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校课程实践

合集下载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制三化”实施路径——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制三化”实施路径——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

图1拔尖创新人才“一制三化”培养路径图一、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早期发现机制(一)刻画识别特征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有助于明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随后逐渐成为大中小学教研的热点。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第一步,是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生物学教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前沿视角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刻画拔尖创新人才的肖像特征。

除了具备数、理、化、生等扎实的学科基础,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朱旭通过梳理“拔尖创新人才”的诸多说法,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品质,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在社会秩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居领先位置的劳动者”[4]。

该定义高度概括了拔尖创新人才在思想道德与修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与能力、社会领先与贡献等四个维度的特征(如图2所示),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指明了方向。

图2拔尖创新人才的四个维度特征(二)搭建体验平台开放的体验平台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的途径。

高中入学伊始,学生的心智、志趣尚未定型,个人发展方向尚未明确,这时学校和教师很难对拔尖创新学生进行精准识别。

与高校拔尖创新学生选拔不同,高中阶段应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肖像特征,搭建适应学生发展的体验平台,面向全体学生零门槛开放。

学校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正向激励与引导,使拔尖创新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使其从同龄人中逐步脱颖而出。

南宁三中在高一年级学生入学时,开展了诸如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学习经验沙龙、五大学科奥赛体验课、学生社团招新晚会、体育选项课和生涯规划游园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活动涉及价值引领、人文熏陶、科技创新、艺术体育、团队合作等方面,丰富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形成自我赋能的意识。

德育视角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策略、做法及思考

德育视角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策略、做法及思考

德育视角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策略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系统中一项重点工作。

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德育一直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如何在德育视角下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路径和策略1. 制定综合的素质教育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当制定综合的素质教育方案,从德育、智育、体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使其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拥有优秀的表现。

德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优秀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3.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当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全面成长。

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培养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做法1. 设立德育教育课程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德育教育课程,专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这样的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强化道德观念,加深道德实践,培养学生自律、自爱、自信和自立的品质。

2. 搭建德育教育评台学校可以搭建一个德育教育的评台,通过举办德育主题班会、德育主题讲座、德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的评台能够有效地传播德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3. 实施德育特色活动学校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特色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践、军训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全面地体验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当前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体制不尽人意、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等。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二、目标设定1.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培养一批具有独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3.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跨学科素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国际化的创新竞争环境。

三、培养方案1.教育体制(1)推动教育体制重大,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2)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3)增加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验和创新竞赛。

2.课程设置(1)增加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训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推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3)开设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导师制度(1)加强导师制度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2)增加导师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

(3)鼓励导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合作,提供更多研究资源和支持。

4.国际交流与合作(1)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

(2)建立国际合作项目,吸引国际优秀学生和教师来我国学习和研究。

(3)增加国际性的创新竞赛和项目,提高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方案1.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比例,增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2.成立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构,负责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

3.搭建创新平台,提供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和实践活动。

4.加强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培训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6.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和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创新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是指在当今社会,学校要努力发掘、培养出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创新。

一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实践思维,很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是推进教学改革。

大学教学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实践能力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来。

三是建立创新实践平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建立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创新实验、设计创新、创新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开展创新实践课程。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创新实践课程,用实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创新的知识,并在课程中练习创新的技能,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是引进创新实践教材。

学校应该引进创新实践教材,将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是开展创新实践辅导。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科开展学生创新实践辅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内容,通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教学改革,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实践课程,引进创新实践教材,开展创新实践辅导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目的。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这一模式包括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和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同时注重科教融合与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方式。

本文将从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首先,学校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兴趣。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科研实验室或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和实践环境,加深他们对科学技术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企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例如,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项目给学生参与,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创新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同时,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后,社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

例如,社会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技的快速变迁和全球经济的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

而在中国,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中国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改革探索1. 培养体系的构建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开始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传统的知识灌输。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培养体系。

2. 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

学生在项目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通过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3. 开放性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改革中广泛开展了开放性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接触到真实的科学问题和创新实践,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践案例1. 某高中“科创班”的建设某高中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开设了特殊的科创班。

该班以选拔出的拔尖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制学习和导师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设立专门的科创实验室和资源优化配置,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流科研设备和导师。

这样的改革措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中外合作项目的探索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有些学校开始尝试中外合作项目。

通过与国外知名学校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科技和创新文化,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种探索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促进了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兼顾深度和广度。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篇1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能够用这一目标是否实现来检验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并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

一、教育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工作包括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是同一个事情的两面。

我们不妨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习方面来看。

最新的关于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的定义说,有效的学习是改变行为的学习。

或者换一句话,就是学习的目的是改变行为。

只有发生了相应的行为改变,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的目的才到达了。

需要改变的行为,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内隐的行为,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和思维等。

一个是外显的行为,包括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和业务操作技能等。

总之一句话,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思想认识和提升行为潜力,原先不理解的此刻理解了,原先不会做的此刻会做了。

教育是另一面,学习要到达的目的也是教育要到达的目的。

能够这么说,有效的教育是改变行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也是改变行为。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是要从两个方面培养人才,一方面是提高素质,另一个方面是职业技能的培训。

因此,检验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是否让学生学到了一些职业技能,二是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职业技能培养的经验与教训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技能的教育在大学教育,尤其是在我们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就业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头等重要的问题。

职业技能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的就业,也关系到校园的生存与发展。

在大学里培养职业技能有它的特征。

最核心的特征是,这种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学习的间接性。

职业技能的学习不是在实际操作中,而是在校园的课堂和实验室中。

这种学习方式之所以可行,是因为人有替代学习或者说观察学习的潜力。

就是说人们能够操纵符号(如语言等),思考外部事务,并预见行为后果。

因此,人们学会某种行为,并不是务必要去实际经验。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实践--以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本课程“数学优秀生培养”为例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实践--以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本课程“数学优秀生培养”为例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实践--以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本课程“数学优秀生培养”为例
苏绮梦;肖娟
【期刊名称】《成长》
【年(卷),期】2022()11
【摘要】“课程育人”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方略,实施校本课程是发展拔尖创新人才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为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我校六年一贯制项目组初中部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并实施了校本选修课程“数学优秀生培养”,并阐述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并在课程实践后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苏绮梦;肖娟
【作者单位】北京第三十五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研究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研究
3.借助STEM校本课程,培养师范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校本课程《大田地域文化》开发为例
5.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百花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引言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许多学校开始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这个计划旨在选拔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机会,通过实践和项目开发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背景、目标、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内容。

背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于学校及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级创新人才的需求,学校开始关注并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运而生,成为学校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标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通过该计划,学校希望能够选拔出具有优秀学术成绩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实施方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拔机制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学校通过严格的选拔机制来筛选学生。

通常包括学术成绩的评估、面试、笔试等环节,以及对学生自主创新项目的审核和评估。

通过这些环节,学校能够挑选出最具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课程设置学校为拔尖创新人才设置专门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内容涵盖创新方法论、创新案例学习、科技前沿等,帮助学生了解创新的本质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项目实践项目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创新项目,进行团队协作和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项目可以是科研项目、创业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通过与教师指导和实践团队合作,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导师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导师指导。

每位学生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负责他们学术和实践的指导。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对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理解拔尖培养不是唯分是举,要有以德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品德、品行、品格的培养。

将有学科特长潜质的学生真正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科特长的培养,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才观,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实践能力。

拔尖培养不是掐尖招生,要有创新育人理念。

要把“拔尖培养”和“掐尖招生”严格区分开来,前者的重点是发现并培养人才,建立有利于各类学生“冒出来”的多样化评价制度。

当前,人才选拔模式比较单一,可能导致一些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李瑛 童泽枫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的人才被忽略。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给予这些好苗子合适的成长机会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基于“一刀切”的考试评价体系来进行选拔,而要根据各个学段的学生特点,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识别体系。

拔尖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要有协同育人理念。

要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组织体系,积极构建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内外“双循环”模式。

对内,充分调动区域内的各学段教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学段融合的抱团式联合培养机制,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整体推进。

对外,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协同,从课程、师资、社会资源等方面着力,建立常态化高端平台联动的组团式协同培养机制,以统筹的观念进行全局谋划。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区域实践持续深化“三有三声”课堂改革。

强化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优化教学方式,深入推进以“三有三声”(有序、有趣、有效;笑声、掌声、辩论声)为特征的“生命成长型”课堂建设。

通过构建平等、民主、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创新,打造“对话、开放、创新”的课堂。

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深化,镇海区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与学校,为区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

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

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以s大学哲学系为例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以“拔尖计划”“强基计划”为导向的贯通式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

贯通式培养可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科学缩短学制,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教育培养,鼓励跨学科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和学科科研兴趣,促进培养对象更好地持续学习,尽早地从教室走向课题组实验室,在领域内形成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国家建设。

关键词:拔尖创新,贯通式,跨学科近年来,为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纲领性的保障文件,均强调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据2022年统计数据,原“985计划”39所高校全部进入“强基计划”。

各高校也逐渐加大了“强基计划”录取的热门专业建设力度,积极与各地高中加强人才推荐选拔合作,逐步形成“高考、强基、竞赛”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

进入高校培养阶段,其培养模式对人才建设至关重要,如何让发挥资源优势,怎样把握好、用好“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尤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需要用系统的理论进行说明阐述,进一步分析“贯通式+跨学科”的培养方式与“分段式+非跨学科”的优势,得出此培养模式适合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结论。

一、贯通式培养的必要性纵观世界各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通常有两种方式:即分阶段培养和贯通式培养。

前者就是把本、硕、博的培养放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在欧美国家,硕士通常被视为本-博之间的过程环节,而我国则把硕士阶段作为本科之后的一个独立阶段,是达到博士阶段的必要环节;培养特点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导师、学科和研究方向,其优势是赋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由选择权,弊端是在某一学科或研究方向上无法保持系统性、持续性。

大多数高校皆期待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从理论上说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导师对学生的全面指导。

在贯通式培养的模式下,学生的本科阶段就已经选定导师,因此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较分段式相对稳定,导师有足够的时间能较全面地了解培养对象的兴趣与专长,可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尤其是对研究方向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提出有效的培养建议意见。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工作方案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工作方案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工作方案一、背景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中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为了推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制定一套系统的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设定1. 培养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2. 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业意识。

三、实施步骤1. 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合理设置创新教育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培养、科研方法与技巧、科技创新项目实践等。

通过课程的开设,提供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科技论文写作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他们的创新水平。

学校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和资源支持。

3. 导师制度建立建立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导师制度,选拔优秀科研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

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中的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4. 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对于学生的科研成果,学校可以组织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将成果推广给其他学生和社会。

同时,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5. 团队合作与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论坛和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学校应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评估与改进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汇报人:2024-01-02•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特点•当前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挑战目录•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与反馈•案例分享:成功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案例研究目录01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特点这类人才通常在学术、科研、技术、艺术等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推动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拔尖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知识,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做法。

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他们具备高度的自我驱动力和责任感,能够在没有外部激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高度的自我驱动力和责任感拔尖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维方式。

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具备出色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推动团队不断发展和进步。

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在各个领域中的创新和创造,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竞争力拔尖创新型人才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02当前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挑战当前的培养模式中,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并不明确,导致培养过程中缺乏针对性。

培养目标模糊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学术论文,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评价体系僵化课程设置未能及时更新,与快速发展的科技和产业需求脱节,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作者:李雷蕾来源:《江苏教育》2023年第24期*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苏州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区域研究与实践”(2018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十分重要。

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以及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使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江苏省苏州市通过先行先试、协同创新以及支撑载体的探索,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机制、区域性培养联盟、衔接型培养课程。

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在学术共识、顶层设计、评价体系及教师团队建设上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9-0032-04【作者简介】李雷蕾,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0)精英人才教育培养项目负责人,高级教师。

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也同样重要。

基础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努力创造成千上万的特长生、杰出者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一、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拔尖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备引领特定领域发展的专家,以及可能在对科学与技术的认识上取得重大突破或进步的创造者”。

[1]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甄选方式找到在天赋、能力等方面优于相同环境的其他青少年,即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青少年,并加以特殊方式、特殊课程的培养,使其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能够发挥其优于常人的天赋和能力。

1.政策支持,使得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依据202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始实施“强基计划”,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工作方案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工作方案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工作方案一、引言高中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工作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实施步骤1. 设立创新实验室: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创新实验室,提供科研设备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条件。

2. 创新课程设置:学校应开设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可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创新项目管理等。

3. 导师指导:学校应聘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专业导师担任学生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解决研究难题。

4. 创新项目选拔:学校应定期组织创新项目选拔,选拔出优秀的创新项目并给予资金和资源支持。

5. 创新项目实施: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 创新成果展示:学校应定期举办创新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鼓励他们分享经验和交流思想。

四、实施保障1. 资金保障:学校应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于购买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

2. 资源保障:学校应提供图书馆、电子资源等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便利条件。

3. 奖励机制:学校应建立科研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创新项目和成果进行评选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4. 团队合作: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评估与改进1. 评估方式:学校应定期对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工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创新项目的成果等。

2.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学校应及时调整和改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六、总结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创新实验室、创新课程、导师指导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篇1)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的学习,感触非常深刻。

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

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

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就来谈谈关于学习了这么多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具体感受。

首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就是指一切能提出新颖的思维成果的非习惯性思维,即凡是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应用、不存在确定规则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

在这门课上,时东兵老师进行了教学创新,经常让同学自己选取不同的思维方法上台演讲,我们学到了各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及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作出有效的选择,减少思维活动的盲目性,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课堂上,时东兵老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并启发引导同学们提出许多有趣的思考题,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时老师分析的创造性思维的几种策略,其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势。

因为,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喜欢习惯性地思考,跟着经验走。

例如:“狗凭着嗅觉找食物”它只知道要沿着有食物的方向,这样一个逻辑思维才能获取食物,却不知有时要接近目标,反而得远离目标的道理。

还有“直线与曲线插空”我们要想知道这两组字母的不同,我们总是喜欢沿着习惯性思维,去找这些字母的内在逻辑,就是不知道从它们的外形去寻找不同点。

突破思维定势也就是要突破设置在你面前的一堵墙,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

例如:1,如何将鸡蛋立起,仅仅是哥伦布解题时的一种方法吗?2,杯子里装着空气,为何很多人看不见?3,给你一盒图钉几根火柴一支蜡烛,你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将蜡烛固定在门上?在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因为,我们都处在思维定势当中,导致要么解不了题,要么找不到简便有效的方法。

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们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

二、目标《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措施1. 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减少单一的知识性课程。

引入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创新。

降低考试压力,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和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教育教学研讨,拓宽视野。

4. 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设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组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5.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注学生情感需求,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6.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平台。

四、实施步骤1. 调查分析:了解现有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学生特点等,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 制定方案: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3.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社会的认同度。

4. 落实执行: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按照方案要求,落实各项措施。

5. 监测评估: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方案。

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关键。

为了培养更多的中学拔尖创新人才,许多学校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培养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一、培养目标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创造出更好的成果。

二、课程设置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创新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设置创新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设置创业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和要素等。

通过这些创新课程的设置,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机会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这包括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等。

这些实践机会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通过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导师指导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有专业的导师指导学生。

导师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还能够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导师可以是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是外部的专业人士。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得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五、评价体系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难以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引入更加综合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项目评价、作品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

六、资源支持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有充足的资源支持。

XXX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XXX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XXX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在实践中,XXX与XXX合作创办了“科技英才班”,旨在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方式,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该项目历时三年半,已实验两年,为促进学生特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项目实施背景在十八大的教育政策中,强调了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基本方向和框架》也指出,要建立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以实现教育公平。

因此,XXX承担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研究,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

二、项目重点推进内容及做法项目的研究目标包括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软实力、建立优秀科技教师培训制度等。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科技英才班科学实践课程的基础培训、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优秀科技教师队伍培训、陈经纶特色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通过科学施教、因材施教、快乐施教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追求一个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具备三个素养:掌握至少一项体育项目、喜爱一位名家及名著、欣赏一种艺术作品(音乐或美术)。

此外,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学生需要掌握四项技能: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基本的英语会话、收集、阅读并理解英文资料、科学报告的撰写。

在高中阶段,学生还需要有五种经历:做合格学生干部、主持课题研究、野外科学考察或实验室研究、主讲“经纶论坛”、获得区级或以上奖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为了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整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自主开发了科技英语、国学、应用物理、数学逻辑、创意设计和信息网络课程,并引进了脑思维课程和科技实践课程。

同时,学校重新设计并调整了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加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加了野外科学考察等课程,强调了学生在专家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研究的重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校课程实践作者:张学慧卢新建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27期
泰勒的课程论主张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角度进行课程建设,为上个世纪的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也有学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环节经常将课程目标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割裂,基本上是根据经验、根据教学评价的任务完成教学任务[1],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创造性。

本世纪以来,伴随对应试教育反思的还有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

当我们从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角度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就会发现,后现代课程观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课程目标中的教学目标,还应当关注课程目标中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对于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校课程。

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目标
国家课程的实施,需要有逻辑严密的学科性教材、准确设定的教学计划和明确的教学评价要求,而校本课程、特别是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则表现出灵活的课程目标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校本课程最大的意义就是不断重新认识课程的意义和重新认识学科知识结构,以及在不断发展的回归和重复中提升对课程目标的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9门学科中,开展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整体化设计工作,建设《学科课程实施纲要》,要求每门学科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与充实:要反应我校每门学科对学生培养的核心素质与核心能力,要提出每门学科的课程实施总体建议,要求对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进行再认识,丰富知识的内涵;在认知过程维度,需要“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新”等不同角度,力求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的能动性,突显“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学校课程理念。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研组提出了积累与整合、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三年必修、选修、写作、阅读及学科活动进行了整体设计。

校本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设定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校每年进行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为主题的活动。

2005年开始,学校将活动的教育目标提升为“牢记历史,为了和平”,适应了“和平教育”的潮流。

后来,学校在参与和组织了多次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之后,又进一步思考“东亚三国的历史与未来”以及中学如何以国际视野和面向未来的胸怀来提升课程。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的“东亚和平教育课程”体系,是通过各种课程与活动,对学生进行和平教育,思考面向世界的国家战略和东亚地区走向和平的可能性。

二、课程目标可以有教师的创造性处理
课程目标不考虑教育目标,就容易异化为单纯的教学目标。

后现代课程观反对课程的权威,主张在实践中通过“自组织过程”建构“自己的”课程。

这个“自组织过程”是一种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干扰的解决方式,“是一个消解、转化、升华的过程,是通过自主参与对话和探究活动而扩展自我实践、促进生命成长的方式”[2],这一观点适用于校本选修课程。

校本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可以调整的,或者说应当具有特色。

以口语表达和沟通课程建设为例,这门课程包括“说服”、“访谈”、“演讲”、“辩论”、“面试”等部分,由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多学科教师共同承担。

这门课程尽管有统一的课程目标,但是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目标差距较大,体现出了不同学科特点。

例如,“演讲”能力训练单元,语文教师或礼仪训练教师也许各自有自己的课程目标,而历史教师则从历史学科的要求出发,不论是提出演讲要求,还是分析历史上的经典演讲,都将课程目标归结到“史实”与“评价”,并由此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也具有历史特色: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事实”和“评价”的区别,并以经典演讲为例分析演讲中事实和评价各自的地位;让学生知道如何表达正确的历史观,如何正确地表达历史观。

我校的“和平教育”系列活动中有一门校本选修课程“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

该课程的开发,源自历史学科的国家选修课程“20世纪战争与和平”,但是考虑到对战争与和平的研究范围太大,因此聚焦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又考虑到国家之间战争的原因复杂,因此课程着眼于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再考虑到近代以来国家之间战争原因的类别,教学中又调整为19世纪末期以来的战争与和平;教学过程中,受到关于“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观点讨论的影响,教师又确定今后再开设该课程时候的取舍:重点在“消极和平”,兼顾“积极和平”。

三、课程目标应当给学生认知发展的空间
后现代课程观主张课程的“不确定性”,是主张课程适应时代、让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时代和把握未来,主张课程有空间感、让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主张课程克服专业化和分科造成的知识概念支离破碎、探索既彰显科学又关照人文、既体现理性又维护价值的课程内容。

因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探讨与对话,“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和发挥他们丰富的甚至是离奇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去疑问、去以不确定的方式阐释文本,建构他们自己的认识体系”[3]。

我校从校本课程建设的角度,重视探究、体验、创造,为学生预留认知发展的空间。

各学科都有意识地从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设计教学环节,例如政治学科以学生模拟体验为载体,长期组织模拟公司、模拟法庭等系列学科活动,化学学科形成了“元素周期表设计”、“化学趣味实验”、“假期家庭化学实验实拍”、“化学分子模型设计”等一系列具有强烈实践特征的学科活动。

学校大力支持“模拟联合国”、“在线商业模拟”、“系统思考”、“头脑奥林匹克”等具有国际交流机会的学生活动;推出“1+6”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学分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力争在阅读、实验、研究性学习、志愿者活动、艺术特色活动、体育特长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异表现。

学校近两年建设了“系统思考”、“走
近鲁迅”、“数码实验”等学科课程基地以及“系统思考”、“教育剧场”等项目教研组,各学科教研组分别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中寻找到合作项目或实验室并签约,聘请大学教授和专家进校教授选修课,共建精品课程。

认知发展的空间还表现在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课程讨论、课程设疑,我校网络选修课程“世界风云”的开发就是其中的典型。

这门课程关注长期社会热点和不断出现的突发事件,通过网络方式不断更新学习过程。

网络选修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网络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知识滞后现象。

网络选修课程特点之二是网络课程的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我们发现,影响网络选修课程建设过程的因素有:人们对突发事件认识的变化和网络资源的增加;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因素;教师及时提供了能够启发学生的教学内容、课程作业和讨论话题。

网络选修课程特点之三是网络教材让学生思维空间最大程度地开放。

与自己生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关注程度,网络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网络获取信息非常便利,让学生获得了思索的基础;网络给学生一个表达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我校教师还利用国家选修课程的教材,进行校本选修课程建设。

“探索历史的奥秘”这门课程的建设对教师就是一种挑战:教学特点是史实模糊、评价困难,别指望能教给学生答案,而是该思考让学生怎么学习。

这门课程的实施只借助国家选修教材中的几个单元,或者只借助其中的基本史实,围绕教学目标,师生共建知识体系和运用知识。

教学方法之一是,通过网络补充知识结构、完成作业和交流;鼓励建构与创新、探索与想象。

教学方法之二是,课堂教学中以单元为核心题材,进行补充,深刻说明一个概念、原理或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定荣,徐畅.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学论的进展——基于教学目标研究的内容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2).
[2]杨丽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四R”标准和基本理念[J].北京教育,2003(4).
[3]黄文涛.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