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武传》》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
2. 文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3. 写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2)向学生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写作练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关于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传记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设备、白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本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展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1.2.2 生字词:重点掌握“节”、“辱”、“艰”等词语的含义。
1.2.3 句式特点:分析文中的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2.1.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翻译。
2.2.2 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内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
3.1.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1.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学方法3.2.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4.1 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苏武的事迹,使学生理解和感受到他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4.2 培养品德素养:引导学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养分,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人物形象。
1.2.2 语言特点: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运用,句式结构等。
1.2.3 文化背景:了解苏武生活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人物形象。
2.1.2 语言特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文化背景:理解苏武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2.2 文本内容: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把握其精神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文本内容,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
3.1.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3.1.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苏武的事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苏武生活的历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1.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文言文阅读技巧,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本。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武的忠诚、坚定和人格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传统美德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对苏武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品质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将苏武的精神品质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苏武的画像或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苏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武会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题或讨论题,深入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各自对苏武的理解和感悟。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共识。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苏武和其他文本中的人物。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的欣赏和感悟。
4.2 评价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参与度。
学生对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回答质量。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苏武传》文本。
5.2 辅助材料: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故事、图片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6.1 文本解析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苏武传》,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 第课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苏武传
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
附《苏武牧羊》:苏
汉德
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
对死亡威胁,
,使牧羝(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舆:名词做动词,抬。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段落。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忠贞不屈的精神内涵。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忠诚于国家、民族的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精神。
(3)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历史背景及传主形象。
(2)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3)苏武精神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字、难懂句子的翻译。
(2)苏武传中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难懂句子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6. 总结课堂:(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苏武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2. 深入研究苏武的历史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传中的具体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韧。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3)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武传》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分析。
3.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苏武传》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苏武传》,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内学习,自主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传》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 深入理解并赏析《苏武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苏武传》的作者背景介绍。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3. 文本细读与主题思想的探讨。
4.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比较。
5. 艺术特色的鉴赏与分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要情节与人物。
2. 文言文的阅读策略与技巧。
3. 文本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4.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词汇与句式理解。
2. 文本的深层含义与多重解读。
3.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文本细读与案例分析。
3. 小组合作与分享。
4. 写作与表达训练。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与多媒体演示。
2. 纸质教材与电子资源。
3. 在线讨论平台与互动交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评估4.1 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共10课时。
4.2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与讨论表现。
2. 文本分析与解读的写作作业。
3. 小组合作项目的展示与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中的《苏武传》原文。
2.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相关文学评论与学术研究。
5.2 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比较。
2. 文化考察:参观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或展览。
3. 创作练习:以《苏武传》为灵感,进行文学创作或改编。
第六章: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6.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0.5课时)。
2. 阅读指导: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高效阅读(1课时)。
3. 文本细读: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课时)。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学会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品质;(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 文中经典片段的理解和背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对苏武忠诚、坚定品质的理解和感悟;2. 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理解作者写作意图;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写作意图;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5. 经典片段演绎:挑选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演绎,加深理解;6. 背诵练习:引导学生背诵经典片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案例分析:以苏武为例,分析其忠诚、坚定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人教版语文高一-《苏武传》教案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明确】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
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
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1.1.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引导学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对生僻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
1.2.2 人物分析: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1.2.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苏武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1.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1.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2.2.3 文学作品鉴赏: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导入3.1.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苏武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为何能够坚持多年,他具备了哪些品质。
3.2 课文讲解3.2.1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3.2.2 翻译和解释:对生僻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2.3 人物分析: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3.2 分享讨论结果: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高中语文 苏武传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 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补充
修改
课后反思: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l)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五、质疑再探
同学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生成?提出来共同探究解决。
六.运用拓展
就本文的基础知识学生编题,展示学生编的题,师生共同解决。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卜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一般的 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l)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苏武生平及其忠诚事迹,理解《苏武传》在中国文学和历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和分析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忠诚的崇高情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词句的翻译。
苏武忠诚品质的分析和讨论。
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武牧羊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和《苏武传》的文学价值。
预习检查提问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苏武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分享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新课讲解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疑难句子和关键段落。
结合课文背景,分析苏武的忠诚品质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苏武的忠诚品质和文章深层含义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课堂互动水平。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强调苏武的忠诚精神和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并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利用黑板或白板进行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提供文言文词典等学习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
进行文言文词句翻译的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苏武的忠诚品质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武传》(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某某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武传》(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三、教学难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个人,他让信守“史家”笔法、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的史学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禁不住抒发钦敬之情。
有一个人,他以一座丰碑式的形象永恒不倒,千载而下,依然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感动着炎黄子孙!他就是——某某牧羊19载节操不改的西汉使臣苏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进苏武。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某某某某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班人马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自汉高祖X邦,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语言重辞藻,尚典雅,喜用古字,倾向排偶。
《苏武传》可与《史记》名篇媲美。
(三)接力朗读,读前由本小组同学给所读部分安四字小标题,理清脉络。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1段:身世背景。
2、3段:缑王谋反。
4、5段:卫律劝降。
5段:流放某某。
7、8段:李陵劝降。
9、10段:被放回国。
(四)课文解析一、选材:苏武活了八十多岁,而《汉书》中只重点写了十九年,即出使并羁留匈奴的十九年,在这十九年中,又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杀、两次劝降、某某牧羊。
因为这些能突出表现其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板书)这是八十年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
二、如何理解苏武的自杀行为?1、找出原文。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个人,他让信守“史家”笔法、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的史学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禁不住抒发钦敬之情。
有一个人,他以一座丰碑式的形象永恒不倒,千载而下,依然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感动着炎黄子孙!他就是——北海牧羊19载节操不改的西汉使臣苏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进苏武。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班人马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语言重辞藻,尚典雅,喜用古字,倾向排偶。
《苏武传》可与《史记》名篇媲美。
(三)接力朗读,读前由本小组同学给所读部分安四字小标题,理清脉络。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1段:身世背景。
2、3段:缑王谋反。
4、5段:卫律劝降。
5段:流放北海。
7、8段:李陵劝降。
9、10段:被放回国。
(四)课文解析一、选材:苏武活了八十多岁,而《汉书》中只重点写了十九年,即出使并羁留匈奴的十九年,在这十九年中,又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杀、两次劝降、北海牧羊。
因为这些能突出表现其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板书)这是八十年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
二、如何理解苏武的自杀行为?1、找出原文。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2、翻译,而后借助苏武的语言分析:“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屈节辱命”表明其从国家利益尊严出发,有强烈的责任感。
结合其后痛骂卫律的话,“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能看出,他牢记“汉使”身份,不想再挑起两国争端,欲以一死平息一切。
3、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板书)三、分角色朗读卫律、李陵劝降段。
1、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和说辞有何不同?为什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语言粗俗而直露。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板书)而李陵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娓娓动听。
针对苏武所信仰的“义”,李陵步步为营,层层紧逼,劝降可分几个层次:信义安所见?——君对苏武兄弟薄情寡义——母逝妻嫁、儿女孤苦,你伤害了母子、父子之义。
——人生苦短,义和生命孰重?——现身说法,五都不要那所谓的“义”了,打消顾虑吧。
——天子无常,即使回去也安危未知,你为谁守“义”?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
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心、羞恶之心被唤醒了,他的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这部分是全文最出彩的,两人的刻画都很到位。
人物语言个性化,能充分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先说无功而列将封侯,皇恩浩荡,再说事君如事父的大义。
(板书“义士”)四、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人,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板书),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在出使匈奴之初,通过与张胜的对照,凸显了苏武以死全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在苏武被威逼利诱之时,以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衬托出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有如冰炭不能相容。
与李陵的“泣下霑衿”对照,凸显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五、北海牧羊——贫贱不能移刀山火海可以下,孤独寂寞最难挨。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六、李陵的心态很复杂,究竟是否把他当作叛徒呢?背景材料: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遭遇了匈奴主力——单于的军队,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坚持多日,毙敌万余,单于又调拨八万兵力,援兵迟迟不到,而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
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
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关于这场战斗以及李陵的投降,《史记》相当简略,而《汉书》要详细得多。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
练习三:况且从前你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分,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碰上一个不好的机会,以至于你伏剑自刎也不顾惜,展转流离,茹苦含辛,差一点死在北方的荒原上。
壮年时奉命出使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年老的母亲死了,年轻的妻子改了嫁,这是天下很少听说、而现在没有的事。
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节操,何况做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呢?我以为你该享受分封土地的待遇,得到封侯的奖赏。
但听说你回国后,赐给你的钱不过二百万,官位不过是典属国,没有用一尺封地来报答你的劳苦。
可是那些妨害他人建立功业、施展才能的臣子都被封为万户侯,皇亲国戚以及那一班贪婪谄媚的人都在朝廷担任高官。
你的待遇尚且是这样,我还有什么指望呢!汉朝对我没有死去给予沉重的处罚,对你的守节给予很少的奖赏,想使在远方听到这些消息的臣子,见到这种势头而来归顺汉朝,这实在是难啊!所以我每当想到这些,便不后悔了。
苏武以大局为重,明知武帝的刻薄寡恩,还要归汉,君国一家,他忠于祖国,他在乎自己是否完成了使命,维护民族尊严,他的境界更高。
七、有人认为苏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气节高尚、忠贞不渝,也有人认为苏武表现出来的是对汉武帝的愚忠。
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阐述。
持愚忠观点的理由:自杀行为愚蠢,不想解决办法,可能还会成为畏罪自杀的口实。
真正的忠诚应是忠于国家民族,而非为君主作无畏的牺牲。
不同意愚忠的观点:苏武没有想过值与不值,能否加官进爵,他没从功利的角度考虑问题,他所做的就是坚定信念,恪守坚贞的爱国精神。
不能把他的“义”狭隘地理解为君臣之义,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
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汉使的身份,想到的是不能引起汉匈两方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
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小结:一向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的班固在《苏武传》中倾注了太多情感,崇敬礼赞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就因为班固感动于苏武的忠义。
他的忠诚里没有愚忠的成分?或许有一些,比如面对一个阴毒剌戾、嗜杀成性、猜忌不休的老年汉武帝,苏武仍要报答其恩情。
但是无论如何,苏武身上体现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坚贞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不容置疑的。
他忠冠千古,义薄云天,因为慷慨就死易,忍辱负重难。
即使有人真的不能理解苏武的忠贞,那么我们也必须懂得,不论什么境界,无论多么艰难,都不能成为背叛家国的理由。
概括苏武的形象特征:张胜板书:自杀反劝降牧羊(贫贱不能移)义士苏武惊、哭、壮卫律-威逼利诱李陵-君对臣不义威武不能屈妨害家人之义富贵不能淫信义安所见义与生命孰重尚复为谁守义(三)疏通文言知识(学生分小组自己进行,根据预习情况,估计时间较长,可能会用掉整个课时)【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