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高三数学大一轮复习 空间的平行关系学案 理 新人教A版
数学3.2.1空间向量与平行关系课件步步高(人教A版选修2-1)
3.2.1
3.2.1 空间向量与平行关系
本 [读一读学习要求、目标更明确]
讲
栏 目
1.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开 关
2.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
[看一看学法指导、学习更灵活]
用向量解决几何问题,可以建立直线、平面与向量的联系,
然后利用向量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来确定立体几何中线面的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3.2.1
例 2 已知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 2,E、F 分别
是 BB1、DD1 的中点,求证:
(1)FC1∥平面 ADE;
本 讲
(2)平面 ADE∥平面 B1C1F.
栏 证明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目
开 则有 D(0,0,0),A(2,0,0),C(0,2,0),C1(0,2,2), 关 E(2,2,1),F(0,0,1),B1(2,2,2),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3.2.1
例 1 已知 A(1,0,1),B(0,1,1),C(1,1,0),求平面 ABC 的一个
法向量.
解 设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n=(x,y,z).
本 讲
由题意A→B=(-1,1,0),B→C=(1,0,-1).
栏 目 开 关
∵n⊥A→B且 n⊥B→C,∴nn··AB→→BC==-x-x+z=y0=,0,
讲 栏
问题 3
怎样求一个平面的法向量?
目 答案 若要求出一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坐标,一般要建立空间直角
开 关
坐标系,然后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一般步骤如下: ①设出平面的法向量为 n=(x,y,z).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三个平行的关系,使学生在《立体几何》的证明中能够正确运用定理证明三个平行,从而使学生重新认识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明确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会看空间图形的直观图;使学生知道立体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背定理、小组互相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语言表达等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对具体情形的分析,归纳得出一般规律,让学生具备初步归纳能力;借助图形,通过整体观察、直观感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完善思维结构,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明确证明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的一般思想方法,并会应用。
难点:在证明的过程中做辅助线或辅助平面。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四、学情分析:1、由于这是复习课,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立体几何的知识,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更深入地对空间中几何图形的平行位置和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和计算;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使用直观图来表示立体图形、不能准确的做出辅助线、证明过程书写不规范等等。
五、教学过程:4. 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E是棱PD的中点,F是线段CD上任意一点(不包括端点),平面PBF与平面ACE交于直线GH. 求证:PB∥GH..AB DEBC EF =证明:BE//面α6.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P 是DD 1的中点,设Q 是CC 1上的点,问:当点Q 在什么位置时,平面D 1BQ ∥平面PAO?检测题: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PA⊥底面ABCD,且PA=2,E是侧棱PA上的中点。
【新教材】高三人教A版数学一轮复习课件:第7章 7.3 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
(1)在AC上求作点P,使 PE∥平面ABF,请写出作法并说明理由;
(2)求三棱锥A-CDE的高.
解 (1)取BC的中点G,连接DG,交AC于点P,连接PE,此时P为所求作的点,如
图所示.
理由如下:∵BC=2AD,∴BG=AD.
又BC∥AD,∴四边形BGDA为平行四边形,
∴DG∥AB,即DP∥AB.
9.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
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10.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知识巩固】
1.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平行于这个平面.
( × )
(2)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平行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
面内.
3.过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可以作唯一一个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平行.
4.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与两个平面都相交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7.两条直线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如果两个平面分别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同理连接B1Q,并延长,与CD也相交于点M.
1
由重心的性质可得 = 3 ,
1
1
所以 = ,所以 PQ∥A1B1.
1
1
=
又因为AB∥A1B1,所以PQ∥AB.
因为PQ⊄平面ABC,AB⊂平面ABC,
所以PQ∥平面ABC.
1
.
3
解题心得1.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键是设法在平面内找到一条与已知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三个平行的关系,使学生在《立体几何》的证明中能够正确运用定理证明三个平行,从而使学生重新认识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明确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会看空间图形的直观图;使学生知道立体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背定理、小组互相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语言表达等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对具体情形的分析,归纳得出一般规律,让学生具备初步归纳能力;借助图形,通过整体观察、直观感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完善思维结构,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明确证明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的一般思想方法,并会应用。
难点:在证明的过程中做辅助线或辅助平面。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四、学情分析:1、由于这是复习课,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立体几何的知识,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更深入地对空间中几何图形的平行位置和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和计算;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使用直观图来表示立体图形、不能准确的做出辅助线、证明过程书写不规范等等。
五、教学过程:4. 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E是棱PD的中点,F是线段CD上任意一点(不包括端点),平面PBF与平面ACE交于直线GH. 求证:PB∥GH..AB DEBC EF =证明:BE//面α6.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P 是DD 1的中点,设Q 是CC 1上的点,问:当点Q 在什么位置时,平面D 1BQ ∥平面PAO?检测题: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PA⊥底面ABCD,且PA=2,E是侧棱PA上的中点。
【步步高】届高三数学大一轮复习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学案 理 新人教A版
4.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应用
(1)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若a=(a1,a2,a3),b=(b1,b2,b3),
则a·b=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线与垂直的坐标表示
设a=(a1,a2,a3),b=(b1,b2,b3),
则a∥b(b≠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 如图所示
.
设=a,=b,=c.
∵=(+)=(b+c),
=(+)=(a+c),
∴=+=-a+(b+c)
=(b+c-a),
=+=-b+(a+c)=(a+c-b).
∴·=[c-(a-b)][c+(a-b)]
=[c2-(a-b)2]=(||2-||2)
∵||=||,∴·=0.
即⊥,故PM⊥QN.
变式迁移1
3.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
(1)数量积及相关概念
①两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在空间任取一点O,作=a,=b,则________叫做向量a与b的夹角,记作________,其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若〈a,b〉=,则称a与b______________,记作a⊥b.
②两向量的数量积
A.45°B.60°
C.90°D.120°
4.设点C(2a+1,a+1,2)在点P(2,0,0)、A(1,-3,2)、B(8,-1,4)确定的平面上,则a等于()
A.16B.4C.2D.8
5.在直角坐标系中,A(-2,3),B(3,-2),沿x轴把直角坐标系折成120°的二面角,则AB的长度为()
【步步高】届高三数学大一轮复习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学案 理 新人教A版
学案58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导学目标: 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自主梳理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正相关 在散点图中,点散布在从__________到________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正相关.(2)负相关 在散点图中,点散布在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区域,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负相关.(3)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直线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2.回归方程 (1)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2)回归方程方程y ^=b ^x +a ^是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的一组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的回归方程,其中a ^,b ^是待定参数.自我检测1.下列有关线性回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B .散点图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的相关程度C .回归直线最能代表线性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D .任一组数据都有回归直线方程2.(2009·海南,宁夏)对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x i ,y i )(i =1,2,…,10),得散点图(1);对变量u ,v 有观测数据(u i ,v i )(i =1,2,…,10),得散点图(2).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A .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正相关B .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负相关C .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正相关D .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负相关3.(2011·银川模拟)下表是某厂1~4月份用水量(单位:百吨)的一组数据:由散点图可知,用水量y 与月份x 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直线方程是y ^=-0.7x +a ^,则a ^等于( )A .10.5B .5.15C .5.2D .5.254.(2010·广东)某市居民2005~2009年家庭年平均收入x(单位:万元)与年平均支出Y(单位:万元)的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家庭年平均收入与年平均支出有______线性相关关系.5.(2011·金陵中学模拟)已知三点(3,10),(7,20),(11,24)的横坐标x 与纵坐标y 具有线性关系,则其回归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 利用散点图判断两个变量的相关性例1 有一位同学家开了一个小卖部,他为了研究气温对热饮销售的影响,经过统计,得到一个卖出热饮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比表:(1)(2)你能从散点图中发现气温与热饮销售杯数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吗?变式迁移1 某班5个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如表:探究点二求回归直线方程例2假设关于某设备的使用年限x和所支出的维修费用y(万元)有以下统计资料:若由资料知y对x呈线性相关关系.试求回归方程y=b x+a .变式迁移2 已知变量x与变量y有下列对应数据:且y对x探究点三利用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例3下表提供了某厂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后生产甲产品过程中记录的产量x(吨)与相应的生产能耗y(吨标准煤)的几组对照数据.(1)(2)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求出y 关于x 的回归方程y ^=b ^x +a ^; (3)已知该厂技改前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为90吨标准煤.试根据(2)求出的回归方程,预测生产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比技改前降低多少吨标准煤?(参考数值:3×2.5+4×3+5×4+6×4.5=66.5)变式迁移3 (2011·盐城期末)某单位为了了解用电量y 度与气温x ℃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了某4天的用电量与当天气温,并制作了对照表:由表中数据得回归方程y =b x +a 中b =-2,预测当气温为-4℃时,用电量的度数约为________.点大致分布在某一条直线的附近,就可以认为y 对x 的回归函数的类型为直线型:其中(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下列命题:①线性回归方法就是由样本点去寻找一条贴近这些样本点的直线的数学方法; ②利用样本点的散点图可以直观判断两个变量的关系是否可以用线性关系表示;③通过回归直线y ^=b ^x +a ^及回归系数b ^,可以估计和预测变量的取值和变化趋势.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2.设有一个回归直线方程为y ^=2-1.5x ,则变量x 增加一个单位时( ) A .y 平均增加1.5个单位 B .y 平均增加2个单位 C .y 平均减少1.5个单位 D .y 平均减少2个单位3.(2011·陕西)设(x 1,y 1),(x 2,y 2),…,(x n ,y n )是变量x 和y 的n 个样本点,直线l 是由这些样本点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线性回归直线(如图),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A .x 和y 的相关系数为直线l 的斜率B .x 和y 的相关系数在0到1之间C .当n 为偶数时,分布在l 两侧的样本点的个数一定相同D .直线l 过点(x ,y )4.(2011·山东)某产品的广告费用x 与销售额y 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根据上表可得线性回归方程y =b x +a 中的b 为9.4,据此模型预报广告费用为6万元时销售额为( )A .63.6万元B .65.5万元C .67.7万元D .72.0万元5.(2011·青岛模拟)为了考察两个变量x 和y 之间的线性相关性,甲、乙两位同学各自独立做了10次和15次试验,并且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求得回归直线分别为l 1、l 2,已知两人所得的试验数据中,变量x 和y 的数据的平均值都相等,且分别是s 、t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直线l 1和l 2一定有公共点(s ,t)B .直线l 1和l 2相交,但交点不一定是(s ,t)C .必有l 1∥l 2D .l 1与l 2必定重合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6.下列关系中,是相关关系的为________.(填序号) ①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②教师的执教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③学生的身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④家庭的经济条件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7.已知回归直线的斜率的估计值是0.73,样本点的中心为(12.5,8.25),则回归直线的回归方程是______________.8.(2011·茂名月考)在研究硝酸钠的可溶性程度时,观测它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溶解度,得观测结果如下表:三、解答题(共38分)9.(12分)(2011·威海模拟)某车间为了规定工时定额,需要确定加工零件所花费的时间,为此做了四次试验,得到的数据如下:(1)(2)求出y 关于x 的回归方程y ^ =b ^ x +a ^,并在坐标系中画出回归直线; (3)试预测加工10个零件需要多少时间?(注:b ^=∑ni =1x i y i -n x y∑n i =1x 2i-n x2,a ^ =y -b ^x )10.(12分)(2010·许昌模拟)某种产品的宣传费支出x 与销售额y(单位:万元)之间有如下对应数据:(1)画出散点图; (2)求回归直线方程;(3)试预测宣传费支出为10万元时,销售额多大?11.(14分)(1)(2)指出产量每增加1 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变动多少? (3)假定产量为6 000件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学案58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自主梳理1.(1)左下角 右上角 (2)左上角 右下角 2.(1)距离的平方和最小(2)∑ni =1i -xi-y∑n i =1 i-x 2∑ni =1x i y i -n x y∑n i =1x 2i-n x2y -b ^x 自我检测1.D 2.C 3.D4.13 正 5.y ^=74x +234课堂活动区例1 解题导引 判断变量间是否线性相关,一种常用的简便可行的方法就是作散点图.散点图是由大量数据点分布构成的,是定义在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基础之上的,对于性质不明确的两组数据可先作散点图,直观地分析它们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解 (1)以x 轴表示温度,以y 轴表示热饮杯数,可作散点图,如图所示.(2)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里,因此,气温与热饮销售杯数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即气温越高,卖出去的热饮杯数越少.从散点图可以看出,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变式迁移1 解 以x 轴表示数学成绩,y 轴表示物理成绩,可得相应的散点图如下图所示:由散点图可见,两者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例2 解题导引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利用公式求回归系数,然后获得回归方程. 解 制表如下:于是有b ^=90-5×42=10=1.23; a ^=y -b ^x =5-1.23×4=0.08.∴回归直线方程为y ^=1.23x +0.08.变式迁移2 解 x =1+2+3+44=52,y =12+32+2+34=74,∑ni =1x 2i =12+22+32+42=30, ∑n i =1x i y i =1×12+2×32+3×2+4×3=432, ∴b ^ =∑n i =1x i y i -n x y ∑ni =1x 2i -n x 2=432-4×52×7430-4×254=0.8, a ^ =y -b ^x =74-0.8×52=-0.25,∴y ^=0.8x -0.25.例3 解题导引 利用描点法得到散点图,按求回归方程的步骤和公式,写出回归方程,最后对总体进行估计.利用回归方程可以进行预测,回归方程将部分观测值所反映的规律进行延伸,是我们对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和控制,依据自变量的取值估计和预报因变量值的基础和依据,有广泛的应用.解 (1)散点图:(2)x =3+4+5+64=4.5,y =2.5+3+4+4.54=3.5, ∑4i =1x i y i =3×2.5+4×3+5×4+6×4.5=66.5.∑4i =1x 2i =32+42+52+62=86, ∴b ^=∑4i =1x i y i -4x y∑4i =1x 2i-4x2=66.5-4×4.5×3.586-4×4.52=0.7, a ^=y -b ^x =3.5-0.7×4.5=0.35. ∴所求的回归方程为y ^=0.7x +0.35. (3)现在生产100吨甲产品用煤y ^=0.7×100+0.35=70.35,∴降低90-70.35=19.65(吨标准煤). 变式迁移3 68解析 x =10,y =40,回归方程过点(x ,y ),∴40=-2×10+a ^.∴a ^=60.∴y ^=-2x +60.令x =-4,y ^=(-2)×(-4)+60=68. 课后练习区1.D [根据线性回归的含义、方法、作用分析这三个命题都是正确的.] 2.C [设(x 1,y 1),(x 2,y 2)在直线上,若x 2=x 1+1,则y 2-y 1=(2-1.5x 2)-(2-1.5x 1)=1.5(x 1-x 2)=-1.5,y 平均减少1.5个单位.]3.D [因为相关系数是表示两个变量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一个值,它的绝对值越接近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强,所以A 、B 错误.C 中n 为偶数时,分布在l 两侧的样本点的个数可以不相同,所以C 错误.根据线性回归方程一定经过样本中心点可知D 正确.所以选D .]4.B [∵x =4+2+3+54=72,y =49+26+39+544=42,又y ^ =b ^ x +a ^ 必过(x ,y ),∴42=72×9.4+a ^ ,∴a ^=9.1.∴线性回归方程为y ^=9.4x +9.1.∴当x =6时,y ^=9.4×6+9.1=65.5(万元).]5.A [回归直线方程为y ^=b ^x +a ^.而a ^=y -b ^x ,即a ^=t -b ^s ,t =b ^s +a ^.∴(s,t)在回归直线上. ∴直线l 1和l 2一定有公共点(s ,t).] 6.①②解析 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不是因果关系,但具有相关性,是相关关系.②教师的执教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③④都不具备相关关系.7.y ^=0.73x -0.875解析 a ^=y -b ^x =8.25-0.73×12.5=-0.875. 8.0.880 9解析 x =30,y =93.6,∑5i =1x 2i=7 900,∑5i =1x i y i =17 035, ∴回归直线的斜率为 b ^=∑5i =1x i y i -5x y∑5i =1x 2i -5x 2=17 035-5×30×93.67 900-4 500≈0.880 9.9.解(1)散点图如图所示.(4分)(2)由表中数据得∑4i =1x i y i =52.5, x =3.5,y =3.5,∑4i =1x 2i =54, ∴b ^=0.7.∴a ^=y -b ^x =1.05.∴y ^=0.7x +1.05.回归直线如图中所示.(10分) (3)将x =10代入回归直线方程, 得y =0.7×10+1.05=8.05(小时),∴预测加工10个零件需要8.05小时.(12分)10.解 (1)根据表中所列数据可得散点图如图所示:(4分)(2)计算得:x =255=5,y =2505=50, ∑5i =1x 2i=145,∑5i =1x i y i =1 380. 于是可得b ^=∑5i =1x i y i -5x y∑5i =1x 2i -5x 2=1 380-5×5×50145-5×52=6.5, a ^=y -b ^x =50-6.5×5=17.5,因此,所求回归直线方程是y ^=6.5x +17.5.(10分)(3)由上面求得的回归直线方程可知,当宣传费支出为10万元时,y ^=6.5×10+17.5=82.5(万元),即这种产品的销售大约为82.5万元.(12分)11.解 (1)n =6,∑6i =1x i =21,∑6i =1y i =426,x =3.5,y =71, ∑6i =1x 2i=79,∑6i =1x i y i =1 481, b ^=∑6i =1x i y i -6x y∑6i =1x 2i -6x 2=1 481-6×3.5×7179-6×3.52≈-1.82. (3分)a ^=y -b ^x =71+1.82×3.5=77.37.(5分)∴回归方程为y ^=a ^+b ^x =77.37-1.82x.(6分)(2)因为单位成本平均变动b ^=-1.82<0,且产量x 的计量单位是千件,所以根据回归系数b 的意义有: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即1 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减少1.82元.(10分)(3)当产量为6 000件时,即x =6,代入回归方程:y ^=77.37-1.82×6=66.45(元).∴当产量为6 000件时,单位成本为66.45元.(14分)。
【步步高】届高三数学大一轮复习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学案 理 新人教A版.doc
学案48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导学目标: 1.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2.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3.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自主梳理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相交、重合三种情况.(1)两直线平行对于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l 1∥l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A 2B 2C 2≠0),l 1∥l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直线垂直对于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l 1⊥l 2⇔k 1·k 2=____.对于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l 1⊥l 2⇔A 1A 2+B 1B 2=____.2.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如果两直线相交,则交点的坐标一定是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____;反之,如果这个方程组只有一个公共解,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必是l 1和l 2的________,因此,l 1、l 2是否有交点,就看l 1、l 2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________.3.有关距离(1)两点间的距离平面上两点P 1(x 1,y 1),P 2(x 2,y 2)间的距离|P 1P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到直线的距离平面上一点P (x 0,y 0)到一条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已知l 1、l 2是平行线,求l 1、l 2间距离的方法:①求一条直线上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②设l 1:Ax +By +C 1=0,l 2:Ax +By +C 2=0,则l 1与l 2之间的距离d =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1.(2011·济宁模拟)若点P (a,3)到直线4x -3y +1=0的距离为4,且点P 在不等式2x +y -3<0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则实数a 的值为( )A .7B .-7C .3D .-32.若直线l 1:y =k (x -4)与直线l 2关于点(2,1)对称,则直线l 2恒过定点( )A .(0,4)B .(0,2)C .(-2,4)D .(4,-2)3.已知直线l 1:ax +by +c =0,直线l 2:mx +ny +p =0,则am bn =-1是直线l 1⊥l 2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2009·上海)已知直线l1:(k-3)x+(4-k)y+1=0与l2:2(k-3)x-2y+3=0平行,则k的值是( )A.1或3 B.1或5C.3或5 D.1或25.已知2x+y+5=0,则x2+y2的最小值是________.探究点一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例1已知两条直线l1:ax-by+4=0和l2:(a-1)x+y+b=0.求满足以下条件的a、b的值:(1)l1⊥l2且l1过点(-3,-1);(2)l1∥l2,且原点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变式迁移1 已知直线l1:ax+2y+6=0和直线l2:x+(a-1)y+a2-1=0,(1)试判断l1与l2是否平行;(2)l1⊥l2时,求a的值.探究点二直线的交点坐标例2已知直线l 1:4x+7y-4=0,l2:mx+y=0,l3:2x+3my-4=0.当m为何值时,三条直线不能构成三角形.变式迁移2 △ABC 的两条高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2x -3y +1=0和x +y =0,顶点A 的坐标为(1,2),求BC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探究点三 距离问题例3 (2011·厦门模拟)已知三条直线:l 1:2x -y +a =0 (a >0);l 2:-4x +2y +1=0;l 3:x +y -1=0.且l 1与l 2的距离是7510. (1)求a 的值;(2)能否找到一点P ,使P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点P 在第一象限;②点P 到l 1的距离是点P 到l 2的距离的12; ③点P 到l 1的距离与点P 到l 3的距离之比是2∶ 5.若能,求点P 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变式迁移3 已知直线l 过点P (3,1)且被两平行线l 1:x +y +1=0,l 2:x +y +6=0截得的线段长为5,求直线l 的方程.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例 (12分)已知直线l :2x -3y +1=0,点A (-1,-2).求:(1)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2)直线m :3x -2y -6=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直线m ′的方程;(3)直线l 关于点A (-1,-2)对称的直线l ′的方程.【答题模板】解 (1)设A ′(x ,y ),再由已知∴A ′⎝ ⎛⎭⎪⎫-3313,413.[4分] (2)在直线m 上取一点,如M (2,0),则M (2,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M ′必在直线m ′上.设对称点M ′(a ,b ),则得M ′⎝ ⎛⎭⎪⎫613,3013.[6分] 设直线m 与直线l 的交点为N ,则由得N (4,3).又∵m ′经过点N (4,3),∴由两点式得直线m ′的方程为9x -46y +102=0.[8分](3)方法一 在l :2x -3y +1=0上任取两点,如M (1,1),N (4,3),则M ,N 关于点A (-1,-2)的对称点M ′,N ′均在直线l ′上, 易得M ′(-3,-5),N ′(-6,-7),[10分]再由两点式可得l ′的方程为2x -3y -9=0.[12分]方法二 ∵l ∥l ′,∴设l ′的方程为2x -3y +C =0 (C ≠1),∵点A (-1,-2)到两直线l ,l ′的距离相等,∴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2+6+C |22+32=|-2+6+1|22+32,解得C =-9,[10分] ∴l ′的方程为2x -3y -9=0.[12分]方法三 设P (x ,y )为l ′上任意一点,则P (x ,y )关于点A (-1,-2)的对称点为P ′(-2-x ,-4-y ),[10分]∵点P ′在直线l 上,∴2(-2-x )-3(-4-y )+1=0,即2x -3y -9=0.[12分]【突破思维障碍】点关于直线对称是轴对称中最基本的,要抓住两点:一是已知点与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二是已知点与对称点为端点的线段中点在对称轴上.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易错点剖析】(1)点关于线对称,不能转化为“垂直”及“线的中点在轴上”的问题.(2)线关于线对称,不能转化为点关于线的对称问题;线关于点的对称,不能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1.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讨论最多的还是平行与垂直,它们是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解题时认真画出图形,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判断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时,不要忘记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形,利用一般式则可避免分类讨论.2.运用公式d =|C 1-C 2|A 2+B2求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时,一定要把x 、y 项系数化为相等的系数.3.对称思想是高考热点,主要分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关键要把握对称问题的本质,必要情况下可与函数的对称轴建立联系.(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直线3x +2y +4=0与2x -3y +4=0( )A .平行B .垂直C .重合D .关于直线y =-x 对称2.(2011·六安月考)若直线x +ay -a =0与直线ax -(2a -3)y -1=0互相垂直,则a 的值是( )A .2B .-3或1C .2或0D .1或03.已知直线l 的倾斜角为3π4,直线l 1经过点A (3,2)、B (a ,-1),且l 1与l 垂直,直线l 2:2x +by +1=0与直线l 1平行,则a +b 等于( )A .-4B .-2C .0D .24.P 点在直线3x +y -5=0上,且点P 到直线x -y -1=0的距离为2,则P 点坐标为( )A .(1,2)B .(2,1)C .(1,2)或(2,-1)D .(2,1)或(-1,2)5.设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x +y +a =0,x +y +b =0,已知a 、b 是方程x 2+x +c =0的两个实根,且0≤c ≤18,则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 ) A.24,12 B.2,22C.2,12D.22,12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6.(2011·重庆云阳中学高三月考)直线l 1:x +my +6=0和l 2:3x -3y +2=0,若l 1∥l 2,则m 的值为______.7.设直线l 经过点(-1,1),则当点(2,-1)与直线l 的距离最大时,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8.若直线m 被两平行线l 1:x -y +1=0与l 2:x -y +3=0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22,则m 的倾斜角可以是①15° ②30° ③45° ④60° ⑤75°其中正确答案的序号是________.三、解答题(共38分)9.(12分)(2011·福州模拟)k 为何值时,直线l 1:y =kx +3k -2与直线l 2:x +4y -4=0的交点在第一象限.10.(12分)已知点P 1(2,3),P 2(-4,5)和A (-1,2),求过点A 且与点P 1,P 2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11.(14分)(2011·杭州调研)过点P (3,0)作一直线,使它夹在两直线l 1:2x -y -2=0与l 2:x +y +3=0之间的线段AB 恰被点P 平分,求此直线的方程.学案48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自主梳理1.(1)k 1=k 2且b 1≠b 2 A 1A 2=B 1B 2≠C 1C 2(2)-1 0 2.解 交点 唯一解 3.(1)x 2-x 12+y 2-y 12(2)|Ax 0+By 0+C|A 2+B 2 (3)②|C 1-C 2|A 2+B2 自我检测1.D 2.B 3.A 4.C5. 5课堂活动区例1 解题导引 运用直线的斜截式y =kx +b 时,要特别注意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的特殊情况.运用直线的一般式Ax +By +C =0时,要特别注意A 、B 为0时的情况,求解两直线平行或垂直有关的问题并与求直线方程相联系,联立方程组求解,对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可。
【步步高】届高三数学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选修系列学案 理 新人教A版
第十三章选修系列4学案73 几何证明选讲(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导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3.理解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自主梳理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任一条(与这组平行线相交的)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与一组平行线相交,它们被这组平行线截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_.推论1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________________),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_.推论2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________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________.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1 对于任意两个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角对应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2 对于任意两个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____________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3 对于任意两个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5.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该直角边在____________与斜边的______,斜边上的高的________等于两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的乘积.自我检测1.如果梯形的中位线的长为6 cm,上底长为4 cm,那么下底长为________cm.2.如图,在△ABC中,ED∥BC,EF∥BD,则下列四个结论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_.①AFFD=EDBC;②AFFD=CDAD;③AFFD=ADDC;④AFFD=ABAE.3.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CD=2,BD=3,则AC=________.4.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AB=5 cm,AC=4 cm,BC=7 cm,则BD=________cm.第4题图第5题图5.(2011·陕西)如图,∠B=∠D,AE⊥BC,∠ACD=90°,且AB=6,AC=4,AD=12,则BE=________.探究点一确定线段的n等分点例1已知线段PQ,在线段PQ上求作一点D,使PD∶DQ=2∶1.变式迁移1 已知△ABC,D在AC上,AD∶DC=2∶1,能否在AB上找到一点E,使得线段EC的中点在BD上.探究点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例2 在△ABC 的边AB 、AC 上分别取D 、E 两点,使BD =CE ,DE 的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F EF =ACAB.变式迁移2 如图,已知AB∥CD∥EF,AB =a ,CD =b(0<a<b),AE∶EC=m∶n(0<m<n),求EF.探究点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例3 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B∥CD,过D 与BC 平行的直线交AB 于点E ,∠ACE =∠ABC,求证:AB·CE=AC·DE.变式迁移3 如图,已知▱ABCD中,G是DC延长线上一点,AG分别交BD和BC于E、F 两点,证明AF·AD=AG·BF.1.用添加平行辅助线的方法构造使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条件.特别是在使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时,一定要注意对应线段,对应边.2.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将某线段任意等分,需要过线段的一个端点作辅助线,在作图时要注意保留作图痕迹.3.在证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例式相等时,需要找第三个比例式与它们都相等,可考虑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或推论,也可以考虑用线段替换及等比定理,由相等的传递性得出结论.4.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题设条件选择使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满分:75分)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如图所示,l1∥l2∥l3,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1)AD DF =CE BC ;(2)AD BE =BC AF ;(3)CE DF =AD BC ;(4)AF DF =BE CE.2.如图所示,D 是△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过D 点作DE∥BC 交AC 于E.已知AD DB =23,则S △ADES 四边形BC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F∥BC,FG∥AD,则EF BC +FGAD=________.4.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为6,斜边上的高把斜边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比为3∶2,则斜边上的中线的长为________.5.(2010·苏州模拟)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BC,BD 与AC 相交于点O ,过点O 的直线分别交AB ,CD 于E ,F ,且EF∥BC,若AD =12,BC =20,则EF =________.6.如图所示,在△ABC 中,A D⊥BC,CE 是中线,DC =BE ,DG⊥CE 于G ,EC 的长为4,则EG =________.7.(2010·天津武清一模)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DE∥AC,EF∥BC,AB =15,AF =4,则DE =________.8.如图所示,BD 、CE 是△ABC 的中线,P 、Q 分别是BD 、CE 的中点,则PQBC=________.二、解答题(共35分)9.(11分)如图所示,在△ABC 中,∠CAB=90°,AD⊥BC 于D ,BE 是∠ABC 的平分线,交AD 于F ,求证:DF AF =AEEC.10.(12分)如图,△ABC 中,D 是BC 的中点,M 是AD 上一点,BM 、CM 的延长线分别交AC 、AB 于F 、E.求证:EF∥BC.11.(12分)(2010·苏州模拟)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直线l 平行于BD 且与AB ,DC ,BC ,AD 及AC 的延长线分别相交于点M ,N ,R ,S 和P ,求证:PM·PN=PR·PS.学案73 几何证明选讲 (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自主梳理2.成比例 两边的延长线 成比例 相交 成比例 3.相等 夹角 5.斜边上的射影 乘积 平方 自我检测 1.8 2.③ 3.2133解析 由射影定理:CD 2=AD·BD. ∴AD=43,∴AC=CD 2+AD 2=4+169=2133.4.359解析 ∵AB AC =BD DC =54,∴BD=359cm .5.4 2解析 ∵AC=4,AD =12,∠ACD=90°, ∴CD 2=AD 2-AC 2=128, ∴CD=8 2.又∵AE⊥BC,∠B=∠D, ∴△ABE∽△ADC,∴AB AD =BECD ,∴BE=AB·CD AD =6×8212=4 2.课堂活动区例1 解题导引 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对线段任意等分,其作图步骤为:首先作出辅助射线,然后在射线上依次截取任意相同长度的n 条线段,最后过辅助线上的各等分点作平行线,确定所求线段的n 等分点.解 在线段PQ 上求作点D ,使PD∶DQ=2∶1,就是要作出线段PQ 上靠近Q 点的一个三等分点,通过线段PQ 的一个端点作辅助射线,并取线段的三等分点,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确定D 点的位置.作法:①作射线PN.②在射线PN 上截取PB =2a ,BC =a. ③连接CQ.④过点B 作CQ 的平行线,交PQ 于D. ∴点D 即为所求的点. 变式迁移1解 假设能找到,如图,设EC 交BD 于点F ,则F 为EC 的中点, 作EG∥AC 交BD 于G. ∵EG∥AC,EF =FC ,∴△EGF≌△CDF,且EG =DC , ∴EG 綊12AD ,△BEG∽△BAD,∴BE BA =EG AD =12,∴E 为AB 的中点. ∴当E 为AB 的中点时,EC 的中点在BD 上.例2 解题导引 证明线段成比例问题,一般有平行的条件可考虑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或推论,也可以用三角形相似或考虑用线段替换等方法.证明 作EG∥AB 交BC 于G ,如图所示,∵△CEG∽△CAB,∴EG AB =CE AC ,即AC AB =CE EG =DB EG , 又∵DB EG =DF EF ,∴DF EF =AC AB.变式迁移2 解 如图,过点F 作FH∥EC,分别交BA ,DC 的延长线于点G ,H ,由EF∥AB∥CD 及FH∥EC,知AG =CH =EF ,FG =AE ,FH =EC.从而FG∶FH=AE∶EC=m∶n.由BG∥DH,知BG∶DH=FG∶FH=m∶n. 设EF =x ,则得(x +a)∶(x+b)=m∶n. 解得x =mb -na n -m ,即EF =mb -nan -m.例3 解题导引 有关两线段的比值的问题,除了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外,也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解.解题中要注意观察图形特点,巧添辅助线,对解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证明 方法一 ∵AB∥CD, ∴EA CD =AF CF ,即EA AF =CD CF .① ∵DE∥BC,∴AF AC =AE AB ,即EA AF =AB AC.②由①②得CD CF =ABAC,③∵∠FDC=∠ECF,∠DEC=∠FEC, ∴△EFC∽△ECD. ∴CD CF =DE CE .④ 由③④得AB AC =DECE ,即AB·CE=AC·DE.方法二 ∵AB∥CD,DE∥BC, ∴BEDC 是平行四边形. ∴DE=BC.∵∠ACE=∠ABC,∠EAC=∠BAC, ∴△AEC∽△ACB.∴BC CE =ABAC .∴AB AC =DECE,即AB·CE=AC·DE. 变式迁移3 证明 因为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B∥DC,AD∥BC.所以△ABF∽△GCF,△GCF∽△GDA. 所以△ABF∽△GDA.从而有AF AG =BFAD ,即AF·AD=AG·BF.课后练习区 1.(4)解析 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知(4)正确. 2.421解析 由AD DB =23知,AD AB =25,S △ADE S △ABC =425,故S △ADE S 四边形BCED =421.3.1解析 ∵EF∥BC,∴EF BC =AFAC,又∵FG∥AD,∴FG AD =CFAC ,∴EF BC +FG AD =AF AC +CF AC =ACAC =1. 4.562解析 设斜边上的两段的长分别为3t,2t ,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知:62=3t·2t,解得t =6(t>0,舍去负根),所以斜边的长为56,故斜边上的中线的长为562.5.15解析 ∵AD∥BC,∴OB OD =BC AD =2012=53,∴OB BD =58,∵OE∥AD,∴OE AD =OB BD =58,∴OE=58AD =58×12=152,同理可求得OF =38BC =38×20=152,∴EF=OE +OF =15. 6.2解析 连接DE ,因为AD⊥BC,所以△ADB 是直角三角形,则DE =12AB =BE =DC.又因为DG⊥CE 于G ,所以DG 平分CE ,故EG =2.7.6解析 设DE =x ,∵DE∥AC, ∴BE 15=x x +4,解得BE =15x x +4. ∴BD DC =BE EA =BE 15-BE =x 4. 又∵AD 平分∠BAC,∴BD DC =BA AC =15x +4=x4,解得x =6.8.14解析 连接DE ,延长QP 交AB 于N ,则⎩⎪⎨⎪⎧NP =12ED =14BC ,NP +PQ =12BC.得PQ =14BC.9.证明 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得, 在△ABD 中,DF AF =BDAB ,①在△ABC 中,AE EC =ABBC,②(3分)在Rt △ABC 中,由射影定理知,AB 2=BD·BC, 即BD AB =ABBC.③(6分) 由①③得:DF AF =ABBC ,④(9分)由②④得:DF AF =AEEC.(11分)10.证明 延长AD 至G ,使DG =MD ,连接BG 、CG. ∵BD=DC ,MD =DG ,∴四边形BGCM 为平行四边形.(4分) ∴EC∥BG,FB∥CG, ∴AE AB =AM AG ,AF AC =AM AG,∴AE AB =AFAC ,(8分) ∴EF∥BC.(12分) 11.证明 ∵BO∥PM, ∴PM BO =PAOA ,(2分) ∵DO∥PS,∴PS DO =PA OA ,∴PM BO =PSDO .(4分) 即PM PS =BODO ,由BO∥PR 得PR BO =PCCO.(6分) 由DO∥PN 得PN OD =PCCO .(8分)∴PR BO =PN DO ,即PR PN =BO DO, ∴PR PN =PMPS.∴PM·PN=PR·PS.(12分) 学案74 几何证明选讲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导学目标: 1.理解圆周角定理,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2.理解圆的切线的判定及性质定理;3.理解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4.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自主梳理1.圆周角、弦切角及圆心角定理(1)__________的度数等于其的对______的度数的一半.推论1:________(或________)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__________相等.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__________等于90°.反之,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弧是________(或__________).(2)弦切角的度数等于其所夹孤的度数的____.(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2.圆中比例线段有关定理(1)相交弦定理:______的两条____________,每条弦被交点分成的____________的积相等.(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一条割线和一条切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个交点的线段长的____________.(3)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________,该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温馨提示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揭示了与圆有关的线段间的比例关系,在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问题的证明、计算以及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等问题中应用甚广.3.切线长定理从________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__________相等.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1)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________.推论:圆内接四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角的________.(2)判定定理:如果四边形的__________,则四边形内接于____.推论:如果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____________,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________.5.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1)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________.推论1:经过________且________与垂直的直线必经过切点.推论2:经过________且切线与垂直的直线必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判定定理:过半径________且与这条半径________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自我检测1.如图在Rt△ABC中,∠B=90°,D是AB上一点,且AD=2DB,以D为圆心,DB为半径的圆与AC相切,则sin A=________.2.(2010·南京模拟)如图,AB是圆O的直径,EF切圆O于C,AD⊥EF于D,AD=2,AB=6,则AC长为________.3.(2011·湖南)如图,A ,E 是半圆周上的两个三等分点,直径BC =4,AD⊥BC,垂足为D ,BE 与AD 相交于点F ,则AF 的长为________.4.如图所示,AB 是⊙O 的直径,BC 是⊙O 的切线,AC 交⊙O 于点D ,若AD =32,CD =18,则AB =________.5.(2010·揭阳模拟)如图,已知P 是⊙O 外一点,PD 为⊙O 的切线,D 为切点,割线PEF 经过圆心O ,PF =12,PD =43,则圆O 的半径长为________、∠EFD 的度数为________.探究点一 与圆有关的等角、等弧、等弦的判定例1 如图,⊙O 的两条弦AC ,BD 互相垂直,OE⊥AB,垂足为点E.求证:OE =12CD.变式迁移1 在△ABC 中,已知CM 是∠ACB 的平分线,△AMC 的外接圆O 交BC 于点N ;若AC =13AB ,求证:BN =3MN.探究点二 四点共圆的判定例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AD ,B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AED,∠AF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M ,且EM⊥FM.求证: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变式迁移2 如图,已知AP 是⊙O 的切线,P 为切点,AC 是⊙O 的割线,与⊙O 交于B 、C两点,圆心O在∠PAC的内部,点M是BC的中点.(1)证明:A,P,O,M四点共圆;(2)求∠OAM+∠APM的大小.探究点三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的证明例3如图,PA切⊙O于点A,割线PBC交⊙O于点B,C,∠APC的角平分线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D,E,求证:(1)AD=AE;(2)AD2=DB·EC.变式迁移3 (2010·全国)如图,已知圆上的弧AC=BD,过C点的圆的切线与BA的延长线交于E点,证明:(1)∠ACE=∠BCD;(2)BC2=BE×CD.1.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定理在证明角相等时有较普遍的应用,尤其是利用定理进行等角代换与传递.2.要注意一些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若证明直线与圆相切,则连结直线与圆的公共点和圆心证垂直;遇到直径时,一般要引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解决有关问题.3.判断两线段是否相等,除一般方法(通过三角形全等)外,也可用等线段代换,或用圆心角定理及其推论证明.4.证明多点共圆的常用方法:(1)证明几个点与某个定点距离相等;(2)如果某两点在某条线段的同旁,证明这两点对这条线段的张角相等;(3)证明凸四边形内对角互补(或外角等于它的内角的对角).5.圆中比例线段有关定理常与圆周角、弦切角联合应用,要注意在题中找相等的角,找相似三角形,从而得到线段的比.(满分:75分)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如图,已知AB ,CD 是⊙O 的两条弦,且AB =CD ,OE⊥AB,OF⊥CD,垂足分别是E ,F ,则结论①AB =CD ,②∠AOB=∠COD,③OE=OF ,④AD =BC 中,正确的有________个.2.(2010·湖南)如图所示,过⊙O 外一点P 作一条直线与⊙O 交于A 、B 两点.已知PA =2,点P 到⊙O 的切线长PT =4,则弦AB 的长为________.3.(2010·陕西)如图,已知Rt △ABC 的两条直角边AC ,BC 的长分别为3 cm,4 cm ,以AC 为直径的圆与AB 交于点D ,则BDDA=________.4.(2009·广东)如图,点A ,B ,C 是圆O 上的点,且AB =4,∠ACB=45°,则圆O 的面积为________.5.已知PA 是圆O 的切线,切点为A ,PA =2,AC 是圆O 的直径,PC 与圆O 交于点B ,PB =1,则圆O 的半径R =________.6.如图,圆O 是△ABC 的外接圆,过点C 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CD =27,AB =3.则BD 的长为________.7.(2011·天津)如图,已知圆中两条弦AB 与CD 相交于点F ,E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且DF =CF =2,AF∶FB∶BE=4∶2∶1.若CE 与圆相切,则线段CE 的长为________.8.(2010·天津)如图,四边形ABCD 是圆O 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 和DC 相交于点P.若PB PA =12,PC PD =13,则BCAD的值为________.二、解答题(共35分)9.(11分)如图,三角形ABC 中,AB =AC ,⊙O 经过点A ,与BC 相切于B ,与AC 相交于D ,若AD =CD =1,求⊙O 的半径r.10.(12分)(2009·江苏)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BAD.求证:AB∥CD.11.(12分)(2011·江苏)如图,圆O 1与圆O 2内切于点A ,其半径分别为r 1与r 2(r 1>r 2).圆O 1的弦AB 交圆O 2于点C(O 1不在AB 上).求证:AB∶AC 为定值.学案74 几何证明选讲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自主梳理1.(1)圆周角 弧 同弧 等弧 所对的弧 圆周角 半圆 弦为直径 (2)一半 2.(1)圆 相交弦 两条线段长(2)等比中项 (3)割线 3.圆外 切线长 4.(1)互补 对角 (2)对角互补 圆 内角的对角 共圆5.(1)半径 圆心 切线 切点 圆心 (2)外端 垂直 自我检测 1.12解析 设切点为T ,则DT⊥AC,AD =2DB =2DT , ∴∠A=30°,sin A =12.2.2 3解析 连接CB ,则∠DCA=∠CBA,又∠ADC=∠ACB=90°, ∴△ADC∽△ACB. ∴AD AC =AC AB. ∴AC 2=AB·AD=2×6=12. ∴AC=2 3. 3.233解析 如图,连接CE ,AO ,AB.根据A ,E 是半圆周上的两个三等分点,BC 为直径,可得∠CEB=90°,∠CBE=30°,∠AOB=60°,故△AOB 为等边三角形,AD =3,OD =BD =1,∴DF=33,∴AF=AD -DF =233. 4.40解析 如图,连接BD ,则BD⊥AC,由射影定理知,AB 2=AD·AC=32×50=1 600,故AB =40. 5.4 30°解析 由切割线定理得PD 2=PE·PF, ∴PE=PD 2PF =16×312=4,∴EF=8,OD =4.又∵OD⊥PD,OD =12PO ,∠P=30°,∠POD=60°=2∠EFD,∴∠EFD=30°. 课堂活动区例1 解题导引 (1)借用等弦或等弧所对圆周角相等,所对的圆心角相等,进行角的等量代换;同时也可借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或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进行弧(或弦)的等量代换.(2)本题的证法是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的一半的常用方法.证明 作直径AF ,连接BF ,CF ,则∠ABF=∠ACF=90°. 又OE⊥AB,O 为AF 的中点, 则OE =12BF.∵AC⊥BD,∴∠DBC+∠ACB=90°,又∵AF 为直径,∠BAF+∠BFA=90°, ∵∠AFB=∠ACB,∴∠DBC=∠BAF,即有CD =BF. 从而得OE =12CD.变式迁移1 证明 ∵CM 是∠ACB 的平分线, ∴AC AM =BC BM , 即BC =AC·BMAM,又由割线定理得BM·BA=BN·BC, ∴BN·AC·BMAM =BM·BA,又∵AC=13AB ,∴BN=3AM ,∵在圆O 内∠ACM=∠MCN, ∴AM=MN ,∴BN=3MN.例2 解题导引 证明多点共圆,当它们在一条线段同侧时,可证它们对此线段张角相等,也可以证明它们与某一定点距离相等;如两点在一条线段异侧,则证明它们与线段两端点连成的凸四边形对角互补.证明连接EF,因为EM是∠AEC的角平分线,所以∠FEC+∠FEA=2∠F EM.同理,∠EFC+∠EFA=2∠EFM.而∠BCD+∠BAD=∠ECF+∠BAD=(180°-∠FEC-∠EFC)+(180°-∠FEA-∠EFA)=360°-2(∠FEM+∠EFM)=360°-2(180°-∠EMF)=2∠EMF=180°,即∠BCD与∠BAD互补.所以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变式迁移2 (1)证明连接OP,OM,因为AP与⊙O相切于点P,所以OP⊥AP.因为M是⊙O的弦BC的中点,所以OM⊥BC.于是∠OPA+∠OMA=180°,由圆心O在∠PAC的内部,可知四边形APOM的对角互补,所以A,P,O,M四点共圆.(2)解由(1)得A,P,O,M四点共圆,所以∠OAM=∠OPM.由(1)得OP⊥AP.由圆心O在∠PAC的内部,可知∠OPM+∠APM=90°,所以∠OAM+∠APM=90°.例3解题导引寻找适当的相似三角形,把几条要证的线段集中到这些相似三角形中,再用圆中角、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的定理找到需要的比例式,使问题得证.证明 (1)∠AED=∠EPC+∠C,∠ADE=∠APD+∠PAB.因PE 是∠APC 的角平分线,故∠EPC=∠APD,PA 是⊙O 的切线,故∠C =∠PAB. 所以∠AED=∠ADE.故AD =AE. (2)⎭⎪⎬⎪⎫∠PCE=∠PAD ∠CPE=∠APD ⇒△PCE∽△PAD ⇒EC AD =PCPA ;⎭⎪⎬⎪⎫∠PEA=∠PDB ∠APE=∠BPD ⇒△PAE∽△PBD ⇒AE DB =PAPB .又PA 是切线,PBC 是割线⇒PA 2=PB·PC ⇒PA PB =PC PA. 故EC AD =AE DB,又AD =AE ,故AD 2=DB·EC. 变式迁移3 证明 (1)因为AC =BD ,所以∠BCD=∠ABC. 又因为EC 与圆相切于点C ,故∠ACE=∠ABC, 所以∠ACE=∠BCD.(2)因为∠ECB=∠CDB,∠EBC=∠BCD, 所以△BDC∽△ECB,故BC BE =CD BC ,即BC 2=BE×CD.课后练习区 1.4解析 ∵在同圆或等圆中,等弦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弧相等,所对弦心距相等,故①②③成立,又由AB =CD ,得AD =BC ,∴④正确.2.6解析 连接BT ,由切割线定理, 得PT 2=PA·PB, 所以PB =8,故AB =6. 3.169解析AD AC =AC AB ⇒AD 3=35⇒AD =95⇒BD =165(cm ),BD DA =169. 4.8π解析 连接OA ,OB ,∵∠BCA=45°, ∴∠AOB=90°.设圆O 的半径为R ,在Rt △AOB 中,R 2+R 2=AB 2=16,∴R 2=8.∴圆O 的面积为8π.5. 3解析 如图,依题意,AO⊥PA,AB⊥PC,PA =2,PB =1,∠P=60°, 在Rt △CAP 中,有2OA =2R =2tan 60°=23, ∴R= 3. 6.4解析 由切割线定理得:DB·DA=DC 2,即DB(DB +BA)=DC 2,∴DB 2+3DB -28=0,∴DB =4.7.72解析 设BE =a ,则AF =4a ,FB =2a. ∵AF·FB=DF·FC,∴8a 2=2,∴a=12,∴AF=2,FB =1,BE =12,∴AE=72.又∵CE 为圆的切线,∴CE 2=EB·EA=12×72=74.∴CE=72. 8.66解析 ∵∠P=∠P,∠PCB=∠PAD,∴△PCB∽△PAD.∴PB PD =PC PA =BCAD .∵PB PA =12,PC PD =13,∴BC AD =66. 9.解 过B 点作BE∥AC 交圆于点E ,连接AE ,BO 并延长交AE 于F , 由题意∠ABC=∠ACB=∠AEB,(2分)又BE∥AC,∴∠CAB=∠ABE,则AB =AC 知,∠ABC=∠ACB=∠AEB=∠BAE,(4分) 则AE∥BC,四边形ACBE 为平行四边形. ∴BF⊥AE.又BC 2=CD×AC=2, ∴BC=2,BF =AB 2-AF 2=142.(8分) 设OF =x ,则⎩⎪⎨⎪⎧x +r =142,x 2+222=r 2,解得r =2147.(11分)10.证明 由△ABC≌△BAD 得∠ACB=∠BDA,(3分) 故A 、B 、C 、D 四点共圆,(5分) 从而∠CAB=∠CDB.(7分)再由△ABC≌△BAD 得∠CAB=∠DBA, 因此∠DBA=∠CDB,(10分) 所以AB∥CD.(12分) 11.证明 如图,连接AO 1并延长,分别交两圆于点E 和点D.连接BD ,CE.因为圆O 1与圆O 2内切于点A ,所以点O 2在AD 上,故AD ,AE 分别为圆O 1,圆O 2的直径.(5分)从而∠ABD=∠ACE=π2.(7分)所以BD∥CE,于是AB AC =AD AE =2r 12r 2=r 1r 2.(10分)所以AB∶AC 为定值.(12分)学案75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导学目标:1.了解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理解简单图形的极坐标方程.2.会进行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3.理解直线、圆及椭圆的参数方程,会进行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自主梳理1.极坐标系的概念在平面上取一个定点O ,叫做极点;自极点O 引一条射线Ox ,叫做________;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一个角度单位(通常取弧度)及其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____________.设M 是平面上任一点,极点O 与点M 的距离OM 叫做点M 的________,记为ρ;以极轴Ox 为始边,射线OM 为终边的角xOM 叫做点M 的________,记为θ.有序数对(ρ,θ)叫做点M 的__________,记作(ρ,θ).2.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把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作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作为极轴,并在两种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设M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它的直角坐标是(x ,y),极坐标为(ρ,θ),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x =__________,y =__________.另一种关系为:ρ2=__________,tan θ=______________.3.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1)一般地,如果一条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有一个极坐标适合方程φ(ρ,θ)=0,并且坐标适合方程φ(ρ,θ)=0的点都在曲线上,那么方程φ(ρ,θ)=0叫做曲线的____________.(2)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①圆的极坐标方程____________表示圆心在(r,0)半径为|r|的圆; ____________表示圆心在(r ,π2)半径为|r|的圆;________表示圆心在极点,半径为|r|的圆. ②直线的极坐标方程____________表示过极点且与极轴成α角的直线; ____________表示过(a,0)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 ____________表示过(b ,π2)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ρsin (θ-α)=ρ0sin (θ0-α)表示过(ρ0,θ0)且与极轴成α角的直线方程. 4.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 (1)直线的参数方程若直线过(x 0,y 0),α为直线的倾斜角,则直线的参数方程为⎩⎪⎨⎪⎧x =x 0+l cos α,y =y 0+l sin α.这是直线的参数方程,其中参数l 有明显的几何意义.(2)圆的参数方程若圆心在点M(a ,b),半径为R ,则圆的参数方程为⎩⎪⎨⎪⎧x =a +r cos α,y =b +r sin α,0≤α<2π.(3)椭圆的参数方程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x 2a 2+y2b 2=1的参数方程为⎩⎪⎨⎪⎧x =a cos φy =b sin φ(φ为参数).(4)抛物线的参数方程抛物线y 2=2px(p>0)的参数方程为⎩⎪⎨⎪⎧x =2pt 2,y =2pt.自我检测1.(2010·北京)极坐标方程(ρ-1)(θ-π)=0(ρ≥0)表示的图形是( )A .两个圆B .两条直线C .一个圆和一条射线D .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2.(2010·湖南)极坐标方程ρ=cos θ和参数方程⎩⎪⎨⎪⎧x =-1-t ,y =2+3t (t 为参数)所表示的图形分别是( )A .圆、直线B .直线、圆C .圆、圆D .直线、直线3.(2010·重庆)直线y =33x +2与圆心为D 的圆⎩⎨⎧x =3+3cos θ,y =1+3sin θ(θ∈[0,2π))交于A 、B 两点,则直线AD 与BD 的倾斜角之和为( )A .76π B .54π C .43πD .53π4.(2011·广州一模)在极坐标系中,直线ρsin (θ+π4)=2被圆ρ=4截得的弦长为________.5.(2010·陕西)已知圆C 的参数方程为⎩⎪⎨⎪⎧x =cos α,y =1+sin α(α为参数),以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 θ=1,则直线l 与圆C 的交点的直角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 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例1 在极坐标系中,以(a 2,π2)为圆心,a2为半径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变式迁移1 如图,求经过点A(a,0)(a>0),且与极轴垂直的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探究点二 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例2 (2009·辽宁)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O 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坐标系.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π3=1,M 、N 分别为C 与x 轴,y 轴的交点.(1)写出C 的直角坐标方程,并求M 、N 的极坐标; (2)设MN 的中点为P ,求直线OP 的极坐标方程.变式迁移2 (2010·东北三校第一次联考)在极坐标系下,已知圆O :ρ=cos θ+sin θ和直线l :ρsin (θ-π4)=22,(1)求圆O 和直线l 的直角坐标方程;(2)当θ∈(0,π)时,求直线l 与圆O 公共点的一个极坐标.探究点三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例3 将下列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1)⎩⎪⎨⎪⎧x =3k 1+k2y =6k21+k2;(2)⎩⎪⎨⎪⎧x =1-sin 2θy =sin θ+cos θ;(3)⎩⎪⎨⎪⎧x =1-t 21+t2y =t1+t2.变式迁移3 化下列参数方程为普通方程,并作出曲线的草图. (1)⎩⎪⎨⎪⎧x =12sin 2θy =sin θ+cos θ(θ为参数);(2)⎩⎪⎨⎪⎧x =1t y =1tt 2-1(t 为参数).探究点四 参数方程与极坐标的综合应用例4 求圆ρ=3cos θ被直线⎩⎪⎨⎪⎧x =2+2ty =1+4t(t 是参数)截得的弦长.变式迁移 4 (2011·课标全国)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1的参数方程为⎩⎪⎨⎪⎧x =2cos α,y =2+2sin α.(α为参数)M 是C 1上的动点,P 点满足OP →=2OM →,P 点的轨迹为曲线C 2. (1)求C 2的方程;(2)在以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射线θ=π3与C 1的异于极点的交点为A ,与C 2的异于极点的交点为B ,求|AB|.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两点:一、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可结合极坐标系中ρ和θ的具体含义求出,也可利用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得出.同直角坐标方程一样,由于建系的不同,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也会不同.在没有充分理解极坐标的前提下,可先化成直角坐标解决问题.二、在普通方程中,有些F(x ,y)=0不易得到,这时可借助于一个中间变量(即参数)来找到变量x ,y 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多比较复杂的计算(如圆锥曲线),若借助于参数方程来解决,将会大大简化计算量.将曲线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关键是消去其中的参数,此时要注意其中的x ,y(它们都是参数的函数)的取值范围,也即在消去参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的等价性.参数方程化普通方程常用的消参技巧有:代入消元、加减消元、平方后相加减消元等.同极坐标方程一样,在没有充分理解参数方程的前提下,可先化成直角坐标方程再去解决相关问题.(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在极坐标系中,与点(3,-π3)关于极轴所在直线对称的点的极坐标是( )A .(3,23π)B .(3,π3)C .(3,43π)D .(3,56π)2.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2θ2-1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 A .x 2+(y -12)2=14B .(x -12)2+y 2=14C .x 2+y 2=14D .x 2+y 2=13.(2010·湛江模拟)在极坐标方程中,曲线C 的方程是ρ=4sin θ,过点(4,π6)作曲线C 的切线,则切线长为( )A .4B .7C .2 2D .2 34.(2010·佛山模拟)已知动圆方程x 2+y 2-x sin 2θ+22·y sin (θ+π4)=0(θ为参数),那么圆心的轨迹是( )A .椭圆B .椭圆的一部分C .抛物线D .抛物线的一部分5.(2010·安徽)设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2+3cos θ,y =-1+3sin θ(θ为参数),直线l 的方程为x -3y +2=0,则曲线C 上到直线l 距离为71010的点的个数为( )A .1B .2C .3D .4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6.(2010·天津)已知圆C 的圆心是直线⎩⎪⎨⎪⎧x =t ,y =1+t (t 为参数)与x 轴的交点,且圆C与直线x +y +3=0相切,则圆C 的方程为________.7.(2011·广东)已知两曲线参数方程分别为⎩⎨⎧x =5cos θ,y =sin θ(0≤θ<π)和⎩⎪⎨⎪⎧x =54t 2,y =t(t ∈R ),它们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8.(2010·广东深圳高级中学一模)在直角坐标系中圆C 的参数方程为⎩⎪⎨⎪⎧x =2cos αy =2+2sin α(α为参数),若以原点O 为极点,以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圆C 的极坐标方程为________.三、解答题(共38分)9.(12分)(2011·江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求过椭圆⎩⎪⎨⎪⎧x =5cos φ,y =3sin φ(φ为参数)的右焦点,且与直线⎩⎪⎨⎪⎧x =4-2t ,y =3-t(t 为参数)平行的直线的普通方程.。
步步高届高三数学大一轮温习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学案 理 新人教A版
求回归直线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
(2)回归方程
y^ b^
a^
方程 = x+ 是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的一组数据(x1,y1),(x2,y2),
…,(xn,yn)的回归方程,其中 , 是待定参数.
a^ b^
自我检测 1.下列有关线性回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B.散点图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的相关程度 C.回归直线最能代表线性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D.任一组数据都有回归直线方程 2.(2009·海南,宁夏)对变量 x,y 有观测数据(xi,yi)(i=1,2,…,10),得散点 图(1);对变量 u,v 有观测数据(ui,vi)(i=1,2,…,10),得散点图(2).由这两个散点 图可以判断( )
温度 -5 0 4 7 12 15 19 23 27 31 36
(℃) 热饮 杯数 156 150 132 128 130 116 104 89 93 76 54 (1)画出散点图; (2)你能从散点图中发现气温与热饮销售杯数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吗?
变式迁移 1 某班 5 个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如表:
4.(2010·广东)某市居民 2005~2009 年家庭年平均收入 x(单位:万元)与年平均支
出 Y(单位:万元)的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收入 x 11.5 12.1 13 13.3 15
支出 Y 6.8 8.8 9.8
根据统计资料,居民家庭年平均收入的中位数是
3.(2011·银川模拟)下表是某厂 1~4 月份用水量(单位:百吨)的一组数据:
月份 x
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第八单元 立体几何 第53讲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课件 理 新人教A版
答案:C
4.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 平面 B. 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其交线一定平行 C. 一直线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这条直线必与另一 个相交 D.一直线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这条直线必与另 一个平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直线 l 平行于平面α 内的无数条直线,则 l∥α B.若直线 a 在平面 α 外,则 a∥α C.若直线 a∥b,b⊂α,则 a∥α D.若直线 a⊄α,b⊂α 且 a∥b,那么直线 a∥α
解:A 中缺少 l 在平面 α 外这一条件;直线在平面 α 外包括直线与平面相交和与平面平行两种情况,故 B 错;C 中缺少 a 不在平面 α 内这一条件;D 满足线面平 行的三个条件,故选 D.
可得 DF∥GC,DF=GC, 所以四边形 DFCG 为平行四边 形,则 O 为 CD 的中点. 又 H 为 BC 的中点, 所以 OH∥BD.又 OH⊂平面 FGH,BD⊄平面 FGH, 所以 BD∥平面 FGH.
(方法 2)在三棱台 DEF-ABC 中, 由 BC=2EF,H 为 BC 的中点,可得 BH∥EF,BH= EF, 所以四边形 BHFE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 BE∥HF. 又 BE⊄平面 FGH,HF⊂平面 FGH, 所以 BE∥平面 FGH. 在△ABC 中,G 为 AC 的中点,H 为 BC 的中点, 所以 GH∥AB. 又 GH⊂平面 FGH,AB⊄平面 FGH, 所以 AB∥平面 FGH. 又 AB∩BE=B,所以平面 FGH∥平面 ABED. 因为 BD⊂平面 ABED,所以 BD∥平面 FGH.
【步步高】高三数学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教案 理 新人教A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步步高】届高三数学大一轮复习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学案 理 新人教A版
学案2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导学目标:1.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2.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含义.自主梳理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1)四种命题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綈p和綈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于是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原命题:若p则q(p⇒q);逆命题:若q则p(q⇒p);否命题:若綈p则綈q(綈p⇒綈q);逆否命题:若綈q则綈p(綈q⇒綈p).(2)四种命题间的关系(3)四种命题的真假性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②两个命题为逆命题或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若p⇒q,则p叫做q的充分条件;若q⇒p,则p叫做q的必要条件;如果p⇔q,则p 叫做q的充要条件.自我检测1.(2010²湖南)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A.∂x∈R,lg x=0 B.∂x∈R,tan x=1C.∀x∈R,x3>0 D.∀x∈R,2x>0答案 C解析对于C选项,当x=0时,03=0,因此∀x∈R,x3>0是假命题.2.(2010²陕西)“a>0”是“|a|>0”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a>0⇒|a|>0,|a|>0 a>0,∴“a>0”是“|a|>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2009²浙江)“x>0”是“x≠0”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对于“x>0”⇒“x≠0”,反之不一定成立,因此“x>0”是“x≠0”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4.若命题p的否命题为r,命题r的逆命题为s,则s是p的逆命题t的( )A.逆否命题 B.逆命题C.否命题 D.原命题答案 C解析由四种命题逆否关系知,s是p的逆命题t的否命题.5.(2011²宜昌模拟)与命题“若a∈M,则b∉M”等价的命题是( )A.若a∉M,则b∉MB.若b∉M,则a∈MC.若a∉M,则b∈MD.若b∈M,则a∉M答案 D解析因为原命题只与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所以只需写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即可.探究点一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3)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平分弦所对的弧.解题导引给出一个命题,判断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等的真假时,如果直接判断命题本身的真假比较困难,则可以通过判断它的等价命题的真假来确定.解(1)逆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是非负数,则这个数是实数.真命题.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实数,则它的平方不是非负数.真命题.逆否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非负数,则这个数不是实数.真命题.(2)逆命题: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真命题.否命题:若两个三角形不等底或不等高,则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真命题.逆否命题:若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不等底或不等高.假命题.(3)逆命题:若一条直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弧,则这条直线是弦的垂直平分线.真命题.否命题:若一条直线不是弦的垂直平分线,则这条直线不过圆心或不平分弦所对的弧.真命题.逆否命题:若一条直线不经过圆心或不平分弦所对的弧,则这条直线不是弦的垂直平分线.真命题.变式迁移1 有下列四个命题:①“若x+y=0,则x,y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②“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否命题;③“若q≤1,则x2+2x+q=0有实根”的逆否命题;④“不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的逆命题.其中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答案①③解析①的逆命题是“若x,y互为相反数,则x+y=0”,真;②的否命题是“不全等的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假;③若q≤1,则Δ=4-4q≥0,所以x2+2x+q=0有实根,其逆否命题与原命题是等价命题,真;④的逆命题是“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不等边三角形”,假.探究点二 充要条件的判断例2 给出下列命题,试分别指出p 是q 的什么条件. (1)p :x -2=0;q :(x -2)(x -3)=0.(2)p :两个三角形相似;q :两个三角形全等.(3)p :m <-2;q :方程x 2-x -m =0无实根.(4)p :一个四边形是矩形;q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解 (1)∵x -2=0⇒(x -2)(x -3)=0; 而(x -2)(x -3)=0 x -2=0.∴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两个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全等; 但两个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m <-2⇒方程x 2-x -m =0无实根; 方程x 2-x -m =0无实根m <-2.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4)∵矩形的对角线相等,∴p ⇒q ;而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矩形,∴q p .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变式迁移2 (2011²邯郸月考)下列各小题中,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是( )①p :m <-2或m >6;q :y =x 2+mx +m +3有两个不同的零点;②p :f -x f x =1;q :y =f (x )是偶函数;③p :cos α=cos β;q :tan α=tan β; ④p :A ∩B =A ;q :∁U B ⊆∁U A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 D解析 ①q :y =x 2+mx +m +3有两个不同的零点⇔q :Δ=m 2-4(m +3)>0⇔q :m <-2或m >6⇔p ;②当f (x )=0时,由q p ;③若α,β=k π+π2,k ∈Z 时,显然cos α=cos β,但tan α≠tan β;④p :A ∩B =A ⇔p :A ⊆B ⇔q :∁U A ⊇∁U B .故①④符合题意.探究点三 充要条件的证明例3 设a ,b ,c 为△ABC 的三边,求证:方程x 2+2ax +b 2=0与x 2+2cx -b 2=0有公共根的充要条件是∠A =90°.解题导引 有关充要条件的证明问题,要分清哪个是条件,哪个是结论,由“条件”⇒“结论”是证明命题的充分性,由“结论”⇒“条件”是证明命题的必要性.证明要分两个环节:一是充分性;二是必要性.证明 (1)必要性:设方程x 2+2ax +b 2=0与x 2+2cx -b 2=0有公共根x 0,则x 20+2ax 0+b 2=0,x 20+2cx 0-b 2=0,两式相减可得x 0=b 2c -a,将此式代入x 20+2ax 0+b 2=0,可得b 2+c 2=a 2,故∠A =90°, (2)充分性:∵∠A =90°,∴b 2+c 2=a 2,b 2=a 2-c 2.①将①代入方程x 2+2ax +b 2=0,可得x 2+2ax +a 2-c 2=0, 即(x +a -c )(x +a +c )=0.将①代入方程x 2+2cx -b 2=0,可得x 2+2cx +c 2-a 2=0,即(x +c -a )(x +c +a )=0.故两方程有公共根x =-(a +c ).所以方程x 2+2ax +b 2=0与x 2+2cx -b 2=0有公共根的充要条件是∠A =90°.变式迁移3 已知ab ≠0,求证:a +b =1的充要条件是a 3+b 3+ab -a 2-b 2=0. 证明 (1)必要性:∵a +b =1,∴a +b -1=0.∴a 3+b 3+ab -a 2-b 2=(a +b )(a 2-ab +b 2)-(a 2-ab +b 2)=(a +b -1)(a 2-ab +b 2)=0. (2)充分性:∵a 3+b 3+ab -a 2-b 2=0,即(a +b -1)(a 2-ab +b 2)=0. 又ab ≠0,∴a ≠0且b ≠0.∵a 2-ab +b 2=(a -b 2)2+34b 2>0.∴a +b -1=0,即a +b =1.综上可知,当ab ≠0时,a +b =1的充要条件是a 3+b 3+ab -a 2-b 2=0.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例 (12分)已知两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x 2-4x +4=0和x 2-4mx +4m 2-4m -5=0,且m ∈Z .求两方程的根都是整数的充要条件.【答题模板】解 ∵mx 2-4x +4=0是一元二次方程,∴m ≠0. [2分]另一方程为x 2-4mx +4m 2-4m -5=0,两方程都要有实根, ∴⎩⎪⎨⎪⎧Δ1=161-m ≥0,Δ2=16m 2-44m 2-4m -5≥0, 解得m ∈[-54,1]. [6分]∵两根为整数,故和与积也为整数,∴⎩⎪⎨⎪⎧4m ∈Z 4m ∈Z 4m 2-4m -5∈Z,∴m 为4的约数, [8分]∴m =-1或1,当m =-1时,第一个方程x 2+4x -4=0的根为非整数, 而当m =1时,两方程均为整数根,∴两方程的根均为整数的充要条件是m =1. [12分]【突破思维障碍】本题涉及到参数问题,先用转化思想将生疏复杂的问题化归为简单、熟悉的问题解决,两方程有实根易想Δ≥0.求出m 的范围,要使两方程根都为整数可转化为它们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都是整数.【易错点剖析】易忽略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条件隐含着m ≠0,不易把方程的根都是整数转化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都是整数.1.研究命题及其关系时,要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当一个命题有大前提时,必须保留大前提,只有互为逆否的命题才有相同的真假性.2.在解决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问题时,要给出p与q是否可以相互推出的两次判断,同时还要弄清是p对q而言,还是q对p而言.还要分清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的区别.3.本节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2010²天津模拟)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若ab ≤0,则a ≤0或b ≤0;②若a >b ,则am 2>bm 2;③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A =B ;④在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中,若b 2-4ac <0,则方程有实数根.其中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全都是真命题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 C解析 对命题①,其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为真,但逆命题和否命题为假;对命题②,其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为假,但逆命题和否命题为真;对命题③,其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全部为真;对命题④,其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全部为假.2.(2010²浙江)设0<x <π2,则“x sin 2x <1”是“x sin x <1”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B解析 ∵0<x <π2,∴0<sin x <1.∴x sin x <1⇒x sin 2x <1,而x sin 2x <1x sin x <1. 故 选B.3.(2009²北京)“α=π6+2k π(k ∈Z )”是“cos 2α=12”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A解析 由α=π6+2k π(k ∈Z )可得到cos 2α=12.由cos 2α=12得2α=2k π±π3(k ∈Z ).∴α=k π±π6(k ∈Z ).所以cos 2α=12不一定得到α=π6+2k π(k ∈Z ).4.(2011²威海模拟)关于命题“若抛物线y =ax 2+bx +c 的开口向下,则{x |ax 2+bx +c <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 .都真B .都假C .否命题真D .逆否命题真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及真假判断.对于原命题:“若抛物线y =ax 2+bx +c 的开口向下,则{x |ax 2+bx +c <0}≠∅”,这是一个真命题,所以其逆否命题也为真命题,但其逆命题:“若{x |ax 2+bx +c <0}≠∅,则抛物线y=ax2+bx+c的开口向下”是一个假命题,因为当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非空时,可以有a>0,即抛物线的开口可以向上.因此否命题也是假命题.5.(2011²枣庄模拟)集合A={x||x|≤4,x∈R},B={x|x<a},则“A⊆B”是“a>5”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B解析A={x|-4≤x≤4},若A⊆B,则a>4,a>4a>5,但a>5⇒a>4.故选B.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6.“x1>0且x2>0”是“x1+x2>0且x1x2>0”的________条件.答案充要7.(2011²惠州模拟)已知p:(x-1)(y-2)=0,q:(x-1)2+(y-2)2=0,则p是q 的____________条件.答案必要不充分解析由(x-1)(y-2)=0得x=1或y=2,由(x-1)2+(y-2)2=0得x=1且y=2,所以由q能推出p,由p推不出q, 所以填必要不充分条件.8.已知p(x):x2+2x-m>0,如果p(1)是假命题,p(2)是真命题,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3,8)解析因为p(1)是假命题,所以1+2-m≤0,解得m≥3;又因为p(2)是真命题,所以4+4-m>0,解得m<8.故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3≤m<8.三、解答题(共38分)9.(12分)(2011²许昌月考)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若q<1,则方程x2+2x+q=0有实根;(2)若ab=0,则a=0或b=0;(3)若x2+y2=0,则x、y全为零.解(1)逆命题:若方程x2+2x+q=0有实根,则q<1,为假命题.否命题:若q≥1,则方程x2+2x+q=0无实根,为假命题.逆否命题:若方程x2+2x+q=0无实根,则q≥1,为真命题.(4分)(2)逆命题:若a=0或b=0,则ab=0,为真命题.否命题:若ab≠0,则a≠0且b≠0,为真命题.逆否命题:若a≠0且b≠0,则ab≠0,为真命题.(8分)(3)逆命题:若x、y全为零,则x2+y2=0,为真命题.否命题:若x2+y2≠0,则x、y不全为零,为真命题.逆否命题:若x、y不全为零,则x2+y2≠0,为真命题.(12分)10.(12分)设p:实数x满足x2-4ax+3a2<0,其中a<0;q:实数x满足x2-x-6≤0,或x2+2x-8>0,且綈p是綈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a的取值范围.解设A={x|p}={x|x2-4ax+3a2<0,a<0}={x|3a<x<a,a<0},(2分)B={x|q}={x|x2-x-6≤0或x2+2x-8>0}={x|x2-x-6≤0}∪{x|x2+2x-8>0}={x|-2≤x≤3}∪{x|x<-4或x>2}={x|x<-4或x≥-2}.(4分)∵綈p是綈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綈q⇒綈p,且綈p綈q.则{x|綈q}Ø{x|綈p},(6分)而{x|綈q}=∁R B={x|-4≤x<-2},{x|綈p}=∁R A={x|x≤3a或x≥a,a<0},∴{x|-4≤x<-2}Ø{x|x≤3a或x≥a,a<0},(10分)则⎩⎪⎨⎪⎧3a ≥-2,a <0或⎩⎪⎨⎪⎧a ≤-4,a <0.(11分)综上,可得-23≤a <0或x ≤-4.(12分)11.(14分)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p n+q (p ≠0,且p ≠1),求证: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为q =-1.证明 充分性:当q =-1时, a 1=S 1=p +q =p -1.(2分)当n ≥2时,a n =S n -S n -1=p n -1(p -1). 当n =1时也成立.(4分)于是a n +1a n =p n p -1p n -1p -1=p (n ∈N *),即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6分)必要性:当n =1时,a 1=S 1=p +q .当n ≥2时,a n =S n -S n -1=p n -1(p -1). ∵p ≠0,p ≠1, ∴a n +1a n =p n p -1p n -1p -1=p .(10分) ∵{a n }为等比数列, ∴a 2a 1=a n +1a n =p ,即p p -1p +q=p , 即p -1=p +q .∴q =-1.(13分)综上所述,q =-1是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14分)。
【步步高】高三数学大一轮复习 9.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理 新人教A版
§9.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014高考会这样考 1.考查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2.考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复习备考要这样做 1.对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求解时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注意平行、垂直时直线方程系数的关系;2.熟记距离公式,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1.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1)两条直线平行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其斜率分别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特别地,当直线l 1、l 2的斜率都不存在时,l 1与l 2平行. (2)两条直线垂直如果两条直线l 1,l 2斜率存在,设为k 1,k 2,则l 1⊥l 2⇔k 1·k 2=-1,当一条直线斜率为零,另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两条直线垂直. 2. 两直线相交交点:直线l 1:A 1x +B 1y +C 1=0和l 2:A 2x +B 2y +C 2=0的公共点的坐标与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一一对应.相交⇔方程组有唯一解,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 平行⇔方程组无解; 重合⇔方程组有无数个解. 3. 三种距离公式(1)点A (x 1,y 1)、B (x 2,y 2)间的距离: |AB |=x 2-x 12+y 2-y 12.(2)点P (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0+By 0+C |A 2+B 2.(3)两平行直线l 1:Ax +By +C 1=0与l 2:Ax +By +C 2=0 (C 1≠C 2)间的距离为d =|C 2-C 1|A 2+B 2.[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1. 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有大前提的,就是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当直线无斜率时,要单独考虑.2. 与直线Ax +By +C =0(A 2+B 2≠0)平行、垂直的直线方程的设法:一般地,平行的直线方程设为Ax +By +m =0;垂直的直线方程设为Bx -Ay +n =0.1. 直线Ax +3y +C =0与直线2x -3y +4=0的交点在y 轴上,则C 的值为________.答案 -4解析 因为两直线的交点在y 轴上,所以点⎝ ⎛⎭⎪⎫0,43在第一条直线上,所以C =-4. 2. 若直线x -2y +5=0与直线2x +my -6=0互相垂直,则实数m =________.答案 1解析 ∵直线x -2y +5=0与直线2x +my -6=0互相垂直, ∴12×⎝ ⎛⎭⎪⎫-2m =-1,∴m =1. 3. 已知直线l 1与l 2:x +y -1=0平行,且l 1与l 2的距离是2,则直线l 1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 x +y +1=0或x +y -3=0解析 设l 1的方程为x +y +c =0,则|c +1|2= 2.∴|c +1|=2,即c =1或c =-3.4. 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A .x -2y -1=0B .x -2y +1=0C .2x +y -2=0D .x +2y -1=0答案 A解析 ∵所求直线与直线x -2y -2=0平行,∴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 =12,排除C 、D.又直线过点(1,0),排除B ,故选A.5. 若经过点(3,a )、(-2,0)的直线与经过点(3,-4)且斜率为12的直线垂直,则a 的值为( )A.52 B.25C .10D .-10答案 D解析 ∵a -03--=-2,∴a =-10.题型一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例1 已知直线l 1:ax +2y +6=0和直线l 2:x +(a -1)y +a 2-1=0.(1)试判断l 1与l 2是否平行; (2)l 1⊥l 2时,求a 的值.思维启迪:运用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求解,要注意斜率为0或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解 (1)方法一 当a =1时,l 1:x +2y +6=0, l 2:x =0,l 1不平行于l 2;当a =0时,l 1:y =-3,l 2:x -y -1=0,l 1不平行于l 2;当a ≠1且a ≠0时,两直线可化为l 1:y =-a 2x -3,l 2:y =11-a x -(a +1),l 1∥l 2⇔⎩⎪⎨⎪⎧-a 2=11-a ,-3≠-a +,解得a =-1,综上可知,a =-1时,l 1∥l 2,否则l 1与l 2不平行.方法二 由A 1B 2-A 2B 1=0,得a (a -1)-1×2=0,由A 1C 2-A 2C 1≠0,得a (a 2-1)-1×6≠0, ∴l 1∥l 2⇔⎩⎪⎨⎪⎧a a --1×2=0,aa 2--1×6≠0,⇔⎩⎪⎨⎪⎧a 2-a -2=0,a a 2-,⇒a =-1,故当a =-1时,l 1∥l 2,否则l 1与l 2不平行. (2)方法一 当a =1时,l 1:x +2y +6=0,l 2:x =0,l 1与l 2不垂直,故a =1不成立;当a =0时,l 1:y =-3,l 2:x -y -1=0,l 1不垂直于l 2; 当a ≠1且a ≠0时,l 1:y =-a 2x -3,l 2:y =11-ax -(a +1),由⎝ ⎛⎭⎪⎫-a 2·11-a=-1⇒a =23.方法二 由A 1A 2+B 1B 2=0得a +2(a -1)=0⇒a =23.探究提高 (1)当直线的方程中存在字母参数时,不仅要考虑到斜率存在的一般情况,也要考虑到斜率不存在的特殊情况.同时还要注意x 、y 的系数不能同时为零这一隐含条件. (2)在判断两直线的平行、垂直时,也可直接利用直线方程的系数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已知两直线l 1:mx +8y +n =0和l 2:2x +my -1=0.试确定m 、n 的值,使:(1)l 1与l 2相交于点P (m ,-1); (2)l 1∥l 2;(3)l 1⊥l 2,且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解 (1)由题意得⎩⎪⎨⎪⎧m 2-8+n =02m -m -1=0,解得m =1,n =7.(2)当m =0时,显然l 1不平行于l 2;当m ≠0时,由m 2=8m ≠n-1,得⎩⎪⎨⎪⎧m ·m -8×2=0,--n ·m ≠0, ∴⎩⎪⎨⎪⎧m =4,n ≠-2,或⎩⎪⎨⎪⎧m =-4,n ≠2.即m =4,n ≠-2时或m =-4,n ≠2时,l 1∥l 2. (3)当且仅当m ·2+8·m =0,即m =0时,l 1⊥l 2. 又-n8=-1,∴n =8.即m =0,n =8时,l 1⊥l 2,且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 题型二 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例2 求经过直线l 1:3x +2y -1=0和l 2:5x +2y +1=0的交点,且垂直于直线l 3:3x -5y +6=0的直线l 的方程.思维启迪:可先求出l 1与l 2的交点,再用点斜式;也可利用直线系方程求解.解 方法一 先解方程组⎩⎪⎨⎪⎧3x +2y -1=05x +2y +1=0,得l 1、l 2的交点坐标为(-1,2), 再由l 3的斜率35求出l 的斜率为-53,于是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出l :y -2=-53(x +1),即5x +3y -1=0.方法二 由于l ⊥l 3,故l 是直线系5x +3y +C =0中的一条,而l 过l 1、l 2的交点(-1,2), 故5×(-1)+3×2+C =0,由此求出C =-1, 故l 的方程为5x +3y -1=0.方法三 由于l 过l 1、l 2的交点,故l 是直线系3x +2y -1+λ(5x +2y +1)=0中的一条,将其整理,得(3+5λ)x +(2+2λ)y +(-1+λ)=0. 其斜率-3+5λ2+2λ=-53,解得λ=15,代入直线系方程即得l 的方程为5x +3y -1=0.探究提高 运用直线系方程,有时会给解题带来方便,常见的直线系方程有: (1)与直线Ax +By +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 +By +m =0 (m ∈R 且m ≠C ); (2)与直线Ax +By +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 -Ay +m =0 (m ∈R );(3)过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l 2: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 (λ∈R ),但不包括l 2.如图,设一直线过点(-1,1),它被两平行直线l 1:x+2y -1=0,l 2:x +2y -3=0所截的线段的中点在直线l 3:x -y -1=0上,求其方程.解 与l 1、l 2平行且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为x +2y -2=0. 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2)+λ(x -y -1)=0, 即(1+λ)x +(2-λ)y -2-λ=0.又直线过A (-1,1), ∴(1+λ)(-1)+(2-λ)·1-2-λ=0. 解得λ=-13.∴所求直线方程为2x +7y -5=0.题型三 距离公式的应用例3 已知三条直线:l 1:2x -y +a =0 (a >0);l 2:-4x +2y +1=0;l 3:x +y -1=0.且l 1与l 2的距离是7510. (1)求a 的值;(2)能否找到一点P ,使P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①点P 在第一象限;②点P 到l 1的距离是点P 到l 2的距离的12;③点P 到l 1的距离与点P 到l 3的距离之比是2∶ 5. 若能,求点P 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思维启迪:(1)由l 1与l 2的距离构建方程求a ;(2)假设存在点P ,并设出其坐标,根据条件建立方程求解并作出判断.解 (1)∵l 1:4x -2y +2a =0 (a >0),l 2:4x -2y -1=0, ∴两条平行线l 1与l 2间的距离为d =|2a +1|25,由已知,可得|2a +1|25=7510.又a >0,可解得a =3.(2)设点P 的坐标为(x ,y ),由条件①,可知x >0,y >0. 由条件②和③,可得⎩⎪⎨⎪⎧|2x -y +3|5=|4x -2y -1|45,5·|2x -y +3|5=2·|x +y -1|2,化简得⎩⎪⎨⎪⎧4|2x -y +3|=|4x -2y -1|,|2x -y +3|=|x +y -1|,于是可得,4|x +y -1|=|4x -2y -1|, 也就是4(x +y -1)=4x -2y -1, 或4(x +y -1)=-4x +2y +1, 解得y =12,或8x +2y -5=0.当y =12时,代入方程|2x -y +3|=|x +y -1|,解得x =-3<0或x =-23<0,均舍去.由⎩⎪⎨⎪⎧8x +2y -5=0|2x -y +3|=|x +y -1|,化简得⎩⎪⎨⎪⎧8x +2y -5=0x -2y +4=0,或⎩⎪⎨⎪⎧8x +2y -5=03x =-2,解得⎩⎪⎨⎪⎧x =19y =3718或⎩⎪⎨⎪⎧x =-23<0y =316(舍去).即存在满足题设条件的点P ,其坐标为⎝ ⎛⎭⎪⎫19,3718.探究提高 (1)在应用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时.要注意两直线方程中x 、y 的系数必须相同.(2)第(2)问是开放探索性问题,要注意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已知A (4,-3),B (2,-1)和直线l :4x +3y -2=0,在坐标平面内求一点P ,使|PA |=|PB |,且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解 设点P 的坐标为(a ,b ),∵A (4,-3),B (2,-1), ∴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3,-2), ∴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y +2=x -3, 即x -y -5=0.∵点P (a ,b )在上述直线上,∴a -b -5=0.① 又点P (a ,b )到直线l :4x +3y -2=0的距离为2, ∴|4a +3b -2|5=2,即4a +3b -2=±10,② 联立①②可得⎩⎪⎨⎪⎧a =1b =-4或⎩⎪⎨⎪⎧a =277b =-87.∴所求点P 的坐标为(1,-4)或⎝ ⎛⎭⎪⎫277,-87.对称变换思想的应用典例:(12分)光线沿直线l 1:x -2y +5=0射入,遇直线l :3x -2y +7=0后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审题视角 (1)入射光线所在直线与反射光线所在直线关于l 对称.(2)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规范解答解 方法一 由⎩⎪⎨⎪⎧x -2y +5=0,3x -2y +7=0,得⎩⎪⎨⎪⎧x =-1,y =2.∴反射点M 的坐标为(-1,2).[2分]又取直线x -2y +5=0上一点P (-5,0),设P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P ′(x 0,y 0),由PP ′⊥l 可知,k PP ′=-23=y 0x 0+5.[4分]而PP ′的中点Q 的坐标为⎝⎛⎭⎪⎫x 0-52,y 02,Q 点在l 上,∴3·x 0-52-2·y 02+7=0.[6分]由⎩⎪⎨⎪⎧y 0x 0+5=-23,32x 0--y 0+7=0.得⎩⎪⎨⎪⎧x 0=-1713,y 0=-3213.[8分]根据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得所求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29x -2y +33=0.[12分] 方法二 设直线x -2y +5=0上任意一点P (x 0,y 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P ′(x ,y ),则y 0-y x 0-x =-23,[4分] 又PP ′的中点Q ⎝ ⎛⎭⎪⎫x +x 02,y +y 02在l 上,∴3×x +x 02-2×y +y 02+7=0,[6分]由⎩⎪⎨⎪⎧y 0-y x 0-x =-23,3×x +x2-y +y+7=0.可得P 点的坐标为x 0=-5x +12y -4213,y 0=12x +5y +2813,[10分]代入方程x -2y +5=0中,化简得29x -2y +33=0, ∴所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29x -2y +33=0.[12分]温馨提醒 (1)综合利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对称变换的思想方法求解是本题的关键.(2)构建方程解方程组是本题的又一重要方法.(3)坐标转移法是对称变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4)本题的易错点,一是计算错误,二是不能用对称的思想求解,亦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方法与技巧1.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要考虑平行、垂直和重合.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l 1、l 2,l 1∥l 2⇔k 1=k 2;l 1⊥l 2⇔k 1·k 2=-1.若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一定要特别注意.2. 对称问题一般是将线与线的对称转化为点与点的对称.利用坐标转移法. 失误与防范1. 在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首先应分析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可根据判定定理判断,若直线无斜率时,要单独考虑.2. 在运用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d =|C 1-C 2|A 2+B2时,一定要注意将两方程中的x ,y 系数化为分别相等.A 组 专项基础训练 (时间:35分钟,满分:57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直线l 过点(-1,2)且与直线2x -3y +4=0垂直,则l 的方程是( )A .3x +2y -1=0B .3x +2y +7=0C .2x -3y +5=0D .2x -3y +8=0答案 A解析 由题意知,直线l 的斜率为-32,因此直线l 的方程为y -2=-32(x +1),即3x+2y -1=0.2. (2012·浙江)设a ∈R ,则“a =1”是“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x +(a +1)y+4=0平行”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若直线l 1与l 2平行,则a (a +1)-2×1=0, 即a =-2或a =1,所以“a =1”是“直线l 1与直线l 2平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 从点(2,3)射出的光线沿与向量a =(8,4)平行的直线射到y 轴上,则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A .x +2y -4=0B .2x +y -1=0C .x +6y -16=0D .6x +y -8=0答案 A解析 由直线与向量a =(8,4)平行知:过点(2,3)的直线的斜率k =12,所以直线的方程为y -3=12(x -2),其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2),又点(2,3)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2,3),所以反射光线过点(-2,3)与(0,2),由两点式知A 正确.4. 已知直线l 过点P (3,4)且与点A (-2,2),B (4,-2)等距离,则直线l 的方程为( )A .2x +3y -18=0B .2x -y -2=0C .3x -2y +18=0或x +2y +2=0D .2x +3y -18=0或2x -y -2=0 答案 D解析 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 -4=k (x -3), 即kx -y +4-3k =0,由已知,得|-2k -2+4-3k |1+k 2=|4k +2+4-3k |1+k 2, ∴k =2或k =-23.∴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2x -y -2=0或2x +3y -18=0.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5. 若不同两点 P ,Q 的坐标分别为(a ,b ),(3-b,3-a ),则线段PQ 的垂直平分线l 的斜率为________. 答案 -1解析 由题可知k PQ =3-a -b3-b -a=1,又k l k PQ =-1⇒k l =-1.6. 若直线ax -2y +2=0与直线x +(a -3)y +1=0平行,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答案 1解析 由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得a (a -3)=-2,解得a =1或2,经检验,a =2时两直线重合,所以两直线平行时,实数a 的值为1.7. 若直线m 被两平行线l 1:x -y +1=0与l 2:x -y +3=0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22,则m的倾斜角可以是①15° ②30° ③45° ④60° ⑤75° 其中正确答案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①⑤解析 两直线x -y +1=0与x -y +3=0之间的距离为|3-1|2=2,又动直线l 1与l 2所截得的线段长为22,故动直线与两直线的夹角应为30°,因此只有①⑤适合.三、解答题(共22分)8. (10分)求过直线l 1:x -2y +3=0与直线l 2:2x +3y -8=0的交点,且到点P (0,4)的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解 由⎩⎪⎨⎪⎧ x -2y +3=0,2x +3y -8=0, 解得⎩⎪⎨⎪⎧ x =1,y =2,∴l 1,l 2的交点为(1,2).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 -2=k (x -1).即kx -y +2-k =0,∵P (0,4)到直线的距离为2, ∴2=|-2-k |1+k2,解得:k =0或k =43. ∴直线方程为y =2或4x -3y +2=0.9. (12分)已知两直线l 1:ax -by +4=0,l 2:(a -1)x +y +b =0,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a ,b 的值.(1)直线l 1过点(-3,-1),并且直线l 1与l 2垂直;(2)直线l 1与直线l 2平行,并且坐标原点到l 1,l 2的距离相等.解 (1)∵l 1⊥l 2,∴a (a -1)+(-b )·1=0,即a 2-a -b =0.①又点(-3,-1)在l 1上,∴-3a +b +4=0.②由①②得a =2,b =2.(2)∵l 1∥l 2,∴a +b (a -1)=0,∴b =a 1-a , 故l 1和l 2的方程可分别表示为: (a -1)x +y +a -a =0,(a -1)x +y +a1-a =0, 又原点到l 1与l 2的距离相等.∴4⎪⎪⎪⎪⎪⎪a -1a =⎪⎪⎪⎪⎪⎪a 1-a ,∴a =2或a =23, ∴a =2,b =-2或a =23,b =2. B 组 专项能力提升(时间:25分钟,满分:43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设a 、b 、c 分别是△ABC 中∠A 、∠B 、∠C 所对边的边长,则直线x sin A +ay +c =0与bx -y sin B +sin C =0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B .重合C .垂直D .相交但不垂直答案 C 解析 由a sin A =b sin B,得b sin A -a sin B =0. ∴两直线垂直.2. 如图,已知A (4,0)、B (0,4),从点P (2,0)射出的光线经直线AB 反射后再射到直线OB 上,最后经直线OB 反射后又回到P 点,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是( ) A .210B .6C .3 3D .2 5 答案 A解析 由题意知点P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为D (4,2),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C (-2,0),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PMN 的长为|CD |=210.3. 过点A (1,2)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为( ) A .x +2y -5=0B .2x +y -4=0C .x +3y -7=0D .3x +y -5=0答案 A解析 所求直线与直线OA 垂直,∵k OA =2,∴所求直线方程为y -2=-12(x -1), 即x +2y -5=0.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 已知0<k <4,直线l 1:kx -2y -2k +8=0和直线l 2:2x +k 2y -4k 2-4=0与两坐标轴围成一个四边形,则使得这个四边形面积最小的k 值为________.答案 18解析 由题意知直线l 1,l 2恒过定点P (2,4),直线l 1的纵截距为4-k ,直线l 2的横截距为2k 2+2,所以四边形的面积S =12×2×(4-k )+12×4×(2k 2+2)=4k 2-k +8,故面积最小时,k =18.5. 一条光线沿直线2x -y +2=0入射到直线x +y -5=0后反射,则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答案 x -2y +7=0解析 取直线2x -y +2=0上一点A (0,2),设点A (0,2)关于直线x +y -5=0对称的点为B (a ,b ),则⎩⎪⎨⎪⎧ a 2+b +22-5=0b -2a =1,解得⎩⎪⎨⎪⎧ a =3b =5,∴B (3,5),联立方程,得⎩⎪⎨⎪⎧ 2x -y +2=0x +y -5=0,解得⎩⎪⎨⎪⎧ x =1y =4,∴直线2x -y +2=0与直线x +y -5=0的交点为P (1,4),∴反射光线在经过点B (3,5)和点P (1,4)的直线上,其直线方程为y -4=4-51-3(x -1),整理得x -2y +7=0. 6. 已知直线x +2y =2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若动点P (a ,b )在线段AB 上,则ab 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 12解析 由题意知A (2,0),B (0,1),所以线段AB 的方程用截距式表示为x 2+y =1,x ∈[0,2],又动点P (a ,b )在线段AB 上,所以a 2+b =1,a ∈[0,2],又a 2+b ≥2ab 2, 所以1≥2ab 2,解得0≤ab ≤12,当且仅当a 2=b =12, 即P ⎝ ⎛⎭⎪⎫1,12时,ab 取得最大值12. 三、解答题7. (13分)如图,函数f (x )=x +2x 的定义域为(0,+∞).设点P是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 分别作直线y =x 和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1)证明:|PM |·|PN |为定值;(2)O 为坐标原点,求四边形OMPN 面积的最小值.(1)证明 设P ⎝ ⎛⎭⎪⎫x 0,x 0+2x 0 (x 0>0).则|PN |=x 0,|PM |=⎪⎪⎪⎪⎪⎪2x 02=1x 0,因此|PM |·|PN |=1. (2)解 直线PM 的方程为y -x 0-2x 0=-(x -x 0),即y =-x +2x 0+2x 0.解方程组得⎩⎪⎨⎪⎧ y =x ,y =-x +2x 0+2x 0,x =y =x 0+22x 0, S 四边形OMPN =S △NPO +S △OPM=12|PN ||ON |+12|PM ||OM |=12x 0⎝ ⎛⎭⎪⎫x 0+2x 0+22x 0⎝ ⎛⎭⎪⎫x 0+12x 0=2+12⎝ ⎛⎭⎪⎫x 20+1x 20≥1+2,当且仅当x 0=1x 0,即x 0=1时等号成立,因此四边形OMPN 的最小值为1+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3 空间的平行关系导学目标: 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平行关系.自主梳理1.直线a和平面α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与________统称直线在平面外.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1)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____________,则称直线和平面平行.(2)判定定理:a⊄α,b⊂α,且a∥b⇒________;(3)其他判定方法:α∥β,a⊂α⇒________.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α,a⊂β,α∩β=l⇒________.4.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5.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1)定义:两个平面没有________,称这两个平面平行;(2)判定定理:a⊂β,b⊂β,a∩b=P,a∥α,b∥α⇒β∥α;(3)推论:a∩b=P,a,b⊂α,a′∩b′=P′,a′,b′⊂β,a∥a′,b∥b′⇒________.6.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a⊂α⇒________;α∥β,γ∩α=a,γ∩β=b⇒________.7.与垂直相关的平行的判定:(1)a⊥α,b⊥α⇒________;(2)a⊥α,a⊥β⇒________.自我检测1.(2011·湖南四县调研)平面α∥平面β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B.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C.存在两条平行直线a,b,a⊂α,a∥β,b⊂β,b∥αD.存在两条异面直线a,b,a⊂α,b⊂β,a∥β,b∥α2.(2011·烟台模拟)一条直线l上有相异三个点A、B、C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那么直线l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A.l∥αB.l⊥αC.l与α相交但不垂直D.l∥α或l⊂α3.下列各命题中: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③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必和另一个相交;④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不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A.1 B.2 C.3 D.44.经过平面外的两点作该平面的平行平面,可以作( )A.0个B.1个C.0个或1个D.1个或2个5.(2011·南京模拟)在四面体ABCD中,M、N分别是△ACD、△BCD的重心,则四面体的四个面中与MN平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线面平行的判定例1已知有公共边AB的两个全等的矩形ABCD和ABEF不在同一平面内,P、Q分别是对角线AE、BD上的点,且AP=DQ.求证:PQ∥平面CBE.变式迁移1 (2011·长沙调研)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PAD.探究点二面面平行的判定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P分别是C1C、B1C1、C1D1的中点,求证:平面MNP∥平面A1BD.变式迁移2 已知P为△ABC所在平面外一点,G1、G2、G3分别是△PAB、△PCB、△PAC 的重心.(1)求证:平面G1G2G3∥平面ABC;(2)求S△G1G2G3∶S△ABC.探究点三平行中的探索性问题例3 (2011·惠州月考)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CD∥AB,AD⊥AB,AD =DC =12AB ,BC⊥PC.(1)求证:PA⊥BC;(2)试在线段PB 上找一点M ,使CM∥平面PAD ,并说明理由.变式迁移3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P 是DD 1的中点,设Q 是CC 1上的点,问:当点Q 在什么位置时,平面D 1BQ∥平面PAO?转化与化归思想综合应用例 (12分)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如图所示,其中M 、N 分别是AB 、SC 的中点,P 是SD 上的一动点.(1)求证:BP⊥AC;(2)当点P 落在什么位置时,AP∥平面SMC? (3)求三棱锥B —NMC 的体积.多角度审题 第(1)问的关键是根据三视图得到SD⊥平面ABCD ,第(2)问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可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猜想P 是SD 的中点,二是从结论“AP 平行于平面SMC”出发找P 满足的条件.【答题模板】(1)证明 连接BD ,∵ABCD 为正方形, ∴BD⊥AC,又SD⊥底面ABCD ,∴SD⊥AC,∵BD∩SD=D ,∴AC⊥平面SDB ,∵BP ⊂平面SDB , ∴AC⊥BP,即BP⊥AC.[4分](2)解 取SD 的中点P ,连接PN ,AP ,MN.则PN∥DC 且PN =12DC.[6分]∵底面ABCD 为正方形,∴AM∥DC 且AM =12DC ,∴四边形AMNP 为平行四边形,∴AP∥MN.又AP ⊄平面SMC ,MN ⊂平面SMC ,∴AP∥平面SMC.[8分](3)解 V B —NMC =V N —MBC =13S △MBC ·12SD =13·12·BC·MB·12SD =16×1×12×12×2=112.[12分]【突破思维障碍】1.本题综合考查三视图、体积计算及线面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首先要根据三视图想象直观图,尤其是其中的平行、垂直及长度关系,第(1)问的关键是根据三视图得到SD⊥平面ABCD ,第(2)问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开放型问题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这类题目.结合空间平行关系,利用平行的性质,设计开放型试题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一个动向.2.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之间的转化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重要判定方法:(1)定义法;(2)判定定理;(3)面与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重要判定方法:(1)定义法;(2)判定定理;(3)利用结论:a⊥α,a⊥β⇒α∥β.3.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间的相互转化:(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2011·开封月考)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①直线l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l∥α;②若直线a在平面α外,则a∥α;③若直线a∥b,直线b⊂α,则a∥α;④若直线a∥b,b⊂α,那么直线a就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A.1 B.2 C.3 D.42.已知直线a、b、c和平面m,则直线a∥直线b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 )A.a⊥m且b⊥m B.a∥m且b∥mC.a∥c且b∥c D.a,b与m所成的角相等3.在空间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a∥α,b∥a,则b∥αB.若a∥α,b∥α,a⊂β,b⊂β,则β∥αC.若α∥β,b∥α,则b∥βD.若α∥β,a⊂α,则a∥β4.设l1、l2是两条直线,α、β是两个平面,A为一点,有下列四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①若l1⊂α,l2∩α=A,则l1与l2必为异面直线;②若l1∥α,l2∥l1,则l2∥α;③若l1⊂α,l2⊂β,l1∥β,l2∥α,则α∥β;④若α⊥β,l1⊂α,则l1⊥β.A.0 B.1 C.2 D.35.若直线a,b为异面直线,则分别经过直线a,b的平面中,相互平行的有( )A.1对B.2对C.无数对D.1或2对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6.(2011·秦皇岛月考)下列四个正方体图形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P 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AB∥面MNP的图形的序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7.(2011·大连模拟)过三棱柱ABC—A1B1C1的任意两条棱的中点作直线,其中与平面ABB1A1平行的有______条.8.如图所示,ABCD —A 1B 1C 1D 1是棱长为a 的正方体,M ,N 分别是下底面的棱A 1B 1,B 1C 1的中点,P 是上底面的棱AD 上的一点,AP =a3,过P ,M ,N 的平面交上底面于PQ ,Q 在CD 上,则PQ =________.三、解答题(共38分) 9.(12分)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M 、N 分别是BC 和A 1B 1的中点. 求证:MN∥平面AA 1C 1C.10.(12分)(2010·湖南改编)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棱DD 1的中点.在棱C 1D 1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B 1F∥平面A 1BE ?证明你的结论.11.(14分)(2011·济宁模拟)如图,四边形ABCD 为矩形,D A⊥平面ABE ,AE =EB =BC =2,BF⊥平面ACE ,且点F 在CE 上.(1)求证:AE⊥BE;(2)求三棱锥D —AEC 的体积;(3)设点M 在线段AB 上,且满足AM =2MB ,试在线段CE 上确定一点N ,使得MN∥平面DAE.学案43 空间的平行关系自主梳理 1.平行 相交 在平面内 平行 相交 2.(1)公共点 (2)a ∥α (3)a ∥β 3.a ∥l 4.平行 相交 5.(1)公共点(3)α∥β 6.a ∥β a ∥b 7.(1)a ∥b (2)α∥β 自我检测1.D 2.D 3.A 4.C 5.面ABC 和面ABD 课堂活动区例1 解题导引 证明线面平行问题一般可考虑证线线平行或证面面平行,要充分利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相互转化.证明如图所示,作PM ∥AB 交BE 于M ,作QN ∥AB 交BC 于N ,连接MN . ∵矩形ABCD 和矩形ABEF 全等且有公共边AB ,∴AE =BD . 又∵AP =DQ ,∴PE =QB , 又∵PM ∥AB ∥QN ,∴PM AB =EP EA ,QN DC =BQ BD ,∴PM AB =QNDC.∴PM 綊QN ,∴四边形PQNM 为平行四边形, ∴PQ ∥MN又MN ⊂平面BCE ,PQ ⊄平面BCE , ∴PQ ∥平面BCE .变式迁移1 证明 取PD 中点F ,连接AF 、NF 、NM . ∵M 、N 分别为AB 、PC 的中点,∴NF 綊12CD ,AM 綊12CD ,∴AM 綊NF .∴四边形AMNF 为平行四边形,∴MN ∥AF . 又AF ⊂平面PAD ,MN ⊄平面PAD , ∴MN ∥平面PAD .例2 解题导引 面面平行的常用判断方法有:(1)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2)利用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关键是利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相互转化.证明 方法一如图所示,连接B 1D 1、B 1C .∵P 、N 分别是D 1C 1、B 1C 1的中点, ∴PN ∥B 1D 1. 又B 1D 1∥BD , ∴PN ∥BD .又PN ⊄面A 1BD , ∴PN ∥平面A 1BD .同理MN ∥平面A 1BD .又PN ∩MN =N , ∴平面MNP ∥平面A 1BD . 方法二如图所示,连接AC 1、AC . ∵ABCD —A 1B 1C 1D 1为正方体, ∴AC ⊥BD .又CC 1⊥面ABCD , BD ⊂面ABCD ,∴CC 1⊥BD ,∴BD ⊥面ACC 1, 又∵AC 1⊂面ACC 1,∴AC 1⊥BD . 同理可证AC 1⊥A 1B , ∴AC 1⊥平面A 1BD .同理可证AC 1⊥平面PMN , ∴平面PMN ∥平面A 1BD . 变式迁移2(1)证明 如图所示,连接PG 1、PG 2、PG 3并延长分别与边AB 、BC 、AC 交于点D 、E 、F ,连接DE 、EF 、FD ,则有PG 1∶PD =2∶3,PG 2∶PE =2∶3,∴G 1G 2∥DE .又G 1G 2不在平面ABC 内,DE 在平面ABC 内, ∴G 1G 2∥平面ABC . 同理G 2G 3∥平面ABC . 又因为G 1G 2∩G 2G 3=G 2, ∴平面G 1G 2G 3∥平面ABC .(2)解 由(1)知PG 1PD =PG 2PE =23,∴G 1G 2=23DE .又DE =12AC ,∴G 1G 2=13AC .同理G 2G 3=13AB ,G 1G 3=13BC .∴△G 1G 2G 3∽△CAB ,其相似比为1∶3, ∴S △G 1G 2G 3∶S △ABC =1∶9.例3 解题导引 近几年探索性问题在高考中时有出现,解答此类问题时先以特殊位置尝试探究,找到符合要求的点后再给出严格证明.(1)证明 连接AC ,过点C 作CE ⊥AB ,垂足为E . 在四边形ABCD 中,AD ⊥AB ,CD ∥AB ,AD =DC , ∴四边形ADCE 为正方形. ∴∠ACD =∠ACE =45°.∵AE =CD =12AB ,∴BE =AE =CE .∴∠BCE =45°.∴∠ACB =∠ACE +∠BCE =45°+45°=90°. ∴AC ⊥BC .又∵BC ⊥PC ,AC ⊂平面PAC ,PC ⊂平面PAC ,AC ∩PC =C , ∴BC ⊥平面PAC .∵PA ⊂平面PAC ,∴PA ⊥BC . (2)解 当M 为PB 的中点时,CM ∥平面PAD .取AP 的中点F ,连接CM ,FM ,DF .则FM 綊12AB .∵CD ∥AB ,CD =12AB ,∴FM 綊CD .∴四边形CDFM 为平行四边形.∴CM ∥DF . ∵DF ⊂平面PAD ,CM ⊄平面PAD , ∴CM ∥平面PAD .变式迁移3 解 当Q 为CC 1的中点时,平面D 1BQ ∥平面PAO . ∵Q 为CC 1的中点,P 为DD 1的中点,∴QB ∥PA . ∵P 、O 为DD 1、DB 的中点, ∴D 1B ∥PO .又PO ∩PA =P ,D 1B ∩QB =B ,D 1B ∥平面PAO ,QB ∥平面PAO , ∴平面D 1BQ ∥平面PAO .课后练习区1.A [①、②、③错,④对.]2.D [注意命题之间的相互推出关系;易知选项D 中,若两直线平行,则其与m 所成的角相等,反之却不一定成立,故a 、b 与m 所成的角相等是两直线平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D [A 不正确,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条件知缺少条件b ⊄α;B 不正确,由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因a 、b 未必相交,而可能为两条平行直线,则α、β未必平行;C 不正确,因有可能b ⊂β;D 正确,由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知正确.]4.A [①错,l 1⊂α,l 2∩α=A ,l 1与l 2可能相交. ②错,l 2有可能在平面α内. ③错,α有可能与β相交.④错,l 1有可能与平面β相交或平行或在平面内.] 5.A[如图,a ,b 为异面直线,过b 上一点作a ′∥a ,直线a ′,b 确定一个平面β,过a 上一点作b ′∥b ,b 与b ′确定一个平面α,则α∥β.因为α,β是惟一的,所以相互平行的平面仅有一对.]6.①③解析 ①∵面AB ∥面MNP ,∴AB ∥面MNP ,②过N 作AB 的平行线交于底面正方形的中心O , NO ⊄面MNP ,∴AB 与面MNP 不平行. ③易知AB ∥MP , ∴AB ∥面MNP ;④过点P 作PC ∥AB , ∵PC ⊄面MNP ,∴AB 与面MNP 不平行. 7.6解析 如图,EF ∥E 1F 1∥AB , EE 1∥FF 1∥BB 1,F 1E ∥A 1D , E 1F ∥B 1D ,∴EF 、E 1F 1、EE 1、FF 1、F 1E 、E 1F 都平行于平面ABB 1A 1,共6条. 8.223a解析如图所示,连接AC ,易知MN ∥平面ABCD , 又∵PQ 为平面ABCD 与平面MNQP 的交线,∴MN ∥PQ .又∵MN ∥AC ,∴PQ ∥AC ,又∵AP =a3, ∴DP AD =DQ CD =PQ AC =23,∴PQ =23AC =223a . 9.证明 设A 1C 1中点为F ,连接NF ,FC ,∵N 为A 1B 1中点, ∴NF ∥B 1C 1,且NF =12B 1C 1,又由棱柱性质知B 1C 1綊BC ,(4分)又M 是BC 的中点,∴NF 綊MC ,∴四边形NFCM 为平行四边形.∴MN ∥CF ,(8分)又CF ⊂平面AA 1C 1C ,MN ⊄平面AA 1C 1C ,∴MN ∥平面AA 1C 1C .(12分)10.解 在棱C 1D 1上存在点F ,使B 1F ∥平面A 1BE .证明如下:如图所示,分别取C 1D 1和CD 的中点F ,G ,连接B 1F ,EG ,BG ,CD 1,FG .因为A 1D 1∥B 1C 1∥BC ,且A 1D 1=BC ,所以四边形A 1BCD 1是平行四边形,因此D 1C ∥A 1B .又E ,G 分别为D 1D ,CD 的中点,所以EG ∥D 1C ,从而EG ∥A 1B .这说明A 1,B ,G ,E 四点共面,所以BG ⊂平面A 1BE .(6分)因为四边形C 1CDD 1与B 1BCC 1都是正方形,F ,G 分别为C 1D 1和CD 的中点,所以FG ∥C 1C ∥B 1B ,且FG =C 1C =B 1B ,因此四边形B 1BGF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 1F ∥BG .而B 1F ⊄平面A 1BE ,BG ⊂平面A 1BE ,故B 1F ∥平面A 1BE .(12分)11.(1)证明 由AD ⊥平面ABE 及AD ∥BC ,得BC ⊥平面ABE ,BC ⊥AE ,(1分)而BF ⊥平面ACE ,所以BF ⊥AE ,(2分)又BC ∩BF =B ,所以AE ⊥平面BCE ,又BE ⊂平面BCE ,故AE ⊥BE .(4分)(2)解 在△ABE 中,过点E 作EH ⊥AB 于点H ,则EH ⊥平面ACD .由已知及(1)得EH =12AB =2,S △ADC =2 2. (6分)故V D —AEC =V E —ADC =13×22×2=43.(8分)(3)解 在△ABE 中,过点M 作MG ∥AE 交BE 于点G ,在△BEC 中过点G 作GN ∥BC 交EC 于点N ,连接MN ,则由CN CE =BG BE =MB AB =13,得CN =13CE .由MG ∥AE ,AE ⊂平面ADE ,MG ⊄平面ADE ,则MG ∥平面ADE .(10分)再由GN ∥BC ,BC ∥AD ,AD ⊂平面ADE ,GN ⊄平面ADE ,得GN ∥平面ADE ,所以平面MGN ∥平面ADE .又MN ⊂平面MGN ,则MN ∥平面ADE .(12分)故当点N 为线段CE 上靠近点C 的一个三等分点时,MN ∥平面ADE .(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