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采访中的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新闻采访纵横谈

新闻采访纵横谈

新闻采访纵横谈作者:华景琴来源:《活力》2009年第14期新闻采访是新闻的源泉。

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同样,新闻的源泉必须经过认认真真深入基层,深入采访对象,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调查研究,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使有血有肉的新闻以高屋建瓴之势赢得新闻价值,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给受众读者与观众的作用。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这个道理。

纵观历史上报纸广播乃至今天电视新闻,凡名篇佳作之战,必经成功采访之途。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这既是马克思关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简要概括,又是对我们如何做好新闻工作的一种提示。

因为新闻工作从根本上说来,也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者。

笔者认为,搞好新闻采访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凡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就要着先了解一下采访的事件与对象的有关情况。

有目的、有目标地准备一些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而不至于到那不知从什么角度采,问些啥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

换句话,不至于跑题或谈不到点子上,挖不出典型事例,出现牵强附会的尴尬局面,浮皮潦草、鸣锣收兵、一无所获。

同时采访前要对相关的同类型报道,有关上级政策、法规都要学习和掌握,而不至于出现违背党的方针政策与法规的宣传。

要做好采访或调研提纲,做到有备而来、运筹帷幄。

第二,要边采访边分析,开动头脑“加工厂”,实事求是,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有的记者凭着道听途说一点信息,到那就非让人往他提前拟定的框框上说。

可被采访的对象老是说“这方面,我们还没做到”。

新闻最忌“拿靴子找脚”,违背事实,胡编乱造。

因此,就必须尊重事实。

有的时候,你要采访的事他没有。

可他顺便说出一些别的内容一闪即过。

如果你不留心,便轻易溜掉,另一个好的新闻线索十分可惜地就被淹没了。

这就是遇不上伯乐之悲哀和缺憾。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与法规第一章新闻传播伦理概述一、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所谓“职业道德和伦理”大体包括工作观(人为什么要工作?)及专业规范两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较欠缺的部分。

从《圣经》的观点来看,工作有三重意义: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及服事上帝。

在人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职业道德和伦理格外重要。

二、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媒体职业道德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循体现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工作观)和体现特殊性的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个因素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

☐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是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核心,是决定新闻应该如何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的行为准则。

三、可运用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康德的绝对命令、英国的功利主义第二章新闻传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规则一、新闻行为的评价标准1、符合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

2、符合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要求。

3、符合新闻工作惯例新闻要真实、报道要客观、采访要深入、评论要公正等。

4、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二、道德总原则:利益净余额1、道德的终极标准:善恶原则2、善恶六原则: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他。

三、记者扮演角色注意事项:⏹不能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新闻;不能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不能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取军事资料。

⏹记者不能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不能改变其自然性别角色。

四、隐性采访应遵循下列原则:⏹公共利益原则。

暗访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如¡“地沟油”的采访⏹别无他法原则。

只有当显性采访之路不通,又必须了解事件的真相时。

比如《华氏911》⏹场合的公共性原则。

暗访的场所有规定性,非公共场所不经同意,不得进行拍摄、录音、笔录,否则便是侵犯隐私权。

⏹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记者暗访可能要承担成为不法行为的旁观者或间接参与者的风险,在掌握了许多内幕和细节后,不该和盘托出,应省略一些细节,将潜在的有害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

媒介伦理复习资料

媒介伦理复习资料

媒介伦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伦理或道德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职业道德,就是指在新闻传播机构中从事采写、编播、信息交流沟通、宣传策划、出版发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他们之间及其与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新闻自律:即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是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

新闻他律:即指政府、组织及个人运用法律、法规对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传播职业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是以法制为核心的。

虚假新闻: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有偿新闻:一种以金钱或卖物为中介买卖新闻的现象,通过交换买卖捞取实惠。

低俗新闻:冷漠新闻:人道主义:一种思想体系。

其根本观点是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或尊严。

核心内容:重视人的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己以合理的保护和提高,对人施之以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法:法制: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宪法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及与此相关的制度。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新闻法制:重要政务新闻:党和政府的重要新闻,主要指(1)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

(2)重要文件。

(3)重要会议新闻(4)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5)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6)重要人事任免(7)领导人去世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

职责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有关观点,立场。

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秘密: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事项。

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或外交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电视新闻节目伦理思考

电视新闻节目伦理思考

六、可以借鉴的伦理抉择模式
任何一个决定的做出都必须对一系列价值 观进行清理,这些价值反映了我们对社会 生活和人类本性的设想。例如,审美价值 (和谐的、令人愉快的),专业价值(创 新的、及时的),逻辑价值(一致的、正当 的),社会文化价值(节俭、努力工作) 和道德价值(诚实、非暴力)。
六、可以借鉴的伦理抉择模式
二、新闻伦理的涵义
差异主要表现在突出的重点 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等。 一些国家特有的规范有:新 闻从业人员不得从事商业和 广告活动(法国、加拿大 等),一般不得报道自杀或企 图自杀的新闻(瑞典、挪威 等),不得破坏种族关系与宗 教关系(英国等)。
二、新闻伦理的涵义
新闻伦理(Journalism ethics)属于职业伦理的一 种,是指从事采访、编辑、出版、播出、经营、管理等新 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 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媒体及其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 求而制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具有非官方和非法律的 性质,无强迫性、无处罚条款,它积极求诸于从业人员高 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三种原则的比较
从亚里士多德到密尔:伦理学焦点的变化
• 哲学家
观点
普遍的理解
强调
• 亚里士多德 中庸之道 美德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
行为者
• 康德 •
绝对命令 (1)你的选择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将博爱、仁慈视为结果,而不仅仅是手段
行为
• 密尔 •
实用原则 行为正确与否是由它对理想的结果所作的贡献决定的 结果
五、电视新闻的伦理选择标准
电视新闻 的伦理选 择标准
康德的“绝对命令 ”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
密尔的“最大幸福原则 ”
康德的绝对命令
• 康德的绝对命令声言,一个人的 行为应当基于这个前提:即一个人做 出的选择能够成为普遍规律。此外, 他还提出博爱和仁慈应当是行为的目 的,而不应当仅仅是手段。康德将这 两个准则称为“绝对”命令,意味着 对它们的要求不能屈从于条件因素。

浅谈记者采访中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记者采访中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记者采访中的方法与技巧作者:韩冰来源:《活力》2016年第10期[摘要]新闻采访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具有规律性和技巧性。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

由此看来,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

采访技巧不仅关系到采访的完成,也关系到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完整性等。

围绕记者采访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的方法与技巧,结合本人多年在电视编采一线的工作经历,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新闻采访;方法;技巧一、充分准备、未雨绸缪,是做好新闻采访的基础和前提著名新闻评论人梁宏达先生说,要拿出一篇好的新闻稿件,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各方面的基础常识必不可少。

因此,积极充分地做好知识储备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

一旦需要采访当事人,首先就可以对采访对象、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有关方面情况,做到提问心中有数,采写有的放矢。

要有针对性地对有关采访事件的背景、事件、环境、现状、原因、问题等进行了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要反复酝酿主题,深入了解事件内幕或人物背景,特别是要懂得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要查找相关资料,可提前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拟订制作好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2013年11月20日,七台河市勃利县与佳木斯交界处发生一起4.7级地震,因为是突发事件,省台急着约稿,而笔者对一些应该具备的地震常识知之甚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采访中一时乱了方寸,结果,稿件背景交代略显单薄,采访内容不够厚重,遭到了省台编辑的批评。

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作者:那木吉力道尔吉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6期摘要:一篇优质新闻报道,需要记者重视采访技巧。

只有新闻记者熟练掌握采访技巧,才能灵活运用访问方法,获取更真实的新闻材料,给人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本文将从探究新闻记者采访技巧为切入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全面提高新闻记者采访质量,充分发挥新闻价值,写出更多无愧人民和时代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采访技巧;新闻;记者新闻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应充分重视新闻质量,这对新闻记者在采访和自身专业素养方面都有很高要求。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更重视新闻时效性、实事求是,注重挖掘新闻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新闻价值,有利于推动新闻业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新闻采访内容在进行新闻采访过程中,准确定位采访内容,有利于顺利开展采访工作,充分发挥新闻报道价值。

对采访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可以提高新闻采访效果。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需要把握住当前热点话题,采访百姓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报道过程中抓住热点,可以吸引更多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有利于受众群体产生共鸣。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应创新思维,选择更适合的新闻点进行深入采访,不仅实际解决问题,同时具备社会意义。

记者采访的新闻内容,应更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以及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记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敏锐洞察力抓住新闻重点内容,不断深入挖掘新闻,给人们提供更多真实的新闻资讯[1]。

二、注重新闻采访前相关准备工作首先,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确立新闻采访内容的要点,综合分析选题工作。

工作人员在确立选题以后,需要开展全面分析,找到新闻采访要点和受众的兴趣点,制定新闻采访提纲。

针对采访过程中需要问的问题应提前做好准备,问题应具备一定的价值性和针对性。

通过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显示出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了如指掌,有利于采访的对象对采访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与新闻记者交换意见。

浅说时政新闻的采访

浅说时政新闻的采访

浅说时政新闻的采访作者:言靖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8期在各类型新闻事件中,时事政治类是最大量也是最容易出新闻的部分,影响往往深远,地位十分重要和突出。

因此,做好此类新闻的采访报道,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中之重。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寻找时政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会帮助记者看得远些,更好地指导我们对时政新闻的采访。

具体来说,这些方法主要有:上下结合时政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之一是从“上面”的政策规定、交流材料中搜集。

这些来自“上面”的信息如果没有基层的具体的信息作支撑,有的显得宽泛而空洞,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不具体;有的与基层实际不相符。

时政新闻的采访应该是上下结合,既要采访上级领导机关、管理部门,又要采访基层单位。

从实践来看,时政新闻采访的上下结合的采访方法可以用来验证信息的真伪,可以为综合信息寻找具体的注脚和解读,也可以为政策信息寻找反馈。

例如,2007年2月2日发生的河南渑池县天池镇兴安煤矿火灾事故,死亡人数被当地政府公布为7人,而随后,河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兴安煤矿火灾事故调查组组长李九成10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经初步认定死亡人数已达24人,有17人被故意瞒报。

正是由于记者谨慎对待“上面”的信息,敢于质疑,作了上下结合的深入调查采访,才没有偏听偏信,维护了新闻真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也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从认识论上来看时政新闻“上下结合”的采访方法,就是我们在采访中不但要认识,还要去实践,要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才能将时政新闻采访做得更好,更加真实、全面,为受众所信任。

点、线、面相结合时政采访要注重“点”“线”“面”结合,做到多角度全方位。

时政报道要注重“面”和“线”上的采访,做到胸有全局,居高临下。

没有“面”和“线”,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现导向偏差,甚至犯错误。

有了全局的“面”和“线”,还要从“点”上贴近人们的生活,深入基层采访,形式多元地反映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归新闻本位——新闻播音的中庸之道

回归新闻本位——新闻播音的中庸之道
的实际感受。
二、“ 播’ ’“ 说’ ’ 的有机融合和互补
春江 水暖 鸭先知 , 观众 是最早对这 种播音主持风 格表
示 出不满 的人群 。在 电视 逐 渐市场 化之 后 , 综 艺娱 乐节 目
开始 增多, 港台 的主持方 式被 内地学 习模仿 , 播音主持界这 才大 开眼界 , 见 识到 境外 电视人 的主流 , 慢慢 正视 传 统做 法 的不足 。 不过 受国内新 闻形式的限制, 新闻播音 员只有在
种 “ 死” 的 、“ 格式化 ” 的语言, 这类 新闻播音 的语言表达态
笔者 以为 , 这其 实是一种 情结 , 要的是 那种 字正腔 圆的权
威感 , 并从中 “ 领悟 ” 国家 的意图 , 与高层 “ 保 持一 致”, 最
具代表 性 的便 是 《 新 闻 联播 》 的播音主 持人。 之所 以今 天
常说话最 接近 的语 速和 音调。 播 音腔强调字 正腔 圆是对 的 , 因为音 , 但 没必 要语速 过 慢 。 这 是 意 图引起 观 众注 意 、 达 到强调 效 果 、 塑造 权 威性 的一种 手段 。 音调 也时 高时低 , 看似
牌加 多宝为您冠 名的加多宝凉 茶中国好声音 喝启 力添 动 力娃 哈 哈启 力精 神保 健 品为 中
国好 声音加 油 ……有 网友评论 说 “ 神了 ” 。 的确 , 在 国内 的播 音主持 界 , 这 样高速 地 念 出台词的播音 方式有点 “ 离经 叛道 ” , 与我们 几十年来 听惯 了的播音风 格格 格不入 。 事实上 , 在综 艺娱 乐节目里, 播 音风 格早就变 了。 英 国的老牌 电视台认 为电视 有三个基 本功能 : 第一个I n f o r m告知 , 第二个E d u c a c e 教育,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应当提倡中庸之道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我代表正方辩论队,就当代中国是否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这一议题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内涵。

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平衡,主张在不同的对立面之间找到中间的均衡点,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当代中国,我们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挑战,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德的平衡等等。

中庸之道正是能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通过中庸之道,我们可以寻求不同利益的平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其次,中庸之道有助于培养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

中庸之道注重审慎和克制,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修炼。

在当代中国,我们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和利益诱惑的诱惑,不少人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大局之上,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因此,提倡中庸之道是有助于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品德的塑造,培养审慎和克制的习惯,在道德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众利益。

最后,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对于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通过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倡导和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包容,适应了当今多元世界的发展趋势,可以为国际交流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倡中庸之道,我们可以解决社会矛盾,培养人民的道德修养,同时维护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

因此,我坚信,当代中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庸之道。

谢谢大家!正方辩词二辩:应当提倡中庸之道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我是正方辩论队的二辩,接下来我将继续阐述正方的观点:当代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中庸之道强调平衡与和谐,并能够有效应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

浅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浅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浅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作者:朱贵森来源:《采写编》2014年第03期一、新闻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新闻记者是一种神圣的职业。

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工作上,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为文先为人,记者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

记者不能说假话,不能搞假新闻。

党和人民群众之所以信赖记者,就是因为记者忠诚老实,新闻是要求实事求是的,记者报道新闻必须客观真实,千万不能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去捏造事实,歪曲事实。

记者虽然不是法官,但要求和法官一样公正,只有公正,才会说真话,讲真实。

倘若谁给了一些好处就为谁说话,就违背了记者起码的职业道德。

诚实公正是做人的本分,更是记者从业的原则。

记者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起着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的作用,因此,记者自身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古人云,"无德者居高位,是播其恶于众."记者记者,并不是一般的记事者,一条新闻稿件的真正价值是它文字背后的所指,在于它所放射出的思想的火花,在于他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所谓的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用优秀的作品教育人.若是记者本身道德修养不够,很难说他的作品如何,俗话说文如其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所以,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道德观,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区别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地报道。

二、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做一名好记者,就必须学会体察民情,真正为民鼓与呼。

时刻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让政府及时了解民情,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不负人民的厚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不断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记者的采访礼仪

记者的采访礼仪
开口说话时,记得三件事: 尊称、问候和介绍;
与人见面时,勿忘三件事: 握手、名片和姿势。
称呼
1、日常生活中的称呼 ①尊称。对长辈称“您”、“某老”、“您老” 、“姓+ 老”、“名加老”, 对平辈称“您”。 晚辈称“你”。 ② “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 注意区别“小姐”、“夫人”。 ③用职务、职称称呼。 ④姓名或姓、名加辈份。
仪表风度——仪容修饰
仪容修饰的五大原则
(一)自然的原则
(二)美化的原则 (三)协调的原则 (四)礼貌的原则 (五)健康的原则
第一感受和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良好的仪容仪表既是自身个性特征、审美
情趣、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彰显。
穿着不得体引人反感
08年 8 月,美国某知名金融机构的总 裁来华访问,并在公司公共关系总监的安 排下,接受了国内十几家财经媒体记者对 他的专访。采访结束后,总裁对自己的公 关总监抱怨,是不是邀请来的不是专业的 财经记者,或者对本次采访不够重视。原 来,总裁看到前来采访的个别记者穿着非 常随便,男记者穿着短裤、凉鞋,而有的 女记者则穿着低胸露背的夏装。这和被采 访的总裁西服革履的穿着与五星级酒店会 宾厅的场合都十分不相称。
修为 幸
养身、养

心、养神

修精气神


——“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生存于社会的奠基石”
何谓“礼仪”?
“礼”字指的是尊重 “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
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
“仪” 者,仪式也 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
形式。
礼仪在采访中的重要性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 行各业的人打交道。采访活动中, 记者良好的形象易于被被采访者接 受,并对记者产生良好的“第一印 象”,从而自愿建立与记者的合作。 反之,则大相径庭。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权自信的文化之根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权自信的文化之根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权自信的文化之根李淑英,江宇靖(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人权是文明时代的产物,文化是人权理论形成的基础,不同的文化传统建构不同的人权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权理论的基础㊂中国人权自信源于人权理论研究摆脱 学徒状态”而走向 自我主张”㊂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一方面,中庸所蕴含的 过犹不及”㊁ 和而不同”和 权变时中”等思想为中国人权理论走向 自我主张”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另一方面,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为建构中国人权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㊂中庸作为中国人权自信的文化之根,其时代局限性体现为对作为个体的人及其权利的忽视㊂〔关键词〕中庸之道;人权;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F092;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7)04⁃001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到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㊁风格㊁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㊂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㊁论文数量㊁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㊁学术思想㊁学术观点㊁学术标准㊁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㊂要按照立足中国㊁借鉴国外,挖掘历史㊁把握当代,关怀人类㊁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㊁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㊁中国风格㊁中国气派㊂”[1]习近平总书记的5㊃17讲话,直接而清晰地说明了建构自主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即它是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具体化㊂5㊃17讲话还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㊁道路和方向㊂ 立足中国㊁借鉴国外,挖掘历史㊁把握当代,关怀人类㊁面向未来”表明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在于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㊁面对当代中国,解决中国问题,建构中国特色理论㊂因此,中国人权理论的建构是实现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其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依循这样的原则和道路㊂要实现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建构必须首先厘清文化与人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权的关系㊂一㊁人权是文明时代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权理论建构的基础人权思想并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人们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逐渐形成的㊂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氏族社会中,人与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人们没有世界之于人的对象化概念的存在,因而也不可能形成关于权利和义务的概念,自然也就根本不会形成人权概念和思想㊂ 在氏族制度内部,还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分别;参与公共事务,实行血族复仇或者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种问题正如吃饭㊁睡觉㊁打猎究竟是权利31收稿日期:2017⁃01⁃06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 基于认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机制研究”(LN2016YB009);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以经济学为例”(2015137)作者简介:李淑英(1978-),女,山东平原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㊂E⁃mail:42998123 @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㊂”[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财富的增多,阶级慢慢形成,与之相随的就是不同物质财富拥有者之间地位和权利的差异,而人权概念和思想就是在人们意识到丧失了某些权利并通过斗争争取这些权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对基督教世界来说,人权思想只是上一世纪(18世纪)才被发现的㊂这种思想不是人天生就有的,相反,只是人在同迄今培育着他的那些历史传统进行斗争中争得的㊂因此,人权不是自然界的赠品,也不是迄今为止的历史遗赠物,而是通过同出生的偶然性和历史上一代一代留传下来的特权的斗争赢得的奖赏㊂”[3]因此,人权从最初的概念起源上讲是伴随着斗争的,而这种斗争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历史㊂与自己历史的斗争形成了人权概念和思想的同时也为人权思想和理论圈定了界限㊂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权是人人都具有的,但并不是人人都意识到并去争取,进而享有的,而这种意识就来源于历史和文化,换言之,人权是具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来源于历史和文化㊂ 人权是教育的结果,只有争得和应该得到这种权利的人,才能享有㊂”[3]因此,任何人权思想的形成和人权理论的建构都离不开现实的历史文化语境㊂西方人权思想和理论的形成离不开西方社会历史文化传统㊂西方文化一直以来注重的是个体的自由和平等㊂古希腊时期有关于个人权利的概念;古罗马法中有许多法律原则都体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基督教教义中关于 人的普遍同胞关系”的表述也把平等的主体看作是独立个体的人;文艺复兴时期更是个人理性得以彰显时期,它成为近代西方人权理论形成的直接理论资源,为西方人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㊂从这样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人权概念,人权主体必然被论证为个体的人,马克思关于人权的研究虽然对个人主义有所反思,但也逃离不了这样的文化传统㊂ 所谓的人权,不同于公民权的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就是说,无非是利己的个人㊁同其他人并同共同体分离开的人的权利㊂”[3]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权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㊂人权”是舶来语,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人权概念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形成的,如果要真正理解人权就必须从其形成历史中去把握㊂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人权概念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㊂关键在于什么意义上或者什么层次上的人权思想,以及用怎样的方式表达,我们又如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构中国人权理论体系㊂二㊁中国人权自信源于摆脱人权研究的 学徒状态”而走向 自我主张”自从习近平总书记的5㊃17讲话以来,国内关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比较多,也形成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成果,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4]提出,建构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前提就是在当今历史实践中如何使我们的学术摆脱 学徒状态”而走向 自我主张”㊂他认为, 学徒状态”对一个学术而讲是必经过程,中国学术经历一百多年的 学徒状态”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是毋庸置疑的㊂但是,对于一个学术而言,不能停留在 学徒状态”,因为 学徒状态”的主要缺陷就在于它是依赖的和因循的,它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外部反思㊂真正的学术应该是有 自我主张”的,而实现从 学徒状态”到 自我主张”的根本方法就是批判㊂这个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㊂一方面人权理论对于人权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人权理论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㊂中国人权实践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人权理论的建构立足中国人权实践基础,通过对西方人权理论的批判性吸收,针对中国现实和问题进行体系化和系统化的过程㊂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具有 澄清概念和划清界限”的基础性作用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一直以来不存在单子式个人以及建基于此的市民社会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人”及其形成的人权思想和理论必然与西方不同㊂中国传统文化讲 修身治国平天下”,做人做事是同一的,家庭伦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强调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承担者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整体,而不是单个的个体的人,这与西方人权理论中的个体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而这种家国与个体之间的不同基础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最根本的差异㊂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它对于中国人权理论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41面:一方面中庸所蕴含的 过犹不及”㊁ 和而不同”和 权变时中”等思想为中国人权理论研究摆脱 学徒状态”从而实现 自我主张”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另一方面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为建构中国人权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㊂三㊁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为中国人权理论研究摆脱 学徒状态”从而实现 自我主张”提供了方法论依据中庸之道是中庸思想的具体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㊂一般认为,中庸思想形成于孔子,在子思㊁孟子㊁荀子那里也均有一定的发展㊂子程子曰 不偏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㊂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㊂”[5]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治国平天下,做人做事是一致的,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同时还是为人治世之道,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也是一种最高的智慧㊂从理论思想的角度讲,中庸既是个人道德境界的最高点也是实现国家社会政治稳定和谐的成功之道;既是对个人修为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外在社会发展的要求;既是个体实践的规范也是社会运行的原则㊂诗曰 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㊂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㊂”[5]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讲,中庸强调的是内外㊁前后㊁左右㊁上下等的和谐共处,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而且强调抑恶扬善㊁抑强扶弱,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独特民族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可以说是 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文化形态集成”[6],简言之,中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㊂具体而言,中庸之道对于建构中国人权理论的方法论启示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过犹不及㊂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㊂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㊂”[5]在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能采取过激的姿态,不然就同不足是一样的效果㊂中国人权研究需要批判性地借鉴西方人权思想和理论㊂西方人权理论形成和发展要比中国早,而且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人权研究不能跳跃更不能忽略,而且西方人权对世界文明以及世界人权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㊂中国人权理论研究应该坦然于 学徒状态”的必然性㊂但是,在认识到 学徒状态”必然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具有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既不能跳开西方人权理论而完全从中国文化自身中寻找人权思想,也不能过分强调西方人权理论的普适性,从而脱离中国人权研究的基本 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㊂因此,对于西方人权理论,我们不能完全机械地照搬,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借鉴和吸收㊂第二,和而不同㊂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㊂”[5] 和生实物,同则不继”(国语㊃郑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 和”是人通行的道路,是天下之达道,同”则为清一色,其效果与和”正相反㊂ 和而不同”是中庸之道所主张的人们对待多种矛盾的态度或追求的目标,孔子也力图把 和而不同”的原则贯彻到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他对待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㊂中国人权理论研究要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㊂人权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范畴,其基本内核思想具有普适性,但是,不同文化语境中对人权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㊂西方人权理论的文化基础是个体的人,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不然,但是,并不能由此判定人权理论的对错好坏,多种人权理论的共存才能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㊂和而不同强调的就是,只有互有差异甚至矛盾对立的多种因素㊁多种事物之间相互依赖㊁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和谐整体才是具有生命力的㊂因此,无论是用西方人权理论同化中国人权,还是中国人权概念同化西方人权思想都是 同而不和”,必然 不继”㊂第三,权变时中㊂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㊂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㊂”[5]中庸之道虽然是天下的正理,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化的㊂能够不断地与时而进,根据具体条件实施合时宜的中道,才是真正的君子所能行的中庸之道㊂实践是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的,倘若不能知情而变,则 中”亦不 中”了㊂所以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㊂”(论语㊃里仁)这里所指的就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51该怎么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所谓的适合情理就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权变是达中的最高手段,它是在事物变化中求得中道㊂中国人权理论体系的建构是在中国人权实践基础上的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㊂中国人权理论的建构并不是形成某些教条,而是要针对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形成适合中国当前人权实践的人权思想和理论,并且随着中国现实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完善㊂ 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㊂”[7]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人权意识和人权观念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人权实践也不断发展,建基于此人权理论也必然发展㊂四㊁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为建构中国人权理论提供思想资源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中国人权理论的建构不仅不能脱离这一特质,而且也只能建基于此㊂ 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术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经历,而任何一种发展成熟并产生伟大成果的学术都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即逐渐摆脱它对于外部学术的 学徒状态’,并进而提出它的自我主张 其本己的自律性要求㊂”[4]对于中国人权理论的建构而言,就是要兼具包容性和批判性,在广泛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成为 能思的和批判的” 自我主张”,从形式上来说,就是真正根植于本民族的 活的语言”中;从内容来看,就是能够批判的脱离外部反思,从而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本身之中㊂第一,重 人”和 仁”,中国人权理论继承了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并非是西方文化中单子式的个人,而是与家庭㊁国家和天下联系在一起的,集理性㊁人伦㊁道德㊁本性于一体的人㊂子曰: 仁者爱人”, 仁也者,人也㊂合而言之,道也㊂”[5]孔子所说的 仁”是指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观念,包括孝㊁悌㊁忠㊁信㊁温㊁良㊁俭㊁让㊁中庸等美德㊂虽然范围如此之广,但其基本含义是 爱人”,孔子关于 仁”的思想提出,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 人”,而且并非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社会性的人㊂不仅如此,孔子还把 道”视为 人”和 仁”的统一,实际上是把道德作为人性的主导,认为人的本质在于有 道”,而要遵循 道”就要讲求 知”和 义”,这样就从 知” 义”等社会方面进一步肯定人的价值㊂因此,从人权方面讲,不管包含中庸在内的儒家思想怎样在 仁”的圣光下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作掩护,但它毕竟充分肯定了人及其价值㊂而且,孔子 仁者爱人”的口号,也从人与动物区别的角度,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性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㊂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㊂曰 未知生,焉知死?’”[5]即使是讲鬼神,也是基于对人及其人的价值的肯定,把人看作是与天地等同的,敬鬼神及丧葬礼等都是基于人而出发的,这还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进一步肯定人的社会性,换言之,从社会角度来看待人及其人的价值㊂第二,重 中”和 和”,中国人权理论是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㊁权利和义务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㊂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㊂”[5] 中”是指对立面的和谐㊁统一和平衡,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状态; 和”是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和谐㊁统一和平衡的状态,与 中”相对,它体现了事物的表层状态㊂ 中”与 和”二者是相互依赖的, 中”是前提, 和”是目标, 中” 和”的有机统一就是和谐㊂达到中和的境界,则天地各得其位,万物皆能发育生产㊂以中庸来为人处世就是要 以和为贵”,寻求和谐与包容㊂而这个和是 和而不同”的和,即事物对立基础上的统一㊂因此,中国人权理论是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既包含具有普适性的人权核心思想,也要包含与具体文化和国情相适应的特殊人权思想,既要运用人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平等㊁自由㊁权利等),又要从中国现实出发重新诠释这些概念的内涵;中国人权理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即要寻求和保障个人和社会整体的权利,也要强调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无论是个体对民族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还是民族国家与社会对于个人权利应该给予的保障;中国人权理论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权利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对的,中庸的目标就是和谐,当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利出现相对的时候,就要求在二者之间各自让渡从而实现二者的和谐㊂第三,重 德”和 义”,中国人权理论是注重社会道德伦理的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要以社会和谐为主要宗旨,这样一种把个人与群体㊁社61会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人的社会行为规范,由此会形成以他人为重,以群体㊁国家为重的伦理道德观念㊂儒家的 修身治国平天下”把平天下作为为政目标,而且把德看作是做人处事为政的根本㊂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㊂”[5]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伦理哲学㊂而对人的道德要求就是以天下为先,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㊂”[5]这种伦理哲学突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修身的标准就是心怀天下,这样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并非外在的机械统一,而是内在的有机统一㊂这与西方文化中市民社会中的单子式个人有根本的区别,单子式个人是以利为先,而传统文化中人是基于社会的人,必然会重 义”轻 利”㊂这样的心怀天下㊁以 义”为先的观念是对人权理论中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诠释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义”是 德”的充分发挥,基于社会性的人承诺履行义务和责任的前提是其所拥有的个人权利,而如果要行使这些个人权利的结果会伤害他人则被称之为 不义”㊂因此,权利是相对的,权利是相对的来源于 义”,是由 义”来界定的㊂而 义”中又蕴含着 德”,而这本身就包含着义务的意味㊂传统文化中的 德”和 义”深刻解读了中国人权理论中个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性㊂五㊁中庸对于建构中国人权理论的时代局限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有其继承性和时代性,而人权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现实的文化语境㊂因此,中庸作为中国人权自信的文化之根,也具有时代局限性㊂其时代局限性具体体现为对作为个体的人及其权利的忽视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很注重人及其价值,但是从上面的论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更多是基于社会角色的人,因而它更强调人的义务,而不是人的权利,尤其是个人的权利㊂可以说,小到家庭㊁大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人对其所具有的义务,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㊂”[5]由此,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㊂”[5]仁㊁敬㊁孝㊁慈㊁信这一切,都将以 礼”来保证㊂在 君君㊁臣臣㊁父父㊁子子”的森严等级之中,个人的权利被淹没了㊂所有的人不是君,就是臣,不是父,就是子,不是夫,就是妻㊂在这个从小到大的一层套一层的 家庭”里,重要的不是让人拥有什么权利,而是要求他去尽扮演好各自特定的角色的义务㊂因此,这里的人都是具体的人,每个人都由于其不同的身份而被不同地看待,这样的观点,也必然会对人权中的其他概念的理解形成影响㊂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身份不同,人与人之间所有遵循的 德”和 道”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必然的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则是抽象的了,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仅仅是理论上的平等㊂中庸思想中虽然注重人,但是这样的人一旦落到现实中,就必然会被某种社会角色所规范,其言行必然要遵循这些规范,而为这些社会角色规范的确定却具有深刻的时代性,由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成为一种理论上的平等,而这也正是中国人权理论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丰富人权思想的同时,需要进行批判的地方㊂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40.[4] 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J].学术月刊,2012,(7):47-52.[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39,19,18,147,367,125,37,28,5.[6] 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6.[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6.(责任编辑:兰桂杰)71。

论中庸之道对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影响

论中庸之道对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影响

论中庸之道对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影响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和为贵。

这种优良传统文化对周恩来的外交思想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恩来汲取中庸之道之精髓,提出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将中庸之道的和合精神创造性地应用到外交实践中,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

标签:中庸之道;周恩来;外交思想;影响周恩来和平外交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小时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度过的。

这些因素使他具有了极其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而他的和平外交思想就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最好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是极其重要的思想。

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中和思想。

中庸之道体现出来的中和思想是一种积极的调和,它的中和、和而不同及和而不流的思想就是要将不同的事物互相协调,将对立的方面各汲所长融为一体,形成更为积极的东西。

中庸之道的和合精神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次,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食粮。

其中周恩来的外交思想风格的形成就深受它的影响。

一、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平共处。

在他经历的众多外交事件中都体现着他对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外交理念的追求。

他主张国与国之间要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建立国际间的平等外交。

这正是对中庸之道“和为贵”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之道中指出做事要不偏不倚,执守中道,不能偏激,既而达到中和。

周恩来在新中國成立后就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我们要依靠进步,争取中间,分化顽固”[1]的外交思想,希望以此来调和各国间的矛盾,反对帝国主义及霸权主义,维护人民的利益,争取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周恩来将这一思想应用到了外交实践中。

在1953年12月,周恩来与印度就西藏地方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的原则。

将此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

浅谈新闻记者的道德修养问题

浅谈新闻记者的道德修养问题

浅谈新闻记者的道德修养问题[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新闻记者是一种神圣的职业。

记者所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素来被誉为“无冕之王”,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

记者与其它职业相比,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将发生的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真实传递给受众,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记者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起着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的作用,因此,记者自身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古人云,“无德者居高位,是播其恶于众。

”记者记者,并不是一般的记事者。

一条新闻稿件的真正价值是它文字背后的所指,在于它所放射出的思想火花,这就是所谓的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用优秀的作品教育人。

德高为范,只有自己德才兼备,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若是记者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很难得说他的作品如何,俗话说文如其人。

古人又说,宁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记者理所当然应是“君子之儒”,如果记者忽视自身道德修养,片面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这叫舍本趋末,最终结果是业务素质难得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根本原因就在此。

记者是社会大众的传声筒,因此,它理应为受众传递最为真实和准确的信息,这是禀承对受众负责的原则,更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但近几年来,许多记者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制造出一些虚假新闻,从而误导大众,给社会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同时,也严重损坏了记者在公众前的形象。

除了制造虚假新闻,还有一些记者为了自己工作的方便,或者为了吸引眼球,不顾别人的困难与处境,揭他人隐私;为了能挖到“爆炸”性消息,更是不惜采取骗、哄、诈、恐吓等卑劣手段采访。

这些行为都是违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

身为记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最新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精品

最新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精品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是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

有经验的记者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是新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顺利而成功的完成一次采访,并非轻松简单的一件事,记者只有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要使采访事半功倍,记者应在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等方面多加留心。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表现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

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

努力采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稿子。

当然,新闻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用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

总的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

1.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

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采访我市绿色产业发展情况时,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现场气氛非常尴尬。

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2.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

论新闻采访中的中庸之道

论新闻采访中的中庸之道

论新闻采访中的中庸之道孔子曰:“中庸为之德也。

”中庸乃从几千年前古人就开始提倡的为人处世之道,传至当今中国人甚至把“中庸之道”上升为一个民族立身之本的智慧。

可见中庸之道有它强大的生命力。

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领域,它都是极其重要、极其根本的道德品质。

因而中庸在新闻采访中也有它的大用处。

何为中庸,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传媒人深思熟虑,并且在实践中多加揣摩的。

“中庸”并非像字面意思,中规中矩,平平庸庸。

“中”应为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庸”即尊重事实、合乎情理。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是公众的喉舌,也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应该报道什么新闻,怎么去报道这些新闻,从什么角度把新闻传达给大众?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抛弃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只为开导民智、向导国民而报道,只为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肩负而报道?这些接踵而来、咄咄逼人的问题,为新闻工作者吹响了职业道德危机的号角。

诚然,只要深谙中庸之道,做到符合“中”和“庸”的具体要求,一切嘈杂的问题都将立即灰飞烟灭。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度与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行。

”因而要做到中庸,我们不要懦弱,也不要鲁莽,要学会有勇有谋。

记得凤凰卫视的目标是一首诗,“我和谁都要争,和谁争我都要拼尽权利;我争新闻的报道权,其次是解释权;我用翅膀守护着华人‘知’的权利;新闻在哪,我就飞到哪。

”为什么要争?因为我们沉默得太久,因为我们的声音太微弱了。

这种沉默与微弱程度未免与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数量太不相称。

全球人口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将中文,但华语媒体传播的信息只占世界传媒信息的5%。

国民一定纳闷,我们不是有央视吗?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媒体机构仍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宣传职能,为了宣传党和国家的利益和政策。

这不免使得信息过于单一及不完整,无法满足国人当今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造成一种信息的饥渴甚至是汉语文化的衰退与枯竭。

记者的采访礼仪

记者的采访礼仪

仪表风度——言谈礼仪
交谈时语言要文明、礼貌、准确,注 意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结合。
A 、无声语言:(占55%)即肢体语言; B 、有声语言 :说话速度不宜太快, 也不宜太慢,最适宜的速度是每分钟120个 字左右。 说话时必须发音正确、清晰易懂。 交谈时的语调应抑扬顿挫,能表达出自 己的情感。 C、 微笑语:说话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
仪表风度——言谈礼仪
——谈话的禁忌
不东张西望 ;不要太沉默 不要“抢白” ;不多用“我”字 不用不雅的字眼 ;不随意打断对方谈话 不要始终使自己处在讲话的位置 不乱用手势 不冷落他人 ;不涉及他人的隐私 不作傲慢无理的动作 ;不当众指责他人
仪表风度——眼 神
视线向下表 现权威感和 优越感。
视线向上表现服 从与任人摆布。
的修饰技巧
注重言行修养,赢得采访对象的尊重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的一言一行直 接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这就要求记 者有礼有节,亲切大方,尽量通过对话 中的情感交流,拉近双方的距离。
仪表风度——言谈礼仪
提问时宜多用平等商讨性的祈使句为佳。 诸如 “ 请您谈谈……好吗? ” 、 “ 您能不能 告诉我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 等。 生硬、尖厉、粗暴的语气音调,必然不能使被采访 对象敞开心扉,甚至对记者产生抵触情绪。 要求: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采访时保持头脑清 醒、思维敏捷,并在提问和交流上直接表现出来。 切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信口开河,过多重复 或解释并不深奥的问题或观点,以及过分死缠烂打 或使用欺骗手段。
新闻工作者的礼仪风范
讲求仪容仪表,获取采访对象的认知 注重言行修养,赢得采访对象的尊重
时时处处礼貌待人,取得采访对象的合作 提高职业素养,完善自我价值
坚定的政治立场 高尚的职业道德 熟练的业务水平 渊博的知识储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