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发展的七个启示

合集下载

“十五”以来深圳五年规划的脉络及启示

“十五”以来深圳五年规划的脉络及启示

“十五”以来深圳五年规划的脉络及启示作者:王平来源:《求知》 2020年第11期王平“十五”规划以来的四个五年里,深圳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业实力、创新层次、城市能级获得大幅跃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线城市和享誉世界的明星城市。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历次五年规划的科学预判、超前决策和精心部署。

一、深圳五年规划的演进脉络与发展特色深圳对自身发展的部署和实践,既是一个不断调优调高的过程,也是一个笃定坚持孜孜追求的过程。

1.担当抱负方面:重视借力发展、优势互补,在自身实力、能级不断提高的同时,积极服务区域和全国大局。

一是有重点地加强与香港合作。

做好服务与协调,充分利用香港优势带动自身产业优化升级。

“十五”提出要承接香港服务业延伸,成为香港产业深度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香港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延伸地。

“十一五”提出将深港关系提高到战略合作城市的高度,积极主动服务香港发展。

“十二五”提出努力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深港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

“十三五”提出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积极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二是依托合作园区发展“飞地经济”。

“十五”提出拓展深圳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促进深圳和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

“十一五”提出实施“南融北联东补西通”的区域合作策略。

“十二五”提出建设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深圳(潮州)等产业转移园,着力推进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建设。

“十三五”提出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

三是立足开放创新打造全国之最。

“十五”提出要建成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信息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的聚集、展示和交易中心。

“十一五”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全国性的创业资本聚集中心。

“十二五”提出打造辐射全国、亚太知名的国际消费中心。

“十三五”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赴深圳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赴深圳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赴深圳考察学习心得体会11月初,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有幸与乡镇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前往深圳进行为期10余天的学习。

根据安排,我们在深圳集中学习了深圳快速发展的经验对中西部地区的启示、组织资源开发与管理、观念更新与经济发展等有关的内容,并参观考察了深圳很多企业和工厂。

其间,我又到深圳格力电器集团、华为集团等地进行了参观考察。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与考察,我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些体会或者感受: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向现代化都市的跨越。

1980—xx年,深圳GDP年均增长26.9%,1979年,深圳经济总量为香港的1/8,现在为1/2。

xx年,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6765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人均GDP全国率先过一万美元。

出口总额1684亿余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4大支柱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娱乐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xx年中国城市竞争蓝皮书》中称,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稳居内地城市第一。

深圳经验主要集中体现在改革创新的胆略、高效科学的环境和统筹发展的城乡格局这三个方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把这三方面的经验借鉴到我们内地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来,感到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破除“小富即安”思想,增强忧患意识。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臶,致力于尽快实现“国际化”,成为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龙头城市。

与深圳相比,英山农民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相差27—30倍;在工业上,英山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经济增长具有粗放型特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限制,能源、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

在地域上,农村与城市,山区与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作为英山与深圳的差距而言,表面看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

要坚决破除官本位、等靠要的陈腐思想,坚决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即满的小农经济意识,坚决破除不敢创新、甘居落后的惰性思维,坚决破除害怕竞争、嫉贤妒能的狭隘心态,真正做到以全民创业促全民思想解放。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深圳特区 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主 要 内 容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二、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1、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20世纪 年代末,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开启 世纪70年代末 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 世纪 年代末,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项关系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78年,国务院组织的港澳经济考察组回京后 年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成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中央收入
2008年 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08年,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90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 年 月 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为最早 年 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1991年,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ISO9000质量 年 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 质量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ISO9000证书。 证书。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 证书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1993年,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组织和监督货币市场起到 年 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 了积极作用。 了积极作用。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 年 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 楼”。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特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重点。

而这些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试验田到全国推广的过程,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向世界分享。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一、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期1978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也随之成立。

根据政府的计划,中国成立了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而深圳作为“实验田”先于其他三个地区成立了。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内和国际上试验各种经济制度和政策,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特区的目标是吸引外资,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四个经济特区成立后,中国还计划在沿海地区和重点城市再次设立专门经济特区,并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特区,例如:海南岛、香港等。

这些经济特区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寻求吸引外商投资,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1、新生代特区的独特发展模式1979年,深圳经过3年的建设,成为中国新生代经济特区的代表。

为了推动深圳的发展,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支持,如降低关税、税收优惠、放宽外汇管制等。

这些政策在短时间内营造了一个适合外商投资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政策不断优化,深圳特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商参与。

同时,深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把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特区的战略转型和成功经验的输出当1980年代末中国经济进入“国进民退、政企分开”的阶段时,经济特区也面临了转型的问题。

198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合作发展战略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及周边城市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特区转型为经济特区移动经济中心,深圳开始从一家单一企业向多元化领域的大型企业发展。

此后,中国经济特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和管理体制。

政府制定的精准政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国内外自由贸易区的缔造和投资引导等策略都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的关键所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二一年第一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以建立经济特区的方式开启社会转型的中国道路的充分肯定,也是为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战略指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主要有四点重要的经验与启示。

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一)探索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区别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是在计划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基础上,引入市场经济并向世界开放的。

我国建立经济特区,通过引进三资企业来引进“管理经验”,为内地经济提供示范。

随着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经济特区逐渐被认为是社会制度变迁和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①深圳在自身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带动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深圳要在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孙久文 张 翱摘 要: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变革的一个时代缩影,造就了充满活力和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特区。

新时代赋予了深圳由经济特区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转变的历史使命,总结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以来的发展经验,有利于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新时代的深圳正在以敢闯敢试、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和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和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指出了经济特区的十条宝贵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回顾深圳的发展轨迹,始终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奋进历程密不可分,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时代脉动同频共振,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前进方向。

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事业走过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一路前行,始终适应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几多风雨,几多辉煌,我们感受着砥砺奋进的勇气,也从这40年伟大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一、改革开放后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阶段(一)探索启蒙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基础薄弱,虽然人们迫切希望依靠“科学的春天”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但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还没有与经济建设形成全面互动。

一方面科学研究基本依靠高校院所,尚未走出封闭体系,计划经济的特征非常明显。

经济活动中的科技创新,以工人、技术员的“技术革新”为主,大多停留在应用改进层面,研究开发的系统性不强。

另一方面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认识也处于启蒙阶段,大众对对科学家充满敬意,又觉得遥不可及。

地方政府的科技推动工作往往被纳入社会事业范畴,科普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代表的更多是一种扫除愚昧、求真务实的思想理念。

(二)全面融入经济建设阶段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深入人心,对比发达国家,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是经济增长的稀缺要素。

1988年,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点醒了中国亿万上下求索的经济建设者,开启了向科技要产值要效益的序幕。

1988年,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承载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

从蓬勃发展的高新区里,高新技术企业一步步走向科技舞台的中央,最终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深圳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启示2

深圳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启示2
(五)抓住增加农民收入不放松。孙吴属农业县,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发展了,县域经济才能发展。为此,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做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孙吴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重点要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要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实施“主辅换位”战略,扶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结合“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进规模种植大力推广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提高大豆品质和效益。同时,积极扩大马铃薯、亚麻、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第二要大力抓好劳务经济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网络,搞好各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第三要大力发展林产经济。切实抓好以大果沙棘为主的种苗繁育工作,扩大杞柳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加快大河口长乐山泉饮品开发力度,扩大黑木耳、蕨菜的生产规模;积极推进农副山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要把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加快培育龙头企业。认真搞好中小流域治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
(四)以市场为取向,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深圳在推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从政策等方面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深圳民营经济总量已占据全市“半壁江山”。2002年,深圳私营企业就发展到66943户,注册资本107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占全省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的26%。上缴工商税收56亿元,占全省民营企业税收的19.81%,占全市工商税收的11.45%。并吸纳就业人员100余万人,占全市总就业人数的30%以上,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为加快发展服务。深圳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一方面积极营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人才环境。在深圳,有真本事就不愁没处用,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收入是一般人员的几倍、十几倍。对本科以上毕业生,无论到国企,还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给予落户,免收城市增容费;对顶尖级的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实行“候鸟”计划与“飞人”计划,定期邀请来深工作,发给工资津贴,配备交通工具等;对外留学人员、高科技人员回深工作,设立回深人员创业基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形成一支数量相对充足、结构相对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人才队伍。到2003年底,深圳拥有大专或中级职称以上人才56.5万,占全市人口数的10.1%,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154人。另一方面,努力营造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早在10年前,深圳就普遍对投资办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制度,不论外资、内资办企业都不用到处“拜衙门”,一切都由投资管理办公室代办,保证3天内有答复,手续在7天内办完,而且实行跟踪服务,随时帮助解决问题。深圳的优良、宽松发展环境,为深圳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深圳现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启示

“深圳现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启示

“深圳现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启示编者按: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特区城市,创新资源本来并不丰富,但经过30年发展,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深圳现象”。

深圳经验的核心就是“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创新模式。

众所周知,深圳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周边兄弟城市借鉴,下面是总结了各界有识之士对“深圳现象”的启示,希望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幸福的中山有所借鉴。

启示之一: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深圳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逐步掌控行业话语权,使企业由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有竞争力产品的输出,再到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品牌的崛起;从产品意义上的竞争到技术意义上的竞争,再到标准层面上的竞争。

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乐正:深圳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催生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

深圳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往往具备较为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走向推动创新发展;与此同时,深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经受洗礼,更加善于在技术和市场的缝隙中寻获机遇,通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东:应当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创新型企业树立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改善创新管理,培育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依靠技术创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黄庆:深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得益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极大促进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知识产权,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形成市场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经验和成效

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经验和成效

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经验和成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经验和成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先行者,深圳市在过去四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而这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深圳的发展经验和成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深圳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为城市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包容的城市,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生活和工作。

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市政府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深圳注重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让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更加舒适和便利。

深圳市政府还注重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关爱弱势群体,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深圳市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支持创业人才,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深圳市政府也不断加大投入,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

在城市建设中,深圳市政府还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深圳市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呈现出繁荣的文化氛围。

深圳市政府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使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促进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将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同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不仅为中国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二篇示例: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经验和成效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行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深圳实现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这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

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

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

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历程与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历程与启示

也严 重不足 ,极大地 影响 了特 区 的建 设。深圳市政府
于 18年实行价格体制改革 ,提 出 “ 92 以调为主,调放结 合 ,分步理顺价格体系与价格体制”的物价改革方针, N18年 ,除粮油 肉等九种商品外 ,其它商品价格基本 94 放开。第三 ,实行工资制度改革 。以端掉 “ 铁饭碗 ”为 突破 口,从企业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工资制度改
改 革开 放前 ,深 圳经 济 特 区 的前 身 宝 安县 。 由 于长期实施 “ 治边 防”政 策和贯彻 “ 政 以阶 级斗争为
纲”,造成经济落后 ,人 民生活贫困,与一河之隔的繁
荣 香 港 形 成 鲜 明对 比 , 以致 成 为 逃 港 最 严 决定打开 国门时,果断选择毗邻香港 的深圳
经济特 区充分 发挥 了 “ 试验场 ”、 “ 口”、 “ 头 窗 排
兵 ”和 “ 范区 ”的作 用 ,在建 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 济 示
深圳经济特 区一建立 ,就开展 了大规模 的城 市基
础设施建 设,实行对 外开放 ,因此 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
体制 的进程 中 “ 出一条 血路 ”,其 经济 总量 以年均 杀 2.% 5 8 的速度跃居全 国大 中城市前列 ,从昔 日一个边 陲
口,首先在工资制度 、基建体制 、价格 体制 、劳动用工 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 、计划 管理体制 以及政府机构等方 面进行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上述多项 改革 以单项改 革 为突破 口,逐渐形成配套 改革,从而扫除 了特 区建设
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2 1年5 00 月,国务院批复 同意深圳经济特区范 围扩展到全 市,深 圳开始迈入大特区时代 。此时回顾总结深圳经济特 区3 0
2 0 唐向 1 0・ 1 《 》1

01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启示

01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启示

万美元(2007年就跃上人均地方财政总收入800.4亿元
亿美元
经过29年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创造了罕见的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
代化速度。


改革、开放、发展的深圳
2、现代物流业:深圳拥有中国内地第二大、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和中国大陆第四大机场,以海港、空港运输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正逐步成为中国南方的物流枢纽城市。

深圳的航空和海运航线
短短的30年时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
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让世人震
撼的历史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史和现
代史上的罕见奇迹。

这是中央决策的英
明、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和深圳创业者
的努力奋斗的结果。

深圳印证了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前景!谢谢!。

深圳创新发展的七个启示35页PPT

深圳创新发展的七个启示35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பைடு நூலகம்
深圳创新发展的七个启示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深圳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内容摘要:深圳过去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现在则是最早面临转型压力、率先进行转型发展的先行地区。

深圳能否转型升级成功,能否由过去“三来一补”的传统加工基地升级成为“高新软优”的现代化创新城市,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相对于其他地区,深圳具备发展高端产业、率先转型升级的人才、企业家、资本、技术和制度优势,近年转型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导向、企业为主、创新驱动、资本融合、产权保护等特点。

同时,当前深圳转型发展也面临一些困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谋划破题。

关键词:深圳,转型发展,三来一补,高新软优深圳过去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现在则是最早面临转型压力、率先进行转型发展的先行地区。

深圳能否转型升级成功,能否由过去“三来一补”的传统加工基地升级成为“高新软优”的现代化创新城市,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其面临的困难值得我国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全局工作中认真思考、谋划破题。

一、深圳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进展近年,以深圳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利因素影响,主要指标降幅较大。

但这些地区近年主动转型调整,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深圳转型发展的背景东部GDP占全国56%,东部能否转型调整成功,无论是对于我国短期经济形势,还是对于长期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东部,深圳过去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现在则是最早面临转型压力、率先进行转型发展的先行地区。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发展阶段性困难:劳动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刚性约束强化,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和成本上升双重冲击,部分制造企业迁出,深圳在全国率先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

当前深圳亟需通过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避免传统产业萎缩和迁出带来的产业空心化。

(二)近年来取得的进展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深圳在经济基础、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和地理区位上具有优势,具备率先进行转型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深圳经济特区》课件

《深圳经济特区》课件
深圳经济特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推动对外开放与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详细描述
深圳经济特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合 作。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深圳经济特区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
深圳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我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
制的先行区。
产业升级方向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深圳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 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深圳将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 链高端延伸,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创新驱动发展
总结词
深圳经济特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
详细描述
深圳经济特区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打造了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深圳还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
对外开放与合作
总结词
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港 和空港优势,是连接 内陆和海外的重要门 户。
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地位
01
02
03
04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 先行者,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 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深圳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 要基地,拥有众多知名企业和
创新型企业。
深圳的金融、物流、旅游等产 业也具有较强实力,是中国服
优化传统产业布局
深圳将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及启示

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及启示

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及启示李哲【期刊名称】《科技中国》【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3页(P52-54)【作者】李哲【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创新生态是近年创新政策领域逐渐兴起的概念,是一个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

近年来,深圳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诸多成功因素中,核心经验就在于多年积累形成的完整、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一、对创新生态的基本认识创新生态与创新体系接近又有区别,共同点是:都强调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关联互动、强调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流动,进而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效率。

但是,在理论基础和政策应用中,二者也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异。

首先,理论基础不同。

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强调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创新生态则是借助生态学理论,更加强调主体与所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强调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次,观察视角不同。

创新体系理论多采取“旁观者视角”观察创新的主体和活动,创新生态则更倾向“参与者视角”。

比如,在创新体系中,一家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不同主体是相互关联的平等主体,而用创新生态理论来解构的话,这家企业就是核心,其他的主体和制度都可以看作这个企业生存所面临的环境。

第三,解决的问题不同。

如果政府干预科技活动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关注创新体系是解决“系统失灵”问题,那么创新生态则是要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

也就是说,政府在履行公共职能过程中,一些公共领域可能出现政府关注不足或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情况,有可能通过市场、产业、社会等方面的调节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

总体上看,创新生态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以政府战略规划为引导,以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科技—经济—科技”有效循环为演化动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市场的、政府的资源最终都要为企业实现经济价值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经验及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经验及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经验及启示作者:曹钟雄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第22期四川作为西部的人才高地和科研高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布局,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当下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四川更需要把人才强省作为区域重大战略进行谋划和系统布局,用创新把人才和产业发展紧密关联。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的新担当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的活跃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创新加速迭代,新业态持续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正在向战略纵深演进,正在重塑各国竞争力和全球的竞争格局,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科技创新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位势。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主导产业的创新轨迹已经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蒸汽机和铁路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美国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从《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到欧盟《2021年管理计划:通信网络、内容和技术》政策文件,主要大国近期出台的重大战略均剑指科创争锋。

中美科技博弈更加凸显创新和人才的重要性。

科技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在芯片领域,通过“技术联盟”体系,美国筑起技术领域的“小院高墙”,确立基于技术权力的新科技霸权体系。

一年来,美国先后出台《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意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并在美国重塑国内产业链,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美国不仅在投资领域进行补贴,要求任何接受美国政府资金的芯片企业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他们研发的技术,同时创建区域技术中心。

产业外迁和高端挤压下创新和人才建设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命题。

全球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供应链+1”政策的推行,高端产业领域受到挤压,我国产业创新和人才建设面临双重压力。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1.我国面临的问题总体上讲,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首先,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

我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

其次,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我国作为工业品的出口大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

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

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

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①.我国每年8万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60%依赖于进口。

目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二)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仅为1∶0.15,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8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 竞争
因为专业,所以卓越* 4 3 2 1
员工成长素能模型管理
思辨力
没有完美个人 可塑完美团队
专 注 力
研发 领导
作业 公关
感 召 力
类型 优秀5 良好4 一般3 一般 3
智 商
操作力 情 商
领导
公关 作业 研发
思辨力
感召力 操作力 专注力
感召力
操作力 专注力 思辨力
专注力
思辨力 感召力 操作力
操作力
专注力 思辨力 感召力
案例:用人如何扬长避短
西游记团队:因缺陷而需求,因互补而完美
类型 雄才之人 强毅之人 友善之人 成功 主见 正直 团结 失败 固执 过激 失察
创新之人
柔顺之人 谨慎之人 多谋之人 善言之人
创意
宽容 细致 谋略 影响
失和
少决 多疑 失信 迟行
才尽其用的结构优势
决策 金肺 咨询 土脾 善断 多谋 管理 带领 水肾
将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 转化为学员内在的素质能力
激活内力的三种模式
成长激励
薪酬激励
外动力
40
内动力
60 50
1. 阶梯式激励 2. 复合式激励 3. 普惠式激励
30 20
•你的要求=我的需求
人才流失的5大对策
•策略1——设障碍 •策略2——给待遇 •策略3——给关爱 •策略4——给空间 •策略5——建文化
赢利 模式 流程 制度
业务 计划
规划400%
团队 规划
管理200%
营销 组织
运行 管理
团队 建设
客户 满意
岗位 目标
动力 技能 质量 效率
执行100%
全面提升的绩效魔方
全面绩效管理:对组织绩效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1. 2. 3. 4. 四个维度三个层面 全部岗位全项指标 关注问题的关键点 一个时段一个模块
1、 财务视角:从股东角度来看, 企业增长、利润率以及风险战略。 2、 顾客视角:从顾客角度来看, 企业创造价值和差异化的战略。 3、 内部流程视角:使各种业务流 程满足顾客和股东需求的优先战略。 4.、学习和成长:优先创造一种支 持公司变化、革新和成长的气候。
绩效管理12的关键点
市场 定位 企业 战略
承诺:以明确的方式对未来的行为做出保证。
当责任被承诺时,执行力将会倍增(莫拉蒂实验)
目标承诺
承诺
内容 方式
——公开承诺 ——具体承诺 ——纵向向承诺 ——横向向承诺


质 量
摩托罗拉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六个西格玛计划。
战略平衡模式
单纯利用财务手段进行绩效管理有局限。财务报告传达的是已经呈 现的结果、滞后于现实的指标,但是并没有向公司管理层传达未来业绩 的推动要素是什么。罗伯特· S· 卡普兰 大卫· P· 诺顿从四个不同的视角, 提供了一种考察价值创造的战略方法:
绩效考评对象表
• • • • • • • • 企项目绩效 ——项目合同目标的实现 岗位绩效 ——个人计划目标的实现
落实指标评估环节
1、高层协商
2、讨论协商修订
1 5
2
3、战略目标说明
4、可行性解析 5、确认承诺
3
4
确保执行的起点承诺法
利润回报模式
1910年,杜邦公司和通用汽 车公司开发的投资利润模型;
1960年,多部门公司又把 预算作为管理体系的核心;
利 润
1990年,基于价值和经济 附加值(EVA)的管理模式;
财务质量复合模式
1980很多公司开始财务数字基础上研究质量管理。 把质量控制作为宣传口号和组织原则; 美国——马尔科姆· 鲍德里奇国家品质奖; 日本——戴明奖以及欧洲的EFOM奖;
中小企业人事管理4个关键
理念层面
制度层面
方法层面 1. 采血——千金易得,一才难求
2. 失血——越是人才越容易流失
3. 造血——培养和改造功能不强 4. 活血——缺乏管人用人的能力 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方法
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本经营方法
成长力
专业 团队
执 行 力
领 导 力
凝聚力
产品 服务
退休、保险、安全保障
薪资、福利、工作环境
提升能力的“三一律”
Training 以职业者为主体,以培训师为主导,通过宣导理念、 传授知识或训练技能改变个人行为,进而提升组织绩效的活动。
三位一体 ——以绩效为核心
将外在的学习要求 转化为学员内在的学习需求
将内在的素质能力 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绩效
——知识饥渴 ——自身中毒
公正 笃行
监督 火心 执行 木肝
•用高——用全 •求全——制约
选人用人的策略优势
专 业 能 力
能人
完人
大量淘沙式 适量储备式
废人
好人
多向流动式
资产保全式
人际关系能力
研讨:人力资源管理总是解析
人力管理的五个层面
自我实现 尊 重 归 属 安 全 生 存
培训与发展、职业规划 奖励、晋升、决策参与 互助金、团队、员工持股
深圳创新发展的七个启示 人力资源成本与绩效管理
主讲 杨思卓 教授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代
人力资源绩效=人力资源总收益-人力资源总成本
人力资本 组织绩效
80 20
人力资源 组织绩效
经营管理 二八法则
对象
性质
方法
目标
人力资本——投资——经营——增值
人力资源——工具——管理——使用 人力资源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直接成本
财务收益 1
营销服务 2
4 学习创新
3 内部运营
财务 决策 管理 操作
运营
客户 团队
+ 0 +
+优
0 0 0中
+ 0
0 +
-差
4P 2P 1P
成就卓越的流程优势
战略——流程——组织
决断到位—— 审慎的、果断的
3 2
1
资讯到位—— 必要的、准确的 咨询到位—— 高质的、多维的
人才管理的制度体系
招聘制度 流动制度 企业文化 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 责任制度 培训制度
忠诚员工 企业文化
忠诚客户
二、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卓越绩效标准
组织与个人存在的意义——创造价值。 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物质精神财富。
绩效 =
20/80法则—— 要么卓越,要么被淘汰
价值 资源
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绩效提升。 绩效——既定资源下创造的价值。
绩效管理的三种模式
1. 利润回报模式 2. 财务质量复合模式 3. 战略平衡模式
P46-22
三、绩效管理实操方法
目标达成可能性评估
C水平
B水平
A水平
工作重心的转移
上期指标达成情况 竞争对手的策略 客户的新需求 完成任务的资源
上下理解不同
没有评估 不大清楚 不大理解 很不充分
理解大致相同 理解完全一致
评估不够准确 评估完全认可 基本清楚 基本理解 基本满足 清楚且有预测 超越性的理解 绰绰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