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

合集下载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1引言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用来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充分”。

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

笔者拟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模式分析阅读新闻语篇,以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旨在增强外语学习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和批评性分析能力。

2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分析中运用根据Halliday 的观点,及物性指的是描述小句的系统;要对一个小句作及物性分析,需要了解的三个方面是:(1)这是什么过程?(2)过程中有几个参与者(participant )?(3)参与者起什么作用?在具体分析时,除了确定过程和参与者外,还要确定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

及物性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对过程(process )、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环境因素(circumstantial element)的选择,在语言中再现人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及其立场观点和意图。

阅读主要是借助语言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的内容。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篇中的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及物性分析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意义。

Halli-day (1978)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它反映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因此,语言并非是中性的,这在新闻语篇中尤其如此。

因此,读者需要以批评性的眼光来分析大众媒体语篇,以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其他偏见。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对硬新闻的及物性分析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对硬新闻的及物性分析

(0 l )批评 了语 言学 中的实证 主义 的倾向, 2o:四 6 即仅仅热衷对
语言事 实的客观 描写 , “ 注重 什么 ” 的问题 , 而忽视 了“ 为什
么” 怎 么样” 和“ 的问题 。 批评语言学的 目标就是要通过语篇 分析来 回答“ 为什么 ” 怎么样 ” 和“ 的问题 。因此批评语言学 把语言和意识形 态的关 系纳入研究范 围。批评语言学的方
性 系统 对硬 新 闻 体 裁进 行 批 评 性 分析 来揭 示 潜在 的 意 识 形 态 ,并 试 图证 明及 物 性 系统 可 以通 过 对 语篇 进 行 量 化 分 析 而得 以 实现, 同时希 望能 加 强 英语 教 学 中学 生 的批 评 性 意识 。 关 键 词 :语篇 分析 ; 新 闻 ; 硬 量化 分 析 ; 识 形 态 意

文 献 回 顾
批评语言学也叫批评性语言研究或批评性语篇分析, 批 评性语篇分析研究对象 主要是大众语篇, 旨在透过表面的语
原则 , 其一, 根据批评性语篇分析选材 的标准 , 两篇文章应该 是对 同一个事件相近时间的报道。 其二, WhtPR对硬 根据 i,.. e 新 闻的分类原则, 即分为事件新 闻和问题新 闻, 有的选材 所
中图分类号: 3 H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00 — 1 30 5— 2 1 7— 56 2 1 )3 0 4 - 18 0 加公正 、 合理 、 先进 的社会。p 物性是英语 中表现经验功能 吸
语篇 分 析的及 物性研 究 方法始 于 2 O世纪 7 0年代 早
第 3 卷 第 3期 1
21 0 0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f h eg nvri Sc c) ora C in i sy(o. i o f U e t S

新闻报道的批判性语篇分析

新闻报道的批判性语篇分析

新闻报道的批判性语篇分析作者:许佳晖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2期摘要:孟某是某公司(中国通讯公司巨头)的首席财政官,2018年11月被加拿大政府以涉嫌“欺诈”逮捕,这一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它的走向会对金融,政治和外交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这一事件的研究有其意义且十分必要。

研究从及物性(transitivity)角度对《华盛顿邮报》以及《中国日报》两大新闻机构就逮捕孟某这一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ideology)。

研究发现在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中,两个报道在句法结构的不同展示了隐藏在话语背后不同的意识形态。

证明了语言重现意识形态,以及新闻语篇通过利用语言来传达意识形态。

关键词:新闻语篇分析;及物性;物质过程;言语过程;意识形态;逮捕孟某批判性语篇分析(CDA)起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研究者多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比如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

尽管采用的理论不同,批判性语篇分析旨在探索隐含在语言内的意识形态。

孟某是华为(中国通讯科技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因被指控欺诈,在温哥华机场被加拿大政府逮捕。

文章将概括的理论框架运用这一具体案例中,采用及物性系统来分析《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就此事的报道。

两个报刊选取同一事件进行报道,却采取了不同的句法结构和描写方式,体现了新闻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以该事件为例,读者会发现语言的使用与政治立场相关,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之间的关系对孟某逮捕一案和新闻报道的语言使用都产生了影响。

本研究主要就句法角度进行新闻语篇的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进行分析以探究:(1)两篇报道中是否存在句法结构的不同?(2)在语言背后是否隐含意识形态?一、文獻综述批判性语篇分析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

研究者多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比如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

Fowler等(1979)首次提出了批判语言学。

许多学者采用及物性为方法来研究批判性话语分。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作者简介:杨倩,(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应用语言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本文运用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理论对国内英文官方报纸《中国日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实例分析。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和探索其深层次的解读意义,并进一步验证及物性理论应用于新闻报道分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概念功能,及物性,新闻语篇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1.引言批评语言学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力图揭示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意义。

新闻通常会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新闻语篇一直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兴趣所在。

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能够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义,因而自从早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著作开始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义的有效工具。

2.及物性理论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及物系统表示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解释语句的语义系统,是联系外界与语言的桥梁。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姜洁,辜同清,2000)。

韩礼德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研究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研究

言 语 过 程 (eb l rcs ) ( ) 为 过 程 (e a iua p o v ra po es ;5 行 b h vo rl r一

年 ” 透 露 了 自己的 辛 酸 . 发 泄 了无 可奈 何 的感 情 , 既 又
3结 语 .
到 自 己 的确 是 强 人 所 难 ,所 以潜 在 的 冲 突 就 一 下 子 就
它 是 一 个 基 本 的 强 有 力 的 语 义 概 念 。 Hal a 认 为 及 物 ld y i
个 主 要 的 语 言 学 分 析 工 具 之 一 。 本 文 通 过 实 例 分 析 探 讨
及 物性 对 批评 性 阅读 尤其 是 大 众媒 体语 篇 阅读 的 积极 作
用. 旨在 增 强 读 者 的 批 评 性 语 言 意 识 . 而 提 高 批 评 性 阅 从
消 失 了。 又 如 , 《 色 浪 漫 》 , 跃 民去 饭 店 吃 饭 , 门 口 在 血 中 钟 在
被 服 务员 拦 下 了 。服 务 员 :按 照 我 店 老 规 矩 , 人 禁 止 “ 客
让 听 者产 生 了同情 的心理 效 果 。 以 上 探 讨 了长 期 以 来 被 人 们 所 忽 略 的汉 语 歇 后 语 的交 际 功 能 ,这 样 的 交 际 功 能 是 与 语 境 紧 密联 系 在 一 起 的 。从 语 用 学 角 度 来 看 , Vesh ee 的 语 言 顺 应 论 在 rc u rn 的支 持 下 . 语 歇 后 语 的语 用 功 能 , 凸 显 幽 默 效 果 、 汉 如 打 破 交 际 屏 障 、 解 冲 突 及 强 化 语 气 等 功 能 , 是 在 不 缓 都
程 ( n a p o e s ; 3 关 系 过 程 ( lt n l r c s ) ( ) me tl r c s ) ( ) r ai a o e s ; 4 e o p

及物性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达。
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 及物性系统表示的是说话 人或 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揭示语句 的语义 系统 . 是联系外界和 语 言的桥梁 它是表现概念 的一个语义 系统 , 以小 句为语 言的基本单 位。 其作用 在于把人们在 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 的所 见所闻 , 所作所 为用若干个过程来表达 . 并指 明各个 过程 的“ 参与 者” 和“ 环 境成分 ” 。 根据韩礼德 的系统 功能语法理论 . 及物性 系统 共包括六 种过程 : 涉及 “ 动作” 的物质过 程 , 如“ d o ” 、 “ m a k e ” : 包含“ 情感 ” , “ 认知 ” 和“ 感觉 ” 等 非动作行为过程 的 0 理过程 . 如“ t h i n k ” 、 “ b e l i e v e ” : 表明某物体和另一 物体关 系或性质特 点的关系过 程 , 如… i s ’ 、 “ h a y e ” ; 介 于心理和动作 之 间 的行为过程 , 如“ 1 a u g h ” 、 “ h e a r ” ; 与人言语相关的言语过程 , 如“ s a y ” 、 “ t e l l ” ; 指某物体存在 的存在过程 , 如常见 的存在( t h e r e h e ) 句型。 这些过 程实 际上是对小句表达概念功能方式的概括和分类 。
中的六个言语过程 中 . 三个 引用了新华 网的报道 . 一个引用 了以前有 过 的报道 . 一个 引用 了地方媒 体的报道 . 一个则 是引用雅安 市市委书 记徐孟加在 C C T V直播 中的发言 。新华 网是 中国官方 通讯社 主办 , 是 中国最重要 的官方 网站 之一 所 以该新 闻语篇三次 引用新 华网 的报 道. 表 明了其报道 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 在该新 闻语篇 中。物质过程所 占的 比例 比一般的新 闻语篇要少 , 只占3 8 % 这是 因为该语篇不是直接对一个事件 进行报道 。 而是 大多 引用其它报纸对于这个事件 的报道 。在报道 中国雅安地震 的情 况 , 中 国官方报纸更加可靠权威 . 所以 C N N为 了尽量做 到真 实客观 , 大量引 用了 中国报纸的报道。下面我们 来具体分析一下这 5 个物质过程 。 第一个 物质过 程用 的是 动词“ r u s h ” 有“ 冲、 奔” 的意思 . 说 明地震 发生 以后急救人员和战士们想要去灾区救护伤 员的迫切心情 第二个 物质过程用 的是动词“ i m p e d ” , 有“ 妨碍 、 阻碍、 阻止” 的意思 , 说 明了E h 于灾区的地 理 情 况. 救援行动受到 了阻碍。第三个物质过程用 的动词

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分析摘要:及物性理论是概念理论的主要体现方式,是新闻语篇的有效工具。

本文试图运用及物性理论对美国的《时代周刊》(TIME)有关2017年G20峰会的一则新闻报道进行实例分析,旨在了解语篇类型与过程类型选择之间的关联,辨别新闻语篇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及物性;新闻语篇;意识形态一、引言作为大众语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报道的内容大都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因而会潜移默化影响着读者的意识形态,根据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功能是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本文通过将新闻语篇中的小句按照及物性系统进行分类,向读者揭示语篇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理论基础及物性不同于传统语法中的动词的及物性,它描述的是整个小句,它的构成要素是参与者、过程和环境。

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及物性系统共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三、新闻语篇分析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7月5日美国权威性较高的《时代周刊》(TIME),题为Trump Considers Hard Line on Chinese Steel in Advance of G20 Summit的一则新闻报道,该报道中包括标题在内共包含41个过程,分别属于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其中言语过程为16个,占比例39%,物质过程14个,占比例34%,关系过程8个,占比例20%,心理过程3个占7.3%.由此可见,这则新闻报道中言语过程和物质过程的比重很高,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的比例较低。

这符合新闻语篇的特点,重视客观事实、轻视心理感情描写。

例1:Chinese steel currently makes up 26% of the U.S.market.例2:Us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accused China of illegal steel dumping inrecent years using the WTO structure.例3:Analysts pointed to China as the primary target of the sweeping review.例1为物质过程,其动作者为“China”,过程是“make up”,目标是美国市场的26%。

实例解读硬新闻写作要点(5篇)

实例解读硬新闻写作要点(5篇)

实例解读硬新闻写作要点(5篇)第一篇:实例解读硬新闻写作要点西方主流新闻学有关硬新闻导语的写作原则大都得到了中国同行的认同。

由于英语和中文各自的语言表述特点,西方的某些原则或与中文语境不兼容,或需加以调整才能适用。

廓清中西导语写作原则之间的兼容与矛盾无疑会对国内新闻报道的职业化发展有所裨益。

硬、软导语之争西方新闻学中的硬新闻(hard news)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消息。

在文体上,硬新闻的典型标志是倒金字塔方式,一般采用概括式导语,又称硬导语,它要求开门见山,一语中的。

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上个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

一些记者认为“倒金字塔”风格使所有的故事看起来千篇一律;而按顺序描写的软导语比较自然,其文学化的风格亦有助于报纸同电视竞争。

反对派指责说,软导语太冗长,太文学化,不能突出新闻事实,而单纯、直率的概括式导语更适合硬新闻。

编辑们说,他们既不希望记者以概括式导语开始每一条新闻,也不希望软导语的延缓部分长得令人痛苦——有时翻过页去还未见主要事实。

当硬、软导语的争论发展到19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预言:“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

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材料了。

”一个世纪以来,硬新闻导语写作风格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直到目前为止,概括式导语仍在报纸上占据统领地位。

1990年代末期的西方主流新闻教科书依然讨论着传统的硬导语写作规则,它们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

本文展示的硬新闻导语写作的10大要旨乃英语新闻中普遍认同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有的已在中国报界风行,有的则无法与中文语境兼容,将它们拿出来做系统的讨论,是希望对当前的媒体报道改革有所启发和推动。

细查10大要义1.导语要尽量以主句开头主流英语新闻教科书大都认为,硬新闻导语要以最快速度道出最重要的事实,以主句开头可一语中的,而以从句开头的句子会造成事实延宕。

请看下面一例:A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一、及物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1. 动词的及物性在新闻语篇中,往往采用及物动词来进行报道。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文章简洁明了,同时也能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发生的经过。

如:⑴ 九寨沟地震导致上万人无家可归。

(“导致”为及物动词)⑵ 特朗普政府收紧移民政策,加大遣返力度。

(“收紧”和“加大”均为及物动词)另外,在新闻语篇中,很多名词也具有及物性,常常用来描述一些事物的变化、影响等。

如:⑴ 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急剧飙升。

(“膨胀率”和“剧增”均为及物名词)⑵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气候变暖”和“上升速度”均为及物名词)1. 名词的抽象化在新闻语篇中,很多抽象概念经过名词化处理后可以在文章中更加清晰地表达。

如:⑴ 民生问题成为政治家重要的关注点。

(“民生”为抽象概念,经过名词化变为“民生问题”)与抽象化相反,有些名词经过具体化处理后可以更加突出其实际意义,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如:⑴ “美食节”将于本周五在市中心广场举行。

(“美食”为抽象概念,经过具体化处理变为“美食节”)⑵ 公路大修工程已正式启动,施工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

(“公路大修”为抽象概念,经过具体化处理变为“公路大修工程”)三、及物性和名词化对文章的影响无论是及物性还是名词化,都是为了更加准确、简洁地表达事物,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新闻报道。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新闻报道中,采用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处理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采用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处理还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使其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及物性和名词化,不仅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地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够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只有合理运用这些手段,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准地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够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西方新闻语篇在交流互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一、及物性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及物性是指动词在句子中需要接受宾语的特性。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及物性新闻语篇中经常出现动词的及物性表现,例如“报道”、“通报”、“揭露”等动词常常需要接受宾语,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其含义。

“报道一起重大新闻”和“通报了一起重要事件”中的“一起重大新闻”和“一起重要事件”就是动词需要的宾语。

2.动词短语的及物性除了单个动词的及物性外,新闻语篇中也经常出现动词短语的及物性。

“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搜索”中的“一场大规模的搜索”就是动词短语“展开”所需要的宾语。

3.句子的及物性在新闻报道中,句子的及物性也是非常常见的。

有些句子需要宾语来补充说明完整的信息,比如“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和“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其中的“一项新政策”和“一个新要求”就是句子的宾语。

二、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名词化是指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转化为名词的现象。

在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名词化在新闻报道中,动词被名词化的现象非常常见。

“批评”、“发表”等动词被转化为名词,“批评”变成了“批评意见”,“发表”变成了“发表言论”。

2.形容词的名词化形容词也经常被名词化,“重要”、“紧急”等形容词可以转化为名词,“重要”变成了“重要性”,“紧急”变成了“紧急情况”。

3.其他词类的名词化除了动词和形容词,其他词类也经常被名词化,比如“转化”、“发展”等词可以转化为名词,“转化”变成了“转化过程”,“发展”变成了“发展速度”。

三、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密不可分的。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摘要】硬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严肃而内容深入的报道形式,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深入挖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这篇文章将从新闻内容、报道方式、读者反应、标题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客观性分析,探讨硬新闻的客观性如何体现。

结合语篇分析的重要性,指出硬新闻的语篇分析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如何提高硬新闻的客观性,包括加强新闻编辑的审核制度、避免主观臆测和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新闻内容等建议。

通过对硬新闻的语篇分析和客观性评估,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为公众提供更加客观和真实的信息。

【关键词】硬新闻,语篇分析,客观性,报道方式,读者反应,标题,语言表达,重要意义,提高客观性1. 引言1.1 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硬新闻是指报道社会事件、政治状况、经济动态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公共关注度的新闻,通常以客观、中立的方式呈现事实,不掺杂个人情感和主观立场。

硬新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客观中立:硬新闻应该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不夸大事实,不歪曲事实,不添油加醋。

报道内容应该符合事实真相,让读者能够客观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2.及时性:硬新闻通常报道的是最新发生的事件,及时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及时报道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增加新闻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3.权威性:硬新闻应该具备权威性,来源可靠,消息准确。

报道中应当引用权威机构或专家的观点,确保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客观报道:硬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和立场。

新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观点应该维持中立,给读者提供一个客观的报道视角。

硬新闻是一种严肃、客观、真实的报道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为了引起争议和争执。

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决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需要记者和编辑们不断努力,保持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2 语篇分析的重要性语篇分析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通过对语篇进行分析,来揭示话语,权力与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对《中国日报》中文版和《卫报》中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两篇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探索两篇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不同的经验世界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及物性;批评性话语分析;香港回归20周年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作是一种社会实践,因为它构建的不只是周围的现实世界,更是人们当下的一种意识形态。

因此,揭示人们从新闻语篇中获取信息时文章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是十分必要的。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在“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开创了香港的新纪元。

截至2017年,香港已经在中国政府的管理下走过了20年的风雨之路。

这20年来,香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此重要时刻,世界各地的报纸特别是中国和英国两国的报纸都对这个热门话题进行了报道和社论。

基于这一大背景下,本文拟对2017年6月26日《卫报》题为“H ong Kong: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handover - Q&A”和2017年6月30日《中国日报》中文版题为“央广评论:香港的明天会更好”的两篇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中英文新闻报道,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旨在探究这两篇新闻报道背后真正所隐含的意图和意识形态。

一、理论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趋势。

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于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话语分析的是它不仅注重对语言特征的描述,还注重语言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之间的相互呼应。

福勒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于1979年与克莱斯等人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并通过分析语言深层结构证明话语实际上是会受意识形态影响的。

费尔克拉夫是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提出了著名的“三维分析模型”。

及物性视角下时事新闻的对比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时事新闻的对比分析

2052019年23期总第463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及物性视角下时事新闻的对比分析文/王怀望【摘要】时事新闻报道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影响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

本文选取针对同一事件但观点存在区别的两则新闻,从及物性的视角进行批评话语对比分析,试探讨两则新闻如何通过及物性的六个过程表明各自的观点。

分析发现:大西洋月刊的报道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表明了批评的态度,其观点立足于民众;福克斯新闻则从选举层面表明了较为中立的观点,分析了事件对选举的可能影响。

本文旨在提醒读者注意,立场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往往导致新闻在观点上的差异,因此应理性地看待新闻报道。

【关键词】时事新闻;及物性;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作者简介】王怀望(1994-),男,湖北保康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胡壮麟,2005),各过程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也在分析之列。

物质过程表示做的过程,该过程“由动态动词来表示”,过程的参与者有“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胡壮麟,2005:75),即句子的逻辑主语和宾语。

心理过程表示感觉、认知、反应,一般新闻报道中这类过程较少,否则会降低客观性。

关系过程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环境式,内包式,所有式。

行为过程涉及的是生理活动,如呼吸;言语过程指的是信息的交流,标志动词主要涉及与谈话有关的词汇,如say;存在过程指的是事物的存在,一般用there be、exist等来表示,并且需要有存在物。

通过及物系统的六个过程可以分析出两篇新闻语篇所体现的立场观点。

二、及物性视角下的时事新闻对比分析由于小句可以较为完整地表达语义,体现出每个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本文以小句为单位,统计了大西洋月刊和福克斯新闻的两则报道在及物性系统六个过程中的频率。

下表体现的数据显示,两则新闻较为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三方面。

硬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以普京第三次连任的BBC和新华社报道为例

硬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以普京第三次连任的BBC和新华社报道为例

硬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以普京第三次连任的BBC和新华社报道为例马竞赛;贾珍霞【摘要】语篇分析的及物性研究方法可分为批评性与非批评性语篇分析两种类型。

非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的形式和分布规律。

而批评性语篇分析试图展示语篇是如何被权力和意识形态所影响,以及语篇是如何作用于社会关系、知识结构的。

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隐藏在语篇之中的社会内涵。

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内,用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对硬新闻体裁进行批评性分析,来揭示潜在的意识形态,并试图证明及物性系统可以通过对语篇进行量化分析而得以实现,同时希望能加强人们进行新闻阅读时的批评性意识。

%Transitivity analysi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critical and non-critical.The non-critical method is mainly used to analyze language forms and the distribution rules .Whil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ttempts to show how dis-course is affected by power and ideology ,and how discourse acts on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can reveal the social connota -tion behind the discourse .This essay uses Halliday ’ s transitivity syste mto critically analyze the hard news genre to reveal potential ideology ,and tries to prove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can be used to effectively do discourse analysis .In addition ,this essay also helps people improv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in thieir reading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04-107)【关键词】语篇分析;硬新闻;及物性【作者】马竞赛;贾珍霞【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批评性语篇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过程类型
物 质 吉
过程
ses ek cn r d ofme i sy a rpr d eo e t td o l
I al co) hn’sp otvrrnga s e( trC ia up roe a ( 1 r a S I o) T e sale b sy ae)s e ol h re m as( yrIr lw ud…aantrnvri e I i s ai gisI (eba ) a g C ieeep r ( yrh it i … i u.ebae hns xet s e te s l s evrig) s a ) v iw l s ( Mei( yrtaa…ofi s ebae das e ht a ) fca ( ri ) ilv g I al。KvtsyrC ia alrcie)e, i u(ebae s ei‘ ie ( e hn i y eevr sa… s e ri ) r 。 za ) D ( Y s v g I re yse a nI al etr y s d I e ig et dy nB in s ra j y e
dy 20 ' a,0 0 。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不 同的过程:物质过程 、 ) : 心理 过程 、 关 系过程 、 言语过程 、 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最 常见 的过程类型是物质过 程, 其次是 心理过程 、 关系过程 和言语过程 , 为过 程和存在过程从很 行 大程度 上来说是前 四种过程的次范畴。 具体地说 ,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 事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一般有两个参与者( 动作者” “ 即“ 和 目标 ”, 在 不及物动词充当物质过程的动作时也可能是 只有一个参 与者( 动作 即“
“ 现象 ” 关 系过 程 指 的是 反 应 事 物 之 间处 于何 种 关 系 的 过 程 。 系过 程 。 关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研究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研究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研究作者:张婷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2期摘要:及物性系统是批评语言学家经常使用的几个主要的语言学分析工具之一。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及物性对批评性阅读尤其是大众媒体语篇阅读的积极作用,旨在增强读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及物性新闻语篇一、引言语言是意识形态的主要领域,即使是普遍以“客观、公正”为宗旨的新闻语言,也并非如表面那样客观的陈述事实,而是与一定的社会价值、信仰有关,体现其所具有的意识形态。

Beard(2000)指出,没有毫无倾向性的报道和完全中立的语言,新闻文本的结构都包含着价值和信仰。

可见,完全公正和客观的新闻报道在现实环境中是很难达到的。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Halliday(1985,1994)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基本的强有力的语义概念。

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是语言再现的一个基石,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因此,及物性以交代各种过程及其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来反映语言的概念功能。

概念元功能(Halliday,1985)反映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主要由小句的及物性结构来体现。

一个小句的及物性指的是小句的过程类型。

一个过程包括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及环境。

这三者简略地解释了语言结构如何表现真实世界中的现象,而这种表现又是通过对过程进行分类而实现的。

根据Halliday的观点,语言中的过程类型可分为6类:(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5)行为过程(behaviour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足球新闻的及物性分析与词汇学习

足球新闻的及物性分析与词汇学习

足球新闻的及物性分析与词汇学习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成一种意义的系统,给人们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下提供多种选择以达到其目的。

虽然Bloor and Bloor(2001)认为大多数的语言选择都是无意识的,但是仍有一些是人们有意而为之以传达特定的意义,例如新闻和其它媒体。

本文通过对十篇足球新闻进行及物性分析与比较,探究过程类型、语态以及语言形式的选择,对于如何反映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起到的作用,并结合词汇学习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语言选择及物性Halliday(1995)认为语言使人们可以把现实意象化,感知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换言之,语言是人们再现世界的工具,无论是现实或是虚幻的。

然而由于有了不同的语言选择,语言所描绘的出的“世界”并不一定是它本来的面貌。

从语言教学的观点出发,观察语言如何用来构建不同的意义是很有意义的,而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也是值得注意的一方面。

本论文通过对十篇足球新闻进行及物性分析与比较,探究文本如何受特定语境的影响和如何被读者理解。

通过分析,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从功能性的方面来看真实语料,并为词汇学习提出一些建议。

1 文本的选择和及物性理论分析的新闻均来自对2009年11月24日欧洲冠军联赛F小组,巴塞罗那对国际米兰的一场比赛的报道,十篇新闻选自不同的体育网站,分别是两个足球俱乐部各自的官方网站,欧洲足球协会联盟官方网站,意大利的Goal和Football-italia,英国的卫报和天空体育,美国的ESPN 和雅虎,以及中国的新浪。

新闻报道基本功能在于告知,让受众了解客观事物的状况,足球新闻亦是如此,让特定的读者了解赛场内外的情况。

Bloor and Bloor(1995)指出,语篇和语言的选择会受各种社会情境的影响,因此即便是对同一场比赛的报道,由于目的和环境的不同,语言所反映的事实也会有所差异。

通过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分析,能够更好地看出比赛在不同的背景下是如何再现的,以及如何影响读者会对新闻的解读。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的2022北京冬奥会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的2022北京冬奥会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的2022北京冬奥会新闻语篇分析
张梦梦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2
【摘要】2022年在中国举办的冬奥会,是世界了解中国,也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舞台。

本文收集了23篇关于冬奥会举办前的新闻报道语篇,通过对其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借助UAM Corpus Tool 3.3软件对参与者,过程和环境分别进行标注。

研究发现冬奥会语篇中以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展现了一起向未来口号的切身实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让读者扩宽对冬奥会的认识。

【总页数】9页(P978-986)
【作者】张梦梦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合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
【相关文献】
1.“北京冬奥会”新闻语篇中及物性与中国形象建构研究
2.互动式元话语视角下中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以2022北京冬奥会中美主流新闻报道为例
3.北京冬奥会中美英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对比分析
4.评价理论视角下的中英新闻语篇分析——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例
5.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篇分析——以《经济学人》ChatGPT系列报道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
分析
1.新闻的定义及分类
英语单词news,从俗词源上来讲源于希腊语,牛津词典的解释为“新鲜报道”。

简单介绍国内外新闻学者和语言学家的比较权威的新闻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美国纽约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
2)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

(《纽约太阳报》主编C.A.达纳)
3)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范长江)
语言学家给的定义:新闻是一种实践,是其所报道的社会和政治的产物(Linguistically news is a practice, a product of the social and reports according to Fowler.)
在西方媒介新闻常笼统地被分为“硬新闻”(也指现场短新闻或称指直接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hardnews)。

在Reporting for the Print Media一书中,“硬新闻”常指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和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包括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等。

本文拟对“硬新闻”为新闻语篇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新闻语篇的特征。

2.理论框架
2.1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介绍
在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中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影响重大,该理论最早由伦敦大学的M.A.K Halliday(韩礼德)发展起来的,韩礼德继承了欧洲功能主义语言学传统。

Halliday(该理论的先驱)继承和发展了J.R.Firth的新Firth主义观点及两条基本原则: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系统(system)。

Steiner(1983)对B.K.Malinowski 提出的不同类型的语境分析总结,提出“语境”和“非语境”概念,该思想为Halliday的元功能诞生奠定理论基础,Halliday也受到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和王力方言学和音韵学等理论的影响,建立并发展了系统�D功能语法(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2.2系统功能语法核心思想
系统功能语法中有多个核心思想(参见胡壮麟等2005:11�D2010),Halliday 发展了一套语言基本功能理论,在该理论中把语言的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概念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包括“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态”(Voice)和“归一度”(polarity),本文将主要介绍“及物性”系统,及其主要次系统,并对新闻语料进行及物性分析。

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体现,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在句中表达成各种过程,共有六种过程分别是: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如play, eat,等。

心理过程表示心理活动的过程,如 hear, look, like, convince等。

关系过程反应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be, have, has等。

行为过指生理活动过程breathe,sigh, dream,等。

言语过程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say, praise, describe 等。

存在过程指某物存在的过程exist, there be等。

3.系统功能语法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本文试图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框架,对所搜集的事件新闻语料进行及物性分析,发现“硬新闻”微观词汇、句法和篇章特点。

本文收集了2013年间有关灾难方面的三篇报道,运用元功能理论对语篇微观语言进行分析,三篇事件报道各来自纽约时报在线(The New York Times),和中国日报在线(China Daily)。

第一篇是2013年7月12日纽约时报在线关于伊拉克基尔库克市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31人死亡的报道。

第二篇是2013年10月28号人民日报在线关于英国遭遇“飓风级”风暴已致4人死亡的报道。

第三篇是2013年10月25号人民日报在线关于火车意外事故造成2人死亡,59人受伤的报道。

3.1 及物性分析
第一篇新闻有14个过程,属于3个过程类型,如表所示:
如表所示,该报道有11个物质过程,占总过程78%;2个言语过程,占总过程14%;1个关系过程,占总过程7%。

为保证本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好地说明问题。

作者应用了上述理论对三篇新闻进行了及物性分析,如下表所示:
上面及物性分析看到,物质过程占全篇过程的比例最大物质过程比例重体现了事实新闻语篇的叙述型和描述型特点。

其次,在三篇硬新闻言语过程所占比重较大各为12%,24%和 5%;且参与者主要是权威的政府机构、发言人或官员。

关系过程在第一和第三篇报道中各出现2次和3次所占比例均为8%,在第一和第二篇中各出现2次。

第三篇报道中,关系过程出现3次。

由此可见,关系过程在事件新闻报道中多为背景知识的叙述,所占比例相对物质过程小得多。

另外,在三篇报道中有两篇有心理过程,出现次数共5次,体现新闻报道重视客观现实报道,轻视心里感情表达的特点。

从表中我们看出三篇报道中均无关于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在新闻报道2中仅出现一次,体现了硬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特点:注重事件发展动态。

结语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新闻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分析方法,从上三篇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中“硬新闻”报道涉及的行为过程占比例最大,存在过程很少;从新的视角,运用元功能思想对“硬新闻”语篇的微观词汇和语篇特征进行分析,来发现’硬新闻”语篇的典型特征:重事件发展动态,轻事件的主观评判。

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新闻报道中的“硬新闻”分析,得出结论之后,我们还可借用这种分析法对其他领域进行研究分析,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