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说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摘要电视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不能独立存在。

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不能用形象表达的新闻内容。

解说词只有和画面、同期声、字幕等传播符号有机配合,相互弥补,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解说词;电视节目;特性;功能;运用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09-02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者人物进行描述、叙说,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

它和画面、人物同期声、现场效果音、字幕等共同构成了电视节目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必须与这些画面语言有机配合、相互生发、相互弥补、相互完善,才能在电视节目的总体构成中发挥真正的功效。

1 电视解说词的特性1)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与配合性。

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一对孪生兄弟。

一篇优秀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的句式、多少诗词典故,更不能用华丽辞藻去堆砌,它可能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语句往往也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

但它一经与画面配合起来,就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具有文章的语言美感和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

比如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开头部分:“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度——中国,美丽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物种群落,一直以来令世人惊叹和神往……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无边的沙海,从大漠深处延伸到冰雪极地。

水汽迷蒙的森林,守护着珍禽异兽的梦境。

草原辽阔,一望无际。

以绚丽的方式,海洋炫耀它无尽的宝藏……。

”短短几句话,涵盖了“山峰、沙漠、雪原、森林、珍禽异兽、草原、海底世界”众多自然景观。

解说词读起来让人感到天马行空,内容跳跃性极大。

但经过与画面,音乐的配合,这段节目看起来让人觉得大气磅礴,心旷神怡。

所以说,解说词要设法使观众将听觉信息与看到的视觉信息相互结合,扩充延伸和深化画面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画面,更深地感受画面的情境与气氛,解说词必须与画面进行配合,不能独立存在;2)解说词具有形象性。

纪录片《人间世》的主题呈现和多元化叙事方式

纪录片《人间世》的主题呈现和多元化叙事方式
关键词院《人间世》;医疗题材;主题;多元叙事
纪录片《人间世》主题取自《庄子》,意指“知其不可奈 何而安之若命”,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 策划拍摄,八个摄制组历时两年的时间在上海各大医院进 行蹲点记录。《人间世》讲述了一个个交织在生命脉动和医 疗链条下的真实故事。作为一部医疗题材的纪录片,在一系 列的真实案例中,不仅记录了医生手术台内外的生死营救和 责任担当,也映照出患者在生死边缘强烈的意念与愿景。
二、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渊一冤冷静客观的旁观者袁同时也是细心的观察者 有些医疗题材的纪录片过分煽情,在剧情中编造一系 列不客观不真实的故事。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准则,在真 实的基础上做到触动人心才是一部好的作品。《人间世》在 影片拍摄方式上没有像其他纪录片一样刻意追求真实性, 而是通过摄影师 24 小时呆在医院里,跟拍医生和患者之 间真实发生的故事,不干涉、不参与、不影响事情的发展, 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真人真事,给观众带来更加 深刻的现场感。这种呈现方式描摹出的人物与情节更接近 事物原本的状态,将观众带入现实生活情境。在客观记录 的同时,也要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着更细致的观察和忠诚 的记录。一切纪实的手法要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当中,比 如长镜头的运用和导演的现场思维。事件由时间线性来决 定,需要一定时间的跟拍和叙述,才能保证故事段落的完 整,所以长镜头的运用在影片中就显得十分重要。“长镜头 先天具有时空完整性和统一性适合生活流程的真实记录, 借助长镜头可以完整地再现生活,毫无疑问可以增强真实 感,符合纪录片的‘纪实’性的叙事形态。”①影片中有大量 长镜头的运用,长镜头所记录的画面是连续、实际存在的 真实画面,保持了整段内容的完整性,不需要特别的技巧 便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情境。导演的现场思维则是根据 拍摄现场的突发事件和现场状态所做出的判断与调整,适 时改变交流和记录的方式,不影响事件的正常发展,从而 在纪录片的叙事当中成为一个旁观者和观察者。 渊二冤纪实影像的声音运用 1.采访是纪录片中很重要的一种记录方式,在纪录片 《人间世》中也有采用很多采访的形式来表现人物,大部分穿 插在影片当中。在第一季第二集《理解》中在最后的结束部分 集中采用了采访的形式,对急救小组的医生、司机以及担架 员进行了简单的采访,采用采访的形式能够让观众们对医生 以及急救行业有更深的了解,导演也希望能够让医生和患者 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 2“. 人物同期声以自己的方式把过去的事情变成现在 的讲述,把以前通过解说‘转述’ ‘代述’的议论、抒情变成 面对面的自述,其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甚至讲述的个 性均得到强化,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 界,并揭示了主题。而且它使纪录片的叙述视角由一个转 向多个,丰富了纪录片的视听组合样式,为不同的内容、涵 义提供最适合传达的空间。”②第二季第六集《笼中鸟》中很 特殊的是没有使用旁白,全程大量采用人物同期声和字 幕。纪录片经常会使用声画同一的方法来刻画真实,影片 很好地使用人物同期声来记录原生形态。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电视纪录片是在电视媒介上制作的一种以真实记录为素材的艺术品,其中解说词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解说词的实质是讲给听众听的故事,它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深入浅出地进行主题讲解,以达到纪录片传达内容的效果。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创作特点有三个方面:取材讲解、语调语气和声音形态。

一、取材讲解。

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不同,取材讲解也要相应调整。

在选取素材方面,要从视觉、音频和情感方面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比如,在拍摄“人与自然”类别的电视纪录片时,解说词会采用贴近自然、具有感性表现的方式。

比如,对于大自然如何运转的问题,解说词可能会引用科学知识,但是在讲解时不会冷冰冰地讲解,而是把自己置于自然世界的角度,生动地诠释自然中的奥妙之处。

二、语调语气。

语调语气是解说词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影响听众是否愿意听下去。

解说词的语调和语气应该与画面相符。

如果是拍摄讲述文化史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需要采用严肃、清晰的语气,强调历史感,并配合配图,突出主旨。

如果是拍摄讲述艺术设计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可以采用灵动自然的语调,把设计艺术的灵感和细节展示出来,让听众听到即可感受到设计之美。

三、声音形态。

声音形态是指解说词发音的音质。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声音形态至关重要。

解说词的发音必须把握好速度和语气,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如果解说词的音效不好,将会影响听众的听觉体验。

此外,在不同的情境下,解说词也需要一定的调整。

比如,在情感表现方面,语音的音质变化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展现出电视纪录片中的人物关系、情感主题等。

总之,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需要在素材讲解、语调语气和声音形态上,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观众理解电视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如何从多元视角解读作品

如何从多元视角解读作品

《从多元视角解读作品》在文学、艺术、影视等各个领域,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单一的视角往往只能触及作品的一个层面,难以全面领略其丰富内涵。

只有从多元视角去解读作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作品的世界,挖掘出其中的宝藏。

一、历史视角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视角解读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例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如果我们不了解当时英国的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政治斗争、人性冲突和社会问题。

同样,欣赏中国古代的诗词,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就难以体会到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以杜甫的诗歌为例,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

从历史视角解读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二、文化视角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从文化视角解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神韵,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而西方的油画则注重写实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

通过文化视角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在文学作品中,文化视角也同样重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和人情世故。

而西方的文学作品如《哈姆雷特》则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悲剧精神。

三、作者视角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会在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例如,鲁迅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作者视角解读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动机。

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河西走廊》为例

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河西走廊》为例

声屏世界2023/3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河西走廊》为例阴郑兴隆杨玉清摘要: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叙事媒介之一,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和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基于多维度视角,以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从空间视角、叙事视角、情感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关键词:空间立场传播视野话语策略中国故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河西走廊》是一次全新的探寻与摸索,本系列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再现了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该纪录片通过多元主体展现历史,运用内聚焦叙事视角,采用时间主线与板块段落结合的叙事结构,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千年历史。

本文将具体探讨《河西走廊》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希望为其他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视角“场域是行为者所处的各个不同角度相互之间构成的真实关联的场景,假如将各个地域的宣传主体视作更具自身主体地位的行为者,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会化网络平台即构成这种行为者在网络空间中为争取地位而开展活动的场域。

”《河西走廊》的传播模式就类似于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会化网络平台的传播模式。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巧妙借用“丝绸之路”这一特殊的历史符号,《河西走廊》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该纪录片以河西走廊为主题,利用多种空间,分集来讲述发生在河西走廊的历史故事。

张骞、郭瑀、隋炀帝、左宗棠他们处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社会圈层与生活轨迹,但《河西走廊》以每集相对固定的时长,将他们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缩短,来讲述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

互联网纪录片的解说模态创新——以《人生一串》为例

互联网纪录片的解说模态创新——以《人生一串》为例

412021近年来,纪录片已经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在综艺、剧集、电影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流量担当,甚至在网络中形成现象级传播。

例如,由哔哩哔哩(又称“B站”)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在哔哩哔哩平台独家播放,该片一经播出,引起了年轻人的广泛关注。

《人生一串》作为国内首档呈现老百姓烧烤情怀的纪录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和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虽然此片并未摆脱传统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但作为互联网纪录片,它在许多方面有着创新性。

纪录片中,解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主旨、内容、思想感情,而且能提高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聚焦纪录片《人生一串》解说方面的创新模态。

一、文本创作匠心独运“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仅使更多出品方和制作人参与到纪录片的生产中来,还使大量网友成为内容提供者、观看者、评价者,这就大大拓展了纪录片市场。

在这个“全民皆为记录者和观众”的时代,纪录片的选题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了适应网络群体的观看需求,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呈现去精英化的趋势。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网民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热点内容,从著名的“舌尖”系列开始,美食类纪录片就层出不穷,而《人生一串》是第一个将镜头对准“烧烤”的,中国老百姓对烧烤确实有着最朴素的喜爱,这种喜爱的情感融入《人生一串》的解说词文案里,体现出独特的创作模态。

(一)幽默感风趣幽默是《人生一串》解说文案最明显的一大特点。

第三集中说到“老张很黑,他做的豆腐很白,他的生活却是没黑没白”,说到为什么这么黑,“因为我不想白活这一生”,莞尔一笑间,一语双关的智慧令人印象深刻;第三集说到“天刚一擦黑,铁合金的重金属养生朋克,如约而至”,“重金属”“养生”“朋克”相互碰撞在一起,贴切又生动地描述了烧烤的特点;这些“醒耳”的文案已经成为《人生一串》具有鲜明特色的标签。

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的革新-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为例

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的革新-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为例

等 这 一 系列 条件 日趋 成 熟 的 时候 , 时 的 电视 界 在 深 刻 的 反 《 当 话说 长江》 见山见水 ,再说 长江》 《 则是 见山见水又见人 。” 省 中 , 心思 变 , 人 电视 纪 录 片 酝 酿 着 一 场 深 刻 的 变 革 。现代 意 又 如 在 第 二 十 二 集 《 山 说 “ ” 中 讲 述 了 庐 山 的 人 和 背 后 庐 庐 》
摘 要 : 与 《 说 长 江 》 比 ,再 说 长 江 》 电视 理 念 上 多 元 融 合 的 形 态 ,从 睁 大 眼 睛 看 世 界 再 到 学 习 借 鉴 消 化 和 话 相 《 在 的创 新、 视技 术上 的突破 , 电 它折 射 出 这 二 十 年 间 中 国 纪 录 探 索 吸 收 国 际 化 创 作 元 素 ,我 们 已经 进 入 了创 新 发 展 的新 片发 展 变 迁 的 璀 璨 光 芒 。本 文 通 过 对 两 部 恢 弘 的 社 会 画 卷 时代 。
纪 录 片 , 其 超 常 的 制 作 和 深 刻 的 思 想 内容 , 现 着 极 高 的 以 体 历 史 、 化 和 审 美价 值 , 集 体 智 慧 的结 晶 。 文 是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三段式成长轨迹 中 国 大 型 电视 纪 录 片经 历 了 向世 界 学 习 、 探 索 中 提 高 、 创 新 谋 发 展 三 个 阶 段 ,如 今 已成 为 中 国 电 视 节 目 中 最 有 文 化、 品位 和 实 力 的 节 目类 型 。 早 期 中 国 电 视 纪 录 片 被 称 为 宣 教 片 时 期 , 比较 重 视 文 本 , 赖 解 说 词 , 过 解 说 , 思 想 直 接 灌 输 给 观 众 , 到 政 依 通 将 达 治 教 化 目 的 , 被 称 之 “ 里 尔逊 式 ” 统 天 下 的 时 代 。 这 种 也 格 一 单 一 的形 态 模 式 直 到 2 0世 纪 八 十 年 代 中 日合 拍 《 丝绸 之 路 》 时 才 被 打 破 。在 合 作 拍 摄 中 , 中方 人 员 明 显 地 感 觉 到 日 方 在

浅析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写作与运用

浅析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写作与运用

浅析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写作与运用作者:周欣李京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摘要: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创作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解说词是帮助画面的进行深入的完善,使观众可以更详细了解到背景,资料,获取知识,从而得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解说词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则承担着一定解释分析作用,故事情节的叙述、背景环境的交代、主题内涵的升华、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直接的视听效果,观众可以理解画面中所不能表达的含义。

笔者从多方面去了解和分析,从创作基础的本身出发,进行举例考证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解说词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解说词功能;升华;转场;声画关系;细节一、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解说词的主要是对画面的弥补,对画面的延伸加以升华对画面起着连接作用,这也是它的主要功能。

对画面的衔接,转场,画面的流畅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有时候会经常运用解说词重述画面形象的手法,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感染。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和提炼画面内涵,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作用还体现在从画面中反映出的制造气氛、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

所以说,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弥补画面不足补充画面中拍不到或者不能拍出的内容,能延伸出画面所不能的体现的,如人物的心理、社会環境、背景、经历等。

由于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的,所以画面所不能展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解说词来弥补。

2、整合画面信息,向受众明确画面指示关系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凌乱的画面,这就需要进行整合处理好画面的细节,才能让观众流畅的接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画面所带来的含义。

对画面有所编辑使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才不至于思路不清。

观众很容易会受到不完整或者其他画面的的干扰,处理好画面问题进行有序的整合,才能使观众的理解和思维加以升华。

3、升华画面内涵,引导观众的想象我们以《美丽中国》的解说词为例:“每一面山坡上,成千上万块梯田,仿佛是为天空准备的镜子。

电视纪录片解说

电视纪录片解说
视纪录片解说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视纪录片解说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中。通过国际交 流,解说员可以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解说风格和特点,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可以为电视纪录片解说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体 机构合作,可以共同制作出更高质量的纪录片作品,同时也可以为解说员提供更多的工
通过语言传达出对纪录片的情感 态度,使观众产生共鸣。
情感控制
适度控制情感表达,避免过于激 动或平淡,保持解说词的情感平 衡。
节奏控制
节奏感强
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使解说更具 节奏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适应纪录片节奏
根据纪录片的节奏调整解说词的节奏 ,使解说与纪录片内容相得益彰。
细节呈现
细节描写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述,展现纪录片的细节,增强观众的感知体验。
细节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节进行描述,突出纪录片的主题和亮点。
03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题材与 内容
自然环境
总结词
描绘自然风貌,展现生态多样性,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详细描述
解说自然环境题材的纪录片,通常以描绘地球上的壮丽风景、珍稀物种和生态系 统为主,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通过解说词的讲述,引导观众深入了解自然 环境的生态平衡、物种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详细描述
解说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主要关注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民生疾苦和社会变革。通过解说词的讲 述,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反映人民的心声和诉求,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人文关怀
总结词
关注人性、情感与道德,探寻生命的意 义与价值。

纪录片《动物世界》 解说 赏析

纪录片《动物世界》 解说 赏析

纪录片《动物世界》解说赏析纪录片解说作品是解说者依据解说词、画面、音乐、音响等元素进行创作的播音类作品。

多样化的解说风格等使得纪录片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一、解说是纪录片作品的“声音名片”每部纪录片都有它独特的气质和风韵,也都有最适合其气质的声音和表达。

纪录片对解说的要求极高,从声音选择、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到录音合成,解说者需通过重重筛选与考验。

很多解说者也由于长期从事某种类型的纪录片解说,形成了带有鲜明特点的解说风格,使解说成为纪录片的“声音名片”。

如“国宝级”解说者李易的语言端庄儒雅,厚重自然;徐涛的旁白浑厚华美,庄重大气;任志宏的《国宝档案》解说优雅深沉,诗韵十足,被称为“最具人文气质的声音”;李立宏的解说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也成为一道“好菜”,被称为“馋人的好声音”;肖玉的《江南》平和舒展,温润如玉;春晓的《台北故宫》婉约深邃,平易亲近;赵忠祥的《动物世界》细致准确、悬念丛生、生动活泼、亦庄亦谐……这些用声音描述世界和时代的人,通过一部部纪录片解说作品,为观众呈现着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谱写着语言艺术的史诗长歌。

这些解说者的声音和他们解说的纪录片相互依存,交相辉映,成为珍贵的视听艺术作品。

聆听纪录片的解说,可以使受众滋养耳朵,丰富头脑,感动心灵,从千万种表达世界的声音中,感受语言艺术的真实厚重与无穷韵味。

鉴赏纪录片解说,我们可以在解说者独特的音色中欣赏富有风味的音色美感,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中体验别具一格的语言韵味。

二、《动物世界》的美学价值依赖于赵忠祥的解说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开播30多年来,经久不衰,成为最具生命力的经典电视作品。

它由新中国第一位男电视播音员赵忠祥解说,讲述着动物世界中的生存法则和成长故事,传递着有关动物、人以及环境、自然的知识与规则。

使受众拓宽了视野,获得了丰富的视听体验。

比如《动物世界·河塘的盛宴》有这样的解说词。

①小河马在它的乐园里闲逛,用口水弄湿鳄鱼的尾巴。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摘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入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工作的细节和艰辛。

导演陈建斌背景丰富,擅长探索文化主题。

叙事主题聚焦于文物修复,通过揭示修复过程展现文物价值。

叙事结构紧凑有序,从不同角度呈现文物修复的全貌。

叙事手法运用访谈、实地拍摄等方式,生动展现修复过程。

叙事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文物修复的复杂与细致。

叙事特点是真实、感人,让观众对文物修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叙事手法成功地将观众带入文物修复的世界,展现了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纪录片通过呈现文物修复重要性,传递了文物保护的价值观,弘扬了中华文化传承精神。

整体纪录片以其优秀叙事手法,展示了文物修复的艺术与美学意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手法,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效果,叙事特点,导演背景,成功应用,纪录片价值.1. 引言1.1 纪录片介绍《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由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纪录片,该片于2021年在中国上映。

该纪录片主要围绕着在北京故宫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日常展开,展现了修复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和对文物的珍爱之情。

在纪录片中,观众将跟随着镜头深入故宫的内部,亲眼目睹文物修复的全过程,感受到故宫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珍贵性。

通过展现修复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和细致入微的操作过程,纪录片向观众传递了修复文物的艰辛与责任,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这部纪录片则向全世界展示了故宫文物的珍贵和独特之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视角。

1.2 导演背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是曹春阳,他是一位资深纪录片导演,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主编,并曾参与多部知名纪录片的制作。

曹春阳在纪录片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创作理念,擅长运用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展现故事内涵。

曹春阳在该纪录片中的导演表现得十分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准的叙事节奏,成功地呈现了修复文物的过程和故宫博物院背后的故事。

多元视角下纪录片观点的客观表达

多元视角下纪录片观点的客观表达

多元视角下纪录片观点的客观表达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的纪录片逐渐走向一种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渗透的创作理念。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的金融纪录片《华尔街》为例,对目前中国纪录片一种开放、多元的创作视角及其产生的时代因素进行探究。

关键词:纪录片;《华尔街》;多元视角;客观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95-01纵观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历史,它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教化为主的纪录片,把“画面+解说”作为纪录片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模式。

如《话说长江》;二是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客观再现的理念开始渗透。

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如《望长城》。

三是到了21世纪,此时主观的表现开始出现,认为纪录片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诠释,一种创造性的诠释。

2000年,纪录片《英和白》以“强烈的主观干预”,给中国电视纪录片观众带来一股清新独特之风。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播出了几部以资本和市场为主题的纪录片:从《大国的崛起》、《复兴之路》到2010年的《公司的力量》、《资本市场20年》等。

曾经拍摄过《大国崛起》的李成才导演,为了使人们对于金融和市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为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给中国决策者一些启示,经历了3年的艰辛创作,纪录片《华尔街》终于在2011年中秋之夜与观众见面了。

一、客观、多元、开放的创作理念财经纪录片的创作存在很多困惑。

首先,金融问题中涉及一些抽象的词汇,用影像语言表现出来难度很大。

其次,经济题材的纪录片和群众不太贴近百姓受众的生活实际,收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在这些困扰下,《华尔街》仍然能将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的历史与现状完整、客观、清晰、准确地诠释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这得益于《华尔街》创作团队开放、多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作视角和庞大的技术投入。

(一)开放、多元的创作视角和尊重历史、尊重观众的创作态度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大众对资本主义有了一种误读,原因在于,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使大众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是一条无限光辉的前景。

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定位及艺术技巧

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定位及艺术技巧

《科技传播》2019·4(下)177科学普及实践作品简介:栾丽曼,东营市广饶县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为电视节目主持和策划。

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定位及艺术技巧栾丽曼摘 要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有声语言中重要元素,它让纪录片更真实、更完整。

配音员在电视纪录片中对文字的“二度创作”,直接影响着纪录片的水准。

文章从解说如何在纪录片找准定位和运用配音艺术技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解说的定位;真实准确;有声元素;平等交流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3-0177-02纪录片是是社会生活“客观”的“再现”,呈现事实的过程中不能直接表露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也是生命力所在,本文所指的纪录片为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当前最流行的是“格里尔逊”模式,也就是“画面+解说”的经典样式,在这种模式的纪录片风行的情况下,配音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显现。

随着纪录片配音地位的提升,纪录片配音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新中国初期纪录片多为形象政论片,大多承担着意图明显的宣传教育功能,配音风格表现为站在较高角度,表现出说教意味直接表明创作的态度。

配音员语调高亢有力,语气庄重,吐字归音圆润集中。

新世纪初我国纪录片年产量还不到10部,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国产纪录片的关注,这部纪录片的解说风格也成就了纪录片的成功。

可以说纪录片解说风格的变化表现出了社会整体思潮的变化,现在纪录片的解说越来越倾向于与公众平等交流的姿态。

解说风格更趋于平实自然、平缓自如。

1 平等交流,确定真实准确的配音基调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也是纪录片的原则和魅力所在。

但所谓的“真实”,从哲学角度是相对的真实,这里所谈的真实是指观众对作品与现实关系的判断是否客观,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主观色彩的态度。

纪录片的题材,内容决定作品的基调。

但在当今纪录片的流行趋势下纪录片记事离不开叙述。

浅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纪录片为例

浅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纪录片为例

浅析电视解说词的重要作用——以纪录片为例摘要: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电视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

解说词可以弥补无法展现的内容,也可以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运用解说词创造无限的画外空间。

本文以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为主线,总结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电视节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统一体。

它由三种“语言”构成: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这三种“语言”汇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语言。

“以视为主,视听结合”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意味着,画面虽是电视语言特色所在,但解说词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弥补画面语言固有弱点的职责,其在信息传达上的作用绝非画面语言能够取代。

特别是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电视语言元素。

解说词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也就是为“看”而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发展的。

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

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是“声画语言结构."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电视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和画面一起相互串联、铺垫,互相补充,从而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专题信息。

例如:《雕塑家刘焕章》中,画面出现刘焕章在正在雕刻,仅从画面中我们仅能知道这个雕塑家正在雕刻,而这时解说词便告诉我们“他从少年时候就开始和石头、木头打交道了。

”等一系列关于刘焕章过去的发展历程。

这就扩充了整个画面的信息含量,使观众从中得到更多无法直接从画面得到的信息。

二、整合画面、衔接内容电视记录片是由一个个画面组合而成的,如果没有解说词的衔接、整合,画面则可能因为没有明确的指示关系而显得无序、杂乱。

电视纪录片解说中的情感把握和运用——以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为例

电视纪录片解说中的情感把握和运用——以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为例

的烦恼 。 尽量还原那些动物在大 自然 中随 意的、 无 拘无 束 的状 态”。 正如笔 者前 面 提到的 , 这两档节 目的观众总有这样 的感 觉: 在观看节 目的过程 中 , 即使画 面呈现 的是一望无 际 的沙 漠 ,亦或 是广 阔的海
达法 , 使得 《 动物世界 》 和《 人与 自然 》 的 解说总有 一种 回味无 穷的感觉 。声音 太
艺廊回声l H E t f S W O R L D
直 视 纪 录 片解 说 中的情 感把 握和运 用
以赵 忠祥解说 的 动物世界 和 人 与 自然 为例
。冯德 松
【 摘
要】 本文以赵 忠祥解说 的 动物世 界》 和 人与 自然》为范本 , 分析 如何在 电视 纪录片的解说 中更好 的把握 和运 用情感 , 最
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 解 说 人 正 是 要 接 收 到
例. . . …. 春 天来 了 / 伊 比利亚半 岛的
森林 / 和草地 /复苏过来 / /大地 /又覆
盖上 鲜花 的地毯 / / / 新 的生命 重新 开始
… …
/ / 母鹿 /静静地 站在那儿 注视 着 自
赵忠祥 在其 《 岁 月随感 》中这 样说 :

的都是各种野生动物 自然的生 活状态 , 再 加上赵忠祥令人回味无穷 的解说 , 更加丰
富了片子的内涵。 赵 忠 祥 成 功 的 解 说 不 仅
说, 则经 常用 多姿多彩的反差 对 比表现语 势 的运动 。下面我们就看 一段 《 动物世 界》 中的经典例子 。

赵 忠 祥 解 说 中的 情 感 运 用
的动力源泉。 ② 提 到 电 视 纪 录 片 的解 说 , 我
富有弹性 的语势。他的解说摆脱 了书面文 字 中标点符号的限制 , 随势随心随情 , 时停 时动时 陕时 漫。这类例子在赵忠祥解说的 《 动物世界 》 和《 人与 自然 》 中, 比比皆是。 3 、 富有神韵的情景再现 《 动物世界 》 是一部通过介绍大 自然 中各种动物 , 进而使观众认识 自然对人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近两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备受好评。

虽然也算是一档美食节目,但《舌尖》与简单的做菜节目却截然不同。

为了让观众从多角度看到食物的获得过程和制作过程,《舌尖》剧组不惜成本,动用了水下摄影、摇臂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和航拍等手段,真正做到了海、陆、空全方位拍摄,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用光讲究、机位多变、录音到位的美食纪录片。

电影感十足的唯美画面以及多种拍摄技法营造出的丰富镜头语言也成为了该纪录片的一大亮点。

一、多种摄影器材优势的综合发挥能让《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食物散发着诱人色彩,其主要原因就是摄像机的选择。

据创作人员幕后说,该团队在拍摄时主要使用的机器是索尼F3高清摄像机,这种摄像机最大的优势就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色彩的饱和度,可以使画面变得更亮丽。

同时它的轻便性也对创作带来很大的变化。

首先,对于《舌尖》这样力求接地气的纪录片而言,小型的高清设备能打消被摄者的戒备感带着轻便的设备观察被摄者,在他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平时是怎样生活就在镜头中怎样生活,所以会感觉拍摄者与老百姓融入一起。

其次,与以往纪录片客观、公正的视角不同,《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大量主观性镜头(主观镜头是指模拟片子中人物视角的镜头),以新奇的视角展示不同美食的制作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其中许多效果鲜明的主观镜头特别震撼,这也要归功于机器的小型化。

在第一集中的一个段落,摄制组把小机器放在水桶里,放到水井里去,把它吊上来就拍到了出井的画面,把小机器放到菜筐里,往筐里扔菜,就拍到了菜叶飞向我们眼睛的镜头,这些画面在适当场合的出现,增添了片子的动感。

还有一段是一位老百姓挑着担子走过,呈现出其主观的第一视角,这应该也是将体积小型化的单反相机悬挂在其身上拍摄出来的。

《舌尖》2中,来自水下的画面时常给观众带来惊喜。

比如第三集《时节》中,千岛湖围网捕鱼的场面,不仅展现了水面鱼群的翻动,模拟鱼群在水中的主观视角、渔网下水底的画面也都有所呈现。

你是一面“镜子”——探析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解说

你是一面“镜子”——探析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解说

168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5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收稿日期:2021-1-21作者简介:刘冬(1973—),男,回族,新疆人,编辑,本科,主要从事记录片创作研究。

实际上,解说并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创作,创造美的劳动,解说员不能仅凭借自己的感觉进行解说,也不可投石问路。

笔者就自身对电视纪录片、专题片解说的思考与实践,分享一些经验。

一、利用材料构建画面的宏观影响力艺术创作性解说,首先需要进行文字处理,使解说的稿件符合观众的心理感应,同时具备鲜活的视觉效果。

规范空间、生存空间以及审美空间为有声语言的三重空间。

所谓生存空间的语言,即在人类日常交流以及生存中需要用到的语言,只要能够做到明确即可,基本没有特别要求。

所谓规范空间语言,即为更大范围内实现语言的有效性,对语法、词汇等制定了一系列的使用标准,且有效性范围越大则表就可能越有韵味。

所谓审美空间语言,即在语言一系列规范基础上,对语言进行艺术创作,以满足人们对于音乐美学的需求,不仅使语言更具韵味,又具有一定境界。

作为艺术创作,解说在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力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电视解说无法离开解说员的艺术创作。

构成电视解说美感的因素主要包括解说员的思想、情感、情绪以及心境等[1]。

(一)用情绪打开话语链条没有情绪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歧义,也不动听,作为承载着语言空间力量与语言方向的一个重要部分,情绪显得十分重要。

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语言将情绪精确表述出来,而电视解说的文稿是一种被规定的语言,规定了文字的方向,因此不能任由解说者随意发挥,既要将自身情绪更为精确、集中地表述出来,又要具有一定约束力。

画面语言是将事物的感性存在状态最大程度地进行恢复,使其能够被广泛接受,但若为静态画面则无法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全表述出来,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内涵或者外延表述号,只有配合文字解说,才能够发挥出传播力量,呈现出作品的美。

影视制作中的多元文化与跨文化交流

影视制作中的多元文化与跨文化交流

影视制作中的多元文化与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影视制作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

多元文化及跨文化交流在影视制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为观众提供全球化的视野,也能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本文将论述影视制作中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展示其具体应用和影响。

一、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中存在着多个文化群体,这些文化群体在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影视制作中,多元文化的存在为创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全球共享的特性。

首先,多元文化提供了不同的故事背景和题材选择。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这些背景可以作为影视作品的故事线索和情节元素,为观众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比如,在中国制作的电影《霸王别姬》中,通过讲述中国京剧演员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其次,多元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通过在影视作品中描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类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例如,美国影片《黑豹》展示了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向观众传递了多元文化的理念和平等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

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的影视制作也越来越注重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打破偏见和误解,增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发展。

首先,跨文化交流可以拓宽影视作品的市场和观众群体。

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可以吸引本土观众,还可以打开国际市场,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优秀作品。

例如,中国影片《流浪地球》通过其独特的科幻故事情节和特效,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认可和共鸣。

其次,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影视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学习。

在影视制作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工作人员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创作经验和技术,共同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解说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
摘要从当初的画外音到今天的多样化,解说的各组成要素之间不仅有着相互嵌入、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紧密关系;而且有时还能局部独立,有时还会独立运用、单独存在。

应该说,纪录片解说的整体组成中已经具有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存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
记录片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电视节目形式。

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解说在某种意义上远比画面创作复杂的多,这不仅是因为声音的成分复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对声音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

因此,解说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要素传达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信息,声音的多样化也带来了解说的多样化。

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只是从单纯的画外音解说,发展到了画外音、同期声、字幕等多样化并存的格局。

笔者认为:目前纪录片的解说至少已经形成了画外音、同期声、字幕等多元并存的解说格局,并各自在纪录片解说中发挥着相互衔接、融合和补充等重要作用。

纪录片的解说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起初的格里逊式、真实电影、访谈式、个人追述式;到以解说词为主的声音加画面,以及声画并重融合的发展模式;再到同期声出现后,画外音、字幕、同期声多样化并存的解说格局,说明纪录片解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发展的创新,因此,纪录片的解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纪录片解说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从当初的画外音到今天的多样化,解说的各组成要素之间不仅有着相互嵌入、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紧密关系;而且有时还能局部独立,有时还会独立运用、单独存在。

应该说,纪录片解说的整体组成中已经具有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存在。

如画外音在早期的纪录片中就能单独存在,同期声出现后也有单独存在的作品或片段,某些记录片的一些画面只有字幕解说,等等。

这样看来,从单纯的“画外配音”形式发展到画外音、同期声、字幕并存的时代,纪录片语言系统的变迁昭示着纪录片解说观念的深刻变革。

正因如此,纪录片才走出了模式化、简单化、风格单一的创作局面。

因此可以说:从解说的多样化到多元解说是解说理论上从感性到理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提升和飞越,说明解说的各个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并驾齐驱。

这不仅丰富了纪录片解说的理论内涵,而且增加了一些现实的理性思考。

研究多元解说不仅丰富了其理论内涵,也具有实践和操作层面上的现实意义。

纪录片解说创作的常见病,主要是因对解说各单元的地位、特性的理解偏颇而产生的。

如重复画面,重复访谈;空话套话泛滥,说教意识直露;指令结论式解说,缺乏民主氛围;解说词过满,造成视听疲劳;书面语言过多,造成听觉障碍;专业语言过多,深奥难懂不通俗;不适当地追求含蓄,造成观点模糊;思想朦胧,令人费解;画面段落缺乏逻辑性,背景材料令人费解;解说感情语气不当,
有失亲切、自然;过分依赖字幕,加重了视觉负担;语言空乏、冗长,感情强加于人,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对解说各单元研究过多或过少,没有讲究最佳艺术效果造成的。

因此,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既需要加强对每一个单元的研究,又需要加强各单元的协调配合,强调综合艺术效果。

如再现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梅兰芳》,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更特别的是该片以戏曲表演为中心内容,多种声音同在。

而该片在音乐和现场声音处理上做到了有主有次,多种声音取得了理想效果。

只有这样,多元解说才会创造出声情并茂、视听共荣的局面。

否则,不仅多元解说的研究和创作工作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而且多元解说重要性也得不到体现,声音、文字和画面相互衬托、和谐发展、有机融和的局面就很难形成。

从这一层面上说,研究多元解说在电视记录片中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那么,多元解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有什么技巧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与制片主题紧贴,做到与画面的气氛相和谐。

多元解说应以画面场景的气氛、情绪为表达依据,在对位性上特别注意色彩、松紧等因素。

如《企鹅》的解说,通过将画面上平淡无奇的形象拟人化,引发受众情趣盎然的联想,将一对正在面对面但同时低头叨自己胸前毛的企鹅比喻成:“像久别重逢的小夫妻,又像互致问候的绅士。

”起到烘托氛围的效果。

在对立性上,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表现,画外音、同期声可以表现出应喜却悲的氛围。

又如《中华之剑》的解说:“这位缉毒者在立下一等功之后,却不得不隐姓埋名、背井离乡,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似乎难以想象的。

”表现了创作的凝重性;
第二,画面段落吻合,与镜头景别适应。

多元解说不仅要与画面的“情感、内涵”相依,也要与画面的“表现形式”吻合,这样才能表现出解说与片子结合的真正内涵。

不能处理成“静态”的激动,可用“动态”的激动处理解说。

视听得不到和谐的刺激,与画面的镜头感不符,会使人感到解说不贴切。

如《大地永远不会忘记》镜头是“航拍”,外景辽阔,激情地赞颂;片尾的解说若镜头改在“室内”、夜深人静时拍摄,就不容易使人接受。

因此注意画面的不同镜头、不同色彩、不同景别、甚至画面的不同明暗,都应有不同的心理感觉、语言处理,形成不同的音量、音高、音长、力度和色彩;
第三,与音乐的情绪、节奏相协调。

在想象上,依靠了解、经验、请教等方式,把多元解说与记录片的音乐风格、情绪、节奏统一起来;在心理上,采用高接低送、快接慢送、强接弱送等方式,体验接来送去的感觉;在生理上,注意用气、用声、咬字的感觉,看解说有无与语言处理及配乐衔接方面的不当,根据解说的身份、需要设计解说的音色,达到女声不要飘男声不要沉的效果,产生随音乐节奏、旋律的起伏感。

在与音响效果匹配上,多元解说应表达出人的情绪气氛、思想感情,人物心理的有机统一,不仅营造出真实的环境更体现出象征力与解说的真实价值。

如《凤凰涅槃》第一集的解说词“春风从这里吹起”:“鸡叫头遍,18个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兄弟冒死在一张契约上签名画押,决定把人民公社的土地分了,包干到户联营。

这些农民死也没有想到,他们长满老茧的手这么轻轻的一按,居然在一个偌大的中国按响了一片惊雷。

”若不加音响,语势显得平淡,加上音响,语势则会扬起,与惊雷声有机配合,效果很好。

在同期声方面,要注意体现出最具真实性和现场感来。

如在《中华之剑》中解说:“贩毒者不下地狱,
谁下地狱!”语似惊雷从半空中霹雳而下,与画面中人物情感、语言及骤起的音乐非常贴合。

总之,多元解说在运用上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剧情出发的原则,探求综合运用的技巧和妙法,注意发现创作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综合运用、科学运用的运行规律,从而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其内涵,健全其体系;在实践上逐步使画外音、同期声和字幕等多元解说的每一个单元运用贴切得当,体现出画、音、字的有机融合,为全面突出记录片主题和美化电视记录片的视听效果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