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 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
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
(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学会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2.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
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播放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二、新授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解词: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
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将相和》课教案
《将相和》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将相和》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分析。
4.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答案,讲解错误之处。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了解将相和的含义。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2篇)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将相和》是一篇描写古代将领和相国之间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将领和相国的争论和矛盾展开,通过智慧解决了争端。
2.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查阅课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2.3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掌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运用。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小学语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20《将相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20《将相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会写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美好的品质。
4、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虽然课文篇幅较长,但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不过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比较笼统。
因年代久远,内在关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因此教学前课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想象,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短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它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
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有关古典文学书籍。
2、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中得精品,今天让我们大家带着对古典文学的敬仰之情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一起去“走进中国古典文学”出示课件
2【讲授】二)、细读导语,明确目标
二)、细读导语,明确目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2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探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课文的朗读和表演活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
学生能够分析和表达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和实践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意义和象征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行课文分析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实践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活动。
3.2 教学手段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表达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4.2 教学活动朗读活动: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培养朗读能力和语感。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
学生表演和表达: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表演中的表现。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设计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将相和》故事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廉颇与蔺相如的图像,引导学生猜测他们的身份。
简要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廉颇与蔺相如的图像,让学生猜测他们的身份。
学生分享他们对廉颇和蔺相如的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背景,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故事讲述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培养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讲述《将相和》故事,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和情感的传达。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
2.3 教学活动: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将相和》故事,注意情感的传达。
学生听故事,注意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冲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扮演体验和对角色的理解。
第四章:故事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中人物行为的看法和评价。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中人物行为的看法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他们的反思和收获。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他们的反思和收获。
教师给予反馈,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能改的品质,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提问: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有许多英雄豪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就有两位著名的人物,大家猜猜他们是谁?(引出蔺相如和廉颇)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重点讲解“璧”“渑”“蔺”“廉”等生字。
思考:课文围绕蔺相如和廉颇讲了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学习“完璧归赵”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答应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是怎样与秦王斗智斗勇的?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他的机智勇敢。
分角色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紧张的气氛。
学习“渑池之会”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的尊严的?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重点分析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他的不畏强权。
学习“负荆请罪”轻声读课文,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将相和》公开课精品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3)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友谊、宽容待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相和》。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故事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4.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相和》。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词语游戏,巩固学习效果。
4. 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5.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文朗读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相和》。
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优质教案精选
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将相和》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廉颇和蔺相如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解到两位历史人物高尚品质,以及他们为国家利益作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生词、生僻字,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忠诚、诚信、勇敢品质。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历史背景和人物品质。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词、生僻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廉颇和蔺相如故事梗概,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词、生僻字,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和蔺相如品质,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讲解。
(1)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代表什品质?(2)课文中“将相和”是什意思?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廉颇和蔺相如故事,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将相和》2. 主要内容:(1)廉颇:忠诚、勇敢(2)蔺相如:智慧、诚信(3)将相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词、生僻字。
(2)思考廉颇和蔺相如品质,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感受。
2. 答案:(1)见课本注释。
(2)学生自由发挥,合理表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将相和》,使学生解到历史人物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历史故事,解廉颇和蔺相如其他事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廉颇和蔺相如品质,使学生明白这些品质对个人和国家重要性。
冀教语文五上《20将相和》[刘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1、能用小标题概括出文章讲的三个故事。
2、通过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初步学会通过关注最吸引人的情节的方法来讲历史故事,认识人物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到的方法,深化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4、通过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学习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5、通过学习课文初步掌握讲故事、品语言、树形象这个学习历史故事的方法。
2学情分析做为五年级学生学生,对阅读历史故事有很大兴趣。
学习过一些历史故事,但是缺乏学习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初步学会通过关注最吸引人的情节的方法来讲历史故事,并在学习渑池会的时候进行实践,进而树立人物形象,深化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难点:通过关注最吸引人的情节来讲故事,品语言的方法学习历史故事,进而树立人物形象。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能用小标题概括出文章讲的三个故事。
2、通过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初步学会通过关注最吸引人的情节的方法来讲历史故事,认识人物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到的方法,深化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4、通过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学习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5、通过学习初步掌握讲故事、品语言、树形象这个学习历史故事的方法。
4.1.2学时重点通过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初步学会通过关注最吸引人的情节的方法来讲历史故事,并在学习渑池会的时候进行实践,进而树立人物形象,深化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4.1.3学时难点通过关注最吸引人的情节来讲故事,品语言的方法学习历史故事,进而树立人物形象。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历史故事,走进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
(教师板书课题)(指题目)分别是什么意思?(生:“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指的是和好)活动2【讲授】一、字词认读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学五年级《将相和》优质教案
小学五年级《将相和》优质教案«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区分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物归原主〞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1、学和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进程:一、提醒课题,引发兴味。
1、板书课题,让同窗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先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看法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描画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物归原主——璧,现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物归原主〞指把和氏璧完整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如今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逃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竞赛。
推托——推让不干。
抵御——抵御,抵抗。
哑口无言——理由充沛,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艺,身手。
望风而逃——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上去的。
望风披靡——描画弱小无比,每战必胜。
望风而逃,望风披靡这两个成语多指擅长打仗。
负荆请罪——负。
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下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抱歉。
心心相印——协,合。
勾搭分歧,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引见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物归原主〞、〝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物归原主〞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称号,有一段不伟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贡献给了楚厉王。
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6《将相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3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
正确读写“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运用读、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写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3.抓住蔺相如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两遍,然后出示多媒体课件:题目中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是什么意思(和好)2.由“和”可以推想他们以前可能“不和”,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抓住题目中的“和”字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记录所需的时间。
说说你读懂的内容。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召集大臣商议解决称赞商量允诺典礼胆怯示弱拒绝职位得罪同心协力无价之宝出示课件2: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3:(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4:第一个故事(第1—9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第10—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第15—17自然段):负荆请罪。
4.出示课件5: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故事)设计意图: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三、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
将相和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方法与过程: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同学们,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处于纷乱的年代。
当时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想统一中国。
不断向其他六个国家进攻。
赵国是个相对弱的国家,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
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有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