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三十八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
传记阅读训练题(高三全级)(word1997-2003版)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考点检测题一、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 1-3题。
(14 分)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高睿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
幼年就读私塾,曾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成为国家栋梁。
五四运动以后,民主科学的思想对赵九章影响很大。
少年的他,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改学科学,誓以“科学救国”为己任。
1925 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此与进步的同学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不幸被捕入狱。
所幸他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才将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出来。
出狱后,他本可凭借有权有势的亲戚走上仕途,前途轻松且不可限量。
但他却毅然拒绝,最终选择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 年 7 月,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海洋学等课程。
1937 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中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
同年,他在整理大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带高压到赤道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并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
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
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受到了国际专家的瞩目。
1938 年,他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
那时正值抗战艰难之际,大半个中国都成了抗战区。
当时,以他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若要继续留在国外,自然不在话下。
可他决意用自己的学业报效祖国,便毅然回国。
1945 年,他针对 30 年代初由著名气象学家 C.G.Rossby 等创立的大气长波理论的不足之处,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新题型传记阅读训练与测试(附答案)
传记复习新题型检测一班级:姓名:选择题:1 2 4 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2分)余冠英先生传略蔡文锦余冠英先生,1906年5月16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学名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系0 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8月5日,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9月28日到达昆明。
先生在联大任教,生活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
1999年7月17日,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函示:“冠英先生学问文章,可谈者多……独其抗战时期在昆明主编《国文月刊》对大后方学术之推动极为有功。
”余先生在联大发表了《信与达》《谈雅》《谈新乐府》等论文,还发表了《潜广新乐府》,运用新乐府的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
1945年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害。
清华等校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择中,余冠英坚决地站在了人民一边。
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是“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委员。
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先生任国文系教授,并主编《语言与文学》,其间发表了《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谈<西洲曲》》等论文。
风雨如晦,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先生等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关援面粉宣言》,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先生名列其前,虽每月损失数百万法币,影响家庭生活至巨,但仍义无反顾。
朱自清先生病殁,他写了《佩弦先生性情嗜好和他的病》,并任朱先生文集编委。
1952年先生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资深研究员,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学能测试试卷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学能测试试卷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吴晗的文章和诗吴晗早慧,有“神童”的美誉。
一个证明,是他六岁就写出一首《无题》——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
人人谓我读好书,吾谓耕者比我高。
文采之外,末句里表达的对农事内涵、平民本色的体认与尊重,为不少成人所不及。
他后来成为学界一流的历史学家、内战时曾与闻一多齐名的民主斗士,其来有自。
本是书生,遭遇放不下书桌的时代,为争取继续读书、写书、教书的机会,只有走出书房,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希望合力制止内乱。
内乱一日不除,就一日看不成书。
时代如此,正派、有骨气的文人实在难有更好的选择。
1946年12月4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写文章是愿意的,困难的是别人不把你当作可以写文章的人,被安排做太多自己才力所不愿作的事,于是一方面疲精劳神做牛马,吃力不讨好;一方面又颇想偷闲动动笔墨,成天要接见许多生疏然而是热诚可爱的面孔,说太多自己也记不起来的话;有时还得被牵上讲台,被挤上游行队伍前排,如此如此,就永远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能读自己该读的书,然而,又能怨谁,只怪自己是生在如此一个时代。
”当时是黄裳写信约稿,吴晗遇到了知音,有了写文章的机会,自然高兴。
他表示情愿写《旧史新谈》,写短文章,几百字就是一小篇。
每天写半个小时,每个月写一两万字。
他很快就写出了四篇,寄给了黄裳。
大苦闷中,有了些小快乐。
小快乐抵消不了大苦闷。
吴晗写给郑振铎的信中曾有一句:“世界整个变了,我们也已经变了。
”当时的吴晗,用不少精力参与《民主》周刊,学术渐远,政治日近,乃至置身其中,奋力其间,欲罢不能。
”1947年6月30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我极喜欢你的趣味情调,二十年前我们相熟,你的现在也许就是我的过去。
那时代,我还喜欢写旧律呢。
现在都是梦了,想一想,成天是政治,说的,看的,写的,谈的,连做梦都是,就是剁烂了也分析不出一丝丝趣味,情调澈头澈尾的俗。
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练习: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教练看到林书豪在球场上的表现之后总是会说:“他比外表看起来还要敏捷。
”林书豪感觉出了________,知道这是一种歧视。
他将此负面的情绪转化成正面的动力,一再地以________的瞬间移动,人球合一般杀入禁区,为球队赢得了胜利,让球迷________,为他大喊:“上帝降lin!”A.弦外之音兔起鹘落望其项背B.胯下之辱兔走乌飞望洋兴叹C.胯下之辱兔走乌飞望其项背D.弦外之音兔起鹘落望洋兴叹解析:选D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
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或文章里并没有明说出来而间接透露的意思。
胯下之辱: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指极大的侮辱。
此处结合教练说的话,应选用“弦外之音”。
兔起鹘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
比喻动作敏捷。
也比喻书法笔姿飞舞。
兔走乌飞:“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
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此处结合“瞬间移动”,可知指动作,故应用“兔起鹘落”。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看到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此处结合语境,应选用“望洋兴叹”。
2.关于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借代: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C.对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比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解析:选D因为“泥”和“尘”是同一事物(梅花)前后状态的比较,不是将梅花与不同的事物作比,所以不是比喻修辞。
3.宋朝的苏东坡,年轻时就已是学识渊博、人见人夸的青年才俊。
日子一久,不免自满起来。
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池莉专访:在生活中修行“车、房,所有这些面上的东西我都不热衷。
”2007年的春天,池莉在酒店大堂一边看手机短信,一边果断总结。
这个终日白描物质的女人,自己却在恰当的时机看穿逃离,大约有十余年的时间,池莉不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不请著名人物作序或者写书评,拒绝电视,关闭博客。
她在武汉市郊安家落户,自己种菜自己吃,满足于劳动后一身大汗,享受着与人世两不相争的快活:“上午我在阅读以赛亚•柏林的书,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
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倚靠在篱笆上休息。
”在生活中修行中国新闻周刊:你小说中的市井描写和你的清静生活差别很大,仿佛是一个人一边在茶馆说书,一边在庙里修禅。
这种转换会让你觉得不适吗?池莉:没有。
如果不这样就不是我了。
我就是需要这样,我一直都很静,而且还一直在刻意地修炼自己内心的平静。
海必须很深很静,才可以在表面翻腾出各种浪花,很浅的水都是泡沫。
作家要目光清澈,首先物质欲望要很少。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自己达到了理想状态吗?池莉:修身养性不是一天是一辈子的事情。
而且修炼得越到位,感觉越好。
中国式样的生活是从政治到社会到人事,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状态。
作家看得越深越透越好,写得越像越客观越好。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阅读,你通过什么途径来观察这种复杂生活呢?池莉:不需要什么刻意的途径啊!我就在生活。
生活对我来说无处不在。
不是你不出去就没有生活。
对于一个修炼到一定层次的人来说,光是看和思想,就足可以达到生活的最深处;而一些生活现象与场景,在写作中就是技术性问题,很简单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会担心被时代淘汰吗?池莉:任何时代都有不被淘汰的作家,也都会有作家被淘汰。
作家和社会的变化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关键在于作家自己。
最好的作家无需把所有的职业都做完了再来写作。
他把握的是人类的灵魂和精神状态。
幸福感与成败无关中国新闻周刊: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文学新星丛书——《烦恼人生》里,你在前言中介绍,我只剩下了一个愿望:好好过日子。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
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
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
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
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
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
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
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
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
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
“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
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
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
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
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
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综合模拟测评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综合模拟测评检测试卷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倒立的马云,一切皆有可能苗向东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而马云也很配合这个角色。
马云有一个绝活:单手倒立。
他能够一只手撑,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
他不仅自己练倒立,还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练倒立。
他说:“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
”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云儿时的偶像是小鹿纯子。
而纯子最吸引他的就是遇到困难时就倒立,于是马云认为这个倒立一定是一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
所以马云把倒立练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单手倒立的绝技。
后来他创立了公司,在面临“非典”的困难时期,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一次,马云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许多鱼,但除了一条之外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这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走,这幅画的题目叫《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
于是马云悟到:淘宝网换一个方向,也许我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线的人。
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练倒立,来让大家学会倒立着看世界。
为此马云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个特殊规定: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员,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
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30秒才算过关,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10秒即可,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
为什么要练习“倒立”呢?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不用任何器械,训练很方便;二是通过练习倒立,促使大家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自此,“倒立”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此后马云无时无刻在鼓励这种“倒立”视角。
2008年8月的一天,马云突然找到秘书,神秘兮兮地说:“走,跟我去淘宝!我今天要临时抽查,要所有高管都给我倒立,看看他们会不会。
”在淘宝专门的倒立室里,每一个高管轮流在马云面前演示倒立。
果然,有几个高管没能完成。
马云甩下一句话:“限期整改,过段时间复查。
”几位没有过关的高管人员,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倒立的技巧。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难题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难题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遥的“平凡世界”厚夫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
一来,自己这几年埋头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亲自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走走,现场感受那里的变化,寻求心灵体验,对接下来的创作有好处;二来,即将开工的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大潮下我国北方城乡底层人物的梦想与追求,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又如何把握?路遥就是这样一位严肃认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在深入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随意胡编乱造。
在广州的每一天,他都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
笔记本写满了,他对同行的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他们又回到西安。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的准备工作也告一段落了。
路遥又决定去一趟长安县柳青墓,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柳青老人。
从文学起步的那天起,路遥就受到柳青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精神姿态,包括创作风格。
这次,在《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将开始创作之时,路遥去柳青墓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平平常常的祭扫。
很多年后王天乐这样回忆道:“回到西安后,路遥忽然要领我去一趟长安县的柳青墓。
路遥好像对柳青墓地特别熟悉,哪里又多长了几根草都能说清楚。
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
……”路遥在柳青墓前为什么放声大哭?到底想了些什么,说了什么?这些已经永远是历史之谜了。
不过,按照路遥的性格来推断,他应是向柳青老人汇报了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
路遥经常给朋友们说,作家要突破的永远是自己;作家在拳击台的对手就是自己,要不停地战胜自我。
柳青生前也经常告诫作家: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
如今,在长篇小说创作进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沼泽之时,路遥虽是位精神硬汉,但也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路遥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精心建构的虚拟文学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倾心对话。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难题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难题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旷代的忧伤林贤治①世界上没有哪一位画家,乍读之下,会使我立刻想起年迈的母亲,行将荒芜的田园,和久别的胼手胝足的兄弟,除了珂勒惠支。
②珂勒惠支,以锋利无比的雕刀,侵入石板、铜、坚韧的木质,而直抵内心。
雕刀之下没有风景。
蝴蝶、春天、蔷薇园,都斑斓在别一世界。
这里则是黑暗的中午,是展开在哑默中的广大的底层,人类弱小而纯良的部分,苦难覆盖他们一如绵亘的岁月;反抗的意志,乃在无从察觉的最沉重因而最稳定的处所萌芽。
乌黑而深垂的手,纷纷抓起武器,从铁镰木斧直到随处可见的石头,重复着先人猎兽般充满激情的原始动作。
在铁栅外面,奴隶们怒吼、欢呼,跳断头台之舞;然而,节日尚未诞生,就已经被勒死在绳圈里了。
③珂勒惠支一生作了50多幅自画像。
这些画像,无言地纠缠着所有受难的妇女的灵魂,正如画家给妇女造像时,着意保留自己的影子一样。
她们是如此相似。
我看见她们常常交叠双手,抱着前胸,仿佛永远在护卫着怀中的生命;一俟无力与死神争夺,遂以手加额,在极度的疲累和无望中作不屈的沉思。
母性博大、慈爱、坚忍、庄严,渴待生命的热情,于她们是上天的赐予,徒劳然而无尽;即使燃着逼人的愤怒,她们的目光,也一样流露着旷代的忧伤。
④版画原本是男性艺术。
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明显地具有对抗性质:坚定、沉着、富于锋芒。
珂勒惠支以天生的大悲悯,容涵这一切,浸润这一切,于是,她的版画制作,通过粗犷而细腻的描线,单纯而丰富的颜色,遂传递出了一种品格,一种气质,一种如暴风雪驰向大旷野般的强烈的凄怆的诗意。
⑤女画家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她决心以此在人们普遍彷徨失措和急待援助的时代中发挥作用。
显然,艺术的作用被她过分夸大了,实际上,艺术很少有机会进入森严的社会。
即如珂勒惠支,虽则没有放弃当一名“律师”的责任,所有作品都服务于“控诉”“警告”和“呼吁”,倘使法西斯政府如后来所做的那样,把强令退出艺术机构,禁止举办展览等等措施提前实行,那么,什么劳什子版画,都将完结得无声无息。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提高题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提高题检测试题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陆孝彭1958年初秋,中央军委决定,我国要自己研究制造一种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强击机既有超音速的飞行速度,又有高效能的空战、陆战、海战的战斗力,这对于年轻的中国空军来讲,无疑是至关紧要的。
为此,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亲自到沈阳参加了相关会议,最后确定把这个任务交给陆孝彭。
带着共和国的期望,陆孝彭从沈阳来到了南昌,担任了“强-5”飞机的总设计师。
陆孝彭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赴美国留学,曾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参与过舰载喷气机的设计。
之后,他又在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公司担任过一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总体设计。
1949年,陆孝彭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巧妙地躲过特务的尾随,辗转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陆孝彭将自己的才智都贡献给了年轻的中国航空事业。
1952年,他曾在沈阳112厂第一飞机设计室担任“歼教-1”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在同行们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制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
要设计强击机,一无图纸,二缺资料,陆孝彭虽感困难重重,但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使他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抗难力”。
陆孝彭夜以继日地翻阅着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他认为,随着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强击机应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够从敌方的雷达盲区钻过,迅速地接近攻击目标.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强击机!为了完善他的设计雏型,陆孝彭把设计室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他们从解剖“米格-19”喷气式飞机入手,了解和熟悉喷气式飞机的结构、性能。
在这设计过程中,谁也无法说出陆孝彭究竟有多少个彻夜未眠。
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
几万张图纸,几万个数据都浸透了陆孝彭的汗水。
有时为了核算一个数据,他经常通宵达旦,助手们见他太辛苦,主动提出分担他的工作。
但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4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陆孝彭熬红了双眼,熬瘦了身体,但他身边的图纸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日益增高,15000多幅飞机设计图终于完成了,那锥形的机头,加大的后掠机翼,流线形的蜂腰机身,美观的机尾翼,活像一只腾空的银燕,跃然在纸上。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期末复习自检题学能测试试题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自检题学能测试试题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试卷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试卷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
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
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
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
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
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
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
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
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测试提优卷试题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测试提优卷试题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池莉专访:在生活中修行“车、房,所有这些面上的东西我都不热衷。
”2007年的春天,池莉在酒店大堂一边看手机短信,一边果断总结。
这个终日白描物质的女人,自己却在恰当的时机看穿逃离,大约有十余年的时间,池莉不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不请著名人物作序或者写书评,拒绝电视,关闭博客。
她在武汉市郊安家落户,自己种菜自己吃,满足于劳动后一身大汗,享受着与人世两不相争的快活:“上午我在阅读以赛亚•柏林的书,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
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倚靠在篱笆上休息。
”在生活中修行中国新闻周刊:你小说中的市井描写和你的清静生活差别很大,仿佛是一个人一边在茶馆说书,一边在庙里修禅。
这种转换会让你觉得不适吗?池莉:没有。
如果不这样就不是我了。
我就是需要这样,我一直都很静,而且还一直在刻意地修炼自己内心的平静。
海必须很深很静,才可以在表面翻腾出各种浪花,很浅的水都是泡沫。
作家要目光清澈,首先物质欲望要很少。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自己达到了理想状态吗?池莉:修身养性不是一天是一辈子的事情。
而且修炼得越到位,感觉越好。
中国式样的生活是从政治到社会到人事,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状态。
作家看得越深越透越好,写得越像越客观越好。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阅读,你通过什么途径来观察这种复杂生活呢?池莉:不需要什么刻意的途径啊!我就在生活。
生活对我来说无处不在。
不是你不出去就没有生活。
对于一个修炼到一定层次的人来说,光是看和思想,就足可以达到生活的最深处;而一些生活现象与场景,在写作中就是技术性问题,很简单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会担心被时代淘汰吗?池莉:任何时代都有不被淘汰的作家,也都会有作家被淘汰。
作家和社会的变化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关键在于作家自己。
最好的作家无需把所有的职业都做完了再来写作。
他把握的是人类的灵魂和精神状态。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试题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试题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
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
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
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
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
”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
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
20世纪50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
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自检题学能测试试题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自检题学能测试试题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陆孝彭1958年初秋,中央军委决定,我国要自己研究制造一种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强击机既有超音速的飞行速度,又有高效能的空战、陆战、海战的战斗力,这对于年轻的中国空军来讲,无疑是至关紧要的。
为此,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亲自到沈阳参加了相关会议,最后确定把这个任务交给陆孝彭。
带着共和国的期望,陆孝彭从沈阳来到了南昌,担任了“强-5”飞机的总设计师。
陆孝彭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赴美国留学,曾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参与过舰载喷气机的设计。
之后,他又在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公司担任过一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总体设计。
1949年,陆孝彭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巧妙地躲过特务的尾随,辗转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陆孝彭将自己的才智都贡献给了年轻的中国航空事业。
1952年,他曾在沈阳112厂第一飞机设计室担任“歼教-1”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在同行们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制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
要设计强击机,一无图纸,二缺资料,陆孝彭虽感困难重重,但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使他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抗难力”。
陆孝彭夜以继日地翻阅着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他认为,随着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强击机应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够从敌方的雷达盲区钻过,迅速地接近攻击目标.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强击机!为了完善他的设计雏型,陆孝彭把设计室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他们从解剖“米格-19”喷气式飞机入手,了解和熟悉喷气式飞机的结构、性能。
在这设计过程中,谁也无法说出陆孝彭究竟有多少个彻夜未眠。
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
几万张图纸,几万个数据都浸透了陆孝彭的汗水。
有时为了核算一个数据,他经常通宵达旦,助手们见他太辛苦,主动提出分担他的工作。
但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4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陆孝彭熬红了双眼,熬瘦了身体,但他身边的图纸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日益增高,15000多幅飞机设计图终于完成了,那锥形的机头,加大的后掠机翼,流线形的蜂腰机身,美观的机尾翼,活像一只腾空的银燕,跃然在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三十八)“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中国人物传记一、(2016·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林庚:发明一个传统“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
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
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
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先生等人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
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
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
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
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
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
这自然不是新问题。
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
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
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
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单单这终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
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
林庚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漫话》的产生颇有些意味。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
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
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
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的,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福建闽侯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
他的确是远离尘嚣。
……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林庚年轻时渴望创造,崇尚自由,并有一颗拳拳爱国心,这些促使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
B.从文中看,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他写过大量古体诗词,虽然后来转向自由诗创作,但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C.林庚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
D.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他研究唐诗首先提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见解,后来的不少文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进而生发出来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
E.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西游记〉漫话》,看了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高兴得不得了。
这从侧面表现林庚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深厚的功力。
解析:B项,“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和“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于文无据。
C项,“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于文无据。
E项,“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表述不准确。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答: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需要三个步骤:寻找答题区间,勾画关键语句,整合出答案。
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第二、三两段。
第二段的关键语句是第一句话,“对于这种……是短命的’”。
第三段的关键语句有两个,一是“现今的历史学家在……炫耀商标”,二是“林庚深知……巨大秘密”。
将其简明扼要地分点列举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①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吸收,很多只注重形式,甚至只是拿西方的东西来炫耀。
②林庚认识到当时诗坛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③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是还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
(每点2分)3.林庚从不张扬而成为卓然大家,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6分)答: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材料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的描写来思考。
从材料的第一段可以概括出林庚“爱国、崇尚自由”的特点,从二至六段林庚对诗歌及古典文学的贡献可以概括出“思想独立、专注执着”的特点,从第七段可以概括出林庚“身处逆境从容应对,豁达乐观”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爱国,崇尚自由,思想独立。
②专注、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沉潜”)。
③困境中从容,具有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的个性气质。
(每点2分)4.作为一个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林庚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答: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全文。
第二至四段写林庚对诗歌的贡献,主要是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第五、六、七段写林庚对古典文学的研究,第五段侧重写他的理论贡献,“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第六段侧重写他对唐诗的研究,“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有“‘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新见;第七段侧重写他对小说的解读,《〈西游记〉漫话》是“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相关链接”①中,从林庚的简介可以看出他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育工作,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传承发扬之功。
作答时要注意分点概括。
参考答案:①林庚进行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为新诗创作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
②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他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
③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在研究唐诗方面具有开拓之功,他还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西游记》的理解。
④他进行古体诗词和格律体新诗创作,发明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
(“相关链接”中还显示,林庚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育工作,培育学生。
)(每点2分)二、(2016·山西四校二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
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
他号称“中国作家里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
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
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
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张贤亮获得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
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
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
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
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
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银川,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
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
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
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
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
”这本书张贤亮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
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
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
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用心经营起了文化产业。
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力,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
一席谈话,不由得更加生出感叹来。
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幽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