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名词解释破解版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等编著第一章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第二章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第四章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五章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第七章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2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定稿)

2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定稿)

福建师范大学年月日年月日人文地理学专业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人文地理学专业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人文地理学专业《人文地理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现代经济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社会地理学导论》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GIS原理与方法》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人口与城乡发展、文化与旅游地理人文地理学专业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研究方向《产业布局理论与方法》人文地理学专业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研究方向《区域分析与规划》人文地理学专业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人文地理学专业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方向《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专业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方向《人口分析导论》人文地理学专业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原理与运用》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游憩产业发展研究》人文地理学专业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闽台旅游发展研究》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旅游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人文地理学专业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

812 应用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基 2011 年第五版,主编高鸿业。

813 地理 1.《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邬伦等;
信息系统 2.《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赵英时著。
综合
818 哲学 综合
1.《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赵敦华主编;2.马 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①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②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③恩格斯:《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年;2.《国际经济法》,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学
2009。
1.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662 国际
年版;2.罗伯特·杰克逊、乔格·索伦森:《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 关系理论
法》,吴勇、宋德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663 社会 《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3 版,郑杭 学概论 生主编。
作品分析 出版社。
综合
618 马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肖前主
思主义哲 编。
学原理
620 政治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二版。2.王 学原理 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621 马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 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

689 动物 1.《动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侯林等;2.《普通动物学》(第

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王恩涌)

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王恩涌)

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王恩涌)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一、地理学的发生、发展与分科二、文化地理学三、文化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的综合作用、文化景观第二章世界上的人口一、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及其分布、出生率的分布、死亡率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年龄与性别金字塔图二、人口的变化与迁移:人口的历史变化、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人口过渡论、人口的迁移三、人口生态学:环境影响、环境感知、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文化对人口的综合作用四、人口景观:密集型农村聚落、分散型农村聚落、半聚集型农村聚落第三章农业一、农业类型及其分布: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农业、谷物家畜农业、地中海农业、市场园艺农业、商业乳品农业、商业牲畜育肥农业、商业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二、农业的起源与扩散:驯化植物的起源与扩散、驯化动物的起源与扩散、现代农业的发明与扩散三、农业生态: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四、文化诸因素在农业中的作用:食物的偏爱、杜能的农业区位五、农业景观:传统的测地方法、地界与农田类型、土地合并、栅栏和围篱第四章政治地理一、政治文化区:政治地理上的机能文化区、政治地理上的形式文化区二、政治事物的扩散:通过移民的迁移扩散、独立运动的扩展扩散、国内政治事件的扩散三、政治生态关系: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陆心”学说、“生存空间”理论、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四、政治地理中的文化作用:宗教、语言、种族与民族、共同的历史经历、国家力量的衡量五、政治景观:边界的特征、政府权力的象征第五章语言地理一、语言区: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其他语系二、语言的扩散与发展:英语、汉语扩散与各地方言的关系、语言迁移扩散与人口迁移、语言的等级扩散、语言扩散与民族迁移、印欧语系与汉语扩散的不同结果三、语言生态学:环境和词汇、环境对语言的保护作用、环境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四、人文因素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政治的关系、多语言国家、单一语言国家、移民与语言的关系、民族和社会与语言的关系、混合语五、语言景观: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我国的地名景观第六章宗教地理一、几种主要宗教的基本情况: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民族宗教、自然宗教二、宗教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机能文化区三、宗教的扩散:民族宗教的传播、世界性宗教的传播、扩散方式、宗教传播中的障碍四、宗教生态学:宗教的自然观、宗教的起源、圣地、寺庙与环境、宗教节日五、宗教与文化各因素的关系:宗教与农业、宗教中的禁食、宗教与捕鱼、宗教性旅游与朝拜圣地、宗教与职业、宗教与政治、宗教与语言和教育六、宗教景观:寺庙建筑、墓地、宗教与聚落、宗教地名第七章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一、文化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文化区、音乐文化区、体育文化区、电视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区的等级二、文化扩散:民间文化的扩散、流行文化的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民间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的综合作用:威士忌酒与赛车、音乐的文化综合、体育与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与通讯媒介的关系、流行文化中的民间文化五、文化景观中的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民间文化中的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第八章种族和民族地理一、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人种的分布、地理人种的分布、民族的特点与分布二、种族和民族的迁移:来自亚洲的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在美洲、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拉丁美洲、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美国城乡的其他民族的移民三、环境生态作用:环境与肤色、血型、身体的有关特征与环境、环境与民族的关系四、文化的整合作用:普韦布洛人与拉普人、澳大利亚人与新西兰人、拉丁美洲人、美国人五、种族文化景观:城市中的唐人街、乡村里的阿米什社区、芬兰人的蒸汽浴室、其他种族的文化景观第九章城市一、世界城市文化区:行政上或法律上的城市、城区的界线、机能上的城市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城市兴起区、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三、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的城址和位置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四、城市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关系: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五、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的感知第十章工业与交通一、工业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二、工业革命的起源与扩散: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的扩散三、工业生态学:资源因素、能源因素、地形与气候因素、工业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四、工业、交通与人文因素的关系:劳动力因素、市场因素、政治方面的作用、其他因素、工业化中所遇到的问题、交通与环境的关系五、工业与交通的文化景观第十一章文化地理学和有关全球性的问题一、全球性的人口危机二、食物供应与绿色革命三、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的开发四、世界能源危机与阿米什人文化五、关于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关系的过去与未来主要参考文献内容提要文化地理学是论述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地理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 年9 月14 日—1859 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一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游记》《宇宙》等李特尔李特尔(Ritter, Carl, 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

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

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

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生于1844年8月30日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卒于1904年8月9日下萨克森州的阿默尔兰县(Ammerland )。

历任《科隆日报》记者、慕尼黑技术专科学校和莱比锡大学教授。

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白兰土维达尔•白兰土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吕纳法国人文地理学家。

生于图卢兹,卒于塞纳河畔布洛涅。

法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

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 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

陕西师范大学陕师大《808人文地理学+602高等数学1》2016考研资料(历年真题+答案+参考书笔记)

陕西师范大学陕师大《808人文地理学+602高等数学1》2016考研资料(历年真题+答案+参考书笔记)
答案参考书: 1、赵荣第二版《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恩涌等版《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小建第二版《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保继刚第三版《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许学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说明: 1、在本部分给出了最近九年的试真解析。是因为年代太久的试题渐渐失去了价值。随 着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变迁,很多东西不会再考。随资料提供了早些年的真题,仅供参考。 2、关于名词解释 对于这种基本概念,最好是能直接回答定义。但很有可能是无法确切的知道其定义, 书本上没有确切的或者是自己记不全了,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答。对于一些新型的概念, 可以分解回答,先回答自己的熟悉的部分,再加上新的定语。也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考 试中尽量去答,老师都会给分的。虽然考试时无内容长度的要求,但名解这块,也别回答 的太过于简单,最少两行吧,合适的内容限制是三到四行。 3、关于简答题、分析题 简答题、分析论述的答题要点简单来说是熟记答题要点,然后将自己对要点进行细节 补充。题目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换了一个说法或出题的角度。而知识点并没变。研究生的试 题很多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的是考生自己的理解。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简答题,要注
(1)风水要素:地质地貌 风水术十分重视建筑物的顺磁、地势利用和防止滑坡、地陷等地质地貌因素,与现代 地质地貌学有关的风水理论比如龙脉理论、人和建筑的磁性感应理论。
2
(2)风水要素:气候 风水术注重建筑物的采光取暖、通风顺气、保持温度适应、避免雷击等气候效应。例 如在地势允可的条件下北半球建筑更适宜朝南,座山连丘以阻冬季风,东、南方以开阔平 地、河池为主配合夏季风进入,房屋类型适应降水强度。此外传统风水术更加注重风的作 用,认为风对气场的稳定与否与气场的强弱凶吉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具体调风技术有改变 门窗方位、建围设屏、以风调水等等。 ……………… (5)风水要素:土壤 风水术认为土气强弱和凶吉对人的健康、容颜肤色、生儿育女等都有影响,如秀才村、 长寿乡、地方病等由于当地的土壤结构、湿润状况、色泽强弱有较强联系。医学地理也揭 示出地方病的病理机制与土壤中的稀有化学元素相关。

《人文地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人:小才啥都有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3.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4.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5.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6.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7.文化适应: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

8.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9.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10.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

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11.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12.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1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人文地理(王恩涌)

人文地理(王恩涌)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重点:行为地理学环境感知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交际活动)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训练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典型区调查。

难点:普雷德行为矩阵模型。

报偿矩阵模型本章主要论述了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问题。

概括地说:行为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

在人类行为机制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并通过行为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模型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人类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

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与行为科学间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不同地区人类行为的心理差异与分布,行为的环境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感应,以及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等。

20世纪20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地理学所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次大战以后,L·尼德尔曼(L·Needleman)在《我们怎样对待配置》一文中指出古典区位理论在选择厂址时,企业的经营者很可能不是考虑最大利润原则,而是遵循行为原则。

1947年,莱特在《地理学中的物象的空间》一文中提到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的目的。

1970年,道温斯提出与60年代“计量革命”相对应的“行为革命”的口号,主张地理学以研究“空间的行为”与“空间的知觉”为重要任务。

其后,西方行为与感应地理便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范畴开辟的新研究领域,重要从人类行为的角度,采用非规范和非机械的整体方法,研究人类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

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认知→映象→决策→行为5个主要方面,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章

人文地理学本课程教材:赵荣王恩涌等主编《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1] 张文奎编著.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 金其铭,张小林.人文地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陆林主编.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赫维人,潘玉君著.新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 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宋金平主编,聚落地理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王恩涌,王正毅,娄跃亮等编著.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 保继刚、楚义芳编著.旅游地理学(修订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James M. Rubenstein著. The Culture Landscape -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Geography (Third Edition). USA: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2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征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本教材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第1页)在地理学中,侧重于研究地表自然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为自然地理学,而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社会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为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大全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大全
白兰士 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 近代地理学的创 建人,他致力于 人文地理学和区 域地理学的研 究,并长期任教, 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 ,如加卢瓦、白 吕纳、马东、德 芒戎和布朗夏尔 等。在他的倡 导下,法国地理学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吕纳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生 于图卢兹,卒于 塞纳河畔布洛涅 。法国科学院院 士。曾任瑞士 弗里堡大学和巴黎 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 尔-白兰士的人 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 文地理学应着重 研究人在地表所 做的事业,并把 这些事业称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 事实;主张人地关系的 可能论,认为人 对人地关系的形 成具有选择的可 能和自由。著有 《人地学原理》、 《历史地理学》、《法国人文地理学》等。
赫特纳 赫特纳( Hettner,Alfred ,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 人。生于德 累斯顿,卒于 海德尔堡。哈雷大学博士。 1882~1890 年先后两次去南美洲旅行考察。 1895 年创 办《 地理杂志》,并长期任主编。曾任海德尔堡大学教授 。到过俄国、北非和亚 洲等地旅行。赫特 纳强调地理学 的区域特性。他的《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叙述了地理学的 历史、性质、 任务、 研究方法、概 念和思想的构成 、地图和图片 、文字表达以及 地理学教育, 系统地阐明地理 学理论,是其 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 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森普尔 美国地理学家。地理环 境决定论的代表 人物。又译辛普 尔。生于路易斯 维尔,卒于西 棕榈滩。曾任克拉 克大学教授。她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思想文化、经济发展与国家历史的影响 ,强调自然地 理条件的决定性作用 。著有《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中海地区地理及其与历 史的关系》。

2008人文地理学(云南师范大学)

2008人文地理学(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
人文地理学(2008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承载力指数
2.第四产业
3.人口移动
4.文化景观
二、简答:
1.人口移动对迁出地的社会经济影响。

2.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

4.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措施。

5.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论述:
1.地理环境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及对我国西部发展的启示。

2.分析中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的不安全因素极其对我国区域合做的影响与对策。

人文地理学名解

人文地理学名解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洪堡近代时期(19世纪、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对地理学赋予真正科学基础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

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柏林大学教授——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人,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洪堡德和李特尔是地理学的先驱。

他们从凌乱无序的地理事实中开辟出一条新途径。

洪堡德注重生物和地形,可说是自然地理的开山祖师;李特尔强调人文现象,可说是区域地理的开创者。

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人类生态论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美国的巴罗斯。

适应论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适应论”不仅用来概括自然环境对人群活动的“控制”,也包括人群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生产关系决定论在人地关系研究中,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忽视生产力的作用,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唯意志论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动作用。

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已大大减弱甚至微不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区位论: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13、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1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1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

(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

(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

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

(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英国的罗克斯比。

(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美国的巴罗斯。

(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1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8、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美国的索尔。

1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2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

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

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

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3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

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

(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33、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3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

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3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3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3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3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