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指儿童在中小学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特征。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道德和学业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知觉和注意力:中小学生的知觉和注意力逐渐发展,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和注意到周围的事物,但仍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1.2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中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量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1.3 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情感发展:2.1 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中小学生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更清晰的认知,自尊心逐渐形成,但也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2.2 情绪管理和表达:中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2.3 情感交流和友谊:中小学生开始与同伴建立更深入的情感联系,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形成真正的友谊。

三、社交发展:3.1 合作和竞争:中小学生逐渐学会在合作和竞争中与他人相处,能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处理竞争带来的压力。

3.2 角色认同和群体意识:中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能够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形成自己的群体意识。

3.3 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社交技巧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道德发展:4.1 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中小学生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善恶、公平与不公平,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道德判断。

4.2 道德情感和责任感: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形成,能够感受到道德行为的快乐和愧疚,同时也逐渐产生责任感。

4.3 道德行为和道德决策:中小学生开始尝试进行一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简单的道德决策。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特点: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

341-1924) 2作用。

3)4、任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况进行新的教学,也称“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该刺激,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展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是皮亚杰用于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景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ation)。

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通过适应达到一种平衡。

2、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随着个体的发展,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一、认知发展特点1. 知觉和注意力发展:小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更准确地辨别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

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变得更加集中,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某个任务。

2. 思维方式转变:小学生逐渐从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类,开始发展出一定的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 记忆力提升:小学生的记忆力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记住和回忆学习内容。

他们开始能够运用记忆策略,如重复、归类等,来帮助记忆。

二、情感发展特点1. 自我意识增强:小学生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能够评价自己的表现和能力。

2. 情绪体验多样化:小学生的情绪表达逐渐丰富多样,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

他们的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3. 同伴关系重要性增加:小学生开始更加重视与同伴的交往,他们渴望被认可和接受。

同伴关系对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起着重要作用。

三、社会发展特点1. 角色认同转变:小学生逐渐开始认同并接受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角色。

他们开始形成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同。

2. 遵守规则能力增强: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逐渐形成自律和自控的能力。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3. 合作意识培养:小学生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够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他们开始学会分享、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四、道德发展特点1. 道德观念形成:小学生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善恶、公正与不公正。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2. 道德判断能力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升,能够根据情境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决策。

他们开始学会权衡利弊,选择正确的行为。

3. 道德责任感增强: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逐渐增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开始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以上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些特点,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会有所不同,家长和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道德和身体发展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知觉和注意力:小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外界事物,并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1.2 记忆和思维:小学生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记住学习内容,并开始进行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

1.3 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量,善于摹仿和创作。

二、情感发展2.1 自我认同:小学生开始明确自己的身份,逐渐形成自我认同感,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2.2 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挫折和压力。

2.3 同理心和情感表达:小学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社交发展3.1 同伴关系:小学生开始与同龄人建立起密切的友谊关系,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2 社会规范:小学生逐渐接受和理解社会规范,懂得遵守规则和礼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沟通技巧:小学生开始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并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四、道德发展4.1 道德观念:小学生开始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善恶和公正不公,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4.2 道德判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发展,能够分辨对错和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4.3 道德行为:小学生开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积极参预公益活动。

五、身体发展5.1 生长发育:小学生的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身高和体重稳步增长,运动能力和协调性逐渐提高。

5.2 运动需求:小学生对于运动的需求增加,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5.3 身体意识:小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学会照应自己的身体,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当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特点有其独特性。

如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特点,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点。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例如,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抽象思维。

身体发展也遵循一定规律:首尾方向:人的头部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躯干和四肢;大小方向: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肌肉的发展。

(3)不平衡性心理发展速度不同,从发展到成熟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如人的神经系统发展较早,三四岁时脑重量已经达到成熟时的80%,9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此外,人的心理机能有一定的关键期: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个体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到了小学5年级开始发育,而有的同学可能到初二才开始发育。

(4)差异性不同个体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如有的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擅长逻辑运算,有人长于言辞。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心理发展观,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就各不相同。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1. 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所导致的。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
2. 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能力都会发生变化。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需要教育者和家长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支持。

3. 整体性和综合性: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整体。

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4. 可塑性和可发展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改变和提升。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使其逐渐达到更高的水平。

5. 个体主动性和社会性:学生在心理发展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主动参与自身的心理发展,通过积极的
学习和实践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同时,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自我成长需求 冲 突 社会环境限制 发展危机 调 适 失败→停 滞→负向人格 成功→危机化解→正向人格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要使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有保障,让儿 童的期望得以实现,通过哺乳和照顾实现。 对未来的影响: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就可 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就成为不信任 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 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 唐朝诗人 王勃6岁写文章, 9岁读《汉书》, 13岁写《滕王阁 序》。留下“落 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的名句。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 是不可改变的,但不同个体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1、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1896-1934)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由 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 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 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 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自上而下 (头尾)法则即抬头—>翻身—>坐—>爬—>站—> 行走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在6-12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学习和自我意识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1.1 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小学生逐渐具备了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抽象概念。

1.2 注意力和记忆力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延长持续时间,并且记忆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3 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小学生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事物。

二、情感发展特点:2.1 情绪稳定性增加:小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

2.3 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小学生开始意识到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更加愿意与同龄人交往和合作。

3.2 规则和道德意识的形成:他们开始理解和遵守规则,对道德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3.3 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四、学习发展特点:4.1 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4.2 学习策略的形成: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记忆。

4.3 学习动机的变化: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从外在奖励转向内在兴趣和自我实现。

五、自我意识发展特点:5.1 自我评价的能力: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且逐渐形成自我价值观。

5.2 身份认同的建立: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5.3 自信心的培养:小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对他们未来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五个主要特点,分别是: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交发展、道德发展和自我发展。

一、认知发展:1.1 知觉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事物。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量,解决简单的问题。

1.2 知识和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喜欢主动探索和发现,对于知识的渴望促使他们积极参预学习活动。

1.3 记忆力的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并且能够通过记忆将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情感发展:2.1 自我认同的形成: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意识,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并且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

2.2 情绪的表达和调节:小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增强,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学会了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

2.3 同理心的培养:小学生开始逐渐培养同理心,他们能够关注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主动匡助他人。

三、社交发展:3.1 同伴关系的建立:小学生开始与同龄人建立更密切的社交关系,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并且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3.2 社交技巧的提升:小学生的社交技巧逐渐提升,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并且学会了一些解决冲突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3.3 团队合作的培养:小学生开始逐渐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学会了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四、道德发展:4.1 价值观念的形成: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他们能够区分对错,并且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

4.2 道德意识的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渐提高,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并且学会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

4.3 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小学生开始逐渐培养道德责任感,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且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6至12岁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经历了从幼儿到儿童的转变,他们开始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认知发展1.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小学生开始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2. 知识获取的扩展:小学生开始接触各种学科知识,能够通过学习和观察来积累新的知识。

3. 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小学生能够独立思量和解决问题,开始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发展1. 自我认知的形成:小学生开始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能够描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2. 情绪管理的提升:小学生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适应各种情绪变化。

3. 同伴关系的建立:小学生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学会分享和合作。

四、社会发展1. 角色认同的形成:小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并逐渐形成对这些角色的认同。

2. 群体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群体的一员,学会尊重和合作。

3. 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小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开始培养责任感。

五、道德发展1. 遵守规则的意识:小学生开始明白社会的规则和道德标准,能够遵守和理解这些规则。

2. 道德判断的能力: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

3. 道德行为的实践:小学生能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预公益活动。

六、教育指导1. 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教育者和家长要关注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匡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态度。

3.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和团队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教育和模范的示范,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一、概述小学生是指年龄在6-12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

二、认知发展特点1. 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小学生开始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

2. 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生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并开始运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

3. 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对新知识和学习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4. 记忆力的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逐渐增强,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三、情感发展特点1. 自我意识的增强: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能够辨别自己和他人的差异。

2. 情绪表达的多样化:小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用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的稳定性:小学生的情感开始趋于稳定,但仍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4. 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表现出同情心和关心他人的行为。

四、社交发展特点1. 同伴关系的建立:小学生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喜欢与他人一起顽耍和分享。

2. 团体意识的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团体意识,能够在团队中合作、协调和分享。

3. 社交技巧的提升:小学生学会了一些社交技巧,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4. 规则意识的形成:小学生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能够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行为。

五、行为发展特点1. 自主性的增强:小学生逐渐具备自主行为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动。

2. 动作协调性的提高:小学生的动作协调性逐渐提高,能够进行更复杂的运动和手工活动。

3. 坚持性的培养:小学生开始培养坚持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克服难点和挫折。

4. 自我评价的能力: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六、总结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涉及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6-12岁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他们经历着从幼儿期到儿童期的转变,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机遇。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的成长。

二、认知发展1. 思维方式的转变:小学生逐渐从感性思维转向逻辑思维,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2. 记忆力的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逐渐增强,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3. 注意力的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

三、情感发展1. 自我意识的增强: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个体差异,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特长有更多的评价和认知。

2. 情绪的多样性:小学生的情绪更加复杂多变,既有喜怒哀乐,也有羞涩、自卑等情绪。

3. 动机和目标的形成:小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四、社交发展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小学生对同伴的关注度增加,开始建立更为稳定的友谊关系。

2. 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也开始有了竞争的意识。

3. 社会规范的认知:小学生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五、行为发展1. 自理能力的提高: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更多的生活自理任务,如穿衣、洗漱等。

2. 动作协调性的增强: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动作协调性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体育运动。

3. 规则意识的形成:小学生开始理解和遵守规则,能够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范。

六、教育引导1. 提供适当的挑战:小学生需要适度的挑战和刺激,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2.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小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 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引导小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沟通,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总结: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

他们在这一阶段经历着认知方式的转变,情感的多样性,社交关系的建立以及行为能力的提高。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身心的快速成长和认知能力的逐渐提升。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一、情感发展特点:1.1 情感的波动性: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往往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情绪波动,如兴奋、愤怒、焦虑等。

1.2 自我意识的增强: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

1.3 情感需求的多样性:中小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多样化,既需要家庭的关爱和支持,也需要同伴的友谊和认同感。

二、认知发展特点:2.1 抽象思维的逐渐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

2.2 逻辑推理的初步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中进行推理和判断。

2.3 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增强,他们开始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对于成就感的追求也逐渐显现。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小学生对于同伴关系的需求增强,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友谊,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满足彼此的社交需求。

3.2 角色认同的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社会角色有更明确的认识,他们会参预到各种社交活动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

3.3 自我独立性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追求自我独立,他们希翼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和决策,同时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支持。

四、道德发展特点:4.1 道德观念的建立: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对错和善恶,开始意识到遵守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

4.2 道德判断的逐渐成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成熟,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并做出相应的道德选择。

4.3 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培养起对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感,愿意为他人付出和做出贡献。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儿童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开始于出生,大约持续到12
岁左右。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
能力等都发展迅速。

儿童的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他们在学习上需
要有趣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儿童
也需要学习如何与其他人交流和合作,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通常从约10岁开始,直到18
岁左右。

这个阶段是个体个性形成和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生面临
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包括青春期的生理成熟、性别角色认同、
自我身份建构等。

青春期的学生应该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做决策、解决问
题和解决冲突。

在这个阶段,学生也需要提高对自己的情感管理和自尊心,并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成人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从大约18岁开始,直到成年。

这个阶段学生进入大学或开始工作,面临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他们需
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并处理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阶段,学生
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

学生应该学
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就。

总之,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和动态的过程。

学生在各个阶
段都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体成就。

2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2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2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学生在智力、情感、意志、道德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以下是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学生在思维、记忆、注意力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推理的过程。

在早期的认知发展阶段,学生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知识,逐渐发展出操作思维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掌握抽象思维,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是指学生在情感认识、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的情感发展受到自身特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学生从幼儿时期的依赖和亲情需求,逐渐发展出对友情、爱情等复杂情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在情感发展中也面临各种情绪和情感困扰,如焦虑、抑郁等。

三、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意志发展是指学生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的意志发展与其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密切相关。

学生在意志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目标、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意志发展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密切相关。

四、学生的道德发展学生的道德发展是指学生在道德思维、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的道德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环境的影响。

学生初期的道德发展主要依赖外部规范,逐渐发展出自我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道德发展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个人行为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学生在社会交往、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其身份认同、自我概念以及人际关系等紧密相关。

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是在青春期的环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在快速发展,不断适应和适应新的变化。

1. 身体变化:中学生身体开始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特征,例如身高增长、体重增加、声音变低等。

这些变化常常引起中学生的不安和自卑感。

2. 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形象和个性产生更多的关注。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他们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并且重视自己的社交地位。

3. 情感的波动:中学生的情绪常常波动不定,时而快乐,时而沮丧。

他们可能在一天内经历很多不同的情感状态。

这些情感变化常常与身体的变化和学校环境中的压力有关。

4. 对未来的思考:中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例如他们的职业选择、大学申请和个人目标等。

他们渴望取得成功,并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社交需求增加:中学生对朋友和同伴的重视程度增加。

他们希望在同龄人中获得友谊和亲密关系,并通过与他人交流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经验和需求。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他们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多样而复杂的,它与学生的年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我将从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详细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

一、认知方面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方面表现为: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逻辑性逐渐增强,思维能力逐渐成熟。

学生在认知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逐渐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如数字、符号等。

2. 形象思维向符号思维的转变:学生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依赖于符号语言的思维方式,能够进行符号思维和逻辑推理。

3. 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逐渐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二、情感方面学生心理发展的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的多变性、情感的丰富性和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的多样性: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频繁,常常由于外界刺激或内在需求而产生情绪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2. 情感的丰富性: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起来,能够体验到更多不同的情感,如爱、恨、喜、悲等。

3. 情感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逐渐稳定,情绪反应也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

三、社会方面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方面表现为:社交能力的提高、自我认同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学生在社会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2. 自我认同的形成:学生在社会中逐渐形成自我认同,逐渐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3. 人际关系的建立:学生开始主动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四、道德方面学生心理发展的道德方面表现为: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知因素:智力、知识基础、学习策略
• 智力的准备是指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的 发展。 • 知识基础的准备与新学习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
新的学习往往以学生内部的知识、经验的储备为
基础。
• 学习策略准备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
径。
非智力因素:情趣和社会性的准备
• 情趣的准备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拥有稳定的情 绪和兴趣,是否对学习抱积极的态度。 • 社会性准备指在社会交往需要的水平和社会交往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开篇案例】
• 1、“印刻现象”(劳伦茨)
• 早期的某种经验对以后的行为具有重大的而且是长期不
能改变的影响。 • 2、关键期(最佳期、敏感期) • 某种行为的习得有一个相对的最适宜的时期。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
写出了一篇简短的科学报告,发表在纳沙特尔自然历
史杂志 ,之后成为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助手。 • 1915年, 19岁的皮亚杰获得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 的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 1918年,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件
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
位。
的技能,决定了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
请你想一想、说一说
• 如何看待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 系? • 究竟该等到处于准备状态才让
儿童学习,还是应在准备状态
前通过学习让儿童达到准备状
态?
(二)关于关键期
• 关键期(最佳期、敏感期):某种行为的习得有 一个相对的最适宜的时期。
儿童发展的主要关键期
• 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 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 。
• 主要著作:
•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
童的道德判断》、《发生认识论原理》、《智力心理 学》。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思维的萌芽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
循环反应:扔东西、捉迷藏; 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客体永久性。
该阶段认识发展的特点是,认识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
维果斯基
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 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
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就是“最近发展
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育方案:支架式教学
• “支架”又可以理解为根据儿童的需要为他
一个5岁的幼儿同成人之间仅相差一步,而一个 新生儿和一个5岁的幼儿之间却有天壤之别。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 人的脑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其中70-80%是在三岁以前
形成的。
• 人生早期对智力发展有决定性作用,早期教育具有特别 重要的意义。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在历史上有杰出成 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有80%以上是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 的。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 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例:三山实验
B
实验者从A、B、C、D 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 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 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 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 到的是哪张照片。
A D
C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的逻辑思维 •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 面积的守恒。 特点: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获得了守恒);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推理。
• 3~4岁左右是幼儿初级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的关键期;
• 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6~8岁学习外语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 • • • • • • • • • •
7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幼儿多路思维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操作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8岁左右的幼儿自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自我控制与坚持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阅读能力和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开始形成的 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欣赏艺术和美感心态形成萌芽的关键期。 9岁左右是儿童初级哲学思维产生的关键期。 9~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1、2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小学3、4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 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
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
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 1、命题之间的关系 • 2、假设—演绎推理 • 3、抽象逻辑思维
• 4、可逆与补偿
• 5、思维的灵活性
二、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
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
B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与B一样大小
A B
B球变了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抽象逻辑思维 •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
•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 • 2.5~3岁是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 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也是独立性关键期; • 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
• 3~5岁是幼儿音乐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成功的早期教育
• 卡尔威特的教育:小威特8、9岁时会自
如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
英语、希腊语6种语言,并通晓动物学、 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9岁时,他考上莱比锡大学。1914年, 未满16岁的他因其数学论文而被授予博
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平和特点。
•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 维度。
• 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 横向: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包括六个方面: 生理机能、智力、知识基础、学习策略、情趣、社会性
物质基础
认知因素 非智力因素
生理机能:物质基础
皮亚杰其人
• 皮亚杰, 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
纳沙特尔,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学者之
一。 • 西方学者公认他是与巴甫洛夫和弗洛伊 德齐名的当代心理学三大巨人之一。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彼特 · 布莱安特说过: “没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将是微不足道的”。
• 11岁时,皮亚杰仔细观察了一只患白化病的麻雀,并
皮亚杰曾这样描述过他9个半月的女儿:我将一块橡皮放 在了她的面前的地上,当她想抓橡皮时,我用手盖用了橡 皮,结果她立马就不去抓那个橡皮了,就好像这个橡皮不 存在一样。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或形象思维 特点: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三座山实验) ;
4、以表象思维为主。
•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1—3岁
• 书面语言发展的适宜时期:4—5岁
• 智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以前 • 个性发展的关键期:3岁、6—7岁、11—12岁
【案例一】
狼孩卡玛拉的经历 1920年,约8岁的卡玛拉被人从狼窝里发现后,开始接受 恢复“人性”的训练和教育。两年后她才学会站立,6年
后才会像人一样行走;4年内学会6个单词,7年才学会45
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
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 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 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
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
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 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 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 1、连续性和阶段性 • 年龄特征 • 2、定向性和顺序性 • 身体:头尾律

动作:头尾律、近远律、大小律
• 思维: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 3、不平衡性 • 新生儿期(出生第一年)和青春期(13、14岁-15、16岁) 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 只有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儿童才能顺利地学会 某些动作和行为,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超越阶 段进行学习往往不能产生有用的效果。
格塞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 格赛尔找来一对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后第48周起
接受爬梯及肌肉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B则
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A的水平。 由于同卵双生子有相同的基因,格赛尔得出结论:在儿 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 的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
•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 1、乳儿期(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