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张冬燕1ꎬ王冬至2ꎬ刘㊀丽1(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ꎬ河北保定071000ꎻ2.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ꎬ河北保定071000)摘㊀要: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总趋势ꎬ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ꎮ受传统教育理念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㊁师资队伍㊁考核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ꎬ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差距ꎬ为培养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ꎬ高校应首先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ꎬ旨在培养适应本校特点的创新人才ꎬ在此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㊁优化课程体系㊁改革教学方法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㊁改革考核评价制度ꎮ关键词:创新人才ꎻ人才培养ꎻ影响因素ꎻ高等学校中图分类号:C961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0)89-0168-03Analysisofthefactorsinfluencing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ZhangDongyan1ꎬWangDongzhi2ꎬLiuLi1(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of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BaodingꎬHebeiꎬ071000ꎻ㊀㊀㊀㊀㊀㊀2.CollegeofForestryof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BaodingꎬHebeiꎬ071000)Abstract: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hasbecomethegeneraltrendofeducationaldevelopmentꎬanditisoneofthebasicfunction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fluencedbymanyfactorsꎬsuchastraditionaleducationideaꎬcurriculumsettingꎬteachingcontentꎬteachingmethodꎬteachingstaffꎬexaminationmethodandsoonꎬthereisagapbetweenthetalentstrainedby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demandforinnovativetalentsintheknowledgeeconomyera.Inordertocultivateinnovativetalentstomeettheneedsoftoday s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ꎬ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firstclearthetalentscultivationtargetꎬaimingattraininginnovativetalentstoadapt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university.Onthisbasisꎬtheyshouldchangetheeducationalconceptꎬoptimizethecoursesystemꎬreformtheteachingmethodsꎬ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theteachingstaffꎬandreformtheassessmentsystem.Keywords:innovativetalentsꎻpersonneltrainingꎻinfluencingfactorsꎻ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㊀㊀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 大众创新㊁万众创业 以来ꎬ我国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ꎮ中央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对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提出了要求ꎮ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总趋势ꎬ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ꎬ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ꎬ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㊁创新思维㊁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的使命ꎬ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自身需要ꎮ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既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ꎬ又要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艰巨任务ꎮ一㊁创新人才的含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造型人才ꎬ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者们提出了创新人才的概念ꎬ不同时期对创新人才概念的称谓不同ꎬ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和理解也不尽相同ꎮ温元凯(1986)和田建国(1988)对于创造型人才的理解都强调人才的能力ꎬ且是全面发展的人才ꎻ而姚先桥(1988)认为只要在某一方面成绩卓越就应该称之为创造型人才ꎬ更强调其创新成就ꎮ创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ꎬ但根据钱伟长先生的调查ꎬ我国在1950~1956年有6000人回国定居ꎬ但此后30年却一共不到600人回国ꎮ而在1995年ꎬ我国以国家学术带头人为调查对象的结果显示:在院士主持的国家级项目中ꎬ3年来人员流动约占72%ꎬ主要流动去向是出国占67%ꎮ很多优秀的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去了发达国家ꎬ对我国来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ꎮ此后学者对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ꎮ寿天德和王伟(1996)ꎬ李森和郎群秀(1999)都认为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知识㊁能力ꎬ还要有创新精神和追求ꎬ以86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9GL031)ꎮ作者简介:张冬燕ꎬ女ꎬ河北衡水人ꎬ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ꎻ王冬至ꎬ男ꎬ河北衡水人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统计ꎻ刘丽ꎬ女ꎬ河北定州人ꎬ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ꎮ人力资源Һ㊀及良好的身心素质ꎮ许蒙(1999)进一步分析了创新人才的弱点ꎬ因此提出在创新人才管理方面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㊁人文㊁科学和生活环境ꎬ并坚持尊重和相信人才ꎬ不断发掘其能力ꎮ陈学俊(1999)着重分析了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思想和政治素质ꎬ认为创新人才必须有坚定的热爱祖国㊁热爱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ꎬ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ꎮ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ꎬ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才ꎬ少数学者(王豪ꎬ1999)认为能够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ꎬ而富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才培养要依靠理工科大学ꎮ更多的学者(田雪梅ꎬ1999ꎻ温向明ꎬ2000)认为创新人才应该有创新意识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ꎬ同时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ꎬ并且是一种通才ꎬ既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ꎬ还要具备人文科学知识ꎮ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应加强基础知识教育ꎬ实施素质教育㊁通才教育ꎬ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科学好奇心ꎬ进行发散思维教育ꎬ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ꎮ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ꎬ时代特征是创新ꎬ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人才ꎬ很多学者(谢瑞俊和周莉ꎬ2000ꎻ刘宝存ꎬ2003ꎻ和学新和张利ꎬ2007ꎻ黄岩和谢嘉梁ꎬ2010)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创新意识㊁创新精神㊁创新能力㊁创新成果几个方面ꎮ对于创新人才的定义包含的范围也更为宽泛ꎬ李惠斌(2000)将创新人才分为知识创新人才㊁技术创新人才㊁制度创新人才㊁对策创新人才和价值创新人才ꎬ因此ꎬ有学者(周瑛ꎬ2005ꎻ黄岩和谢嘉梁ꎬ2010)认为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都属于创新人才ꎮ另外ꎬ创新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刘宝存ꎬ2003ꎻ仲亚松ꎬ2019)就是要在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发展ꎮ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环境不同ꎬ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认识不同ꎬ因此对于创新人才的理解存在差异ꎮ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是创新ꎬ基于此ꎬ论文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㊁创新精神㊁创新能力ꎬ并且通过个人努力取得创新成果的全面发展的人才ꎮ二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一)教育理念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沿袭了应试教育模式ꎬ以知识传承为主ꎬ其典型特点就是教师灌输ꎬ学生被动地接受ꎬ老师教什么ꎬ学生学什么ꎬ没有自己的想法ꎬ很少甚至不会发现问题㊁提出问题ꎬ更不会提出质疑ꎬ教师也较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㊁提出新问题ꎬ进而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ꎬ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㊁想象力ꎬ更谈不上创新ꎮ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更多的是教会学生知识ꎬ而不能很好地教会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ꎬ并且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ꎬ学生没有主动思考和批判学习的意识就很难有创新ꎮ2014年以来ꎬ全国上下掀起了创新创业的高潮ꎬ各高校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ꎬ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ꎬ但多年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没有彻底转变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ꎮ(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知识传承理念下ꎬ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多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ꎬ实践环节以及拓展课程课时较少ꎬ并且课程内容较为滞后ꎬ与实际社会经济所需技术和理念相脱节ꎬ虽然近几年在 双创 环境下ꎬ各高校积极进行了课程体系调整ꎬ但涉及学科前沿㊁交叉学科的课程ꎬ以及创新能力和思维训练等的课程数量和内容仍不足ꎬ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ꎬ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ꎬ且知识面不够宽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ꎮ(三)教学方法长期以来ꎬ我国高等教育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㊁主动性和批判性ꎬ习惯全盘接受ꎬ缺乏主动思考ꎬ很少有自己的见解ꎬ更不会对所学知识提出异议ꎬ缺乏批判学习的精神ꎬ不能从所学中发现问题ꎬ长此以往形成思维惰性ꎬ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ꎮ(四)师资队伍多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高校教师缺乏ꎬ且很多高校中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ꎬ其实践经验不足ꎬ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ꎬ即使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自我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和方法ꎮ虽然近几年各高校都积极引进人才ꎬ组建创新团队ꎬ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ꎬ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ꎬ但时间较短ꎬ引进人才的数量还远远不够ꎬ创新型教师队伍薄弱ꎬ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ꎮ(五)考核方式一考定终身 和重视理论知识考核的做法在很多学校的科目考核中仍是主要方式ꎬ在这种考核方式下ꎬ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ꎬ考前突击靠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ꎬ并不能客观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ꎬ更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开拓性运用ꎬ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ꎮ很多高校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ꎬ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ꎬ绝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课程都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ꎬ把多种形式的平时考核纳入成绩评定中ꎬ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ꎬ但在部分课程考核过程中仍以知识考核为主ꎬ能力考核比重较小ꎬ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需要加强ꎮ三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ꎬ各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本校人才培养目标ꎮ研究型大学应定位于培养科学创新人才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原创性ꎻ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在培养科学创新人才的同时ꎬ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ꎬ应注重培养学生从原创到方案的转化ꎻ教学型大学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ꎬ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ꎬ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ꎮ(二)转变教育观念高校人才培养应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念ꎬ高校教师应根据学校定位及学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ꎬ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ꎬ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发展ꎮ要转变知识灌输㊁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ꎬ变主导者为引导者ꎬ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㊁批判地学习ꎬ培养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ꎬ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ꎬ提出自己的想法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ꎮ(三)优化课程体系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础ꎬ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ꎬ更新专业课程内容ꎬ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和课时ꎬ打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壁垒ꎬ多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㊁交叉学科课程㊁边缘学科课程㊁跨学科综合课程等培养学生用系统观点全面思考问题ꎬ并且开设相关创新思维㊁创新技法等方面的课程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㊁创新思维和创新961能力ꎮ(四)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ꎬ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ꎬ各高校应改革教学方法ꎬ多采用案例㊁启发式㊁讨论式等教学方法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㊁批判地学习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㊁主动性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ꎬ引导学生多思考来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ꎬ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ꎮ(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ꎬ构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㊁创造能力和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队伍ꎬ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㊁进修培训ꎬ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ꎬ有条件逐步引进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ꎬ同时ꎬ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作为外聘导师开展讲座ꎬ一方面增强本校教师与专家学者的交流ꎬ提升教师素质ꎬ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ꎮ(六)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增加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学分设置ꎬ构建以创新意识㊁创新思维㊁创新能力为导向评价制度ꎬ设置多种形式的考核形式ꎬ加强过程考核ꎬ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㊁动手操作能力㊁文件检索能力㊁团队协作能力㊁调查研究能力ꎬ以及学习态度等都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ꎬ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㊁探求真理ꎮ另外ꎬ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创新平台ꎬ目前各高校都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比赛㊁培训等ꎬ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ꎬ取得了一定成绩ꎬ但各高校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ꎬ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各种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ꎬ比如在保研㊁评优中ꎬ增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分值ꎬ甚至设置一定学分要求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ꎮ另外ꎬ高校应安排更多的资金支持学生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ꎬ对于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㊁专利㊁发表论文㊁创新创业比赛等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ꎬ激发学生创新意识㊁创新思维的提升ꎮ参考文献:[1]温元凯.四化与人才[J].人才研究ꎬ1986(8):2-5.[2]田建国.创造型人才的素质结构[J].临沂师专学报ꎬ1988(3):37-44.[3]姚先桥.创造型人才并非要具备七种能力:与温元凯同志商榷[J].中国人才ꎬ1988(12):15-16.[4]寿天德ꎬ王伟.培养科学创新人才㊀迎接21世纪的到来[J].教育与现代化ꎬ1996(1):42-44.[5]李森ꎬ郎群秀.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行政人事管理ꎬ1999(5):3-5.[6]许蒙.试论创新人才[J].中国信息导报ꎬ1999(7):3-5. [7]陈学俊.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J].民主与科学ꎬ1999(4):3-5.[8]王豪.培养创新能力㊀争做创新人才[J].未来与发展ꎬ1999(5):3-5.[9]田雪梅.知识经济与创新人才[J].人民论坛ꎬ1999(10):3-5.[10]温向明.关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0(1):37-40.[11]谢瑞俊ꎬ周莉.新世纪的呼唤:创新 创新人才 创新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ꎬ2000(1):56-57.[12]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ꎬ2003(5):6-11.[13]和学新ꎬ张利钧.关于创新及创新人才标准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ꎬ2007(11):12-14.[14]黄岩ꎬ谢嘉梁.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其评价原则[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ꎬ2010ꎬ29(2):20-23.[15]李惠斌.论创新人才[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ꎬ2000(2):14-20.[16]周瑛.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ꎬ2005.[17]仲亚松.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内涵是什么[N].社会科学报ꎬ2019-05-23(005).[18]党传升ꎬ刘喜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改革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ꎬ2010ꎬ28(3):113-115ꎬ120. [19]吴雪萍ꎬ袁李兰.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㊁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ꎬ2019ꎬ40(6):102-109.[20]赵旻.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实现 四个突破 [J].中国高等教育ꎬ2018(21):19-22.07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高校作为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承担着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任。
然而,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种种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 理论与实践脱节在高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应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由于社会的快速变化,学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出现断裂。
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能力的并非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因此,理论课程中应当增加实践环节,或者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2. 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的发展也在快速变化。
而高校课程设置也应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已经滞后,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高校应当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3. 教育模式单一当前大学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
这种单一教育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拓展视野的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采取更灵活的教育模式,如PBL(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而同时,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规模没有随之增加,导致教师队伍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协调。
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引进更多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工业实践专家,通过与社会资源的联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1. 加强教育目标的指导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使得学生不仅具备优秀的学术知识,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因此,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当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1.教育体系滞后:传统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在学校阶段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目前很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与产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融入实际工作环境。
3.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很多学校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科技设备和技术,影响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行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很多科技行业都存在人才短缺和结构性就业问题,有些岗位缺乏合格的人才,而有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5.缺乏跨学科综合能力:科技创新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科学素养、工程能力、人文素养等,而很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二、解决方案1.教育改革:学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实训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2.跨学科协同培养:建立跨学科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3.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学校需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最新的科技设备和技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提高教师水平: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
5.强化科技创新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参与科技项目和竞赛。
6.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领域: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领域,减少人才供给和行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作为一个科技强国,中国需要积极培养能够带领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
针对当前我所认为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于个人的观点和经验,结合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基础教育和普及科普教育科技创新起点在于基础教育,现在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数、理知识学习中并不重视。
学生在低年级时,学到的知识都是基础的数学和科学知识。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基础教育,在小学和初中范围内增加科学实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科技创新创造思维培养。
同时,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平日都可看到的一些高科技玩意或服务,其实都是基于某种基础科学或者工程学的成果上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普及科普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科学观念,从而对科技创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兴趣爱好,更愿意去探究和研究科学知识。
二、建立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中心地带之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创新环境,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搭建平台。
政府与高校都需要出台互相配合的机制,制定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将学科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机制,利用实验、科技活动等方式进行综合性培养,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也很重要。
现实中正是实践教育,让许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培训课程和计划中加入相关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去实现自己的科技想法与发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创新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为人才提供更加丰厚的奖励和支持随着人才需求的提高,应该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加优惠的奖励和支持。
用国家资金设立奖项如“国家优秀学生科技成果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建立产业化基地,为优秀学生提供一流的师资力量和教育专业团队,为其科技创新创造提供人才、时间和空间上的全方位的保障。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人才发现机制不够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解决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一)创新人才发现机制不够完善1.创新人才发现的标准不够清晰,缺乏统一的评判体系。
目前,创新人才的认定标准因地区、机构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导致很多有潜力的创新人才未能被及时发现和重点培养。
2.创新人才发现渠道有限。
目前创新人才多通过科研成果等渠道显露出来,而对于一些非传统领域或者创新型人才,发现渠道相对有限,使得他们的创新潜力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1.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氛围和良好的科研平台,使得创新人才的成长受到一定的制约。
2.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够多样化。
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而忽视了创新人才在创业、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局限在某一领域。
二、建议(一)创新人才发现机制的完善1.建立统一的创新人才认定标准。
建立创新人才的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和评价指标,使得创新人才的发现更加科学、公正。
2.拓宽创新人才发现渠道。
鼓励各类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创新人才发现渠道,引入社会资源提高创新人才发现的广度和深度。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1.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科研设施和科研团队,鼓励创新人才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探索。
2.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针对创新人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包括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创业实践等,使得创新人才在不同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1.强调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既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践行创新教育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要践行创新教育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1.个性化定制:创新人才培养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个性化定制,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目标,提供合适的培养方案和资源。
2.实践导向: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实践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新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类型1.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者和领导者。
2.科研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使其成为科研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3.引领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视野,使其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和创新的引领者。
四、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2.师资力量:优秀的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3.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的建设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氛围和动力。
创新文化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表达。
4.社会支持: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
养 将 成 为 我 国 高 校 未 来 改 荜 与 发 展 的
是一 个 民族进 步 的灵 魂 , 一 个 国 家兴 旺发 达 的不 是
n n n o a in a d c e t e t ln s n rp s d t e me s r s t n o r g ol g sa d u ie st s rf r a d i n v t.T e ve s i g i n v t n ra i ae t ,a d P o o e h a u e o e c u a e c l e n n v ri e eo m n n o ae h iw o v e i a e t a r i ig in v t e t ln s mu t h n e t e c n e to c o l e o n g me ts se a d te s s m ,r fr e c i g a d r h t an n n 0 ai ae t t v s a g h o c p fs h o ,rf r ma a e n y t m n h y t c m e e o ta h n n m su yn y t m ,i r v c o lc n iin . t d ig s se mp o e s h o o d t s o
竭动 力 , 一个 没有 创新 人 才 的民族 , 就难 以屹 立 于世
界 民族之 林 。 钱 学 森 认 为 : 科 技 创 新 人 才 的培 养 ” “
问题 是 我们 国家 长远 发展 的一 个大 问题 。但 中国还
1 l 我 国高 校创 新 型人 才 培 养 的 因素 J 约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
【 才・ 哲】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
江苏 南京 ●李 湘 健 , 徐 少亚
摘
要: 教师要从 国家 、 社会 、 高校 内部 以及 学生个人等几个方面 , 分析影响创新人 才培养质量的 因素以及 这
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 并通过构造一个影响 系统 , 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 系奠定 良好的基础 。
重视基 础 , 又要趋 向前 沿 , 并且能 综合交叉 。要鼓励 并组
( 2 ) 社会 文化传统对创新人 才培 养的影响 。中华文 明悠 织 名师编 、 译精 品教材 , 有 针 对性地 引进一 些 国外 教材 , 久灿烂 , 所涵 盖的 中 国传 统人 文 精神 对创 新人 才 的培养 有 使课程 内容与 国际接轨 。 着重要 的影响 。例 如 , “ 贫贱 不能移 、 富贵不能 淫 、 威武不 能 ②教学 方法 对创新人才培养质 量的影 响。在高校教 屈” 的高 尚品德 , “ 路 漫漫 其修 远兮 , 吾将 上下 而求 索 ” 的求 学 中 , 作为信息 “ 受体” 的学 生 , 在学 习过程 中有 意无 意地 知 进取 精神 ,都是 人 们进行 创新 活 动必 不可 少 的品质 , 可 从 信息 “ 供体 ” 教师那里接受各种 信息。他们将这些 外部 模式 ” 和各 种知识 、 态度 、 行为 见人文 素质 的重 要性 。所 以 , 高 校在培 养创新 人才过 程 中, 信息与他们 已形成的一定“
入 的 同 时 必 然 受 到 社 会 环 境 的 影 响 ,因 而 必 须 以 社 会 对 人 盾。 课程 内容 有的过于陈 旧, 与现代科技发展 的高水平相
才 的需要作 为人才培养 的 目标 。社会 对人才需求 的多样 性 、 差较远 。近几年 ,一些高校 片面理解适应 市场经济 的需
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
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摘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诸多,本文从学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校园文化培育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知道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后,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几条观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1.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这类人才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于一身,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多向性的特点.他们在探索未知社会的过程中,能发挥意识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从而获得对社会具有影响的新成果的认识.2.研究方法2.1 文献调查法通过图书馆、Internet、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及高教所资料室收集国内外有关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献资料,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的有关高教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以了解最新信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论据。
2.2 比较研究法通过国内与国外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比较,吸收其先进经验,将其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并通过国内高校在实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比较总结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2.3 理论分析法一方面对国内外现存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对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中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有联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从而为这一课题找出理论基础。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影响因素3.1学术层面因素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学术层面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创新.教育部文件曾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大学应该不仅仅传授已经成为定论的旧知识、旧理论,还应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从参与、创新之中得到学习.(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形成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大体上来说可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部分、课外认知实践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2管理技术层面因素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管理技术层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及评价.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学习消极、被动和茫然状况的比例接近40%,从而导致最终学业失败.但究其实源自大学和院系管理层对大一新生指导的薄弱,源自大学教师轻视本科教学、疏于指导和激励学生.3.3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说到人才培养创新的影响因素,大家首先关注到的往往就是学术层面和管理技术层面,而大学的文化环境及文化传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容易被忽略.这些传统的文化因为其具有保守性又正是改革的难点.研究发现,通过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容易促使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为学生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最近几年,大学的实践体系有所完善.如实验室设备的配备、实习基地的扩充,但轻视实践还是扎根在人们的文化理念中,也反映在高校的制度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轻实践及唯上的习俗正是中国大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难过的关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应被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努力树立教学神圣的观念.从理念上形成共识,使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学质量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同时,要把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现代大学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促成方法改革和文化建设同步进行,进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文化境界,使管理制度成为学校的管理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行为准则.最终做到领导政策引路、教师精于教学、学生善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优良的教学环境.4.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4.1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性人才观人才观是衡量、判别人才质量的一种观念,作为这种观念的具体化就是培养目标。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工程,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发展的迅猛,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本文将讨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加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目前的科技人才储备远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2.教育体系滞后。
传统的教育体系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多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
3.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前景等,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选择离开学术界或者企业,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现象。
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而忽略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1.完善人才储备机制。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鼓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机制。
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应该针对现代科技创新领域的需要,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多能力培训。
3.提高人才的待遇和激励机制。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薪酬福利和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留住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
4.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产学研用结合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以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只是一部分,而且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精心的布局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以下将进一步详细阐述,赋予解决方案更多的实质性内容。
人才储备不足针对人才储备不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
优化培养机制,鼓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引进高端人才等方式,来缓解目前的人才短缺现象。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一、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1. 加强国家创新能力。
研究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潜力,能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推动科技发展。
研究生是科研工作者的主要来源,他们通过科研工作和创新实践,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技术支持。
3. 培养领军人才。
研究生是未来科技领域的领军者,他们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领导能力,能够在科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 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课程学习和科研为主,缺乏创新创业的培养,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
2. 创新能力不足。
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模式。
3. 缺乏实践机会。
研究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无法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缺乏综合素质培养。
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学习专业知识,缺乏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发展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研究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2. 提高创新意识。
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研究生关注科技前沿,鼓励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创新潜力。
3. 加强实践教育。
增加研究生的实践机会,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研究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四、结语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培养领军人才。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养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机会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应采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实践教育和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等措施,促进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加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部分优秀人才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合适的资源和机会,导致其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一些潜力优秀的青年人才可能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而在培养方面,由于培养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让相关部门在积极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时,也是备感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应该从政策上加大对拔尖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鼓励拔尖人才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实践。
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励拔尖人才,如提高其待遇、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等。
其次,可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资金投入,提高拔尖人才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
此外,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人才的资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拔尖人才投身科技研究与创新。
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拔尖人才评价、选拔、培养的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从动态监测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做好各个阶段的培养工作,确保拔尖人才能够在关键领域做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最后,建议加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基层单位的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但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我们应该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国一定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创新的进一步跨越。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的现状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创新创业的大国,然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发现的是,就业市场上对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是相对的供给不足。
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不足,因为他们缺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其次,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够灵活、多样的问题。
大多数培养机制过分注重学术成果,并忽视了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
此外,很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求学阶段就已经离开国外,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外流,不利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解决之策。
二、问题的原因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方面欠缺。
其次,科研机构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科研机构过分追求成果,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再者,人才培养需求与现有教育体系不匹配。
很多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需要从事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经济,这就导致了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的下降。
最后,政策上存在的限制也是问题之一。
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导致了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解决之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的学习。
其次,科研机构也需要调整自身的培养机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再者,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积极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
可以给予创新创业人才更多的资金支持,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地位,鼓励更多的人才留在国内进行创新创业。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今日社会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好的创新人才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繁荣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然而,在实际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和现实的限制因素,需要我们加以全面分析,以求有效地解决这些制约性问题。
首先,面临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背景比较落后。
我国的社会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较为落后的社会背景,这些社会现状对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重大制约因素。
有些学校及培训机构都面临着资金匮乏、设施落后或者负担不足等困难,而这些困难都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
其次,教育思想和管理制度还有待改进。
传统的教育思想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总结和深入思考;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常常使得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现行的教育制度也存在着待改进的地方。
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专注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让学生探索创新,也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这些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市场化程度较低也是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由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局面,公司和企业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
最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限制来自于科技投入不足。
尽管我国已经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是在一些落后地区,金融资源和技术力量仍然较弱,研发投入也不足以支持当地的创新人才培养,给人才培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限制因素,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也为社会繁荣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体制机制的完善,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社会各界一道努力,综合把握好财政投入、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投入等方面,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大力开展我国社会的创新发展,才能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真正实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越来越关键的问题。
然而,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缺乏具备创新能力和高水平技术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大城市的重点高校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小城市地区的高校则相对匮乏。
这种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资源。
2.教育模式滞后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还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的阶段,没有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机会。
这也使得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限制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3.企业与学校脱节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
学校只能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但却无法贴近企业需求,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经验和机会,限制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4.得失不均的职业前景许多年轻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职业前景缺乏认识和信心,他们认为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是一件不确定性很高的职业,得失不均,这也使更多的人望而却步,限制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1.平等分配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有利于缓解教育不平等现象,缩小地区差距。
政府应该重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教育资金的统筹和配置。
2.创新教育模式在教育模式方面,应该强调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教育,以实际项目为核心展开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
3.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加深两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发挥社会作用社会也应该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为学生提供课外实习机会和科研项目扶持,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让学生知晓科技创新行业的前景和发展,鼓励他们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5.制定政策支持政府也应该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制定更多的政策支持。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作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之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选拔标准不清晰、培养体系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效果。
一、问题分析1.选拔标准不清晰在当前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够明确的标准。
这导致了选拔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强,容易造成不公平的情况。
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选拔标准,也容易导致选人用人的盲目性,影响选拔效果。
在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往往存在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
这一方面表现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导师指导、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不足。
这些都会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挥。
3.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这一方面表现在薪酬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科研成果的认可和保护上。
这些都会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缺乏动力和保障,影响其创新成果的实现和推广。
二、解决建议1.明确选拔标准针对选拔标准不清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明确。
这包括从学术背景、科研成果、创新潜力等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和客观。
为了解决培养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这包括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布局,以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3.健全激励机制针对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这包括从薪酬水平、科研成果的认可和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激励安排,以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动力和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引言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被公认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为了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训资源,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培养措施。
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具备了解问题本质和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创意,并将其转化为可行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他们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职业发展和创业梦想。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容易获得优秀职位和更好的薪资待遇。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1. 创新教育和培训创新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它可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应从小学开始,通过兴趣培养、科学实验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高等教育阶段,创新教育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创新实验室、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创新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2. 实践和项目经验实践和项目经验对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学生应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与企业或社会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现实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资源。
这种合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合作的经验,了解实际工作情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 创新环境和文化创新环境和文化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学校和企业应创造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文化,为学生和员工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和资源。
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基地,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条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问题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培养方式单一、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问题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1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目前,许多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育模式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对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和员工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
1.2培养方式单一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育和实习实训为主,这种培养方式缺乏真实的市场竞争和创新环境,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另外,传统培养模式单一化程度高,缺乏个性化的培养,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和员工的不同需求。
1.3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问题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解决方案2.1建立创新教育体系针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可以倡导建立创新教育体系,让学生和员工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多地接触和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创新教育的内容,引入创新项目实践、创新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和员工学会创新和实践创新。
2.2推行多元化培养方式针对培养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推行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实践等形式。
尤其是在实践环节中,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2.3强化产教融合为解决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可以加强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近年来,全球经济升级与转型不断加快,为强化国家综合实力,市场需求不断拉动,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制约因素是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有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一、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渠道、方式、标准和力度等。
制度设计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因素。
(1)首先是教育制度的建设,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确定什么是培养的主要内容。
需要完善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加大投入,更好地做好项目的实施,鼓励企业参与,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激励良性发展;(2)另外还需要研究建立完善的社会招聘机制,以更加精准化的招聘方式配备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招聘机制的相互配合,实现资源标准化和效率最大化;(3)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创新人才的职业规划,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建立调节机制,更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专业优势和创造力,实现有才能者更快地获得发展机会。
二、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包括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和市场机制等。
(1)首先是财政投入。
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国家应投入更多资金,以实现创新研发能力的关键投资,激发人才培养的活力,以加强国家的创新能力;(2)其次是金融支持,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进入人才培养,面向企业、产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和支持;(3)最后是市场机制,对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各方都需要建立起市场机制,提供资金、资源和市场开放等,以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也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1)首先是文化氛围,要发扬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宣传和弘扬;(2)其次,要积极推行创新激励政策,完善政府、企业和学校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快形成创新支持、创新评价、创新利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激励体系;(3)还要建立良好的和谐社会环境,努力实现公平正义,保障个体权益,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有效调节各方利益关系,促进创新人才的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市场的迅猛扩张,这一地区变得越来越蓬勃
发展,拥有了极为丰富的创新人才及其培养潜力。
但是由于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
大变化,当地的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多实际制约因素。
首先,激进的经济改革严重削弱了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当地经济
在短时期内快速发展,但也导致了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许多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源分配模
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减弱。
其次,地方政府视野窄弱,对创新人才
培养的投资偏少。
由于它们更关注短期的政绩,更加关注及时解决他们面对的本地社会问题,而许多长期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因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国家资源不够有用,
专家技术总体短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企业不再担心缺乏技能的员工,而是寻找具有
创新意识、能力强的人才,而由于本地高校教育资源有限,这些专业技术难以保证。
最后,地方社会观念和信仰也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封建传统和宗教信仰,
一些社会活动被局限于宗教信仰,这使得一些创新性的训练在当地难以开展,这就会影响
到对当地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受到经济开放政策、政府视野窄弱、缺乏专业技术、社会观
念和信仰等实际制约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地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当地经济和社
会环境的发展,进一步改善当地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以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
摘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诸多,本文从学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校园文化培育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知道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后,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几条观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1.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这类人才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于一身,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多向性的特点.他们在探索未知社会的过程中,能发挥意识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从而获得对社会具有影响的新成果的认识.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调查法
通过图书馆、Internet、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及高教所资料室收集国内外有关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献资料,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的有关高教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以了解最新信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论据。
2.2 比较研究法
通过国内与国外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比较,吸收其先进经验,将其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并通过国内高校在实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比较总结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2.3 理论分析法
一方面对国内外现存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对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中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有联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从而为这一课题找出理论基础。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影响因素
3.1学术层面因素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
学术层面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创新.教育部文件曾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大学应该不仅仅传授已经成为定论的旧知识、旧理论,还应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从参与、创新之中得到学习.(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室
和教学基地,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形成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大体上来说可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部分、课外认知实践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3.2管理技术层面因素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
管理技术层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及评价.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学习消极、被动和茫然状况的比例接近40%,从而导致最终学业失败.但究其实源自大学和院系管理层对大一新生指导的薄弱,源自大学教师轻视本科教学、疏于指导和激励学生.
3.3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
说到人才培养创新的影响因素,大家首先关注到的往往就是学术层面和管理技术层面,而大学的文化环境及文化传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容易被忽略.这些传统的文化因为其具有保守性又正是改革的难点.研究发现,通过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容易促使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为学生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最近几年,大学的实践体系有所完善.如实验室设备的配备、实习基地的扩充,但轻视实践还是
扎根在人们的文化理念中,也反映在高校的制度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轻实践及唯上的习俗正是中国大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难过的关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应被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努力树立教学神圣的观念.从理念上形成共识,使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学质量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同时,要把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现代大学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促成方法改革和文化建设同步进行,进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文化境界,使管理制度成为学校的管理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行为准则.最终做到领导政策引路、教师精于教学、学生善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优良的教学环境.
4.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
4.1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性人才观
人才观是衡量、判别人才质量的一种观念,作为这种观念的具体化就是培养目标。
无论何种社会、何种国家或何种历史时期,每种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衡量教育质量的“人才观”。
创新人才观便是当前我国的一种人才观。
这种人才观不是完全按照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而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能力来评价他们的才能。
它既规定着人才产品的规格,又是检验这些产品的标尺。
创新人才的最根本的特征便是思维的求异性,即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
要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各有特色的发展,而不必以刻板、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4.2创造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环境
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入手,营造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宏观市场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可以在健康的竞争机制中发展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微观组织环境,强化创新文化氛围,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
4.3加强创新人才交流
不仅要增加技创新人才交流次数,而且充实创新人才交流的内容,使得创新人才的创新知识得到及时和全方位交流,从而提高目前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
4.4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成长
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人才培训等方式加速镇江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进程,缩短他们在成长前期的时间,延长他们在成长后期的时间,从而延长镇江科技创新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时间和提高他们整体创新能力水平。
4.5优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高校强调以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不需
要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相反,它对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出发,必须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
程框架。
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主要是课程结构设计整体优化和课程内容整体优化。
从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来看,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实质是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
分割地各行其是。
任何课程体系都必须围绕并服务于创新人才各方面素质的
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培养而设计,不能顾此失彼;从各门课程的组成要素来看,也必须注意进行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另一关键是教学内容整体优化。
必须把教学内容作
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设置,明确课程分工,调整好各学科教材内容的衔接,实现教材配套和系列化。
4.6 调整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目前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出现错位和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结合目前发展进程,从源头开始检查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之所在,并加以更正。
4.7 完善和加强落实创新人才的政策
虽然近几年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出台了不少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创新人才政策出现不完善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诸多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完善和加强落实创新人才政策是当务之急的。
4.8重视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能力,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lecture)、讨论(seminar)、辅导(tutorial)、实验(experiment)、角色扮演(roleplay)、案例研究(casestudy)、模拟法庭(mootcourt)、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等。
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特别是不能给学生以独立发展的空间,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4.9加强本科生科研
国外的实践已经证明,本科生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
有条件的大学应该把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通过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荣誉学士学位、本科生科研津贴等措施,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性活动,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
参考文献
[1] 陈爱莲.在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6):49-50.
[2] 田起宏韩笑雷涯邻.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5(6):82-85.
[3]陈晓峰. 改进政策环境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活力[J].科技条
件平台建设,2006,(6):7-8.
[4] 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5] 李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6] 杨丹宇.国外创新教育分析及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2(6).
[7]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8] 李忠华.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