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第 十四 节 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技术药物制剂新技术是药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研究内容和应用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药物制剂新技术的意义、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义药物制剂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对于新药的研发、已有药物的改良、治疗手段的创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物制剂新技术还可以为生物大分子药开发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发展现状1.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当前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载体等。
纳米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在体内的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已在抗癌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2. 微流控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药物的微观操控,包括微小尺寸的药物载体制备、微流控芯片的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对微观尺度的药物携带和释放,有望在药物快速筛选、个性化用药以及药物的微量运输等方面得到应用。
3. 3D打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已经在医疗器械制造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在药物制剂方面也开始得到应用。
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个体需求设计和制备药物,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三、未来趋势1. 个性化药物治疗随着基因检测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发展,个性化药物治疗将成为药物制剂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药物制剂将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治疗需求。
2. 可穿戴药物制剂系统随着可穿戴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药物制剂系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这一系统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长效控释、即时监测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药物治疗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3. 绿色环保制剂技术在药学领域,绿色环保技术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的药物制剂技术将更多地关注节能减排、可降解材料等方面,以实现对环境的友好和持续发展。
药物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技术目录药物制剂新技术 (2)第一节固体分散技术 (2)一、概述 (2)二、固体分散技术应用特点 (2)三、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 (3)四、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4)五、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4)六、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 (7)七、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7)第二节包合技术 (7)一、概述 (7)二、包合材料 (8)三、包合物的特点 (9)四、包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9)五、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9)六、包合物的验证 (11)第三节微囊化技术 (12)一、概述 (12)二、微囊的特点 (13)三、微囊的制备 (14)学习指导 (17)药物制剂新技术教学与学习要求1、掌握微囊化技术、包合技术与固体分散技术的概念。
2、掌握微囊、包合物、固体分散体的特点、应用、常用材料及释药原理。
3、熟悉物理化学法制备微囊的原理。
4、熟悉影响包合作用的因素。
5、了解固体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6、了解包合物和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方法。
第一节固体分散技术一、概述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新技术。
难溶性药物通常是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可为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所形成的固体分散体系。
二、固体分散技术应用特点1、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或控制药物于小肠释放。
3、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4、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5、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等。
固体分散体的主要缺点是药物的分散状态稳定性不高,久贮易产生老化现象。
三、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载体材料的特性。
载体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无毒、无致癌性、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变化、不影响主药的化学稳定性、不影响药物的疗效与含量检测、能使药物得到最佳分散状态或缓释效果、价廉易得。
常用的载体材料可分为水溶性、难溶性和畅溶性三大类。
制剂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制剂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摘要:药物制剂的发展阶段主要有5个,本文将对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制剂新技术及其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制剂新技术应用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正文:药物制剂的发展经历了5代。
第一代是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膏丹丸散剂型;第二代是片剂、胶囊与气雾剂、注射剂、透皮制剂;第三代是缓、控释制剂;第四代是靶向制剂,靶向作为检测指标;第五代是智能型释药系统,主要是反映时辰生物技术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给药,根据所接受的反馈信息自动调节释放药物量的自调试给药系统。
1、速度控制释药剂型1)缓释制剂是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药物分散于凝胶、孔道骨架、包衣膜、树脂油液或微囊化,从而达到有规律缓慢释放药物目的。
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它的特点是能减少服药次数,减少用药总剂量,保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同时避免峰谷现象。
属于这类制剂的较多,如已应用的长效土霉素颗粒、乙酰水杨酸缓释片、硫酸锌缓释剂等。
微胶囊制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制剂,是用天然高分子物质或共聚物包裹药物而形成的囊状颗粒。
这种微囊可改变药物颜色、形状、重量、体积、溶解性、反应性、耐久性、压敏性、热敏'性、光敏性、稳定性和易成形性等功能。
但目前生产工艺上尚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被包裹的药物则可以是液体、固体或气体,如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乙酰水杨酸等近30类药已制成微囊。
有人将磁性物质如磁铁矿微粉末(FeO-Fe2O2)同抗癌药物一起微囊化而制成方向性微型胶囊,主要用于癌症治疗[1]。
目前常见的缓释药物主要有心血管药物(如:波依定)、消化系统药物(如:洛赛克)、镇痛药(如:美施康定)、解热镇痛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
2)控释制剂按控释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种:(1)渗透压控释体系是利用体系与环境渗透压差产生的恒速释药原理而设计的制剂。
1975年Theeuwes首先提出了渗透泵概念。
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中药制剂新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课件
含义: 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所制成的超
微球形载体制剂。脂质体可包封脂溶性或水溶性药物。
特点
靶向性和淋巴系统趋向性
与细胞膜的亲和性
长效作用
降低药物毒性
提高药物稳定性
制备方法
1.薄膜分散法
系将磷脂、胆固醇等膜材及脂溶性的药物溶于适量的三 氯甲烷(或其他有机溶剂),然后在减压旋转中除去溶剂, 使之在玻璃瓶的内壁上形成薄膜,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缓 冲液进行震荡即得。
中而形成一种固态物质。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均匀分散于 固体载体的技术。
特点 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
制备方法
1.熔融法
将药物与载体加热至熔融,然后在剧烈的搅拌下迅速冷 却固化。关键在于骤冷迅速固化,形成胶态晶核。该方法适 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和低熔点载体材料。常见的有PEG类、 枸橼酸、糖类等。
制备方法
2.注入法
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物质及脂溶性药物溶入有机溶剂 中,该溶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60℃(并用磁力搅 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或含水溶性药物)中,不断搅拌至 乙醚除尽为止,即得大的多孔脂质体。
制备方法
3.超声波分散法
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加入磷脂、胆固醇及脂 溶性药物制成共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 剂,残留液经超声波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
制备方法
4.喷雾干燥法
即先将药物和包合材料在适宜的溶剂中制备成包合物, 在采用喷雾干燥法除去溶剂的方法。适用于难溶性和一些疏 水性药物的制备。
含义: 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材,制备囊
膜,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包裹成微小胶囊的过程,简称 微囊。
制剂新技术
第十六章制剂新技术制剂新技术涉及范围广,内容多,本章仅对目前在制剂中应用较成熟、且能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或释放性能的新技术进行讨论。
内容主要有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纳米乳与亚纳米乳,微囊与微球,纳米囊与纳米球,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第一节包合物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系指一种分子(客分子)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主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复合物。
主分子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将客分子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molecule capsule)。
包合物可使药物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将液体药物粉末化,可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调节释药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
一、包合物的形成制剂中最常见的主分子物质为环糊精(cyclodextrin,CYD)及其衍生物。
环糊精系淀粉用嗜碱性芽胞杆菌经培养得到的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作用后形成的产物,是由6~12个D-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为水溶性白色结晶状粉末。
CYD对酸较不稳定,但比淀粉和非环状小分子糖类耐酸;对碱、热和机械作用都相当稳定。
CYD与某些有机溶剂能形成复合物而沉淀,可以利用各种CYD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进行分离环糊精衍生物。
常见的环糊精是由6、7、8个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分别称之为α-CYD、β-CYD和γ-CYD。
其中以β-CYD 的空洞大小为适中,因此最为常用。
CYD的立体结构是上窄下宽两端开口环状中空圆筒形状,空洞外部分和入口处为椅式构象的葡萄糖分子上的伯醇羟基,具有亲水性,空洞内部由碳—氢键和醚键构成,呈疏水性,故具有某些特殊性质,能与一些小分子药物形成包合物(见图11-1)。
药物与CYD所形成的包合物通常都是单分子包合物,药物在单分子空穴内包入,而不是在材料晶格中嵌入。
大多数CYD与药物可以达到摩尔比1∶1包合。
无机药物大多不宜用CYD包合,分子量在100~400之间的有机药物则宜用CYD包合。
药物制剂新技术
�
� � �
第一节 概 述 常释系统:偏重制剂工艺、表观质量、理化性质 长效与靶向系统:偏重剂型因素与体内动态研究的精密化给药系统 , 关注剂型中的药物在体内的: 定向、定量、恒速、控速, 高效、速效、长效。 � 长效系统: 缓释系统:用药剂学手段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非恒速一级释放; 控释系统:具缓释系统特点,更精密化的缓慢恒速释药过程 � 靶向系统: 根据生理特征设计:定向性,药物在病灶部位定向释放发挥最佳药效。 四种给药体系长期共存 依据药物性质和需要制备各种剂型 药剂学手段:物理、化学、机械等方法、 药物新技术 Β-环糊精包合技术 微型包囊技术 � 固体分散技术—速效制剂 长效制剂 � 靶向给药系统 � 第二节 环糊精包合技术 � 一、 Β-环糊精性质: � � 二、 Β-CD包合的作用 三、 Β-CD包合物的制备 � 四、 Β-CD包合物的质量评定 � 一、结构特点与性质: � 主分子: 环状中空圆筒形的立体结构,空腔(0.6-1nm)
�
(二)、研磨法
First
广州中医药大学
课件笔记
药物制剂新技术(考研重点章)
Β-CD+水(1:2-5)—研匀+药物—研磨成糊状—低温干燥—有机溶剂 洗净—干燥。 (三)、冷冻干燥法
(3) 掩盖不良嗅味; (4) 降低胃肠道的副作用 (5) 可作为中间原料制成多种剂型, (6 ) 改善药物的可压性和流动性 (7) 使液体药物变固态, (8)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易氧化药物包囊后与外界环境隔绝)
阿拉伯胶:水中膨胀胶溶 � 由糖苷酸及阿拉伯酸的Ca、K、 Mg盐组成,均溶于水,油水界面羧基 电离而带负电荷; � 与明胶等量配合使用: � 与白蛋白配合作复合囊材, � 浓度:3—10% � 含过氧化酶,故80Cº加热30分种再包微囊 (3) 海藻酸盐: 褐藻中稀碱提取的多糖。 � 利用其Ca盐不溶于水,可用CaCl 2 固化成囊 � 灭菌易引起断键,而使粘度降低 � 带负电荷可与明胶配比 2 .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特点: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增加,易水解、故要新鲜配制、不宜高温 ( 1) CMC-Na : � 水溶性, 带负电荷; � 与明胶配合作复合囊材: � 用量: CMC-Na(1%-0.5%)- 明胶(3%)以2:1体积混合成复合囊材 � 与AI2(SO 4)2凝聚成CMCAI 成囊材 (2) MC � 水溶性,粘性强, � 与明胶PVP等配合作复合囊材 � 常用浓度:1%--3% (3) CAP : 可溶于PH6以上的水溶液与明胶可作复合囊材, 其浓度(3%); � � 利用碱性溶液中溶解、在强酸中不溶的特性进行包囊、固化
药物制剂新技术
基因药物制剂
基因药物制剂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药物制剂,旨在通过调控基 因的表达来治疗疾病。
基因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基因治疗载体、基因表达调控剂等,这些 方法能够将治疗基因导入到病变细胞中,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药物制剂在遗传性疾病、癌症、病毒感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为药物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手段。
和减少副作用。
免疫细胞制剂
利用免疫细胞制剂技术将免疫细胞 输送到病变部位,增强免疫反应和 治疗效果。
新型给药系统
通过新型给药系统实现药物的精确 给药和释放,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的依从性。
04
药物制剂新技术面临的 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技术成熟度
新制剂技术需要经过充分的验证 和测试,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
药物制剂新技术
目 录
• 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 • 药物制剂新技术种类 • 药物制剂新技术应用 • 药物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未来药物制剂新技术展望
01
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
药物制剂新技术定义
药物制剂新技术是指在药物制剂领域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药物进 行制备、加工、成型等方面的技术革新。这些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纳米结晶、 纳米药物制剂在癌症治疗、神经系统疾
纳米囊泡、纳米乳剂等,这些方法能够 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通过控制药 前景,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
物的释放速度和部位,实现药物的靶向
段。
输送和长效作用。
靶向药物制剂
靶向药物制剂是指利用特定的载体将药物定向传递到病变部位,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 作用的药物制剂。
药剂学 第16章 制剂新技术
几种环糊精的理化性质
性质
α-CD β-CD
葡萄糖个数
6
7
Mr
973
1135
空洞内径(nm) 0.45~0.6 0.7~0.8
溶解度(g/L) 145
18.5
结晶形状(水) 针状 棱柱状
碘显色
青
黄褐
γ-CD 8
1298 0.85~1.0
232 棱柱状
紫褐
第二节 包合技术
1. 环糊精(cyclodextrin, CD)
包合物的组成 对药物有选择性 具有竞争性
第二节 包合技术
四、包合物的制备
第二节 包合技术
饱和水溶液法 研磨法 冷冻干燥法 溶液-搅拌法 喷雾干燥法 超声波法
第二节 包合技术
饱和水溶液法
CYD饱和水溶液 搅拌混合 过滤 即得
客分子药物 30min以上 洗净
研磨法
β-CYD 2~5倍量水
混合
研磨
加药物
品种:4000、6000、20000 性质:熔点低、溶解性好、可阻止药物聚集,
毒性小,化学性质稳定 特点:可使药物以分子状态存在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
(2)聚维酮(PVP)
品种:PVPk15,PVPk30,PVPk90
性质:无毒,熔点高,对热稳定,溶解性好, 抑晶性强
特点:无定形物质,易形成共沉淀物,对湿 度敏感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液体药物的微粉化 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 掩盖不良气味、降低刺激性 减慢水溶性药物的释放,调节释 药速度,起缓控释作用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
2. 难溶性载体材料
多数具有缓释作用 (1)乙基纤维素(EC)
性质:无毒,无活性,易成氢键,溶液粘性大, 载药量大,稳定性好
执业药师2017药剂学章节重点: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十五章药物制剂新技术第一节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一、固体分散制备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的新技术。
二、载体材料:(一)、水溶性载体材料:1、聚乙二醇PEG: 4000、6000 ;2、聚维酮PVP ;3、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188;4、有机酸类;5、糖类和醇类:半乳糖、甘露醇(二)、难溶性载体材料:乙基纤维素(EC);聚丙烯酸树酯类:EudragitE、RL、RS ;其他:胆固醇等(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1、纤维素类:CAP、HPMCP、CMEC(羧甲乙基纤维素);2、聚丙烯酸树酯类:II 、III号三、制备方法:1、熔融法:关键是迅速冷却,适于对热稳定的药物。
2、溶剂法:共沉淀法,适于对热不稳定或易挥发的药物。
3、溶剂—熔融法:适于液态药物,只适于剂量小于50mg的药物。
4、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适于易分解或氧化,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5、研磨法6、双螺旋挤压法四、固体分散体的类型:1、简单低共熔混合物:药物以微晶形式分散在载体中。
2、固态溶液:以分子状态分散3、共沉淀物:非结晶型无定型物,又称玻璃态固熔体。
五、固体分散体的速效与缓释原理:(一)、速效原理:1、药物的高度有利于速释:(不同状态存在的药物溶出速度比较为:分子态>无定形>微晶态)①分子状态散在②胶体、无定形和微晶等状态散在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提高可润湿性、保证高度分散性、对药物抑晶性(二)、缓释原理:采用疏水或脂质类载体材料具有缓释作用。
其缓释原理是载体材料形成网状骨架结构,药物以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骨架内,药物的溶出必须首先通过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故释放缓慢。
第二节包合制备技术一、概述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入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
这种包合物由主分子与客分子两种组成,主分子即是包合材料,具有一定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通常按1:1比例形成分子囊。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传统中药制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药效不稳定、生产工艺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限制了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传统中药制剂所面临的问题,药物制剂新技术应运而生。
这些新技术包括了药物纳米技术、多晶技术、微胶囊技术等,通过应用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中药制剂的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药效等,推动中药制剂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药物制剂新技术的概念、中药制剂现代化现状、应用案例研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为推动中药制剂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药物制剂新技术的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现状,借助实际案例研究探讨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通过研究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揭示中药制剂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中药制剂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药制剂行业的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人类健康服务。
1.3 研究意义以及其他无关信息。
谢谢!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保健需求的增加,中药制剂现代化已成为当今医药领域的热点问题。
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引入和运用,有助于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使中药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求,推动中医药的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对于促进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进先进的药物制剂技术,可以提升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推动中药产业走向世界。
药物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技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药物制剂新技术对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当前热门的药物制剂新技术,并分析其应用前景。
一、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纳米药物具有较小的粒径,可以更容易地穿透细胞膜,实现在靶组织的精确释放。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二、微球技术微球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微米级球形颗粒中的技术。
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缓释性能,可以实现药物的长效释放。
通过调整微球的材质和结构,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时间,满足不同疾病的治疗需求。
微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抗生素等领域。
三、脂质体技术脂质体是由磷脂等脂质材料组成的纳米级囊泡结构。
脂质体可以将水溶性药物包裹在内部水相中,同时将脂溶性药物包裹在脂质双层中,实现药物的双向传递。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作为基因传递载体,为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四、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模型文件的制造技术,采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
在药物制剂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个性化、精确化的药物制剂生产。
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定制出具有特定形状、结构和药物释放性能的药物制剂。
这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五、智能药物制剂技术智能药物制剂技术是一种能够响应体内环境变化,自动调节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物制剂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对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酶活性等)的响应,实现药物的定点、定时、定量释放。
智能药物制剂技术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发展为医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中药制剂是指通过对中药药材进行剂型设计,利用药物辅料,按照一定的配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中成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医药的发展,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新技术的引入,为中药制剂的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中药品种和剂型,提高了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微胶囊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微小胶囊中的制剂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成分,在胃酸等环境下避免被破坏,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减轻药物的刺激性,提高药效。
微胶囊技术可以应用于中药制剂中,比如用于制备中药颗粒剂、中药胶囊、中药软胶囊等。
通过微胶囊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中药的有效成分,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目前市场上就有一些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的中药制剂。
比如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的参芪颗粒剂。
这种制剂采用了高分子材料将药材粉末包裹在微小胶囊中,增加了中药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延长了保质期,减少了药物的降解和损失。
采用微胶囊技术的中药制剂还可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更适合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
纳米技术是指将物质制备成纳米级别的技术。
纳米级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颗粒大小,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抗氧化性,降低药物的肝代谢率,延长血药浓度时间,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技术成为了一种十分理想的制剂技术。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中药纳米颗粒剂、纳米乳剂等制剂,其包裹着纳米级的中药颗粒,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纳米级颗粒可以更好地渗透细胞膜,增强药物的靶向性和吸收性。
特别是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中药乳剂可以提高药物在水溶液中的分散度,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中药的口服制剂更加易用和方便。
初级中药师-专业实践能力-药物制剂新技术(4页)
中药药剂学——第十五单元药物制剂新技术(一)β-环糊精包合技术1.β-环糊精包合的作用2.包合物的制备方法(二)微型包囊技术1.微型包囊的含义与特点2.常用包囊材料3.相分离-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三)固体分散技术1.固体分散体的含义与特点2.常用载体的种类3.固体分散体的制法一、β-环糊精包合技术1.包合材料将药物分子包合或嵌入环糊精(CD)的筒状结构内形成超微囊状分散物的技术。
2.β-环糊精包合的作用①增加稳定性:易氧化、易水解、挥发性药物;②增加溶解度:难溶性药物;③液体药物粉末化:红花油、牡荆油;④掩盖不良气味,降低刺激性:大蒜油;⑤调节释药速度。
3.包合物制备方法①饱和水溶液法:冰片。
②研磨法③冷冻干燥法④喷雾干燥法:难溶性药物、疏水性药物。
⑤超声法二、微型包囊技术1.含义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成微小胶囊的过程,简称微囊化。
2.微囊化特点①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及口感②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和减少对胃的刺激性③减少复方的配伍变化④使药物达到控释或靶向作用⑤改善某些药物的物理特性(如流动性,可压性)⑥将液态药物固型化3.常用包囊材料4.微囊化的方法物理化学法:相分离-凝聚法(最常用):单、复化学法物理机械法单凝聚法囊材:明胶复凝聚法囊材:明胶+阿拉伯胶三、固体分散体固体分散体: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的分散体称为固体分散体。
1.特点①难溶性药物,采用水溶性载体制备,增加比表面积,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滴丸。
②药物以水不溶性载体、肠溶性材料、脂质材料等制备,缓释或控释。
③作为硬胶囊、软胶囊、片剂、滴丸、软膏剂、栓剂以及注射剂等剂型的中间体。
2.固体分散体常用载体载体材料具体品种应用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PEG、PVP)有机酸糖类(山梨醇、蔗糖)速释水不溶性性EC、聚丙烯酸树脂、脂质类缓控释肠溶性羟丙甲纤维素钛酸酯(HPMCP)、羧甲乙纤维素(CMEC)、聚丙烯酸树脂(Ⅱ、Ⅲ)肠溶3.固体分散体的制法熔融法:对热稳定药物、熔点较低载体溶剂法:共沉淀物溶剂-熔融法:小剂量或液态药物研磨法:小剂量药物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热敏药物4.固体分散体的分散状态(扩展内容)类型药物状态低共熔混合物微晶固态溶液分子玻璃溶液/混悬液质脆透明状固体溶液或混悬液共沉淀物药物与载体形成非结晶性无定形物共溶成双总结:制剂新技术特点对比共同点不同点固体分散技术①提高稳定性②掩盖不良气味③减少刺激性④液体药物固体化/粉末化⑤调节释药速度⑥增加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①水溶载体速溶,难溶载体缓释,肠溶载体控释②容易老化包合技术——微囊①缓释或控释(靶向)②减少配伍禁忌随堂练习A型题β﹣CD包合物优点不包括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C.使液态药物粉末化D.使药物具靶向性E.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正确答案』D(固体分散体)A型题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37%甲醛溶液作为A.凝聚剂B.稀释剂C.增稠剂D.固化剂E.分散剂『正确答案』DB型题A.饱和水溶液法B.单凝聚法C.熔融法D.X射线衍射法E.热分析法1.可用于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的方法是2.可用于固体分散体制备的方法是3.可用于微型包囊的方法是『正确答案』A、C、B。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
将药物以分子、离子或非晶体状态分 散在固体载体上。
口服给药途径,如片剂、胶囊剂等。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03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优势 与挑战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靶向性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使药物更准确 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不必要的 全身暴露,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
缓释控释
通过新剂型与技术,药物可以在体 内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提高 患者的依从性。
增强渗透性
对于一些难以穿透细胞膜的药物,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渗 透到靶组织中。
降低副作用
降低药物剂量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通过特定技术使药物在预定时间内缓慢释 放,以维持药物在体内较长时间的治疗浓 度。
缓释剂型能够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常见的缓释剂型包括口服缓释片 、缓释胶囊和缓释颗粒等。
控释剂型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微囊与微球的作用
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保护 药物免受破坏、提高药物 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微囊与微球的应用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肺 部给药等多种途径。
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的定义
利用一种分子将另一种分 子包裹起来,形成包合物。
包合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 药物的副作用、掩盖不良 气味或味道。
包合技术的应用
减少服药次数
医院常见药物介绍-第20章药物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技术的重要性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通过药物制剂新技术,可以改变药物 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方式,从而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剂量和用 药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提高患者的用药体验
通过药物制剂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改 善药物的口感和用药方式,提高患者 的用药体验,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
CATALOGUE
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前景与挑战
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发展前景
创新制剂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药物制剂将不 断创新,出现更多高效、便捷的 制剂形式,如纳米药物、靶向制
剂等。
提高疗效与安全性
新制剂技术能够改善药物的溶解度 、稳定性,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副 作用和毒性。
个性化治疗
通过制剂技术实现药物的个性化给 药,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治 疗效果。
医院常见药物介绍第20章药物制剂新 技术
contents
目录
• 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 • 药物制剂新技术种类 • 药物制剂新技术应用 • 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前景与挑战
01
CATALOGUE
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
药物制剂新技术定义
药物制剂新技术是指在药物制剂的制备、加工、包装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采用先进 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体验和方 便性。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能够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和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靶向药物制剂能够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部位,如心肌或血 管壁,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纳米药物制 剂能够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释,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给 药次数和剂量,方便患者使用。
《制剂新技术》PPT课件 (2)
若有多种主药,可将其混匀再微囊化,或分别微囊化后再混合,这 取决于设计要求、药物、囊材和附加剂的性质及工艺条件等。
另外要注意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适当,如囊心物过少,将生成无囊 心物的空囊。囊心物也可形成单核或多核的微囊。
40
四、溶剂-冷冻干燥法: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共溶 于溶剂中,冷冻干燥,除去溶剂。
五、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 合,研磨后,降低药物粒度,或者使药物与 载体材料以氢键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12
六、双螺旋挤压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 混合置于双螺旋挤压机内,经混合、捏 制而成固体分散体,无需有机溶剂,同 时可用两种以上载体材料,制备温度可 低于药物熔点和载体材料的软化点,因 此药物不易破坏,制得的固体分散体稳 定。
15
缓释:药物采用疏水或者脂质类载体材 料制成固体分散体。由于载体材料形成 了网状骨架结构,药物的溶出必须通过 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达到缓释目 的。
16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热分析法 粉末X射线衍射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谱法
17
第二节 包合技术
定义 发展 组成及分类 包合原理 包合材料
在研发药物新剂型、新品种方面有着良好 的应用前景
20
包合物的组成
主分子(host molecule)
客分子(guest molecule)
分子囊
❖ 主分子为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 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
21
包合物的分类
按主分子的构成分为: 多分子包合物:硫脲、尿素、对苯二酚 单分子包合物:环糊精 大分子包合物:葡聚糖凝胶 按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形状分为: 管形包合物 笼形包合物 层状包合物
药剂学制剂新技术课件
(三)X射线衍射法
射线衍射技术可以用于了解固体分散体 的分散性质。比较药物、载体、药物与 载体机械混合物和固体分散体的射线衍 射图谱,可确切了解药物的结晶性质及 结晶度大小。物理混合物的衍射图谱是 各组分衍射图谱的简单叠加,衍射峰位 置及强度无改变。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 以无定形状态存在,药物的结晶衍射峰 消失。
常用的载体材料有微晶纤维素、乳糖、 类、类等。
(六)双螺旋挤压法
将药物与载体材料置于双螺旋挤压机内, 经混合、捏制而成固体分散体,无需有 机溶剂,同时可用两种以上的载体材料, 制备温度可低于药物熔点和载体材料的 软化点,因此药物不易破坏,制得的固 体分散体稳定。
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注意问题:
1.聚乙二醇类 2.聚维酮类 3.表面活性剂类 4.有机酸类 5.糖类与醇类 6. 纤维素衍生物
1.聚乙二醇类
具有良好的水溶性(1∶2~1∶3),亦能 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可使某些药物以分子 状态分散,可阻止i药物聚集。最常用的 4000和6000。它们的熔点低(55~65℃), 毒性较小。化学性质稳定(但180℃以上 分解),能与多种药物配伍。药物为油类 时,宜用分子量更高的类作载体,如 12000或6000与20000的混合物作载体。
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溶于溶剂中,然后 喷雾或冷冻干燥,除尽溶剂即得。
溶剂-喷雾干燥法可连续生产,溶剂常用 C14的低级醇或其他混合物。
溶剂冷冻干燥法适用于易分解或氧化、 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五)研磨法
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合后, 强力持久地研磨一定时间,不需加溶剂 而借助机械力降低药物的粒度,或使药 物与载体材料以氢键相结合,形成固体 分散体。研磨时间的长短因药物而异。
2.聚丙烯酸树脂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节制剂新技术大纲解读一、固体分散技术(一)概述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新技术。
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
固体分散技术的特点:①提高难溶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②固体分散体可看作是中间体,用以制备药物的速释、缓释制剂或肠溶制剂。
(二)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应具有下列条件:无毒、无致癌性、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变化、不影响主药的化学稳定性、不影响药物的疗效与含量检测、能使药物得到最佳分散状态或缓释效果、价廉易得。
常用载体材料可分为水溶性、难溶性和肠溶性三大类。
几种载体材料可联合应用,可达到速释或缓释效果。
1.水溶性载体材料(1)高分子聚合物:常用的有聚乙二醇类(PEG)、聚维酮类(PVP)等。
(2)表面活性剂类:常用的有泊洛沙姆 188、聚氧乙烯(PEO)、聚羧乙烯(CP)等。
(3)有机酸类:常用的有枸橼酸、酒石酸、琥珀酸、胆酸及脱氧胆酸等。
(4)糖类与醇类:糖类常用的有壳聚糖、葡萄糖、半乳糖和蔗糖等;醇类有甘露醇、山梨醇、木糖醇等。
(5)纤维素衍生物:常用的有羟丙纤维素(HPC)、羟丙甲纤维素(HPMC)等。
2.难溶性载体材料常用的有乙基纤维素(EC)、含季铵基的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其他类常用的有胆固醇、β-谷甾醇、棕榈酸甘油酯、胆固醇硬脂酸酯、蜂蜡、巴西棕榈蜡及氢化蓖麻油、蓖麻油蜡等脂质材料,均可制成缓释固体分散体。
3.肠溶性载体材料(1)纤维素类:常用的有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邻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HPMCP)以及羧甲乙纤维素(CMEC)等。
(2)聚丙烯酸树脂类:常用Eudragit L100和Eudragit S100,分别相当于国产Ⅱ号及Ⅲ号聚丙烯酸树脂。
(三)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固体分散体主要有3种类型,包括简单低共熔混合物、固态溶液和共沉淀物。
(四)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药物固体分散体的常用制备方法有6种。
即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研磨法和双螺旋挤压法。
(五)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1.速释原理(1)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所处的状态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重要因素。
药物以分子状态、胶体状态(胶体、无定形和微晶等状态分散)、亚稳定态、微晶态以及无定形态在载体材料中存在,载体材料可阻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药物溶出。
(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1)载体材料可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2)载体材料保证药物的高度分散性;3)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作用。
2.缓释原理药物采用疏水或脂质类载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均具有缓释作用。
其缓释原理是载体材料形成网状骨架结构,药物以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骨架内,药物的溶出必须首先通过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故释放缓慢。
(六)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药物与载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可选用溶解度及溶出速率、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谱法等方法进行物相鉴定,必要时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
二、包合技术(一)概述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被包藏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技术。
这种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两种组分组成,主分子即是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
包合物的特点:药物作为客分子经包合后,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液体药物可粉末化,可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调节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等。
(二)包合材料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
目前在制剂中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环糊精(CYD)系指由6~12个D-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为水溶性的非还原性白色结晶性粉末,结构为中空圆筒形。
经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证实CYD的立体结构,经分析说明孔穴的开口处呈亲水性,空穴的内部呈疏水性。
常见有α、β、γ三种。
CYD 包合药物的状态与CYD的种类、药物分子的大小、药物的结构和基团性质等有关。
环糊精所形成的包合物通常都是单分子包合物,药物在单分子空穴内包入,而不是在材料晶格中嵌入。
单分子包合物在水中溶解时,整个包合物被水分子包围使溶剂化较完全,形成稳定的单分子包合物。
大多数环糊精与药物可以达到摩尔比1:1包合,若环糊精用量少,药物包合不完全;若环糊精用量偏多,包合物的含药量低。
2.环糊精衍生物(1)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常用的是葡萄糖衍生物、羟丙基衍生物及甲基衍生物等。
包合后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吸收,降低溶血活性,还可作为注射用的包合材料。
(2)疏水性环糊精衍生物:常用做水溶性药物的包合材料,以降低水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使具有缓释性。
(三)包合作用的影响因素1.药物的极性或缔合作用的影响;2.包合作用竞争性的影响。
(四)包合物的制备与验证方法(略)三、钠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略)四、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一)概述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统称为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称微囊。
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骨架型(亦称基质型)微小球状实体,称微球。
通常微囊与微球的粒径范围为1~250μm。
药物微囊化的目的:①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②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④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⑤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⑥可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⑦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⑧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二)囊心物与囊材1.囊心物微囊的囊心物除主药外还可以包括提高微囊化质量而加入的附加剂,如稳定剂、稀释剂、控制释放速率的阻滞剂、促进剂以及改善囊膜可塑性的增塑剂等。
囊心物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通常将主药与附加剂混匀后微囊化;亦可先将主药单独微囊化,再加入附加剂。
2.囊材用于包囊所需的材料称为囊材。
对囊材的一般要求是:①性质稳定;②有适宜的释放速率;③无毒、无刺激性;④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⑤有一定的强度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心物;⑥具有符合要求的黏度、穿透性、亲水性、溶解性、降解性等特性。
常用的囊材分天然高分子囊材、半合成高分子囊材、合成高分子囊材三类。
(三)微囊的制备1.物理化学法本法在液相中进行,囊心物与囊材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相析出,故又称相分离法。
其微囊化步骤大体可分为囊心物的分散、囊材的加入、囊材的沉积和囊材的固化4步。
相分离法分为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和液中干燥法。
(1)单凝聚法:是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度而凝聚成囊的方法,在相分离法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1)基本原理:如将药物分散在明胶材料溶液中,然后加入凝聚剂(可以是强亲水性电解质硫酸钠水溶液,或强亲水性的非电解质如乙醇),由于明胶分子水合膜的水分子与凝聚剂结合,使明胶的溶解度降低,分子间形成氢键,最后从溶液中析出而凝聚形成凝聚囊。
这种凝聚是可逆的,一旦解除凝聚的条件(如加水稀释),就可发生解凝聚,凝聚囊很快消失。
这种可逆性在制备过程中可加以利用,经过几次凝聚与解凝聚,直到凝聚囊形成满意的形状为止。
最后再采取措施加以交联,使之成为不凝结、不粘连、不可逆的球形微囊。
2)成囊条件:①凝聚系统的组成;③药物及凝聚相的性质;④凝聚囊的流动性及其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⑤交联固化。
常用甲醛作交联剂,通过胺醛缩合反应使明胶分子互相交联而固化。
3)成囊的影响因素:①凝聚剂的种类和pH值;②药物的性质;③增塑剂的影响。
(2)复凝聚法:系使用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复凝聚法是经典的微囊化方法,适合于难溶性药物的微囊化。
可作复合材料的有明胶与阿拉伯胶(或CMC或CAP等多糖)、海藻酸盐与聚赖氨酸、海藻酸盐与壳聚糖、海藻酸与白蛋白、白蛋白与阿拉伯胶等。
现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例,说明复凝聚法的基本原理。
将溶液pH值调至明胶的等电点以下使之带正电(pH4.0~4.5时明胶带的正电荷多),而阿拉伯胶仍带负电,由于电荷互相吸引交联形成正、负离子的络合物,溶解度降低而凝聚成囊,加水稀释,加入甲醛交联固化,洗去甲醛,即得。
(3)溶剂-非溶剂法:是在囊材溶液中加入一种对囊材不溶的溶剂(非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2.物理机械法本法是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在气相中进行微囊化的方法,需要一定设备条件。
具体有喷雾干燥法、喷雾凝结法、空气悬浮法、多孔离心法和锅包衣法。
3.化学法有界面缩聚法和辐射交联法。
(四)微球的制备微球系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基质骨架的球形或类球形实体。
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实体中,其大小因使用目的而异,通常微球的粒径范围为1~250μm。
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微囊的制备有相似之处。
根据材料和药物的性质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微球制备方法。
现将几种常见微球的制备方法简介如下。
1.明胶微球用明胶等天然高分子材料,以乳化交联法制备微球。
2.白蛋白微球白蛋白微球可用上述的液中干燥法或喷雾干燥法制备。
3.淀粉微球淀粉微球系由淀粉水解再经乳化聚合制得。
4.聚酯类微球聚酯类微球可用液中干燥法制备。
5.磁性微球首先用共沉淀反应制备磁流体。
再制备含药磁性微球。
最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静态吸附药物,制得含药磁性微球。
(五)影响粒径的因素1.囊心物的大小2.囊材的用量3.制备方法4.制备温度5.制备时的搅拌速率6.附加剂的浓度7.囊材相的黏度(六)微囊与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1.药物的释放机制(1)扩散:药物在不溶性囊壁中扩散,是物理过程。
即微囊进入体内后,体液向微囊中渗入而逐渐溶解微囊中的药物并将药物扩散出囊壁。
(2)囊壁的溶解:囊壁溶解属于物理化学过程,但不包括酶的作用。
其速率主要取决于囊材的性质、体液的体积、组成、pH值以及温度等。
另外,囊壁还可能由于压力、剪切力、磨损等而破裂,引起药物的释放。
(3)囊壁的消化与降解:这是在酶作用下的生化过程。
当微囊进入体内后,囊壁可受胃蛋白酶或其他酶的消化与降解成为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时使药物释放出来。
2.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1)微囊与微球的粒径:(2)微囊囊壁的厚度:(3)载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4)药物的性质:(5)工艺条件与剂型:(6)介质的pH值:(7)介质的离子强度。
(七)微囊、微球的质量评价目前微囊、微球的质量评价,除制成的制剂本身要求应符合药典规定外,还包括下述内容。
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药物的含量3.药物的载药量与包封率4.药物的释放速率5.有机溶剂残留量五、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略)六、脂质体的制备技术(一)概述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得的超微型球状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