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

合集下载

明代青花瓷纪年款归纳

明代青花瓷纪年款归纳

明代青花瓷纪年款归纳
明代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青花瓷上的纪年款则是辨别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下是明代青花瓷纪年款的归纳:
1.洪熙年间(1425-1435年):洪熙年间的青花瓷器比较少见。

其纪年款一
般为“大明洪熙年制”、“洪熙年制”等。

2.宣德年间(1426-1435年):宣德年间青花瓷器相对洪熙时期更为普及,
宣德年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等。

3.成化年间(1465-1487年):成化年间青花瓷器数量较多,年款则为“大
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等。

4.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弘治年间的青花瓷较为稀少,年款为“大明
弘治年制”、“弘治年制”等。

5.正德年间(1506-1521年):正德年间青花瓷数量逐渐增多,年款为“大
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等。

6.嘉靖年间(1522-1566年):嘉靖年间青花瓷产量较大,纪年款有“大明
嘉靖年制”、“嘉靖年制”等。

7.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万历年间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顶峰,其年款
为“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制”等。

以上是明代青花瓷纪年款的归纳。

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制作历史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青花装饰和瓷质细腻、坚硬等特点,使其受到全世界的赞赏和珍视。

下面将介绍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一、选泥制胚明朝青花瓷的制作从选泥开始,选用的泥料是白色“掏胚泥”,清洁、无杂质、质地细腻,制胚时先将泥料揉匀,然后通过手工捏拉揉成坯子,经过慢慢加压和旋转成型。

制出的小坯子会经过晾干、细修、晾干等过程,最后制成大胚子。

二、上料绘线完成制作的大胚子会放至制作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上料绘线。

这个过程中,需要在胚子表面均匀地上涂上透明的瓷料,然后在胚子上细心地绘线。

这里的瓷料是透明的,是为后续上色打底做准备。

绘线是在湿润的瓷胚表面上,用细分的毛笔画上细线,这里的线是指绘制轮廓和花瓣、叶子等植物图案的线条。

一些资深的瓷工使用牛毛线来绘制线条,以确保线条的精细和明亮。

三、着色上彩完成绘线后,接着就是上色上彩。

这个阶段,大师级瓷工通常需要亲自动手,选择粉料、取水、混色。

然后根据绘制的轮廓和图案,一笔一划地上色,这个过程需要手工完成。

上色时,需要多次涂刷,层层叠加,使色彩变化丰富、丝丝入微,达到最终效果的和谐统一。

四、晾干进烧上彩完毕的瓷胚会在自然晾干、逐步升温的过程中进入烧瓷的环节。

要求严格的烧制程序,尤其是青花瓷的制作,要求更为精细。

瓷胚一般会先进行低温烧制,以固化表面的物料和保持色彩,然后再进行高温烧制,使剩余的水分在高温下蒸发,同时保持青花色调。

五、烧制后修整烧制后的瓷瓶需要进行修整和抛光,去除表面的异物和瑕疵。

修整后的瓷瓶表面光滑润泽,质地坚硬细腻,清新雅致的青花装饰更是穿透其内在的美。

总的来说,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在制作过程中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瓷工才能够完美地制作出真正的明朝青花瓷。

苏州博物馆文物解说词

苏州博物馆文物解说词

苏州博物馆文物解说词一、《明代青花瓷盘》这件明代青花瓷盘是苏州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之一。

它的直径约为30厘米,整体呈浅碟形,釉色明亮,瓷质细腻。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品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件青花瓷盘上绘有精美的花卉纹饰,画工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通过这件文物,我们可以窥见明代陶瓷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二、《清代木雕屏风》这幅清代木雕屏风是苏州博物馆的一件精美的文物。

它采用优质的木材雕刻而成,形制高大、精致。

屏风上的木雕图案精美细腻,栩栩如生。

图案中的人物、花卉等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幅木雕屏风不仅展示了清代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唐代瓷器碗》这件唐代瓷器碗是苏州博物馆的一件重要文物。

它的直径约为15厘米,造型简洁大方。

碗的内壁绘有精美的花卉纹饰,色彩鲜艳。

这件唐代瓷器碗制作精良,瓷质细腻,釉色瑰丽,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杰作之一。

通过欣赏这件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瓷器的高超技艺和卓越艺术价值。

四、《宋代书法作品》这幅宋代书法作品是苏州博物馆的一件珍贵文物。

它以楷书为主,书写流畅,笔画遒劲有力。

这幅宋代书法作品的内容以诗词、经典名句为主题,字体端庄大气,布局合理。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风格。

五、《元代青铜佛像》这尊元代青铜佛像是苏州博物馆的一件重要文物。

佛像高约1米,造型庄严肃穆,雕工精细。

佛像的神态庄重,面容慈祥,体现了佛教信仰中的慈悲和智慧。

这尊元代青铜佛像的制作工艺精湛,雕刻细致,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作之一。

通过欣赏这尊佛像,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元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六、《民国时期木雕屏风》这幅民国时期木雕屏风是苏州博物馆的一件珍贵文物。

它以优质木材雕刻而成,形制高大,雕工精细。

屏风上的木雕图案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图案中的人物、山水等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明代的工艺美术

明代的工艺美术

明代的工艺美术明代的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技术和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明代的工艺美术深受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一、明代工艺美术的特点明代的工艺美术在技术上追求精湛的工艺和创新,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代的工艺美术以青花瓷器、金银器、漆器、雕刻、刺绣等为代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技术的创新和提高:明代的工艺美术在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和提高,瓷器的烧制技术尤为突出。

明代的青花瓷器釉色鲜艳、线条流畅,绘画技法上运用了水彩画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瓷器的艺术表现力。

明代的雕刻技术也非常精湛,木雕、石雕、玉雕等作品都独具匠心。

2.题材的广泛和多样:明代的工艺美术在题材上非常广泛和多样,既有民间的生活、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表现。

尤其是明代的漆器,以故事和人物题材最为常见,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3.装饰的细腻和繁复:明代的工艺美术在装饰上注重细腻和繁复,瓷器的纹饰多为花卉、山水、人物等,装饰图案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而有力。

漆器的装饰也非常精美,运用了很多传统的技法,如嵌骨、刻线、喷漆等,使漆器更加美观大气。

二、明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明代的工艺美术有很多代表作品,其中一些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几个明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1.青花瓷:明代的青花瓷以景德镇青花瓷最为著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成化青花瓷,其釉色鲜艳,纹饰精美,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作之一。

2.金银器:明代的金银器在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孔雀图金银器,其造型优美,装饰华丽,体现了明代工艺美术的独特风格。

3.漆器:明代的漆器以明嘉靖漆器最为著名。

明嘉靖漆器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题材广泛,有时还带有一定的社会寓意,是明代工艺美术的杰作。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朝共45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

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明嘉靖青花瓷的胎釉】嘉靖青花官窑器胎质细洁致密,民窑大多粗糙,大件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制作也粗糙,不注重修胎,有些器物腹部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常有接痕处脱底、断裂现象,器里痕迹更为明显,时有器物变形,足底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露胎出火石红浓重。

明嘉靖青花花鸟纹梅瓶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官窑器物釉面滋润光亮,透明釉青灰色,釉面也往后越粗,有隐约的波浪感,个别器物釉厚浑浊。

器物底部多施亮青釉,一些口部刷酱黄釉。

明嘉靖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明嘉靖青花瓷的靑料】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

由于青花钴料不同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在瓷器表面绘制蓝色图案。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起源,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

元代青花瓷的造型简单朴素,装饰图案多为草花、莲花等。

明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瓷器造型和装饰图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有很多种,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以山水为主要题材,它的画风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清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成熟时期,它的装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题材更加广泛,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

清代青花瓷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钧窑”、“官窑”等,这些技法使得青花瓷的质量更加上乘,工艺更加精湛。

近现代青花瓷:近现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现代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更加多样化、细腻化,装饰技法更加繁复,如釉上彩、立体雕刻等。

同时,青花瓷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个朝代的青花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朝代和其特点:
1. 元代青花:元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厚重,青花色泽深沉。

图案多为鸟兽花卉、云龙纹等,纹饰线条粗犷。

2. 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较薄,青花色彩明快。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人物、山水景观等,纹饰线条细腻。

3. 清代青花:清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晶莹透亮,青花色泽柔和。

常见的图案有莲花、牡丹、山水、人物等,纹饰线条流畅。

4. 民国青花: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器受到西方绘画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图案多样化,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

总的来说,青花瓷器在不同朝代的发展中,经历了从粗犷到细腻、色彩明快到柔和的变化。

这些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审美和制作工艺水平的发展。

明代瓷器年代划分标准

明代瓷器年代划分标准

明代瓷器年代划分标准明洪武青花瓷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

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

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

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随着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具体特征:
1. 宣德时期:宣德青花的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2. 成化时期:成化青花瓷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

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万历时期:万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底足处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征。

接头明显,露胎处火石红明显,手感沉重。

器物多有夹扁、翅棱、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征。

4. 崇祯时期: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技术和审美趋势。

在鉴定和欣赏明代青花瓷器时,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青花瓷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炉火烧成。

明代青花官窑瓷器,造型浑厚古朴,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布局严谨,画法豪放洒脱为基本特征。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明代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 明代早期: 洪武、建文、永乐、宣德。

以永、宣瓷为代表。

1. 洪武官窑: 洪武(1368—1398)计31年。

传世品不多,主要特征如下: 胎质洁白,较为粗松,有不规则的气孔或开片;底足修削规整,圈足内墙为离心切削,外墙向内重刀斜削,少有塌底现象,薄底大盘有塌底现象。

玉壶春瓶则颈短腹粗,圈足增大。

绘画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

回纹以正反两个一组,蕉叶纹以中径留白, 叶脉细如鱼骨, 轮廓线复笔加粗; 扁菊纹: 花型随圆, 花蕊双构画斜格, 里层线描, 外层填色; 缠枝莲纹: 麦粒状花瓣, 花叶瘦劲; 牡丹纹: 花瓣内填色, 外加单线勾边。

钴料以国产料为主,淘炼不精。

发色谈蓝清丽有层次,无晕散;或淡兰中深兰色斑,有少量晕散;或者呈苏麻离青,有黑色铁锈斑,釉层肥厚,滋润平滑;较少有开片;无釉砂底多刷有一层红浆色为洪武特有。

2. 洪武民窑: 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 早期瓷化程度差,中后期瓷化程度好。

圈足由小到大;足壁由厚到薄;挖足由浅到深;足壁切削由斜到直,由轻到重;足心多留有乳突;底部均不施釉;内墙外撇,外墙内收。

画法以一笔点划;以圆弧形线条居多;釉质肥厚,以淡卵青为主,少有缩釉现象。

3. 建文朝仅4年(1399—1402)无官窑传世,民窑面目不清。

4. 永乐朝22年(1403—1424),官窑胎体细薄,造型规整,制作精湛轻盈,器内外修削平整光滑;典型特征是挖足精细讲究;露胎处多有火石红。

碗类圈足以挖足过肩为典型。

画法以双勾填色为主,线条纤细而清晰;并留有深浅不一笔痕; 牡丹纹: 花大叶小, 双勾填色, 花瓣层次渐少, 较少留白; 缠枝莲纹: 花大叶小, 花朵状如火珠, 勾边不留白; 蕉叶纹: 中径线条较粗, 叶呈细长三角形, 叶周锯齿较粗, 单线勾成;早期青花以国产料为主,发色兰中泛紫无黑斑;中晚期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主,呈色以纯正宝石兰,有下凹的黑铁斑,并有晕散;器物口沿锋利;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是明代时期的一种白地青花瓷器,以其细腻的造型和典雅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一、特征:
1.器型:明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盖罐、碗、盘等。

明青花瓷器制作精细,造型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2.瓷质:明青花的瓷质较为晶莹剔透,光泽明亮,釉面细腻光滑。

3.青花:明青花的青花呈现出淡雅的颜色,青中透出一丝苍劲之感,色调柔和,层次分明。

4.纹饰:明青花的纹饰细腻丰富,常见的有花卉、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图案。

纹饰线条流畅,线条精细,绘画技法高超,图案层次分明。

5.胎体:明青花的胎体细腻均匀,质地坚实,声音清脆。

二、鉴定方法(明青花鉴定歌诀):
1.查看器型,造型要端庄。

2.仔细观察瓷质,晶莹剔透。

3.青花颜色看,青中透一股苍。

4.纹饰图案要细致,层次布置看清楚。

5.轻轻敲打胎,声音要清脆。

以上为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在鉴定明青花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器型、瓷质、青花、纹饰和胎体等方面来判断。

鉴定时需要细心观察,并结合实物与专业鉴定人员的意见进行判断。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探析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对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探析。

一、制作工艺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包括胎土制作、绘制纹饰和烧制等环节。

1.胎土制作明代青花瓷的胎土一般选用高岭土和瓷石为主要材料,经过脱水、研磨等工序制成坯料。

然后按照需要的形状,通过拉坯、揿坯、模压等方式制作成具体的器型。

2.绘制纹饰绘制青花纹饰是明代青花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绘制之前,作坊会根据需要调制青花料,青花料由钴蓝、冰片、水之凤等原料混合而成。

然后,瓷器上的纹饰会用石墨或者硬质纸葱等绘制,再经过烧瓷过程中的二次还原,青花才会显露出独特的颜色。

3.烧制烧制是制作青花瓷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明代青花瓷的烧制一般采用建盏炉或者龙窑。

烧制过程中,需要控制炉温、燃气等因素,以确保瓷器的质地和釉面的效果。

经过高温烧制,瓷器成品终于完成。

二、文化价值明代青花瓷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具有独特之处,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1.艺术风格明代青花瓷的艺术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纹饰上多采用云龙、花鸟、山水等图案,造型简洁典雅,形象传神。

青花的自然斑驳和晕染效果给瓷器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使得瓷器具有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2.历史意义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是我国古代陶瓷技术的精髓之一,代表了明代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同时,它也是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因此,明代青花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文化交流明代青花瓷在烧制和装饰等方面的独特技艺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目光,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还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4.价值保值由于烧制工艺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明代青花瓷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宝贝。

其在市场上的稀缺性和独一无二的价值,使得明代青花瓷成为珍稀的收藏品,也为后世传承和瓷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

明朝的陶瓷文化与青花瓷烧制

明朝的陶瓷文化与青花瓷烧制

明朝的陶瓷文化与青花瓷烧制在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明朝时期,陶瓷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青花瓷作为一种典型的陶瓷形式,在明朝成为了烧制陶瓷的代表,在世界陶瓷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陶瓷烧制的黄金时期。

明代青花瓷的特点是采用了蓝色的颜料勾勒出图案或文字,在白色的瓷胎上刻画出鲜明的轮廓,呈现出极其美观的效果。

此外,明代青花瓷的种类丰富,款式多样,其中以花鸟纹饰和人物纹饰最为著名。

明代青花瓷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烧制技术的创新之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尝试,陶瓷匠人们发现,采用氧化还原技术,即在烧制过程中控制氧气的流量和温度,可以让青花色彩更为鲜艳、持久。

这个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陶瓷的品质和观赏价值。

在明朝,青花瓷烧制的技术更加完善,瓷器的装饰纹样也更加多样化。

且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完全是手工完成的,因此制作难度极大。

从瓷胎的制作到上釉,到烧制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技巧,并且要对每一个瓷器都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它们达到了马上可用的地步。

青花瓷的制作还涉及到瓷胎的选择。

在明朝时期,陶瓷匠人们喜欢使用透明质地、坚硬度高的瓷胎,这类瓷胎具有良好的陶瓷品质和美观的观感。

此外,他们还注重从矿石中获取高质量的矿颜料,这使得青花瓷的色彩更为鲜艳、持久。

青花瓷的瓷胎也有不同的形式和用途。

在明代,常见的青花瓷器形式有罐、壶、盘、碗等,每一种瓷器的瓷胎、釉料、插花、技法、器形等都需要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技艺。

总体而言,明朝的陶瓷文化是世界陶瓷史上一个杰出的时代。

青花瓷作为明代陶瓷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制作技巧,它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虽然现代陶瓷产业已经出现,并曾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明代的陶瓷产业,但它的魅力和历史位置依然让人不禁惊叹。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基本信息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基本信息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基本信息明清青花瓷画可是咱中国瓷器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

咱先得知道,明代的青花瓷画和清代的那可有着不小的差别。

明代的青花瓷画呢,就像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少年,有着质朴纯真的劲儿。

明代早期的青花瓷画啊,图案大多简洁大方,像是画工们直抒胸臆,没有太多弯弯绕绕。

就好比一个人说话,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

像那些花卉图案,简简单单几笔,却能勾勒出花朵的神韵,你说神不神?这时候的青花颜色也比较淡雅,就像清晨的一抹淡雾,轻轻笼罩着画面。

到了明代中期呢,青花瓷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

这就像一个人慢慢长大,见识多了,内涵也就丰富了。

图案有了更多的层次,人物呀,故事呀开始出现在瓷画上。

你看那些画着历史故事的瓷画,就像一本本小小的史书,把过去的事儿画在瓷器上。

这个时期的青花颜色也浓郁了些,仿佛是画家的情感更加浓烈,想要通过色彩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清代的青花瓷画可就不一样喽。

清代就像是一个经历了许多世事的老者,瓷画变得更加精致、复杂。

你看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画,简直精细到了极致。

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图案,就像是用最细的针精心绣出来的一样。

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细节,都栩栩如生。

这就好比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在一个小小的瓷器上构建出一个大大的世界。

清代民窑的青花瓷画虽然没有官窑那么精细,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充满了生活气息。

就像老百姓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虽然没有那么华丽,但特别真实。

那咱们怎么去鉴赏明清青花瓷画呢?先看这图案内容啊。

如果是明代早期那种简单的花卉图案,你得看这花卉画得是不是自然,花瓣的形状、花蕊的位置,就像你看一个人画的简笔画,虽然简单,但要是画歪了那肯定不好看。

要是碰到有故事场景的瓷画,那可就得费点心思了。

你得像看一部短剧一样,去理解里面人物的关系,他们在做什么,这背后可能有什么寓意。

清代瓷画的人物呢,你看那五官画得精致不精致,就像你看一个模特的脸,要是五官比例失调,那肯定就大打折扣了。

再看看这青花的颜色。

青幽靓丽质朴典雅———山西博物院藏明代青花瓷精粹

青幽靓丽质朴典雅———山西博物院藏明代青花瓷精粹

图一缠枝花卉纹盘图二把莲纹盘□郭智勇海青摘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明代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质莹润,发色深沉,造型质朴,纹饰典雅。

因各时期所用钴料不同和纹饰差异又呈现出多种风格,本文精选山西博物院藏明代颇具代表性之青花瓷器,从多个角度试作赏鉴。

关键词:明代青花瓷钴料青幽靓丽质朴典雅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直接在瓷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元代景德镇臻于成熟,明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1368年,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政权。

1369年朱元璋将浮梁磁局改建为御器厂,瓷器生产开始步入新的阶段。

明代各时期瓷器因所用钴料和笔法不同,绘画题材有别,呈现出较大的区别。

大致可分为洪武、建文时期,永宣时期,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期),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期),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和明末(天启、崇祯期)[1]。

山西博物院藏有各时期具有代表性器物,可资赏鉴,本文试简要析之。

洪武时期,青花艺术特征总体风格与元青花相同,但青花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浓翠,大多偏淡灰、黑色,可能是由于使用高铁低锰国产料造成的。

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多见扁菊纹。

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期。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七年,郑和七下西洋,带来了“苏麻离青”料,这种钴料高锰低铁,发色浓艳深沉,能呈现宝石蓝色泽,因含铁量高又会出现黑色结晶斑,成为永宣官窑瓷器中特有的风格。

永宣青花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制作风格清新流丽。

图案花纹以缠枝花卉常见(图一)。

器物造型除传统器形外,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出现了一批模仿伊斯兰陶器、玻璃器、金银器、黄铜器等的品种,如扁瓶、花浇、僧帽壶等。

永乐、宣德年间把莲纹成为青花瓷上典型的装饰图案,盛行青花盘心绘一把莲纹。

青花、莲花,谐音为“清廉”。

把莲纹是莲花纹的一种,是将折枝莲花、莲叶和莲蓬用锦带扎成束状。

常见作对称构图的一把莲,另有均齐式构图的二把莲和三把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乐青花松竹梅大盘
明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 青花花鸟扁瓶 永乐窑 青花牡丹带盖梅瓶 永乐窑 藏于台北故宫
青花压手杯,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直壁,丰 底,圈足。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内外均绘青花纹饰,青花色调深翠。杯心有葵花 一朵,花中心青花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一周,腹部饰缠枝莲纹。压 手杯的特点为胎厚体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 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 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 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 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 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压手杯,另有杯心为 鸳鸯卧莲图案者,系万历时期仿制。此种精致高雅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 资料来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
明万历青花开光花卉军持 军持梵语“Knudika”的译音, 一种佛家饮水或净手之器。喇叭形口,直 颈,扁圆腹,肩一侧有一个上细下粗的流,壶口与注口均有盖,便于保 持卫生。军持始于唐,盛于宋元,福建沿海地区瓷窑大量烧造,明清时 景德镇也有烧造,品种有青白釉、青花及五彩等。历代产品大多外销。
中国历代名瓷之
明代 青花瓷
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
斗彩 五彩
釉里红
玲珑瓷
薄胎瓷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
制瓷工艺继续精进。据《天工开物》载: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明代青花瓷-幽雅清新、温文尔雅
据《明会要》记载: 当年一个青瓷碗在海外的价值一百五 十贯,一个青花白瓷碗就要值三百贯。
时至今日不少国家出土青花瓷碎片后还不会随意摆
放,都要镶嵌上黄金之后,收藏在自己的宝库里。
明代青花瓷岁寒三友碗
美国费城博物馆藏
元末明初青花生产走入低谷,此时的青料都是国产 的,呈色的基调是淡蓝色,但由于质量与提纯不是很好, 所以淡蓝之中泛灰暗的色调。明洪武时青化瓷存世很少
明洪武青花龙纹盏、杯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的烧造, 历来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பைடு நூலகம்多.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15.5cm,足径4.5cm 碗撇口,下腹内收,下承以高足。碗内口绘青花双线,内底中央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碗外壁绘仕女赏月图,一童子侍于侧,辅以山水树石,并绘有云气纹。足柄上绘松竹梅纹。
从成化到正德,青花原料则
以发色淡雅幽蓝的国产料“平等
嘉靖后以发色蓝中泛紫蓝的“回青料”为 主 “三羊开泰”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 下”。
青花三羊纹碗,明嘉靖,故宫旧藏.高10.5cm,口径16.3cm,足径5.5cm
碗呈仰钟式,内外均为青花装饰。碗心绘麒麟,辅以松、石、花草。碗内近口沿处绘 锦纹。外壁绘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 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
成化青花梵文杯,高4cm,口径7cm,足径3cm. 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麒麟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纹饰舒展豪放,为成化青花大器的典型之作,是一件稀有的传世珍品。
明成化青花缠枝莲八宝纹叁足炉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明正德,高24.6cm,口径6.7cm,足径13cm 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为敞口,折底,盘 下承喇叭形外撇高足。小托盘外壁绘如意云头纹一周,大托盘外壁饰双勾花枝纹,间 以菱形纹饰。支柱及足壁上中央纹饰为圆形开光内写阿拉伯文,开光之外围以双勾花 纹及菱形纹,再外之上下边缘分别饰以连珠纹及如意云纹。盘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 “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
大明宣德青花翼龙纹大方缸
宣德青花龙纹碗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特点:
青花料使用苏泥勃青(或叫苏勃泥青、苏麻离青)。
含钴和铁的比例较高,而锰的含量较低。发色深沉、 浓艳,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出现铁钴斑是苏泥勃青的 特点)。易晕散.
胎质细白、釉面白中泛青. 造型优美丰富. 构图较元代疏朗,以瓜果、缠枝纹、束莲、龙纹为
明永乐皇帝的年款出现在瓷器上: 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压手 杯的内底,写有“永乐年制”的字样。这 是中国官窑瓷器上,第一次出现皇帝的年 款。从此以后,新皇帝登基,都会在他新 烧的瓷器上,写上自己的年号。这也成为 中国官窑瓷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明永乐年间 青花内外底 龙珠纹棱口 洗,拍卖4090 万港元,为 明代青花瓷 器拍卖的最 高价。
青”为主 , 平等青出现以后,青花
艺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崭新的面 貌。
高9cm,口径10cm,足距9.5cm.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 足边分别饰一周鼓钉纹,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炉底中央双圈内青 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杯浅式敞口,斜腹,内凹足。外口饰青花弦纹 2道,腹部以青料书写梵文两周,足底双方栏 高 6.5cm,口径34.5cm,足径22.2cm .这件麒麟纹盘器型大而不失秀美,胎釉精细, 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明嘉靖时期方形器物较多,如方瓶方罐、方盘、方杯 等,体现了嘉靖时期器物成型的技术水平。
青花云龙纹四方盖罐,明嘉靖,通高15.5cm,口径4.8cm,足径5.4cm 罐四方形,有盖。盖面饰如意云纹,罐颈饰回纹,肩部为蕉叶纹,腹部四面分别 绘双云龙纹,足边为变形莲瓣纹。底青花双方栏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