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知识的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1.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涵●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社会性:①人文现象的分布式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区域性: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括了区域研究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综合性: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人文环境本身是一个综合体。
3.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寻求贵金属、香料和贸易市场的欲求●扩展领土和开拓殖民地的政治意图●向东方传播基督教的热忱4.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分类●文化的特点:继承性、阶段性、民族性●文化的分类: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
②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不随物质文化变化而变化。
③精神文化:文化整体的核心。
(价值观、思维观、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信仰)。
5.当代国际人口的迁移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亚非拉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6.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生物性●人力资源的时限性●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性●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两重性●人力资源的增值性7.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原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引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了人类聚居、城市化、文化、经济活动等一系列与地理环境关联的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提供一些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资料,帮助你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人类聚居与城市化1. 人类聚居类型:根据人类聚居的类型,可以将人类聚居分为村庄、城市和都市等。
每种类型的聚居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持续流动,以及城市面积、功能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和挑战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1.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文化现象的形成和传播,而文化差异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创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
例如,建筑物、纪念碑、庙宇等都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观。
三、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农业与地理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农田类型、作物类型和耕作方式都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工业与城市化:工业活动通常集中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工业的选址和发展,并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四、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和应用1.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人文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人文地理学的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人类聚居类型和城市化进程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通过对人类聚居、文化与地理环境、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希望本文提供的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能够帮助你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顺利应对考试。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1.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规模、结构和迁移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和人口
规模等。
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演变和功能分布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城市化过程、城市层级、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
规划等。
3.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的空间分布、发展和影响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农业类型、农作物分布、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等。
4.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和工业园
区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工业类型、工业分布、工业集聚和工业园区规
划等。
5.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网络的建设、发展和对地域的影
响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和交通规划等。
6.商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商业网络和商
业中心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商业类型、商业中心、商业网络和商业布
局等。
7.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旅游资源和旅
游开发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地区划分和旅游规划等。
8.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文化景观和文
化传承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文化传承、文化景观和文化地域差异等。
9.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组织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区域系统、区域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等。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自然地理学把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其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②区域研究;③空间分析。
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①社会性;②区域性;③综合性;④复杂性。
自然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亚历山大·冯·洪堡;人文地理学之父:卡尔·李特尔。
今后人文地理学重点聚焦任务: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⑤文化景观。
①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可分为三类:I.形式文化区;II.功能文化区;III.乡土文化区。
I.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II.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III.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②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可分为两类:I.扩展扩散;II.迁移扩散I.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二:地理学思想发展的阶段划分:古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前9世纪—公元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现代人文地理学阶段( 20世纪中叶—现在)三: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萌芽1、西方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代表人物: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斯特拉波;伊本•卡尔敦2、古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1]古代地理学还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混合自然、人文及其它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于一体的科学。
[2] 研究手段(方法)以描述,记载为主,没有或极少有分析和解释,极少有理论探索。
[3] 著作大都是游记,地方志,或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内容包罗万象,相互混杂。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近代地理学的创立1、近代人文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的背景(1)地理大发现(2)文化启蒙运动。
(3)科学革命。
2、近代地理学创立(1)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1769—1859)主要著作《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宇宙》。
其中《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论集》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
贡献及评价:1)综合性原则:把人类和自然归纳为一个整体,把地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因果原则: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其果3)首开了地理学野外考察的传统。
4)尊称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2)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1799—1859)著作《地学通论》思想及评价:1)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原则,确立了人地关系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
2)被公认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同时是一位宗教目的论者。
(二)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家(1)斐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地质学家,倡导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二是近代地理学、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词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5、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竺可桢7、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8、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9、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1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人文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1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形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2、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拉越大。
人文地理学考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考知识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
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点。
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变动等问题。
在人文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1 人口数量与分布:了解全球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地区、国家和城市的人口分布特点。
例如,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等。
1.2 人口结构: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特点,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职业结构等。
例如,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则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1.3 人口变动: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等变动情况。
例如,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而国际移民对人口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2.1 城市发展: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包括城市的起源、演变和扩张等。
例如,城市的起源主要与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发展有关。
2.2 城市结构: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例如,城市中心一般设有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区域。
2.3 城市问题:了解城市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住房短缺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存在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
3.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涉及到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文化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3.1 文化景观: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景观特点,如宗教建筑、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等。
例如,中国的故宫和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三个时期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的萌芽—19世纪上半叶):描述为主;2、近代地理学(大学设置地理讲座或地理系——二战结束):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现代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二、地理学研究对象当代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和多种人文要素(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1)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2)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3)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2、区域性:1)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2)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3、综合性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
3)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科学、边缘科学。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发现、第一次环球航行)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科学分化3、其他科学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影响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内容:从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发展到以人地关系的研究为核心。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拟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底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根底。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开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1、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它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以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研究对象):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古代(产生):a.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b.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名词;c.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
冯。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卡尔。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2)近代:(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主要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赫物纳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法国学派特别重视小区域研究,重视实地考察。
主要为以白兰士为代表的人地关系学派。
(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英国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
(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美国的主要思想源于德国,但逐步形成特色。
(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其思想也主要承袭了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在经济地理学内形成了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两大学派。
(3)现代:现代人文地理学许多革新首先诞生在美国,然后影响到西方各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地理学发展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因此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地理学中心。
20世纪50年代出现计量地理学,60年代引发理论地理学,70年代倾向于人本主义。
人文地理学复习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点1、地理学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则不包括。
3、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系统;二是区域研究系统;三是空间分析系统。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6、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7、下列提出人地关系论的是拉采尔,被称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德国地理学家有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
8、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Tery G. 乔丹):⑴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⑵文化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⑷文化与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⑸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
9、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0、文化的时间现象(举例说明扩散):分为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传播。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
农业地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
工业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
交通地理学对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
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 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萌发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描述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近代地理学设置大学地理讲座到二次大战学科内部不断分化现代地理学地理学革命时期(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统一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麦金德,政治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是英国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创立了一项世界观点。
他以提出“大陆腹地说”的全球战略观念而闻名于世。
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最僻远的地方称为“腹地”。
地理学三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
促使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主要外在动力:地理大发现和探险活动、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其他学科的进步对的推动。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环境学派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人地相关学派白兰士(法国)、白吕纳区域学派赫特纳(德国)、哈特向(美国)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德国)、索尔(美国)美国近代人文地理思想源于德国。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计量革命、行为革命、方法变革。
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国人文地理学围绕文化区、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展开。
张相文编著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1909年发起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
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任务: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理论、区有开发的综合研究;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地理学考研必看人文地理重要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考研必看人文地理重要知识点归纳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涉及人类活动、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等方面。
在地理学考研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人文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备考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的定义与分类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发达的地区。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经济、社会、文化特征,可以将城市分为不同类型,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新兴城市等。
2. 城市化的过程与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和非农业转移人口。
城市化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如推动工业化进程、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
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城市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布局、美化等。
二、城市系统与城市体系1. 城市体系的层次与组成城市体系是指多个城市之间形成的一种有机关系。
城市体系可以分为全球城市体系、国家级城市体系、地区性城市体系等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城市组成。
2. 城市中心与城市辐射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
城市辐射是指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产业扩散、人口流动等。
3. 城市网络与城市交通城市网络是指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主要通过交通网络实现。
城市交通是城市中人口、物资、信息流动的重要保障,包括公共交通、道路交通、水路交通等。
三、社会文化地理1.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一个地区的聚居人口数量。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流动、农村人口迁移等。
2. 社会差异与社会问题社会差异指的是不同个体、群体在经济、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差异。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横断学科:现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导致新兴学科的大量出现和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横断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某一领域或某种物质,而是横向贯穿于众多领域甚至一切领域之中。
3.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5.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文化景观: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9.结构主义: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
10.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12.人种:是指具有共同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3.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14.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5.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对象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研究
主要的学科特性:⑴社会性;⑵区域性;⑶综合性
德国(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
环境学派: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区域学派: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创始人)
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韦伯(工业)、克里斯泰勒(城市)、廖什(市场)
法国:白兰士:人地相关论;白吕纳:《人地学理论》将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
英国: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绝对论)巴罗斯(适应论)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区域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地理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学派)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①集中的核心,模糊的边界,具有同心圆的空间模型;②自然形成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特征①中心位置及边界界限确定②中心功能性作用③区内的功能联系④人工
文化扩散:㈠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㈡迁移扩散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④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如果在功能上是不协调的,就没有实现文化的整合。
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
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将此成为“文化史层”研究。
环境绝对论定义: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代物:亚里士、孟德、黑格尔评价:①环境绝对论思想尽管流行较长但从20c30年代遭到许多批判,影削弱②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绝对论有其生产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③但它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具有片面和错误。
可能论(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定义: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代表人物:白兰氏、白吕纳
影响:20世纪30年代在人地关系中影响较大。
生态论代表人物:罗克斯比
生态论代表人物:巴洛斯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三原则: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历史研究》)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有何内在联系?
新教伦理的熏陶墨化,形成资产阶级禁欲勤勉、工于算计、追逐财富的人格特征。
世代相传,风行广泛,形成一种社会态度,并形成想适应的社会经济秩序,进而互动性发展,走向一体,
这就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四个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工业革命对人口增加的影响
①业革命降低了死亡率(先)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
②工业革命导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⑴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⑵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⑶经济因素也与出生率下降关系密切⑷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③工业化对人口增长影响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
发达出和死下降,发展出居高不下。
人口转变论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兰迪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二中间过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三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布莱克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HS②早期扩张(EE③后期扩张(LE④低位静止(LS⑤减退(D)。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容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是指地球及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世界人口分布的三个指向:中低纬度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人类大陆图: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即取消了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了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即为人类大陆。
人口迁移:一般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传统农业基本特征:①由原始农业发展而成②自给自足③生产力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④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从事二、三产业人数不多。
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游牧业现代农业基本特征:①产品为城镇中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②从事人口所占比重低;③机械和现代科技,单产量大④农场规模大⑤与其它农业企业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影响工业分布因素:自然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工业发展的环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聚落的起源和三次分工大合作的关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固定居民点→原始聚落
第二次→手工业→城市→雏形第三次→商人→城市→军事、政治、宗教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机制:①农业是原生动力②工业化是直接动力③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④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⑤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当代城市化特征:①城市化进程②大城市发展,出现大城市群③区域差异明显④城市化倾向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模型:①同心圆模式伯吉斯②扇形模型霍伊特③多核模型哈里斯和乌尔城市体系等级规律①城市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②首位城市法则:杰弗逊佛教创始:悉达多·乔达摩分布东亚东南亚季风气候区初创期发现过渡期全盛期、衰落期基督教分布:分布最广,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徒最多派系:天主教、正教、新教
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分布:北部、西亚、中亚、西南亚、东南亚、西南欧
派系:清真教、回教(世界第二宗教)
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生态环境:积极和消极的影响;②影响地域文化:美国文化和基督教文明;③宗教影响政治地图变化:印度政治地图变化是典型的一例;④宗教影响人文景观:建筑、风俗、穿着、艺术⑤宗教影响人口增长、分布及迁移;⑥宗教影响区域经济活动⑦宗教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功能:影响城市的功能结构、地域结构。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由具体整治组织或集团分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政治地理结构:①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
②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政治地理过程:①政治扩散。
举例:英国通过殖民向北美大西洋沿岸、大洋洲等地的大量移民,使后来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具有英国政治传统的国家。
②整治整合。
举例: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
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过程,如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
③政治分离。
举例: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④主权的变化。
举例:领土变化、民族独立。
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国家基本特征:①具有确定的领土;②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③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④总有主权。
国家权利: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全球政治格局特征:①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安全财富和权势是各国在全球格局谋求的主要目标;国家依靠实力保证其生存,运用实力实现其目标,实力决定看一国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理格局中的地理位置。
②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的性质。
⑴二战前全球政治格局的核心行为(武装力量)⑵二战后格局的核心行为(用以提高效率的经济技术水平)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①马汉的“海权论”;②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③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④柯恩的“多级世界”模型。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含义:①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关系,互为因果;③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⑤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共的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