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散文复习

合集下载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指导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指导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指导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指导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是简单的叙事,接着有了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如《左传》,后来有了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再往后才是山水游记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指导,欢迎阅读!山水游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散文,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体制短小、描写简单的小散文,到晋代成熟的山水游记,再到唐宋更宽阔、更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山水记游散文,其影响所及直至明清不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选了三篇山水游记散文,它们分别是《兰亭集序》《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都是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样的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何阅读呢?首先是利用多样化的诵读,感受散文的语言,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具体有如下诵读方式:1、素读(初读),以求读准主要注意通假字、多音字、破读字的字音。

如:《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会”是多音字,读kuài。

《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是通假字,本字是“凭”,要读píng;“举酒属客”中的“属”是通假字,本字是“嘱”,读zhǔ;“驾一叶扁舟”中“扁”中多音字,读piān;“少焉”中的“少”是多音字,读shǎo。

《游褒禅山记》中的“禅”是多音字,读chán;“无物以相之”中的“相”是个多音字,读xiàng。

又如“今言‘华’ (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中两个“华”的读音。

2、译读,理解内容译读要有语境意识,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还要注意夯实文言文基础,如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句式等。

理解内容既要注意段落理解,更要注重整体把握。

如三篇散文,我们要有如下整体把握:《兰亭集序》:兰亭盛况(叙述、描写)——“死生亦大”(抒情、议论)——作序目的乐——痛——悲——感叙事,突出“乐”;抒情,突出“叹”;拓展,突出“感”。

专题三:文言文:山水游记类

专题三:文言文:山水游记类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第二讲山水游记类【考点解读】《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考查从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来看,山水游记仍是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游记类文言文分类:记事描景抒情类言志类说理类游记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基础)议论、抒情(升华)【精华提炼】1.规律:题型: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

考点:实词、虚词、句式、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断句和文言文句子翻译等几个方面。

2.方法技巧:筛选—概括—比较—揣摩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最后,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人生哲理。

【考点突破】《小石潭记》【2016 东城一模】二、从下面两组题目中任选一...组.,按要求完成相应文言材料下的第7-10题。

(共10分)【第一组】选段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人教版语文中考游记类散文阅读复习

人教版语文中考游记类散文阅读复习

人教版语文中考游记类散文阅读复习导言本文档是对人教版语文中考游记类散文的复指南。

针对中考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题型和考点,我们将提供相关策略和技巧来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理解和答题能力。

游记类散文特点游记类散文是一种旨在讲述作者游览旅行经历的文体。

它通常以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细节描写各个景点,展示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在中考中,对于游记类散文的阅读理解,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文章结构游记类散文通常有明确的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部分可能描述作者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主体部分则详细叙述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结尾部分则总结作者的感想和体会。

2. 地点和景点介绍游记类散文中会提到作者游览的地点和景点,这些地点和景点的介绍对于理解整个文章的情节和意义至关重要。

我们要学会从关键词和描述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信息。

3. 作者的感受和思考游记类散文强调作者的感受和思考,通过作者的言语和行为可以理解作者对旅行经历的态度和理解。

要善于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景点的评价,从中找到答题的线索。

复策略针对游记类散文的复,我们建议采取以下策略和技巧:1. 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在复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如主旨大意、细节理解、推理判断和观点态度等。

针对这些考点,可以通过多做相关练题来提高答题技巧和理解能力。

2. 多读经典篇目多读一些经典的游记类散文篇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游记类散文,如《红楼梦游记》、《世界游记》等,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

3. 制定复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复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

可以按照章节进行复,结合相关题进行巩固,同时做好笔记和总结,以加深记忆。

结语通过对人教版语文中考游记类散文的复,我们可以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

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以上策略和技巧,有计划地进行复,取得好成绩。

*注意: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具体以教材为准。

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

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

兰亭集序
一、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有四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一(1、2)记叙兰亭盛况; 二(3)抒发人生感慨; 三(4记叙这次 兰亭聚会的盛况的。可以让学生按照要求, 找出对应的语句,理解本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
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由此悟出的 情理之美;
二、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文 言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等
《赤壁赋》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 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 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 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 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 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 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 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 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5)转折过渡
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人”悲的原因是什么?
(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
为悲伤。 (2)“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 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 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 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 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 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兰亭集序

山水游记散文复习与整理

山水游记散文复习与整理

山水游记散文复习与整理第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复习与整理山水游记散文整理与探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学会欣赏不同作品中优美的环境描写,感知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欣赏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感。

知识储备:1、关于“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者再现①.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

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②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而失败。

被贬,到邓州,后又作过杭州、青州太守。

死后,谥号“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③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教。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刊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篁()冽()坻()缀()翕()怆()邃()佁()谪.守()淫.雨霏霏.()()岸芷汀..兰()()樯.倾楫.摧()()浩浩汤汤..()阴风怒号.()2、积累文言词语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以卷石底以出()之览物之情()嘱予作文以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全石以为底()乃记之而去()3、重点句子翻译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水游记散文复习教案初稿

山水游记散文复习教案初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山水游记散文复习教案单元教学目标:一、反复诵读,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体会山水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三、“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

课堂教学目标:一、围绕单元目标,针对每一课重点知识回顾。

二、品味体会山水游记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三、巩固单元目标,完成达标检测。

教学重难点:一、引导学生体会山水记游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二、启发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发展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有独特的情怀,并因此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我们今天就来系统化复习一下第六单元中有关山水游记的散文。

PPT展示单元学习目标和课堂学习目标。

二、针对每一课知识回顾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归纳每篇教材中的重难点。

教师以此确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口。

2、PPT展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中引领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环节启发学生求同存异,尝试发现古代诗文中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1、联系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知人论世,发现“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1)用名家评论引领。

山水游记的三要素:一、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具体真实的描绘。

二、有游踪的记叙。

三、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或寄寓作者对秀丽山河的赞美,或抒发作者个人的感受情思,或借山水发表议论。

出自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2)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游记散文:以记游为基础,以叙述描写见长,兼有议论(但一定是以叙述描写为基础),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

四、单元达标检测PPT展示课堂教学资料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知识点测试卷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知识点测试卷

第三单元测试卷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

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

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

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

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

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

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

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

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

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

古代山水题材散文复习原创

古代山水题材散文复习原创
内容:交代小石潭的地理位置, 石潭的形态及潭水的特征。 作用:潭水清冽是全文的总起
总结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 可能交代概况,或是地理位置、周围环境、 规模大小,总体风貌,或是景物命名由来, 或是游览的原因。 作用: 与后文的写景、抒情、议论相关
《游褒禅山记》第一段交代的内容及
作用
内容:交代褒禅山和华阳洞得 名的由来及华山应读“花山” 的音误。 作用:是后文得出深思慎取的 依据
《石钟山记》第一段交代的内容及作 用 内容:叙述郦道元和李渤对石 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作者提 出质疑。 作用:是后文夜游石钟山的原 因
《小石潭记 》第一段交代的内容及 作用
古代山水题材散文 专题复习
韩萍
以《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体写景记游, 文中寄情于景, 结尾议论说理。
山水散文常见的题型
概括第一段内容,鉴赏写景句,分析本文 的写作特色,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前赤壁赋》第一段交代的内容及 作用 内容:交代游览时间地点人物。 写泛舟饮酒赋诗,赏月夜美景 使人超脱世俗。 作用:后文的联想与感悟皆源 自水与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程单:古文阅读——山水游记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程单:古文阅读——山水游记

2021南通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程单第十一讲古文阅读——山水游记【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体会写景记游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发展探究性阅读能力。

【前置学习】一、回顾旧知:1.思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景色什么特点,可见作者心情如何?2.思考:“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其中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为人称道,读读品品,发挥想象,说说好在哪里?二、复习已经学过的山水游记散文,总结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三、下载阅读下列相关山水游记或阅读《山水有清音(闲雅小品丛书)》:1. 南朝江淹《报袁淑明书》2.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3. 北宋欧阳修《丰乐亭记》4. 明代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5. 明末清初张岱《闰中秋》要求:1.查阅资料,借助注解,疏通字词解释,准确了解文章内容;2.划出写景句,选择角度赏析品读,感受景色的特点;3.划出议论抒情句,初步感知作者的所思所感。

【导学过程】一、观山看水,品读景美。

1. 回顾旧知:(1)思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景色什么特点,可见作者心情如何?(2)思考:“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其中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为人称道,读读品品,发挥想象,说说好在哪里?2.小试牛刀:报袁淑明书南朝江淹方今仲秋风飞,平原彯①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②,忧心辞矣③。

独念贤明早世④,英华殂落⑤,仆⑥亦何人,以堪长久!一旦松柏被⑦地,坟垄刺天,何时复能衔杯酒者乎?忽忽若狂,愿足下自爱。

第三单元 山水游记 2

第三单元 山水游记 2

第三单元山水游记(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时常为论者所忽略。

书会才人加工整理或者创作的杂剧,其作者究竟是哪些才人?数个作者合写的一本杂剧,何以有异同之辨?“正本”“次本”“旦本”“末本”的作者如何辨析?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其实,元杂剧是“万人糕”,是多层宝塔,不管塔顶是谁耸立,都并非仅只今之所见署名的某一作者。

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承续,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

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

南渡之后,教坊废臵,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端平年间,临安等地书会纷纷涌现,这本为书生聚读之所,显系民间书塾。

其中书生,亦参与市民文艺活动,渐成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才人也为勾栏瓦舍演出的杂剧、讲史、唱赚、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脚本,故有杂剧剧本得以流传。

于是,下层文人和书会艺人也就成为杂剧作者的主体。

至元代科举的长期停滞,迫使不少文人学士投身书会。

《录鬼簿》所记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录鬼簿续编》所记70多位曲家,大半为书会才人。

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坚实基础。

由此可知,元杂剧的作者有变化流动而并非固定为某一作者的特点。

再者,古代诗文,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一人之手,数人联句之诗仅是酬和之作中的特例。

而元杂剧中,数人合作一剧者,并非罕见。

鲍吉甫、汪勉之合写《曹娥泣江》,范冰壶、施君美、黄德润、沈珙之合编《鹔鹴裘》,都是有案可稽的。

如果说,这种数人合作一剧,主要反映出元代杂剧作者彼此协作的一面,那么,同一题材的杂剧,常有不同作家署名的多个剧本,则主要显示出元代作者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

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次本”。

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山水游记篇复习(一)《记承天寺夜游》《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山水游记篇复习(一)《记承天寺夜游》《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新人教版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阙:夏水襄陵襄:
沿溯阻绝溯属引凄异属
2.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解释重点词语记承天寺夜游1忛无不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忝民共同一起只是交错纵横原来是窗户冲刷接连丌断有时即使真实在随着青白色比得过飞奔癿马凭依通啭到平息经营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
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
课题
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用的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对世俗的鄙弃,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隐约流露出隐逸的思想。
4、飞漱
5、属引凄异属引:
6、或王命急宣或: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8、良多趣味良: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俱:
2、从流飘荡从: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10.三峡主题归纳《三峡》是一篇古代游记散文,通过对三峡的地貌和四季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文学常识1.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2.水经注:郦道元所撰的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文笔绚丽。

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合称"四大名注"。

文言现象1.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古今异义①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②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3.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②绝沿溯阻绝.(动词,阻断/隔断)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哀转久绝.(动词,消失)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时朝.发白帝(在早上)②空谷..传响(在空旷的山谷中)(2)动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3)形容词作名词:①则素湍.绿潭(急流)②回清.倒影(清波)(4)名词作动词:每至晴初霜.旦(下霜)5.文言句式(1)判断句:不以疾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有时朝发白帝(省略介词"于")(3)倒装句:有时朝发白帝(正常语序应为"有时朝白帝发")拓展与三峡有关的诗句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散文复习

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散文复习

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散文复习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散文复习复习目标:一、掌握重点虚实词用法,含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语义转变等专业知识。

二、掌握文本中的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

三、熟练掌握名句背默。

复习过程:检查落实知识点精彩回顾:(一)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茂林修竹3、又有清流激湍4、列坐其次5、信可乐也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7、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8、当其欣于所遇9、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0、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11、不能喻之于怀。

1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3、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14、举酒属客1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6、击空明兮溯流光1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9、侣鱼虾而友麋鹿20、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1、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2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23、唐浮图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2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5、独其为文尤可识26、盖音谬也27、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28、则其至又加少矣29、火尚足以明也30、则或咎其欲出者,3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2、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二)特殊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3、凌万顷之茫然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客有吹洞箫者6、何为其然也?7、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而今安在哉?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0、列坐其次11、死生亦大矣。

1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3、而又何羡乎?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5、唐浮图始舍于其址16、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8、有碑仆道(三)名句背默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4、舞幽壑之蛟,泣孤舟之嫠妇、5、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散文复习
复习目标:
一、掌握重点虚实词用
法,含义,通假字,一
词多义,词类活用,古
今语义转变等专业知
识。

二、掌握文本中的特殊
句式,重点句子翻译。

三、熟练掌握名句背默。

复习过程:检查落实
知识点精彩回顾:(一)
1、群贤毕
至,少长
咸集。

2、茂林修

3、又有清
流激湍4、列坐其

5、信可乐

6、或取诸
怀抱,悟
言一室之
内。

7、虽趣舍
万殊,静
躁不同8、当其欣
于所遇9、古人云
“死生亦
大矣”10、每览昔
人兴感之
由,若合
一契。

11、不能喻
之于怀。

12、固知一
死生为虚
诞,齐彭
殇为妄
作。

13、亦将有
感于斯
文。

《兰亭集序》
14、举酒属

15、纵一苇
之所如,
凌万顷之
茫然16、击空明
兮溯流光17、舞幽壑
之潜蛟,
泣孤舟之
嫠妇
18、固一世
之雄也,
而今安在
哉?19、侣鱼虾
而友麋鹿20、盈虚者
如彼,而
卒莫消长
也。

21、耳得之
而为声,
目遇之而
成色。

22、而吾与
子之所共

《赤壁赋》
23、唐浮图
始舍于其
址,而卒
葬之
24、以其乃
华山之阳
名之也25、独其为
文尤可识26、盖音谬

27、有怠而
欲出者,
曰:不出,
火且尽。

28、则其至
又加少矣29、火尚足
以明也30、则或咎
其欲出
者,31、至于幽
暗昏惑而
无物以相

32、于人为
可讥,而
在己为有

33、后世之
谬其传而
莫能名
者,何可
胜道也
哉?《游
褒禅山
记》(二)
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

2、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

3、凌万顷之茫然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

5、客有吹洞箫者
6、何为其然也?
7、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
郎者乎?
8、而今安在哉?
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0、列坐其次
11、死生亦大矣。

1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渚之上。

13、而又何羡乎?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15、唐浮图始舍于其址
16、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1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8、有碑仆道
(三)
名句背默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之章
4、舞幽壑之蛟,泣孤舟
之嫠妇、
5、寄蜉游于天地,渺沧
海之一粟
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
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
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