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二课时说课稿

合集下载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数学教案设计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数学教案设计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數學教案設計《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利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方法,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实际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方位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物体的位置。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的含义。

(二)新课讲解1. 教师介绍“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的基本含义,并举例说明。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一个立体模型,让他们用方位词描述模型中各个部分的位置。

3. 教师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物体的位置。

4. 学生尝试自己描述教室中的物体位置,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纠正或补充。

(三)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方位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知识。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描述家中物品的位置,进一步加深对方位词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数学教案设计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数学教案设计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位置与方向知识,包括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以及根据这些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2.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学会如何使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并在地图上标注位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2. 讲解如何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3. 练习在地图上标注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们上次学了哪些方向?”,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教师展示指南针,介绍指南针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指南针确定教室内的方向。

(2)接着,教师给出一张简单的地图,向学生演示如何在地图上标注物体的位置。

同时,解释坐标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如何用经纬度来精确表示位置。

3. 实践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手持指南针指示方向,另一人在地图上标注位置。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教师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然后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检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能否正确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以及在地图上准确标注位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实践操作能力。

但是,也要注意个别学生可能对指南针的使用感到困惑,需要给予额外的帮助和指导。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位置与方向(例2)》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位置与方向(例2)》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位置与方向(例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例2)》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和距离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例2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方向和距离的概念以及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的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方向和距离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情境,学生能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如何运用方向和距离来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和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方向和距离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一个物体的位置。

2.新课导入:介绍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4.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方向词“左、右、前、后”。

–能够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能够根据指令调整物体位置。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方向词的概念及用法。

2.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包括展示方向词的图片或示意图。

2.教具:小物体,如玩具或小球。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向左转、向右走等,培养学生对方向词的感知。

2.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方向词的图片或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左、右、前、后”这几个方向词的含义。

3. 课堂练习
1.让学生利用小物体进行练习,例如:“请把小球放在桌子的左边。


2.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例如:“书在铅笔的后面。


4. 拓展延伸
•老师与学生一起在教室内找寻不同物体,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进行互动练习。

5. 总结反思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方向词的理解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书本上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练习题,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点。

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二单元位置》(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方位词“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使用方法。

–能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描述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方位词的使用方法。

•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方位词。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图片展示物体的位置,方位词的示意图等。

2.教具:卡片、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物体,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引入“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概念。

2. 学习
•给出一系列图片或场景,让学生模仿老师口头指令,描述物体位置,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方位词。

3. 实践
•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描述小组中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加深对方位词的理解。

4. 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方位词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六、作业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写出指定物体的位置关系,并用方位词描述清楚。

七、扩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校园中寻找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拍照记录,并在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掌握好方位词的使用方法,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愿大家都能取得进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说课稿。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主要包括利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不同位置,以及用数对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和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对于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概念,他们可能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但可能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用数对表示不同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用数对表示不同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位置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数对表示不同物体的位置,并交流分享结果。

3.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解释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4.练习: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理解和应用。

5.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数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位置查找等。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理解。

2024《位置》说课稿范文

2024《位置》说课稿范文

2024《位置》说课稿范文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位置》,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方位词和简单的位置判断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的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 认知目标:理解方位词的意义,学会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②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出的位置描述,判断物体的位置。

③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位置感知的兴趣,提高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够根据给出的位置描述,判断物体的位置。

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位置描述和判断。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境导入法、示范引导法;学法:积极参与法、多元智能开发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素材来直观呈现位置的概念和具体例子,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我将使用一段视频,展示一个迷宫游戏的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讨论游戏规则和如何判断角色的位置。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方位词来描述迷宫中的位置,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使用方位词来描述位置,进而导入新课。

2、讲解新知在这一环节,我将使用示范引导法,通过提问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方位词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我会结合具体的图形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位置,并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位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顺序 上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顺序 上下》说课稿

一、說教材分析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2、教材簡析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

本單元是通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

本節內容“上下”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3、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知識技能目標)(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

(能力培養目標)(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素質培養目標)(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情感態度目標)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與學法設計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

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

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距离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位置与方向的关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对方向相对性的理解,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践、交流、思考,进一步掌握位置与方向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方向的相对性,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对方向相对性的理解,以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迷路的孩子如何找到回家的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方向的相对性,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际例题,交流讨论如何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明确方向的相对性,以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位置》数学教案设计

《位置》数学教案设计

《位置》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位置》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位置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

2. 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基本概念2. 如何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位置的概念。

例如,可以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这本书在哪里?”引导学生回答:“在桌子上。

”然后再问:“如果我把书放在桌子下,书在哪里?”以此类推,引入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概念。

(二)讲解新课1. 教师可以使用PPT或者黑板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然后提问:“桌子在哪里?”“椅子在哪里?”并引导学生回答:“桌子在房间的左边,椅子在桌子的前面。

”2.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例如排队买票、开车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位置的概念。

(三)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位置有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例如,“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在小华的右边,那么小明在小华的哪里?”通过这样的练习,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位置的概念。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课堂练习的解答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对于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需要给予额外的帮助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位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例如,让学生描述家里物品的相对位置,或者让他们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标注出各个房间和家具的位置。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通过活动感知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运用对称、相等等概念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难点:理解坐标概念,初步掌握坐标系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位置》教材内容,教学PPT。

2.教学工具:白板、彩色笔、小纸片、参考书籍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小纸片和白板上的坐标轴,让学生猜测横纵坐标的概念,并引出今天的主题。

2.示范和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图形的坐标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坐标系的概念。

3.练习(20分钟):–让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完成给定的坐标练习,检查并讨论答案。

4.总结(5分钟):–整理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坐标系在描述物体位置时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复习(10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出题考察坐标系的应用。

2.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学习图形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对称、相等等概念。

3.练习(2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练习结果,老师对作业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坐标概念和应用坐标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训练和引导,加深对坐标系的理解。

在后续的教学中,将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坐标系。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位置》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位置》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词的概念。

2.能够通过游戏、实践等方式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3.能够进行简单的方位指示和描述活动。

二、教学重点
1.左右的概念;
2.上下、前后的概念;
3.方位词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方位词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在实际中;
2.区分左右、上下、前后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小板书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作业本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入左右的概念,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左右运动动作,引导学生理解左右的概念。

2. 学习
1.基础概念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
2.基础练习:进行有趣的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3.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方位指示和描述练习。

3. 巩固
1.发放练习册,巩固学生对位置概念的掌握;
2.适当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练习成果。

4. 总结
1.整合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
2.引导学生对位置概念进行简单概述。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册上相关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位置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下节课需要更多巩固和拓展练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位置》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位置》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位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四个小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所以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应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应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

现在马上要进入二年级了,还有学生用数手指头的方法做题,但是我从来没有轻视他们,而且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二)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他们在学习《确定位置》(一)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基本方法。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方向的判断和距离的估计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确定位置》(二)时,我需要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对方向的判断和距离估计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难点:对学生进行方向判断和距离估计的训练,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和体验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发现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3.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确定物体的位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

位置说课稿

位置说课稿

位置说课稿一、课程定位“位置”是小学阶段有关空间和方向的核心概念。

本课程定位于让学生掌握基于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提升其空间认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距离感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基础概念: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方向词汇,如东、南、西、北,以及左右等相对方向。

描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尝试描述他们熟悉的地方或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引入概念:通过地图和指南针的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方向的必要性。

教授基础概念:利用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基本方向。

描述方法学习: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使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环境中的物体位置。

总结与反馈:回顾课程重点,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与教材:选择内容详实、生动有趣的教科书。

教学软件:使用互动性强的教学软件,如电子地图等。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公园或校园,实地了解方向和位置。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践活动评价:对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进行评价。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课程的建议和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特色与创新点实践活动:本课程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位置的概念。

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电子地图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仅教授知识,还培养学生的方向感、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结语“位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为目标,注重实践与互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其空间感知和想象力。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3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3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根据具体情境描述物体的位置,了解基本方位(左、右、前、后、上、下)。

2.过程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空间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耐心学习,勇于提问、积极表达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学生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能够理解基本方位的概念,应用到具体情境描述之中。

难点1.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在描述位置时理解方位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粘纸、小汽车模型、小房子模型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方位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基本方位的概念,通过白板上示例物体的位置,让学生说出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方位(如左、右、前、后)。

2.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基本方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描述具体位置1.教师用小汽车模型和小房子模型进行示范,在班上某个同学的位置进行描述,让学生说出物体相对于同学的位置。

2.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描述教室里其他物体相对于自己位置的关系。

第三课时:综合应用1.布置综合性应用题,让学生自主解答,如描述自己家中家具的位置关系。

2.学生对练,互相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理解基本方位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培养了观察、描述和表达的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利用坐标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数对、方向、距离和坐标系等多种方法表示物体位置,提高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对于新的表示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引导和练习,可以逐步掌握。

同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会相对容易一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对、方向、距离和坐标系等多种方法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对、方向、距离和坐标系等多种方法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利用坐标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坐标纸等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位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方法的优越性。

3.知识拓展:引入方向和距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方向和距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方法拓展:介绍利用坐标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坐标系的运用。

2024位置说课稿范文

2024位置说课稿范文

2024位置说课稿范文标题:2024位置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例尺》的位置,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比例尺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应用。

②能力目标:在比例尺的相互转换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比例尺的运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是: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二、说教法学法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

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课前预习法,引导探究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给同学们出个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使用比例尺的场景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其回答的基础上引入今天的课题:比例尺的位置。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

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了比例尺的内容,并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表现形式?有什么联系吗?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课前预习成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说课稿同心县第一小学:杨东波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9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的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将为下节课学习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以及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积累了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但对于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很少接触。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关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等数学活动经历理解数对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数对的认识经历由“表象——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活动引领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构建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结合经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掌握方法→巩固提高、加深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拓展延伸、培养能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六大教学环节。

(一)结合经验;初步感知初步感知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置》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位置》是新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是在学生生活经验对行、列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课时安排
本单元我安排了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掌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如:会说自己的座位位置,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本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会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也是本课时的重点,难点是针对不同的题型灵活应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回忆巩固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到在方格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具体方法为: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分析方格图,并小组交流合作描点,以真正掌握其方法。

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
价值。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1)讲解法(2)情境教学法: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悉悉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3)激趣法(4)逐层练习,及时反馈法: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

(二)学法分析: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观察、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
谈话回顾上一课时教学内容,板书: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课件出示相关复习题,以进一步回忆“数对”相关知识,及举例第几列,第几行,确定位置如何用数对表示
(2)以学生的座位位置为具体情境,以激趣法让学生说说自己及好朋友座位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
强调:数对的前后两个数颠倒,所表示的物体位置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学生熟练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后,接下来过渡到学习在平面方格图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讲授新课
1、(1)学生准备出方格图,同时课件也出示方格图,通过观察、分析图上信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说一说,明确什么表示列,什么表示行
(2) 接下来学生自主尝试在方格图上标出数对的位置,如:第七列,第五行,数对(7,5)
小组合作交流订正,派代表说说找位置的方法,师总结:强调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再加以练习巩固。

2、(1)课件出示,激发兴趣,说说小动物们在哪里?
(2)课件出示学校附近地图,说说各景点的位置
过渡语:指出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尽量使学生的动口说,动手能力相结合
游乐场的平面图、课本做一做(在方格图上描点画图,总结方法)
四、拓展练习
五、课堂小结(出示课件,总结填空题,以明确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