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大全总结

合集下载

《四库全书》大全

《四库全书》大全

三家注史记后汉书 (李贤注)三国志 (裴松之注)后汉书晋书汉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北齐书北史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新元史史記漢書顏師古注後漢書李賢注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郭店楚墓竹简明夷待访录典论新论荀子佛祖通载释氏稽古略五灯会元林间录宋高僧传开元释教录古尊宿语录法苑珠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碧岩录抱朴子内篇罗湖野录素书老子集注历代崇道记僧宝传亢仓子通玄真经庄子·内篇云笈七签太平经合校老子道德经校释列仙传列子道德经(老子)老子道德经(英译本)Lao Tze庄子黄帝阴符经庄子集释关尹子【集部】文史通义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弘明集广弘明集笑林广记唐文续拾全齐文唐文拾遗全宋文全唐文全晋文先唐文全陈文全梁文全汉诗全三国文宋诗一百首全隋文全后汉文唐诗三百首全后周文全汉文薛涛、李冶诗集全北齐文全秦文箧中集全后魏文全上古三代文昭明文选嵇康诗全集古文观止文忠集阮籍诗全集双江聂先生文集刘桢诗全集诗 (历代诸家)【诗部】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全唐诗十八家诗抄乐府诗集古诗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古谣谚玉台新咏楚辞补註楚辞文心雕龙译注曹组词集饮水词范成大词集茶联集锦断肠词平水韵部梅溪词词韵简编竹斋诗余词格律婉约词龙洲词白朴集姜夔词选蒲江词白石道人歌曲漱玉词知稼翁词平斋词无住词樵隐词酒边词片玉词【儒部】小学诗家范 (全译评点本)潜夫论笺校正幼学琼林二十四孝传习录鉴略妥注盐铁论朱子语类小儿语申鉴张子正蒙训蒙骈句说苑西铭新序名贤集新书弟子规中论春秋繁露三字经法言义疏孔丛子孔子家语增广贤文读书分年日程朱子治家格言北溪字义围炉夜话袁氏世范菜根谭新語(简繁对照)呻吟语摘陆贾新语注释知言【易部】青囊奥语撼龙经灵城精义三命通会葬书月波洞中记天玉经宅经太玄经周易周易正义东坡易传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新本郑氏周易陆氏易解周易略例周易集解易童子问周易正义陸氏易解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冰鉴测字秘牒天玉经内传心相篇宅经了斋易说京氏易传伊川易传周易举正周易口义周易口诀义周易新讲义周易本义【艺部】禾谱画继林泉高致集棋经论象棋十诀茶录棋经桔中秘叙茶疏书断列传梅花谱煮泉小品古画品录象棋指归阳羡茗壶系棋经十三篇茶经(今注)益州名画录茶经随园食单画禅室随笔北山酒经乐府杂录橘录古今刀剑录岕茶汇抄北苑别录洛阳牡丹记大明水記宣和北苑贡茶录禽经東茶記茶賦幷書茶神傳十六湯品東茶頌。

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讲的内容如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

总共44类。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

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

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总目原文翻译

四库全书总目原文翻译

四库全书总目原文翻译一、介绍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庞大的文集,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学等方面的典籍。

总目是四库全书中的一部分,是一份总览四库全书内容的目录。

本文将对四库全书总目原文进行翻译,并深入探讨其主题。

二、四库全书总目原文翻译以下是四库全书总目的原文翻译:1.本朝文献类(20门)–哲学类(经部)–历史类(史部)–经籍类(子部)–医药类(艺部)–术数类(工部)–农产类(农部)–性理类(礼部)–民俗类(兵部)–历法类(刑部)–地理类(地部)–政法类(户部)–教育类(礼部)–军事类(兵部)–工艺类(工部)–佛教类(刑部)–道教类(刑部)–儒教类(礼部)–诗文类(文部)–文学类(文部)–艺术类(艺部)2.外国文献类(30门)–亚洲类–欧洲类–非洲类–美洲类–大洋洲类–文艺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经济类–政治类–军事类–医学类–宗教类–教育类–历史类–地理类–农业类–工程类–计算机类–语言类–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环境类–心理学类–心理治疗类–犯罪学类–统计学类–地质学类–天文学类3.奉天承运类(20门)4.臣妾奏疏类(20门)5.编目类(30门)6.后记类(15门)三、详细探讨四库全书总目1. 本朝文献类本朝文献类是指收录了中国本朝时期(明清时期)的文献的部分。

它涵盖了哲学、历史、经典、医药、术数、农产、性理、民俗、历法、地理、政法、教育、军事、工艺、佛教、道教、儒教、诗文、文学和艺术等20个门类。

该部分的文献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

2. 外国文献类外国文献类是指收录了外国文献的部分。

它包括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五个地区的文献,以及文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政治、军事、医学、宗教、教育、历史、地理、农业、工程、计算机、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心理学、心理治疗、犯罪学、统计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等30个门类。

该部分反映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
唐宋名家詞選
白香詞譜(清·舒夢蘭)
婉约词(惠淇源 编)
元曲:無名氏28首
元人小令選
纳兰性德词选
词格律
词韵简编
平水韵部
茶联集锦(周作人辑)
附: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薑斋诗话(清·王夫之)
续诗品(清·袁枚)
词曲类
李后主词(南唐·李煜)
全宋词
珠玉词(宋·晏殊)
乐章集(宋·柳永)柳永词
安陆集(宋·张先)
六一词(宋·欧阳修)
东坡词(宋·苏轼)
山谷词(宋·黄庭坚)
淮海词(宋·秦观)
小山词(宋·晏几道)
姑溪词(宋·李之仪)
东堂词(宋·毛滂)
溪堂词(宋·谢逸)
片玉词(宋·周邦彦)
文心雕龍(范文瀾注)
文心雕龍(詹英義證)
文心雕龍考異(張立齋)
诗品(南朝梁·鍾嵘)
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
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
诗人主客图(唐·张为)
文笔要诀(唐·杜正伦)
六一诗话(宋·欧阳修)
优古堂诗话(宋·吴幵)
藏海诗话(宋·吴可)
庚溪诗话(宋·陈岩肖)
观林诗话(宋·吴聿)
诚斋诗话(宋·杨万里)
文選(南朝梁·蕭統)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编)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 编)
全唐诗(扬州诗局本)
箧中集(唐·元结)
薛涛、李冶诗集(唐)
唐詩三百首(中英對照)
宋詩一百首
千家詩
敦煌變文集新書
古文观止
诗 (历代诸家)
词曲 (历代诸家)
文 (历代诸家)
唐人咏茶诗
古谣谚(清·杜文澜 辑)
诗文评类
文心雕龙(南朝梁·劉勰)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笔削,议而不辨。

其後三传异词。

《史记》自为序赞,以著本旨。

而先黄老,後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班固复异议焉。

此史论所以繁也。

其中考辨史体,如刘知几、倪思诸书,非博览精思,不能成帙,故作者差稀。

至於品骘旧闻,抨弹往迹,则才纟番史略,即可成文。

此是彼非,互滋簧鼓,故其书动至汗牛。

又文士立言,务求相胜。

或至凿空生义,僻谬不情,如胡寅《读史管见》讥晋元帝不复牛姓者,更往往而有。

故瑕类丛生,亦惟此一类为甚。

我皇上综括古今,折衷众论。

钦定《评鉴阐要》及《全韵诗》,昭示来兹。

日月著明,爝火可息。

百家谰语,原可无存。

以古来著录,旧有此门,择其笃实近理者,酌录数家,用备体裁云尔。

△《史通》·二十卷(内府藏本)唐刘子玄撰。

子玄本名知几,避明皇嫌名,以字行。

彭城人。

弱冠擢进士第,调获嘉尉,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累迁秘书监,太子左庶子,崇文馆学士,开元初官至左散骑常侍。

後坐事贬安州别驾,卒於官。

事迹具《唐书》本传。

此书成於景龙四年。

凡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

盖其官秘书监时与萧至忠、宗楚客等争论史事不合,故发愤而著书者也。

其内篇《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有录无书。

考本传已称著《史通》四十九篇,则三篇之亡,在修《唐书》以前矣。

内篇皆论史家体例,辨别是非。

外篇则述史籍源流,及杂评古人得失。

文或与内篇重出,又或牾。

观开卷《六家篇》,首称自古帝王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是先有外篇,乃撷其精华以成内篇,故删除有所未尽也。

子玄於史学最深,又领史职几三十年,更历书局亦最久。

其贯穿今古,洞悉利病,实非後人之所及。

而性本过刚,词复有激,诋诃太甚,或悍然不顾其安。

《疑古》、《惑经》诸篇,世所共诟,不待言矣。

即如《六家篇》讥《尚书》为例不纯,《载言篇》讥左氏不遵古法,《人物篇》讥《尚书》不载八元、八恺、寒浞、飞廉、恶来、闳夭、散宜生,讥《春秋》不载由余、百里奚、范蠡、文种、曹沫、公仪休、宁戚、穰苴,亦殊谬妄。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庫全書》共收書3470部,79018卷,存目6793部,93551卷,共計10263部,172860卷。

經部《易》158部17378卷附錄8部12卷《書》56部650卷附錄2部11卷《詩》62種941卷附錄1種10卷禮《周禮》22種453卷《儀禮》22種344卷附錄2種127卷《禮記》20種594卷附錄2種17卷《三禮總義》6種33卷《通禮》4種563卷《雜禮書》5種33卷《春秋》114種1838卷附錄1種17卷《孝經》11種17卷《五經總義》31種675卷附錄1種36卷《四書》63種729卷《樂》23種483卷小學訓詁類12種122卷字書36種480卷韻書33種313卷附錄12種子部儒家112種1681卷兵家20種153卷法家8種94卷農家10種195卷醫家97種1542卷天文演算法推步31種429卷算書25種210卷術數數學16種147卷占候2種135卷相宅相墓8種17卷占卜5種37卷命書相書14種53卷陰陽五行5種55卷雜技術藝術書畫71種1073卷琴譜4種28卷篆刻2種9卷雜技4種4卷譜錄器物24種199卷附錄1種3卷飲饌10種19卷草木禽魚21種145卷雜家雜學22種178卷雜考57種707卷雜說86種636卷雜品11種83卷雜纂10種394卷雜編4種234卷類書65種7045卷小說雜事86種581卷異聞32種724卷瑣語種54卷釋家13種312卷道家44種432卷史部正史38種3739卷編年38種2066卷紀事本末22種1248卷別史20種1614卷雜史22種273卷詔令奏議詔令12種822卷奏議29種726卷傳記聖賢2種7卷名人13種113卷總錄36種808卷雜錄9種21卷別錄史鈔3種48卷載記21種380卷附錄2種9卷時令2種29卷地理宮殿2種11卷總志7種941卷都會郡縣48種2752卷河渠23種507卷邊防2種24卷山水7種113卷古跡14種125卷雜記29種213卷遊記3種15卷外紀16種89卷職官官制15種365卷官箴6種17卷政書通制19種2298卷儀制24種1051卷邦計6種53卷軍政4種271卷法令2種77卷考工2種35卷目錄經籍11種421卷金石36種276卷史評22種399卷集部楚詞6種64卷別集漢至五代111種1518卷北宋建隆至靖康122種3381卷南宋建炎至德277種497816卷金元175種2112卷明洪武至崇禎238種4207卷清42種1799卷總集165種9947卷詩文評64種731卷詞曲詞集59種103卷詞選12種274卷詞話5種19卷詞譜詞韻2種60卷南北曲3種17卷《四庫全書》一共抄了7部,部數,卷數,冊數,頁數,各不相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

朱彝尊谓是书久颁於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於理。

汾阴汉鼎,良亦善喻。

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

昔疏今密,其势则然。

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诰》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班固牵《洪范》於《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葛,淆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尚书正义》·二十卷(内府藏本)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於朝。

唐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等又加刊定。

孔《传》之依托,自朱子以来递有论辩。

至国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其事愈明。

其灼然可据者:梅《尚书考异》攻其注《禹贡》“水出河南北山”一条、“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条,地名皆在安国後。

朱彝尊《经义考》攻其注《书序》“东海驹骊、扶馀干貊之属”一条,谓驹骊王朱蒙至汉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国,安国武帝时人,亦不及见。

若璩则攻其注《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与所注《论语》相反。

又安国《传》有《汤誓》,而注《论语》“予小子履”一节乃以为《墨子》所引《汤誓》之文(案安国《论语》注今佚,此条乃何晏《集解》所引)。

皆证佐分明,更无疑义。

至若璩谓定从孔《传》,以孔颖达之故,则不尽然。

考《汉书·艺文志叙》,《古文尚书》但称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不云作《传》。

而《经典释文叙录》乃称《艺文志》云安国献《尚书传》,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始增入一“传”字,以证实其事。

又称今以孔氏为正,则定从孔《传》者乃陆德明,非自颖达。

惟德明於《舜典》下注云:“孔氏《传》亡《舜典》一篇,时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

四库全书总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录

*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目录 [宋]司马光(撰) 311竹书纪年 [梁]沈约(注) 303竹书统笺 [清]徐文靖(撰) 303前汉纪 [汉]荀悦(撰) 303后汉纪 [晋]袁宏(撰) 303元经 [隋]王通(撰) [[唐]薛收(续并撰) [[宋]阮逸(注) 303 唐创业起居注 [唐]温大雅(撰) 303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 304资治通鉴考异 [宋]司马光(撰) 311通鉴地理通释 [宋]王应麟(撰) 312通鉴释文辨误 [元]胡三省(撰) 312通鉴胡注举正 [清]陈景云(撰) 312稽古录 [宋]司马光(撰) 312资治通鉴外纪 [宋]刘恕(撰) 312皇王大纪 [宋]胡宏(撰) 313中兴小纪 [宋]熊克(撰) 313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撰) 314纲目续麟 [明]张自勋(撰) 323纲目分注拾遗 [清]芮长恤(撰) 323纲目订误 [清]陈景云(撰) 323大事记 [宋]吕祖谦(撰) 32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李心传(撰) 325九朝编年备要 [宋]陈均(撰) 328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宋]刘时举(撰) 328西汉年纪 [宋]王益之(撰) 329靖康要录 [宋]不著撰人 329两朝纲目备要 [ ]不著撰人 329宋季三朝政要 [元]不著撰人 329宋史全文 [元]不著撰人 330资治通鉴前编 [宋]金履祥(撰) 332通鉴续编 [元]陈桱(撰) 332大事记续编 [明]王禕(撰) 333元史续编 [明]胡粹中(撰) 334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清]高宗(批)傅恒(撰) 335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清]张廷玉(撰) 340皇清开国方略 [清]阿桂梁国治(撰) 341资治通鉴后编 [清]徐乾学(撰) 342资治通鉴释例 [宋]司马光(撰) 311别史类逸周书 [晋]孔晁(撰) 370东观汉记 [汉]刘珍(撰) 370建康实录 [唐]许嵩(撰) 370隆平集 [宋]曾巩(撰) 371古史 [宋]苏辙(撰) 371通志 [宋]郑樵(撰) 372东都事略 [宋]王称(撰) 382路史 [宋]罗泌(撰) 383钦定重订契丹国志 [宋]叶隆礼(撰) 383钦定重订大金国志 [宋]宇文懋昭(撰) 383古今纪要 [宋]黄震(撰) 384萧氏续后汉书 [宋]萧常(撰) 384郝氏续后汉书 [元]郝经(撰)苟宗道(注) 385 春秋别典 [明]薛虞畿(撰) 386御定历代纪事年表 [清]王之枢周清原(撰) 387 钦定续通志 [清]嵇璜曹仁虎(撰) 392补历代史表 [清]万斯同(撰) 402后汉书补逸 [清]姚之駰(撰) 402春秋战国异辞 [清]陈厚耀(撰) 403尚史 [清]李锴(撰) 404传记类孔子编年 [宋]胡仔(撰) 446东家杂记 [宋]孔传(撰) 446晏子春秋 [周]晏婴(撰) 446魏郑公谏录 [唐]王方庆(撰) 446李相国论事集 [唐]李绛(撰)蒋偕(编) 446 杜工部年谱 [宋]赵子栎(撰) 446杜工部诗年谱 [宋]鲁訔(撰) 446绍陶录 [宋]王质(撰) 446金佗萃编 [宋]岳珂(撰) 446象台首末 [宋]胡知柔(编) 447魏郑公谏续录 [元]翟思忠(撰) 447忠贞录 [明]李维樾林增志(编) 447诸葛忠武书 [明]杨时伟(编) 447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 [清]不著编人 447朱子年谱 [清]王懋竑(撰) 447古列女传 [汉]刘向(撰) 448高士传 [晋]皇甫謐(撰) 448卓异记 [唐]李翱(撰) 448春秋臣传 [宋]王当(撰) 448廉吏传 [宋]费枢(撰) 448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宋]不著编人 448伊洛渊源录 [宋]朱熹(撰) 448宋名臣言行录 [宋]朱熹(纂集) 449宋名臣言行录续集 [宋]李幼武(纂集) 449名臣碑传琬琰之集 [宋]杜大圭(编) 450钱塘先贤传赞 [宋]袁韶(撰) 451庆元党禁 [宋]沧州樵叟(撰) 451宋宝佑四年登科录 [宋]不著编人 451京口耆旧传 [宋]不著撰人 451昭忠录 [元]不著撰人 451敬乡录 [元]吴师道(辑) 451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撰) 451元朝名臣事略 [元]苏天爵(撰) 451浦阳人物记 [明]宋濂(撰) 452古今列女传 [明]解缙(撰) 452殿阁词林记 [明]黄佐廖道南(撰) 452嘉靖以来首辅传 [明]王世贞(撰) 452明名臣琬琰录 [明]徐紘(撰) 453今献备遗 [明]项笃寿(撰) 453百越先贤志 [明]欧大任(撰) 453元儒考略 [明]冯从吾(撰) 453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 [清]乾隆四十六年(撰) 454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清]乾隆四十四年(撰) 454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清]乾隆九年(撰) 455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清]舒赫德于敏中(撰) 456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撰) 457中州人物考 [清]孙奇逢(撰) 458东林列传 [清]陈鼎(撰) 458儒林宗派 [清]万斯同(撰) 458明儒言行录 [清]沈佳(撰) 458史传三编 [清]朱轼(撰) 459闽中理学渊源考 [清]李清馥(撰) 460征南录 [宋]滕甫(撰) 460骖鸾录 [宋]范成大(撰) 460吴船录 [宋]范成大(撰) 460入蜀记 [宋]陆游(撰) 460西使记 [元]刘郁(撰) 460保越录 [明]不著撰人 460粤闽巡视纪略 [清]杜臻(撰) 460松亭行纪 [清]高士奇(撰) 460扈从西巡日录 [清]高士奇(撰) 460地理类三辅黄图 [ ]不著撰人 468禁扁 [元]王士点(撰) 468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撰) 468太平寰宇记 [宋]乐史(撰) 469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撰) 471舆地广记 [宋]欧阳忞(撰) 471方舆胜览 [宋]祝穆(撰) 471明一统志 [明]李贤(撰) 472大清一统志 [清]和珅(撰) 474吴郡图经续记 [宋]朱长文(撰) 484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撰) 484淳熙三山志 [宋]梁克家(撰) 484吴郡志 [宋]范成大(撰) 485新安志 [宋]罗愿(撰) 485剡录 [宋]高似孙(撰) 485会稽志 [宋]施宿(撰) 486赤城志 [宋]陈耆卿(撰) 486宝庆四明志 [宋]罗浚(撰) 487海盐澉水志 [宋]常棠(撰) 487景定严州续志 [宋]郑珤方仁荣(撰) 487景定建康志 [宋]周应合(撰) 488咸淳临安志 [宋]潜说友(撰) 490至元嘉禾志 [元]徐硕(撰) 491昌国州图志 [元]冯福京(撰) 491延佑四明志 [元]袁桷(撰) 491齐乘 [元]于钦(撰) 491至大金陵新志 [元]张铉(撰) 492无锡县志 [ ]不著撰人 492姑苏志 [明]王鏊(撰) 493武功县志 [明]康海(撰) 494朝邑县志 [明]韩邦靖(撰) 494岭海舆图 [明]姚虞(撰) 494滇略 [明]谢肇淛(撰) 494吴兴备志 [明]董斯张(撰) 494钦定热河志 [清]和珅梁国治(撰) 495钦定日下旧闻考 [清]于敏中英廉(撰) 497钦定满洲源流考 [清]阿桂于敏中(撰) 499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清]傅恒刘统勋于敏中(撰) 500钦定盛京通志 [清]阿桂刘谨之(撰) 501畿辅通志 [清]唐执玉李卫(监修)田易(编纂) 504江南通志 [清]赵弘恩(监修)黄之隽(编纂) 507江西通志 [清]谢旻(监修)陶成(编纂) 513浙江通志 [清]嵇曾筠(监修)沈翼机(编纂) 519福建通志 [清]郝玉麟(监修)谢道承(编纂) 527湖广通志 [清]迈柱(监修)夏力恕(编纂) 531河南通志 [清]田文镜王士俊(监修)孙灏顾栋高(编纂) 535 山东通志 [清]岳浚(监修)杜诏(编纂) 539山西通志 [清]觉罗石麟(监修)储大文(编纂) 542陕西通志 [清]刘于义(监修)沈青崖(编纂) 551 甘肃通志 [清]许容(监修)李迪(编纂) 557四川通志 [清]黄廷桂(监修)张晋生(编纂) 559 广东通志 [清]郝玉麟(监修)鲁曾煜(编纂) 562 广西通志 [清]金鉷(监修)钱元昌(编纂) 565 云南通志 [清]鄂尔泰(监修)靖道谟(编纂) 569 贵州通志 [清]鄂尔泰(监修)靖道谟(编纂) 571 历代帝王宅京记 [清]顾炎武(撰) 572水经注 [后魏]郦道元(撰) 573水经注集释订讹 [清]沈炳巽(撰) 574水经注释 [清]赵一清(撰) 575吴中水利书 [宋]单锷(撰) 576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宋]魏岘(撰) 576河防通议 [元]沙克什(撰) 576治河图略 [元]王喜(撰) 576浙西水利书 [明]姚文灏(撰) 576河防一览 [明]潘季驯(撰) 576三吴水利录 [明]归有光(撰) 576北河纪 [明]谢肇淛(撰) 576敬止集 [明]陈应芳(撰) 577三吴水考 [明]张内蕴周大韶(撰) 577吴中水利全书 [明]张国维(撰) 578钦定河源纪略 [清]纪昀陆锡熊(撰) 579昆仑河源考 [清]万斯同(撰) 579两河清汇 [清]薛凤祚(撰) 579居济一得 [清]张伯行(撰) 579治河奏绩书 [清]靳辅(撰) 579直隶河渠志 [清]陈仪(撰) 579行水金鉴 [清]傅泽洪(撰) 580水道提纲 [清]齐召南(撰) 583海塘录 [清]翟均廉(撰) 583筹海图编 [明]胡宗宪(撰) 584郑开阳杂着 [明]郑若曾(撰) 584南岳小录 [唐]李冲昭(撰) 585庐山记 [宋]陈舜俞(撰) 585赤松山志 [宋]倪守约(撰) 585西湖游览志 [明]田汝成(撰) 585桂胜 [明]张鸣凤(撰) 585钦定盘山志 [清]蒋溥汪由敦董邦达(撰) 586西湖志纂 [清]梁诗正沈德潜傅王露(撰) 586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衒之(撰) 587吴地记 [唐]陆广微(撰) 587长安志 [宋]宋敏求(撰) 587洛阳名园记 [宋]李格非(撰) 587雍录 [宋]程大昌(撰) 587洞霄图志 [宋]邓牧(撰) 587长安志图 [元]李好文(撰) 587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撰) 587武林梵志 [明]吴之鲸(撰) 588江城名迹 [清]陈弘绪(撰) 588营平二州地名记 [清]顾炎武(撰) 588金鳌退食笔记 [清]高士奇(撰) 588石柱记笺释 [清]郑元庆撰) 588关中胜迹图志 [清]毕沅(撰) 588南方草木状 [晋]嵇含(撰) 589荆楚岁时记 [梁]宗懔(撰) 589北户录 [唐]段公路(撰)龟图(注) 589桂林风土记 [唐]莫休符(撰) 589岭表录异 [唐]刘恂(撰) 589益部方物略记 [宋]宋祁(撰) 589岳阳风土记 [宋]范致明(撰) 589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撰) 589六朝事迹编类 [宋]张敦颐(撰) 589会稽三赋 [宋]王十朋(撰)周世则(注)史铸(增注) 589 中吴纪闻 [宋]垄明之(撰) 589桂海虞衡志 [宋]范成大(撰) 589岭外代答 [宋]周去非(撰) 589都城纪胜 [宋]耐得翁(撰) 590梦粱录 [宋]吴自牧(撰) 590武林旧事 [宋]周密(撰) 590增补武林旧事 [宋]周密(撰) [[明]朱廷焕(补) 590岁华纪丽谱 [元]费著(撰) 590吴中旧事 [元]陆友仁(撰) 590平江记事 [元]高德基(撰) 590江汉丛谈 [明]陈士元(撰) 590闽中海错疏 [明]屠本畯(撰) 590蜀中广记 [明]曹学佺(撰) 591益部谈资 [明]何宇度(撰) 592颜山杂记 [清]孙廷铨(撰) 592岭南风物记 [清]吴绮(撰)宋俊(增补)江闓(删订) 592 龙沙纪略 [清]方式济(撰) 592台海使槎录 [清]黄叔璥(撰) 592东城杂记 [清]厉鹗(撰) 592游城南记 [宋]张礼(撰) 593河朔访古记 [元]纳新(撰) 593徐霞客游记 [明]徐宏祖(撰) 593佛国记 [南朝宋]释法显(撰) 593大唐西域记 [唐]释玄奘(译)释辩机(撰) 593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宋]徐兢(撰) 593诸蕃志 [宋]赵汝适(撰) 594溪蛮丛笑 [宋]朱辅(撰) 594真腊风土记 [元]周达观(撰) 594岛夷志略 [元]汪大渊(撰) 594朝鲜赋 [明]董越(撰) 594海语 [明]黄衷(撰)黄学准(增注) 594东西洋考 [明]张燮(撰) 594职方外纪 [明]{西洋}艾儒略(撰) 594赤雅 [明]邝露(撰) 594朝鲜志 [明]不著撰人 594皇清职贡图 [清]傅恒(撰) 594坤舆图说 [清]{西洋}南怀仁(撰) 594异域录 [清]觉罗图理琛(撰) 594海国闻见录 [清]陈伦炯(撰) 594会稽续志 [宋]张淏(撰) 486河防述言 [清]陈潢(论)张蔼生(述) 579庐山略记 [南朝宋]释惠远(撰) 585纪事本末类通鉴纪事本末 [宋]袁枢(撰) 346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宋]章冲(撰) 349三朝北盟会编 [宋]徐梦莘(撰) 350蜀鉴 [宋]郭允蹈(撰) 352炎徼纪闻 [明]田汝成(撰) 352宋史纪事本末 [明]冯琦(原编)陈邦瞻(增辑) 353 元史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撰) 353平定三逆方略 [清]勒德洪(撰) 354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清]温达(撰) 354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 [清]来保(撰) 356平定准噶尔方略 [清]傅恒(撰) 357平定两金川方略 [清]阿桂(撰) 360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 [清]舒赫德于敏中(撰) 362 钦定兰州纪略 [清]阿桂(撰) 362钦定石峰堡纪略 [清]乾隆四十九年(撰) 362钦定台湾纪略 [清]乾隆五十三年(撰) 363绥寇纪略 [清]吴伟业(撰) 363滇考 [清]冯甦(撰) 364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撰) 364绎史 [清]马驌(撰) 365左传纪事本末 [清]高士奇(撰) 369平台纪略 [清]蓝鼎元(撰) 369目录类子略 [宋]高似孙(撰) 674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撰) 674汉艺文志考证 [宋]王应麟(撰) 675文渊阁书目 [明]杨士奇(编) 675金石录 [宋]赵明诚(撰) 681法帖刊误 [宋]黄伯思(撰) 681法帖释文 [宋]刘次庄(撰) 681崇文总目 [宋]王尧臣王洙欧阳修(撰) 674郡斋读书志 [宋]晁公武(撰)赵希弁(续辑) 674遂初堂书目 [宋]尤袤(撰) 674授经图义例 [明]朱睦(撰) 675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清]于敏中王际华梁国治(编) 675千顷堂书目 [清]黄虞稷(撰) 676经义考 [清]朱彝尊(撰) 677集古录 [宋]欧阳修(撰) 681籀史 [宋]翟耄年(撰) 681隶释 [宋]洪适(撰) 681隶续 [宋]洪适(撰) 681绛帖平 [宋]姜夔(撰) 682石刻铺叙 [宋]曾宏父(撰) 682法帖谱系 [宋]曹士冕(撰) 682兰亭考 [宋]桑世昌(撰)高似孙(删定) 682兰亭续考 [宋]俞松(撰) 682宝刻丛编 [宋]陈思(撰) 682舆地碑记目 [宋]王象之(撰) 682宝刻类编 [宋]不著撰人 682古刻丛钞 [明]陶宗仪(编) 683名迹录 [明]朱珪(编) 683吴中金石新编 [明]陈暐(撰) 683金薤琳琅 [明]都穆(撰) 683法帖释文考异 [明]顾从义(撰) 683金石林时地考 [明]赵均(撰) 683石墨镌华 [明]赵崡(撰) 683金石史 [明]郭宗昌(撰) 683钦定重刻淳化阁帖释文 [清]于敏中王际华裘曰修(校正) 683 求古录 [清]顾炎武(撰) 683金石文字记 [清]顾炎武(撰) 683石经考 [清]顾炎武(撰) 683万氏石经考 [清]万斯同(撰) 683来斋金石刻考略 [清]林侗(撰) 684嵩阳石刻集记 [清]叶封(撰) 684金石文考略 [清]李光暎(撰) 684分隶偶存 [清]万经(撰) 684淳化秘阁法帖考正 [清]王澍(撰) 684竹云题跋 [清]王澍(撰) 684金石经眼录 [清]褚峻(摹图)牛运震(补说) 684石经考异 [清]杭世骏(撰) 684时令类岁时广记 [宋]陈元靓(撰) 467御定月令辑要 [清]李光地(撰) 467史钞类两汉博闻 [宋]杨侃(撰) 461通鉴总类 [宋]沈枢(撰) 462南北史识小录 [清]沈名荪朱昆田(辑) 462史评类史通 [唐]刘知几(撰) 685史通通释 [清]浦起龙(撰) 685唐鉴 [宋]范祖禹(撰)吕祖谦(注) 685唐史论断 [宋]孙甫(撰) 685唐书直笔 [宋]吕夏卿(撰) 685通鉴问疑 [宋]刘羲仲(撰) 686三国杂事 [宋]唐庚(撰) 686经幄管见 [宋]曹彦约(撰) 686涉史随笔 [宋]葛洪(撰) 686六朝通鉴博议 [宋]李焘(撰) 686宋大事记讲义 [宋]吕中(撰) 686两汉笔记 [宋]钱时(撰) 686旧闻证误 [宋]李心传(撰) 686通鉴答问 [宋]王应麟(撰) 686历代名贤确论 [宋]不著撰人 687历代通略 [元]陈栎(撰) 688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元]胡一桂(撰) 688学史 [明]邵宝(撰) 688史纠 [明]朱明镐(撰) 688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宋]朱熹(撰) [[清]圣祖(批) 689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宋]金履祥(撰) [[清]圣祖(批) 692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 [明]商辂(撰)周礼(发明)张时泰(广义) [[清]圣祖(批) 693 评鉴阐要 [清]高宗(撰)刘统勋(编) 694钦定古今储贰金鉴 [清]乾隆四十八年(撰) 694杂史类五代史阙文 [宋]王禹称(撰) 407五代史补 [宋]陶岳(撰) 407北狩见闻录 [宋]曹勋(撰) 407松漠纪闻 [宋]洪皓(撰) 407国语 [吴]韦昭(撰) 406国语补音 [宋]宋庠(补葺) 406战国策 [汉]高诱(注) [[宋]姚宏(续注) 406 鲍氏战国策注 [宋]鲍彪(撰) 406战国策校注 [元]吴师道(撰) 407贞观政要 [唐]吴兢(撰) [[元]戈直(集论) 407 渚宫旧事 [唐]余知古(撰) 407东观奏记 [唐]裴庭裕(撰) 407燕翼诒谋录 [宋]王栐(撰) 407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撰) 408咸淳遗事 [宋]不著撰人 408大金吊伐录 [金]不著撰人 408汝南遗事 [元]王鹗(撰) 408钱塘遗事 [元]刘一清(撰) 408平宋录 [元]刘敏中(撰) 408弇山堂别集 [明]王世贞(撰) 409革除逸史 [明]朱睦(撰) 410钦定蒙古源流 [清]蒙古萨囊彻辰(撰) 410载记类吴越春秋 [汉]赵晔(撰) [[元]徐天祐(注) 463 越绝书 [汉]袁康吴平(撰) 463华阳国志 [晋]常璩(撰) 463邺中记 [晋]陆翽(撰) 463十六国春秋 [魏]崔鸿(撰) 463别本十六国春秋 [魏]崔鸿(撰) 463蛮书 [唐]樊绰(撰) 464钓矶立谈 [宋]不著撰人 464江南野史 [宋]龙衮(撰) 464江南别录 [宋]陈彭年(撰) 464江表志 [宋]郑文宝`(撰) 464江南余载 [宋]不著撰人 464三楚新录 [宋]周羽翀(撰) 464锦里耆旧传 [宋]句延庆(撰) 464五国故事 [宋]不著撰人 464蜀梼杌 [宋]张唐英(撰) 464马氏南唐书 [宋]马令(撰) 464陆氏南唐书 [宋]陆游(撰) 464吴越备史 [宋]钱俨(撰) 464安南志略 [元]黎崱(撰) 464十国春秋 [清]吴任臣(撰) 465朝鲜史略 [明]不著撰人 466越史略 [ ]不著撰人 466南唐书音释 [元]戚光(撰) 464诏令奏议类太祖高皇帝圣训 [清]康熙二十五年(编) 411太宗文皇帝圣训 [清]世祖(编)圣祖续(编) 411世祖章皇帝圣训 [清]康熙二十六年(编) 411圣祖仁皇帝圣训 [清]雍正九年(编) 411世宗宪皇帝圣训 [清]乾隆五年(编) 412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清]允禄(编)弘昼(续编) 414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清]雍正十年(编)乾隆三年(告成) 416唐大诏令集 [宋]宋敏求(编) 426两汉诏令 [宋]林虙(编)楼昉(续编) 426范文正奏议 [宋]范仲淹(撰) 427包孝肃奏议集 [宋]包拯(撰)张田(编) 427尽言集 [宋]刘安世(撰) 427谠论集 [宋]陈次升(撰) 427左史谏草 [宋]吕午(撰)方回(撰) 427商文毅疏稿 [明]商辂(撰) 427王端毅奏议 [明]王恕(撰) 427马端肃奏议 [明]马文升(撰) 427关中奏议 [明]杨一清(撰) 428胡端敏奏议 [明]胡世宁(撰) 428杨文忠三录 [明]杨廷和(撰) 428何文简疏议 [明]何孟春(撰) 429垂光集 [明]周玺(撰) 429孙毅庵奏议 [明]孙懋(撰) 429玉坡奏议 [明]张原(撰) 429南宫奏稿 [明]夏言(撰) 429讷溪奏疏 [明]周怡(撰) 429谭襄敏奏议 [明]谭纶(撰) 429潘司空奏疏 [明]潘季驯(撰) 430两河经略 [明]潘季驯(撰) 430两垣奏议 [明]逯中立(撰) 430周忠愍奏疏 [明]周起元(撰) 430张襄壮奏疏 [清]张勇(撰) 430靳文襄奏疏 [清]靳辅(撰) 430华野疏稿 [清]郭琇(撰) 430宋名臣奏议 [宋]赵汝愚(编) 431历代名臣奏议 [明]杨士奇黄淮(编) 433名臣经济录 [明]黄训(编) 443御选明臣奏议 [清]乾隆四十六年(编) 445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 [清]允禄(撰) 413正史类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撰) [[晋]司马彪(撰志) [[唐]李贤(注) [[梁]刘昭(注志)[[清]陈浩(考证) 252补后汉书年表 [宋]熊方(撰) 253两汉刊误补遗 [宋]吴仁杰(撰) 253三国志 [晋]陈寿(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 [[清]李龙官(考证) 254三国史辨误 [ ]不著撰人 254三国志补注 [清]杭世骏(撰) 254晋书 [唐]房玄龄(撰) [[清]孙人龙(考证) 255史记 [汉]司马迁(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清]张照(考证) 243史记集解 [南朝宋]裴駰(撰) 245史记索隐 [唐]司马贞(撰) 246史记正义 [唐]张守节(撰) 247读史记十表 [清]汪越(撰)徐克范(补) 248史记疑问 [清]邵泰衢(撰) 248前汉书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清]齐召南(考证) 249班马异同 [宋]倪思(编)刘辰翁(评) 251宋书 [梁]沈约(撰) [[清]万承苍(考证) 257南齐书 [梁]萧子显(撰) [[清]王祖庚(考证) 259梁书 [唐]姚思廉(撰) [[清]孙人龙(考证) 260陈书 [唐]姚思廉(撰) [[清]孙人龙(考证) 260魏书 [北齐]魏收(撰) [[清]孙人龙(考证) 261北齐书 [唐]李百药(撰) [[清]姚范朱荃(考证) 263周书 [唐]令狐德棻(撰) [[清]金文淳(考证) 263隋书 [唐]魏征(撰) [[清]张映斗(考证) 264南史 [唐]李延寿(撰) [[清]万承苍(考证) 265北史 [唐]李延寿(撰)孙人龙(考证) 266旧唐书 [后晋]刘昫(撰) [[清] 沈德潜(考证) 268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撰) [[清] 沈德潜叶酉(考证) 272新唐书纠谬 [宋]吴缜(撰) 276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撰) [[清]邵晋涵(辑)永瑢邵晋涵(考证) 277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 [[清]孙人龙王文清(考证) 279五代史纂误 [宋]吴缜(撰) 279宋史 [元]托克托(撰) [[清]林蒲封齐召南杨开鼎(考证) 280辽史 [元]托克托(撰) [[清]周长发(考证) 289辽史拾遗 [清]厉鹗(撰) 289金史 [元]托克托(撰) 290元史 [明]宋濂王禕(撰) [[清]王祖庚(考证) 292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 [清]乾隆四十七年(撰) 296明史 [清]张廷玉(撰) [[清]严福方炜(考证) 297政书类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撰) 610明会典 [明]徐溥(撰)李东阳(重修) 617七国考 [明]董说(撰) 618钦定大清会典 [清]允祹(撰) 619通典 [唐]杜佑(撰) 603唐会要 [宋]王溥(撰) 606五代会要 [宋]王溥(撰) 607宋朝事实 [宋]李攸(撰) 608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撰) 608西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609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609汉制考 [宋]王应麟(撰) 609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清]乾隆十二年(撰) 620钦定续文献通考 [清]嵇璜曹仁虎(撰) 626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清]乾隆十二年(撰) 632钦定续通典 [清]嵇璜曹仁虎(撰) 639钦定皇朝通典 [清]乾隆三十二年(撰) 643钦定皇朝通志 [清]乾隆三十二年(撰) 644元朝典故编年考 [清]孙承泽(撰) 645汉官旧仪 [汉]卫宏(撰) 646大唐开元礼 [唐]萧嵩(撰) 646谥法 [宋]苏洵(撰) 646政和五礼新仪 [宋]郑居中(撰) 647绍熙州县释奠仪图 [宋]朱熹(撰) 648大金集礼 [金]不著撰人 648大金德运图说 [金]不著撰人 648庙学典礼 [元]不著撰人 648明集礼 [明]徐一夔(撰) 649頖宫礼乐疏 [明]李之藻(撰) 651明臣谥考 [明]鲍应鳌(撰) 651明谥纪汇编 [明]郭良翰(撰) 651明宫史 [明]吕毖(校次) 651幸鲁盛典 [清]孔毓圻金居敬(撰) 652万寿盛典初集 [清]王掞(监修)王原祁王奕清(撰) 653钦定大清通礼 [清]来保李玉鸣(撰) 655皇朝礼器图式 [清]允禄(撰)福隆安(校补) 656国朝宫史 [清]乾隆七年(撰)二十四年(增修) 657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清]允禄(总办)宫著(承修)阿桂于敏中(汉译) 657 钦定南巡盛典 [清]高晋(初编)萨载(续编)阿桂傅恒(合编) 658八旬万寿盛典 [清]阿桂(纂修) 660历代建元考 [清]钟渊映(撰) 662北郊配位尊西向议 [清]毛奇龄(撰) 662庙制图考 [清]万斯同(撰) 662救荒活民书 [宋]董煟(撰) 662熬波图 [元]陈椿(撰) 662钱通 [明]胡我琨(撰) 662捕蝗考 [清]陈芳生(撰) 663荒政丛书 [清]俞森(撰) 663钦定康济录 [清]陆曾禹(原撰)倪国琏(检择)蒋溥梁诗正(删润) 663历代兵制 [宋]陈傅良(撰) 663补汉兵志 [宋]钱文子(撰) 663马政纪 [明]杨时乔(撰) 663钦定八旗通志 [清]乾隆五十一年(撰) 664唐律疏义 [唐]长孙无忌(撰) 672大清律例 [清]三泰徐本(纂)刘统勋(纂) 672营造法式 [宋]李诫(撰) 673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金简(撰) 673职官类翰林记 [明]黄佐(撰) 596唐六典 [唐]张九龄(撰)李林甫(注) 595翰林志 [唐]李肇(撰) 595麟台故事 [宋]程俱(撰) 595翰苑群书 [宋]洪遵(编) 595南宋馆阁录 [宋]陈骙(撰) 595玉堂杂记 [宋]周必大(撰) 595宋宰辅编年录 [宋]徐自明(撰) 596秘书监志 [元]王士点商企翁(撰) 596礼部志稿 [明]林尧俞(纂修)俞汝楫(编撰) 597太常续考 [明]不著撰人 599土官底簿 [明]不著撰人 599词林典故 [清]鄂尔泰张廷玉等(撰) 599钦定国子监志 [清]梁国治(撰) 600钦定历代职官表 [清]永瑢纪昀(撰) 601州县提纲 [宋]不著撰人 602官箴 [宋]吕本中(撰) 602百官箴 [宋]许月卿(撰) 602昼帘绪论 [宋]胡太初(撰) 602三事忠告 [元]张养浩(撰) 602御定人臣儆心录 [清]世祖(撰)王永吉(纂) 602*经部春秋类春秋名号归一图 [后蜀]冯继先(撰) [[宋]岳珂(重编) 146春秋年表 [ ]不著撰人 146春秋尊王发微 [宋]孙复(撰) 147春秋皇纲论 [宋]王皙(撰) 147春秋通义 [宋]不著撰人 147春秋左传注疏 [周]左丘明(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 [[清]齐召南陈浩(考证) 143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公羊高(撰) [[汉]何休(解诂) [[唐]徐彦(疏)陆德明(音义)[[清]齐召南陈浩(考证) 145春秋谷梁传注疏 [周]谷梁赤(撰) [[晋]范宁(集解) [[唐]杨士勋(疏)陆德明(音义)[[清]齐召南陈浩(考证) 145箴膏肓 [汉]郑玄(撰) 145春秋释例 [晋]杜预(撰) 146春秋集传纂例 [唐]陆淳(撰) 146春秋集传微旨 [唐]陆淳(撰) 146春秋集传辨疑 [唐]陆淳(撰) 146春秋权衡 [宋]刘敞(撰) 147刘氏春秋传 [宋]刘敞(撰) 147刘氏春秋意林 [宋]刘敞(撰) 147春秋传说例 [宋]刘敞(撰) 147孙氏春秋经解 [宋]孙觉(撰) 147苏氏春秋集解 [宋]苏辙(撰) 148春秋辨疑 [宋]萧楚(撰) 148崔氏春秋经解 [宋]崔子方(撰) 148春秋本例 [宋]崔子方(撰) 148春秋五礼例宗 [宋]张大亨(撰) 148春秋通训 [宋]张大亨(撰) 148叶氏春秋传 [宋]叶梦得(撰) 149春秋考 [宋]叶梦得(撰) 149春秋三传谳 [宋]叶梦得(撰) 149吕氏春秋集解 [宋]吕本中(撰) 150胡氏春秋传 [宋]胡安国(撰) 151高氏春秋集注 [宋]高闶(撰) 151春秋后传 [宋]陈傅良(撰) 151左氏传说 [宋]吕祖谦(撰) 152左氏传续说 [宋]吕祖谦(撰) 152左氏博议 [宋]吕祖谦(撰) 152春秋比事 [宋]沈棐(撰) 153春秋左传要义 [宋]魏了翁(撰) 153春秋分记 [宋]程公说(撰) 154春秋讲义 [宋]戴溪(撰) 155张氏春秋集义 [宋]李明复(撰) 155春秋集注 [宋]张洽(撰) 156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宋]李琪(撰) 156春秋通说 [宋]黄仲炎(撰) 156洪氏春秋说 [宋]洪咨夔(撰) 156春秋经筌 [宋]赵鹏飞(撰) 157吕氏秋或问 [宋]吕大圭(撰) 157春秋集传详说 [宋]家铉翁(撰) 158读春秋编 [宋]陈深(撰) 158春秋集传释义大成 [元]俞皋(撰) 159春秋纂言 [元]吴澄(撰) 159春秋提纲 [元]陈则通(撰) 159春秋诸国统纪 [元]齐履谦(撰) 159春秋本义 [元]程瑞学(撰) 160程氏春秋或问 [元]程瑞学(撰) 160三传辨疑 [元]程瑞学(撰) 161春秋谳义 [元]王元杰(撰) 162春秋会通 [元]李廉(撰) 162春秋阙疑 [元]郑玉(撰) 163春秋集传 [元]赵汸(撰) 164春秋师说 [元]赵汸(撰) 164春秋左氏传补注 [元]赵汸(撰) 164春秋金锁匙 [元]赵汸(撰) 164春秋属辞 [元]赵汸(撰) 164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元]汪克宽(撰) 165春秋春王正月考 [明]张以宁(撰) 165春秋书法钩元 [明]石光霁(撰) 165春秋大全 [明]胡广(撰) 166春秋经传辨疑 [明]童品(撰) 167春秋正传 [明]湛若水(撰) 167左传附注 [明]陆桀(撰) 167春秋胡氏传辨疑 [明]陆桀(撰) 167春秋明志录 [明]熊过(撰) 168春秋正旨 [明]高拱(撰) 168春秋辑传 [明]王樵(辑) 168春秋亿 [明]徐学谟(撰) 169春秋事义全考 [明]姜宝(撰) 169春秋左传属事 [明]傅逊(撰) 169春秋胡传考误 [明]袁仁(撰) 169左氏释 [明]冯时可(撰) 169春秋质疑 [明]杨于庭(撰) 169春秋孔义 [明]高攀龙(撰) 170春秋辩义 [明]卓尔康(撰) 170读春秋略记 [明]朱朝瑛(撰) 171春秋四传质 [明]王介之(撰) 171左传杜林合注 [晋]杜预 [[宋]林尧叟(注) [[明]王道焜赵如源(编) 171 日讲春秋解义 [清]库勒纳李光地(撰) 172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清]王掞张廷玉(撰) 173御纂春秋直解 [清]傅恒(撰) 174左传杜解补正 [清]顾炎武(撰) 174春秋稗疏 [清]王夫之(撰) 174春秋四传纠正 [清]俞汝言(撰) 174春秋平义 [清]俞汝言(撰) 174读左日钞 [清]朱鹤龄(撰) 175左传事纬 [清]马骕(撰) 175春秋毛氏传 [清]毛奇龄(撰) 176春秋简书刊误 [清]毛奇龄(撰) 176春秋属辞比事记 [清]毛奇龄(撰) 17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董子文集》·一卷(编修朱筠家藏本)汉董仲舒撰。

仲舒有《春秋繁露》,已著录。

《隋书·经籍志》载《仲舒集》一卷。

又注曰:“梁二卷,亡。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仍载二卷。

《宋史·艺文志》又作一卷。

後两本并佚。

明正德己亥,巡按御史卢雍行部至景州,为仲舒故里。

因修复广川书院,祀仲舒,并裒其逸文以成是集。

然自采录本传外,仅益以《西京杂记》、《古文苑》所载数篇,不及张溥《百三家集》之完备,故仅存其目於此焉。

△《诸葛丞相集》·四卷(内府藏本)国朝朱编。

字青岩,常熟人,官至南阳府知府。

是编首卷所录诸葛亮遗文一卷,陈寿所上目录皆不载。

盖摭拾《三国志注》及诸类书而成。

其《黄陵庙记》,明杨时伟作《诸葛书》,尝以摭用苏轼“大江东去”词语驳辨其伪。

今考陆游《入蜀记》作於乾道六年,记黄牛庙事,引古谚及李白、欧阳修诗,张咏赞甚详,独一字不及亮记。

袁说友所刻《成都文类》作於庆元五年,亦无此文。

然则赝托之本出於南宋以後明甚,乃仍然载入,绝无考订。

至《心书五十条》,显然伪托,亦取以苟充卷帙。

且《武侯十六策》其伪与《心书》同,晁氏《读书志》著录,则犹出宋人之手。

既取《心书》,又不取是策,何也?二卷以下皆为附录,所列《八阵图》及分野诸条,猥杂尤甚。

末一卷全为及其子瑞图诗文。

是非刻亮集,乃刻家集矣。

△《陶诗析义》·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黄文焕撰。

文焕有《诗经考》,已著录。

崇祯中文焕以召试擢翰林。

会其乡人黄道周以论杨嗣昌、陈新甲逮问,词连文焕,同下诏狱。

狱中笺注《楚辞听直》八卷,并著此书。

《自序》所谓“首夏之廿五日,ゎ被就白”者是也。

其析义之例有三,一曰练句练章,不专平淡;一曰忧时念乱,不徒隐逸;一曰理学标宗,圣贤自任。

每首附批句下,而又总论於篇末。

陶诗之妙,所谓寄至味於淡泊,发纤於简古,其神理在笔墨之外。

可以涵泳与化,而不可一字一句求之於町畦之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子纂图互注》·四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龚士Ι编。

士Ι爵里无考。

前有自序,题景定改元,盖理宗时人。

又有三私印,一曰龚氏,一曰子质,一曰石庐子,盖其字与号也。

是书於《老子》用河上公注,凡二卷。

於《庄子》用郭象注,附以陆德明《音义》,凡十卷。

於《荀子》用杨亻京注,凡十卷。

於扬子《法言》用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司马光五家注,凡十卷。

於《文中子》、《中说》用阮逸注,凡十卷。

每种前各有图,而於原注之中增以互注,多引五经四书及诸子习见之语,未能有所发明。

其於《文中子》则并无互注,体例殊未画一。

至《老子》之首列三图,一曰混元三宝,一曰初真内观静令,一曰金丹;《庄子》之首惟列周子《太极图》;《荀子》之首列三图,一曰欹器,一曰天子大路,一曰龙九ヵ;扬子之首列二图,一曰浑仪,一曰五声十二律;《文中子》之首列二图,一曰世系,一曰年表;无一足资考证者。

而《庄子》因大宗师篇有太极二字,遂附会以周子之图,尤为无理。

核其纸色版式,乃宋末建阳麻沙本,盖无知书贾苟且射利者所为。

因其宋人旧刻,姑存其目,以备考耳。

△《艺圃奇》·十八卷、《补阙》·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旧本题明徐一夔编。

一夔字大章,天台人。

侨寓嘉兴。

元末尝官建宁教授。

(案:一夔官建宁教授,见其《始丰稿》与《危素书》,《明史·本传》不载,盖偶未考其文集。

)洪武初徵修礼书,王又荐修《元史》,辞不至。

後起为杭州教授。

又召修《大明日历》,特授以翰林官,以足病辞归。

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翦胜野闻》称其官杭州教授时,以表文忤旨,收捕斩之,殊为妄诞。

《野闻》托名徐祯卿,多《齐东》之语,此亦其一也。

是书前有至正戊申自序,称钱塘陈子彦高避兵李,惠子之五车,茂先之三十乘,携以俱来。

适余亦栖止是邦,尝得借观。

兹编皆古今名人杂著之小者,从无刊版。

彦高检有副本,悉以赠余,装成若干册,名之曰《艺圃搜奇》云云。

彦高,陈世隆字也,故是书或亦题世隆所编,凡一百三种。

四库全书文化常识总结

四库全书文化常识总结

四库全书文化常识总结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集,它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经过多代文人学者的努力,最终在清朝乾隆年间完成了。

四库全书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录了从先秦到清初的经典著作,涵盖
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包括了历史、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著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
宝库。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历时数百年,历经多位文人学者的辛勤劳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在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
古代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常识。

四库全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
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研读四库全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领略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

同时,四库全书也为后人提供了
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的出现,不
仅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人提供了解中国古
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总结和集大成者,它承
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四库全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更在于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库
全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邦计汇编》·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题宋李维撰。

维字仲芳,肥乡人。

雍熙二年进士,召试中书、知制诰,历翰林学士、工部尚书、柳州观察使。

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书载曹溶《学海类编》中,实《册府元龟》“邦计”一门之总叙。

案,晁公武《读书志》载,修《册府元龟》时,预修者十五人,维居第四。

又载初撰编叙,诸儒皆作。

真宗以体制不一,遂择李维、钱惟演、陈彭年、刘筠、夏竦等,付杨亿窜定。

其剽刂此叙,诡题书名,而以为维之所撰,盖以此云。

△《拯荒事略》·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题元欧阳玄撰。

玄字原功,浏阳人。

延二年进士,除同知平江州事。

调芜湖、武冈二县尹。

召为国子博士,迁翰林待制。

天历初,授艺文少监,纂修《经世大典》。

至正初,以学士告归。

诏修宋、辽、金三史,起为总裁官,拜翰林学士承旨。

至正十七年卒,谥曰文。

事迹具《元史》本传。

是书前有自序,称“芜湖本南方泽国,比邻数邑,并在水乡。

每当春夏之交,阳侯不戢,遂成饥岁。

余忝为令长,因辑《拯荒事略》一编”云云,与本传称尝知芜湖县语相合。

然其书但引故实二十二条,无一字之擘画。

其“唐天复甲子竹放花结米”一条,尤不近理。

竹米偶生,非人力可致。

采食竹米,亦何需官为经理耶?《学海类编》所载诸书,十有五伪。

此书殆亦托名於玄也。

△《宝钞通考》·八卷(永乐大典本)元武祺撰。

祺里贯未详。

至正十三年为户部尚书,因当时钞法渐坏,浮议者但以不动钞本为名,而不详流通之实。

乃历考中统以後八十馀年中钞法,撰为此书。

大旨谓自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至武宗至大四年,二十五年中印者多,烧者少,流转广而钞法通。

自仁宗皇庆元年至延七年,共九年,印虽多而烧亦多,流转渐少,钞法始坏。

自英宗至治元年至三年,共八年,印虽多而烧者寡,流转愈多,钞法愈坏。

自泰定元年至至顺三年,印者少而烧者多,流转绝无,钞法大坏。

复合计六十四年中,总印钞五千九百五万六千馀锭,总支五千六百二十馀万锭,总烧三千六百馀万锭,民间流转不及二万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小学所教,不过六书之类。

故《汉志》以《弟子职》附《孝经》,而《史籀》等十家四十五篇列为小学。

《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书法、书品,已非初旨。

自朱子作《小学》以配《大学》,赵希弁《读书附志》遂以《弟子职》之类并入小学,又以蒙求之类相参并列,而小学益多岐矣。

考订源流,惟《汉志》根据经义,要为近古。

今以论幼仪者别入《儒家》,以论笔法者别入《杂艺》,以蒙求之属隶《故事》,以便记诵者别入《类书》,惟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

庶体例谨严,不失古义。

其有兼举两家者,则各以所重为主(如李焘《说文五音韵谱》实字书,袁子让《字学元元》实论等韵之类)。

悉条其得失,具於本篇。

△《尔雅注疏》·十一卷(内府藏本)晋郭璞注,宋邢疏。

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官至弘农太守。

事迹具《晋书》本传。

有《孝经疏》,已著录。

案《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则《尔雅》之来远矣,然不云《尔雅》为谁作。

据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案《经典释文》以揖所称一篇为《释诂》)。

今俗所传三篇(案《汉志》《尔雅》三卷,此三篇谓三卷也),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

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

”於作书之人,亦无确指。

其馀诸家所说,小异大同。

今参互而考之,郭璞《尔雅注序》,称“豹鼠既辨,其业亦显”,邢《疏》以为汉武帝时终军事。

《七录》载犍为文学《尔雅注》三卷(案《七录》久佚,此据《隋志》所称梁有某书亡,知为《七录》所载),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汉武帝时人。

则其书在武帝以前。

曹粹中《放斋诗说》曰:(案此书今未见传本,此据《永乐大典》所引)“《尔雅》,毛公以前其文犹略,至郑康成时则加详。

如'学有缉熙于光明’,毛公云:'光,广也。

’康成则以为学于有光明者。

而《尔雅》曰:'缉熙,光明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称议礼如聚讼。

然《仪礼》难读,儒者罕通,不能聚讼。

《礼记》辑自汉儒,某增某减,具有主名,亦无庸聚讼。

所辨论求胜者,《周礼》一书而已。

考《大司乐》章先见於魏文侯时,理不容伪。

河间献王但言阙《冬官》一篇,不言简编失次,则窜乱移补者亦妄。

三《礼》并立,一从古本,无可疑也。

郑康成《注》,贾公彦、孔颖达《疏》,於名物度数特详。

宋儒攻击,仅摭其好引谶纬一失,至其训诂则弗能逾越。

盖得其节文,乃可推制作之精意,不比《孝经》、《论语》可推寻文句而谈。

本汉唐之《注》、《疏》,而佐以宋儒之义理,亦无可疑也。

谨以类区分,定为六目: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曰《三礼总义》、曰《通礼》、曰《杂礼书》。

六目之中,各以时代为先後,庶源流同异,可比而考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内府藏本)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玄有《易注》,已著录。

公彦,州永年人。

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

事迹具《旧唐书·儒学传》。

《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

於诸经之中,其出最晚。

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

惟《横渠语录》曰:“《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

”郑樵《通志》引孙处之言曰“周公居摄六年之後,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

盖周公之为《周礼》,亦犹唐之显庆、开元礼,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其实未尝行也。

惟其未经行,故仅述大略,俟其临事而损益之。

故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云云(案此条所云,惟《召诰》、《洛诰》、《孟子》显相舛异,至《禹贡》乃唐虞之制,《武成》、《周官》乃梅赜古文《尚书》,《王制》乃汉文帝博士所追述,皆不足以为难,其说盖离合参半),其说差为近之,然亦未尽也。

夫《周礼》作於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後。

其东迁以前三百馀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

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9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9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9部
《四库全书》将清乾隆以前出版的各种类图书收录编成,覆盖范围甚广,哲学、历史、文化、艺术、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地理、算学、物理学、生物学、农业、占卜等等,共有约3400多种古籍,是一部荟萃传统文化精华的百科性丛书。

书种: 三千四百六十余种
册数: 三万六千余册
卷数: 七万九千余卷
页数: 四百七十万页
字数: 约八亿字
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下分为四十四类,类下又有七十属。

术数类.数学之属
803-太玄经,太玄本旨,元包经传,元包经传_元包数总义,潜虚,潜虚_潜虚发微论,皇极经世书
804-皇极经世索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
805-观物篇解,观物篇解_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皇极经世书解,易学,洪范皇极内篇
806-天原发微,天原发微_各类图,天原发微_问答节要,大衍索隐,易象图说,三易洞玑
术数类.占候之属
807-灵台秘苑,唐开元占经
术数类.相宅相墓之属
808-宅经,葬书,撼龙经,撼龙经_疑龙经,撼龙经_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内传,外编),灵城精义,催官篇,发微论
术数类.占卜之属
808-灵棋经,焦氏易林,京氏易传,六壬大全,卜法详考
术数类.命书相书之属
809-李虚中命书,玉照定真经,星命溯源,珞琭子赋注,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三命指迷赋,星命总括,演禽通纂,星学大成810-三命通会,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
术数类.阴阳五行之属
810-太乙金镜式经,遁甲演义,禽星易见
811-御定星历考原,钦定协纪辨方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

然《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

《元和郡县志》颇涉古迹,盖用《山海经》例。

《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於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

元明以後,体例相沿。

列传侔乎家牒,艺文溢於总集。

末大於本,而舆图反若附录。

其间假借夸饰,以侈风土者,抑又甚焉。

王士祯称《汉中府志》载木牛流马法,《武功县志》载织锦璇玑图,此文士爱博之谈,非古法也。

然踵事增华,势难遽返。

今惟去泰去甚,择尤雅者录之。

凡芜滥之编,皆斥而存目。

其编类,首宫殿疏,尊宸居也。

次总志,大一统也。

次都会郡县,辨方域也。

次河防,次边防,崇实用也。

次山川,次古迹,次杂记,次游记,备考核也。

次外纪,广见闻也。

若夫《山海经》、《十洲记》之属,体杂小说,则各从其本类,兹不录焉。

△《三辅黄图》·六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

晁公武《读书志》据所引刘昭《续汉志注》,定为梁、陈间人作。

程大昌《雍录》则谓晋灼所引《黄图》,多不见於今本,而今本“渐台”、“彪池”、“高庙”、“元始祭社稷仪”,皆明引旧图,知非晋灼之所见。

又据改“槐里”为“兴平”,事在至德二载,知为唐肃宗以後人作。

其说较公武为有据。

此本惟“高庙”一条,不引旧图,“沧池”一条引旧图而大昌未及,其馀三条并同。

盖即大昌所见之本,偶误“沧池”为“高庙”也。

其书皆记长安古迹,间及周代灵台、灵囿诸事,然以汉为主,亦间及河间日华宫、梁曜华宫诸事,而以京师为主,故称《三辅黄图》。

三辅者,颜师古《汉书注》谓长安以东为京兆,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也。

所纪宫殿苑囿之制,条分缕析,至为详备,考古者恒所取资。

惟兼采《西京杂记》、《汉武故事》诸伪书,《洞冥记》、《拾遗记》诸杂说,爱博嗜奇,转失精核,不免为白璧徵瑕耳。

△《禁扁》·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王士点撰。

士点字继志,东平人。

是书凡为目百一十有六,篇一十有五,为甲、乙、丙、丁、戊五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代经师如韩婴治《诗》兼治《易》者,其训故皆各自为书。

宣帝时,始有《石渠五经杂义》十八篇。

《汉志》无类可隶,遂杂置之《孝经》中。

《隋志》录许慎《五经异义》以下诸家,亦附《论语》之末。

《旧唐书志》始别名“经解”,诸家著录因之,然不见兼括诸经之义。

朱彝尊作《经义考》,别目曰“群经”。

盖觉其未安而采刘勰《正纬》之语以改之,又不见为训诂之文。

徐乾学刻《九经解》,顾湄兼采总集经解之义,名曰《总经解》,何焯复斥其不通(语见沈廷芳所刻何焯《点校经解目录》中),盖正名若是之难也。

考《隋志》於统说诸经者虽不别为部分,然《论语类》末称《孔丛》、《家语》、《尔雅》诸书,并“五经总义”附於此篇,则固称“五经总义”矣。

今准以立名,庶犹近古,《论语》、《孝经》、《孟子》虽自为书,实均《五经》之流别,亦足以统该之矣。

其校正文字及传经诸图并约略附焉,从其类也。

△《驳五经异义》·一卷、《补遗》·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汉郑玄所驳许慎《五经异义》之文也。

考《後汉书·许慎传》,称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於是撰为《五经异义》,传於世。

《郑玄传》载玄所著百馀万言,亦有《驳许慎五经异义》之名。

《隋书·经籍志》有《五经异义》十卷,後汉太尉祭酒许慎撰,而不及郑玄之《驳议》。

《旧唐书·经籍志》:“《五经异义》十卷,许慎撰,郑玄驳”。

《新唐书·艺文志》并同。

盖郑氏所驳之文,即附见於许氏原本之内,非别为一书,故史志所载亦互有详略。

至《宋史·艺文志》,遂无此书之名,则自唐以来失传久矣。

学者所见《异义》,仅出於《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诸书所引,而郑氏《驳义》则自《三礼正义》而外,所存亦复寥寥。

此本从诸书采缀而成,或题宋王应麟编,然无确据。

其间有单词只句,《驳》存而《义》阙者,原本错杂相参,颇失条理。

今详加正,以《义》、《驳》两全者汇列於前。

其仅存《驳》、《义》者,则附录以备参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言六书,後明八法,於是字学、书品为二事。

左图右史,画亦古义,丹青金碧,渐别为赏鉴一途。

衣裳制而纂组巧,饮食造而陆海陈,踵事增华,势有驯致。

然均与文史相出入,要为艺事之首也。

琴本雅音,旧列乐部,後世俗工拨捩,率造新声,非复清庙生民之奏,是特一技耳。

摹印本六体之一,自汉白玄朱,务矜镌刻,与《小学》远矣。

射义投壶,载於《戴记》,诸家所述,亦事异体经。

均退列艺术,於义差允。

至於谱博奕,谕歌舞,名品纷繁,事皆琐屑,亦并为一类,统曰杂技焉。

△《古画品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南齐谢赫撰。

赫不知何许人。

姚最《续画品录》,称其写貌人物,不须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

点刷精研,意存形似,目想毫發,皆无遗失。

丽服靓妆,随时变改。

直眉曲鬓,与世竞新。

别体细微,多自赫始。

委巷逐末,皆类效颦。

至於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雅壮之怀。

然中兴以来,象人为最。

据其所说,殆後来院画之发源。

张彦远《名画记》,又称其有安期先生图传於代,要亦六朝佳手也。

是书等差画家优劣,晁公武《读书志》谓分四品。

今考所列,实为六品,盖《读书志》传写之讹。

大抵谓画有六法,兼善者难。

自陆探微以下,以次品第,各为序引,仅得二十七人,意颇矜慎。

姚最颇诋其谬,谓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列於下品,尤所未安。

李嗣真亦讥其黜卫进曹,有涉贵耳之论。

然张彦远称谢赫评画,最为允惬。

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则固以是书为定论。

所言六法,画家宗之,亦至今千载不易也。

△《书品》·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梁庾肩吾撰。

肩吾字子慎,新野人。

起家晋安王国常侍。

元帝时官至度支尚书。

事迹具《梁书·文学传》。

是书载汉至齐、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八人,分为九品。

每品各系以论,而以总序冠於前。

考窦皋《述书赋》,称肩吾通塞,并乏天性,工归文华,拙见草正。

徒闻师阮,何至辽?使铅刀之均锋,称并利而则佞云云。

其於肩吾书学,不甚推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汉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於武帝时矣。

故伊尹说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托也。

(《汉书·艺文志注》,凡不著姓名者,皆班固自注。

)然屈原《天问》,杂陈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

而《汉志》所载《青史子》五十七篇,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其来已久,特盛於虞初耳。

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

唐、宋而後,作者弥繁。

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

班固称小说家流盖出於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然则博采旁,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

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

△《西京杂记》·六卷(内府藏本)旧本题晋葛洪撰,洪有《肘後备急方》,已著录。

黄伯思《东观馀论》称此书中事皆刘歆所说,葛稚川采之。

其称余者,皆歆本文云云。

今检书後有洪跋,称其家有刘歆《汉书》一百卷。

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氏。

有小异同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

今钞出为二卷,名曰《西京杂记》,以补《汉书》之阙云云。

伯思所说,盖据其文。

案《隋书·经籍志》载此书二卷,不著撰人名氏。

《汉书·匡衡传》颜师古注称今有《西京杂记》者,出於里巷,亦不言作者为何人。

至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篇》始载葛稚川就上林令鱼泉问草木名,今在此书第一卷中。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毛延寿画王昭君事,亦引为葛洪《西京杂记》。

则指为葛洪者实起於唐,故《旧唐书·经籍志》载此书,遂注曰晋葛洪撰。

然《酉阳杂俎·语资篇》别载庾信作诗用《西京杂记》事,旋自追改,曰此吴均语,恐不足用。

晁公武《读书志》亦称江左人或以为吴均依托,盖即据成式所载庾信语也。

今考《晋书·葛洪传》,载洪所著有《抱朴子》、神仙、良吏、集异等传、《金匮要方》、《肘後备急方》并诸杂文,共五百馀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永瑢纪昀清本作品收录于:《四库全书》维基百科条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一卷首一·圣谕卷首二卷首二·进表卷首三卷首三·凡例二十则卷首四卷首四·门目卷一卷一·经部一卷二卷二·经部二卷三卷三·经部三卷四卷四·经部四卷五卷五·经部五卷六卷六·经部六卷七卷七·经部七卷八卷八·经部八卷九卷九·经部九卷十卷十·经部十卷十一卷十一·经部十一卷十二卷十二·经部十二卷十三卷十三·经部十三卷十四卷十四·经部十四卷十五卷十五·经部十五卷十六卷十六·经部十六卷十七卷十七·经部十七卷十八卷十八·经部十八卷十九卷十九·经部十九卷二十卷二十·经部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一·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二·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三·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四·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五·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六·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七·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八·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经部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一·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三·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四·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五·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七·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八·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卷三十九·经部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经部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一·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三·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四·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五·史部一卷四十六卷四十六·史部二卷四十七卷四十七·史部三卷四十八卷四十八·史部四卷四十九卷四十九·史部五卷五十卷五十·史部六卷五十一卷五十一·史部七卷五十二卷五十二·史部八卷五十三卷五十三·史部九卷五十四卷五十四·史部十卷五十五卷五十五·史部十一卷五十六卷五十六·史部十二卷五十七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卷五十八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卷五十九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卷六十卷六十·史部十六卷六十一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卷六十二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卷六十三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卷六十四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卷六十五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卷七十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卷七十五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卷八十卷八十·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卷八十四·史部四十卷八十五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卷九十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卷九十一·子部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二·子部二卷九十三卷九十三·子部三卷九十四卷九十四·子部四卷九十五卷九十五·子部五卷九十六卷九十六·子部六卷九十七卷九十七·子部七卷九十八卷九十八·子部八卷九十九卷九十九·子部九卷一百卷一百·子部十卷一百一卷一百一·子部十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二·子部十二卷一百三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卷一百四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卷一百五卷一百五·子部十五卷一百六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卷一百七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卷一百八卷一百八·子部十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九·子部十九卷一百十卷一百十·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卷二百卷二百·集部五十三附录附录·四库抽毁书提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家注史记
后汉书 (李贤注)
三国志 (裴松之注)
后汉书
晋书汉书宋书
南齐书
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
北齐书
北史
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
新元史
史記
漢書顏師古注
後漢書李賢注
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
郭店楚墓竹简
明夷待访录
典论
新论
荀子
佛祖通载
释氏稽古略
五灯会元
林间录
宋高僧传
开元释教录
古尊宿语录
法苑珠林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碧岩录
抱朴子内篇
罗湖野录
素书
老子集注
历代崇道记
僧宝传
亢仓子
通玄真经
庄子·内篇
云笈七签
太平经合校
老子道德经校释
列仙传
列子
道德经(老子)
老子道德经(英译本)Lao Tze
庄子
黄帝阴符经
庄子集释
关尹子
【集部】
文史通义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弘明集
广弘明集
笑林广记
唐文续拾
全齐文
唐文拾遗
全宋文全唐文全晋文先唐文全陈文全梁文全汉诗
全三国文
宋诗一百首
全隋文
全后汉文
唐诗三百首
全后周文
全汉文
薛涛、李冶诗集
全北齐文
全秦文
箧中集
全后魏文
全上古三代文
昭明文选
嵇康诗全集
古文观止
文忠集
阮籍诗全集
双江聂先生文集
刘桢诗全集
诗 (历代诸家)
【诗部】
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千家诗全唐诗
十八家诗抄
乐府诗集
古诗源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古谣谚
玉台新咏
楚辞补註
楚辞
文心雕龙译注
曹组词集
饮水词
范成大词集
茶联集锦
断肠词
平水韵部
梅溪词
词韵简编
竹斋诗余
词格律
婉约词
龙洲词
白朴集
姜夔词选
蒲江词
白石道人歌曲
漱玉词
知稼翁词
平斋词
无住词
樵隐词
酒边词
片玉词
【儒部】
小学诗
家范 (全译评点本)
潜夫论笺校正
幼学琼林
二十四孝传习录鉴略妥注盐铁论朱子语类小儿语申鉴
张子正蒙训蒙骈句说苑
西铭
新序
名贤集新书
弟子规中论
春秋繁露三字经法言义疏孔丛子孔子家语增广贤文
读书分年日程
朱子治家格言
北溪字义
围炉夜话
袁氏世范
菜根谭
新語(简繁对照)
呻吟语摘
陆贾新语注释
知言
【易部】
青囊奥语
撼龙经
灵城精义
三命通会
葬书
月波洞中记
天玉经
宅经
太玄经
周易
周易正义
东坡易传
子夏易传
周易郑康成注新本郑氏周易陆氏易解
周易略例
周易集解
易童子问
周易正义
陸氏易解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冰鉴
测字秘牒
天玉经内传
心相篇
宅经
了斋易说
京氏易传
伊川易传
周易举正
周易口义
周易口诀义
周易新讲义
周易本义【艺部】
禾谱
画继
林泉高致集
棋经论
象棋十诀
茶录
棋经
桔中秘叙
茶疏
书断列传
梅花谱
煮泉小品
古画品录
象棋指归
阳羡茗壶系
棋经十三篇
茶经(今注)
益州名画录
茶经
随园食单
画禅室随笔
北山酒经
乐府杂录
橘录
古今刀剑录
岕茶汇抄
北苑别录
洛阳牡丹记
大明水記
宣和北苑贡茶录禽经
東茶記
茶賦幷書
茶神傳
十六湯品
東茶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