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对大地的崇拜(舞剧《春之祭》第一幕)-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对大地的崇拜(舞剧《春之祭》第一幕)-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音乐剖析1. 作品背景舞剧《春之祭》为瑞士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分为两幕,于1913年在巴黎首演。
花城版是在原版基础上修改过的,由中央芭蕾舞团创作并演出,于1982年首演。
第一幕《对大地的崇拜》,反映了原始人的生活和精神。
2. 音乐概述本场景背景音乐由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是芭蕾舞剧《春之祭》中的一部分。
以非常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对大地的崇拜。
3. 音乐元素音乐风格受到了波西米亚的民间音乐和特殊的肢体舞蹈的影响。
节奏极快,强烈的多彩而极端的对比。
4. 音乐分析整个乐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一前奏曲,其次是一种简短而复杂的舞曲,最后是一场表演。
主题在前两个部分中经过了多次的变换和重复,这种复杂性不仅与乐器的协同相关,而且与舞蹈的表现密切相关。
乐曲结束,像火山一样爆发的狂热情绪在全曲中达到了最高潮。
二、音乐鉴赏教案1. 教学目的通过对芭蕾舞剧《春之祭》第一幕背景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探讨音乐元素和意象对情感的影响,启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内容1.音乐剖析:介绍乐曲的背景、概述、元素和分析。
2.音乐鉴赏:通过欣赏和观察音乐视频,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协调和互相影响。
3.音乐表现:分小组进行音乐表现活动,模拟舞蹈和乐器。
3.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师生一起欣赏芭蕾舞剧《春之祭》第一幕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乐器和意象。
2.音乐剖析:对乐曲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音乐鉴赏:让学生观看《春之祭》第一幕的视频,关注音乐和舞蹈的配合和表现。
观看后,学生可以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乐曲和舞蹈中反映的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等。
4.音乐表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音乐元素和意象来模拟舞蹈和乐器演奏。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乐器或零碎物品作为辅助,例如冰块、拍子等。
每个小组最后可以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表现。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分析
春之祭论文
漫谈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钱海霞老师的课上她为我们介绍了一首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初次欣赏这首乐曲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原始、虚幻、神秘、狂乱之感,尤其是乐曲中繁杂、多变的节奏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春之祭》听完第一遍之后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首乐曲,但是经过钱老师细心、耐心的讲解我对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他的这首《春之祭》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生于俄国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鲍姆,他的父亲是一名男低音歌手。
他的大学时期攻读法律,毕业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从此走上了专业作曲的道路。
斯特拉文斯基一生的创作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俄罗斯风格时期(原始主义风格);第二个时期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十二音序列音乐时期。
《春之祭》这部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在俄罗斯风格时期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春之祭》最初源于突然闪现的一幅史前期古俄罗斯部族祭祀的图景。
斯特拉文斯基在自传中写到:“我好像看见一个庄严的偶像崇拜仪式:年老的智者们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眼看着一名少女跳舞直到跳死,他们要把她作为告慰春神的奉献。
”《春之祭》原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一部舞剧。
①舞剧《春之祭》描写的是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
首演的当晚,听众对他们从未听到过的、如此粗野和凶猛的音乐大为震惊,也为披着粗麻袋的演员们的缺乏传统美感的舞蹈感到意外,以致剧场里发生了音乐史上少见的骚乱。
②在当时这是一部极具争议的作品。
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它打破了当时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标准。
在这部作品中没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没有规整的节奏、也没有丰富多彩的配器,相反取而代之是不和谐的音程、狂乱的嘈杂的节奏、离奇的曲调。
当时的人们已经听惯了古典浪漫时期那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所以像这种运用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创作手法而创作的乐曲很难被那个时期的人所接受。
《春之祭》何以成为音乐经典?
《春之祭》何以成为音乐经典?《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是美籍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是他的第三部芭蕾音乐作品,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
该剧于1913年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
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
本文作者班丽霞,原载《艺术评论》,2013年第八期。
关于“经典”(classic)的探讨是当下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文学与艺术社会学领域已为这一研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与观念,对我们思考音乐经典及经典化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就“经典”的定义来说,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出,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作品”。
同理,音乐经典也正是那些历经时间考验,被一代代爱乐者反复聆听和诠释,从而彰显出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在西方音乐领域,与“经典”类似的表述还有“保留曲目”(repertoire,最常用)、“音乐杰作”(masterpiece)、“博物馆作品”(museum piece)等称谓,基本只限于“艺术音乐”或“严肃音乐”的范畴。
自巴赫、亨德尔两位巴洛克晚期的音乐大师开始,经维也纳古典乐派至19世纪多位浪漫主义“天才”的杰作,共同构成了西方音乐经典曲库的主体部分。
与文学和视觉艺术经典一样,音乐作品经典地位的确认也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经典化”过程,像巴赫的《马太受难乐》(1727)就为之等候了上百年的时间。
音乐经典在19世纪中叶之后逐步占据音乐厅,将音乐厅转变为主要上演保留曲目的“音乐博物馆”。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 nsky,1882-1971) 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第一篇: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1. 引言1.1 舞剧《春之祭》的背景介绍舞剧《春之祭》是由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融合音乐、舞蹈和戏剧的作品。
该作品首次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的波尔多剧场首演,被认为是20世纪舞蹈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春之祭》的剧情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绘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以春祭为主题,融合了古代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始风俗。
整部舞剧的氛围异常神秘,节奏多变,音乐和舞蹈互相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春之祭》的首演曾引起轰动,不仅因为其大胆的音乐语言和创新的舞蹈形式,更因为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刻的内涵。
这部舞剧被认为是现代舞蹈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春之祭》,人们可以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力量和魅力,领略到舞蹈在艺术表达中的独特魅力和叙事魔力。
舞剧《春之祭》的背景和内涵丰富多彩,使其成为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令人难忘。
1.2 舞蹈艺术在舞剧中的重要性舞蹈艺术在舞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舞剧的灵魂和核心,更是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出剧情、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舞蹈艺术的存在使得舞剧能够以非常直观和具体的方式传达故事情节,观众通过观赏舞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舞蹈艺术的带动下,舞剧《春之祭》能够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动作来呈现出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使得观众在沉浸于舞者的表演中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共鸣和思考。
舞蹈艺术不仅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阐释,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人性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舞蹈艺术在舞剧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是舞剧中独特的表现手段,能够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思想启迪。
舞蹈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身体的动态表达出无数的意义和感情,让观众在观赏中领悟到生命的深刻含义。
2. 正文2.1 不同版本的《春之祭》舞剧中的原创舞蹈叙事在不同版本的舞剧《春之祭》中,原创舞蹈叙事是各个版本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春之祭幻想曲2000音乐鉴赏观后感
春之祭幻想曲2000音乐鉴赏观后感
如同矗立地表的艾尔斯岩、白朗峰、维苏威火山和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巨大而且坚毅不摇。
这首芭蕾舞音乐为达基列夫舞团,以及芭蕾舞星同时也是编舞家的瓦斯拉夫·尼金斯基所写;不管观点如何,你都无所遁逃,也不该遁逃。
从众多曲子中筛选,“春之祭”绝对是定义20世纪音乐的关键作品。
“春之祭”由两个部分组成,斯特拉文斯基本人同意这首曲子并没有清楚的叙事风格,也表示“创作时眼前浮现的景象是一场盛大的异教徒祭典:多位智慧老人围坐一圈,看着年轻的女孩跳死亡之舞,她将被献祭以取悦春神”
1913年年5月,“春之祭”如祭典仪式一般在巴黎首演。
乐曲开头,低音管独奏出缥缈迷醉又神秘的旋律。
关于这部作品的论述多不胜数,不管是斯特拉文斯基所使用的革命性作曲手法,还是狂野又极端的管弦乐器编制,抑或他在新时代重新演绎传统俄罗斯民谣,甚至是乐谱呈现的原始与狂暴风格。
这些论述多少值得参考,因为你在这本书中读到的不见得客观。
通过迪士尼动画“幻想曲”的巧妙使用,“春之祭”变得众所周知。
它绝对是交响作品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原始而神秘的力量至今仍在,即便
听100遍,天崩地裂的强度未曾稍减。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舞剧《春之祭》是由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和芭蕾舞剧编导(Ballets Russes)的创始人塞尔吉·达基尔(Sergei Diaghilev)联手创作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部舞剧首先于1913年在巴黎首演,由于其独特的音乐和前卫的舞蹈表现引起了轰动,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舞蹈作品之一。
《春之祭》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俄国祭祀仪式的故事,充满了原始、野性和仪式感。
舞剧中的舞蹈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力量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危险的仪式之中。
而在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不同编舞家和舞团对舞蹈艺术的表现和叙事规律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让我们看看最经典的《春之祭》版本之一,由著名芭蕾舞团王者莫里斯·贝嘉创作的《春之祭》。
在这个版本中,贝嘉将舞蹈表现得更加肢体化和动感化,强调舞者身体的力量和张力。
舞蹈动作更加明快、犀利,与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在叙事方面,贝嘉通过舞者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祭祀仪式中的原始、神秘和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危险和神秘感的世界中。
贝嘉的《春之祭》强调舞蹈的表现力和身体的力量,将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舞蹈家桥本小雪的《春之祭》。
桥本小雪将传统的芭蕾舞和日本传统舞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具东方韵味的舞蹈风格。
在她的版本中,舞者的动作更加柔美和含蓄,强调舞蹈中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桥本小雪试图通过舞蹈来探讨人类情感和灵魂的根源,将《春之祭》演绎成一种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舞蹈艺术作品。
在叙事方面,桥本小雪注重舞蹈中的细节表达和情感交流,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传达出对于生命力和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探索,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舞剧《春之祭》是由俄国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一部舞剧作品,原名为“Le Sacre du printemp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舞蹈作品之一。
舞剧围绕着古代俄罗斯的祭祀仪式展开,以独特的节奏、音乐和舞蹈叙述了一个充满原始力量和野性的故事。
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舞蹈艺术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规律,各具特色。
我们可以从舞蹈的肢体语言和动作特点来探索不同版本中的独特叙事规律。
在《春之祭》的最初版本中,舞蹈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原始力量,舞者们的动作大胆而激烈,像是在向大地发出挑战,展现出了一种狂野的美。
而在后来的一些现代版本中,舞者们的动作更加流畅和柔和,更注重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力,呈现出了一种更加精致和优美的舞蹈艺术。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舞者们的个人风格和功底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舞蹈艺术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不同版本中的舞台设计和道具运用也展现了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在最初的版本中,舞台设计简单而原始,基本上就是一个代表祭祀场景的大地板,没有太多的装饰和道具。
而在后来的一些现代版本中,舞剧的舞台设计更加精致和华丽,道具的运用也更加丰富多样,通过舞台的视觉效果来强化舞蹈的叙事力量。
一些版本中会用树枝、鲜花等来装饰舞台,营造出春天的气息,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舞剧所表达的故事。
不同版本中音乐的运用也是舞蹈艺术独特叙事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原版音乐是舞剧《春之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极具震撼力和节奏感的音乐旋律成为了舞蹈叙事的灵魂。
而在不同的版本中,对音乐的运用也体现了不同的叙事规律。
一些现代版本会对音乐进行重新编曲或者加入一些新的音乐元素,来与舞蹈更加契合,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叙事感。
一些版本中会加入声效、现代音乐或者电子音乐元素,来以创新的方式诠释舞蹈的主题和内涵。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艺术特点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艺术特点探究摘要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颇具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的芭蕾舞剧《春之祭》震惊了整个乐坛,这部作品成为了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的一个典范,拉开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序幕。
这部作品由于其彻底的反传统性,表现了与以往的芭蕾舞剧完全不同的风格。
作品从舞台布景到演员服饰,从舞蹈到音乐都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出现的。
音乐中配着刺耳的音响、粗犷的节奏和不协和的和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探究其艺术特点形成的规律。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艺术特点和声节奏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1882-1971年)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他生活经历复杂,创作风格多变。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长期脱离祖国,生活在国外,一生中变换过三个国籍:原籍俄国,42岁时入法国籍,63岁改入美国籍。
变换过多种创作风格,革新过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序列主义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
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生于俄国,自小喜欢音乐,9岁开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遵从父母之意,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在此期间自学作曲知识。
20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随俄罗斯民族乐派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和配器,从此开始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音乐创作生涯。
1971年,89岁的斯特拉文斯基在纽约逝世。
一《春之祭》的创作历程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的作品以舞剧音乐和器乐作品为主,其中最有影响和具代表性的1913年创作的芭蕾舞剧《春之祭》,这部作品以表现原始人荒蛮的纯朴之美震惊了整个乐坛,拉开了现代音乐的序幕。
1909年,斯特拉文斯基的管弦乐《焰火》在圣彼得堡演出,受到了俄国舞剧团经理兼舞剧编导季贾列夫的赏识。
季贾列夫是20世纪舞蹈界的一位先锋派的人物,他编导的舞蹈中有许多的新意识和新观念,他与斯特拉文斯基共合作了三部芭蕾舞剧:第一部《火鸟》(1910年),这部舞剧一经季贾列夫芭蕾舞团公演,立刻引起轰动。
春之祭舞剧鉴赏赏析
春之祭舞剧鉴赏赏析《春之祭》是一部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舞剧,于1913年首演。
这部舞剧以俄罗斯民间传说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仪式,祭祀春神的故事。
舞剧中融合了俄罗斯民俗舞蹈和宗教仪式,展现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神秘主题。
《春之祭》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舞剧之一,也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春之祭》这部舞剧的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风格深受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影响,他将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巧妙地融入到舞剧的音乐中。
舞剧的开篇以悠扬的长笛和低沉的大提琴奏出神秘的旋律,给人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感觉。
随着音乐的进行,舞剧中的舞者们开始跳起了欢快的俄罗斯民俗舞蹈,音乐的节奏也随之加快,气氛变得愈发热烈。
在整个舞剧中,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始终贯穿着一种神秘而悠扬的气息,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神秘仪式中的感觉。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春之祭》这部舞剧的舞蹈。
舞剧中的舞蹈设计充满了俄罗斯民俗舞蹈的特色,舞者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跳起了欢快的俄罗斯舞蹈。
他们的舞姿轻盈而优美,充满了力量和活力。
舞剧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宗教仪式舞蹈,舞者们在舞台上高举着手中的祭品,祈祷着神灵的保佑。
整个舞剧的舞蹈设计十分精彩,既展现了俄罗斯民俗舞蹈的魅力,又表现了宗教仪式舞蹈的神秘和肃穆。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春之祭》这部舞剧的主题。
舞剧以祭祀春神的古老仪式为背景,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祈求。
在舞剧中,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幸福,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舞者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向神灵献上了祭品。
整个舞剧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灵的敬畏,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舞剧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元素,表现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祈求。
整个舞剧的主题深刻而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春之祭》是一部充满了俄罗斯民俗和宗教元素的舞剧,它以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展现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神秘主题。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舞剧《春之祭》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俄罗斯舞蹈大师尼金斯基合作创作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标志着现代舞蹈的诞生。
自它首演以来,这部舞剧已经被多次改编和重新诠释,不同版本的演出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叙事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场关于舞蹈的思想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春之祭》的不同版本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了一定的一致性。
无论是斯特拉文斯基和尼金斯基的原版还是后来的改编作品,这部舞剧都以古代俄罗斯祭祀仪式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少女被选中作为祭品的故事。
这个古老而残酷的仪式在舞剧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了对自然、对生命、对神秘力量的致敬和追问。
观众在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都能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氛围,这也成为了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之一。
尽管叙事背景大体相似,但不同版本的《春之祭》在舞蹈叙事方面仍然各具特色。
在原版中,尼金斯基运用了大量的芭蕾舞技巧和肢体动作,将舞者们的情感和内心冲突通过优美而流畅的舞蹈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赏原版《春之祭》时,往往会被舞者们高度纯熟的舞技所吸引,同时也深受他们所展现的情感冲突和内心挣扎所感动。
这种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内心情感的叙事规律,成为了原版《春之祭》的独特之处。
而在后来的一些改编版本中,舞蹈叙事的形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些编舞家将现代舞蹈的技巧和风格融入到了《春之祭》中,使得舞剧呈现出更加现代化和前卫的面貌。
在这些版本中,舞者们的舞蹈动作更加多样化和挑战性,他们不仅展现了出色的舞蹈技巧,同时也通过更加抽象和富有现代感的动作,表达了舞剧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对舞蹈形式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叙事规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舞蹈盛宴。
除了舞蹈形式的变化,不同版本的《春之祭》还在叙事表达上呈现出一些不同。
在原版中,尼金斯基通过舞蹈动作的精准和情感的表达,将主人公被祭祀的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特征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特征研究王佳艺畅志华舞剧《春之祭》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于1912年完成,并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剧院首演。
这部作品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创作手法,以其独特的作曲技法在音乐界掀起巨大浪潮。
作品中充斥着在当时并不为主流所接受的不协和半音行进以及重音错位的非常规节奏,这也导致了这部作品在初次上演时就遭到了现场观众强烈抨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界对多样化音乐的包容度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春之祭》的独特魅力。
由于舞剧《春之祭》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作品。
本文仅针对舞剧《春之祭》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认知。
一、《春之祭》的创作特点二十世纪初,在多样民族风格以及现代美学思想的冲击下,作曲家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音乐发展趋势逐渐脱离传统。
在这个时期,理性和感性的分化愈发明显,情感表达也变得愈加激烈。
随着不安、恐惧和压抑等氛围在社会中蔓延,作曲家们逐渐显露出更加非理性的一面。
在作曲技术方面,调性、音高组织和曲式结构等因素也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当时的众多作品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以独特角度探索并发展了调性、节奏和配器手法的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一)动机发展特点有别于旋律大师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其旋律。
恰恰相反,斯特拉文斯基将大多数旋律形态以块状的、零星的结构拟定,例如《春之祭》旋律的清冷就与浪漫主义的柔美形成了强烈对比。
这种通过使用与传统音乐创作截然不同的手法创作出来的旋律经常以片段化的形式镶嵌于作品内部,并且伴随着富有特点的织体[1]。
而节奏作为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中最突出的部分与他独特的旋律线条相互交织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如第一部分大管声部,主题旋律就建立在不同时值的音高组合之上。
谱例1如谱例1,a为旋律展开的核心动机,C、B、A的下行三音列作为核心音高以三、四、五度形式镶嵌其中。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doc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doc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是一部以俄罗斯古老习俗中的古代仪式为灵感创作的音乐作品。
该作品在音乐上革命性地突破了西方传统音乐的束缚,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音乐特色、演出情况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一、曲式结构《春之祭》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较慢的序曲”、“降神”、“上神”和“献神”。
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大,最后达到高潮,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神秘祭礼。
曲中的各个部分互相衔接,节奏和旋律的转变也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高度精细与复杂的音乐世界。
二、音乐特色《春之祭》的音乐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了大量的民族性的音乐元素,二是突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
作品中采用了俄罗斯古老习俗中的许多元素,如乐器选择上采用了包括三角铁、锣、铃鼓、长笛等在内的俄式乐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借鉴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
同时,在曲中还加入了许多音效元素,如鸟鸣、膜片和贝壳之类的噪音,使作品的音响系统更加有趣、充满活力。
此外,斯特拉文斯基在作曲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使得作品展现出自由流动的旋律和声音。
作曲家将各个乐器的独奏、合奏、混音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带有动感与放松的音乐状态。
这种音乐风格汲取了许多当时先锋音乐的特点,后来也对后代音乐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演出情况《春之祭》初演时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制止了演出。
因为作品中的音响效果太过刺耳。
然而很快,人们就意识到作品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开始接受、欣赏这部音乐作品。
自那时起,该作品已成为20世纪音乐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广泛地演出、传播。
总之,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做到了把民族性和现代性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作曲家丰富创意与超前思维的才华。
它的作曲风格奠定了现代音乐的基础,是近代国际音乐大师之一。
春天的生机与悲恋——《春之祭》的音乐学分析
春天的生机与悲恋——《春之祭》的音乐学分析欧 洋(南京艺术学院 高职成教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描写了俄国原始部落在庆祝春季到即将来时的祭祀礼仪场景,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凸显了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浓烈的原始主义色彩。
印象主义音乐创作手法、表现主义音乐技法、民族乐派以及12音体系的手法都被运用于作品中。
极简的旋律、充满张力的节奏、独具特色的管弦乐配器与那种强烈情感表现的民族主义风格迥然不同。
由于他令人眩目的写作技巧、对音色的追求,唤起了人们对久远时代的回忆。
[关键词]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民族乐派;12音[中图分类号] J601;J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67(2018)03-0108-04冬去春来是岁月的规律更迭,经过飞雪风雨的洗刷,春天的靓丽被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载着许多美好的赞誉与钟爱。
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就曾以春季的祭祀仪式创作了三幕芭蕾舞剧《春之祭》,其中复杂新颖的音乐节奏与旋律,再加以芭蕾舞的结构形式,轰动了20世纪初期的西方乐坛,引起了人们注目。
《春之祭》描写了俄国的原始部落在庆祝春季到即将来时的祭祀礼仪场景,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将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浓烈的原始主义色彩生动地呈现在听众眼前。
其核心主题是 “再看一眼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
那时的人们呼唤着春天艳阳高照,跋山涉水走进森林,沐浴着树木的芬芳,人们用早春青绿色的树叶,编织成发带互相装束,跳起庆祝的舞蹈,这种呼唤雀跃的愿望从音乐曲调中获得了心满意足……人们不仅雀跃舞蹈,还伴随着大声歌唱,悠扬的人声飘过森林河湖,传遍母亲般滋养的土地,这些舞蹈与歌唱,在夜幕降临,柴堆上熊熊的火焰中闪烁着光芒。
白日流动的湖水随着夜幕的低垂也呈现出宁静平和,似有一种淡蓝色的夜光。
在这欢歌笑语中投射出古老部落的人们对环境的崇拜和日常中刀耕火种的场景。
这里有春日的勃勃生机,也有人们对她终将逝去的伤怀,她不仅仅是一个季节,同时还代表生命与芳华。
舞蹈赏析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舞蹈的赏析演讲。
舞蹈,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情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舞蹈的世界,共同赏析一场精彩绝伦的舞蹈表演。
题目:舞蹈赏析——《春之祭》《春之祭》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由俄罗斯芭蕾舞大师福金编舞。
这部作品以原始的祭祀仪式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对生命、自然和死亡的敬畏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
一、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春之祭》的音乐由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为舞蹈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福金巧妙地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使舞者们的动作更加生动、有力。
在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节奏的强烈对比,如快速、急促的节奏与缓慢、悠扬的节奏交替出现,营造出一种紧张、神秘的氛围。
二、舞蹈动作的创新福金在《春之祭》中大胆创新,摒弃了传统的芭蕾舞动作,创造了独特的舞蹈语言。
舞者们的动作粗犷、豪放,充满了原始的野性。
例如,舞者们的跳跃动作充满了爆发力,手臂和腿部的动作极具张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舞台布景与服装的巧妙设计《春之祭》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独具匠心。
舞台布景以简约、抽象为主,营造出一种原始、神秘的氛围。
服装设计则注重表现舞者的肢体语言,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独特,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四、舞者的表现力《春之祭》的舞者们展现了极高的艺术素养和表现力。
他们在舞台上全情投入,将角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舞技,将原始、野性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春之祭》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舞蹈作品。
它以独特的音乐、舞蹈动作、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将人类对生命、自然和死亡的敬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舞蹈的魅力,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最后,我想说,舞蹈是一种跨越时空、民族和文化的艺术形式。
它能够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春之祭》|一场“少女祭祀”开启现代舞蹈的大门
《春之祭》|一场“少女祭祀”开启现代舞蹈的大门在谩骂与赞叹中拉开帷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融汇了艺术大师的心血和才华,芭蕾舞剧也不例外。
可以说,将舞剧搬上舞台的不是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而是一群为艺术奉献自我灵魂的大师。
我们在观赏芭蕾舞者优美舞姿的同时,也沉浸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当中,还可以去细细聆听可以打动人心的音乐。
芭蕾舞剧《春之祭》正是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心血与情感,完美地将音乐、舞蹈与戏剧艺术相融合,造就如此震撼而又令世人回味无穷的经典传世之作。
本人也自此转向“新古典主义”的创作道路。
自首演后,《春之祭》也成为现代编舞大师们的试金石,各位舞蹈家都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演绎着自己的《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也就是说,《春之祭》作为音乐,就只有一个版本,但是作为舞剧却有很多版本。
早期的现代舞大师,包括德国人皮亚·鲍什、美国人玛莎·格兰姆等人都有过自己的演绎,而现在诸多舞蹈节演出中,也会上演不同版本的《春之祭》,难怪有人说它是舞蹈史上最具生命力的作品。
【故事,关于“少女献祭”】当然,不论《春之祭》版本有多少,故事的内核也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祭祀”。
它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典神话,源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对古老斯拉夫仪式的梦。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
斯特拉文斯基和Roenzh在1911年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作曲家从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上,用音乐画卷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庄严的宗教仪式,睿智的长老们围成一个圈,观看一个年轻姑娘的跳舞,这个年轻的姑娘用自己的舞蹈作为祭品,一直跳到死亡来祭祀春神。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部舞剧构思成完全由舞蹈来表现的神圣祭典:“一切都应该是舞蹈的,没有哑剧”。
事实上,完成后的音乐是将哑剧融于舞蹈之中,把舞剧从注重造型性的情节舞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部舞剧构思成完全由舞蹈来表现的神圣祭典:“一切都应该是舞蹈的,没有哑剧。
”但是,事实上,完成后的音乐是将哑剧融于舞蹈之中,把舞剧从注重造型性的情节舞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
这部作品首次在巴黎上演时,就引起了观众
强烈的反应。
第一场一开幕,台下就开始因为这部芭蕾舞剧与传统的芭蕾舞剧大相径庭大吵大闹,因为《春之祭》的演员们身着粗布袋、动作生硬、姿态粗野,而音乐也是一反常态的不协调甚至刺耳,乐曲的节奏非常野蛮,这与传统的芭蕾舞剧一直优雅华丽、多姿多彩的服装完全不同,而对于芭蕾舞中的演员角色也是一个颠覆。
可以说斯特拉文斯基以其冲突的调性、冲突的和弦以及冲突的节奏震惊了整个音乐界。
《春之祭》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将我们带到史前一座孤寂无人的山谷,由巴松管奏出的音符使人感到原始森林的召唤,那些怪诞的、梦幻的、甚至怪诞的感觉。
开头即可听出斯特拉文斯基独有的风格:拍子变化多、音乐狭窄。
引子以独奏大管在高音区吹出的一支阴郁的立陶宛民间曲调开场,它那神秘的音响把我们带到了史前时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
在这里,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一群男女在静静地沉思。
第二段大地回春;青年舞曲: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节奏作为开始,青年们和着这种粗野的节奏而跳舞。
这是“春天到来”的欢乐宣告。
第三段诱拐之舞,这是整部舞剧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犷的。
整个乐队变得越来越喧闹,不时还传来雷鸣般的爆裂声。
第四段春之轮舞,单簧管奏起了似乎无始无终的抒情旋律,像一支牧歌,充满了质朴的思慕之情,同时又表达出热烈的愿望。
对垒游戏是一场描写部落间战斗的舞蹈。
在舞剧中,这是一段两人一组的体操般的舞蹈,而乐队则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节奏交替支撑和推进的旋律,来为这一舞蹈伴奏。
第六段长者的行列,用四支法国号以不同的调性,庄严而有力地宣告长者的到来。
这时,打击乐器用各种节奏来做伴奏,其中还有弦乐器的颤音缠绕其间,呈现出在远古的献祭仪式上香烟缭绕的情景。
第七段大地的崇拜,这一段仅四小节,以一个轻微而神秘的不协和和弦构成,是上一段突然刹住后的一个尾音,它与先前的轰然巨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是大地之舞,这是一段气氛热烈、力度与配器变化多端的音乐。
当这一音乐最后上升到极度狂乱的音响时,全曲的第一部分在乐队的沉重切分和弦音响中,以最强音结束。
第二部分的舞蹈由少女们在黑暗中的游戏开始。
少女们的旋转舞蹈预示着,
他们最终会将某位少女围起并奉献给春天。
被选出的少女将接受春天的祝福,并将从春天那里获得的青春力量还给春天。
少女们环绕着被选中的少女舞蹈,后者满足地静处于中央。
接着是大地的净化与召唤祖先的仪式,其后被选中的少女开始跳献祭舞,当她舞至精疲力竭就要倒下时,祖先如猎食的猛禽扑向她,在她倒下前的那一瞬将她抓起并向天高举,使她免于触及大地。
斯特拉文斯基曾为第二段的引子取名为“异教徒之夜”。
这段音乐描写出献祭前夜的沉思:长者和少女们围坐在篝火旁,他们都沉思不语,因为要从这些少女中挑选一个作牺牲者——她将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这就是对大自然的献祭。
下一段是青年人神秘的环旋舞,为表现精细效果而细分成十三个声部的弦乐器组,奏起了一支阴沉的、忏悔似的旋律。
第三段是对被选少女的颂赞——这段表现被选少女与其他少女们和男青年的两段舞蹈。
音乐节奏复杂,节拍多变。
紧接着是祖先的召唤:在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长音背景下,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一连串蛮横和弦,令人心焦地反复奏响。
它们不时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断,这鼓声仿佛是在催促被选少女跳“献祭舞”。
第五段祖先的仪式,这一段英国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仿佛一个原始的咒语,全场为之震惊,并在这激发原始人举行神秘祭仪的咒语声中感到颤栗。
最后是被选少女的献祭舞——这最后一段音乐是整个献祭仪式的最高潮。
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
被选少女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精疲力尽地倒下——她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大地和春天。
《春之祭》表达的是大自然万象更新带来的生机勃勃和躁动不安。
在帷幕升起前的前奏中,乐队表达出巨大的慌乱,这是所有感觉敏锐的生灵面对自身可以无限制地成长、发展所感受到的那种巨大的慌乱。
这股力量从长笛高音区稀薄的音色逐渐传递到了整个乐队。
大自然复苏的感觉朦胧但强烈,这是青春期既迷茫又深刻的躁动。
前奏部分一直以“中强”的力度为基础,旋律的起伏较为平缓。
音乐力度的变化取决于演奏乐器的多寡,而非旋律本身。
乐曲没有使用弦乐器奏出这段旋律,因为弦乐器的音响以及其强弱变化,很容易唤起听众对人声的记忆,而将声音较干涩,情感表达不太浓烈的木管乐器置于音乐的前景,更合乎美学。
总的来说,前奏曲表达的是大自然在春日复苏中的骚动,是对正午阳光的敬畏之情,是希腊牧神潘的哀叹。
最初的音乐素材不断膨胀,发展,蔓延。
每一件乐器都如同一颗幼芽,突破厚厚的老树皮,形成一个慑人的整体。
而乐队必须展示出春日万物复苏的景象。
《春之祭》这部作品使斯特拉文斯基进入一个新的音乐世界,形成自己不可被超越的独特风格,他的乐思通过非常准确的组合方式和音区获得“枯涩”的效果,而整部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冲突的节奏”,他的节奏突破了强弱交替的限制,和小节线的限制,因而节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而在和声中使用各种不协调和弦,突破和声体系的限制,从音乐的束缚中解放自己。
《春之祭》作为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是现代主义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