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旦角头面的程式化探析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传统剧目为基础,利用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深刻的人文情感和社会意蕴。
其中,程式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旦角表演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和变化形式。
本文将对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戏曲程式是什么戏曲程式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唱腔形式,是根据编导者的意图进行的、在唱腔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的一种组曲,其基本特点是重视流畅性、连贯性和变化性。
程式的演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功底,最能体现出演员的艺术素养和功力。
1. 塑造人物形象在旦角表演中,程式可以通过不同的调子、节奏和音高的调整,对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刻画,如快速连续的高音表现出的是女性柔弱的一面,而沉稳平和的中音则表现的是旦角人物的稳重和内敛。
2. 表现角色性格戏曲程式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节间的衔接、音调的突然转换、左右转换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如一个坚毅有为的女性可以表现出刚劲有力的调子,而一个性格娇柔、含蓄内敛的女性则可以用温柔婉转、缓慢柔美的旋律来表现。
3. 增强戏曲表演效果戏曲表演需要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程式的使用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掌握旦角角色的精髓,刻画更逼真的性格形象,从而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三、戏曲程式的种类及特点1. 说腔程式:在说唱中穿插旋律,有明显的旋律性特点。
2. 三板程式:起于明代,是一种衔接多个小戏段的程式形式,常用于繁忙的戏曲片头或结尾。
3. 连台程式:在等待换台时,表演者进行的一种连贯表演,可以表现多个角色的不同状态或故事情节,有难度也更具挑战性。
四、结语戏曲程式不仅给戏曲表演增添了一份灵动和变化,同时也承载了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的精华。
演员可以通过程式的运用,更加准确、精准地表达人物形象与角色性格,让观众更加体验到戏曲表演带给人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摘要:一、京剧旦角头面概述二、旦角头面的分类及特点1.正旦头面2.花旦头面3.花衫头面4.刀马旦头面5.武旦头面6.老旦头面三、旦角头面的重要性四、旦角头面的制作工艺五、旦角头面的佩戴与保养六、结语正文: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旦角是京剧中非常重要的角色类型,而旦角头面则是旦角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京剧旦角头面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京剧旦角头面概述旦角头面,是指在京剧中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角色所佩戴的头饰。
旦角头面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形式,其佩戴能够展现出女性的美丽、端庄、优雅等不同特质。
二、旦角头面的分类及特点1.正旦头面正旦,又称为青衣,多扮演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
正旦头面以简洁大方为主,通常佩戴一朵大花,如牡丹、桃花等,用以表现角色的贵气与大气。
2.花旦头面花旦,扮演年轻活泼、俏皮的小家碧玉或丫鬟。
花旦头面以色彩鲜艳、形式多样为特点,如佩戴茉莉花、菊花等,展现角色的青春活力。
3.花衫头面花衫,多扮演性格刚烈、举止大方的女性角色。
花衫头面以佩戴长串花饰为主,如梅花、菊花等,强调角色的个性魅力。
4.刀马旦头面刀马旦,扮演女将或女元帅,头面以佩戴盔帽、头巾为主,展现角色的英勇与豪气。
5.武旦头面武旦,扮演武艺高强、性格坚韧的女性角色。
武旦头面以佩戴短串花饰、盔帽等为主,展示角色的英武气质。
6.老旦头面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头面以佩戴发髻、头巾、帽子等为主,展现角色的稳重与慈祥。
三、旦角头面的重要性旦角头面在京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体现出角色的身份、性格、年龄等特点,还能够通过佩戴者的表演,传达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四、旦角头面的制作工艺旦角头面多为手工制作,工艺繁复。
从选材、切割、打磨、镶嵌、组装到最后的佩戴,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以确保头面的精美与耐用。
五、旦角头面的佩戴与保养旦角头面的佩戴需要演员们熟练掌握技巧,避免因佩戴不当导致的损坏。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程式是指在戏曲演出过程中,有规律有序的台词、唱腔、动作的组合。
在旦角表演中,戏曲程式的运用可以增强角色形象,表现情感,增添艺术魅力,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一、角色形象的塑造1、化妆:旦角表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女扮男装,因此化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旦角角色化妆分为正面、侧面和后面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步骤和程序,涂抹轮廓颜色、修眉、画眼、画唇、扫粉,这些步骤的顺序和方法都是按照程式来执行的。
经过化妆,旦角的性别特征被遮盖,为角色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基础。
2、服饰:在旦角表演中,服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角色的服饰方面,同样存在一定的程式概念,如唐代汉服穿法、汉唐交替、礼服、民族服装等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服饰的设计和选择可以体现人物的地位、性格、社会背景、年龄等,通过服饰可以推测其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学历等信息。
3、舞台行走和动作:旦角表演中,舞台行走和动作也遵循着程式,在舞台上以一定的步法来走动,以一定的手势来表达情感,以一定的身法来配合唱腔。
例如,旦角人物在向公侯请荐时,需屈膝低头、双臂成弯弯“鸟翼”状等。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早已被剧目所固定,也成为特定角色性格的代表之一。
二、情感的表达1、音乐和唱腔:戏曲程式中的音乐和唱腔是对旦角表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旦角角色的情感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腔传达出来的,通过音高、音调等音乐元素的运用,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
角色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唱腔来表现。
如花旦唱腔,强调清新活泼、轻盈柔美、欢快自然的表演特征。
2、台词:戏曲中的台词通常是由古文、歌词和俚语组成,使用语言较为古雅,难度较大。
旦角表演中,台词是角色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
角色在与其他角色对话时,可以透过台词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情感和心理。
通过表演不同的情绪下的台词,可以让角色更真实地生动起来。
三、艺术魅力的增添1、程式的把控:在旦角表演中,程式可以帮助演员把控整个表演的节奏和修辞,在重点场景中表现出更高的艺术感染力。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一、京剧旦角头面的起源与发展京剧旦角头面,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京剧旦角头面的发展与我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密切相关,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
二、京剧旦角头面的造型特点京剧旦角头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图案:京剧旦角头面的图案丰富多彩,既有寓意吉祥的图案,如寿桃、莲花、牡丹等,也有表现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图案,如凤凰、龙、蝠等。
2.色彩:京剧旦角头面的色彩艳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般来说,皇后、公主等贵妇角色的头面以金色为主,显得高贵典雅;而青衣、花旦等角色的头面则以红色、粉色为主,显得青春活力。
3.结构:京剧旦角头面结构复杂,层次分明。
通常由基座、饰件、穗子等部分组成,既有装饰作用,又能体现角色的身份地位。
三、京剧旦角头面的分类与用法根据角色身份和剧情的不同,京剧旦角头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皇后、公主头面:以金、银为主要材质,饰有珠宝、翡翠等贵重饰品,造型华丽,彰显高贵气质。
2.贵妇头面:以金银配色为主,饰有绒花、玉器等饰品,造型典雅,展现大家风范。
3.青衣、花旦头面:以红色、粉色为主,饰有纸花、塑料花等饰品,造型简约,体现青春活力。
4.神仙、妖怪头面:造型奇特,色彩丰富,饰有羽毛、鳞片等饰品,展现神秘气息。
在演出过程中,戏曲演员需根据角色身份和剧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头面进行佩戴,以增强角色塑造的逼真性和观赏性。
四、京剧旦角头面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旦角头面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现代的京剧旦角头面制作工艺已经从原来的纯手工制作发展为机械化生产,使得头面制作更加高效、精美。
同时,设计师们还运用现代审美观念,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京剧旦角头面,为戏曲表演增色添彩。
五、结论与展望京剧旦角头面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旦角头面制作技艺更是堪称一绝。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京剧旦角头面进行详解,探讨其制作方法、表演作用以及现代创新,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提供一份实用的指南。
一、京剧旦角头面的概述京剧旦角头面,指的是女演员在演出中佩戴的各种头饰、头钗、发髻等,它们既是表演道具,也是角色身份地位的象征。
旦角头面在京剧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能美化演员形象,又能突显角色个性。
二、京剧旦角头面的组成部分京剧旦角头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发髻、头饰、头钗、鬓角、发簪等。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审美标准,相互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1.发髻:是旦角头面的基础,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有多种造型,如圆形、方形、弯月形等。
2.头饰:包括帽盔、凤冠、珠花等,用于表现角色的地位和身份。
如皇后、公主等高贵身份的角色,常佩戴凤冠;仙女、神仙等角色,则佩戴珠花、帽盔等。
3.头钗:是一种细长的金属饰品,插在发髻上,有装饰和固定头发的作用。
头钗的形状、材质和数量,都会影响到旦角头面的整体效果。
4.鬓角:是旦角头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装饰脸颊的作用。
根据角色的年龄和身份,有不同形状的鬓角,如弯月形、云朵形等。
5.发簪:是一种细长的饰品,插在发髻上,既能装饰头发,又能突显角色的个性。
三、各部分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技巧1.制作发髻:将演员的头发梳理整齐,用布包裹,再套上事先准备好的发髻。
根据角色的需要,可选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发髻。
2.制作头饰、头钗、发簪:根据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因素,选用相应的饰品。
金属、塑料、丝绸等材料都是制作头饰的常用材料。
3.搭配鬓角: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选用适合的鬓角造型,用发卡等工具固定在头发上。
四、京剧旦角头面在表演中的作用1.突出角色特点:通过旦角头面的造型,使观众更容易分辨不同角色的性格、身份、年龄等。
2.表现剧情背景:某些头饰、发髻等,能够反映出特定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等背景信息。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京剧旦角头面详解1. 什么是京剧旦角头面?•京剧旦角头面,是京剧中女性角色所穿戴的特殊头花。
•京剧旦角头面的形制非常特别,通常由花环、折扇装饰、发饰、发簪、配饰等组成。
•这些头花不仅有着独特的造型,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2. 京剧旦角头面的种类•根据京剧中不同的旦角人物角色,旦角头面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京剧旦角头面包括:西皮、花旦、文旦、武旦等。
•每种旦角头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造型,以及相应的角色特点和表演要求。
3. 京剧旦角头面的造型特点•京剧旦角头面的造型精美,寓意深刻。
•花环部分通常以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代表着旦角角色的不同情感和性格特点。
•折扇装饰常见于一些丽人角色,如花旦,展示了角色的温柔和柔媚。
4. 京剧旦角头面的象征意义•京剧旦角头面的色彩和造型常常代表着旦角角色的身份、地位、个性和情感状态。
•丰富的配饰中,如发饰、发簪等也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发饰上的鸾凤图案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5. 京剧旦角头面的使用方法•京剧旦角头面是京剧演员的重要道具之一,但也需要技巧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
•演员在佩戴头面时需要注意头髻的位置、头花的角度和发饰的搭配,以确保整体造型的完美。
6. 京剧旦角头面的历史传承•京剧旦角头面作为京剧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
•传统制作旦角头面的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总结京剧旦角头面是京剧中女性角色所佩戴的特殊头花,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京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旦角头面的种类、造型特点、象征意义以及使用方法,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京剧的魅力,并体会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7. 京剧旦角头面的演绎艺术•京剧旦角头面在京剧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能够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演员在佩戴旦角头面的同时,通过面部表情和舞台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京剧旦角头面的程式化探析
戏剧耐15《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 总第286期京剧旦角头面的程式化探析杨帆,杨鹏程,江佳颖(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402167)【摘要】本文结合平面构成理论的点、线、面这一构成设计的基本视觉语言,通过对旦角头面的分析,以 京剧为例,探析及总结旦角头面的戏曲程式化规律,以期为国内外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旦角,头面,点线面,凤凰,程式化中图分类号:J 8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15-03―、旦角头面呈现程式化,但尚无规律可循在十九大“文化自信”提出的大背景下,属于中 国文化范畴、誉满中外的“中国三大国粹”之一的中 国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 富有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深受人们欢迎。
在典型的“一两人当做千军万马,三两步走遍海 角天涯”的以小见大的戏曲中,京剧中的生、旦、净、 末、丑行当都有其各自程式化的行头。
其中,戏曲中 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旦角”广为人们所 喜爱。
而被统称为头面的且角头面物品具有秩序美、 层次感和识别性,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程式化-但是, 目前尚无规律可循。
二、旦角头面由点构成、以“线”为主,独当一 “面”京剧是由各种符号构成的独特的艺术符号体系,而每一个行当亦然。
角色通过头面、服装、化妆、道 具等符号将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等内涵外延化。
久 而久之,京剧呈现的程式化成为京剧的三大基本特征 之一'。
在旦角的头面中,可分为点翠头面、水钻头面、银锭头面的硬头面和线帘、网子、发垫、发簪、大发、 水纱等的软头面。
在硬头面中件数较多,常见的为正 凤、偏凤、顶花、耳挖子、耳坠、凤挑、后兜(银穗子)、 泡子等单件,硬头面可全套或半套或单件使用。
慝f »图1“凤”字自右向左演变图旦角头面的单件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是由基本的 点、线等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构成,点为造型设计中 最4、的单位,一切形态的基础:而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也是有性格的。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程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戏曲中角色表演的一种规范化程式。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尤为重要,旦角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她们需在角色塑造、表演技巧等方面熟练掌握戏曲程式的运用,才能完美地表演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引起观众的共鸣。
本文将从旦角角色特点、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旦角角色特点旦角是戏曲中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形象多样,既有温柔婉约的,也有刚强坚毅的,角色类型有青衣、花旦、老旦等。
旦角在戏曲表演中常常需要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观众,塑造出深刻的角色形象,展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感情起伏。
而戏曲程式作为表演的规范化程式,则是帮助旦角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角色特点和情感。
二、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戏曲程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固定性,帮助演员更好地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表演技巧。
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包括:一、程式的稳定性,即在不同的戏剧作品中,相同的角色扮演相同的表演动作和表演技巧。
二、程式的变通性,即在相同的角色表演中,演员根据剧情和情感的需要,可以适当变通程式,以更好地表现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变化。
三、程式的创新性,即演员可以在程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以突出角色的个性和特点,使表演更加生动鲜明。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戏曲程式是旦角角色表演的基本规范,演员需要凭借程式的规范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角色的特点和魅力。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内心感情和情感变化。
在表演旦角的悲痛之时,程式的运用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表现出角色的悲伤和愁苦,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表演旦角的欢快之时,程式的运用也可以使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的灵动和欢快,给观众带来愉悦的感受。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帮助旦角更好地表现角色特点和情感变化的重要手段。
旦角头面扮相的规则您知道多少?
旦角头面扮相的规则您知道多少?戏曲的扮相是以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符合人物身份的穿戴规则,达到塑造戏曲人物为目的的。
传统戏的内容,大都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庶民的生活。
依据历史、服装、头饰产生了各种行当的扮相程式。
今天我们仅从头饰上来谈谈旦角扮相的规则。
在大头的梳理上,首先依照演员的条件来决定。
大头梳的高、低、薄、厚、长、短的参照系数要结合演员的头型、身量比例来意会。
梳出的头不撅不翘,和演员的头相符贴,有整体的感觉,当然大簪别的位置要准确,梳理后的鉴赏标准要象演员自己的头发做的一样。
大头梳理后的下一道程序是戴头面,标准有三:剧中人物年龄、身份;悲、喜剧;行当。
如:悲剧人物,虽然有的戏戴点翠头面,但也绝不是满天飞翠,还应让观众看出头饰的布局和造型。
比如:青衣,整体效果要雍容华贵,基本以戴点翠和银丁头面为主,根据人物、情节的变化决定头饰的变化。
以戴红绒花、凤头桃为表示结婚、喜庆;以左戴茨茹叶为守寡、丧夫;右边留甩发为表示流浪、发配、疯癫的精神状态,还有个别青衣戏挽缕子。
京剧《锁麟囊》张火丁一般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或大家闺秀,所以颜色上要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她们大都梳抓髻大头,带辫子,抓髻的长短要根据演员的个头来决定,总起来说要适度,利于表演。
头要梳得比青衣小些,头上抓髻还要打网子花,表示出她们未出阁的少女身份。
少女头面的选择多以双光水钻为主,满头亮光闪闪,加上小凤桃子的点缀,十分明快亮丽。
有些花旦戏还戴一个耳挖子,形成一个“半边翘”,即半头草花,半头头面,也能产生一种“非工整的协调”,而后被人们沿袭下来形成一种程式。
碗碗腔《桃园借水》任小蕾武旦、刀马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行侠仗义的英雄,表现形式也大多以武打为主,所以在装饰、戴头面上以少而轻为基本原则。
大头要求小而紧衬,无论做任何高难度技巧也不至于忝头。
其要领是:勒头要勒的位置准确,尺寸、筋劲掌握适度,研究演员的头型和技巧难度,考虑勒头的高低、松紧,这种尺度仍然是靠经验和感觉来判断的。
浅谈传统艺术中京剧的程式性教学
浅谈传统艺术中京剧的程式性教学【内容摘要】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我们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所在,历经百年,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京剧的程式性在戏曲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积累,其艺术表现手段更为成熟,更为灵活且更为多变。
为了继承发扬好这一文化艺术,全国已有多所学校在音乐课堂中增设了京剧内容,但从现阶段的音乐课堂京剧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并不理想。
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对高中音乐课堂京剧教学中的程式性特点的研究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京剧程式性教学体验实践继承一、京剧中程式性的表现形式(一)京剧艺术的程式性擅长表现千姿百态的生活它就好像一个百宝箱,无所不容。
常表现日常的生活:开门、关门、骑马、登舟、坐轿、上楼、下楼、行路、更衣、打扮、梳妆等;表现喜、怒、哀、乐时的神态;它有指法功、水袖功、毯子功等等;他还有表现出征的起霸、趟马等等。
(二)京剧艺术的程式性还表现对人物的褒贬对一个人物的形象进行褒贬,就要调动相关的程式性---脸谱化的艺术处理。
比如关羽,就可以用脸谱的颜色来衬托。
以浓重的色彩和肃穆的唱腔表现出这位大将的威严和忠勇。
指责潘仁美之流就要抹白脸,勾凤纹细眼、膀子斜调,以姿态狂放的态度来揭露等。
(三)京剧艺术的程式性表现人物性格比如《打神告庙》中,要表现穆桂英的愤怒就会用到“冲、抛、抡、打”等程式性的技法;表现杜丽娘的柔情万种就要用到“掸、抖、旋、撘”的技法等等。
以上三点都有一套完整的和固定的表演方式。
简单来说,程式性就像是我们写文章时所用的词汇、词组和句子通过语法连缀起来一样;比如国画中的勾勒和用色一样;像芭蕾舞中的足尖动作一样,可见,程式性的重要性。
它是长期的舞台实践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出来的表演词汇,是历史的沉淀。
二、兴趣入手,实践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理论学习是非常排斥的,因此,实践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和掌握京剧的技巧性对于学生来说相对困难,把门槛放低,选取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入手。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1. 引言1.1 戏曲程式的概念戏曲程式是指在戏曲演出中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和节奏安排表演的一种技巧,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所遵循的一套固定的步骤和动作,以达到表演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戏曲程式通过设定的动作和节奏,使演员在表演中有条不紊地展现角色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规范性和美感。
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程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演员表演的基本要素,更是戏曲艺术的核心之一。
通过程式的运用,演员能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演技和个性特点,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有力量。
戏曲程式的运用不仅展示了演员的功底和技巧,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魅力。
在戏曲表演中,程式是旦角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演员的表演水平和观众的观赏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旦角表演的特点旦角表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表现了戏曲中的女性角色。
旦角表演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旦角表演要求演员能够高度还原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外在形象,传达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旦角表演在动作上注重柔美婉转,体现出女性的温柔和细腻。
旦角表演中常常包含歌唱和舞蹈元素,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音乐和舞蹈功底。
旦角表演还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声乐技巧和台风,能够通过声音和表情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旦角表演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表演形式,要求演员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表现力,以展现出角色的魅力和韵味。
2. 正文2.1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使用方式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使用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程式是对传统剧目的梳理和提炼,将其精华和核心部分集中呈现,有助于提高表演效果和观众的欣赏度。
在旦角表演中,程式除了要明确表演节奏和脉络外,还需要考虑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起伏,使表演更加真实生动。
程式要求旦角演员从剧本中把握好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进行情绪过渡和表现,使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
程式还要求演员掌握好舞台语言和动作的节奏和节拍,使表演更加协调和流畅。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戏曲程式是传统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武打、唱腔、吟诵等多种表现形式。
在旦角表演中,程式的运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决定了角色形象的塑造,还直接影响了
表演的整体效果。
首先,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演员刻画角色形象。
旦角表演中,程式
通常通过唱腔来实现。
不同的唱腔风格适用于不同的角色性格、情绪变化等。
比如,青衫
脂袖的唱腔要求既要表现出深情款款的爱恋之情,又要表现出痛苦的心境。
这就要求演员
在演唱时必须把握好音调、节奏、气息等要素,才能把角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程式的运用可以提高旦角表演的艺术水平。
旦角表演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艺
和想象力,而程式的运用则可以让表演更加熟练、精细。
比如,在扮演“梅兰芳”这个角
色时,演员需要熟练地掌握不同的程式,如武打动作、身段、手法等。
只有在这些细节方
面都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才能真正把角色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后,程式的运用还能加强旦角表演的流畅性和融合性。
戏曲表演中,不同的程式要
求演员在节奏上要与伴奏呼应,这就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节奏感。
只有在表演
中使唱腔、舞蹈、动作等元素有机融合,才能营造出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台效果。
综上所述,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还可以提高表演的艺术水平,加强表演的流畅性和融合性。
对于今天的戏曲传承者,仍然
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戏曲程式的技艺,才能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探求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探求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探求的论文京剧舞台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这四品种型,在发明人物个性的过程中会运用共同的扮演手腕,将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角色划分为不同的行当。
“旦行”是戏曲舞台中女生角色的总称,依照女性角色的特性、年龄以及社会位置的不同分类成不同的角色。
因而,在戏曲舞台中,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七大角色。
1 京剧旦行的分类1.1 正旦“正旦”又被人们称为青衣,在京剧戏曲中扮演端庄典雅、毓秀名门的正派人物形象,泛指戏曲舞台中的贤妻良母或是一些具有贞烈时令的女子,青衣以漂亮典雅的古打扮像著称,年龄多为青年到中年跨度不等,以长衫青褶子为主要服饰,故又称青衫。
在戏曲演绎方面,正旦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步伐稳健、端庄,台词主以念韵白为主,这需求正旦具备较强的唱功用力才干将念白功、水袖功、台步圆场功倾情演绎出来。
另外,正旦还要锻炼其形体身姿,只要具备了扎实的演绎功底,才干将妩媚大方,秀丽婉约,身姿漂亮的正旦形象展露无遗。
在唱腔方面,正旦还要具备文雅细腻、甜美可人的流利嗓音。
1.2 花旦花旦指在京戏舞台中扮演生动开朗、心爱天真且受过严厉封建礼教约束的年轻女子形象,扮相俊美大方,唱腔明朗爽脆,扮演作风自若洒落。
例如,《西厢记》中生动机灵的红娘,《春草闯堂》中善解人意的春草,《拾玉镯》中的勇于追求幸福人生的孙玉娇,《金玉奴》中的具有激烈客观认识的金玉奴等正派花旦形象。
[1]花旦以短衣裤袄为主要服饰,局部角色也会穿戴长袖,在演绎戏曲方面,花旦以念京白为主,同时兼并唱、念、做等多个动作,在扮演作风中大多数花旦都包含着生动开朗、动作矫捷机灵的特征。
1.3 花衫花衫是京剧旦行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角色,她不只要集唱、念、做、打、表于一身,还要在演绎作风上有所打破。
也就是说,她们既要有正旦的端庄婉约,也要有花旦的生动开朗,聪明矫捷,还要兼备武旦的武打特性。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程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舞台上表演者的动作、动作的节奏、身段、眼神和表情,以及配合这些的音乐和声腔的编排和统一。
对于旦角表演来说,戏曲程式的运用尤为重要。
旦角是中国戏曲中的两大主要角色之一,旦角扮演着女性和儿童等形象,其表演需要突出个性化的特点,而戏曲程式则是旦角表演的技术规范,也是旦角艺术的核心。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体现在表演动作和动作的节奏上。
旦角角色的表演通常以婀娜多姿的身段和优美的舞姿为特点,这就要求表演者在表演时要根据角色的性格和情绪变化以及剧情需要,通过肢体动作和节奏感来表现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比如在表演中,旦角可以通过轻盈的舞步和柔和的手势来展现女性的温柔和娴静,也可以通过快速的动作和有力的舞蹈来表现角色的激愤和挑战。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还可以体现在眼神和表情上。
眼神和表情是旦角表演中非常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可以传达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在表演时,旦角可以通过眼神和表情的变化来展现角色的忧喜哀乐、愤怒和忠诚等各种情感,从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产生共鸣。
艺术家在运用戏曲程式时需要注意形象与情感的平衡,不可过于夸张。
音乐和声腔的编排和统一也是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重要体现。
在戏曲表演中,音乐和声腔是舞台表演的重要配角,它们与旦角的表演密不可分,能够烘托角色情感和氛围,带动观众情绪。
在旦角表演中,音乐和声腔配合着旦角的动作和表情,根据剧情的需要起到烘托、加强、修饰和点染的作用。
艺术家需要在演出中做到与音乐的统一,将旦角的表演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舞台效果。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还体现在扮相、化妆和服饰上。
旦角的扮相常常需要通过化妆和服饰的精心设计和搭配来体现角色的特点和身份,达到戏曲程式的规范化要求。
在旦角的扮相中,常常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来突出角色的美丽或者忧愁,例如通过面部的粉黛和妆容的精细刻画来突出角色的感情变化和表演的细腻度。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它以多种表演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戏曲表演中,程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演员在表演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动作的编排。
程式的运用在戏曲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旦角表演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程式的定义和起源、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具体运用以及程式对旦角表演的意义等方面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戏曲程式的概念和起源。
程式,即戏曲表演中演员动作的一种顺序安排。
最早的戏曲程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舞蹈和武术,演员在表演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动作编排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则逐渐发展成为戏曲表演的程式。
戏曲程式是根据表演的需要和角色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在表演中具有严密的逻辑和规律性。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旦角,是戏曲中的女性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扮演。
在旦角表演中,程式的运用可以使演员更好地表现出女性的柔情和婉约之美。
具体来说,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程式在旦角表演中有助于演员塑造人物形象。
在旦角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程式的运用来展示角色的特征和性格。
在表演儿女情长的旦角时,演员可以通过慢慢的手势和柔软的身体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温柔和忧伤;而在表演凤凰于飞的旦角时,演员可以运用流畅的舞步和优雅的动作来展示角色的妩媚和魅力。
通过程式的安排,演员可以更好地展现旦角的形象和特征,使观众更加理解和投入到角色的情感之中。
程式在旦角表演中有助于演员的身体表现。
旦角表演需要演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巧,而程式的运用正是对演员身体表现的一种指导和安排。
在表演舞蹈剧目时,演员需要用虚实相间的舞步展现旦角的婀娜多姿;而在表演武打剧目时,演员需要用流畅的身法和准确的动作展现旦角的勇猛和机智。
通过程式的运用,演员可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表达角色所需的情感和形象。
程式对于旦角表演的意义在于提升演员的演技水平。
浅谈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艺术魅力
戏曲艺术根据舞台表演的特点和规律,将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加工为唱、念、做、打等表现手段,并与戏曲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表演方式。
程式是从社会内容出发,将生活中的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后,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的表演形式。
程式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作品内容的革新创造而不断丰富变化和发展的。
程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是演员进行舞台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程式化的表现应该说在戏曲表演中运用得更多,如戏曲舞台上的“过场”、“打背躬”、“趟马”、“上马”、“下马”等等。
程式动作技术性很强,一般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掌握。
众所周知,戏曲程式是对长期的历史生活和各种不同人物行动的高度概括,它既是人物行动的外在表现,又体现出生活的本质内容;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戏曲艺术特有的规律。
从生活中提炼出真、善、美,再经过内在的体验而表现在外在形体上,必须具备和接受传统的演技,把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表演方式完整地接受下来,然后再根据自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物加以运用,来体现角色的鲜明性,使人物更加清晰、更加生动。
由此看来,戏曲程式在戏曲表演的各行当中,不可缺少,只要有表演,就有程式,无论哪个行当都是如此。
例如在旦角的表演《抬花轿》中的周风莲,她在“梳妆”一折中的表演,出嫁之日,满心欢喜的她利用一系列的程式动作来完成,就表现得恰到好处。
先是丫环禀报:“大姑娘,该梳妆了!”周风莲走着轻盈的台步,如行云流水般出场亮相。
随着丫环端来洗脸水,让她洗漱,她急忙把手插入脸盆,不料被水烫了一下,她娇嗔地埋怨丫环,丫环拧了拧手帕让她擦脸,她拉过手帕擦了一把然后把手帕抛到空中又接了回来,一块手帕在空中旋转飞舞,运用程式的技巧,巧妙地表现出她喜悦的心情。
接着,丫环又拿来镜子,她时而前照,时而后照,然后又左照,右照,反照,结合舞蹈的动作和欢快的旋律,补官粉、点胭脂,对镜自美,碎台步、云步、前移,然后用辩子作道具,走云手,单手走花、双手走花、两个平转,大卧鱼、卧地亮相、卧鱼起来,又随着明快的节奏,轻快的旋律,抖肩,单抖、双抖、快抖、转身、手握发稍用嘴轻轻咬住,双目含羞,幻想着自己的夫君,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着走小生台步,想着武状元来迎娶自己的场景,正真体现出了她黄花女即将做新娘的喜悦心情。
京剧中旦角的化妆方法
京剧中旦角的化妆方法一、旦角的脸部基本化妆步骤京剧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据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特点进行面部和头部的化妆与装饰。
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
1、拍底色:底色由红、白色的化妆油彩调配成嫩肉色。
底色的深浅要根据舞台灯光的强弱、人物的年龄、身份而加以区别。
拍底色的顺序是先脑门、鼻子、下巴后拍两颊、两腮和脖子。
要注意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匀。
还要注意眉眼、鼻窝、嘴角、眼角等细小部位要面面俱到,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肤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2、涂腮红:以大红色化妆油彩为主,略加玫瑰红色。
方法是从眼窝、鼻梁两侧开始,压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间向两侧,由深渐浅地均匀地拍打,直到与底色融为一色。
以上眼皮部位为最红,要注意鼻梁、嘴角与底色衔接的部位要自然过渡,不要有明显的红白界线。
涂腮红时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据脸型的特点加以变化,起到弥补缺陷、美化脸型的作用。
如圆型脸可把腮红上下拉长;长型脸可把腮红向横向拉宽,再通过贴片子的技巧来帮助演员改变脸型的长短胖瘦。
3、定妆: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层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脸上。
敷粉应先从脑门、鼻梁和底色部分开始,然后敷腮红部分,敷好后再用刷子轻轻掸去浮粉。
4、涂胭脂:用大红、荷花、赫红等颜色的胭脂涂在腮红的部位。
方法是从眼窝和鼻梁两侧,眉毛以下开始,自上而下、由浅至深。
重点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两颊要逐渐过渡到与底色一样的深浅。
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鲜艳。
5、画眼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演员揭示人物心情的关键部位。
所以画眼圈要画出生动的神韵来,才能起到烘托演员的表演的作用。
同时,画眼圈也要根据演员的眼睛大小、脸型胖瘦,进行比例的夸张。
画眼圈用的是眉笔或锅烟,从下眼皮画起,加宽上下眼圈的轮廓线。
旦角演员基本是以风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给人妩媚之感。
旦角面部化妆的特点
旦⾓⾯部化妆的特点京剧的旦⾓(妇⼥⾓⾊)由于年龄、⾝份以及性格的不同,⼤致有正旦(青⾐和闺门旦)、花旦(包括花衫、贴旦、⼩旦)、⽼旦、武旦、⼑马旦、彩旦(丑旦)之分。
近四⼗年来,京剧的旦⾓化装有着很⼤的变化。
在从前,正旦和花旦的⾯部化装是有所区别的。
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妇⼥,脸上略敷脂粉。
扮演贫穷妇⼥,⼤都穿青褶⼦,头上不戴珠花,脸上不搽脂粉,或搽得很淡。
花旦扮演的是性格活泼的青年妇⼥或轻佻泼辣的⼥⾓⾊,脸上必须浓装艳抹。
(头上戴珠花,穿花衫、花裙或花袄、花裤。
)这两种不同的化装⼿法,既有⽣活上的区别,也有性格上的区别。
(正旦、花旦⼜名青⾐、花衫,就是由于⾓⾊的装扮不同⽽得名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们的审美观点也有所变化。
从前的旦⾓化装,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够美化了。
近四⼗年来,京剧旦⾓的⾯部化装,有着很⼤的艺术创造,在发型上和头饰上也是如此。
许多著名的旦⾓演员,参考了古代妇⼥的⾯部美饰,根据不同的剧中⼈物,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不过,也有些旦⾓演员,单纯地追求扮相的美化,不论扮演什么⾓⾊,也⼀律是浓装艳抹,这样是不适宜的。
要知道,青⾐、花旦、武旦的⾯部化装,现在虽然⼤致相同,但由于⾓⾊的年龄、性格和⽣活环境的不同,在艺术造型上,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
为了对京剧旦⾓的⾯部化装有⼀个明确的认识,现在按照不同的⾓⾊略述如下: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妇⼥,⾯部化装应容貌端正。
扮演贫穷妇⼈(像赵五娘、秦⾹莲)脸上虽然涂抹脂粉,但不宜过重。
扮演闺门妇⼥(像崔莺莺、杜丽娘)眉眼画得必须清秀,脸⼘的脂粉要略重⼀些。
花旦花旦所扮演的⼈物是⽐较⼴泛的:有活泼天真的少⼥,像《春⾹闹学》的春⾹,《⼩放⽜》的村⼥。
有轻佻风骚的妇⼈,像《乌龙院》的阎婆惜。
也有性格泼辣的妇⼥,像《打灶分家》的李三春。
这⼀些⾓⾊的⾯部化装⼤都浓装艳抹但在眉眼的描画上,应根据不同的⼈物性格有所区别。
扮演少⼥,须在印膛上涂⼀红点。
武旦、⼑马旦武旦和⼑马旦是扮演有武功的⼥⾓⾊(像孙⼆娘、杨排风、穆桂英)⾯部化装与花旦略同,但眉眼吊得较⾼⼀些,以表现妩媚中带有英武⽓概(由武旦扮演的神怪⾓⾊,像《泗州城》的⽔母,《⽆底洞》的⽩⿏精,⾯部化装相同)。
京剧旦角五官分析
京剧旦角五官分析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有“生、旦、净、末、丑”的五大行当。
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京剧包含了其它的戏剧,妆容和行头都是很夸张的,这就使得男人可以扮成女人,女人扮成男人。
京剧和其它戏剧的脸谱都是用写实的、夸张的、繁复的服饰,更易于隐藏或改变性别。
男孩子扮演花旦,脸大、五官清晰,化妆、衣着、打扮,都能很美;女子容貌清丽,梳着发髻,可以让少年,尤其是学长,看起来十分俊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旦角头面的程式化探析
作者:杨帆杨鹏程江佳颖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
【摘要】本文结合平面构成理论的点、线、面这一构成设计的基本视觉语言,通过对旦角头面的分析,以京剧为例,探析及总结旦角头面的戏曲程式化规律,以期为国内外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旦角;头面;点线面;凤凰;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15-03
一、旦角头面呈现程式化,但尚无规律可循
在十九大“文化自信”提出的大背景下,属于中国文化范畴、誉满中外的“中国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深受人们欢迎。
在典型的“一两人当做千军万马,三两步走遍海角天涯”的以小见大的戏曲中,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行当都有其各自程式化的行头。
其中,戏曲中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旦角”广为人们所喜爱。
而被统称为头面的旦角头面物品具有秩序美、层次感和识别性,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程式化。
但是,目前尚无规律可循。
二、旦角头面由点构成、以“线”为主,独当一“面”
京剧是由各种符号构成的独特的艺术符号体系,而每一个行当亦然。
角色通过头面、服装、化妆、道具等符号将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等内涵外延化。
久而久之,京剧呈现的程式化成为京剧的三大基本特征之一。
在旦角的头面中,可分为点翠头面、水钻头面、银锭头面的硬头面和线帘、网子、发垫、发簪、大发、水纱等的软头面。
在硬头面中件数较多,常见的为正凤、偏凤、顶花、耳挖子、耳坠、凤挑、后兜(银穗子)、泡子等单件,硬头面可全套或半套或单件使用。
旦角头面的单件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是由基本的点、线等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构成,点为造型设计中最小的单位,一切形态的基础;而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也是有性格的。
在种类繁多的京剧旦角的头面中,以点为代表的为各类泡子和贴片子。
以线为代表的为正凤、偏凤、顶花、耳挖子、耳坠、凤挑等,其中以线为典型代表的各类头面均为点的移动而形成的虚线,符合约定俗成的京剧中柔美娇俏的旦角形象,形成了独具内涵的、具有很强艺术魅力的旦角角色,使其在京剧中独当一面,独具特色。
三、京剧旦角头面呈现“凤凰”程式
(一)京剧旦角头面的视觉表现上呈现“凤凰”字样的程式。
京剧旦角独具内涵的角色呈现需要借助外在点、线、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旦角的头面即为其身份、角色、甚至是婚姻状态的外在形式体现。
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出旦角头面的程式化,即为“凤凰”式样。
凤凰一词中,“凤”的繁体字为“鳳”。
由“百”、“鸟”组成,意表凤凰为百鸟之王。
凤凰在中国为祥瑞之象征,与龙同为中华民族两大图腾系统。
追溯来看,“凤”的早期字形为“一只侧立的鸟”,上为“头”、头上有象征尊贵的鸟“冠”,底下有“脚”,中间是“鸟身”,身后有“翅膀”及“尾巴”。
细观“凤凰”二字,均为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旁部首均为“几”字形,与京剧旦角头面的装饰规律极为相似。
以京剧旦角头面为例,无论是点翠头面、水钻头面,还是银锭头面,均呈现出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的视觉流程线。
由鬓花、正凤/顶花、偏凤/凤挑、鬓花组成的“几”字形“凤凰”状。
旦角头面中的偏凤/凤挑作凤头,自“凤”字形来看,嘴如鸡喙,鸟类的喙为嘴最前的硬壳的部分,主要用来获取食物,完成捕食、叼住的动作和功能,与形神兼备的偏凤/凤挑头面相似。
凤凰头上有“冠”,正凤/顶花作翅膀,联合旦角头面的大、小泡子等点做点缀作凤身,鬓花作凤脚。
因此,由大、小泡子、贴片子等点,以及正凤/顶花、偏凤/凤挑等线组成的京剧旦角头面,在最基础造型的视觉表现上呈现“凤凰”字样程式。
(二)京剧旦角七旦行,形神兼具“凤凰”。
作为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旦角有彩旦、刀马旦、花旦、花衫、老旦、武旦、正旦青衣七旦行之分,分别是其年龄、身份以及婚姻状态的角色体现。
例如,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中青年妇女。
《二进宫》中的李艳妃为色彩鲜艳、给身份高贵的女性角色使用的点翠头面,而正旦《铡美案》中出身贫寒的秦香莲身为底层劳动妇女只戴银锭头面。
李艳妃的点翠头面从右向左依次为鬓花、侧凤、边蝠、双联泡子、蝴蝶顶花、大水钻泡子、串蝴蝶、侧蝠、鬓花等系列单件装饰,以蝴蝶顶花、大水钻泡子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从右向左的凤头、含头面顶端的翅膀在内的凤身,以及凤脚。
以《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等为代表的花衫,除了具备正旦的点翠头面外,根据角色需求应用了一组四个,在新婚、夫人、诰命或其他梳大头女性用的凤挑,“凤凰”程式尤其明显。
武旦、刀马旦戴头面以少而轻为原则,《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刀马旦花旦头带翎子的绒球盔,穿女靠身后扎旗,呈现出刀马旦俊美、英武的形象。
绒球盔因鬓角的凤嘴、盔身的红色绒球为凤身,以及两侧垂下的流苏形似凤尾,搭配女靠身后的扎旗似身后有“翅膀”。
武旦多为表现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如《白蛇传》中的青蛇,头带鬓角两侧搭配青色绣球的头盔,以线做凤尾,头盔成凤身,均自成“凤凰”程式。
以《西厢记》红娘为典型代表的年轻活泼俏俐的花旦,采用少女、丫环多用的秀美潇洒的偏坐髻。
红娘的花旦头面为银锭头面,自右向左依次为鬓花、蝴蝶小泡、水钻大泡子、正凤、
凤挑、鬓花;彩旦扮演滑稽风趣或奸刁的女子,亦或是性格爽朗无拘无束的逗笑角色,只是角色性格不同,扮相与常规类旦角无异。
而老旦,顾名思义为京剧中的老年女性,京剧《打龙袍》的李后因其身份地位,头戴凤冠自成“凤凰”程式。
总而言之,京剧七旦行的头面均在头面单件的搭配组合使用上,均采用仿生学的方式,呈现有章可循的“凤凰”式样。
图3 七旦行的头面“凤凰”
(三)旦角头面的“凤凰”程式源于凤图腾崇拜。
世人爱美,喜欢将女子妆扮成貌美且祥瑞的凤凰式样。
之于凤凰,自秦汉以来,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
古代帝王后妃、贵族妇女所戴的帽子都称作凤冠。
帝后妃嫔们开始称凤比凤,凤凰的形象逐渐雌雄不分,整体被“雌”化。
秦始皇令三妃九嫔头插凤钗,凤也因此逐渐演变成为女性政治化身份符号的象征。
追溯来看,京剧自“四大徽班”进京后,奠定了两百多年京剧的基础。
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后两次的高潮均以旦角艺术的突起为标志。
皇室京剧与民间京剧的区别在于舞台的讲究或扮相,凡皇室女眷的服装均用凤做主要装饰图案,显得极为庄重华贵,使人物具有雍容的气质。
艺术来源于生活,皇室京剧在旦角扮相上也反应出皇家的礼仪文化与习俗。
由此观之,京剧中旦角行当头面均有章可循的呈现出“凤凰”式样,而凤只是外在表现形式,其内在应是华夏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龙凤文化,凤图腾崇拜。
京剧旦角头面的装饰纹样呈现“凤凰”程式化,是凤图腾文化的物化表象,能够折射出主流文化及社会状态。
四、结语
号称“中国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最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而广受欢迎的旦角在扮相上颇受喜爱,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旦角头面是由各个点构成、以点移动的“线”形头面为主,使得旦角行当独当一“面”,将京剧呈现的程式化发挥到极致。
旦角头面中,无论是点翠头面、水钻头面,还是银锭头面,在全套使用或单件搭配使用后,七旦行的头面均呈现出有章可循的“凤凰”式样,于“凤凰”二字结构极为相似。
旦角头面“凤凰”程式化明晰外显,是凤图腾文化的物化表象,将为京剧周边产品设计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如宗.图解京剧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娜.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京剧旦角扮装与唱腔[D].西北民族大学, 2015.
[3]陶靓子.戏曲创意首饰设计与研究——以旦角首饰设计为例[J].艺术科技, 2014(11).
[4]罗微.人类学视野的古代汉族凤冠符号象征意义[J].青海民族研究,2006(1).
[5]苏士珍.明代凤冠装饰特点及其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4.
[6]张月华.京剧传统戏旦角的发型与头面(连载之四)[J].戏曲艺术,1982.
[7]祁文操.戏曲程式的文化基因与审美意蕴[D].山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