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之中医内科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部器官的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其防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些笔记。

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主要依据中医的体质论、病因病机学说、脏腑经络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解释疾病的起因和病理机制,并对治疗进行指导。

1. 体质论中医内科学认为,人的体质与内脏器官密切相关,因此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质分类有多种,如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湿热型、痰湿型、血瘀型、气滞型等。

2.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内科学关注疾病的起因和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寒热湿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外因和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房劳过频等内因。

这些因素与内脏器官的关系密切,因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根源所在。

3. 脏腑经络理论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经络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经络密切相关,通过八经、十二经、十五经等经络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

脏腑经络理论反映了中医内科学的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本概念。

4.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之一。

辨证论治是根据所掌握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来推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和方法。

在具体治疗时,中医内科医生始终坚守辨证论治的原则,以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治疗方法,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诊断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

具体来说,包括:1. 望: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体形、舌质、舌苔、脉象等诊断疾病的本质。

2. 闻:通过观察患者的发音、咳嗽、呼吸等来判断病程、病情和病因。

如气息粗重、鼻声粗哑等可见肺气虚,咳嗽声重、痰声低沉等可见痰湿阻肺,喘息声高、呼吸急促等可见肺热阻肺等。

3. 问: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病情、生活习惯、家族史、饮食状况等,进而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4. 切:通过望闻问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脉象进行检查,判断病情和病因。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以经络论、脏腑论、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针灸、汤药、推拿等多种治疗措施,对内部脏器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

如今,随着中医的蓬勃发展和国人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内科考研逐渐成为了广大医学生的热门选择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基础理论是考研中必不可少的重点。

首先,需要掌握中医脏腑学、经络学以及气血津液学等基本理论,特别是五脏六腑和经络的走向、特点及其调理方法。

同时,还需要掌握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各种因素的知识,包括“六淫”、“七情”、“五劳七伤”、“痰湿”、“气滞”等,以及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内科病证中医内科学主要涉及内脏疾病的治疗,因此需要了解各种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病程变化、临床表现及其刻画和诊断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向包括内科常见病、多系统疾病、肿瘤和感染病等。

此外,还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病机分析和辩证论治方法。

三、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治疗主要以中药为主,因此,对中药的了解和掌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点。

需要掌握中药用法、药性、功效、配伍、毒性等方面的知识,并深入了解如何应用中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需要掌握的常用中药还包括麻黄、人参、黄芪、当归、陈皮等,以及方剂的制作方法和相关功效。

四、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医内科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针灸治疗可以调理气血,祛病强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泛的适应症。

需要掌握针灸操作技巧,预防针灸并发症,并熟悉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案,掌握各类针灸器械使用方法,应对临床问题。

总之,中医内科学考研需要广泛掌握基础理论、临床常见病证的诊治及治疗方法,以及针灸、中药治疗的技巧和应用。

在此基础上,考生要注重临床实践,不断积累养成优秀的中医内科医师素质,为提高解决医学难题的能力做好准备。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考研及面试需记的知识点,比较全面的中医内科精华部分,重点知识点记忆二、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三、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为中医传承做了大贡献.三、中医内科学疾病学要点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又如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的考点精华总结:
1. 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学说指出了阴阳的相互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血津液理论则涉及到体内液体和气的运行与调节。

2. 疾病分类:中医内科学将疾病分为内伤、外感和杂病三类。

内伤是由于内部
因素引起的疾病,外感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杂病则是其他不易归类的疾病。

3. 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主要依赖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

望诊是通过
观察患者的外表和精神状态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息、呼吸和声音来获取信息,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

4. 防治原则: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势利导等。

扶正祛邪指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抵抗病毒和恢复健康,辨证施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势利导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来调整治疗方案。

5. 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咳嗽、胃痛、高血压、糖尿病等。

针对这些病症,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学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docx考研中医内科学总结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考研中医内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还需要对临床实践有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2. 病因病机病因分类:外感、内伤、不内外因病机分析:正邪相争、阴阳失衡3.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舌诊与脉诊第二部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1.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哮喘2.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泄泻便秘3.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胸痹(心绞痛)水肿4. 泌尿系统疾病淋证癃闭遗精5. 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眩晕6.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消渴(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第三部分:中医内科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经典方剂的应用药物配伍与禁忌2.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针灸治疗原则3. 推拿按摩推拿手法适应症与禁忌症4. 食疗与生活调养食疗原则生活调养方法第四部分:中医内科临床实践1. 临床诊断技巧病史采集体格检查2. 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原则综合治疗方案3. 临床疗效评估疗效评估标准疗效跟踪与调整4. 临床案例分析典型病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第五部分:考研中医内科学复习策略1. 理论学习重点知识梳理难点问题解析2. 临床技能训练模拟临床操作实践技能考核3. 真题演练历年真题分析模拟考试训练4. 知识拓展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讲座5. 时间管理与心理调适制定复习计划应对考试压力结语考研中医内科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临床技能训练、真题演练以及知识拓展,考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考研做好充分准备。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诸风》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治则: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六腑皆令人咳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内伤咳嗽-1-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止咳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三、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疏散风热、清肺散邪-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溃脓期:解毒排脓-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4.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益气清四、哮证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小青龙汤、紫金丹、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睥虚证:健脾化痰-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2- 朱丹溪首创病名;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五、喘证1.实喘.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风寒闭宣肺散寒-若汗出而喘不平,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表寒里热:宣肺泄热-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痰热郁肺:清泄痰热-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浊蕴化痰降逆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 2.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益气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如兼标实、上实下虚,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 补虚” “补虚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 补虚” “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肺阴亏损:滋阴润肺-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阴虚火旺:滋阴降火-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气阴耗伤:益气养阴-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阴阳两虚:滋阴补阳--3-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3、辨咳嗽的特点
时间、节律 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外感咳嗽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痰湿、痰热咳嗽
中医考研资源
3
09 针推分享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加重——肺燥阴虚 咳声洪亮有力——实证 咳而声低气怯——虚证 性质、声音 咳声嘶哑——燥咳 咳声重浊痰多——风寒、痰湿咳嗽 咳声粗浊或嗄哑——风热、痰热咳嗽 咳声短促——肺燥阴虚 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 加重与缓解因素 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 劳累、受凉加重者——痰湿、虚寒 咳而少痰——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稀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属热 色、质、量、味 咯吐血痰——肺热、阴虚 脓血相兼——痰热瘀结成痈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咯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痰热 味甜——痰湿;味咸——肾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恶寒 表寒证 表热证 重 轻 发热 轻 重 汗 无汗 有汗或少汗 咽喉 发痒或无症状 红肿热痛 舌脉 苔薄白,脉浮紧 苔薄黄,脉浮数
2、辨体质 ┬气虚──反复感冒 ├阳虚──“老怕伤寒,少怕痨” ├阴虚──阴虚内热 └血虚──近期失血病史 二、治则 解表宣肺 ┬风寒证──辛温解表 ├风热证──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体虚外感──扶正解表 中医考研资源 1 09 针推分享
咳嗽 咳喘 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喘促 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因咳致喘,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2、不同疾病中的咳嗽
哮和喘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喘 喘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喘证则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肺胀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以胸部膨满,咳喘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色紫暗, 肢体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 咳嗽为其四大主症之一,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X 线胸部检查能确定病灶所在。 常以咳嗽咳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 呈恶液质,肺部 X 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1、辨病论治的基本原则:以阴阳调和为主,运用辩证思维和方剂治疗。

2、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托和养法,温补调理,固本培元。

3、内热与外热的界定:内热主要指肝脾阳明气血的病变,包括血热,
气热,湿热等;外热主要指病变的肌皮肤,表现为热毒、湿毒等。

二、气机学
1、气机学概述:气机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体有气
津液入脏络,进而构成中、外气机的关系。

2、气机分类:三焦、经络、腠理、筋骨、络脉等。

3、气机的作用:三焦气机主要调整内脏的活动,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经络气机主要调节内脏的活动,维持两脏相应的健康;腠理气机主要调节
体内的气机循环;筋骨气机主要调节肌肉的活动,维持关节的正常运动;
络脉气机主要调节脉血活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三、内分泌学
1、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是由腺体发出的有组织的分泌物,在血液中
传递至身体的其它器官,直接影响身体各机能的体内调节系统。

2、内分泌器官:主要是脑下垂体、垂体、胰腺、性腺、肾上腺、甲状
旁腺等。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必背重点笔记上篇总论1.西周时期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黄帝内经》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4.葛洪《肘后方》,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如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槟榔祛寸白虫,用青蒿治疗疟疾。

5.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

6.《千金要方》提出了苦参治疗痢疾。

7.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8.薛己《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春冬两季为多。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于时行病,具有较强传染病。

4、《仁斋直指方●诸风》首提感冒病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六淫、时行邪毒病位:肺、肌表(二)病机:邪犯卫表,肺卫失和。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发热等。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中医考研大纲中内

中医考研大纲中内

中医考研大纲中内中医内科学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中比1(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 肺胀与心悸、水肿。

山(11)肺痨与虚劳。

(12) 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 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 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于(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7 )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8)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9)呃逆与干呕、嗳气。

(30) 泄泻与痢疾。

(31)干霍乱与腹痛(32)腹痛与疝气、肠痈。

(33) 胃痛与真心痛。

(35) 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6)积证与聚证。

书书书书打(37) 鼓胀与水肿。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1.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
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2.中医内科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病机分为寒、热、湿、燥、风五种。

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3.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
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4.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感冒、胃炎、肠炎、肝炎、
高血压、糖尿病等。

其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5.中医内科常用中药:了解并熟悉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范围。

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6.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穴位
选择、插针方法、操作步骤等。

同时,理解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针对不同的证型进
行特定的治疗。

例如,针对湿热病证型,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针对气虚
血瘀证型,使用益气活血的中药等。

8.中医内科常用的理疗方法:包括火罐、艾灸、拔罐、刮痧等,这些
理疗方法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9.中医内科的养生保健:了解中医内科的养生学说和调养方法,如养
心法、养肺法、养脾法等。

提供给患者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指导和调养方案。

10.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需要积累一定的
临床实践经验,通过临床实践来提升自身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及其治疗。

中医内科包括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的一些常见疾病及其治疗进行总结。

一、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中医内科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养生防病两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将感染性疾病分为湿热证、风热证、寒热证、瘀火证等不同证型。

对于湿热证,可以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柏、茵陈等;对于风热证,可以使用祛风解表的药物,如薄荷、连翘、银花等;对于寒热证,可以使用温里散寒的药物,如干姜、肉桂、附子等;对于瘀火证,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川芎、桃仁等。

总之,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核心。

2. 养生防病中医认为,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式,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例如,多食用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如蒜、姜、枸杞等;注意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太大等。

二、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是由于内分泌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等。

中医内科对于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调理气血、益肾固元、祛湿燥热等方面。

1.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是导致内分泌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气血是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药物、针灸、气功等方式来调理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益肾固元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弱易导致内分泌腺功能异常。

因此,益肾固元是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重要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补肾益精的药物,如当归、枸杞子、肉桂等,来治疗内分泌疾病。

3. 祛湿燥热中医认为,湿热燥热是内分泌疾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因此,祛湿燥热是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一些祛湿燥热的药物,如黄连、苦参、黄芩等,来治疗内分泌疾病。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中医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考研时,掌握中医内科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将针对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病因病机1.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考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方面因素。

2. 需要重点掌握病因病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二、诊断方法1.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重点是望诊和切诊。

2. 考生需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三、辨证论治1.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需要根据病情表现,辨别病情的病机和证候。

2.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常见疾病1. 考生需要熟悉各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2. 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五、重点经络与腧穴1. 经络与腧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考生需要掌握各腧穴的定位、主治功能和配伍规律。

2. 需要了解经络与腧穴与内脏、疾病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经络穴位治疗疾病。

六、药物治疗1.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熟悉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

2. 需要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剂量规范,避免药物不当使用。

七、预防保健1.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考生需要了解中医预防保健的原理和方法。

2. 需要掌握中医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理等方面的知识,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涵盖了病因病机、诊断方法、辨证论治、常见疾病、经络与腧穴、药物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充分准备,顺利通过考研,成为优秀的中医内科医生。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总结版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总结版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总结版
概述
本文整理了中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的总结版。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内科疾病的
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学说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
关系,脏腑学说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 中医内科疾病通常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针灸和
中药调理等。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来确定治疗方
案,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中药,针灸是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气
血运行,中药调理则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和中药调理来改善患者的健
康状况。

发展趋势和前景
-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影响下,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医内科学的研究也在探索中医药在
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以上是对中医内科学的整理笔记的简要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
帮助。

详细内容可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中医内科学教程. 出版社,年份.
2. 王五,赵六. 中医内科学概论. 出版社,年份.。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By Givon文文根据前人总结整理中内重点复习资料一、中医内科笔记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2、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参咳嗽平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3、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喘脱回,肺脾六君肾生金。

1.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4、喘证:喘寒麻盖表麻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气虚耗生脉补,肾虚不纳肾气蛤,正虚喘脱参黑蛤。

1.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亏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痨:痨肺阴月虚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中医内科学 知识点考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 知识点考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及其相互关系、生理病理变化与诊疗原则、药物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与考点整理:一、脏腑经络理论1.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脏与五行对应: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是指没有腔隙、主要为储藏及排泄物质的器官,与五脏相互协作,配合生理活动的进行。

3.经络:经脉是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皮肤肌肉之间相互联络的通道,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通过经脉在全身循环,具有传递能量、营养、信息和调节机体功能等重要作用。

二、病理变化1.病因: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因包括外感、内伤、五志、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2.病机: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病理变化,如气滞、血瘀、水湿、湿热、燥热等。

3.证候:中医根据病变的特点,将临床表现分为中医病证,如风热、风寒、湿热、气虚等。

三、诊断1.望诊:包括面色、舌象、目色、肢体、呼吸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患者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

2.闻诊:主要是针对气味的变化,如口臭症、津液味道异常等,可以反映出脾胃、肝胆等脏腑的功能状态。

3.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综合信息,从而得出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诊断结果。

四、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祛风、散寒、条经、止痛等。

2.草药疗法:草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止咳平喘、调理气血等多种功效。

如:黄芪、当归、人参、川芎等。

以上就是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与考点整理,相信对于学习和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的人们能够有所帮助。

考研中医内科学知识梳理

考研中医内科学知识梳理

中医内科学肺系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凉燥杏苏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4)风痰: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1)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2)睥肺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五、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肝肾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
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第八篇常考名词解释
夙根上实下虚真心痛薄厥梅核气脏躁羊癫风濡泻飧泻溏泻鹜泻滞下大瘕泻肠辟逆流挽舟休息痢噤口痢脾约蛊胀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_ 提壶揭盖肾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