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语文 山水游记《后赤壁赋》课件13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赤壁赋》ppt课件
苏轼是大家, 《赤壁赋》 为奇文,具有融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 苏轼复杂深刻的情感,而这些 情感又不是阅读单篇文章即能 深度理解的,因此反复朗读, 主动查阅资料研读显得尤为重 要。
谢谢!
水月三重存天地 平生一赋冠古今 体会景情理交融的表达方式
二 任务驱动
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研习任务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与情感变 化,把握景情理融合、主客问答的表达方式。 通过合作探究与表达练习,体悟作者的丰富思 想内涵,体会苏轼在困境中的救赎方式,理解 作品表达的人生感悟与豁达情怀。
四 活动落实
水月三重存天地 平生一赋冠古今
学习活动一
入画——寻赤壁入扇图
学习活动二
题诗——选折扇题画诗
学习活动三
落款——落款印赠先贤
活动一:入画 —— 寻赤壁入扇图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课后作业
活
动
一
:
环节1:诵读赋文,探访赤壁,赏读画意
入
画
| |
如果让你选择《赤壁赋》中最主要的意象
寻
画面作为折扇的背景元素,你会选择什么?
课段
课时
课时主题
授课内容
阅读与鉴赏
(精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南北秋景美何异 ·味到深处见精神 天地大美虽无言 · 生命之惑景中明 水月三重存天地 ·赤壁一赋冠古今
《故都的秋》精读 《我与地坛》精读 《赤壁赋》精读
第四课时 赤壁已然成观止,地坛何以知死生 《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
梳理与探究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融情寓理生妙趣 ·精雕细琢绘我境
《赤壁赋》完整版 ppt课件
活动
谐亲近
(体现出来的感情)
21
第三段
客人因何而悲?尽量借用文中句子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感叹千古英雄尚如此,况我们这些有志 而无为者。
22
翻译与理解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 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 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 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 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 在哉?
12
翻译与理解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
少焉,月出于东 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
山之上,徘徊于 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 斗横牛江之,间水。光白接露天。处江乘漂面风荡是而,那行么,越浩不过瀚知茫啊道茫,将无船要边儿的飞象江向面何凌。方空;
纵一苇之所如, 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 凌万顷之茫然。 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 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 其中道理,于是才有下段的“正襟危坐” 问客:“何为其然也?”
20
朗读第一、二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来 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怎样画?
景物 人物
内 容:月、水、风、舟
色 彩:淡雅朦胧
整体效果:人与自
外貌、神态
然之间是那样和
舷而歌之。歌曰:" 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
《赤壁赋》ppt课件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
例如:“食顷,帘动”(《促织》)。
【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意思是“随即”、“不久”,副词。
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离骚》中还有“美人”意象,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 暮。”,屈原用此来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圣明的君主。
苏轼被捕下狱,受尽凌辱。最后经过多方营救,苏轼被 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 生活。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念奴 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文前 解题
“武赤壁”
在今湖北省赤壁市,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文赤壁”
在今湖北省黄冈市 因苏轼写《赤壁赋》得名,也叫东坡赤壁
7、山川相缪(liáo) 8、舳舻千里(zhú lú)9、酾酒( shī)
10、横槊(shuò) 11、渔樵(qiáo) 12、扁舟(pian )
13、匏樽(páo) 14、蜉蝣(fú yóu ) 15、无尽藏(zàng)
16、枕藉(jiè)
初读体会 关注情感变化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例如:“寻病终”(桃花源记》);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1.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绘月夜游赤壁时的优美风光和舒畅心情。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8课《赤壁赋》ppt课件
来乐 问 ?到 题 悲二 变: 化文 是章 否第 太二 突段 兀作 ?者 悲的 从感 何情 从
第三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 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 德之困于周郎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缪—缭 盘绕 于:表被动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西、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东 •安在: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东:动词,向东进 破、下:动词,攻占 •正:使……正;整理 此非……乎:这难道不是……吗?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何为:为何,为什么(宾语前置) •固:本来(固一世之雄也: “也”为标志的判断 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托遗响于悲风 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 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 的流水无穷无尽。 遗响:余音
字词注音 窈窕 冯虚御风 嫠妇 舳舻 横槊赋诗 枕藉 匏尊
壬戌之秋 桂棹 愀然 酾酒 杯盘狼藉 蜉蝣 挟飞仙以遨游
整体感知
一 (1) 二 (2~3) 三 (4) 四(5) 月下泛舟 吊古伤今 物我无尽 开怀畅饮 乐 悲 乐 乐
文章的感情基调
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的所见所闻,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 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 的悲凉,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何羡:羡慕什么(宾语前置) 盈虚:盈,满。虚,缺
高中语文苏东坡《后赤壁赋》PPT课件
断岸:绝壁,陡峭的悬崖 乃: 于是,就 摄:提起 上:名作动,上岸 履:名作动,登上 披: 分开 踞: 蹲坐 危: 高 盖: 语气词 划然:刀突然破物的声音 反:通“返”,返回 听: 听凭
乎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相当介词“于”
第三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用一个字概括。
悲(予亦悄然而悲)
儒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轻有为,威武的仪表, 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 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
《念奴娇·赤壁怀古》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寒蝉:秋后的蝉活不了多久,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 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 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③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 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 消息等意义。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 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 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 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 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 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 子不时之须。”
孤怀苦闷、虚无缥缈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全册优质课件【完整版】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 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 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求:寻求、探究。
其用不足称也。”
足称:值得称赞。
用:才用,才能。
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
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能不值得称赞。”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
所以:……的原因,……的道理。
是:这样。
乃:副词,却
以:而,连词,表修饰。
就:本义靠近,引申为追求、发扬。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 探究舜成为圣人的原因,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个人, 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 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些与舜相似之处。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 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3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八之大有家物:”“言
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韩只讲愈形、式柳不宗重元
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欧阳修、苏 洵 苏 轼、苏 辙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王中安解石放、出曾来,巩奠
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第一段段意
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赤壁赋》课件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悟,苏轼有了哪些悟?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水月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人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取与不取: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 月”
———旷达乐观
通过泛游赤壁时 主客之辩,反映了 作者由故作旷达到 陷于苦闷,又由苦 闷到解脱的思想过 程,表现了作者虽 身处逆境却仍然旷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赤 宋壁
苏
轼赋
·
苏轼:字
号
。
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家、
书画家,其词开 一派,著有
《
》、《
》。
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豪放、 《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儒家和佛老思想。
•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反对新 法,请求外调出京,后屡遭贬 官。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元 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 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漫 游,写下了《赤壁赋》。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为何而乐? 观景而乐
• •
( 景
白
清
美露风
) 朦 胧
横 江
徐 来
迷 离 、
, 水
, 水
羽光波
化 登
接
不
仙天兴
何英 况雄 吾业 辈绩 渔今 樵安 者在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书序《张中丞传后叙》
文意理解6
•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却会做这样的事吗?
•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垢远。 发议论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别坚守雎阳城的一方, 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 个来诽谤许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 其病者;
•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 凭借着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乓,抗击着日益增多的 百万敌人,掩护着江淮大地,禁止了敌人的攻势,
•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文意理解11
•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在那时,弃城逃跑、贪图活命的人,不是一两个
文意理解12
•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 谓双庙者。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节度幕府任职,经常来往于两 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两位英雄。 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用,任职。 道:经过,来往。
•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 也,
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他们说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要求救兵,
文意理解2
•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许远虽才能好像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 巡, 职位本来就在张巡之上,
•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 名。 可他却把指挥的权利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 丝毫不怀疑和猜疑,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建 立了功劳,保全了名节。
•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 兰进明看。
文意理解15
•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在座的人都很吃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 泪。
16.1 《赤壁赋》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这是一副名联,刻在湖北省黄冈市东 坡赤壁山门两侧。要注意此赤壁非古战场 赤壁之战中的赤壁。“客”指遭贬谪的迁 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 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 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 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
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以宽解对方。
感情变为喜悦。
思考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 人生感悟的?概括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子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 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 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 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 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四)内容梳理: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饮酒和歌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怨、慕、泣、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来助兴,此情此景,将 辞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香草象征着诗人高
“美人”直接理解成美女也是可以的。
《赤壁赋》课件完美版.ppt
其所止;飘飘乎
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 “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
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 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翻译与理解
二写这乐时极悲,来酒。喝先得写十歌分声欢,畅,
于是饮酒乐甚 , 我后敲写着箫船声边;唱歌起中歌的来“,美歌人词”
翻译与理解 既望:十六日;既,已经。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壬戌之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
七月既望,苏 子与客泛舟游
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 兴:起,同风雨兴焉。
于赤壁之下。 属:zhǔ,通“嘱”, 劝酒。
清风徐来,水 歌:朗诵。
波不兴。举酒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
苏 轼 书 法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二、简介 赋赋是介体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
一 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 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 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 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 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 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 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 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 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 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
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 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 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 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山水游记 优秀
后赤壁赋本课话题——人生况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人生在世,总会有遇到一些不如意,总会有一些困难和挫折,坚强的人能以自己的毅力战胜它,豁达的人能以自己的心胸化解它,还有些人能在自然界中清风明月中消融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谢芳丽她在花样年华里遭遇严重车祸,四肢仅剩右臂。
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众多的生活坎坷,她始终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拼搏与友爱:先后创办文印店、水晶淘宝等多个实体店,靠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赢得“水晶公主”的美誉;坚持用阳光的心态参加爱心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唤醒一大批迷途者,催生一大批奋进者。
她先后获江苏省自强自立模范、江苏省“最美家庭”、连云港市“感动港城十大先进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网络人物等荣誉。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杜牧2.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于谦3.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清)金缨4.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
——(科威特女作家、记者)穆尼尔·纳素夫[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黄泥之坂.( ) 松江之鲈.( ) 踞.虎豹( ) 攀栖鹘.( ) 俯冯.夷( ) 玄裳缟.衣( ) 戛.然长鸣( ) 羽衣翩跹.( ) 畴.昔之夜( ) 【答案】 bǎn lú jù hú pín ɡ ɡǎo jiá xiān chóu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既⎩⎪⎨⎪⎧霜露既.降(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肴核既.尽(《赤壁赋》)( ) (2)归⎩⎪⎨⎪⎧ 将归.于临皋( )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 (3)顾⎩⎪⎨⎪⎧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顾.安所得酒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 (4)于⎩⎪⎨⎪⎧ 将归于.临皋( )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答案】 (1)副词,已经/动词,尽,完/形容词,不久/副词,全 (2)动词,回去/动词,旧时指女子出嫁 (3)动词,看/动词,回头看/连词,只是,但是/副词,反而,难道/动词,看望,拜访/动词,顾惜,眷恋 (4)介词,到/介词,在/介词,对/介词,自,从/介词,由于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横江东.来( )________ (2)行歌..相答( )________ (3)掠予舟而西.也( )________ (4)羽衣..翩跹( )________ (5)履.巉岩( )________(6)顾而乐.之()________(7)山高月小.()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从东面(2)名词活用为动词吟唱(3)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飞(4)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羽衣(5)名词活用为动词踏,攀(6)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赤壁赋》优秀课件PPT
壁 宋
苏
轼赋
·
作者介绍
苏轼: 北宋 朝 文学家、 书画 家。
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他多才多艺,在诗(苏、黄)、词(苏、
辛)、文(唐宋八大家)、书画(与苏、黄、米、蔡 并称为“宋四家”)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
背景介绍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 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 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 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 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 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 )。托遗响(余音,指箫声 )于悲风。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此,这里指水 ) 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而卒(到底)莫消长( 消减和增长)也 盖将( 假如,如果)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竟,竟然 )不能以一 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 间物各有主苟(如果)非吾之所有虽( 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 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 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 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 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 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 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 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 粟米那样渺小。
《赤壁赋》PPT课件30张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 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摈弃碌碌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 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有,从中得到乐趣。
5.讨论: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 是阿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
【提示】观点一: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率真。他的屡遭贬 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 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青年时 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 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 贬越远。
【提示】举 属 诵 歌 纵 凌
③诗人的感觉如何: 【提示】“浩浩乎”“飘飘乎 ”与友人相聚、泛舟江 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内心舒畅飘逸、 超然物外、飘飘欲仙,心中十分喜悦。
2.①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由乐到悲
②它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箫声
③作者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提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以及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 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 象、真切。
伤时之情,甚为悲伤。明确客之
了文章的经典。
三悲: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
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
想现实矛盾生悲。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 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 历史人物,是写景;再由“而今安 在哉”的问句,揭示人生短促之 “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 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是抒情。
课堂归纳
赤壁赋
月夜泛舟 饮酒赋诗
凭吊古人 由乐转悲
苏子答客 感悟人生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四 第12课 钴鉧潭西小丘记(自读课)
天天
铺枕席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以兹丘之胜 . (2)形容词作动词 烈 火而焚之 .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农夫渔父过而陋 之 .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当湍而浚者为鱼梁。(“……者……”表判断)
美好景色
燃烈火
认为……鄙陋
(2)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无标志判断句) (3)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代词“是” 直接表判断“这是”) 2.状语后置句 (1)若牛马之饮于溪。(正常语序应为“于溪饮”) (2)若熊罴之登于山。(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登”) 3.定语后置句 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之”定语后置的 标志)
闻或专凭虚构而写的山水苑林辞赋,也区别于代作的某些台阁 名胜记。山水游记与以台阁名胜为记的主要区别是:台阁名胜 记事性较强,而且是刻石的;而一般山水游记则以专心描绘山 川自然景物为内容,主要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 感受,而且山水游记是不刻石的。唐代游记重在借山水寄托自 己的情怀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像柳宗元的《钴 潭西小丘记》 ;而 宋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常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充满理性色彩, 在这方面,王安石和苏轼的作品最为突出。
第 12 课
钴 潭西小丘记(自读课)
走近作者 柳宗元(见《桐叶封弟辩》)
相关背景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出任礼部员外郎,成为王叔文领导的 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积极协助王叔文推行新政。但是,新政的 实施,严重触犯了官僚藩镇和宦官的利益,革新仅仅进行了几个 月,便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而告终。随后,柳宗元被贬为远 州司马, 这是柳宗元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第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 柳宗元的贬所在永州零陵,位于湖南和广西交界处。在唐代,那 还是一个十分荒凉的所在。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他经常寻幽访 胜,徜徉于山水之间,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足迹所到,游历所见, 汇诸笔端,写成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第三篇。
高中语文【】《赤壁赋》公开课件
道家元素2·羽化登仙
昆虫脱壳飞走,比如蝉蜕
道家传说人修炼成仙 后,会摆脱肉体,灵魂飞 仙。如《西游记》在大雷 音寺前过河,唐僧摆脱了 肉体
三、醉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 “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赤壁赋
苏轼
苏轼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 为“苏东坡”。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人,美食家,豪放 派词人代表。中国文 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 一。
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
苏 1057年与曾巩及弟苏辙中 轼 同榜进士。
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至 黄州
59岁,被贬往惠州
62岁,被贬往儋州
65岁,遇赦北归
客的道家思想:因为人生短暂,功业无 用,所以要及时行乐
苏子什么思想?
——虽然人生短 暂,但是……
四、悟月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 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夫: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斯:这曾。:斯竟是,陋简室直,,惟还吾德:馨“;以后君之览力者~,不亦能将损有魁感父于之斯文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 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 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 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 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 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 尺;山高月小,水 落石出。曾日月之 几何,而江山不可 复识矣。予乃摄衣 而上,履巉岩,披 蒙茸,踞虎豹,登 虬龙,攀栖鹘之危 巢,俯冯夷之幽宫。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 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 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 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 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 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 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 起衣襟上山,踏着险峻的山岩, 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 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 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高处, 下望水神动,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予亦悄 然而悲,肃然而恐, 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 流,听其所止而休 焉。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 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 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 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 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 不由得心生忧伤,感到震惊 和恐惧,寒意顿生,觉得这 里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 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 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第一段: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 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 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 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 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 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 看了这些,我们心中舒畅,于是一面 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走一面唱(吟诗),相互酬答。 过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 了一会儿,我叹气地说:“有客人却 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 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 夜何!”客曰:“今者薄暮, 晚风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 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 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 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 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 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 时之须。” 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这儿有一 斗酒,保藏了很久,是为您临时的需 要而准备的。”
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 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佳肴美酒
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所见的 冬景,扼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
• 复:再次。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 游”。 • 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 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 少日子。 • 摄衣:提起衣襟。 上:上岸。 履:踏。 披:拨 开。 • 踞:蹲。 虎豹、虬龙:名词作状语,象虎豹,象虬 龙。 • 栖:宿息。危巢:高高的鸟巢。幽宫:深宫。盖:连词 • 从:跟随。 悄然:忧伤。 肃然:正肃恐惧。 凛乎: 恐惧之感。 • 反:同“返”,返回。 放:放任。 中流:江中心。 • 听:听凭,任凭。 止、休:停泊,停留。
后赤壁赋
苏 轼
朗读前两段,小组讨论, 疏通文意。
注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 法以及特殊句式
是岁:这一年。 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 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将:准备。 归:回。 从:跟随。 既:已经。 尽:全,都。 仰:抬头。顾:环顾。 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 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 薄:迫近。 顾:可是。 安所:从哪里。 谋:商量。 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 介词“于”的作用。 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 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 )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 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 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 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 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 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 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 壁怀古》等。
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 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探究第一、二段
(1)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 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那么乐从何来呢? ①景美 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
1、这一段起笔交代了游赤壁的_____、______、_______。 2、段中描写了_________ 一带的______(填上季节时 间)之景,突出了周围景色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