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合集下载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1前 言 .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公众语篇越来 越 深 入 到 社 会 发 展 的 进程 中 , 不 断 影 响 人 们 的 思 想 和行 为 。 言 学 家 并 语 也 开 始 重 新 审 视 语 言 的社 会 功 能 和 语 言 学 的 任 务 ,从 一 种批 评 角 度 分 析公众语篇 以及其他非文学性语篇 。 批评语言学应运 而生 , 批评话语分 析也随 即产生 。“ 批评语言学”最早 出现于福勒等人于 17 9 9年出版的 《 语言与 控制》 Lnu g adC n o)这 本书里 。1 8 ,费尔克 劳 ( agae n o t 1 r 9 9年 (a e u h 在他的著作《 言与权力》 Ln a d o e) Fil ) rog 语 ( ag g a w r中又提出了 u e P n “ 批评性语篇分 析” c t adsor ayi 简称 C (ri l i us al ss ic c en , AD) 这个概念 。( 辛 斌 ,0 5 5 批评话语 分析强调语 言和社 会文化语境之 间的关系 , 其 20 :) 尤 关注语篇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 。 语篇不仅是对现实 的反映 , 而且是一 股社会行为力量。 批评话语分析 的目的在于发现语篇 中意识形态的作 用, 使读者注意到语言在塑造人 的社会身份中的作用 。 批 评 语 言 学 通 常将 系统 功 能语 言学 作 为批 评 话语 分 析 的 主 要 理 论 方法 , 注重语篇 在其产生 、 传播和解 释中的作用 。分析 的 目的是揭示语 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意义 , 与其是那些人们 习以为 常的偏见 、 和对 歧视 事实的歪曲等。 本文将 运用批评语言学 的理论 , 从分类 系统(l s ct n 、 ca i ai )及物性 sf o i 系统 (r s it)情态系统( d l 和转换 系统( r s r ai ) 角 Ta ivy 、 n ti Moai t y) Ta f m tn 等 n o o 度, 分析《 时代在线) 0 9年 1 2o 2月 2 1日的一 篇有 关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的报道。报道 中阐明了英 国首相布朗对峰会的态度 , 呼吁组建新团体以 解 决 全 球 环 境 问题 。

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作者简介:曹洋,女,1988.7,山东淄博人,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言学中的功能语言学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提高人们对语言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批评语篇的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着重讨论语篇、权势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并根据该理论框架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言学基础及分析工具,分析了一篇新闻报道。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权势;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法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一、文献综述和研究背景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其主要理论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分析方法是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

1979 年,英国语言学家fowler、hodge、kress 和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

在该书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和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从此揭开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人类学角度讲,cda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e.sapir 和b.l.whorf 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而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则吸收了m.a.k.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篇分析,cad“主要是研究在社会政治语境下语篇和谈话如何实施、再现和抵制社会权势滥用、统治和不平等。

”(van dijk,1998)作为批评性语篇分析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之一,fowler 认为“首先,批评语言学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通过它,一个人可以了解语言结构、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第二,不是任何一种语言分析模式都能胜任分析的工作:只有具备具体假设和过程的模式才可以作为批评语言学的基础”。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 018 年2 月u University
Feb . 2 0 1 8 Vol. 7,No. 1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张乐
(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研究视角,结合 2016 年巴西奥运会男子 400 米自由泳决赛的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
2016 年 8 月 7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 2016 年奥运会男子 400 米自由游泳决赛中,澳大利 亚选手霍顿以 0. 13 秒的优势击败中国选手孙杨夺 冠。对于这一体育事件,中澳媒体均展开相应报道。 选择《中国日报》和《先驱太阳报》中两则新闻语篇, 基于费尔克劳的话语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 语法,本研究拟从新闻语篇的词汇选择与及物性分 析,新闻语篇的话语实践层面与新闻语篇的社会功 能三方面对所选材料进行研究,一是因为批评性话 语分析对分析语篇,尤其是新闻语篇有着实际指导 价值,二是因为迄今鲜有对体育新闻语篇所隐藏的 权力与意识形态进行研究。
3 新闻语篇的词汇选择与及物性分析
3. 1 词汇选择及数据总体比较 词汇是构成阅读材料的基本要素,对于不同词
汇的选择则是报道者认知的结果,或多或少反应其 意识形态及其对某些人事的态度。毫无疑问,不同 的报道者或者社会团体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真实的简单记录。报道者通 过选择特定的词汇可创设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因 此词汇选取对新闻语篇的分析颇具价值。下面以两 篇报道的标题为例:
DOI:10.13900/ki.jbc.2018.01.01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Discourse
ZHANG Le
(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Anhui)

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批评性分析
( )T ew r a e nf i e . 3 h okh s e ns d b i h
( )A es tr zo a gtr w r ie 8 t at he Heb l hf hes eek ld l e l i l
收稿 日期 :0 2一 1 2 2 1 o —1
作者简介 : 王爱琴 , , 女 河南兰考人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引 言
近年来 , 动语 态 因其在 新 闻语篇 中 的重 要 地 被 位 而成为众 多 学者 研 究新 闻语 篇 的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传 统意义 上被 动语 态 是 由主动 语 态转 换 而 来 的 , 主 动 句和相 应 的被动 句 所 表 达 的意 思 完全 一 样 , 因而 早 期对新 闻语 篇 中被 动语 态 的研 究 大多孤 立地 描述 两 种语 态纯粹 机 械性 的转 换 。H ldy则从 语 篇 功 aia l 能来分 析两 种语 态 , 出 其侧 重 点 有所 不 同。虽 然 指 他 把被 动语 态 的研 究建 立在对 具体语 篇 和社会 语境
a usl a s o a le . nd b o d ffmi s i
本 文试从 以下 三方 面系统 分析 新 闻语 篇 中被动 语 态如 何体 现媒体 的倾 向与 意愿 , 示 出不 同的意 显 识 形态 背景 。 ( ) 一 隐藏施事 者 以模 糊行 为 主体 在 主动句 中 , 行动 作 的施 事 者位 于句子 左侧 , 执 即主语 位置 , 而在 相对应 的被 动句 中 , 事者则 被置 施 于句子 右侧 。一个 有趣 的现象 是原 本在 主动句 中必 然 出现 的施动 者 在被 动 句 中则 可 以被 人 为地 删 除 。 下 面 的例 ( ) 3 在英语 中完 全可 以被接 受 。例如 : ( )T m h s nse ew r. 1 o a f i dt ok h h i ( )T ew r a enf i e yT m. 2 h okh s e ns db o b i h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个学科,并非对传统话语分析的全面否定,而是把自身看作是传统话语分析的延伸和扩展,将语言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直接联系起来,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标签:批评话语;实证;认识近来,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学新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语言学者的青睐。

批评话语分析通常會以新闻话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进行,具体对应该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新闻语篇的水平提升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批评性阅读和批评意识具有传导作用。

因此,批评话语分析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从这个角度对新闻语篇进行翻译。

本文采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政治新闻进行分析,试图探索新闻语篇中潜在表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关系。

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复数在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从而总结出有利于交流的沟通方式。

并对中文新闻语篇英译方式进行分析,对新闻语篇的翻译提高进行探索。

二、批评话语分析国内外理论研究1.国外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也被称作批评语言学,这种研究方法最初由语言学家罗杰·富勒、巩特尔·克雷斯和罗伯特·霍奇所提出,具体理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体现。

由克雷斯和霍奇编著的《语言意识》中提到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他们的研究。

在国外有关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在方法论的基础上,研究对象是政治新闻语篇,研究方法是以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为基础进行分类、及物性、情态系统和转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国内研究中国语言学家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在陈中竺发表过一篇论文《批评语言学述评》之后,批评语言学渐渐兴起。

学者辛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批评语言学》,书中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进行了详细具体的介绍。

新闻语篇中互文性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和《时代周刊》对香港“占中”事件报道为例

新闻语篇中互文性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和《时代周刊》对香港“占中”事件报道为例

- 203-校园英语 / 新闻语篇中互文性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和《时代周刊》对香港“占中”事件报道为例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徐良娟【摘要】本文拟以《中国日报》和《时代周刊》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为语料,以SPSS数据统计为工具,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方式、消息来源(互文性)进行初步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对“占中”事件报道上,中美媒体的引述方式差异很大,美媒体更倾向于直接引语;而消息来源上的方式上差异不大,但引述来源的倾向和频率上不同。

二者隐性意识形态不同。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互文性 新闻语篇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然而新闻话语在描述和解释各类现实并传递给受众时,隐性的“将受众接受的信息内化为知识,同时也整合生成了知识生成的态度、观念和价值意图,进而形成情感的一致和话语联盟”。

在其不断传播体系中不断维持事件固有的意义界定和范围,“给事件划上了人造的边界,从各种纷繁事件中构建意义的整体”,新闻话语具有“导向性、公共性和仪式性”。

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隐藏的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引起了批评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等。

本文尝试通过中美新闻报道中的互文性分析,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析互文性现象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霸权关系。

一、理论依据批评话语分析(CDA)是一个“以问题为趋向的,跨学科”为分析方法研究语篇的学科。

CDA 主要功能是“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互文性首次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一书中,主要是指“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再现”。

但其吸收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引用,而是按照某种方式对原文本加以改造、扭曲、错位、浓缩或者是编辑,以适合讲话主体的价值观念系统。

互文性作为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其中包含了不同的声音和消息来源,即转述引语。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美国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美国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众语篇 ” p b cd cus ) ( u l i ore 进行 批评 性分 析 , i s 以增 强 人们 的 “ 语言意识” 1 gaea a ns) (a u g w r es 。批评语 言学特别 关注 的 n e
是两个非文学领域 , 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 , 包括政府 、 行政管理人员 、 司法 官员 、 商业 组织 、 闻机构 的话语 。另一 新 个就是个人话语 , 也就是个人 问发生 的正式或者非正 式的交
谈 引。

大众 传媒 之一 的新 闻报道实 际很难完全做到客观公正 , 其必然体现着一定 的意识形 态。主要 体现在其对新 闻 内容 及新 闻语 言形 式的选择 上 , 因而对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 阅读 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 对选取 的新 闻报道 的简要分析 , 明新 闻内容 说 和新 闻语言形 式的选用 是如何反 映统治 阶级 、 阶层或集 团的 利益和意识形态的。
篇在传达一定 意识形态 的 同时也潜在地影 响和操控着 人们
的意 识 和 态度 。
Lnusc)认 为语 言并非 仅仅 是一 种客 观的传 媒媒介 , i ii , g ts 也 是一种社会实践 ; 语言不 仅反映 社会 现实 , 也是社会 过程 的 介入力量 J 。因此批评 语篇 分析 倡导 对语 篇 , 其是 “ l 尤 公
“ 批评语 言学 ” 为 一种 “ 具 语 言 学 ”(nt nna 作 工 Is m et r l
二、 对新 闻语篇的语料分析
在我们生活 的这个 时代 , 媒体 日益渗透进 我们的生 活。 它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 首先 , 它促进人们之 间的交流 , 分享信息 以及加强社会 文化 问的融合 和联系 ; 次 , 体语 其 媒

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批评语言学旨在透过语言形式的表面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而新闻报导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在其所标榜的客观公正的背后也必然受到报道者本身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出现分歧,从而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新闻;批评语言学;意识形态2011年8月27日在韩国举行的第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比赛过程中,具有夺冠实力的古巴选手罗伯斯对同样具有夺冠实力的中国选手刘翔的一次犯规更是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

罗伯斯犯规的处罚结果使其失去金牌,刘翔由第三名升至第二名。

对此,世界各大媒体均有报道,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选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引导读者对事件本身的理解。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两大媒体在男子110米栏决赛结束后的报道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各自隐藏意识形态及对读者的引导作用。

语料:两段报道分别摘自纽约时报网和中国日报网,内容如下:Robles,the world-record holder and reigning Olympic champion,ran in Lane 5 Monday,and his trouble started when he knocked over the eighth hurdle.As he and Liu approached the next hurdle,Robles’s arms were swinging closer to Liu’s,and his right arm struck Liu’s left as they came over the ninth hurdle.Liu,slightly off balance now,ended up knocking over the 10th hurdle and dropping back as Robles and Richardson lunged toward the finish line.(New York Times)Robles’right trailing hand was seen hitting on Liu’s left hand.As a result,Liu’s?rhythm was disturbed and his blistering pace slowed down.Right before the tenth and final sprint,Robles made further hand contact with Liu,who lost balance and tripped on the last hurdle.Liu,as a result,faded into the third after clearing the last hurdle and tumbled but?managed to the finishing line.(China Daily)两篇报道内容都是对比赛中犯规过程的描述,现对两篇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作者:徐榕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3期徐榕(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而报道者往往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新闻报道并没有广大读者或听众所想的那样中立。

实际上,在新闻语篇中往往隐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价值观。

报道者往往借助转述言语(直接或间接引述原说话者的言语)来表达他们的看法,所以,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转述言语对揭示报道者的真正意图是很重要的。

本文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上的新闻报道为例,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其中的转述言语进行深入解读。

目的是让读者深入了解新闻媒体是如何利用语言对广大读者和听众进行意识操控,影响他们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从而让读者透过语言现象看到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本质关系。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语篇;转述言语[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027-02转述话语,即转述别人的话,报道者为了展示报道的客观公正往往会借助转述引语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表面上,转述话语是报道者直接或间接引述广大群众或国家领导人的话,实际上,报道者正是借助这种客观公正,没有掺杂报道者情感态度的方式来达到控制读者意识形态的目的。

[1]因此,对中文报纸上的新闻进行解读,有利于揭示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和报道意图,目的是让读者对新闻事件持有自己的看法而不受报道者意识形态的操控。

一、语料与统计结果本文选取《光明日报》2014年5月1日至6日,2014年3月20日,5月22日,6月25日,10月1日,11月11日,12月12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27、29 和30日,2014年12月10日至13日。

这两份报纸是国内发行量和阅读量都比较广泛的报纸,本文主要选取了这两份报纸上共计20天的报到。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2007.6(下半月)XINWENAIHAOZHE新闻爱好者语言文字批评性语篇分析(CDA)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过去的20多年里,研究批评语篇分析的人越来越多。

1991年词条“批评语言学”被收入了Crystal编的《语言学和语音学字典》,Malmkjaer(1992)在《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对“批评语言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1993年由VanDijk主编的杂志《话语和社会》出版“批评性语篇分析专刊”。

有关这方面的著述还有很多,但在中国它还是一个新领域,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也不是很多,主要有辛斌、陈忠华、丁建新、戴炜华等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核力量,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本文主要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如何揭露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

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在这儿我们主要探讨及物性、转换、情态、言语复制等。

及物性。

整个及物性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系统包含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选择哪一个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

①转换。

在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时,批评语言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被动化和名物化。

选择被动语态的动机多种多样。

在大众语篇中使用被动语态就很可能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其中之一是为了隐瞒动作的发出者。

另外,被动化还能有效减弱行为过程的动作感。

名物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与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

②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代替动词性结构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它在官方、政府和正式的话语中很流行。

认知语法视角下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华为事件报道为例

认知语法视角下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华为事件报道为例

第25卷第5期2020年10月 新 余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XINYU UNIVERSITYVol.25,NO.5Oct.2020认知语法视角下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华为事件报道为例●宋改荣,崔梦婕(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摘 要:为探究新闻报道所带有的认知判断,运用认知语法的行为链结构和情境植入等理论对中国和美国两大主流媒体《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报道的华为事件相关的新闻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得出两大媒体在语言建构和语义表达上的差异性与共性。

研究验证了认知语法是进行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同时探究出语言表达背后折射的意图与内涵。

关键词:认知语法;批评话语分析;新闻语篇;《中国日报》;《纽约时报》;行为链;情境植入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54(2020)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05-0087-05收稿日期:2020-05-14作者简介:宋改荣(1962-),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批评认知语言学,也叫认知语言学批评话语研究,是批评话语研究的最新研究方向之一[1]18。

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既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社会性,也弥补了批评话语分析认知性上的不足。

其特殊性在于批评认知语言学强调对意义建构以及语言识解过程的研究。

批评认知语言学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对话语做批评性研究[2]2。

一、理论研究背景(一)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不是中性的,而是一种高度建构性的介质;新闻语篇也不是一面客观反映现实的纯净镜子,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特定形式的实践活动。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转述话语在新闻语篇中的作用
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 性
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 性
丰富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 性
转述话语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转述话语可以增加新闻的真实 性,使报道更加客观公正
转述话语可以减少新闻的偏见 和主观性,使报道更加全面
转述话语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 度,使报道更加可信
新闻语篇中转述 话语的批评性分 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转述话语的分类和作用
02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方法 03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实例 04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结论 05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应用
PART ONE
转述话语的分类 和作用
转述话语可以减少新闻的误导 性,使报道更加准确
PART TWO
新闻语篇中转述 话语的批评性分 析方法
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
话语分析理论: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政治等之间的关系 话语分析方法:包括话语分析、话语批评、话语建构等 批评性分析方法:对语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批判性解读 应用领域:新闻、广告、政治宣传等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
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语言、文本、话语进行批判性解读和分析的方法 话语:语言、文本、符号等构成的交流系统
批评性:对语言、文本、话语进行批判性解读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权力、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
基本概念:话语、权力、意识形态、文化、批评性等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步骤
确定转述话语的类型:直接转述、间接 转述、混合转述等
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新闻审核制度,确 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1]

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1]

ernal Agitato 阿拉法特的报病逝,成为中东国媒体对此事复杂的身份象民的父亲,是他指责为恐怖分333安徽文学2008年第期7形成对阿拉法特反面态度。

此外作者还运用对比和重复的修辞方式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三)话语描述凡・戴克认为话语描述也是话语行为,也是人际意义的因素之一,韩礼德将话语行为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

新闻语篇引用来自不同渠道的消息来构成文本。

直接引语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话,而间接引语则是从自己的角度来陈述别人的话,被陈述的话语不放在引号内,被引用人的话的风格,句子结构和隐含的意识形态通过整理和利用,可以渗入引述者本人的政治文化信仰。

语篇中共有15处间接引语,2处直接引语,其中这5处直接引语的内容为阿拉法特本人的话,引述动词分别为boomed 和shot back ,15处间接引语中只有5处有确切消息来源,分别为阿拉法特,Golda Meir ,其它10处间接此语均无确切消息来源,通常为Israelis,Aides,Arafat's Israeli critics,Associates,his hard-time critics,a re-porter,an aide,The P ,L,O Leader 等。

大量的间接引语大大削弱了报道的客观性,况且67%的间接引语无可考证的消息来源,并且其中有很多是来源于以色列方面的批评者的声音,对阿拉法特针对性很强,没有代表性。

作者大量引用来自反对方的言论来构建语篇,以知情人的身份向读者提供貌似公正、客观的信息,误导大众,影响社会舆论。

本文对美国重要的新闻周刊《时代》中一篇关于阿拉法特的报道分析得出,新闻报道者通过使用特殊的情态系统、人称系统、修饰词、强调和话语描述等不同手段达到一个统一的目的:感染和说服读者,让读者在作者经过巧妙包装的强大的语言攻势下,心悦诚服的对阿拉法特的看法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对待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政策的借口。

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
直接和间接引语各有许多变化形式 (详 见L eech & Sho rt, 1981)。新闻语篇中常出现 的还有如下两种:
1. B u t in an in terview w ith the A rab ic da ily A l2 H aya t, the k ing a ssa iled the a ttem p t on M r. M esha l a s“an irrespon sib le act”by som eone
度 上把引语的“声音”(vo ice) 与自己的声音
非具体明确的消息来源在这两个语篇中
融为一体或相互分开; (2) 转述语境在多大程 各出现了 4 处:
《时报》 《论坛报》
O ppo sition m em bers and secu rity officia ls. . .
such m agn itude and such stra teg ic b lindness
二、消息来源
语用的。 传统方法纯粹从句法学角度观察言
消息来源指报道者所引述话语的发出
语的引述, 着眼于直接引语向间接引语转化 者。在英语新闻语篇中, 报道者在引述别人的
时句子结构和语法形式 (例如代词、时态等) 言论、观点或意见时, 通常要交代它们的来
上的变化。V o lo sinov (1973: 128) 尖锐地批评 历。 交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见张健, 1994: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年第 2 期 (总第 114 期)
一、材料与方法
“C rit ics round on N etanyahu ”和“N e2
tanyahu Faces C risis O ver Fa iled H am a s H it”这两篇新闻报道分别来自 1997 年 10 月 6 日的《金融时报》(F inancia l T im es, 以下简 称《时 报》) 和《国 际 先 驱 论 坛 报》( In terna2 tiona l H era ld T ribune, 以下简称《论坛报》)。 1997 年 9 月 25 日, 两名以色列特工人员持 伪造的加拿大护照, 在约旦首都安曼刺杀巴 勒斯 坦 伊 斯 兰 抵 抗 运 动“哈 马 斯”领 导 人 Kha led M esha l 未遂被捕。 国际社会对这一 事件做出强烈反应。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 代表美国政府进行了谴责; 加拿大政府指责 以政府在幕后支持这起暗杀行动, 愤然召回 驻以大使。 候赛因国王下令驱逐约旦境内的 所有以色列特工人员, 并要求以方释放哈马 斯创始人 Sheikh A hm ad Ya ssin 和其他被关 押的哈马斯成员, 来交换被逮捕的两名刺客。 在国内, 以色列各界人士和新闻媒介纷纷严 厉批评政府虑事不周, 做事不慎, 招致了以色 列特工史上最羞耻的惨败。 这两篇新闻报道 了内塔尼亚胡总理及其政府所面临的这种内

新闻语篇句式模型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句式模型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句式模型的批评性分析任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北京100084)摘要:“句式模型”(s y nta g m atic m ode ls )是批评语言学家郝治和克来斯(~od g e &K ress )提出的重要理论模式。

运用该模式对《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关于中美撞机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篇新闻无论是对事件的描述,还是对中美双方形象的塑造,都存在明显的倾向性。

因此,新闻读者应批判地从媒体中获取信息。

关键词:新闻语篇;句式模型;倾向性;批评语言学中图分类号:~31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 (2002)05-0019-05A c ritical Aanal y sis of S y nt a g m atic M odels i n new s d iscourseREN F an g(F ore i g n L an g ua g es D e p art m ent ,S choo l o f ~u m an ities and S cience ,G i n g hua U n ivers it y ,B e i j i n g ,100084,Ch i na )Abstract :“S y nta g m atic m ode ls ”,p ut f or w ard b y ~od g e &K ress ,is an i m p ortant anal y tical fra m ew ork o f critical li n g uistics.B ased on t h is fra m ew ork ,a com p arative stud y o f new s d iscourse concern i n g t he “S i no -U S p lane co llis ion ”event from C hina d ail yand T he n e z y ork T i m es reveals t hat bo t h re p orts are b iased ,e it her i n event descri p tion or i n i m a g e construction o f t he t w o nations.T heref ore ,new s d iscourse re C uires critical read i n g .K e y words :new s d iscourse ;s y nta g m atic m ode ls ;b ias ;critical li n g uistics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EP -3军用侦察机在中国南海上空与一架中国歼-8!歼击机相撞,中国飞行员跳伞后下落不明,美机紧急降落于中国海南岛陵水机场,机上有24名机组人员。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曹倩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简要介绍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方面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性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近年来新兴的批评语言学所采用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它以批评性与其他的语篇分析方法相区别,通过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篇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作者/说话人通过操纵语言对读者/受话人实施控制这一现象,并对这一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Van Dijk(2001)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权力的滥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文本与谈话而得以实施,再生产和抵制的。

正是由于对不同政见的研究使批评性语篇分析明确其立场,那就是试图理解、解释和最终抵制社会不平等现象。

”批评语言学家摈弃了传统语言学研究只注重从语言内部着手对语言现象做客观描写的研究方法,转而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出发,将语言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给予了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特殊视角,在这种分析方法的指引下,以往为人们长期忽视却颇具价值的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批评语篇分析可追溯至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时无法回避的中介。

人们是在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自己所持有的意识形态投射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当中去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学者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由此开创了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在进行言语活动的同时人们必定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观点,即意识形态融入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
一、概述
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过程主要分为6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现实世界中的一个过程,在语言上可用及物系统中不同类型的
过程来叙述;也可以用同一类型过程叙述,但需要变换参与者的位置。

语篇中过程的选择参与者位置的安排,都体现了意识形态。

例如:
(1) 150 demonstrators are dead(关系过程)
(2) 150 demonstrators died(物质过程)
(3) The police shot 150 demonstrators(物质过程)
一般说来,在有关警察与示威者发生纠纷的报道中,读者关心的焦点是谁袭击了谁。

(1)选择的是人与人,事与事及人与事之间关系的关系过程,描述的仅仅是一种状态:示威者处于死亡的状态,是他杀还是自杀只字未提。

(2)和(3)选择的是表示做某件事的物质过程。

(2) (3)尽管都是物质过程,但参与者的位置却不同:(2)中省去了执行者(Actor),从而掩饰了行为者;(3)中将动作的执行者置于句首,并将动作的目标置于动词之后,非常清楚地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警察。

从(1)到(3)对事件的描述逐步清晰,读者对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也更清楚,也可以看出说话者同情示威者的倾向。

这正是及物性作用的结果。

在本例中, (3)是适合表达, (1) (2)是隐喻表达。

(3)的及物性最大限度地回复到语场,所呈现的语言过程最贴近现实过程。

而(1) (2)在不同程度上对现实过程中的某些细节进行了有意的隐藏。

由此可见,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可揭示说者的报道意图和动机。

正如Fairclough (1992 : 180)所言:“选择哪一种过程来表达一个现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


三、转换
小句既是一个语义单位,也是一个句法单位。

转换主要是从句法方面来研究小句。

辛斌认为:“‘转换’一词来自生成语法,但其含义不同。

在生成转换语法中,它仅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但在批评语言学里,这种关系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

另外,‘转换’有时也指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

”英语语篇中的转换主要指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的运用。

它们在特定场合具有物化社会历史现象作用,即把事物短暂的历史状态表述为永久的自然状态。

名物化是Halliday所指出的概念隐喻中的一种,它指的是把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和名词词组,从而使名词和名词词组获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而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

四、情态
人际功能主要表现为说话者用语言作为他进入言语事件的手段:表达他的评论、态度、评价以及他与听者之间建立的关系。

履行人际功能最常见的方式是情态。

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

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的成分。

情态所标记的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认知性态度、评价性态度。

认知性态度指真实、信念、可能性和确定性等。

评价性态度指合意性、偏好、意图和操纵等。

“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a)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b)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

在新闻语篇中,说话者常常利用情态手段传递其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

本文考察情态系统的目的就是弄清说话者的态度,揭示其真正的意图。

请看以下例子:
(7) The public must be protected(Times, 1986·6·24)
记者用情态动词must表示他的主观取向,强调了公众的利益应该而且必须受到保护,拉近与读者(主要是上层社会人士)的距离。

同时, must也传达出一种强制的态度,这样媒体的权威化表现得非常清楚了。

例如:
(8) Israeli troops are under strict orders never to shoot at Jewish settlers…(t he Independent, 1994·3·11)
(9)…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同上)
(10)… (the testimony ) raises highly damaging questions about Israeli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assacre…(同上)
上述句子都用了一般现在时。

这种时态在英语中有独特的功能,通常用来表达普遍性真理、始终存在的状态、习惯性或连续性的行为等。

因此,在报道看来希伯伦惨案不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以色列军方长期姑息纵容好斗的犹太移民所造成的结果。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实际运用。

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知道,语言不是中立的媒介,而是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

语篇的选择受权势和意识形态的控制。

因此,我们在审视一篇新闻报道的信息和观点的时候,批评性话语分析能够通过对新闻语篇语言的分析揭开某些语言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神秘面纱,暴露那些用以操纵、控制、歧视和蛊惑的语言。

参考文献:
[1]丁建新.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4):305-310.
[2]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42-48.
[3]李素玲.批评性语篇分析: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J].山东外语教学,2004,(5):23-26
[4]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现代外语,1996,(1).
[5]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诌议[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4):43-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