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__群诗通练一雁意象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阅读突破《群诗通训练2篇》含解析
Ⅲ群诗通题一传统节日主题解说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古典诗词中表现这方面内容的诗篇很多,或描绘节日景象,或逢节思亲抒情。
传统诗词与传统节日二者水乳交融,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耀眼的篇章,让后人百读不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枝春·除夕[宋]杨缵竹爆惊春,竞喧填①、夜起千门箫鼓。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
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他岁穷日暮。
纵闲愁、怎减刘郎②风度。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注①喧填:“喧阗”,哄闹声。
②刘郎:唐代诗人刘禹锡,此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描绘了“过年”时辞旧迎新的情景,让我们想起王安石《元日》中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歌咏除夕的诗词很多,但被公认为佳作者甚少。
此词能被称道,在于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气氛。
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宋]姜夔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①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②,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笼纱:即纱笼,指灯笼。
②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3.本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句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4.这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日对酒高翥[注]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_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余姚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
浙江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一雁意象含解析
浙江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一雁意象含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唐]钱起①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浙江人,一直在长安做官。
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
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
③二十五弦:屈原《楚辞·远游》有诗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声凄凉哀怨。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
诗中“不胜”的意思是。
答案咏物诗承受不住2.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抒情的?请赏析。
答:答案①托物言志。
诗人着力塑造了多情善感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写大雁听到悲凄的乐声而乡愁满怀、难以承受因而北归,以雁自喻,寄托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②用典抒情。
诗歌借助“回雁峰”的典故,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引出“湘灵鼓瑟”的典故,营造凄清的意境,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羁旅思乡愁苦难耐之情。
③联想想象。
诗人由眼前的大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湖南湘江,再联想到湘灵鼓瑟的神话,再把曲子同大雁归来相联系,借助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雁[唐]杜牧①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诗人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
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
③长门:汉宫殿名。
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3.首联写诗人想象的情景。
“虏弦开”运用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答案鸿雁遭射四散双关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含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群诗通练雁意象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唐]钱起①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浙江人,一直在长安做官。
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
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
③二十五弦:屈原《楚辞·远游》有诗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声凄凉哀怨。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与联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由归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从湘江联想到湘江女神并想象了她在月夜下鼓瑟,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象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
2.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抒情的?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托物言志。
诗人着力塑造了多情善感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写大雁听到悲凄的乐声而乡愁满怀、难以承受因而北归,以雁自喻,寄托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②用典抒情。
诗歌借助“回雁峰”的典故,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引出“湘灵鼓瑟”的典故,营造凄清的意境,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羁旅思乡愁苦难耐之情。
③联想想象。
诗人由眼前的大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湖南湘江,再联想到湘灵鼓瑟的神话,再把曲子同大雁归来相联系,借助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宋]王安石[注]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
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
古诗词中“雁”意象拾零
古诗词中“雁”意象拾零每到黄叶纷飞的季节,仰视万里霜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飞的鸿雁。
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时“一”字排开,时交叉成“人”,古人常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等。
雁属候鸟,春秋迁徙,因此自然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
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的诗句。
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
或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写景物,表现高远寥廓;或代指书信,表现殷切期盼,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乡愁亲情。
意象之盛,表意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雁是候鸟,随季节变换而迁移,春天北飞,秋日南归。
季节更替之时,大雁都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亲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疆场征战,物换星移,雁能归家,人几时回?”“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夜深人静,思乡情切,秋雁无情,为何啼断人肠?”“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红叶满天,黄花堆积,雨声淅沥,自然会雁鸣伤怀。
同样是思乡,有谁能像张可久那样情感之切切,“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折桂令》);有谁能像陆睿那样愁绪之凝重,“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
”(《瑞鹤仙》);又有谁能像赵嘏那样心情之懊恼,“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寒塘》)。
同样写闺怨,有谁能像李清照那样苦苦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有谁能像李煜笔下的思妇如此空虚惆怅,“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又有谁能像张可久曲中思妇“为伊消得人憔悴”,“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红对勾讲与练(新课标)202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古代诗歌鉴赏三维特训
红对勾讲与练(新课标)202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古代诗歌鉴赏三维特训专题8古代诗歌鉴赏一、(2023·山西省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李峤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
还将弄机女,远嫁织皮人。
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
所嗟秾李树,空对小榆春。
注:①此诗是崔日用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后所做。
②李峤,唐代诗人,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1.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哪两个字使用的最为精妙?结合全诗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首联用“汉武帝抚恤戎臣,后将机女远嫁织皮”典故感慨过去,天意弄人,含有无奈之感;后从回忆历史回到现实,以哀景衬哀情,突出诗人内心的愁苦、无奈及孤苦,讽刺了当朝统治者顾及政治利益而不顾其他的行为。
2.“怨”意为哀怨,笛声、歌声哀怨关山月,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说明关山难越;“消”为消失、消散的意思,妆容被尘埃渐渐抹去,突出路途的遥远与艰辛。
二、(2023·吉林省实验中学第六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5赏析人物形象
练案55赏析人物形象一、(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蝶恋花·送祐之弟辛弃疾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
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依据“江头”这一意象分析,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十分接近。
D.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6分)二、(2023·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3~4题。
(9分)题五丈原武侯庙郝居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③万马来。
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
②十倍: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③褒斜:褒斜道,诸葛亮伐魏多次由此道出兵。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诗人拜谒武侯庙有感而发所作的咏史怀古诗。
B.颈联上句写武侯庙内的景象早已不复当年,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
C.颈联下句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了青苔,从中可以看出武侯庙的破败荒凉。
D.尾联运用想象,通过深夜风吹林木之声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之景。
4.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的?请结合诗的前两联简要分析。
(6分)三、(2023·广东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9分)送从叔尉①渑池顾非熊同登科第皆清列②,尚爱东畿一尉闲。
雁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雁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在古诗词中,雁是一个常用的意象,它通常具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1.爱情和离别:雁是候鸟,具有迁徙的特性。
它经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相思之情。
在古代,人们常将离别的场景与雁的飞行联系起来,表达离别时的思念之情。
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中的“孤帆”和“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
2.忠诚与友情:雁是群居的鸟类,它们通常以队形飞行,一起合作度过漫长的迁徙之旅。
在古代,雁常被赋予忠诚和友情的象征。
例如《木兰诗》中有句:“雁声传到家家户,家家有弟无乾坤”,表达了木兰的忠诚和家国情怀。
3.高飞和自由:雁是高飞的鸟类,它们能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因此,雁也常被用来象征追求自由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在《赋得高飞雁》中,杜牧写道:“两河骨肉飞来去,洛阳烽火远相临。
天外轻云孤雁阵,地中寒碧野云深。
”这里的雁象征着自由飞翔的精神和越过障碍追求理想的意愿。
总之,雁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意象出现,它既代表了离别和相思之情,又象征了忠诚和友情,同时也具有高飞和自由的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使得雁成为了许多优美诗词中凄美、温暖或激昂的象征之一。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古诗鉴赏群诗通练 含解析
群诗通练一民生疾苦微导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名句道出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百姓的真实命运。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大都是吟弄花月,抒写人生忧苦,但真有这么一批以反映民生疾苦为主题的诗歌,真正体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和使命担当,体现了文学的“良心”。
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时代,读读这些诗,认识人民的苦难,培养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善良、真挚情怀。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阅读文签:古风+屯田之苦屯田词①[唐]戴叔伦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这里指民屯。
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
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鉴赏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
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接下来四句写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枯茎。
于是出动全体老少去驱捕蝗虫,好不容易把蝗虫赶走了,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
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
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
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画面。
于是用最后两句作结: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1.请概括该诗叙写屯田农民辛苦劳作的三个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种麦、捕蝗、伐木。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阅读突破《群诗通题2篇》含解析
Ⅰ群诗通题思想情怀群诗通练一忧国忧民主题解说忧国忧民诗是心系苍生的有志之士面对人民疾苦有感而发的一类诗歌。
该诗歌常见的主题有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用典等。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里中女[唐]于濆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①貌,亦蕴韩娥②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田家三咏(其三)[宋]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注①越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
②韩娥:战国时韩国一个容貌美丽、善于歌唱的女子。
1.这两首诗在诗歌内容上都以________作为描写对象,在诗歌体裁上第一首诗是________,第二首诗是________。
2.以上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特点。
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清]黎简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注]。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扣头,多能降雨止风。
”北海风,北面来的海风,因时在冬天,故成北风。
3.本诗________一语暗示出五岭一带百姓处境的悲惨,一个________字显示了诗人的立场,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4.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5.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6.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020高考冲刺语文通用版复习(冲刺练习):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 群诗通练
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群诗通练一雁意象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雁[唐]杜牧①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诗人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
②仙掌: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
③长门:汉宫殿名。
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诗人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答案 A解析“借代”错,应是“双关”。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
②诗人借惊飞四散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③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过”“数声来”“胡骑纷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百姓苦难的不满。
表达对肆意南侵、惊散早雁、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憎。
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的期盼。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征雁[唐]钱起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
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辨境、识境,学会答题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考情调研】①意象,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识别、意象特点的概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
②意境,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境特点的概括、意境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营造意境运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等。
易错角度1 断章取义,摘句赏诗失误诊断:对诗歌的内容缺少整体把握,只注意到最为熟悉或典型的物象或情感面,只注意到个别的字眼或句子,便抛开其余而大加发挥。
示例分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对这首诗,有人只抓住诗中“残阳、瑟瑟、弯月”几个物象,便以为全诗的基调是伤感凄凉的,却忽视了“铺”的平缓柔和,以及江面在残阳照射下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忽视了关于“露”和“月”的描容绘形,故而全诗和谐宁静的意境和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也便无从把握。
解决途径:鉴赏时,应该着眼全诗,从作者生平、时代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知人论世,既要着眼重点句子,懂得其妙,又要通读全篇,了解内容。
避免就句解句,断章取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意象和景情专题练习(1)
练习主题:诗歌鉴赏(一)赏析“意象”专题练习一、知识链接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象 类别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均可叫意象。
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色彩和冷暖色调。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注意其共性与个性。
共性如“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意象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创设情境,提供背景;衬托人物,铺垫蓄势;表情达意,触发感想,寄托情思;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未制版:“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象”作为文论术语来使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老子》和《易传》。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意象就是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事物。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起到“不语先言”的作用。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寄托着诗人情感的客观景物,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为“细柳”“红花”。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阅读突破《群诗通练2篇》含解析
群诗通练一隐逸情怀主题解说从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中国历代浪漫的诗人们在这种出仕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崇拜隐士、崇拜自然、追求与自然山水合一的思想境界,隐逸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追求。
而归隐者对噪乱尘世的回避,对人间种种羁绊的逃脱,加上独自归隐的孤独,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王维斜阳①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斜阳:一作“斜光”。
②《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诗的核心(诗眼)是一个“________”字。
诗人以________手法,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____________图。
2.试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注]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
4.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沧浪亭①[宋]苏舜钦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②,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③。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注①沧浪亭:苏舜钦得罪免官,隐于苏州,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②陶朱张翰:陶朱,史载越国大夫范蠡辅勾践灭吴后,弃官泛舟五湖,后居于陶,经商致富,天下称陶朱公。
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 群诗通练
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群诗通练雁意象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唐]钱起①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浙江人,一直在长安做官。
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
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
③二十五弦:屈原《楚辞·远游》有诗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声凄凉哀怨。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与联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由归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从湘江联想到湘江女神并想象了她在月夜下鼓瑟,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象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
2.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抒情的?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托物言志。
诗人着力塑造了多情善感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写大雁听到悲凄的乐声而乡愁满怀、难以承受因而北归,以雁自喻,寄托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②用典抒情。
诗歌借助“回雁峰”的典故,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引出“湘灵鼓瑟”的典故,营造凄清的意境,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羁旅思乡愁苦难耐之情。
③联想想象。
诗人由眼前的大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湖南湘江,再联想到湘灵鼓瑟的神话,再把曲子同大雁归来相联系,借助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宋]王安石[注]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
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
雁 意象
意象:《周易·系辞》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萨特:“意象是指对象在意识中得以显现的某种方式。
清代的叶燮对此论述得最为明白:“可言之理, 人人能言之 ,又安在诗人之言之 ! 可征之事, 人人能述之, 又安在诗人之述之! 必有不可言之理 ,不可述之事 ,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 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原诗·内篇》)不仅在诗歌中, 叙事文学如小说中也常常有意象潜伏。
正如杨义所言:“叙事作品之有意象, 犹如地脉之有矿藏 ,一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之矿藏。
”意象是内心观照 ,是主体心灵同化了的“第二自然”——是不是一定就是诗人自喻?不一定,但一定带了诗人的情感、思绪其实,所谓意象就是主观心意在客观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和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体形象。
①它是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感的统一 ,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 ,是构成诗歌审美境界的基本元件雁:雁,又称鸿、鹄(雁在《乐府诗集》里有时作“鹄”,东汉以前,雁和鹄区分不严)、鸧鴚、鴚鹅、翁鸡、霜信、月鹭雁在古代是一种信义的象征:“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思友:诗人们大多心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为此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亲友 , 因而他们的笔下出现了更多的离别思友诗。
自古有“鸿雁传书”一说,因此雁成了离别诗中的重要意象。
大致可以分为怀乡、离别思友、征战之苦北雁南飞吧,飞翔的雁阵总能引起流落他乡,客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塞外悲凉气氛古代的隐逸文人常常以雁入诗,表明自己孤寂心境和孤傲性格,表达对黑暗、污浊现实的愤懑之情,流露出对恬然淡处的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⑤。
在魏晋时期,是我国隐逸文学兴盛时期,许多的文人在涉及雁的作品中表露出自己的心迹。
善于游泳和飞行 ,常见的鸿雁就是雁属的鸟。
雁行:鸿雁飞行时的整齐的行列 ,借指兄弟雁这种候鸟终身配对 ,联系历史上不少关于雁雌雄相依乃至殉情的记载 ,可知雁意象的情爱文化主题 ,确实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诗通练一雁意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
[唐]钱起①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浙江人,一直在长安做官。
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
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
③二十五弦:屈原《楚辞·远游》有诗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声凄凉哀怨。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
诗中“不胜”的意思是。
答案咏物诗承受不住
2.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抒情的?请赏析。
答:
答案①托物言志。
诗人着力塑造了多情善感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写大雁听到悲凄的乐声而乡愁满怀、难以承受因而北归,以雁自喻,寄托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②用典抒情。
诗歌借助“回雁峰”的典故,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引出“湘灵鼓瑟”的典故,营造凄清的意境,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羁旅思乡愁苦难耐之情。
③联想想象。
诗人由眼前的大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湖南湘江,再联想到湘灵鼓瑟的神话,再把曲子同大雁归来相联系,借助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雁
[唐]杜牧①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诗人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
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
③长门:汉宫殿名。
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3.首联写诗人想象的情景。
“虏弦开”运用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答案鸿雁遭射四散双关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
②诗人借惊飞四散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③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过”“数声来”“胡骑纷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百姓苦难的不满。
表达对肆意南侵、惊散早雁、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憎。
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的期盼。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征雁
[唐]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5.该诗善于用精炼的词语描摹形象,抒发感情。
其中“惊”字,既显风卷云开月现之景,又绘征雁之状,“”字凸显征雁路途的遥远与艰辛。
答案形孤影单、见月惊心长
6.诗歌首联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答:
答案①动静结合。
秋空浩荡,一片空明,这是写静;苍穹之上,孤雁南征,鸣声凄清,这是写动。
②点面结合。
万里苍穹,这是面;独飞的征雁,这是点。
③首联描绘了一幅寥廓凄清的秋空雁过图,饱蕴着诗人孤独寂寥、凄怆忧伤的思乡之情。
(答“融情于景”“视听结合”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