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分布图
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收入状况调研报告
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收入状况调研报告第一部分:调研的背景资料介绍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中国当前建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制约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七次的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为主体,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没有农村的繁荣就没有国家的长足发展;没有农业的发达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强盛;没有农民的富裕,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三农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民增收上。
农民收入增长将产生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将上升,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在就能够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依托科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税费改革是20世纪末实行的一项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理顺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政策。
国家计划将农业税的税率从2004年起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最终实现全面取消农业税。
各省市积极响应,有27个省市于2005年提前基本完成了停征农业税的目标。
安徽省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份,对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做出了表率。
到2005年全省统一取消农业税收。
取消农业税的政策的初衷是惠农的,它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缓和了干群关系,可以说政策本身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阻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的因素,使得取消农业税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大打折扣,对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
为了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状况,以及探明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也为了下一步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一个开阔的思路,我们组织了此次调研。
以合肥市城郊县肥东县为调研区域。
肥东县是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东边的一个城郊县。
居安徽腹地,南滨巢湖,东连巢湖市、滁州市和全椒,西靠合肥、长丰,北接定远,是合肥市的郊县。
淮南铁路,合浦、合蚌、合芜公路贯穿县境,为省会合肥通往皖东、皖南的交通要冲。
总面积222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
2018年全国各省直辖市劳动人口分布
目录
Contents
01 2018各省/直辖市劳动人口分布明细 02 人口分布地图上概览
2 人口分布地图上概览
劳动力人口密度
>8000 6000<x<7000 5000<x<6000 4000<x<5000 3000<x<4000 2000<x<3000 1000<x<2000
<1000
新疆 西藏
4000 3000 2000
3890 3836 3667 3502 3175 3004 2986 2922 2910 2820 2506 2405
2071 1936 1880 1833 1644 1588 1476 1240
1000
629 463 433 220
0
黑龙
内蒙
广东 山东 河南 四川 江苏 河北 湖南 安徽 湖北 浙江 云南 广西 江西 辽宁 福建
万人
说明:1、劳动力人口按平均年纪15-64岁 2、数据来源《世界人口大全2018全国各省总人数排行榜》,截止2018年全国人口总数139008万人
1 劳动人口分布概况
2018中国各省/直辖市劳动人口分布状况 省/直辖市 广东 山东 河南 四川 江苏 河北 湖南 安徽 湖北 浙江 云南 广西 江西 辽宁 福建 黑龙江 人数(万) 8284 6884 6538 5610 5856 5112 4665 3890 3836 3667 3502 3175 3004 2986 2922 2910 省/直辖市 陕西 山西 贵州 重庆 内蒙古 甘肃 吉林 上海 新疆 北京 天津 海南 宁夏 青海 西藏 人数(万) 2820 2506 2405 2071 1936 1880 1833 1644 1588 1476 1240 629 463 433 220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人口经济学第八章 人口与劳动力就业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分布状态,以按年岁顺序各年 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来表示。通常分为年轻型人口、成年 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其划分指标[4]主要有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 童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等[5]。 老年人口系数也称老年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比重。它是指老年 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是 否老化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可以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 联合国规定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为60岁或65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 的不断延长,大多数国家以65岁为老年人的起点,现国际上为了比 较的便利,一般以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其计算公式为:
P 15~64 P P 0~14 P 65
(8-1)
P15 ~ 64 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P 为总人口 其中, 数, P 为少年儿童人口数,P65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 0 ~14 人口数。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是人口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劳动年龄人口比率成为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 源状况的基本指标之一。设 LR 为劳动年龄人口比率,那 么,
P65 OR 100% P
(8-7)
式中,OR 为老年人口系数,P65 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数, P 为总人口数。老年人口系数是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 之一。
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也称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或少年儿童 人口比重。它是指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 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可以用于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 基本特征,其计算公式为:
中位年龄数 35 5( 60503788 .5 60091345 ) 35.19
10738044
人口的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年型人口结构或年轻型人口结构 , 则劳动力 供给短缺,美国、加拿大和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人 口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老年型人口结构,加重了国家财政 的支出,使每一劳动力的人均负担加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在 70年代以前处于 年轻型人口结构,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 下,每一劳动力的负担很重,不利于经济发展。80年代以后,非洲 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依然呈现年轻化趋势,劳动供给短缺和 资本不足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而亚洲和拉丁美洲等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由青年型转向成年型人口结构,使劳 动力供给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中国自90年代以来人口结构由年轻型 转向成年型人口结构,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供给旺盛,刺激了经 济发展,但失业规模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预计2010年左右,中国将 会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到那时,每一劳动力的人均负担不断加重, 劳动规模又呈现相对缩小趋势,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受到一定限制。
劳动经济学64649
劳动经济学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需求曲线形状,弹性差异.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2.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企业如果仍然在原有的产量水平上生产,则将会采用更加资本密集的生产方法,以使得总成本下降;用资本替代劳动(等产量线上点的移动)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的下降。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p59-60)3.弹性的概念和五种情形。
弹性:是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
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
作为原因的变量通常称作自变量,受其作用发生改变的量称作因变量。
五种情形:(P71)4.生产要素的互补与替代关系互补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的互补性生产要素;相反,替代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将会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公式(P105):6.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特征:无差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里愿望强度。
陡峭关系:7.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概念: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劳动经济学
21.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22.凯恩斯的就业理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适用范围:(1)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17.工资谈判: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2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1)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2)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19.洛伦茨曲线: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横轴表示累计家庭户数的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收入的百分比,当累计量不断变化时,即可画出从原点(0,0)到纵坐标(1,1)的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即洛伦茨曲线。
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组建筑物朝向的选择,需考虑夏季尽量减少太阳照晒和有良好自然通风,同时冬季能获得充足太阳辐射。
图为“某省会城市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轨迹线和昼长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该城市所属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琼B.闽C.苏D.冀2.冬至日,该地朝向南偏东45°的墙面可照时长大约()A.6h B.7h C.8h D.9h3.该城市建筑物的最佳朝向为()A.南偏东15°B.东偏南15°C.南偏西15°D.南偏东30°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平流海雾。
图为北极航道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月份中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最小的是()A.3~4月B.6~7月C.9~10月D.12~次年1月5.白令海峡附近平流海雾多发季节为()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6.与东北航道、中央航道相比,西北航道更需关注()A.低温寒冷B.狂风巨浪C.海雾弥漫D.复杂地形约800年前长白山火山的喷发形成了大面积的裸地。
熔岩裸地要经过长时期的风化侵蚀、积累水分和有机质等过程才能逐步形成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群落。
目前北坡植被的垂直分异已较完整,其他坡向植被的垂直分异尚不明显或无分异。
图为“长白山火山灰、浮石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7.北坡山麓地带植被的典型特征是()A.林木稀疏,矮曲成丛B.针阔混交,林相复杂C.板根深埋,茎花点缀D.高山苔原,苔藓遍布8.与长白山北坡相比,东坡植被垂直分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A.坡度差异使得沉积不同B.不同坡向太阳光照不同C.裸地演化所需时间不同D.不同坡向水分条件不同卓尔山属于祁连山脉的一条支脉,坐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河北,主要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
新生代农民工分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新⽣代农民⼯分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新⽣代农民⼯的数量、结构和特点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开始⼤规模地进城务⼯,⾄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其间农村外出劳动⼒的规模不断扩⼤,截⾄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1[1]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
同时,农民⼯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的外出农民⼯,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代农民⼯1[2]”,逐渐成为外出农民⼯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的影响。
准确把握新⽣代农民⼯群体的数量、结构和特点,已经成为制定农民⼯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
为了全⾯和准确地掌握新⽣代农民⼯的状况,国家统计局在常规的农民⼯监测调查1[3]的基础上,2010年在10个省进⾏了新⽣代农民⼯专项调查1[4],采⽤电话访问的⽅式了解新⽣代农民⼯在外的⼯作、⽣活状况、主观满意度和城市融⼊等⽅⾯的信息。
调查结果表明:(1)新⽣代农民⼯总⼈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的主体。
(2)与上⼀代农民⼯相⽐,新⽣代农民⼯⽂化素质整体较⾼;⼤多数⼈不再“亦⼯亦农”,⽽是纯粹从事⼆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代。
(3)新⽣代农民⼯在融⼊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部分新⽣代农民⼯有较⼤的⼯作压⼒,对收⼊的满意度较低,在“市民”和“农民”的⾝份认同中处于尴尬境地。
近⼀半的新⽣代农民⼯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代农民⼯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
具体情况如下:⼀、新⽣代农民⼯的数量和结构(⼀)新⽣代农民⼯的数量达到8487万⼈,占外出农民⼯总数的58.4%根据2009年对全国31个省的农民⼯监测调查,在所有外出农民⼯中,新⽣代农民⼯即80年之后出⽣的外出农民⼯的⽐例超过了⼀半,占到58.4%。
按照2009年外出从业6个⽉及以上的外出农民⼯数量为14533万⼈来推算,新⽣代农民⼯的数量已经达到8487万⼈。
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第一节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我国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构成,理解我国我国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3、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我国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状况教学过程一、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1.劳动力资源是由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力人口构成的。
在一定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下,劳动力的数量与人口总量成正比,人口总量越大,劳动力资源就越丰富。
2.在我国劳动力年龄人口是指16—59岁的男性人口和16—54岁的女性人口。
3.评价:优势和问题二、我国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对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理解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就是估计组织未来需要多少员工,需要什么类型的员工。
因此,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应该以组织的目标为基础,既要考虑现行的组织结构,生产率水平等因素,又要预见到未来由于组织目标调整而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如组织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改变,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技术的采用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力资源需求在数量和技能两方面的变化。
2.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两个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逐步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趋缓3.我国劳动力供给存在的问题1.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力增长速度也会随之减缓13亿人口以后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如何变化,必将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
人口总量会增加到多少,对未来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影响非常大。
对此,可以通过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进行简单的推测。
2005年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是12.40‰,但受老龄化的影响,死亡率略有增加(6.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净增人口768万。
按这个人口增长速度,人口总量大约会在21世纪20年代中后期达到14.5亿左右,到21世纪中叶人口总量接近16亿。
第六章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
%
第三产业
产值 29.9 28.2
26.9 19.8 14.8 12.6
人员
68.7 62.4 60.1 52.2 50.0 44.8
产值 48.2 42.9
41.3 23.0 22.5 23.8
产值 21.9 28.9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行政和管理人员 办事人员或职员 商业工作人员 服务性工作人员
农林牧渔劳动者和猎人 生产工人和运输工人
二、职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进入 20 世纪以来,与第三产业大发展相呼应,职业 结构越来越向脑力劳动和商业、服务业倾斜。当今世界 正从工业社会迅速向服务业和信息社会转变,将继续促 成职业结构的这一演变趋势。
广东省各地市土地面积比重及劳动力人口比重
第三节 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 一、概念
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是指他们在不同产业或 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和比例关系。
二、演变规律
随着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由 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我国经济产值和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
二、职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职业结构受制于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职业结构具有其发展的阶段性。生产 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职业结构特征表现 存在明显差异。
二、经济活动人口
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
经济活动的人口,由从业(就业、在业)人员和失业(待业) 人员组成。 人口的经济活动率:经济活动人口与总人口数的比率。 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的比率。 人口的从业率:从业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 影响人口经济活动率的因素: 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水平 产业结构 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习俗 年龄结构
“皖豫联盟体”高三第四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老挝位于中南半岛,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老挝政府开始对外开放,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正由己不落后的农业国向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过波。下图是老挝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4题详解】
北京西南的平原地区,利于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高,所用劳动力较少,排除A;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故北京西南的平原地区农业劳动力分布较多,选择B;城市生活压力大,会导致城市人口到农村地区休闲度假,而不是到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就业机会更多,工资更高,对劳动者的吸引力比农村大,排除C;乡村生态环境好,通常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休闲养生,享受美好生活,而不是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排除D。
A. 等于冻土层的上限深度B. 等于冻土层的下限深度
C. 高于冻土层 上限深度D. 低于冻土层的下限深度
【答案】6. B 7. D 8. B
【解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题详解】
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深度。从图中看,热融湖塘湖心0℃等温线不到10米,说明湖冰厚度不足10米,而湖水深度大于40米,因此湖水深度大于湖冰厚度,A错。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最高月为7月,从图中看,20米深处,温度最高月出现在10月,可判断出,水温变化滞后于气温变化,B正确。从图中看,水温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错。从图中看,底层水温各月变化不大,底层的水温变化小于表层,D错。
(4)因时、因地制宜招商引资,确定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不断加大开放和开发力度,提升区域开放度;注重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加快园区建设。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
20
(二)企业面对劳动力供给曲线
(1)大企业。图 (2)小企业。图
(三)行业面对劳动力供给曲线 图
.
21
劳动力供给量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 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 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 的变动,表现为条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1、 定义:体现的是在模型假设 范围内个人按各种工资率所愿提供 的各种劳动小时的连线。
2、 用供给理论推导
3、 用需求理论推导
.
7
用供给理论推导
供给: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水 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和劳 务的数量。
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 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这种商品 的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
.
24
(3)任何政策,决策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 总是面对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分析各种劳动 政策效应时,正确的使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是必不可少的。
.
14
经验描述:
W
W2
S
W0
W1
L
典型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在工资率较低情况下,替代 效应的作用更大些,在工资 率较高情况下,收入效应更 大一些。
经济理论不能确定从哪一点
.
5
闲暇时间、市场工作时间
理论扩展分析模型中是市场工作时间和非市 场工作时间。
关于劳动力计量:
个人
工时:每日(周、月、年)工时 工日:每周日、每月工作日、每年工作日 工年:一生工作年(职业生涯)
企业 人数:每日(周、月、年)人数
园林建筑工程劳动力投入计划表及劳动力资源动态分布图
公司待命
开工5天内
管道工
10
公司待命
开工5天内
绿化工
11
公司待命
公司待命
普工
20
公司待命
开工5天内
机械工、司机
20
公司待命
开工后续继进场
其它工种
40
公司待命
工程进展随时调配
合计
140
附表二、劳动力资源动态分布
注:劳动力视工程进展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园林建筑工程劳动力投入计划表及劳动力资源动态分布图
附表一、劳动力投入计划
工种
人数
目前在何工地工作
计划进场时间Biblioteka 木工2 0公司待命
开工5天内
钢筋工
3
公司待命
开工10天内
砼工
11
公司待命
开工10天内
泥工
30
公司待命
开工3天内
油漆工
4
公司待命
100天内
石雕工
2
公司待命
50天内
机修工
2
公司待命
开工50天内
电工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或不同性别人口等。
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称为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性别劳参率。
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劳参率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此外,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因此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 E.为劳动力供给弹性,AS/S表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则有∶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
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1)供给无弹性,即E s=0。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 s→0。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 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