录。可是,永乐十三年是 1415 年,永乐十六年 是 1418,在这个时段内并没有一次郑和下西洋,而这 1418 年又卡在第五次下西洋 14171419 年的中间,郑和船队中的哪位成员能回到中国?所以,地图上的这段“史事”本身就是一种 虚构。这又是一个伪作的内证。
几幅古地图的辨析——兼谈文化自信的重点在于重视当下
改革 开放 以来 ,随着 社会 、经济 的迅 速发 展 ,中国在 文化 领域 日益 取得 突 出 的成就 。在 这一 大 背景 下 ,为 了弘扬 和 突出 中 国传 统文 化 ,加 强 民族 自信 心和 自豪 感 ,很 多学者 和 民众 努力 从 中 国悠 久 的历史 文 化 中挖 掘 可 以弘扬 的元 素 。与其他 文 化成 就相 比 ,科技 成就 是可 以在世 界范 围内 进 行横 向 比较 的 ,因此 挖 掘 中国古 代科 技 成就 ,从 中提炼 中华 民族 在历 史上 曾取 得 的领 先 于世界 的技 术成 果 ,也就 成 为 了 这 股热 潮 中 的重 点 。地 图 ,一 方 面 涉 及 大量 重 要 技 术 ,是 大地 测 量 技 术 、天文 学 、航海 技术 以及绘 图技 术 的综 合反 映 ;另 一方 面 ,地 图所呈 现 的知识 ,又体 现 了古人 在 历史 、地 理 等领 域取 得 的成 就 以及通 过 探 险等手 段所 曾到达 的地 理范 围 ,因此 中国古 代地 图 自 然 而 然地 成为 中国古代 科 技史 研究 中的热 点 。 由此 ,近年来 出现 了三 幅引起 广 泛关 注 的地 图 :第 一 幅是 2006年前后 由刘钢 披露 的 《天 下全 舆 总 图》,刘 钢认 为 ,这 幅地 图证 明了 ,早在 明初 ,郑 和 船 队就 已经 进行 了环 球航 行 ,这 一成 就 远远 领先 于世 界 ;① 第 二幅 就是 广 为人 知 的传 教 士 利 玛 窦 绘制 的 《坤 舆万 国全 图》,但 是 李兆 良对 这 幅地 图 的绘 制 过 程 重新 进 行 了梳 理 ,认 为 其 是 利玛 窦 利用 当 时 中国人 的资 料绘 制 的 ,而这 些 资料来 源 于郑 和 的环球 航行 , 由此 同样 证 明 当时 中国在 地 图绘 制 和地 理认 识方 面 远远 领先 于 西 方 ;② 第 三 幅 地 图则 是 在 2018年 春 节 晚会 上 对 公 众公 开 并 改名 为 “丝路 山水 地 图” 的 “蒙 古 山水地 图”,③ 林 梅村 是 这 幅地 图 当前 主要 的研 究 者 ,他 认 为 ,这 幅地 图绘制 于 明代 中晚 期 ,且 为宫 廷用 途 ,由此 显示 出 ,早 在 明代 ,中国对 于丝 绸之 路沿
(揭秘)一张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地图(一)
(揭秘)一张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地图(一)2006年1月13日,英国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也许中国比哥伦布先做到》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好奇和震惊。
这篇文章称,在中国发现了一幅“明代世界地图”,它证明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并率先在500年前就完成了环绕地球的海上航行。
如果这张地图的原本真是绘制于明代永乐年间,不言而喻,它将产生颠覆性的后果,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将会改写。
那么,这幅明代世界地图是从何而来的?这幅地图上有哪些疑点?发现者又为何坚持认为它是真的?围绕这幅地图,中外学者有着怎样激烈的争论?中西方过去曾发现过哪些颇具争议的老地图?中国古人对我们生存的地球到底有多少认知?本期节目,李涵为您讲述:一张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地图(一)《天下全舆总图》这幅“明代世界地图”右上角,写有“天下全舆总图”6个字,左下角还写有题记:“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臣莫易仝绘”。
乾隆癸未年,是公元1763年;明永乐十六年,是公元1418年。
题记告诉我们,这张绘制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地图,是模仿一张更早的明代永乐年间的地图绘制而成,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张地图上除了标明中国所在的亚洲,还绘制出了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甚至还有南极洲的一部分。
位于南京城东部的明故宫遗址,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前,是明代的政治中心。
如果这张地图是真实的,早在公元1418年,明朝的永乐皇帝还在这里君临天下时,当时的一些中国人就已经大致了解了世界的地理全貌,甚至完成了环绕世界的航海旅行。
然而这个推论,却完全违背了人们对此的常规认知。
在今天的中学教科书里,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是这样被描述的:哥伦布在1492年8月,率领3艘帆船组成的船队横渡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最终到达了美洲,自己却误认为到达了印度。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英藏近代中文舆图注记标签述论
英藏近代中文舆图注记标签述论
贾富强
(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忻州034000)
摘要英国国家档案馆'藏的近代中文舆图,原为清代两广总督衙门的部分官方文牍。除符号和
文字等原有注记之外,英藏舆图还添加有大量的注记标签,以此来对地图表达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正。关
于英藏舆图注记标签的相关问题,学界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梳理《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
中国传统舆图除在地图中绘制符号和标注文字外,还经常使用注记标签来丰富地图的信息量。英国国
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U.K.)庋藏有相当数量的近代中文舆图(下文简称“英藏舆图”),这批舆图原
为清代两广总督衙门的部分官方文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为英法联军所掳走,历经多次辗转,最后由位 于伦敦的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目前,国内已刊英藏舆图资料,主要收录于刘志伟、陈玉环主编的《叶名琛档 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以下简称“《叶档》”)和华林甫所著《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以下
[0]贾富强,吴宏岐英藏近代中文舆图注记标签疑误情况研究J文献2018,(6). 2华林甫.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61-
2021年第2期 总第 38期
史志学刊 Joumal of Histore and Choroomghy
NO.22221 Setal No23
5种、5幅
战场形势图 营汛分布图
F293 //I 74、1 78、1 79、1904、1 9 3 /、1 920、1 922、1 952
F2931/1253、1785、105、100、1900、1908、1909、1915(4)、1916、1926、1933、1934、1942、 /950(15)a95 /
几幅古地图的辨析——兼谈文化自信的重点在于重视当下
几幅古地图的辨析——兼谈文化自信的重点在于重视当下成一农
【期刊名称】《思想战线》
【年(卷),期】2018(044)004
【摘要】知识和技术不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依据这一原则,可以确定刘钢在《古地图密码》中所依据的《天下全舆总图》基本是后人的伪作,李兆良对《坤舆万国全图》的重新解读也无法成立.依据目前的资料,"蒙古山水地图"的绘制年代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林梅村对这幅地图绘制年代的判断并不是确论,只是多种可能性之一.上述学者对史实的扭曲,以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逻辑上的漏洞,其目的是试图通过发掘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先进因素,来确定文化自信,但这种不顾史实的研究不仅根本无法树立文化自信,反而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自信并不能仅仅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上,而应当是建立在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其重点在于当下而不是过往.
【总页数】7页(P50-56)
【作者】成一农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5
【相关文献】
1.谈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兼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J], 黄保希;李水清;甘水咏;李伟;林惠平;余敏蓉;杨立
2.重视当前农经管理的五个重点--兼谈重庆渝北区农经工作的实践 [J], 辜夕尹
3.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打好管理规范化基础--兼谈实施《交通银行公文处理办法》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J], 周仁炜
4.中国剧坛的“后布莱希特时代”:兼谈《伽利略传》对当下国剧创作的启示 [J], 周珉佳
5.紧贴当下生活现场飞翔——评卓牧闲《朝阳警事》兼谈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J], 朱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下全舆总图》实属伪造
《天下全舆总图》实属伪造《天下全舆总图》是伪造的首先,本图最大的硬伤即周振鹤教授所说误把“职贡”写为“识贡”,且职贡图本来就不是地图而是使节图,而识贡被刘解释成“认识进贡”也太过牵强,还声称自己找到了史籍中的证据,明朝书籍《陶菴全集》卷八中有“入識贡者,熊皮鵰羽”的记载,可这恰恰又证明“识贡”即“职贡“的意思,认为这极可能是制假者在仿造地图时因学识问题而犯的错误,就算是如地图持有者刘钢所言是作者误把“职”写作“识”,也有不明职贡图意义的疑点。
其次,浙大教授龚缨晏表示,本图与清代当时利玛窦所作的世界地图特征都很相似,而与明代地图相距甚远,很可能是仿西方地图所作。
且要画出如此精准的的地图,需具备三大前提:一是承认我们的地球是球体而非平面,二是要将球体化为平面图形,需要具备投影的知识与方法,三是需要十分清楚各大洲的地理情况和基本轮廓,可知以上三点皆是欧洲人具备而中国自古就没有的传统,所以在15世纪,中国人不可能以此画出这么一幅地图。
最后,从孟菲斯和刘钢的言论可以看出,两人的兴趣其实完全不在本图的真伪,而是一心利用本图证明《天下全舆识贡图》的存在,来达到轰动的目的,俩人均以此作为卖点出版了图书,赢得了巨大的利益与名气,其居心不可不疑。
且二人仅是历史爱好者而已,并非研究历史地理的大家,他们观点的专业程度尚有待研究。
刘刚针对我的《郑和发现美洲?》一文进行了反驳:“明末版《华夷古今形胜图》和明朝崇祯年间印制的《皇明职方地图》中的中国地域北部都有‘鞑靼即匈奴国’的注文,这些注文说明这位教授对明代地图存有误解。
”可在这张地图将“鞑靼”错误地标注在了蒙古高原的西部,与“凶奴”并列,永乐的地图不会将首要敌人的方位也标错。
刘刚又针对永乐年间不应该出现“高丽”一词反驳:“官方国名、地名更改后民间很长时间一直延用原名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中很常见”。
可他忘记了,这张地图是臣下献给皇帝的,并非民间的地图。
朝鲜也是清朝的藩属国,一张官方的地图上怎么会用藩属国的旧称“高丽”?刘钢又认为:“这位教授不仅对明代地图存有误解,其对《明史》也有误读。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对《天下全舆总图》的认识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对《天下全舆总图》的认识一些看过《古地图密码》的人就会知道2006年被发掘出来的《天下全舆总图》。
这是一个很令人震惊的事情。
这幅地图表明明朝时的中国人已经知道世界每个地方大概形状。
例如,它上面画了白令海峡、美洲等地方。
而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却不是如此。
让我们看看《广州日报》的内容是怎么说的:是谁最先发现新大陆?其实,就连最严谨的历史学者也承认: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古地图,它们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就已经描绘出了诸多的“未知”区域。
1489年,一位旅居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德国人绘制了一份《马尔特鲁斯地图》,他把美洲画成了一个与亚洲相连的巨大半岛。
当哥伦布到达美洲时,他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这两个错误是巧合吗?有迹象表明,哥伦布出发前,曾有位名叫托斯堪尼的学者向其提供过一幅世界地图——那张地图是否类似于《马尔特鲁斯地图》?而哥伦布的“大发现”也只不过是去证实地图上早已存在的信息?1507年,由一位德国教士所绘制的《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图》被视为美洲的“出生证”。
这幅地图上不仅有太平洋,还有南美洲海岸线和麦哲伦海峡。
然而根据历史记载,在这幅地图被画出6年后,欧洲人才从陆地越过巴拿马地峡第一次看到太平洋,13年后,麦哲伦第一次航行于太平洋。
更令人吃惊的是,1546年的《加斯托迪世界地图》以及其他几幅16世纪的地图竟然绘出了19世纪才被发现的南极洲轮廓。
马可波罗曾从中国将地图带回欧洲?对于这些“未卜先知”的地图,反对者大都用“伪造”来为它们定性。
无法被判断为“伪造”的,则被认为是“猜测”或者“巧合”。
刘钢则认为,这些“未被发现”便被描摹出来的地理信息有可能来源于中国。
因为他在这些令人惊讶的古地图中,找到了许多中国古代探险家留下的痕迹。
1933年,美国人罗西将一组古代文献提供给美国国会图书馆进行审评。
这部分文献的最初来源可追踪至马可波罗,其中几幅地图的签署均在13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之间。
1763年绘制的《天下全舆总图》
1763年绘制的《天下全舆总图》- 据称仿绘自1418年的郑和地图
2009-03-21 20:21
1418图的出处
这张地图是刘钢先生买2001年从上海一个卖旧地图旧书的人那儿买到的。
刘钢先生是一们知名的中国律师和艺术收藏家。
买了地图后,刘钢先生就开始查寻这幅地图的出处,以及地图上的描绘标识。
不断的研究使得刘钢先生越来越坚信他的这幅图是真品,并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常识提出了质疑。
2005年5月,刘钢先生买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年》这本书,这时他确信自已的这幅图绝对是真的,而且还意识到对发现世界的常识提出质疑的并不只是他一人。
刘先生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他在中国处理了许多大型的IPOs。
刘钢先生也深知向世界公布此地图所要肩负的责任。
关于1418图的详细情况这幅地图是用墨和软颜料精心绘制在竹纸上的。
它给人一种简单,柔和,清晰的感觉。
图的规格是59.6cm×41.7cm,但不完全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即不是A2规格)在图的右上角,有六个中国汉字,意思是“世界总图”。
地图的标记上写着“(此图)由mo yi tong所绘制”,此人是1763(清朝)的一臣民,他仿照1418年制成的一张地图画的,那张图上画出了蛮夷向明朝敬拜的情景。
世界未解之谜:一张神秘古地图引起西方不安,如果是真的,这将意味着什么?
世界未解之谜:一张神秘古地图引起西方不安,如果是真的,这将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张在网上争议极大的地图,相信很多人看到过,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头版头条这样写到,也许中国比哥伦布先做到,并配上一张名叫《天下全舆总图》的地图,文章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大陆,并完成了环球航行,此消息一出,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全舆总图》是伪造的
首先,本图最大的硬伤即周振鹤教授所说误把“职贡”写为“识贡”,且职贡图本来就不是地图而是使节图,而识贡被刘解释成“认识进贡”也太过牵强,还声称自己找到了史籍中的证据,明朝书籍《陶菴全集》卷八中有“入識贡者,熊皮鵰羽”的记载,可这恰恰又证明“识贡”即“职贡“的意思,认为这极可能是制假者在仿造地图时因学识问题而犯的错误,就算是如地图持有者刘钢所言是作者误把“职”写作“识”,也有不明职贡图意义的疑点。
其次,浙大教授龚缨晏表示,本图与清代当时利玛窦所作的世界地图特征都很相似,而与明代地图相距甚远,很可能是仿西方地图所作。
且要画出如此精准的的地图,需具备三大前提:一是承认我们的地球是球体而非平面,二是要将球体化为平面图形,需要具备投影的知识与方法,三是需要十分清楚各大洲的地理情况和基本轮廓,可知以上三点皆是欧洲人具备而中国自古就没有的传统,所以在15世纪,中国人不可能以此画出这么一幅地图。
最后,从孟菲斯和刘钢的言论可以看出,两人的兴趣其实完全不在本图的真伪,而是一心利用本图证明《天下全舆识贡图》的存在,来达到轰动的目的,俩人均以此作为卖点出版了图书,赢得了巨大的利益与名气,其居心不可不疑。
且二人仅是历史爱好者而已,并非研究历史地理的大家,他们观点的专业程度尚有待研究。
刘刚针对我的《郑和发现美洲?》一文进行了反驳:“明末版《华夷古今形胜图》和明朝崇祯年间印制的《皇明职方地图》中的中国地域北部都有‘鞑靼即匈奴国’的注文,这些注文说明这位教授对明代地图存有误解。
”可在这张地图将“鞑靼”错误地标注在了蒙古高原的西部,与“凶奴”并列,永乐的地图不会将首要敌人的方位也标错。
刘刚又针对永乐年间不应该出现“高丽”一词反驳:“官方国名、地名更改后民间很长时间一直延用原名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中很常见”。
可他忘记了,这张地图是臣下献给皇帝的,并非民间的地图。
朝鲜也是清朝的藩属国,一张官方的地图上怎么会用藩属国的旧称“高丽”?刘钢又认为:“这位教授不仅对明代地图存有误解,其对《明史》也有误读。
他认为,明朝于永乐十九年才设置南、北直隶。
根据《明史》的记载,明成祖于永乐四年从南京迁到北京,并于当年设置北直隶和南直隶”。
可史有明载:“(永乐)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
……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明史•地理志》),永乐十六年的地图上不可能出现南、北直隶的地名。
我在文中指出这张以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为蓝本的地图中出现了很多永乐年间并不存在的地名,而刘钢认为这是由于清朝的文字狱:“莫易仝深知仿绘《天下诸番识贡图》时避讳的重要性,他非常明白倘若继续照搬原图中明朝的建置,他会被认为妄想复辟明朝。
出于避讳原因,他对原图的几个地域名称作了修改。
其中最主要是将‘大明海’改为‘大清海’,将‘湖广’改成‘湖北’和‘湖南’,并且在‘南直隶’旁增加了‘安徽’。
通过这些改动莫易仝想表明,仿绘图中保留的‘皇朝圣土’和‘本朝天下之第一大国’原注文是指大清国,而非明朝”。
如果真如刘钢所言,那么为什么标注“南直隶”这一明朝特有的行政名称?“南直隶”因为是明朝南京(南方的都城)的所在地而得名。
为何仍用“女直”这一明代的称呼而不用清太宗改名的“满洲”?这些都是比“湖广”更大的忌讳,“莫易仝”不怕被怀疑“复辟明朝”吗?因此刘钢的“避讳说”是无法成立的。
这张地图的左上角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明永乐年间《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
而刘钢却认为:“一七六三年莫易仝仿绘《天下诸番识贡图》时江南省正处在分省过程之中,此时安徽尚未最终完成设置的程序,这就是莫易仝未将‘安徽’画在红框中的原因之一。
”《清史稿•地理志》明确记载,“(康熙)六年,江南更今名,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驻江宁。
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治苏州。
……乾隆二十五年,移安徽布政使司安庆。
”即安徽与江苏早在康熙六年(1667年)
已经建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省会已经移至安庆,此时的江南省已经废除将近100年,何来的“江南省正在分省过程中”?既然有“安徽”,为何没有同时建省的“江苏”?这些只能说明地图的伪造者对这些历史地理的变迁根本不了解,这张地图的地名标注既不符合永乐十六年也不符合乾隆二十八年的实际,因此它只能是一张拙劣的后人伪造的地图。
东南亚的印尼群岛是郑和船队必经之地,屡次到访,但是地图上怎么就硬是找不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岛屿呢?马六甲海峡的满剌加是中国重要的同盟港口,郑和下西洋的海外基地,地图上怎么竟然没有标出来呢?而且,连马六甲海峡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海上要冲也居然完全没画出来!锡兰(今斯里兰卡)同样也是明朝重要的同盟国,郑和屡次登岛,并立碑、带回国王使者。
但是锡兰岛怎么会被画在一个离印度及其遥远极其错误的地方呢?而且上面没有任何文字标注。
同样,郑和屡次到访并采购珍珠的波斯湾也硬是找不到。
另外,东非方面,中国人早就经由阿拉伯人的资料得知东非大裂谷的信息了,而且元代和朱元璋时代的地图也有标出,但这里怎么反而漏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