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对大地的崇拜(舞剧《春之祭》第一幕)-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对大地的崇拜(舞剧《春之祭》第一幕)-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音乐剖析1. 作品背景舞剧《春之祭》为瑞士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分为两幕,于1913年在巴黎首演。
花城版是在原版基础上修改过的,由中央芭蕾舞团创作并演出,于1982年首演。
第一幕《对大地的崇拜》,反映了原始人的生活和精神。
2. 音乐概述本场景背景音乐由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是芭蕾舞剧《春之祭》中的一部分。
以非常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对大地的崇拜。
3. 音乐元素音乐风格受到了波西米亚的民间音乐和特殊的肢体舞蹈的影响。
节奏极快,强烈的多彩而极端的对比。
4. 音乐分析整个乐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一前奏曲,其次是一种简短而复杂的舞曲,最后是一场表演。
主题在前两个部分中经过了多次的变换和重复,这种复杂性不仅与乐器的协同相关,而且与舞蹈的表现密切相关。
乐曲结束,像火山一样爆发的狂热情绪在全曲中达到了最高潮。
二、音乐鉴赏教案1. 教学目的通过对芭蕾舞剧《春之祭》第一幕背景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探讨音乐元素和意象对情感的影响,启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内容1.音乐剖析:介绍乐曲的背景、概述、元素和分析。
2.音乐鉴赏:通过欣赏和观察音乐视频,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协调和互相影响。
3.音乐表现:分小组进行音乐表现活动,模拟舞蹈和乐器。
3.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师生一起欣赏芭蕾舞剧《春之祭》第一幕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乐器和意象。
2.音乐剖析:对乐曲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音乐鉴赏:让学生观看《春之祭》第一幕的视频,关注音乐和舞蹈的配合和表现。
观看后,学生可以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乐曲和舞蹈中反映的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等。
4.音乐表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音乐元素和意象来模拟舞蹈和乐器演奏。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乐器或零碎物品作为辅助,例如冰块、拍子等。
每个小组最后可以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表现。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分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 nsky,1882-1971) 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春之祭舞剧鉴赏赏析
春之祭舞剧鉴赏赏析《春之祭》是一部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舞剧,于1913年首演。
这部舞剧以俄罗斯民间传说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仪式,祭祀春神的故事。
舞剧中融合了俄罗斯民俗舞蹈和宗教仪式,展现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神秘主题。
《春之祭》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舞剧之一,也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春之祭》这部舞剧的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风格深受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影响,他将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巧妙地融入到舞剧的音乐中。
舞剧的开篇以悠扬的长笛和低沉的大提琴奏出神秘的旋律,给人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感觉。
随着音乐的进行,舞剧中的舞者们开始跳起了欢快的俄罗斯民俗舞蹈,音乐的节奏也随之加快,气氛变得愈发热烈。
在整个舞剧中,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始终贯穿着一种神秘而悠扬的气息,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神秘仪式中的感觉。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春之祭》这部舞剧的舞蹈。
舞剧中的舞蹈设计充满了俄罗斯民俗舞蹈的特色,舞者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跳起了欢快的俄罗斯舞蹈。
他们的舞姿轻盈而优美,充满了力量和活力。
舞剧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宗教仪式舞蹈,舞者们在舞台上高举着手中的祭品,祈祷着神灵的保佑。
整个舞剧的舞蹈设计十分精彩,既展现了俄罗斯民俗舞蹈的魅力,又表现了宗教仪式舞蹈的神秘和肃穆。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春之祭》这部舞剧的主题。
舞剧以祭祀春神的古老仪式为背景,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祈求。
在舞剧中,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幸福,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舞者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向神灵献上了祭品。
整个舞剧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灵的敬畏,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舞剧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元素,表现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祈求。
整个舞剧的主题深刻而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春之祭》是一部充满了俄罗斯民俗和宗教元素的舞剧,它以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展现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神秘主题。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特征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特征研究王佳艺畅志华舞剧《春之祭》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于1912年完成,并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剧院首演。
这部作品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创作手法,以其独特的作曲技法在音乐界掀起巨大浪潮。
作品中充斥着在当时并不为主流所接受的不协和半音行进以及重音错位的非常规节奏,这也导致了这部作品在初次上演时就遭到了现场观众强烈抨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界对多样化音乐的包容度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春之祭》的独特魅力。
由于舞剧《春之祭》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作品。
本文仅针对舞剧《春之祭》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认知。
一、《春之祭》的创作特点二十世纪初,在多样民族风格以及现代美学思想的冲击下,作曲家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音乐发展趋势逐渐脱离传统。
在这个时期,理性和感性的分化愈发明显,情感表达也变得愈加激烈。
随着不安、恐惧和压抑等氛围在社会中蔓延,作曲家们逐渐显露出更加非理性的一面。
在作曲技术方面,调性、音高组织和曲式结构等因素也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当时的众多作品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以独特角度探索并发展了调性、节奏和配器手法的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一)动机发展特点有别于旋律大师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其旋律。
恰恰相反,斯特拉文斯基将大多数旋律形态以块状的、零星的结构拟定,例如《春之祭》旋律的清冷就与浪漫主义的柔美形成了强烈对比。
这种通过使用与传统音乐创作截然不同的手法创作出来的旋律经常以片段化的形式镶嵌于作品内部,并且伴随着富有特点的织体[1]。
而节奏作为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中最突出的部分与他独特的旋律线条相互交织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如第一部分大管声部,主题旋律就建立在不同时值的音高组合之上。
谱例1如谱例1,a为旋律展开的核心动机,C、B、A的下行三音列作为核心音高以三、四、五度形式镶嵌其中。
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音乐的启发和影响;他的第二部芭蕾舞剧《彼特鲁什卡》虽然不协和音的运用十分突出,节奏强烈多变,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迹,总的来说,但该曲所体现的仍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精神;然而,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剧《春之祭》则完全算得上是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的一场革命。
正因为如此,该剧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
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
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其代表),有人试图仿效(普罗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
就连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转向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
这部在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春之祭》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呢?1930年4月该剧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由费城管弦乐团演出后,许多人对这“稀奇古怪”的音乐改变了看法,评论界也作了较为公正客观的评论。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
尽管如此,这部作品通常还是以交响音乐会的形式演奏的。
本曲的总谱完成于1913年3月。
整部芭蕾舞剧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有八段,后一部分有六段。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一、引子——舞剧以独奏大管在高音区吹出的一支阴郁的立陶宛民间曲调开场,它那神秘的音响把我们带到了史前时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
在这里,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一群男女在静静地沉思。
二、大地回春;青年舞曲——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节奏作为开始,青年们和着这种粗野的节奏而跳舞。
这是“春天到来”的欢乐宣告。
三、诱拐之舞——这是整部舞剧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犷的。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doc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doc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是一部以俄罗斯古老习俗中的古代仪式为灵感创作的音乐作品。
该作品在音乐上革命性地突破了西方传统音乐的束缚,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音乐特色、演出情况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一、曲式结构《春之祭》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较慢的序曲”、“降神”、“上神”和“献神”。
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大,最后达到高潮,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神秘祭礼。
曲中的各个部分互相衔接,节奏和旋律的转变也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高度精细与复杂的音乐世界。
二、音乐特色《春之祭》的音乐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了大量的民族性的音乐元素,二是突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
作品中采用了俄罗斯古老习俗中的许多元素,如乐器选择上采用了包括三角铁、锣、铃鼓、长笛等在内的俄式乐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借鉴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
同时,在曲中还加入了许多音效元素,如鸟鸣、膜片和贝壳之类的噪音,使作品的音响系统更加有趣、充满活力。
此外,斯特拉文斯基在作曲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使得作品展现出自由流动的旋律和声音。
作曲家将各个乐器的独奏、合奏、混音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带有动感与放松的音乐状态。
这种音乐风格汲取了许多当时先锋音乐的特点,后来也对后代音乐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演出情况《春之祭》初演时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制止了演出。
因为作品中的音响效果太过刺耳。
然而很快,人们就意识到作品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开始接受、欣赏这部音乐作品。
自那时起,该作品已成为20世纪音乐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广泛地演出、传播。
总之,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做到了把民族性和现代性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作曲家丰富创意与超前思维的才华。
它的作曲风格奠定了现代音乐的基础,是近代国际音乐大师之一。
《春之祭》何以成为音乐经典?
《春之祭》何以成为音乐经典?《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是美籍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是他的第三部芭蕾音乐作品,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
该剧于1913年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
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
本文作者班丽霞,原载《艺术评论》,2013年第八期。
关于“经典”(classic)的探讨是当下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文学与艺术社会学领域已为这一研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与观念,对我们思考音乐经典及经典化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就“经典”的定义来说,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出,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作品”。
同理,音乐经典也正是那些历经时间考验,被一代代爱乐者反复聆听和诠释,从而彰显出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在西方音乐领域,与“经典”类似的表述还有“保留曲目”(repertoire,最常用)、“音乐杰作”(masterpiece)、“博物馆作品”(museum piece)等称谓,基本只限于“艺术音乐”或“严肃音乐”的范畴。
自巴赫、亨德尔两位巴洛克晚期的音乐大师开始,经维也纳古典乐派至19世纪多位浪漫主义“天才”的杰作,共同构成了西方音乐经典曲库的主体部分。
与文学和视觉艺术经典一样,音乐作品经典地位的确认也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经典化”过程,像巴赫的《马太受难乐》(1727)就为之等候了上百年的时间。
音乐经典在19世纪中叶之后逐步占据音乐厅,将音乐厅转变为主要上演保留曲目的“音乐博物馆”。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1. 引言1.1 舞剧《春之祭》的背景介绍舞剧《春之祭》是由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融合音乐、舞蹈和戏剧的作品。
该作品首次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的波尔多剧场首演,被认为是20世纪舞蹈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春之祭》的剧情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绘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以春祭为主题,融合了古代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始风俗。
整部舞剧的氛围异常神秘,节奏多变,音乐和舞蹈互相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春之祭》的首演曾引起轰动,不仅因为其大胆的音乐语言和创新的舞蹈形式,更因为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刻的内涵。
这部舞剧被认为是现代舞蹈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春之祭》,人们可以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力量和魅力,领略到舞蹈在艺术表达中的独特魅力和叙事魔力。
舞剧《春之祭》的背景和内涵丰富多彩,使其成为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令人难忘。
1.2 舞蹈艺术在舞剧中的重要性舞蹈艺术在舞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舞剧的灵魂和核心,更是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出剧情、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舞蹈艺术的存在使得舞剧能够以非常直观和具体的方式传达故事情节,观众通过观赏舞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舞蹈艺术的带动下,舞剧《春之祭》能够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动作来呈现出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使得观众在沉浸于舞者的表演中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共鸣和思考。
舞蹈艺术不仅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阐释,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人性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舞蹈艺术在舞剧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是舞剧中独特的表现手段,能够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思想启迪。
舞蹈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身体的动态表达出无数的意义和感情,让观众在观赏中领悟到生命的深刻含义。
2. 正文2.1 不同版本的《春之祭》舞剧中的原创舞蹈叙事在不同版本的舞剧《春之祭》中,原创舞蹈叙事是各个版本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第一篇: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上演】斯特拉文斯资料简介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上演】斯特拉文斯资料简介展开全文1913年5月29日,巴黎香舍丽榭剧院门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社会各界名流和艺术家纷纷来到这里,等待观看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春之祭》。
该剧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尼真斯基担任编导。
舞台的帷幕拉开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苍翠的俄罗斯山野景色,同时剧场内响起了怪异刺耳的乐曲和沉重的节奏。
40名穿着原始部落宽大衣衫的男男女女,开始随着音乐做着丑陋而滑稽的动作。
开演不到两分钟,全场哗然,此起彼伏的嘘声、哨声和与此相对抗的喝彩声响成一片,有的观众甚至还动起手来。
一位愤怒的绅士挥动手杖砸烂了邻座一位热烈捧场观众的大礼帽;一位贵妇人则给了身边不停发出嘘声的男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当演出进行到后来,剧场已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尼真斯基气得脸色发白,不得不站在舞台侧面的椅子上高声喊着音乐节奏,好让那些听不到音乐的演员跟上拍子。
斯特拉文斯基也大为震怒,急忙到后台寻找佳吉列夫。
只有佳吉列夫镇定自若,他懂得宣扬的价值。
他后来说,观众的反应一直“正是我所需要的”。
事后,巴黎的评论界也为之轰动,大部分音乐评论家对《春之祭》大肆攻击,嘲笑它实际上是对“春天的大屠杀”,认为尼真斯基编排的舞蹈是“发羊癫风式的冲动”和“丑陋不堪的动作”。
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为“时间会证明这一舞剧的真正价值”。
这是现代音乐给世界的一次大震惊,它所引起的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喧闹的一幕”,就像现代主义文学和美术的首次出现一样,遭到了人们普遍的攻击和反感。
《春之祭》是芭蕾舞剧音乐,具有一定的表现主义倾向。
它写古代原始部族庆祝春天到来的仪式,这个仪式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推向高潮:少女们跳舞跳至死来祭献大地,部落里年长的人们却在一边袖手围观这死的舞蹈。
愈到后来音乐愈发狂,粗野而放肆的节奏催促着少女愈来愈疯狂地跳,直到她精疲力尽,突然倒地而死。
这部作品最大的反传统之处在于节奏,它那过于强烈的音乐以及内容野蛮残忍、动作丑陋不堪都使观众难以接受。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報告者:張純琳
前言
以銜接九年一貫課程內容為基礎 結合美術.建築.數學.表演藝術等內 容外.並增添較深入之音樂理論 適時加入活動.以達課程之統整性 與活潑性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1882年6月17日出生於聖彼得堡附近的奧拉 寧鮑姆(Oranienbaum 1907年時,成為李姆斯基.柯沙可夫 (Nikolay Rimsky-Korskov,1844~1908) 的學生 1909年他的管弦樂幻想曲《煙火》在聖彼得 堡演出,受到俄國芭蕾舞團經理狄亞格列夫 (Serge Diaghilev,1872~1929)的賞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移居瑞士 1934年入法國籍 1945年入美國籍 1971年4月6日逝世於紐約。
主題
4.春之輪舞
主題
第二部分 1.序曲
小提琴泛音旋律
5.獻祭之舞拍號
前7小節的拍號變化
5.獻祭之舞拍號-前34小節拍號表
「春之祭」的意義
有關於首演 舞蹈的突破 音樂的突破 1.使用複調與多調性創作。 2.大量使用不正規節奏與不斷變化拍號。 3.使用不和諧的聲響與配器。 4.音樂的轉換常沒有過渡樂段,而直接轉換。 5.創造二十世紀初音樂的新境界。
創作分期
第一時期:民族主義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創作的的三部芭蕾舞音樂, 這三部作品都是受到狄亞格列夫的賞識與邀 請而創作,偏向屬於俄羅斯音樂的風格 第二時期:新古典主義 這段時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物資缺 乏,他放棄大型的管弦樂團編制,改使用小 型室內樂團來創作 第三時期:十二音列 這個時期的創作,受到魏本(Anton Webern,1883~1945)的啟發,開始以十二音 列的手法創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Richard Taruskin (王业伟译)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彼德鲁什卡布莱兹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DG 435 769-2 斯特拉文斯基把他的第三部芭蕾音乐作品称为Ve sna svyashchennaya,即“神圣的春天”。
“Le Sacre du printemps”这个1913年5月29日俄罗斯芭蕾舞团首演时的名字是作品写完后,画家Leon Bakst给起的(最初是复数的)。
它成了俄罗斯以外的标准标题,英文标题The Rite of Spring就是从这个名字转译而来的。
1921年,佳吉列夫剧团为纪念战后复兴在伦敦上演了《春之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英文标题(Leonid Massine编舞)。
斯特拉文斯基1910年构思这部作品。
从1911年9月到1913年3月间实际投入创作。
首演时一片骚乱,演出以失败告终(实际上,激怒观众的更多是尼金斯基令人反感的编舞,而不是音乐)。
这次演出后,1914年,刚刚过完32岁的生日的斯特拉文斯基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巨大成功(他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很少有作曲家曾享有过这种成功’)。
在此后漫长的生活中,斯特拉文斯基提到这部作品时一直在撒谎。
1920年,他对一个采访者说,这部作品最初被构思成一部没有情节的纯粹器乐作品。
('une oeuvre architecto nque et non anecdotique ')1931年,他告诉第一部权威传记的作者,在整部作品的总谱中只有开始时巴松管吹奏的旋律引用了民歌。
1959年,通过音乐和文学助手Robert Craft,他再次强调,这部作品完全不存在传统因素,而仅仅是他直觉的产物。
“我听到了,就把听到的东西写下来。
”他声称,“我只是《春之祭》流淌而过的一个容器而已。
”这些表白和名言已经逐渐成为20世纪音乐持久的神话。
事实上,这部芭蕾舞剧的脚本细致入微、在民族志方面精确无误地(除了高潮时用人献祭的那一段以外)描写了“俄罗斯异教的场面”——正如芭蕾舞剧经常被隐瞒的副标题表明的那样。
外国著名芭蕾舞剧故事——春之祭1(1)
外国著名芭蕾舞剧故事——春之祭1(1)芭蕾舞两部曲。
作曲:伊⼽尔·斯特拉⽂斯基;编舞:⽡斯拉夫·尼⾦斯基2;编剧:伊⼽尔·斯特拉⽂斯基,尼古拉·罗叶⾥奇。
⾸演于1913年5⽉29⽇,巴黎⾹榭丽舍剧院,由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
玛丽·⽪尔茨扮演⼈选的少⼥。
其后,列昂尼德·马⾟3重新编舞,于1920年在⾹榭丽舍剧院,由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莉迪亚·素科洛娃扮演⼈选的少⼥。
斯特拉⽂斯基曾说,“暴烈的俄罗斯的春天,似乎每每猝然⽽⾄,势若⼤地崩裂。
……它是“我⼉童时代每年中最惊⼈的竒观”。
1910年,斯特拉⽂斯基在完成《⽕鸟》的时候,⼀个出乎意料的幻象出现:“我在想象中看到了⼀场肃穆的异教仪式:贤明的长者围坐成圈,观看⼀个少⼥跳舞⾄死,这是把她当作牺牲祭献春神。
”从这个幻象中诞⽣了⼀个永垂⾳乐舞剧青史的芭蕾舞作品,它的⾳乐⼀向是现代节⽬表上的⼀个杰作,虽然现在这⾳乐在⾳乐厅已经⽐在剧院更加风⾏,可是⼈们仍继续依据它编出了相当数量的芭蕾舞演出本(其中肯尼思·麦克⽶伦为皇家芭蕾舞团编导的⼀个演出本,布景及服装由西德尼·诺兰设计,⾸演于1962年3⽇,并于次年。
⽉8⽇引进美国)。
这个芭蕾舞的副标题为“异教俄国场景的两部曲”。
舞蹈把⼈们带回到⼀个原始时代,那时,原始宗教仪式统治着俄罗斯各部族的⽣活,每年春天要⽤⼀个活⼈作祭,奉献给神。
场最之⼀——崇把⼤地序曲回忆着⼈与世興的最初纽结。
幕启。
在遍布⼤⽯堆的莽原上,⼀群少男和⼀群少⼥分别端坐,凝神屏息地守望那些⽯堆,似乎期待着从中出现异象。
⾳乐呼唤少⼥们注意⼤⾃然的富饶,她们⾝不由⼰地站起,仿佛受到⼤⾃然的吸引。
⼀位贤哲坐在中央,少⼥们围绕他不断地疾奔。
然后他朝神圣的⼤⽯堆移动;少⼥们相随,对他⾏礼。
开场的乐句反复奏响,那是⼈在竦然悲怆地向着神⼒⽆边的⼤⾃然号叫。
弦乐器奏出强悍执拗的和弦,惊动了那群男孩⼦,他们在雄浑刚健的⾳乐节奏中起舞,并顺应节拍的要求,加快舞蹈速度。
春之祭芭蕾舞剧
春之祭芭蕾舞剧《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标志着戏剧手段的不断极端化和逾越对传统舞蹈的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点和转折点。
下面是店铺为您收集的春之祭芭蕾舞剧,喜欢的话请持续关注yjbys培训网!《春之祭》描写的是俄罗斯原始部族庆祝春天的祭礼。
据说创作该剧的灵感来源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个梦:“我看到一个肃穆的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坐着,看见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
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仅仅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碎片式场景,作曲家竟然就写出了一部舞剧,而且一不留神就成为了划时代的杰作。
从“被吐槽”到“奉为传奇”1913年5月29日,大名鼎鼎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正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剧院的舞台上表演一部全新的芭蕾作品。
由于音乐中充满了富于侵略性的节奏与大量不和谐音,创造出了一种粗野的“令人难以下咽的”音响效果再加上舞蹈演员们离经叛道的表演,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演出还没结束,观众席就开了锅。
“滚回俄罗斯吧!”“这简直是耻辱!” ……喧闹声、口哨声、谩骂声不绝于耳,甚至有观众大打出手,警察从大街上冲进来维持秩序。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遇到这种场面十分失落,不得不从剧院的窗户逃走。
这就是著名的芭蕾舞剧《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首演时的“盛况”。
这场“灾难”以今日营销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场可以载入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俗话说的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代并没有淹没这部开创性的作品。
现在的人们对于这部20世纪的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春之祭》被公认为二十世纪音乐史和芭蕾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当年促成它诞生的那几位艺术家——佳吉列夫(剧团掌门人)、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家)和尼金斯基(编舞家),他们的名字被送入现代艺术史的万神殿虔诚供奉。
而百年前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剧院的那一夜,则成为了后世追随者口中的“传奇”。
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掌门人尼金斯基——编舞家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家一部需要膜拜的音乐大作《春之祭》的音乐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从“刺耳”到经典,一百多年来《春之祭》经历了什么?
从“刺⽿”到经典,⼀百多年来《春之祭》经历了什么?“现代主义”的梦开始的地⽅伊⼽尔·斯特拉⽂斯基1913年5⽉29⽇,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巴黎⾹榭丽舍剧院⾸演。
⽽⾳乐中“难忍的噪⾳”和“狂野的节奏”令当时⾸演现场的很多观众感到强烈不适,直接挑战了他们根深蒂固的美学观念,这其中也包括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另外两位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与拉威尔则认为《春之祭》是⼀次意义重⼤的创新。
芭蕾舞剧《春之祭》所谓“春之祭”,是指古代俄罗斯祈求丰年所举⾏的⼀种祭礼,祭祀中常把少⼥作为祭礼献给太阳神,以求⼤地回春,万物兴盛。
斯特拉⽂斯基称⾃⼰曾梦到过原始社会少⼥舞蹈献祭的场景。
⽽这场梦,成为了古典⾳乐在20世纪的新起点,预⽰着现代主义⾳乐的诞⽣。
有多少⼈推崇,就有多少⼈批判不仅是⾸演现场的观众分成了两派,⼀百多年来,关于《春之祭》的辩论从未停⽌过,有⼈曾说:“我们⾄今都在消化这场艺术⾰新带来的后果。
”但⼀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当时听来刺⽿⽆⽐的⼤量不和谐复合和弦与不断变化的切分节奏在现代⾳乐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现代⼈的⽿朵已经具备⾜够的经验来接受《春之祭》的听感。
哲学家、⾳乐理论家阿多诺历史上对于《春之祭》的批判却远不⽌与对其听觉效果的攻击,最著名的当属法兰克福学派领军⼈物、哲学家、⾳乐理论家西奥多·阿多诺的著作,他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出版的《新⾳乐的哲学》中,⽤⼤量的篇幅批判了“斯特拉⽂斯基与倒退”。
其中最过分的段落莫过于:“他的作品⾥有施虐和受虐狂的特征,他让⾃⼰处于集体中,并设想⾃⼰就是集体中的潜在牺牲者,他⾳乐中的阴暗惨淡不与疯狂和悲痛相关,⽽与被束缚者的情绪相关,像是陷⼊罗⽹中的动物。
”他还⽤弗洛伊德式的⼝⽓将斯特拉⽂斯基诊断为“青春期的痴呆症,属于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病⼈对于世界的冷漠和情绪的平淡都与此类似。
”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录制《春之祭》如果说阿多诺对斯特拉⽂斯基“倒退”的批判有⼀部分源于其脱离⿊格尔古典美学观念的“任性”与“⽆意图性”,那么到了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对⼀部艺术作品“解释”乃⾄“解构”的权⼒早已不仅掌握在艺术家本⼈⼿中了,曾经固化在某些特定圈层中的⽂化场域界限不再清晰,话语权也更加分散。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舞剧《春之祭》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俄罗斯舞蹈大师尼金斯基合作创作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标志着现代舞蹈的诞生。
自它首演以来,这部舞剧已经被多次改编和重新诠释,不同版本的演出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叙事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场关于舞蹈的思想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春之祭》的不同版本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了一定的一致性。
无论是斯特拉文斯基和尼金斯基的原版还是后来的改编作品,这部舞剧都以古代俄罗斯祭祀仪式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少女被选中作为祭品的故事。
这个古老而残酷的仪式在舞剧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了对自然、对生命、对神秘力量的致敬和追问。
观众在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都能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氛围,这也成为了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之一。
尽管叙事背景大体相似,但不同版本的《春之祭》在舞蹈叙事方面仍然各具特色。
在原版中,尼金斯基运用了大量的芭蕾舞技巧和肢体动作,将舞者们的情感和内心冲突通过优美而流畅的舞蹈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赏原版《春之祭》时,往往会被舞者们高度纯熟的舞技所吸引,同时也深受他们所展现的情感冲突和内心挣扎所感动。
这种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内心情感的叙事规律,成为了原版《春之祭》的独特之处。
而在后来的一些改编版本中,舞蹈叙事的形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些编舞家将现代舞蹈的技巧和风格融入到了《春之祭》中,使得舞剧呈现出更加现代化和前卫的面貌。
在这些版本中,舞者们的舞蹈动作更加多样化和挑战性,他们不仅展现了出色的舞蹈技巧,同时也通过更加抽象和富有现代感的动作,表达了舞剧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对舞蹈形式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叙事规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舞蹈盛宴。
除了舞蹈形式的变化,不同版本的《春之祭》还在叙事表达上呈现出一些不同。
在原版中,尼金斯基通过舞蹈动作的精准和情感的表达,将主人公被祭祀的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作背景 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创作风格就是想要表达不同的风格,所 以,在这种迥异风格的影响下,他在自己六十年生涯中造了上百 部经典作品,进而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同时期有 不同的风格,俄罗斯风格、新古典主义音乐和序列音乐这三大时期 为主要时期。 俄罗斯风格时期,很多的创作者将他的风格进行自我延续,因 为管弦乐法和音阶开始被广泛传播起来,而在俄罗斯这一现象特别 显著,因此,在俄罗斯时期主要创作出了三部舞曲,它们是《彼得 鲁什卡》、《火鸟》以及《春之祭》这三部舞剧。但是在这三部舞曲 中,虽然三者都被广为传播,但是只有《春之祭》被称之为当时影 响力最大的作品,这也为后世的音乐创作留下了宝贵财富 二、《春之祭》之艺术特征 (一)原始主义的题材 《春之祭》最早取材于俄罗斯异教时代的古老传说,因为在 当时,很多的民族是用少女的舞蹈来祭祀进而来感动大地,其分为 “对大地的崇拜”和“祭献”这两幕。在作品中虽然不能够将每个 故事都描述的非常具体,但是在添加了强烈的节奏感和乐器相互撞 击所产生的狂躁元素后,整个作品变得更具有感染力,并且在舞蹈 的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当时古老时期是很注重祭祀的,甚至可以 说宗教就是当时世界的掌权人,而斯特拉文斯基将宗教当时的神秘 感完全的融入进了舞剧当中,使得舞蹈也变得更加神秘。 (二)音乐中的节奏 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节奏的变 化,节奏是音乐本身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一个好的作品所必备的 因素,而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时也是一样,他在节奏的变化方式上 主要是以时间和空间为主,时间是在节奏的变化上进行改变,而空 间就是对于原有音乐的变革,也就是创新,所以,在抛弃了传统 的音乐创作模式后,斯特拉文斯基才为我们带来了他精心创作的作 品,而这些作品都是通过节奏的强弱变化来让音乐更加饱满,更是 当时那个时代很少出现的作品。 (三)音乐中的旋律 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会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接受的过程中很 多人关注的只有节奏变化带来的满足感,但是提到他的音乐,那么 很多人认为是没有旋律的,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当然不是,斯 特拉文斯基在创作时已经将旋律变得更加朴素,更加的贴近自然, 他的创作方法主要就是想要给听者一种返璞归真之感,但是他的大 胆也可能会让人丢掉了旋律,而这个大胆就是他要他创作出来的作 品需要富有片段性,这就需要他在作品中加入很多的娴熟技巧来达
到他的创作目标,所以,斯特拉文斯基是原始主义思想的表达者, 也是抛弃传统方式的变革者,更是一个时代的领跑者,所以,《春之 祭》的旋律往往都是掩藏在作品之中的,而这种方式正是斯特拉文 斯基想要给我们展示的新型音乐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是替代传统的 必要形式,也是走向现代的主要动力。
(四)音乐中的和声 现如今的和声都是通过每个人的音域变化和声音的契合度方面 来完成的,而早期音乐家们的和声需要追寻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 复兴时期的音乐家们在音乐领域为了创造出新的音乐,通过不断地 实践、总结、再实践的方式来不断摸索,但是最后却让斯特拉文斯 基成功了,在《春之祭》中就有着和声存在其中,他通过改变弦的 发声方式来进行和音,并且还在改编之后给观众一种多重混合感, 这样的感觉来不断地刺激听众能够让观众感觉到紧张和不安,使得 通过音乐来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原始野蛮的不满,更为加深了当时 宗教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了当时很多人对社会不满却又不敢说出来 的委屈之感,而斯特拉文斯基的和声音乐是他们抒发情感的所在, 也是当时的流行狂潮。 三、结语
◎ 音乐探索
黄河之声 2018年第3期 总第504期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陈 玉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创作风格就是想要表达不同的风格,所以,在这种迥异风格的影响下,他在自己六十年生 涯中创造了上百部经典作品,进而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俄罗斯风格、新古典主 义音乐和序列音乐这三大时期为主要时期。《春之祭》是早起的艺术创作,最初斯特拉文斯基主要是想要写出一首交响 曲,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是被贾吉列夫(S.Diaghilev)攻破自己的阵地,最后才出现了芭蕾舞剧形式的《春之祭》。 关键词:俄罗斯创作风格;多调性和弦;现代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田单,王秉红.浅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音乐风格[J].外国 文艺,2012,10. [2] 康经荣.近现代音乐的领袖斯特拉文斯基[J].音乐天地,2016,05. [3] 王明风.多变的斯特拉文斯基[J].音乐创作,2012,03. [4] 奥利弗•梅西安,张惠玲,洪丁 译.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分析(上) [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03. [5] 张静.斯特拉文斯基民族主义作品风格的缩影-芭蕾舞剧《春之 祭》赏析[J].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2014. [6] 肖育军.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创新手法与艺术特色[J].怀化师 专学报,2010,03.
59
《春之祭》是西方音乐进步的主要借鉴,是斯特拉文斯基最具 代表性的作品,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坚持,才能够让后人听到了这么 震撼的音乐,所以,音乐本身就是没有界限的,只有好坏之分,笔 者认为,不断地保持清醒的头脑,投身于音乐当中就能够刨除流派 之分创造出属于当前社会的音乐,所以,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上的 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