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共和”何以可能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观察下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 )杏坛讲学图A.政在大夫B.学而优则仕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内圣外王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答案:C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子解析:材料中的观点重点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奉法”能够强国,反之就会导致国弱,这充分说明了“奉法”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三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B4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

答案:D5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韩非子的观点非常鲜明,即靠“仁义”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6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解析:“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2019-2020学年河北省沧州市 盐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a)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河北省沧州市  盐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a)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a)历史试题考试时长:9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 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2.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道家)以及法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这实质上是()A. 为了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 反映了儒学兼收并蓄、与时俱进C. 背离了先秦儒学的全部宗旨D. 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3.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

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 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B.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C. 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D.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4.作为赵匡胤后裔的赵孟頫,南宋灭亡后任职于元朝;颜真卿,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20岁时对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后“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且转而开始临摹颜真卿的字体。

据此推知,导致傅山临摹对象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应是()A. 文人注重表现个人主观性情B. 中国书画同源独树一帜C. 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的创造D. 明朝末年清军入主中原5.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了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蚧敬造”的字样。

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你认为其中说法恰当的是()A.资料卷末的纪年说明唐朝就已有了印刷术B. 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此件可能是伪造的C. 这一资料证明唐代最早开始印刷术的发明与研究D. 佛教的传入是印刷术产生的根本原因6.中国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儒学与宪政 回顾清末资政院议员之风骨

儒学与宪政 回顾清末资政院议员之风骨

儒学与宪政—回顾清末资政院议员之风骨李启成• 2011-12-19 21:39:05 来源:《中国改革》2011年第9期新的法政知识与儒家传统的良性结合,是清末资政院议员们发议质量较高的重要原因。

进入民国以后,传统价值观瓦解,当时包括法政在内的新知又不足以为研习者找到新的价值之源,掌握法政知识却价值观空虚的新人成为议员主流,导致了国会的腐化堕落。

百年前,正值资政院开院前后,上海滩有位中医陆士谔,出版了一本预言小说《新中国》,预言40年后的“新中国”已成为甲冠全球的立宪国。

作者借书中主角之一“李女士”之口说:“国会开了,吾国已成立宪国了,全国的人,上自君主,下至小民,无男无女,无老无幼,无贵无贱,没一个不在宪法范围之内。

”作者接着感慨:“立了宪有这样的好处,怪不得从前人民都痴心梦想,巴望立宪。

”该小说虽是预言,但它在当时的畅销,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人对立宪之热望。

以批评政府为基调1910年10月3日(宣统二年九月初一),经过数年的筹备,作为晚清预备国会的资政院正式开院。

当时清廷已是病入膏肓,倘若立时施与猛药,则适以促其猝死,故应先固本培元,辅以慢慢治疗。

纵然方法对头,最后是否能起死回生,尚有待“天意”,亦即各种偶然性事件是否对其有利。

对清廷而言,所谓“本”“元”,就是业已离心离德的“天下苍生”。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真正了解并尊重“民意”。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代表“民意”者,非资政院议员莫属。

所以,资政院议员的使命就是向朝廷反映他们所了解的“民意”,并使朝廷尽可能接受民意。

百年前的资政院议员们是不是做到了这一点呢?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共开大会42次。

作为议员们议事原始记录的《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以下简称《速记录》)中的记载,对此披露了答案。

在资政院开院之初,民选议员中的佼佼者本于自己的法政知识,通过对资政院及其议员的职责条款所作的解释,逐渐掌握了话语主导权,对朝政的批评成为其舆论基调。

《速记录》中经常有“彼此争辩、议场大哗”、“众大哗”、“拍手拍手”等记载。

蒋介石军声杂志六篇文章

蒋介石军声杂志六篇文章

军声杂志发刊词——中华民国元年于东京——(一)列强以我国为竞争之焦点,国人若不自强,难免覆亡之祸。

(二)清代积弱腐败,非革命不足以振衰起弊。

(三)发愤为雄之道:鼓吹尚武精神研究兵科学术详议征兵办法讨论国防计画补助军事教育调查各国军情今日之世界,非所谓武装和平之世界乎?向使各国均以民生为前题,知国际纷斗戕贼夫生灵,侵略主义有背于公理,而由均势以进趋于大同,则五洲统一,中外无分,合黄白红黑各色种族建造一世界共和大国,各联邦中但能多设警察,防卫内寇,已足以弭乱,而练兵命将之权统辖于中央,邦与邦或有争〔第2页〕端,诉之于中央仲裁裁判,以解决其曲直,如此则海陆各防,永可裁撤,养兵巨费,改归实业,嗣此以往,由一世以至万世,同守此大同主义,历久勿失,则兵争永息,民无惨祸。

德儒康德、英儒边萨马等,倡议永久和平者,至此而实行,是岂非吾人之所馨香祷祝,希望其有此灿烂光明之一日乎?虽然,此犹为理想之谈耳,而以论今日之大局,则尚非其时也。

巴拿马运河开,而东西之海防益加其设备;西伯里铁路通,而欧亚之陆防愈严其守御;各国抱殖民政策,而以权利为主体,以遣使为间谍,以贸易为先锋,以兵力为后盾,二十世纪以后,太平洋沿岸将成为各国驰骋角逐之场,若英若美若俄,三雄鼎峙,旗鼓相当;法人怀蹴踏全球之想,对于亚洲大陆,风驰电掣,捷足争先;德国则野心勃勃,飞扬跋扈,又有睥睨一世之概。

十年以来,亚东三岛所谓武士道大和魂者,挟其短小精悍之伎俩,急起直追,骎骎乎竟欲夺世界诸大帝国之座席。

试横览泰东祸机之萌,急于眉睫,介居其间者,欲图保国,不思所以防御之,弱之肉而强之食,覆亡之患,其能免乎!夫太平洋沿岸,其为万国竞争之焦点者,独我中华土地耳。

何以故?美洲既卵翼于美国门罗主义之下,他国莫敢垂涎。

澳洲则为英国势力范围之所及,国旗所指,令人望而生畏。

非洲之南端已为英所攫取,其北之摩洛哥,亚昔里,阿比西尼等,又隶法、意诸国之版图。

至于小亚细亚及印度之北陆,无甚价值,列强尚置为缓图。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法国政治的基本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频繁发生革命。

2、共和制与君主制长期斗争,最终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

法兰西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1、背景:⑴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⑵第二帝国覆灭后,在法国到底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上,在新选出的国民议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⑶共和派的力量不断加强,君主派因内讧力量削弱;⑷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2、过程:⑴制定宪法:1875年宪法、(法律依据)①内容:A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B立法权方面采取了两院制,(包括参议院与众议院),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下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上议院实行间接选举。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参议院的主要作用是成为众议院和行政权的制衡力量。

参议院与众议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C行政权归于总统和部长行使。

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共同选出,除叛国罪之外,议会不得强迫总统辞职,总统在政治上不对任何人负责。

总统负责法律的执行,并拥有为此目的颁布法令的权力。

拥有统率军队,总统还可以任命一切文职及军事官员以及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而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部长由总统进行任免。

同时设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部长会议,由总统主持。

D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

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政党领袖担任,由总理组织内阁。

②意义:A共和派掌握实权,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B确认在法国实行共和制,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

限制了君主派的复辟活动。

C为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D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E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⑵最终确立:1879年初,共和派赢得法国总统选举。

儒法合流的根本原因分析

儒法合流的根本原因分析
律思想内在缺陷 、互补的必要性等方面米探讨这个问题。所要说明的是 ,儒家法律思想来
源于儒家思想 ,是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而言的。两种思想 同根同源 ,探讨儒
家法律思想的起源就等同于探讨儒家思想的起源 。同样 ,法家法律思想 与法家思想也是 同
根同源的。正如人的性格在初生婴儿身上便可窥见一斑一样 ,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特点和局
二、 法家 的起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 ,代表人物有李悝 、 商鞅 、吴起 、韩非等 。他们 主张
社会改革 ,用法治代替礼治 ,反对贵族特权。法家的兴起与军功贵族兴起有绝大的关系。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为有效地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派遣王室子弟
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立诸侯 国,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派: 的人员既有王室 遣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71 2( 0) 2 1 - 9 A 1 9 2 6 0- 3 0 0 7 0 0 46 儒 家法律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二千余年 的历史长河中倍受 专制统
治者的亲睐。然而 ,在先秦时期儒家法律思想倍受冷落而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直到秦二世 而亡 , 警醒统治者 ,重新起用儒术 。经过这一j史周折 ,统治者认 清了儒学优势与弊端 , J j 同时取法家所长补儒家所短 ,儒法结合 ,最终形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儒法为什么需要合 流?为什么会形成儒表法 里、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本文试图从儒法思想的起源 、儒法法
殷商时期即已形成 ,只是在西周初期 ,周公对以往的礼进行了补充 、整) 里,制定出一套以 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 、礼节仪式 ,并运用于治理 国家 ,
形成以 “ 亲亲” 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思想。孔子的儒学 ,便足在西周之礼的基础 、“

繁荣必然带来稳定吗

繁荣必然带来稳定吗
断地 向舆论 咨 询 ,对 它敬 畏恭 维 。
他们 试图这样来解救 人民 ,结果使人 民怒 气冲
天 !官 员们似 乎 有意 刺激 群 情 ,而不 是 满足 人 民
的需求 。对苦 难 的叙 述使 人 民激 愤起 来 ,在 人 民
内心深 处燃 起 贪 欲 、嫉妒 和仇 恨 。托 克维 尔 感慨
者 的怒火 和贪 欲 。 ( 者 系 中国政 法 大 学法 学院副 院长 、教授 ) 作
托 克 维尔 的判 断 是 :革命 的发生 并非 因为人
们 的处境 越 来越 坏 。最 经 常的情 况 是 ,一 向毫 无
怨言 仿佛 若 无其 事地 忍 受着 最 难 以忍受 的 法律 的 人 民 ,一 旦 法律 的压 力 减轻 ,他 们 就将 它 猛力 抛 弃 。流弊 被 消除 ,使 得人 们 更容 易 觉察 尚存 的其 他流 弊 ;痛苦 确 已减 轻 ,但 感觉 却更 加 敏锐 。此 前人 们对 未来 无 所期 望 ,现 在人 们对 未 来无 所畏
对 于财 富 的高 速增 长 ,托 克维 尔保 有 高度 的
警 惕 。他 说 :一 方 面是 一个 民族 的 发财 欲望 ,每
日每 时都 在膨 胀 ;另一 方面 是政 府 不断 刺激 这种
摧毁法治 ,不理解革命就不理解法治 。

热情 ,又不断从中作梗 ,点燃 了它又把它扑灭。

个 繁荣 的正 在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速 发展 的社 会究 竟 会不 会
说 ,官 员们 不懂 法 国 人 的性 恪 :在天性 保 持平 静 时 ,他们 是 世界 上 最温 和 、最 仁 慈的 民族 ,一 旦
进发 出猛烈激情 ,就会变成最野蛮的民族。与此
同时 ,宗 教 界无 私 的信 仰和 慷慨 的同情 ,感 动 了 当时 有教 养 的阶 级 ,使 他们 投身 革命 。而真 正使 人 民行 动 起来 的 ,是 满腔 的 痛苦 怨恨 和要 改 变地 位 的强 烈 欲望 。前 者 的热 情终 于 点燃 并武 装 了后

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对于儒家念兹在兹的“先王之道”——无论是作为“仁义世界”的“三皇五帝之道”,还是作为“礼义世界”的“三代圣王之道”,法家同样有着清晰的历史记忆。

但不同于儒家,历史记忆提供给法家的教益,恰恰在于“礼制”中的“政、令、刑、赏”之于政治秩序重建的独立价值。

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仁义世界”和“礼义世界”根本无力解决“威力世界”和“智巧世界”的现实问题,法家精神突破的方略,远比儒、墨、道三家理智得多,也更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李斯 韩非子法家倡制,与其说是细枝末节地纠缠于具体和法令问题,毋宁说是一种政治意志上的决断和考量。

焚书坑儒重建秩序所必须具备的政治之忠诚意识和担当精神。

秦孝公和商鞅二十年变法之所以获得成功,并在孝公去世和商鞅被车裂之后,仍然坚持变法所确立的方针和法制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秦国高层政治集团具有明确和坚定的共同政治意识,而之所以反对儒家,原因在于儒家的主张根本不可能使秦国强大,并达到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的政治目的。

至于商鞅变法是否已经将未来大秦帝国的“建国”蓝图刻画出来了,则有必要谨慎地予以存疑。

应该说,整个帝国建国的蓝图是在政治的逐步发展和战争推进的过程中完成的,商鞅变法之后的“合纵”与“连横”战略,对于秦国高度中央集权和帝国意识的明确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了吕不韦作为嬴政相父的时候,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大帝国则是十分自觉的了。

不过,商鞅所代表的法家在战国变法时代所推行的“农战”战略,肯定为未来的帝国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第一,调动全民的战争积极性,就意味着通过立法创制而打破世袭的贵族体系;第二,必须解放土地,推动土地私有制,以发展农业、开掘丰富的赋税资源,为秦始皇石刻像。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法之争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法之争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法之争——“人治”与“法治”法家的“法治”理论和儒家的“人治”理论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重要的法律理论,这也是法家和儒家一直以来的必争点,两种思想在不同的时代由两大家提出来,各有其特点。

一、儒家的“人治”理论先秦儒家认为:天下的安危取决于统治者,尤其是国君的道德和素质。

儒家的“人治”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君主的言行表率作用重于设法立制;二是治理国家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比建立制度更为重要,其人治思想体现在法律方面的内容,核心是论证“人”和“法”的关系,即治理国家中统治者的道德品格更为重要。

孔孟的“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时,最高统治者的言行,甚至喜怒哀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人民的苦乐。

因为上行下效是普遍规律。

他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因此统治者自身要给人民和自己的臣下树立榜样。

同时,孔子进一步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观点。

国家举贤才要做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以弥补“任人唯亲的不足”,重人治,轻法治,主张贤人治国论。

孟子认为“君”和“法”的关系是:“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提出“尊贤使能”的“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

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第一、法是由人制定的。

治理国家关键在人而不在法,法必须要有好的统治者才能执行好,法虽“治之端”,但毕竟是由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制定出来的。

第二、法是由人执行的。

即使有了良法,还得靠人来执行贯彻,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第三、法不能应对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概括无遗。

而且法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完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人在执行法律中发挥自身的灵活应变和当机立断的能力了。

二、法家的“法治”理论法家是春秋战国时兴起的一个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主张顺应历史发展,“依法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

民国初年孔教运动与康有为的建国思想

民国初年孔教运动与康有为的建国思想

民国初年孔教运动与康有为的建国思想民国初年孔教运动与康有为的建国思想干春松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康有为仍念念不忘的孔教设想,似乎既不符合儒家的主流传统,又不符合时代的大趋势。

那么,为何康有为对于孔教仍抱持如此大的愿力呢?究其原因,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即国家:他要为刚刚进入民族国家体系的中国寻求国家凝聚力的价值基础。

从理论层面来说,康有为对于民国激进式革命的反对,固然与其建立在公羊三世说基础上的渐进式的政治改良主张有关,但是,就其正面论述而言,康有为保留君主象征性权力的“虚君共和”政治设想与其试图建立孔教为国教的主张可以称得上是体用一元的逻辑必然。

也就是说,孔教会所要承担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于传统价值和生活习俗的继承;二是提供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而孔教则凝聚了历史、文化,甚至民意上的合法性资源。

康有为这个阶段的孔教主张均与上述两个主题相关。

1912年6月,康有为撰写了《中华救国论》一文。

此文与同时期其他著作一样,都表达了康有为对民国成立之后的政治现状的极度失望。

他认为对政治制度进行表面的移植相对简单,关键在于重视政治制度背后的道德问题。

他首先要批评的就是当时层出不穷的新政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康认为,产生民国政治乱象的原因在于这些随着政治变革而成立的新政党在政治学说上几近普遍无知,在道德层面上普遍自私,更兼之缺乏社会良知。

因此,必须采取两个手段来改良政党:输进通识和崇奖道德。

对于输进通识,他说:“今试问吾国人乎?知共和与立宪政体何别乎?吾国与万国之交关何要乎?吾国孰不如人宜改,孰为国粹宜保,此皆各国人所通习,而吾国老儒博士,或有未解,况欲责之全国之民乎?然既共和矣,一切国民有权参政,全国之民,苟皆无天下万国之通识,必将是者非之,非者是之,颠倒得失,而挟其多数行之,国之不颠蹶,殆无幸也,故输进通识最要也。

”[1]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于民主的警惕始终存在。

比如,严复对于民智的强调,也是意识到新的政治秩序因其吸纳了所有的民众,使得民众本身的知识和修养就成为新的政治秩序能否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础。

儒法国家的形成

儒法国家的形成

儒法国家的形成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治,并建立了大体上以科层制为主的政治体制。

这两项基本国策取得了极大成效。

尽管偶有游牧民族寇边犯境,汉廷与诸侯王之间亦间起战事,但汉文帝和景帝前后在位的四十年期间总体上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安定时期(即“文景之治”)。

但是,随着繁荣景象的出现,新的问题也产生了。

第一、社会的繁荣安定刺激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巨商大贾和大地主也纷纷涌现。

商人阶层操纵市场能力的提升连同人口的大量繁衍增长导致许多农民破产。

简而言之,清净无为的黄老治术在与民休养生息、恢复社会元气方面固然很有成效,但面对新的历史形势它就难以适用了。

第二、一旦封建王侯的势力遭到极大削弱而科层体制稳固地确立下来之后,如何选任政府官吏便成为当务之急。

这一问题同样需要一个更加积极有为的政府才能处理。

第三、虽然黄老治术取得了显著功效,但它并不能为国家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也不能给汉室政权与社会精英群体之间的合作提供道义性论证。

在汉廷度过最初的政治动荡期之后,国家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就成了汉帝国统治者所亟需解决的一件大事。

[1]上述问题的出现以及汉朝统治阶层所采取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最终导致儒家学说上升为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而依据对经典(尤其是儒家所传习的经典)的熟稔及掌握水平从知识精英中选拔官吏的做法,也成为选任政府官员的方式。

这种选任官吏之法反过来也构成了维续国家-精英之间联盟的机制。

上述这些与时更化的巨大变动是在汉武帝时期完成的。

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己经保有了至少半个世纪的繁荣与安定。

汉武帝其生也晚,并没有经历秦亡之际的战乱之世,同时,此前汉室政权所已取得的成就也给这位雄心勃勃的新任君主增添了巨大的自信。

汉武帝实施了许多新政,使得汉朝的国家政体因而改观。

不过,他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2018-2019学年云南省大理市市第五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云南省大理市市第五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云南省大理市市第五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家”字的含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

“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出B.中央集权制度己经形成C.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参考答案:D表格中的个体家庭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产物,所以“家”字含义的演变能反映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家”字含义的演变和分封制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时间来看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血缘政治也尚未取代官僚政治,所以选项B、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2. 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对近代欧洲的科学革命都卓有贡献。

对此“革命”正确认识的是A.他们的理论为人类辩证地看待世界提供了途径B.他们的学说使巫术等迷信行为销声匿迹C.他们的理论揭示了宇宙运行的真理D.他们的理论肯定了人类以理性面对世界的态度参考答案:D3. 1951年,国内关于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

陆定一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指出:“党决定在戏剧方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这个政策……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这说明,党指导戏曲艺术的基本方针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既反对一概排斥,也反对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C、既反对粗暴,也反对保守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参考答案:D4. 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在山东广饶被发现。

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

”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①新三民主义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参考答案:D5. 台湾学者管东贵评价秦朝郡县制时说:“在封建制解体的过程中,一种新的‘政体细胞’开始在几个大诸侯国滋生,那就是‘县’制。

弗兰克·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弗兰克·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共和与君主‎论——Goodn‎o w Frank‎ Johns‎on一国必有其‎国体,其所以立此‎国体之故,类非出于其‎国民之有所‎选择也。

虽其国民之‎最优秀者,亦无所容心‎焉羞。

无论其为君‎主,或共和,往往非由于‎人力,其于本国之‎历史习惯与‎夫经济之情‎状,必有其相宜‎者,而国体乃定‎。

假其不宜,则虽定于一‎时,而不久必复‎以其他之相‎宜之国体代‎之,此必然之理‎也。

约而言之:一国所用之‎国体,往往由于事‎实上不得不‎然之故。

其原因初非‎一端,而最为重要‎者则威力是‎矣。

凡君主之国‎,如推究其所‎以然,大抵出于一‎人之奋往进‎行,其人必能握‎一国之实力‎;而他人出而‎与角者,其力常足以‎倾踣之。

使其人善于‎治国,其子姓有不‎世出之才,而其国情复‎与君主相合‎,则其人往往‎能建一朝号‎,继继承承,常抚此国焉‎。

果能如是,则国家有一‎困难之问题‎,以共和解决‎之,固无宁以君‎主解决之也‎。

盖君主崩殂‎之日,政权之所属‎,已无疑义,凡选举及其‎他手续,举无所用之‎,英人有恒言‎:吾王崩矣,吾上万岁,盖即斯义矣‎,虽然达此目‎的,必其继承之‎法,业已明白规‎定,而公同承认‎昔乃可。

否则君主晏‎驾之日,觊觎大宝者‎,将不乏人,权力之竞争‎,无从审判,其势将不肇‎内乱不止也‎。

以历史证之‎:君主国家承‎继问题,能如〔为〕永远满意之‎解决者,莫如欧洲各‎国。

欧洲之制,君位之继承‎,属在长子,无子则以近‎支男丁之最‎亲最长者充‎之;惟继承之权‎利,许其让弃。

故如有长子‎不愿嗣位者‎,即以次子承‎其乏。

此继承法之‎大要也。

如不定继承‎之法,或以君位之‎所归,山君主于诸‎子及亲支中‎选择之,而初无立长‎之规定,则祸乱之萌‎,将不可免。

奸人之窃窥‎神器者,实繁有徒,必将于官阃‎之间,施以密计。

人之垂暮之‎年,徒足以增长‎其疾痛,而其结果所‎至,虽或幸免兵‎祸,亦必以大宝‎不定,致赞周章,盖事之至危‎者也。

历史之诏我‎者如此,是故就政权‎转移问题观‎之,君主制所以‎较共和为胜‎者,必以继承法‎为最要之条‎件,即所谓以天‎演之最长者‎,为君主是已‎。

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赏析

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赏析

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赏析中国历史之“循环论”久为学界与民间所接受,但具体如何“循环”,则各有表述。

简单来看,“秦-汉-三国-西晋-东晋”与“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惊人类似,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大循环”;而元、明、清三代都是定都北京的大一统帝国,作为天朝,领导着周围的众多藩属,是简单的朝代更迭(“循环”);即便近代以来发生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之后,“循环”仍无处不在,如始于同治年间的洋务运动,其所标榜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一百年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开时代背景、主义高低不论,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处。

但有一样东西却不会再“循环”了(至少在数百年内)!这便是君主制。

古德诺博士臭名昭著的《共和与君主论》遂成为帝制最后的招魂帖。

古德诺于54岁时应顾维钧、王宠惠等人的引荐,荣膺袁世凯的宪法顾问。

此前,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院长、美国政治学会创始人之一,全球公认的政治学和行政学权威学者。

他对中国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顾维钧从哥大毕业时,他作为论文答辩成员之一,即向顾提出如下问题:“从中国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需要来看,你认为美国宪法有哪些特点适用于中国。

”顾答以“权力分散”。

论文虽获通过,但顾于不久之后,便在北京见识了古德诺完全不同的见解,那便是——更适合中国的是君主制!古德诺关于中国的论述不少,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乃至宗教、医学、汉字等,都曾涉及,但有关中国的国体问题,则集中体现在《共和与君主论》这篇短文中。

此文与杨度的《君宪救国论》可谓是当时鼓吹帝制的“双璧”。

但实事求是地说,杨度的文章,以汉大赋的体例,洋洋洒洒,汪洋恣肆,不见涯岸,正与其为人一样,偏信而武断,投机而漂浮。

如《君宪救国论》开篇即写道:“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

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

法、美且然,他共和国更不必论。

故共和必无强国,已成世界之通例。

然法、美有国民教育,尚有对于国家之义务心,可以维持而统一之,故对外虽不能强,对内犹不为乱。

高考高频引用历史著作解读(中)

高考高频引用历史著作解读(中)

高考高频引用历史著作解读(中)托克维尔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年-1859年)法国历史学家,贵族,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前期从政,后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称帝而被捕,出狱后主要从事历史研究代表作:《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一编第一章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第二章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第三章大革命如何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第四章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如何到处陷于崩溃第五章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什么第二编第一章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第二章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第三章今天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第四章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是旧制度的体制第五章中央集权制怎样进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毁第六章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第七章在欧洲各国中,法国如何成为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已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第八章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第九章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第十章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使旧制度灭亡的弊病第十一章旧制度下自由的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第十二章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第三编第一章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第二章非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第三章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在为大革命作准备的所有思想感情中,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的第四章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第五章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第六章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种做法第七章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结果如何第八章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高考聚焦重点一、《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更多的体现出了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该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什么权力()A.立法权B.司法权C.监督权D.选举权【答案】 A2、杜牧有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诗中所描绘的扬州盛况主要得益于()。

A.制瓷业的盛行B.大运河的开通C.造船业的进步D.丝织业的发达【答案】 B3、《汉书》载:“诏贤良日:‘……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文中的“朕”指的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答案】 D4、晁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对此,汉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①⑦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C5、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答案】 A6、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主要金银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是()。

A.里斯本B.伦敦C.马德里D.阿姆斯特丹7、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

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

”上述内容反映了()。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答案】 A8、“二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美国决定推行马歇尔计划。

目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A9、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是()。

湖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湖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湖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据《战国策》记载,赵国地处中央,成为“杂民之所居”,而宋国更加富庶,也是“邻民之所处”。

战国时人口流动的主要意义在于A.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B.使兼并战争的进程加速C.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3.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4.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A.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B.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C.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D.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5.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

按旧制,捐输人须赴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

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6.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国内工业品和原料价格指数表(以1913年为100),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A.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着外来经济侵略B.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此时得到了较快发展7.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强调继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在思想界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其目的在于A.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B.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C.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D.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8.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的目的是排除来自豪强士族和士绅的“干扰”。此刻,法家具有了“公”的面目。但就人身依附关系的特质来说,其抑制是不可能完全的。比如秦朝,把这种关系发展到极致之后,也是对人民的剥夺达到了极致,破坏了这种关系的再生产。同时,由于君主制本身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之上的,君主制不能否认人身依附关系本身;古代的官僚机构也总是有着“私人化”的倾向,政治社会和经济,官僚和地主在古代是不可能分离的。所以,儒法在古代又必须结合。如此一来,在君主制的外衣下,对于个别地主的依附关系一直在发展。到了王朝末年,君主的权力再也不足以阻止这种关系的发展(通常这是农民起义的结果,无论是直接推翻王朝,还是极大削弱王朝)的时候,我们熟悉的“群雄并起”的历史剧就上演了。最后,还是要一个新的君主通过武力来收拾局面。
古之中国,儒家和法家是君主和上层官僚信奉的两种主要政治学说。儒、法在政治史上相互纠缠近两千年,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双双退出政治实践。但这并非终曲,“文革”期间,儒法斗争在政治领域重启,之后又再度消沉。近些年来,儒法之争又重新进入学界的视野。一边是自由主义者提出“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另一边则大谈“法家社会主义”,甚至引用法国人的观点提出所谓“儒家——斯大林,法家——毛泽东”这两个子虚乌有的“路线对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述两种观点虽相互对立,但都脱离了现实政治。前者对儒家的推崇主要出于反对君主政治的策略考虑,后者对法家的赞美则忽视了古代君主和编户齐民之间的关系而奢谈“君主和人民”。
自由主义者在赞美儒家的时候,忘了儒家的“道德”恰恰是典型的宗法性依附性道德。这种道德,不仅是特定阶级权力的体现,而且也是这种权力的正当性所在。他们也许会反对某一个具体君主(或其具体行为),但他们决不反对君主制本身,并且会尽一切努力——通过更换其具体承担者,即儒家意义上的“革命”,维护和重建这种君主制。儒家已经赋予了传统的君主政治及其权力形态以“正当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法家才能够提供具体的统治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儒法是相互配合的。儒法之争,某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统治技艺的歧见。
黄宗羲等人的政治理论正是试图通过重建并且正当化“士绅”对于地方政治的控制(这种控制与英国复辟后“士绅”的垄断性权力是相近的),在君主制和地主阶级权力的范围内解决这一问题的,这种以“士绅”为“人民代表”的理论在欧洲近代初期也出现过。至于个别儒家士大夫(事实上,直至清末,绝大多数儒生们还是坚决抵制那违反了“天道”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确在19世纪对西方民主表现出好感,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的西方民主自身还带着非常强烈的贵族、寡头政治的色彩。所谓“反法之儒”的目的正是要重新控制早已脱离自己控制的君主,家内奴隶、农民(特别是半农奴的佃农)的解放等是决不可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的。
无疑,这样一个君主及其集团和哪怕统治阶级意义上的“公”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君主和人民”之间并不是纯粹的“政治”关系,而是前者残酷地剥削后者的关系。赞美儒家的自由主义者通常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形成的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分离的原则而否认农民起义的阶级斗争性质,只承认其政治性质是显然不能成立的。除了豪强士绅之外,对君主剥夺构成“干扰”的也有可能是贪官污吏,因此法家有的时候也是“反腐”的提倡者。但是,古代的农民起义所反抗的正是这样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古代,对于法家的最主要“干扰”正是来自人民。在这个时候,法家从来是镇压的坚决鼓吹者和践行者。很明显,法家与社会主义社会南辕北辙。
他们“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一旦实现,与其说是西方19世纪时的“民主”,不如说是北洋时期各地的军绅政权。事实上,即使是在君主专制得到极大强化,在官僚几乎等同于君主家奴的清朝,地主也拥有一系列的“特权”——按照这些儒生们的标准,这些权力恰恰是正当的,也是他们极力维护的——在立宪派设定的选举资格中就不难发现这些特权的幽灵。也正是因此,“西儒会融”的结果并不像这些自由主义者想象的这么美好,除了前述北洋军绅政权之外,东亚地区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无一例外地成了老式权贵凌驾于资产阶级之上,并和后者相结合的制度。
当然,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当时的生产方式。封建社会的经济——无论是自耕农还是地主庄园,都无法像现代资本主义那样形成有关联的统一,儒家的思想作为组织国家——“和平”地通过“普遍的”等级制原则,将个别的地主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决不可能成功的,只能成为法家暴力的装饰和点缀。换言之,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和与之伴随的政治动荡,实际上是政治再生产的形式和手段。
如果说前述自由主义者赞美儒家的时候忘记了儒家的社会性统治,那么鼓吹“法家社会主义”的人们则完全不了解中国古代君主和“编户齐民”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君主既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整个血缘集团),也不仅是政治性质的职位,而是对人民亦即编户齐民们通过赋税和徭役剥夺其剩余产品。法家的所有论述,就是为了确保君主如何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实现剥削的最大化。这样一个“国家”,是建立在人身依附的关系之上的,也是维护这样一种人身依附关系的。但君主制又不能不抑制人身依附关系的过大发展——因为这样一种发展无疑也会破坏君主的统治,乃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所以儒法之间在古代会有“斗争”。
相应的儒家政治理论,及其背后“公”的观念,是一种相当典型的地主阶级的政治理论。儒家的“公”,实际上就是地主阶级的同义词。特别是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前半期)的这个“黄金时代”过去之后,君主就逐渐表现出对于整个地主阶级的空前的“独立性”,这时君主也因其承担的“普遍”角色而成为了“特殊”的地主,同时地主阶级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能力也不强(对地方政治仍然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这样君主也侵犯到了地主阶级,尤其是中小地主的利益(“抑/不抑兼并”无非是君主和一般地主争夺对小农剩余的剥夺权而已)。正是因为君主权力的膨胀甚至威胁到了地主的利益,黄宗羲等人的政治理论才应运而生。
鼓吹所谓“法家社会主义”的人与古罗马进行类比,作说“没有农民起义的时候,阶级斗争就表现为儒法之争”,但只要翻看一下“正史”,便知道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从来没停过,区别只是在于规模大小。中国古代的自耕农也好,佃农也罢,也和古代罗马的奴隶是完全不同的阶级。
无论儒家和法家,都“俱往矣”,它们只属于过去。马克思在评论路易?波拿巴的时候曾指出,当时的欧洲革命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拙劣地模仿旧的斗争”,中国社会的发展,早已远远超出了儒法能够涵盖的程度,一切使用儒法的类比,都只能成为对现实的扭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