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看中西思维方式的相异性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隐喻是一种表达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或类比,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和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因此隐喻的翻译也会存在差异。

首先,中西方文化的比喻方式不同。

在中文中,常使用四字成语、典故等比喻方式,而在西方语言中,常使用具象化的比喻方式。

因此,当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比喻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其次,中西方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有差异。

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喜庆、热情等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危险、警告等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注意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差异,避免翻译错误。

最后,隐喻的翻译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

隐喻所传达的意义往往是通过上下文来体现的,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在翻译时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结合上下文来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1/ 1。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本文以“爱情隐喻”和“死亡隐喻”为例,探讨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普遍性以及从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旨在使教师们重视英语语言教学中的隐喻教学。

隐喻文化差异语言教学一、引言隐喻普遍存在,对隐喻的研究也源远流长。

在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对隐喻性质及功能的阐释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

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

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方式。

同时,隐喻与文化研究、隐喻的语篇作用以及专业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都是现代隐喻学研究的目标。

二、隐喻与文化若要真正理解隐喻与文化的构成关系,首先应该探讨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

它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存储在语义中,而且很可能作为语义的一部分存储在心理词典中。

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应被看成是一种认知网络,它超越个人的大脑,进入文化的范畴中。

其原因有二:第一,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涉及文化经验的一些方面,其中有些是同体验经历相联系的;第二,隐喻的公共文化表征具有某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它减轻了人们日常思维和语言使用的负担,表明隐喻思维和语言的一些重要部分既是内化了的心理现实,也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

它与文化具有互动关系,同时又将某些成分反馈到文化中去。

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加入WTO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经济与技术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文化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20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传统的抱死守旧和全盘西化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文化影响的机制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些研究中,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文化影响的崭新思路。

一、思维方式研究的心理学背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韦伯(Weber)和许琅光(Hsu)为代表的一批关注中西差异的文化学者,因为受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中社会文化学派的观念的影响,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着这个国家中人的国民性。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而西方的文化强调冲突与进取,所以中国人的人格取向是中庸式的,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西方人的人格是进取式的,注重追求个人的成就。

韦伯等人的观点启发了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垂安蒂斯(Triandis),他提出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指出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内团体的和谐,关注内团体的目标,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它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价值,关注个体的尊严和自我发展。

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吸引着文化心理学家的目光,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之后,人们才发现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去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依然处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

要想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就必须从人的内在假设上加以分析,而思维方式作为人们处理信息和理解社会事物时的一种元认知特性,就是这样一种内在假设。

文化心理学把思维方式作为理解文化差异的内在假设,和他们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有关。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一)饮食文化差异1.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

寓形于外,寓味于内;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气氛和谐、浓烈、热情,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1.从建筑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

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1.思维方式不同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

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

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及其思维差异

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及其思维差异

人 们对 主 客 观 世 界认 识 的不 断深 化 以及 各语 言 社 团文化 的不 断 演 变 , 们 在 用 语 言 思 考 所 感 知 的 人 物 质世 界 和精 神 世 界 时 , 原 先 的互 不 相 关 的 不 从 同事物 、 念 和 语 言 表 达 中发 现 如 同互 联 网 中的 概 链接 点 , 而 建 立想 象 丰富 的联 系 。新 的关 系 、 从 新 的事 物 、 的观 念 、 的语 言表 达 方 式 由此 而 来 , 新 新 这便 是 隐 喻 。我 们依 赖 已经 知道 的概念 及 其 语 言 表达 形 式 , 用 丰富 的想 象力 , 运 由此 及 彼 , 表 及 由
再 比如 , 汉语 和 英 语 中都 有 用 红 色表 示 革 命 和社
( ) r p esidw, 1 Moei u ,ls s o n s . ( ) eA r a ra i ta eeyn a 2 mecndem s ht vroeh s i
t e e ua p o t ni o ci h q lo p ru t t lmb一 . y
( )0年代 的 大危 机 , 美 国经 济跌 入 低 谷 。 33 使 ( ) 这 几 天情 绪 一直 很 低 落 。 4他
( ) 河 日下 。 5江 无 论是 英 语 文 化 , 是 汉 文 化 , 习惯 于 用 “ ” 还 都 上
作者简介 : 杨佑 文 (9 7 ) 男 , 16 一 , 湖北罗 田人 , 黄冈师范学 院外语系讲师 , 硕士。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2期 20 0 2年 4月








V0 . 2 NO 2 12 . Ap . 0 2 r2 0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作者:唐健吾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

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作者:孙成统孙彩媛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藏于丰富的语言现象背后,它是语言的内在机制。

在隐喻这种极具民族色彩的语言现象中也必然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隐喻的差异的分析,努力展现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隐喻文化内涵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中西差异在人类文明演化发展的长河中,语言一直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

经过世代的文化累积与嬗变,每一种语言都演化成为极其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系统。

语言的复杂性及其深刻性并不在于其外在的机制层面,而是深刻植根于支撑其生存、推动其发展的内在机制——文化。

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媒介,在它体内流淌的是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的文明血液。

语言承载着文化之重,目睹着人类文明千年的风雨历程。

种种色彩斑斓的语言现象则呈现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隐喻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思想、促进人际沟通及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为便于下文的展开,在此有必要做一个铺垫式的说明,即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隐喻研究方法,不具体区分明喻、暗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格,而是把它们都纳入隐喻的范畴,从而便于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探讨。

西方有关隐喻的研究的历史已较为久远,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隐喻做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隐喻是天才才能使用的表达手法。

其后的大批学者一直孜孜探求着其这一神秘语现象的真谛所在。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学者们认为,与其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类认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

因思维能力的限制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人类在认识新事物时通常用现有的概念或经验来进行表达。

这就是隐喻最初产生的原动力。

这种带有隐喻表征的思维方式,其前提是存在跨经验域的相似性,两个不同的经验域之间并无既定的相似性,其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漫长过程,在人类生产活动和语言的发展中,在思维联想(association)的基础上,一些习惯性的隐喻逐步地形成了,经年累月,一些隐喻的文化理据已经很难再通过直观思考辨认出来。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加入WTO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经济与技术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文化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20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传统的抱死守旧和全盘西化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文化影响的机制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些研究中,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文化影响的崭新思路。

一、思维方式研究的心理学背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韦伯(Weber)和许琅光(Hsu)为代表的一批关注中西差异的文化学者,因为受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中社会文化学派的观念的影响,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着这个国家中人的国民性。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而西方的文化强调冲突与进取,所以中国人的人格取向是中庸式的,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西方人的人格是进取式的,注重追求个人的成就。

韦伯等人的观点启发了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垂安蒂斯(Triandis),他提出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指出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内团体的和谐,关注内团体的目标,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它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价值,关注个体的尊严和自我发展。

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吸引着文化心理学家的目光,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之后,人们才发现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去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依然处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

要想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就必须从人的内在假设上加以分析,而思维方式作为人们处理信息和理解社会事物时的一种元认知特性,就是这样一种内在假设。

文化心理学把思维方式作为理解文化差异的内在假设,和他们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有关。

中西思维差异 及地道表达

中西思维差异 及地道表达

中西思维差异看待事物和世界的视角不同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这种不同又有着漫长的文化渊源,而是这种不同导致了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不同。

西方现代哲学严格的概念分析、清晰的理性逻辑,能够极为有效地撑开国故旧学中含混不清、微言大义的思想内容,更有利于把问题说清楚,而不至于使丰富的哲学内涵始终无法进入当下人们的思维深处和学术话语.西方哲学那种尖锐犀利的批判精神更能够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现代科学体系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

它们带有由小到大的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如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等。

这些局限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

这恰好是当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

胡主席提出的创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在本质上对西方主导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一种修正。

这种修正将有利于各地区人民的和谐共存,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继2004年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之后,胡锦涛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东盟峰会上正式表达了创建和谐世界的构想。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构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的又一次伟大贡献。

和谐世界的理论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对现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一种修正。

对西方体制主导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种种顽疾(如: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文明冲突,武器扩善等)给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思路。

论隐喻中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论隐喻中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t a. Mi u et h t ht s S fl s t a Mis a e p s d o y s P o S x o e b d
c n t u e n n ut t e b d o i c f t e o si td a i s l o t t h o y p l i o Ch _ t h i 。 n s ain e e n to .W he n su e t s w s o h e n me t d n s a Mis Pa ,t y b r e t lwd d sr , a d f u d o eif b u d wih e e i n e n o n s me r le y
“ m t i af .这里 , S i s o ” h x 说话者把 S i mt h比喻为狐狸 ,
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 也是一种语用现象 , 更是一种 认
知现象 , 隐喻化是了解 世界 的认知过程 , 因为隐喻是
以心理和经验为基础的, 的主要表现形 式之一是语 它
言, 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 的隐喻性 。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4期
20 0 6年 8月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H Z O NV I IY O R A FC U H U U IEIT S
Vo . No 1 . 8 4 Au . 0 6 g2 0
论 隐喻 中的相似 性和相 异性
程 家才
( 滁州学 院 外语系 ,安 徽 滁州 2 9 1 ) 3 02
{ 要: 裔 隐喻可分为“ 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和“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 何事 物之 间都具 任
有 相似 性和 相 异 性 , 两个 事 物之 闽 的相似 性 越 小而 相异 性越 大 时 , 隐喻 的 隐喻 性 程度 和 效 果就 越 大 。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西方思维:
1、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
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

2、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
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东方思维:
1、是感受式的思维。

比如说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样,一去不返。

2、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发。

浅谈中西文化思维

浅谈中西文化思维

文学艺术领域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
• 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 • 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 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 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 雄放的境界。中国许多小 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 突破性 。赛凡提斯、巴尔 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 人情的描写上,缺乏必要 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 的哲学深度。中国戏剧多 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 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 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 得很深 。 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 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 有的没有。
中国思维方式 整体统一
西方思维方式 个体独立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逻辑论证
矛盾斗争 外在超越
• 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 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途中上 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 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 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 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 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 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 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 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 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价值观念差异
• 中:价值灌输 • 中国式的思维则告诉我们 如何去接受。最明显得就 是我们的道德,教育中我 们总是以一种肯定语气, 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 而不重视价值的澄清,比 如说,为什么我们必须遵 守纪律,除了要扣分外, 还在没有别的原因呢?我 们是弱于分析的。 • 西:价值澄清 • 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 事情的来龙去脉 。西方有 实证主义哲学的传统、亚 杰士多德的三断论,为他 们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西方产生了一种哲学 叫逻辑实证主义,它的一 个特点是科学对象以可被 观察的资料为限。就是说 概念一定要清晰。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中国和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世界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两大文明。

连绵不断的5000年文明史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存续至今的古文明,工业革命前中国不论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一骑绝尘的存在。

而以希腊文明为主要发源的西方文明为世界贡献了以工业革命、宪政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文明体系。

两个世界文明代表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其中以双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尤为显著。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一、整体到局部和局部到整体中国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多为从整体到局部、常常强调纲举目张。

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多由单个个体开始到整体,以基本单元的个体堆叠到整个体系。

这一点在双方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在地址书写上,中国是按行政区域从大到小依次书写为省、市到具体的街道门牌号码,而西方则是按行政区域从小到大进行书写为门牌号码到区、州。

中国人的名字是家族名称也就是姓在前、个人的名字在后,而西方人的名字则是个人的名字在前、家族的名字在后。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中西方的哲学体系都是开始于几千年前,都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但二者的思维模式具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多是直觉性的,就像《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是怎么样,但是不会告诉你结论是怎么来的。

而西方哲学则会是告诉你这个结论是如何推演过来的,其中黑格尔的《逻辑学》更是对逻辑进行了系统论述。

三、相对中庸与相对标准在对于事物的态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对事务的态度是以相对“中庸”为典型的,但是中庸不是折中,而是中国人心中“性价比”最高的位置,得到结果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投入也是相对理想的。

就像我们经常说差不多,河南人的“中”等都是直接的体现。

而西方思维则是相对标准化、清晰化的,凡事都要明确标准,对中国人来说相对刻板,不知“变通”。

四、思维模式差异产生的原因探析中国的整体地理特点主要是自西向东形成3级台阶,这就造就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浅析概念隐喻中的中西文化认知异同

浅析概念隐喻中的中西文化认知异同

浅析概念隐喻中的中西文化认知异同作者:邹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的重要认知工具。

隐喻的形成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特性,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因而,隐喻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以分析个别隐喻为基础浅析造成中英概念隐喻异同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隐喻;认知;中西;文化作者简介:邹妮(1985.1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198-011、引言语言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概念隐喻也植根于特定的文化中。

文化因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社会体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具有其独特性。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更与独特的文化紧密相连,也正是语言使得独特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同时,语言也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文化异域性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造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缺失和概念缺失。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不仅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和活动中。

美国著名认知学者雷柯夫(Lakoff, 1980)指出:“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上的。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 (Lakoff, 1980)。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并从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中西动物隐喻(一)动物域到人体域的映射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点,从相同点来看,英语和汉语中由同一种动物产生的隐喻义具有基本对等的现象。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狼”这个词,汉语中“狼”经常被用来形容贪婪狡猾的人,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等。

同样,英语中wolf这个词也用来形容残忍凶狠的人,贪婪的人,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对比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对比
新 闻媒 体 的 相 关 报 道 , 过 构 建 语 料 库 和 采 用批 评 性 隐 喻 分 析 方 法 , 比 分 析 了 中 西 方 新 闻语 篇 中 隐喻 的共 通 通 对
性 和 差 异性 。
关键词 : 隐喻
新 闻 语 篇 中西 方 对 比 批 评 性 隐喻 分析
气 候 变 化 已 经 成 为 2 世 纪 人 类 面 临 l 的最 严 重 挑 战之 一 。 为 了应 对 这 种 挑 战 , 2 0 年 1 月 73至 1 . 自1 2 国 家 的 09 2 1 9 t来 E 9个
新 闻 隐 喻 的 研 究 方 法
隐 喻 出 现 。 这 也 初 步 印 证 了 L ko 和 aef Jh sn 于 “ 喻是 无 所 不 在 的 ” 判 断 。 ono 关 隐 的
就 具 体 的 隐 喻 类 型来 看 . 中西 方 媒 体 的 新
目前 ,我 国 针对 新 闻 隐喻 的研 究 刚 刚 开 始 , 发展 却 十分 迅 速 , 但 已逐 渐 成 了研 究 热 点 。 已有 的研 究来 看 . 从 其分 析 方法 大 多 是 建立 在 新 闻语 料 的 基础 上 。或 从 文 本 着
方 式 上存 在共 通 性 和差 异 性 。
手 , 标 题 着 手 。 行新 闻 隐喻 的 理 论 分 或从 进
析 。但 很 少有 专 门针 对特 定 主 题 的 新 闻语
篇 ,从 隐 喻 的视 角 进 行跨 文 化 对 比的 应 用 性 研 究 。本 文 的研 究 填补 了这一 空 白 。
学 的研 究 方 法 分 析 隐 喻 的 语 言 、 用 和 认 语
着 重 大 的 影 响 。 对 隐 喻 的 进 一 步 研 究 发 现, 隐喻 具 有 浓 厚 的 文 化 属 性 。在 此 基 础 上 .先 后 出 现 了 隐 喻 的 “ 代 论 ” “ 替 、 比较 论”“ 动论” “ 射论” “ 念合成论 ” 、互 、映 和 概 等 观 点 和 理论 。( 中 ,较 有 影 响 力 的 是 Lk o 和 Jh sn 1 8 ) 提 出 的 概 念 隐 aef ono (9 0 等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这里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异的思维方式。

在此基础上,分别就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说明了这些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Abstract: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urture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Her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way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t reveals 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seek the image thinking and integrated thinking and way of thinking the same, while the Westerners prefer abstract thinking or logical thinking,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requesting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On this basis,it analyzes the reasons how the differences are formed respectively.And it explains the way of thinking is the cause of differen life and t values, different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ce,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imagination) 指是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

浅述隐喻视角下中西文化的相似性

浅述隐喻视角下中西文化的相似性

作者: 俞柳英
作者机构: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页码: 48-5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8期
主题词: 隐喻 认知 思维方式 文化相似性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是将抽象的文化呈现在人类面前的一种生动的体现。

语言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文化历史和背景,也体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的相似性可以体现文化的相似性,而作为语言中最具生动性的隐喻,它的相似性正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似性。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就是使用我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感知和判断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本文从不同的隐喻概念来认识中西文化的相似性,从而促进人类之间的相互了解,文化的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隐喻看中西思维方式的相异性
作者:艾贻博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沃尔夫假设入手对隐喻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加以论述。

隐喻与文化特征,思维方式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连,隐喻的研究对于新时期外语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隐喻;沃尔夫假设;思维方式
1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中,人们使用大量的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国英语散文中隐喻的使用频率研究表明,很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情感,人生意义等都往往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

在电视辩论和新闻评论中隐喻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每25个词汇中就有一个独创的隐喻(Graesser, 1989)。

隐喻之所以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是因为它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外语学习中我们所学到的隐喻却很难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的使用。

这说明了涉及到思维方式的外国文化的深层部分习得很难。

这也体现不同语言习得者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种文化中极其常见的隐喻在另一种文化中生长起来的人看来是很陌生的,甚至在另一种文化中该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学习一种语言相对容易,但要想学会该语言所含有的特殊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相对来说就很难。

目前在我国,很多学生以能和外教用英语自由交流而感到自豪。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外教给中国学生上课交流时所用的语言和与他们本族人谈话时用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试想一下,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在给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交流时用的语言与和中国人交流时讲的语言有无不同。

前者的之间交流显然是以易于听话者明白为目的的经过一定程度上“改造”的语言。

因此,能和外教自由交流仅仅是一种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能完全听懂没有中国人参与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间的对话才是听力的高级阶段。

因为绝大多数西方人在与中国人用英语讲话时有意回避使用带有隐喻和西方思维方式的用语。

隐喻是一种复杂的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现象,是表达复杂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

同时隐喻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对文化的反映。

是人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许多文化现象都以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

笔者认为隐喻本身也可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国文化的学习。

2隐喻与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兼翻译理论家奈达曾指出,某一特定民族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并不会因为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结构的不同而受到制约。

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世界上不同的语言之间具有同等的表现力即语言的同构现象
isomorgraph。

比如说船员英语叫sea hand,中文叫水手。

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趋同。

但笔者同时认为,从隐喻角度来看,讲不同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差别,所谓的同构现象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存在。

例如英语就更适合表达英语的思维,而汉语则较适合表达汉语思维。

英汉语言隶属不同语系差别很大,因此讲英语的人与讲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都知道汉语在形容一个人凶残时有“他是一只狼”这样的隐喻,而英语则说He is a crodidle.中文里有“猫哭耗子”,英语则用“shed crocodile tears”表达基本相同的喻意。

这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显然体现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别。

美国著名隐喻学家lakeoff指出:那些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

被看作是隐喻中的一种的谚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相异性。

例如英语中的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人们往往把这条谚语看作是一个人的私人权利不可侵犯的表现。

笔者就次问过许多美国朋友,得出的结论是这条谚语在美国主要是反映的是家庭中的大男子主义或男人至上的观点。

这表明castle在美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而中文里隐喻的“家庭是男人的避风港”则与上述谚语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Lakeoff认为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和隐喻性表达。

比如说在西方社会中,时间被看成是看的见摸的着的象金钱一样的物质,这一点体现在很多英语词语的使用方面,例如说,Time can be wasted, Time can be lost, Give me time等等,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时间和金钱永远是人类生存基本问题中最紧缺和最珍贵的因素。

概念隐喻的无意识性是导致人们看不出许多非比喻性表达方式隐喻的主要原因。

3总结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是简单的修辞格,也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隐喻无处不在,它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Naomi Quinn 在她的文章“The Cultural Basis of Metaphor”(1991)中从文化的相对重要性对认知隐喻理论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在她看来,隐喻的使用反映了深藏其下的文化观念,同时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影响着隐喻的选择。

Lakeoff曾经指出:“隐喻的使用在普遍性上有差异,有的可能是普遍的,有的是分布广泛的,还有的可能是某个文化特有的。

”一方面,人类的理解和思维都植根于人类基本的身体经验,而基本的身体经验应当是人类共有的。

另一方面,身体经验又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而这些环境是各处不同的,因此不同文化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会造成不同的隐喻出现。

但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又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则是有待具体的研究来发现的。

参考文献:
[1]Graesser. What are the cognitive and conceptual components of humorous text? Poetics,(18):143-164. 1989.
[2]Lakeoff.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