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黎锦晖及其儿童音乐

合集下载

黎锦晖之儿童音乐教育理念:推广国语最好从教小孩子们唱歌做起

黎锦晖之儿童音乐教育理念:推广国语最好从教小孩子们唱歌做起
2 1 年 3月 0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u n l o d c t n l S in e o n n No ma i e st o r a f E u ai a c e c f Hu a r l Unv ri o y
VO . NO 2 19 .
M a .2 0 r . 01
同时参 加教育部 的教科书编辑处 ,担 任小学 白话文教科书的插画工作 ;
11 9 6年
参加 “ 华 国语研究会” 中 ;
1 2 4月 任 “ 9 0年 国语统 —筹备会”干事;
12 年 1 91 月 赴 开 进 ,为期一个月 的 ‘ 封 亍 i 过渡的教学法 ”教学实验 ;
应聘于上海中华书局教科书部 , 编写 《 新教育教科书国语课本》 ;
求更进一步地展示他所提 出的“ 广国语最好从教小孩子们唱歌做起” 推 的儿童音 乐教育理念 。 关键词 : 黎锦 晖; 儿童音 乐教育; 国语 ; 新运 中图分类号 :G 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7-14 2 1 0 —0 70 6 1 2 (0 0)20 7 —3 6
歌做起 ” 的儿 童音乐 教育理 念 。
提 出了《 呈请教育部公布 国音声韵的标准案》也就 , 是率先 明确 主张应 以 “ 北京语调为 国语 的声调标 准 ”并 由此 推 动 他 与 黎 锦 熙 、 玄 同 、 怡 等 人 校 , 钱 汪
“ 国语 最好 从 唱歌人 手 ,既 练熟 了许 多 国音 、 订 、增 修 的收有 1 0 字 以注 音符 号 注 读 音 的 学 300多
的, 这是 因为 黎锦 晖本来 就 是 国语运 动 的重要 成 员 ,
其次, 黎锦熙在《 国语运动史纲》 中指出: 统一 国

[其他论文文档]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其他论文文档]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儿童歌舞音乐是五四运动时期,黎锦晖在推广国语和普及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而创作的一种载歌载舞的音乐形式。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包括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音乐体裁,均包含了诗歌、音乐、舞蹈和游戏等艺术形式,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在审美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儿童歌舞剧还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略微加入一些旁白。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使我国早期以唱歌为主的儿童音乐教育,向诗歌、音乐、舞蹈、游戏的多元化艺术教育发展。

一、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形成与发展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书香门第之家,在家乡读中学时就广泛接触民间音乐。

后来,又在哥哥黎锦熙的影响下,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探索新思想,学习白话文,推广国语,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学习音乐。

在推广国语和进行音乐普及的过程中,黎锦晖认识到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因为通过演唱可以熟练掌握国语的发音、标准词汇及语法。

后来又创办小学,给了他发挥的舞台,用来实践他用音乐推广国语的主张。

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他在音乐创作中首次运用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儿童歌舞曲这一新的音乐品种随之诞生。

黎锦晖是我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创始人,他所创作的儿童歌舞曲有24首,如《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蝴蝶姑娘》《寒衣曲》《谁和我玩》《好朋友来了》等;儿童歌舞剧有11部,如《葡萄仙子》《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神仙妹妹》《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在推行国语时能发现将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不小的突破和创新。

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也曾饱受非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音乐一度被称为黄色音乐,并受到批判,但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人们眼界逐渐开阔,思想逐渐解放,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也逐渐恢复了应有的地位。

从简单的儿童歌舞劇发展到如今的大型歌剧,黎锦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成就和成功经验,对后来的中国歌舞音乐和歌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试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20周年

试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20周年
◎{ 乐 论坛
0仅W : ’ ‘ ’o’ Io O’℃’ ’ ’ ’ ‘j ’一’……’ /‘ ‘ ’ ’ ’ 川I u o i E I ’

5 0 8 49 64 45/E n i : 1 k 991 @ s n8. o aI w 一 r 3 i c m
试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敏 捷 和 处 理 事 情 的 能 力 ,还 可 以 帮助 社 会教 育 ,使 一 般 人 养成 守 秩 序 的好 习惯 ,使 人 们 在 无形 之 中渐 生 出尊 重 艺 术 的 心情 。
关键词 :黎锦 晖 儿童歌舞剧
黎 锦 晖 是 儿 童 歌 舞 剧 的 创 始 人 .也 是 流 行 西 方 潮 流 时
的 传 统 文 化 ;七 岁 开 始 作 经 文 、 史 论 和 诗 词 并 参 加 祀 孔 的 乐 舞 和 器 乐 的 合 奏 ,同 时 与 朋 友 学 习 英 文 和 算 术 。 十 五 岁 的 黎 锦 晖 就 开 始 对 湖 南 当 地 的 湘 剧 、 花 鼓 戏 汉 剧 等 戏 剧 音 乐 有 着 浓 厚 的 兴 趣 . 为 他 的 音 乐 历 程 打 下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

与 新 文 化 运 动 密 切 相 关
儿 童 歌 舞 表 演 曲 是 一 种 集 音 乐 诗 歌 、 舞 蹈 和 游 戏 于
体 的 儿 童 音 乐 体 裁 。 这 种 短 小 精 干 、 情 节 简 单 、载 歌 载
舞 的 艺 术 形 式 ,适 应 儿 童 活 泼 好 动 的 特 点 和 审 美 情 趣 。 而


期 第 一 个 关 注 民 族 音 乐 文 化 的 教 育 者 。 他 为 我 国 的 儿 童 音
乐 教 育 做 出 了 卓 著 的 贡 献 ,儿 童 歌 舞 剧 不 仅 影 响 了 当 时 的 孩 子 们 和 人 民 大 众 .也 对 后 来 的 人 们 受 到 一 些 爱 国 歌 曲 , 如 :《总 理 纪 念 歌 》 《欢 迎 革 命 军 》 等 。 纵 观 黎 锦 晖 的 一 生 可 以 说 他 一 直 都 在 为 教 育 事 业 奋 斗 .他 对 民 族 音 乐 的 喜 爱 和 一 份 爱 心 就 改 变 了 我 国 “ 曲 依 填 词 ” 现 状 ,在 借 鉴 外 来 的 基 础 上 加 入 了 我 们 民族 音 乐 的 的 元 素 ,使 其 真 正 成 为 我 们 民 族 的 音 乐 。在 他 一 生 的 创 作 中 最 突 出 的 成 就 就 是 儿 童 歌 舞 剧 . 他 把 对 孩 子 的 期 望 以 及 最 美 的东 西 像 礼 物 一 样融 合 在 歌 舞 剧 中送 给 孩 子 们 。 =.儿童歌舞剧

浅谈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浅谈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浅谈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黎锦晖从1922年开始,再不到8年的时间里,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回家》等11部儿童歌舞剧。

这11部儿童歌舞剧的文学脚本由他编曲的曲谱,分期发表再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小朋友》周刊上。

这些剧作一经发表,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个城市的中小学争相排演,长演不衰达十余年之久,其盛况一直延伸到抗日战争前夕。

黎锦晖当年创作的《麻雀与小孩》等一批儿童歌舞剧,其实就是音乐剧,并且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剧。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鲜见有人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称黎锦晖的歌舞剧就是音乐剧、承认黎锦晖是中国音乐剧的开创者。

一音乐剧内涵和音乐剧具有共性的近缘艺术有话剧、歌剧、舞剧、清唱剧、歌舞剧以及中国的戏曲等,这些都属于舞台表演艺术。

在众多的姊妹艺术中,音乐剧是最年轻的。

它包含广泛,各种艺术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它活泼大方有时近乎狂野,它时尚豪华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但它似乎披着一层面纱,经常模糊人们的认识。

为了解开它的“面纱”,将现音乐剧和其他姊妹艺术一一作出比较,以找出它的准确定位来。

话剧和音乐剧都属于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们的主体都是戏剧。

如果说话剧凭借飞翔的翅膀是语言和台词,纳闷,音乐剧凭借的则主要是音乐和舞蹈。

德国歌剧大师瓦格纳指出,“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歌剧不用舞蹈或很少用舞蹈,而音乐剧则歌、舞、剧三者同等重要,此三者孰重孰轻很难分清。

歌剧都由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对唱、重唱等组成,而且要有贯串全剧的音乐形象;而音乐剧则无须甚至摒弃宣叙调、咏叹调之类的叙事抒情手段,主要有一些相抵独立的歌曲组成。

这些歌曲音域不很宽,歌唱性较强,难度不大,不但职业演员能唱,还便于再群众中流行。

音乐剧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士乐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列举几首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

列举几首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

列举几首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

摘要:
1.黎锦晖简介
2.儿童歌舞剧概述
3.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列表
正文:
黎锦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

他致力于儿童音乐教育,创作了许多适合儿童欣赏的歌舞剧作品。

儿童歌舞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以儿童生活为题材,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法,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舞台道具等多种元素,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艺术体验。

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部:
1.《麻雀与小孩》:该剧以中国传统的麻雀和小孩的故事为题材,通过歌舞表演展现了麻雀与小孩之间的友谊和互助。

2.《小小画家》:该剧以一群小朋友学习绘画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歌舞表演展现了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快乐和成长。

3.《小利达之死》:该剧以一个小女孩生病去世的故事为题材,通过歌舞表演展现了孩子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在今天的儿童音乐教育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略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

略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
毛思秋 《 略论黎锦晖 的儿童 歌舞音 乐》
略论 锌 珲 曲 】 重敲 雯 备 I [ .
毛思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提 要: 二十年代 起, 锦辉开始儿童歌舞音乐 的创 作, 黎 先后 写下了 1 2部儿童歌舞剧及 2 4首儿童歌舞表演 曲。 的 他 作 品大 都 自编剧本和 歌词, 音乐语言通俗易懂 , 简洁 明快 . 具 有浓郁 的民族风格 ,不 同程度 上反映了 “ 五四 ”运动所倡导 的科学与 民主 的精神 . 关键词 :儿童歌舞剧;五 四精神 ;民族性 ; 口语化
黎锦辉具有 丰富的民族 音乐知识和进步的艺术观 19 8 2年 ,黎锦晖 出生在湖 南湘 潭一个封建家庭 ,从小 就受到非常广泛 的民族音 乐的熏陶。在读期 间, 学过古琴 他 及其他弹拨乐器 ,会 唱昆 曲、湘剧、汉剧与花鼓戏 ,还参加 过 民间祭祀活动 中的乐舞表演 。 年时 , 青 随长兄黎锦 熙一起 钻研过京剧 、鼓书,还到处搜集 民间小 曲,这更丰 富了他的 民族音乐知识 。 他对 中国民族 民间音乐大量广泛 的积 累, 造 就 了他在音乐上独特 的才 能。 “ 五四 ” 动期间,黎 锦晖加入了 “ 运 北京大学音乐研 究 会 ”( 蔡元培任会长 ) 担任 《 民周报 》主编 ,后在上海创设 平 “ 国语 专修学校 ” ,致力于初等教育改革 , 热心 于国语宣传 。 他 认为 “ 国语最好从 唱歌入 手 ” 学 ,他 总是有意识地把音乐 与 教学相连 ,希望通过 “ 宣传 乐艺,辅助新运 ” ,这是黎锦 晖在 “ 四”新文化思想推 动下的一个积极的愿望 。因此他 五 选择从 事了儿童音乐教育 的事业 ,来推广 “ 五四 ”精神 ,积 极 响应 蔡元培先生的 “ 美育主 张” 。在他 完成 的十二部儿童 歌舞剧 、十四首歌舞表演 曲中 , 大都体现 了当时人们要求进 步 的渴望和 反帝 反封 建的思想 , 抓住 了“ 五四 ” 时代 的特征 , 使人备受鼓舞 。因此 受到群众的喜爱 。 ( )高举 “ 一 科学 、民主”两大旗帜 从黎锦 晖所 写的儿童歌 舞剧及 儿童歌 舞表演 曲中不难 看 出他在绝大部分作 品选材上 , 从不 同侧面联系我 国儿童的 现实生活 ( 也包括幻 想世界 ) ,形象 化地表达 了 “ 五四”时 期人们 要求科 学与 民主 和反对 愚昧落后 的封建 旧道德 的新 思想。例如在 《 雀与小孩》 葡萄仙子 》等作品 中,他热 麻 、《 情 地宣扬了热爱 自由、 热爱生活 、 热爱大 自然 的思想 ; 《 在 月 明之夜》里则宣扬 了人 间生活 比神仙 世界更加幸福 ,引导人 们 面向现实、反对封建迷信 ;在 《 神仙妹妹 》 小羊救母 》 、《 等作 品中则歌颂 了只 要勇敢、机 智、团结 , 可 以以弱胜强 就 的民主观念 ;在 《 小小画家 》中则无情嘲笑 了当时北洋军 阀 重新鼓吹 “ 尊孔读经 ”的封 建教育 ,肯定 了重视发展个性 、

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黎锦晖

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黎锦晖

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黎锦晖
黎锦晖是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他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的影响,创作了部儿童歌舞剧和部歌舞节目,其影响遍及全国各个城乡和中小学校,乃至东南亚各国。

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青少年时代广泛接触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年开始学习西洋音乐,五四运动之后,致力于改革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专门从事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年至年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艺术走向了新高潮。

这一时期舞蹈艺术具有新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特征,在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这对学校的歌舞艺术发展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在学校的教育思想体系不断改革和更新的情况下,各中、小学校出现了新型的儿童歌舞剧和歌舞,以真、善、美和自由、平等、博爱为教育的核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来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当时歌舞剧、儿童歌舞的创始人黎锦晖先生,为儿童歌舞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论黎锦晖对儿童音乐的贡献

论黎锦晖对儿童音乐的贡献

论黎锦晖对儿童音乐的贡献作者简介:邱洋玲,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民族音乐学(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101)摘要: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

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较早关注儿童教育并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音乐家。

本文通过黎锦晖开创“儿童歌曲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艺术形式及推行“通俗化、民族化”的教育理念的探索,分析黎锦晖对儿童音乐的贡献。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曲通俗化贡献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一、黎锦晖的背景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的创始人,又是流行音乐的鼻祖。

他是湖南湘潭人,自幼熟读中国文学经典,广泛涉及民间音乐并且爱好吹拉弹打各种乐器,学唱湘剧、花鼓戏,还喜欢花鼓戏班的演出。

这都为他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他曾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

这段时期他开阔了艺术视野,深入地学习中国戏曲。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他有积极的影响,他开始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并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1920年到1927年他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任国语文学部部长和国语专修学校校长的职位,并主编《小朋友》周刊,还创办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这为他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还有许多歌曲、器乐曲等。

重要的儿童歌舞剧有:《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明月之夜》《神仙妹妹》《最后的胜利》;在儿童歌舞表演曲中《三个小宝贝》《可怜的秋香》《寒衣曲》《好朋友来了》《老虎叫门》等给人印象深刻。

二、“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艺术形式儿童歌舞表演曲是集诗歌、音乐、舞蹈和游戏于一体的儿童音乐体裁。

黎锦晖在语专附小更多地接触儿童生活后,了解到小朋友们特别喜欢这种边歌边舞生动活泼的歌唱形式,就有意识地结合民间音调创作了这种有合唱,有独唱,并加上舞蹈表演。

谈音乐家黎锦晖历史贡献

谈音乐家黎锦晖历史贡献

谈音乐家黎锦晖的历史贡献黎锦晖(1891-1967)出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及弹拔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花鼓戏、湘剧等音乐对他的影响较深。

1912年长江高等师范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职员、编辑、音乐教员,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社团活动并在那里开始学习西洋乐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致力于音乐教育创作和推广国语的工作。

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可谓硕果累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称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剧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一、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及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是“五四”后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学校里流行的一种音乐体裁,是一种简单的有唱、有简单情节结构和舞美的儿童歌舞小戏,后人称这是中国近代歌剧的雏形。

黎锦晖从1921-1929年间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小画家》《小羊救母》;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等。

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

继承和发展了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将民间音乐素材植入音乐,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曲牌、民歌、小调及地方戏等音乐元素,均成为创作的素材,所以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二、黎锦晖与流行音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音乐界都承认,黎锦晖就是流行音乐创作的奠基者,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

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于是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便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

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乐》《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

关于大师黎锦晖之研究综述一、黎锦晖概况黎锦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乐坛的著名的儿童歌舞音乐作者。

他为孩子们所写的音乐作品,从二十年代起即风靡全国,以“美”和“爱”的甘露,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这位作曲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确立了中国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的新体裁、新乐风,从而为中国儿童音乐创作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他,1910年前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便广泛接触民间音乐。

1912年于长沙等师范毕业,先后在北京、长沙、上海、任过音乐教员,机关教员,报刊编辑,文中教员等职。

可以说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

192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

1929年将歌舞社改名为“明月歌剧社”。

但是,黎锦晖的艺术道路又是曲折而坎坷的。

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记取的教训。

特别是二十年代后期,他为成年人写出的某些“家庭爱情歌曲”,在三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产生过相当消极的社会影响。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的确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研究黎锦晖,充满着挑战,对其公正、客观、合理的历史定位,绝非易举。

数十年以来,中国大陆音乐学界对黎锦晖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产生垢病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最为要者既非其儿童歌舞剧,亦非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他为城市里的成年人、为平民阶层所写的一系列的“新城市小调”。

在一个历史阶段被戴上“鼻祖”的“桂冠”,并长期受到“批判”,皆因他的该类作品及其演出实践。

二、进化的历史评价回顾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新旧文化艺术交替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面对各种文艺思想、观点,人人都有任意取舍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正是这一时代特点,一方面给黎锦晖的“创新”意识获得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给他带来许许多多的反对、支持、冷漠、热诚各色不同的反响和意见。

1、同时代人的不同褒贬①20年代“主流派”的批判由于时代的变换、新旧学术思想的碰撞以及各种复杂的原因,在学界部分文人及政府支持下形成的“主流派”的一片反对声中,给黎氏歌舞音乐的推行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论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特点与历史价值

论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特点与历史价值

东烈.i釜:凰。

论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特点与历史价值尚媛(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瞒要]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寥。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首创儿童歌舞音乐这一新型音乐体裁,使之成为向少年儿童宣传新文化、普及国语拼音、进行美育教肓的生动教材。

本文氓黎锦晖的代表作品入手,分析其创作特点,从而使今天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儿童歌舞音乐并没有失去历史价值应该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把它继续发扬光大。

日锎】黎锦晖;儿童歌舞到;儿童歌舞表演曲;创作特点;历史价值黎锦晖(1892_—.1967),干民国初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即在湖南“单级师范传习所”任乐歌课教师。

191卜1919年间,先后在北京和长沙任机关职员、报刊编辑、学校教师等多种职务。

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并任民间丝竹乐的“潇湘乐组”组长。

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了饵!民周}黔的主编,编写了以器乐为主的俘民音乐新鸟蛰和以声乐为主的氓问采风录>。

192"1年春,黎锦晖应聘为上海中华书局编写小学国语教本,后又兼任教育部“国语读音统一会”所办的“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

1922年,创办了我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训、朋劣D,亲任主编。

同年,又创办了以演出儿童歌舞音乐为主的表演团体“明月音乐会”。

1927年以该团体为基础,刨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1928年,率领该校师生以“中华歌舞团”名义,应邀赴南洋各地巡回演出。

1929年回国重新组织“明月歌舞剧社”。

由于社会原因,黎氏歌舞受到社会各界的严重抨击。

黎锦晖渐渐转向救亡抗日的文艺大潮,对演出的歌舞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七做了改进。

从抗日战争期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黎锦晖主要从事电影配音的工作,同时也旬j1乍了~些儿童歌曲和小歌剧等。

1967年病逝于上海。

黎锦晖是儿童歌舞音乐的首创者。

他认为:首先,“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

关于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艺术论文

关于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艺术论文

关于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艺术论文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黎锦晖(1891-1967)一方面其推广国语,改革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热心从事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带动了儿童音乐作品在全国的广泛流行,对歌舞剧和新歌剧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都被给予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其创作的一些不合当时国情、时宜的甜歌艳曲,的确曾对当时人们的爱国抗敌热情产生过一定消极影响。

但是,关注黎锦晖的创作,无论是其极受褒奖的儿童歌舞剧,还是其争议不断的城市流行歌曲,几乎都离不开一个载体——“明月社”。

这是一个完全以黎锦晖个人的力量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门的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为黎锦晖个人理想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实际上,在兴办“明月社”之前,或在1910年以前,黎锦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形成了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不外乎如下几点。

首先是受学堂乐歌时代出现的沈心工等音乐家乐歌写作经验的启发,并直接继承了学堂乐歌的表现思想内容,作品立意反对封建愚昧、邪恶残暴,歌颂科学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

并由此萌生推行“平民音乐”的念头。

于是,心怀“平民”思想发展音乐,并努力地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自1920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把儿童音乐创作与“五四”精神相联系,借鉴外来经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儿童歌舞艺术的新路, __新歌的成长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其次,是黎锦晖个人创作的理想。

1916年,他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他深入地学习中国戏曲,“集中于皮簧、旁及鼓书”。

在上海时期,他到公共租界市政厅去听交响音乐会,每周一次,“风雨无阻”;还自学和声与作曲技法。

与此同时,他又与当时的一些国乐团体有着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

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音乐的创造是应该“兼收并蓄的”。

第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开始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风格刍议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风格刍议

音调与它 们在普通 话 中原有 的 四声语 调之 问保 持着高度 的一致
性 ,这 … 一 点在他其它作品 中也表现得十分突 出。在歌词方面 ,他 的 作 品 通 俗 易 懂 ,并 且 贴 近 儿 童 生 活 ,富 有 儿 童 情 趣 。像 《 老 虎 叫 门》中 的 “ 小孩子乖乖 , 把 门儿 开 开 , 快点儿开开, 我要进来 ” ; 像 《 胡 蝶姑 娘 》中 的 “ 蝴 蝶 姑 娘 我 问你 ,你 家 住 在 哪 里 ” ;像 《 好 朋友来 了》中的 “ 乒乒乓乓 ,乒乒乓乓 。嘿 ! 有人敲 门” ;像 《 寒 衣 曲》中的 “ 寒 风 习 习 , 冷 雨 凄 凄 ,鸟 雀 无 声 人 寂 静 ” ;像 《 努 力》中的 “ 走 !走 !走 !努力 向前走 !你要什么 ,前面都有 ”等 等 ,无 一 不 说 明这 一 问题 。更 重 要 的是 ,黎 锦 晖 的儿 童 音 乐作 品 具有浓郁 的童谣风格 , 歌 中的乐句常常是长短句 的结合以及较 为 觇整 的 、方 正 性 的结 构 。 综 上 所 述 ,黎锦 晖对 儿 童 歌 曲和 舞 蹈 音 乐 的 创 造 与 发 展 ,在 我 国近代音乐 史上有着重要 的意 义。黎锦 晖是 “ 五四”运动前 后 步 入 社 会 的一 位 音 乐 家 , 他 所 选 择 的 道 路 许 多 是 前 人 没 有 走 过 的。 他不仅首创 了儿童歌舞表演 曲和儿童歌舞剧 这两 种艺术表 演 形式 , 并且使我 国早期 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 从以唱歌为主的单‘ 一 形式跨入 了多种艺术形式并存 的阶段 。 黎锦 晖的儿童歌舞 音乐创 作不但形 成了他独特 的创作风格 , 也为后人 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 验 , 值 得 我 们 进 一 步 地 进 行 学 习 和研 究 。
摘 要 :黎锦晖是 中国近代 儿童歌舞音 乐的创始人 , 他 的儿童歌舞音 乐内容通俗 易懂 , 旋律 简洁明快 , 表 演形式接 近民间歌 舞小 戏 这种创作风格掀 开 了 近代 中国儿童歌舞音 乐创作之先河 ,奠定 了近代 中国儿童歌 舞音 乐的基本创作 风格 。 关键词 :黎锦 晖 儿童歌舞音 乐 创作风格

论黎锦晖儿童歌舞艺术的审美形态

论黎锦晖儿童歌舞艺术的审美形态
胡 骑 纷 纷 ! 山 染 血 痕 , 目伤 心 I 鸡 起 舞 赖 同 群 , 关 惨 闻 食 先 尝 胆 , 则 卧 薪 , 虽 三 户 , 以 亡 秦 。起 ! ! ! 寝 楚 足 起 起 莫 效 秦 庭 泣 。 进 !进 ! 进 !甘 为 易 水 魂 ! ” 用 吟 颂 性 曲 采 调 , 激 昂、 以 悲 l 主 , 免 繁 难 、 杂 的旋 律 和 节 奏 , 士为 避 复 抒 发 忧 国 奋 进 的 情 怀 。其 壮 怀 激 烈 的 豪 迈 气 慨 , 分 表 充
《 书 歌 》: 子 日 : 而 时 习之 , 亦 说 乎 !有 朋 自远 方 背 “ 学 不
来 , 亦 乐 平 j 不 知 而 不 愠 , 亦 君 子 乎 ! 神 不 支 而 不 人 不 精
不 困 , 亦 蠢 子 乎 ! / 子 日 : 有 馒 头 而 不 蒸 平 ?爷 姓 不 /孙 吾 胡 娘 姓 胡 , 公 胡 母 逛 西 湖 。 胡 兄 胡 弟 游 太 湖 , 姐 胡 胡 胡
妹 跳 进 洞 庭 湖 。 师 : 糊 里 糊 涂 胡 说 八 道 , 扯 胡 拉 胡 ∥ 你 胡 缠 胡 闹 , 不 得 打 你 一 酒 壶 。” 富 喜 剧 特 色 , 词 极 具 恨 极 歌 讽 刺 意 味 。 旋 律 做 平 行 五 度 的 反 复 及 休 止 符 的 巧 妙 运 用 , B J画 家 背 不 出 书 的 窘 迫 无 奈 , 友 偷 偷 提 示 的 焦  ̄ \ J 朋 急 不 安 , 三 位 私 塾 先 生 受 到 戏 弄 后 气 急 败 坏 的 神 情 生 动 地 表 现 了 出 来 , 示 了 /、 家 的 聪 明 机 智 , 刺 了 封 揭 J画 讽 建 教 育 制 度 的 陈 旧迂 腐 , 现 了 本 剧 的 主 旨 。 凸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首先,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其音乐的语言特点上。

黎锦晖的音乐作品以鲜明的节奏、简单的旋律和易于理解的歌词为特点,能够直击儿童的内心世界,富有亲和力。

他的音乐作品通常采用流行曲风,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这不仅符合儿童对快乐、活泼的音乐的喜爱,同时也能够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和自由舞动。

例如他的歌曲《小苹果》、《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都成为儿童们喜欢的经典曲目。

其次,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舞蹈的形态特征上。

黎锦晖的舞蹈编排常采用简单明了的动作,注重舞蹈的互动性和表达力。

他的舞蹈作品常常结合儿歌的歌词意境和节奏感,通过简单易懂的动作来表达歌词所描绘的情感和形象。

舞蹈的形态特征丰富多样,既可以是整齐划一的群舞,也可以是灵动的个人舞蹈,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最后,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戏剧的表演特色上。

他的音乐舞蹈作品经常以戏剧化的形式出现,通过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等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他能够引导儿童投入到剧情中,体验戏剧的魅力,并借助音乐和舞蹈等元素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的舞台剧《跳跳手指家族》将舞蹈、音乐和戏剧的元素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儿童戏剧的全新形式,丰富了儿童的审美体验。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审美价值也不容忽视。

首先,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宽容、欣赏和享受美的心理,可以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其次,他的舞蹈编排能够鼓励儿童自由表达和身体协调,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他的戏剧化表演能够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倾听力,让儿童在参与表演中学会倾听、合作和理解。

总之,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其音乐的简单易懂、舞蹈的形态丰富多样、戏剧的表演有趣生动,能够满足儿童对音乐、舞蹈和戏剧的需求,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论黎锦晖及其儿童音乐

论黎锦晖及其儿童音乐

论黎锦晖及其儿童音乐黎锦晖是在五四运动之前就登上中国音乐舞台的著名音乐家,他的创作尤其是儿童音乐创作,优美活泼,符合儿童心理,深受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喜爱。

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黎锦晖在中国音乐史上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一直处于被批判的位置。

然而历史的真相会由时间证明,新世纪以来,音乐界对黎锦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搜索发现,关于黎锦晖和他的儿童歌舞剧一共有10篇文章,1981年、1983年各1篇,2001—2009年共7篇,2006—2007年有3篇优秀硕士论文是研究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

200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众多音乐界专家、学者出席。

与会者们积极讨论了黎锦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贡献,并做了解除“禁区”,为黎锦晖“跨世纪悬案”揭秘的工作,由此揭开了对黎锦晖重新认识的新局面。

2006年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DVD光盘,这套光盘收录了重新排演的黎锦晖先生创作的11部儿童歌舞剧。

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孙继南的新书——《黎锦晖和黎派音乐》,为黎锦晖正名。

一、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特点黎锦晖的歌舞剧形式活泼、声情并茂、载歌载舞,既可使少年儿童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又可使儿童文艺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他的优秀作品包括我们熟知的《老虎叫门》、《年老公公》(1920),《可怜的秋香》(1921),《因为你》(1921),《麻雀与小孩》(1921),《寒衣曲》(1922),《葡萄仙子》(1922),《努力》(1925),《小小画家》(1926),《蝴蝶姑娘》(1928)等。

这些作品的基本特点是:音乐与内容轻松结合,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身,歌词口语化、曲调平易化、表演生活化、戏剧化等。

以下就这几点来谈谈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成功的原因。

浅谈黎锦晖与《小朋友》杂志

浅谈黎锦晖与《小朋友》杂志

浅谈黎锦晖与《小朋友》杂志文章指出,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缔造者,他在《小朋友》中为孩子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始终贯彻着“美”和“爱”的主题,以“美”和“爱”的甘露,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

标签:黎锦晖;儿童杂志;爱的教育“小羊儿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不开,不能开!妈妈不回来,谁也不能开呀”!这首曲调优美,歌词简单,朗朗上口的《小羊儿乖乖》,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反复传唱着,陪伴着无数孩子的成长,它还将被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传唱下去。

那么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他就是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的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书香之家,兄弟八人,皆有造诣,后被称为“黎式八骏”。

自小喜爱音乐,无论是家乡带有乡土气息的坊间音乐,还是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都可以让他听得如痴如醉。

五四运动之前黎锦晖来到北京,京剧的典雅、昆曲的风韵以及天桥的民间说唱都对他后来的音乐和歌舞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投入新教育运动中,是儿童“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教育与音乐相遇,产生化学反应,幻化出一首首传唱不衰的经典儿歌、一幕幕萦绕脑际的精彩儿童歌舞剧,使黎锦晖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创始者、儿童歌舞剧之父。

这一首首、一幕幕经典作品的载体就是《小朋友》杂志。

1922年4月6日中华书局创办了《小朋友》周刊杂志,主编是黎锦晖。

黎锦晖任职4年,在1922年至1926年这四年的时间里,他共为《小朋友》杂志投稿400余篇,包括诗歌、笑话、小说、儿歌、歌舞剧等,其中儿童歌舞剧12篇。

这一时期的办刊宗旨是“锻炼身体,增加智慧,陶冶感情,休养人格”。

《小朋友》周刊在创刊之初就对受众人群进行了科学界定,中华书局在《申报》上刊登的创刊广告中明确指出:“这个《小朋友》,就是专供十岁左右的儿童看的。

”[1]黎锦晖把《小朋友》受众人群定位为10 周岁左右的儿童,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综合各年龄段儿童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区别对待,确定以小学中年级儿童为主要受众,同时照顾低幼儿童。

浅析“五四时期”黎锦晖的音乐批评观念(一)

浅析“五四时期”黎锦晖的音乐批评观念(一)

浅析“五四时期”黎锦晖的音乐批评观念(一)内容摘要:文章着重阐述了五四时期“平民音乐”文化观念的代表音乐家之一黎锦晖的唯美主义音乐批评观念。

关键词:市民化通俗化唯美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峰期,一方面继承了近现代学堂乐歌以来的音乐批评传统,另一方面在崭新的现代型专业音乐教育体系里和宽松的现代性文化批评环境中,以其独特的品格、多元化的观念群体,历练出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批专业音乐家和专业音乐创作。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两个主题是文化上的“启蒙”与政治上的“救亡”,并对立着两个极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

随着国门打开,西方近代与现代艺术批评观念大量引进,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纷纷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找到了代言人,在音乐领域里也有相应的表现。

黎锦晖是当时中国的“唯美主义”代言人之一,但他的观念与西方“唯美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的这股思潮是出于“无利害”的动机,他们将艺术视为无须任何外在的存在目的的自足的存在。

而黎锦晖代表的“唯美主义”,则是以一种个体对艺术的取舍观念来对抗社会上通常流行的功利性音乐观念。

如果说青主是在“民主”“自由”旗帜下的现代新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观念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黎锦晖则是在五四时期的“民主”旗帜下“平民音乐”文化观念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是五四时期在“民主”“自由”的文化观念的指导下,进行音乐的市民化、通俗化、唯美化的音乐批评与实践的,对于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人的生活中所具有的正常地位,进行了充分的音乐学理论上的与艺术实践上的肯定。

黎锦晖被称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之父,他所创作的《桃花江》《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黎锦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也有人称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 、 国音 乐学 院等 单 位联 合 主 办 的 纪念 黎 锦 晖 诞 辰 l0 中 1 周 年 学 术研 讨会 在 京举 行 , 多 音 乐 界 专 家 、 者 出席 。 众 学
关键词 : 锦晖 黎
儿 童 音 乐创 作
特点
借 鉴 意 义
黎 锦 晖 是 在 五 四运 动 之 前 就 登 上 中 国 音 乐 舞 台 的 著
名 音 乐 家 , 的 创作 尤 其 是 儿 童 音 乐 创 作 , 美 活 泼 , 他 优 符 合 儿 童 心理 , 受 一 代代 少 年 儿 童 的喜 爱 。 由于 种 种历 深 但 史 原 因 , 锦 晖 在 中 国音 乐 史 上 一 直 未 受 到 充 分 重 视 , 黎 一
直 处 于被 批 判 的位 置 。 而历 史 的 真相 会 由时 间证 明 , 然 新
的变形 . 现 出兰花 花 的痛 苦 、 奈 与挣 扎 。 调上 运 用西 表 无 音
自 由 :5 — 8 小 节 ) 将 主 题 旋 律 的 骨 干 音 构 成 的 和 (8 2 弦 分 解 . 双 手 衔 接 合 奏 的 六 连 音 为 音 型 。 手 的 交 叉 点 用 左 奏 音 与 右 手 的最 高 音重 叠 , 成 一个 相 差 八 度 的 旋律 线 , 形 好 像 是 兰 花花 获 得 新生 后 自由的奔 跑 。 因此 在 弹奏 这 个 段 落 时 , 定 要 注 意左 右 手 的衔 接 , 弹 得 非 常 连 贯 , 一 要 就 像 一 只 手 弹 出来 的那样 。 达 到这 样 的效果 一 是 要 慢练 , 想
又 教 贸孝 00-P 冲21 2 号中 - g ] r d
论 黎 锦
晖 及 其 儿
曾 弘毅
童 音 乐
( 都 师 范 大学 音乐 学 院 , 京 首 北
摘 要 : 锦 晖 是 “ 四 ” 文 化 运 动 时 期 登 上 中 国 黎 五 新
10 0 ) 0 0 0
者 通 过 对 中 国 期 刊 网 搜 索 发 现 , 于 黎 锦 晖 和 他 的 儿 童 关 歌 舞 剧 一 共 有 1 篇 文 章 .9 1 、9 3 各 l ,0 1 0 1 8 年 18 年 篇 2 0— 20 年 共 7 ,O 6 2 0 年 有 3 优 秀 硕 士 论 文 是 研 究 09 篇 20— 07 篇 黎 锦 晖 的 儿 童 歌 舞 剧 的 。2 0 年 l 月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文 01 1
七 、 由 自
世 纪 以来 . 乐 界 对 黎锦 晖 的认识 进 入 了一个 新 阶 段 。 音 笔

气 呵成 . 手 和 弦 需 弹得 有 弹 性 , 可 手 腕 下 压 或粗 暴 左 不
地 砸 琴 。特 别要 小 心2 小 节 左 手 的一 组 双 音 应 处 理成 连 4
奏 的 效果 , 师 应 为 学生 编 写 好 这一 小 节 的 指法 。 教
与会 者 们 积 极 讨论 了 黎锦 晖 对 中 国近 代 音 乐 的贡 献 , 并 做 了解 除 “ 区 ”为 黎 锦 晖 “ 世 纪 悬 案 ” 秘 的 工 作 , 禁 。 跨 揭 由
此揭 开 了对 黎锦 晖重新 认 识 的新 局 面 。2 0 年人 民教 育 06
电 子 音 像 出 版 社 出 版 了 《 锦 晖儿 童 歌 舞 剧 》 D 黎 的 vD光 盘 ,这 套 光 盘 收 录 了 重 新 排 演 的 黎 锦 晖 先 生 创 作 的 1 部 1 儿童 歌 舞 剧 。2 0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出版 社 出版 了孙 继 南 0 7V 的新 书— — 《 锦 晖和 黎 派音 乐 》为 黎 锦 晖正 名 。 黎 , 行 谱 的 形 式 , 保 留 低 音 声 部 八 度 长 音 的 基 础 上 , 手 同 在 双 时 奏 出 快 速 有 力 的 和 弦 。 弹 奏 时 低 音 声 部 的 长 音 要 有 底 气 , 板保 持 充 足 , 手 和 弦 需 突 出旋 律音 , 气 呵成 。 踏 双 一
化 部艺 术 司 、 国音 乐 家协 会 、 国 艺术 研 二 十 世 纪 二 十 年 代 开 始 为 孩 子 们 编 写歌 舞 音 乐作 品 , 爱 和 美 滋 润 了一 代代 少 儿 的 心 田。 用
直 到 8 年 后 的 今 天 .我 们 仍 然 能 看 到 重 新 排 演 的 儿 童 歌 0 舞 剧 . 这 些 儿 童 歌 舞 剧 仍 然 能 使 今 天 的 孩 子 们 从 中 受 到 熏 陶 和 教 育 , 今 天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从 中得 到 启 发 和 借 鉴 。 让
音 乐 的 尾 声 ( 3 8 小 节 ) 包 含 在 第 七 段 自 由 中 7— 2 是 的 。 先 用 琶 音 的 形 式 分 别 在 中 音 区 、 音 区 以 一 强 一 弱 首 高
二 是 要 严 格遵 循 书 上标 注 的指 法来 练 习 。
洋 调 式 旋 律 小 调 的 变 化 形 态 , 入 了 升 C、 F 升 G形 成 半 加 升 、 音 的进行 . 成 一种 不协 和 的效 果 。节 奏上 运用 了十 六分 造 音 符 的休 止 , 佛 是 兰 花 花 的 哽 咽 和 哭 泣 声 。 弹 奏 时 应 采 仿
四 、 婚 迫
迫 婚 :2 — 4 小 节 ) 这 一 段 的 速 度 又 转 为 沉 重 的 慢 (6 1 板 . 速 度 和 节 奏 上 与 前 面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 手 声 部 四 在 左 分 音 符与 两 个八 分 音 符 的 固定 节 奏首 先 出场 并 贯 穿整 段 音 乐 。 仿 出陕北 民间婚 庆抬 轿 子 的习俗 。弹奏 时 四分音 模 符 要 处理 成 “ ” 效果 , 八 分 音 符 则要 “ ” 点 , 仿 实 的 而 虚 一 模 出轿 子 晃 荡 的 感 觉 。 手 声 部 通 过 对 主 题 在 音 调 和 节 奏 上 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