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一生吃素
从不会长命到长命百岁——著名学者梁漱溟的养生之道
穿戴 也比 别 的 儿童
,
有
及
。
若以 体 质精 力来 比 较 久别 之 友
’ ,
,
翻 而为 朋 辈 所不
,
厚 稍不 注意 便 会 生病 长辈 们都 说 他不会
。
十几 年以 至 二 十 几 年不 相 见
长命
。
者 每都 说 我现 在还 同以 前 一 个 样子 不 见 改
、
,
膺 瘦多 病
不 会 长命 的小 儿 为什 么能 长
老 年保健
从不会长命到长命百岁
“
梁 漱溟 人
,
署 名 学 者 攀 漱 镇 钓 养生 之 道
年
,
3一
广 西 桂林 市
。
于消 化 ④ 素食 中所 含 有的 大量 纤 维素 还 可 以 及时 清除 肠 中垢 腻 保 持 身体健 康
。
,
。
,
是 一 位蜚 声国 内外 的 学者
, ,
他以 哲 学思
。
。
想驰 名中 外
也 因 健康 长 寿而 遐尔 闻名
、
3 9
,
梁漱溟 得 素食 之益 匪浅 他 在 5 0 岁 时曾 深有 体会 地写 道 饥饱 不 以 为意
,
岁时 被 首都 各 界评选 为 健康 老人 ; 9 5 岁时 仍能 精 神矍烁 地天 天 读书 写 作 这 位享 有
,
:
“
三 十以 后 愈 见坚 实 ; 寒暖
、 ,
.
,
,
多动
。
。
生命 在 于运 动 动 则谷 气 易 消
, ,
被烧了 霜 作
,
,
自 己 也被 游 街 批 斗了 但 他傲 雪凌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梁漱溟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邃而又务实,其名言名句经久不衰,启发着后人。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梁漱溟的名言名句,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关于人生:1.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实在的事情是学问。
2. 生活的乐趣,在于创造。
3. 寿命不可延长,经验可以。
二、关于教育与学习:4.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种特定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5. 一个人只有思考才能学习,只有实践才能思考。
6. 教育的本质是启迪和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三、关于社会与人际关系:7. 善良是社会最大的善举,也是个人最大的幸福。
8.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与众人的关系,更取决于他与自己的关系。
9. 幸福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关于价值观与人生态度:10. 追求真理,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11. 名利乃浮云,真正的财富在于灵魂的升华和内心的平静。
12. 一个人的境遇是有限的,但他的心态可以是无限的。
五、关于国家与国民:13.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靠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全民的教育与文化的提升。
14. 一个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广大国民的奉献与担当。
15. 国家的命运在于全体国民,个人的命运在于家庭和社会。
最后,梁漱溟的这些名言名句不仅仅是句子的组合,更是他智慧的结晶,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时常回顾这些名言名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实践他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得更加充实和坚定!。
荤素之争
荤素之争作者:黄健民来源:《祝您健康》2006年第06期吃是新陈代谢的需要,吃是生命活动的特征。
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来说,饮食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以至于每天都离不开它。
有人测算,一个人如果活到80岁,那在这80个年头里,咽下去的各种饮食之品,加起来竟有自身体重的1500倍哩。
可吃的食物何止千万种,大体可把它们归纳为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两大类。
然而,正因为食物有这等区别,也就有了应该吃荤还是应该吃素的论争。
人道吃素可延年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于1988年6月23日去世了,享年95岁。
人们认为,他的长寿主要得益于吃素。
从青年时代起,他用餐除鸡蛋、牛奶外,其他荤腥一律不沾。
毛泽东曾预言:梁先生坚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长寿也。
事实也果然如此。
因素食而延年的记载中外皆有,它们虽言之凿凿,但真假难辨。
“素食”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是“使人有朝气”;罗马文里的“素食”有“活泼而健康”的含义。
在西方,吃素的最早倡导者被认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早达哥拉斯,距今已2500年。
佛门中人是吃素的。
据说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对此并不严格要求。
我国从梁武帝时代起,佛家才有此戒律。
现代主张素食的人,大多并非出于宗教信仰。
由英、荷、法等十几国人士组成的“国际素食协会”,就仅仅是从自身健康考虑,来研究和宣传素食好处的。
素食方案有多种:有的主张吃“纯素”,绝不与动物之品沾边;有的主张除植物类食品外,可以食用牛奶、鸡蛋、蜂蜜等物;也有的只主张食用新鲜蔬菜、种仁、坚果、水果、海藻、谷类,同时禁用人工调味品;更有人主张,素食的目标是“回归自然”,应全部生吃。
有趣的是,吃素还与对动物的“仁慈”相关连。
英国素食协会就认为,吃素与吃肉相比,不仅能使自己获取健康,重要的还在于是对动物的一种“人道”。
古代的孟夫子对动物也是有“恻隐之心”的,他似乎说过“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话,不过他不是位素食者。
但写过《战争与和平》的托尔斯泰却因“尊重生命”而选择了素食。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说起梁漱溟老先生,那可真是个活得通透,走得自在的大智慧人儿。
他这一辈子,就像是山间一股清泉,不急不缓,却总能流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一说到他的人生态度,首先蹦进我脑海的就是“随遇而安”。
梁老啊,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像那老槐树下乘凉的老人,笑眯眯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心里头没啥大波澜。
你瞧他,早年搞学问,那是真下功夫,但也没见他急吼吼的,就是一股子沉稳劲儿,让人看了就心安。
后来呢,世道变了,他也没咋抱怨,该干啥干啥,好像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似的。
再来说说他的“知行合一”。
梁老可不是个光说不练的主儿,他那一套套的理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比如说他对儒学的理解,那可不是书本上搬来的,是他自己琢磨、自己体验出来的。
他常说:“学问嘛,得用到生活中去,才叫真学问。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啊,但梁老就真这么干了,而且干得漂漂亮亮的。
还有他那份“淡泊名利”的心,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那个乱世里头,多少人为了个名利二字争得头破血流,可梁老呢,就像那山间的野菊,不争不抢,自有一股子清香。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自己能得到啥好处,就一门心思地做自己的事,过自己的日子。
这种境界,一般人可真学不来。
最后说说他的“乐观豁达”。
梁老这一辈子,遇到的困难可不少,但他总是能笑着面对。
他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有喜有悲,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怎么看。
”他这种态度,就像是给生活加了一勺糖,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点甜味来。
所以啊,梁漱溟老先生的人生态度,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学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学学梁老那种随遇而安、知行合一、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样一来,咱们的日子啊,也能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从容不迫了。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在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过程中,梁漱溟的思想发生了多次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都多次提及,并在其著作中将自身思想的转变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功利主义时期,第二阶段是出世思想阶段,第三阶段是入世思想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受到西方、印度、东方文化的思想影响,最后援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这四个时期的思想重新融合起来,为儒学思想重新赋予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
(一)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梁漱溟思想的第一个阶段是功利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环境深深地影响了梁漱溟的思想形成。
梁漱溟生于十九世纪末,此时正值洋务运动末期、维新运动萌芽时期,其父亲梁济是清末的一位官员,“梁济虽然恪守传统道德,但却并不迂腐和保守,他追随着传统儒家传统富有生命的一端,追踪着时代前进的脉动,成为‘通经致用’的进步型儒者和深切关心中国命运的改革主义者”。
在他做官期间目睹了清王朝政府的衰败,由于无法接受当时学者思想的迂腐,同时又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主张学习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在梁漱溟六岁的时候,其父并没有让梁漱溟学习四书五经的封建文化,将是送入当时北京的第一所“洋学堂”——“中西小学堂”读书,后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辍学在家,随后等到时局稍微稳定后多次在小学堂求学,学习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直至顺利毕业。
从小到大,家里对于梁漱溟的教育都是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这种自由不仅包括身体的自由,还包括思想的自由和说话的自由。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可以自己选择读什么书,学习什么思想,由此梁漱溟开启了自学之路。
在梁漱溟十八岁之前的求学经历中,接触到了最早的西方功利思想,并形成了用“不讲原则,只讲效果”的作为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
对于身边发生的一切人和事,梁漱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一番,对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好处的大小则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他自称:“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
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
梁漱溟先生的养生之道
梁漱溟先生的养生之道作者:黄俊彦来源:《现代养生》2008年第08期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在知识分子的圈中,提到梁漱溟先生的名字,无人不知晓。
梁老在他九十多岁高龄的时候,还经常偕友或单独的去公园散步和休息。
他在九十岁之前,仍然坚持打太极拳锻炼身体。
他谈及养生时说:“在生活上要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梁老年轻时,因崇信佛教而食素,从不沾酒,他的这一生活习惯从十九岁开始并持之以恒。
尽管未真的出家,但他的饮食仍以素食为主,只不过加了牛奶和鸡蛋。
但是,一切的腥荤肉食,仍是一口未沾。
再可口的饮食也是适可而止,吃八成饱。
佛家之人的饮食卫生极为严格,提倡以节食为度,禁烟酒,饮食也要加以节制,按时进餐,食不过饱。
这是大家知道的一条规律,叫做“节量饮食”。
梁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数十年如一日,确实不容易。
说到动,锻炼身体,在这方面,梁老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早睡早起,定时做运动并能持之以恒。
他的主要运动是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和打太极拳。
白天在开会、写作的间隙,都要活动多次,在他八十五岁以前的锻炼方式主要是进行户外锻炼,以后逐步地减少了一些运动量和户外运动。
九十岁以后,他的活动主要是在室内。
每天清晨醒来,先是在床上做保健操,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屏气五十分钟以后才下床活动身子。
他每天在写作的间隙,依然在院子里走动散步,或者是打一两路太极拳,轻松一下身体。
去公园里散步,是梁老的生活喜好与习惯,早在一九一九年,他任教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常常邀请挚友李大钊、张申衬、雷国能等人同游北京中山公园,可见梁老对京城的公园有着一份深深的情缘与热爱。
在新中国建立后,他更多的是一个人去公园里散步和打太极拳,在此之时,若是遇见多年不见的好友、知己,常邀伴同行以陶年心。
进入了望年高龄的梁老先生也常由自己的家人陪伴外出散步。
他自己说:“人总是要老的,志趣可以不变,但体现这种志趣的途径和方法,却不得不加以变更。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
漱溟是其笔名。
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之一。
传奇人生梁漱溟六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1912年中学毕业,此后只在《民国报》担任过编辑和外勤记者,却于1916年被蔡元培先生请到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的他,却在1924年辞去北京教职,先后在山东、广东、重庆等地大力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直到抗日战争时被迫停止;他是新儒家学者,可念念不忘佛家生活,20岁起终身素食,且两次表示欲出家为僧,直到1920年春阅读《东崖语录》有感才弃出家之念。
学术思想及教育理论梁漱溟耗时最长的志业,在于沟通中西文化鸿沟。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我的使命。
”梁漱溟如是说。
他把孔孟、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
在东西文化观上,他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并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儒家思想及其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在教育方面,梁漱溟奉行“无为而治”。
无论是在他十几年的教师生涯,还是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他一直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他认为好的方面,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也只是指明而已,从来不施加压力或是干涉。
大师风采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这不是为了引人注意,他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着。
他一直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因而青年时代曾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又加入过同盟会,后热衷于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二十岁起潜心佛学研究,后又逐步转向了儒学。
这其中几度苦闷,几度挣扎,都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思想而行动的人”。
正是这样,梁漱溟能直言文革搞糟了。
他终身不坐人力车,难怪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
梁漱溟 “少吃多动”“无我”养生
梁漱溟“少吃多动”“无我”养生作者:庾莉萍来源:《养生大世界》2009年第03期“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1893年农历九月初九出生于北京,1988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95岁。
生前有不少人向其讨教养生之道,他的回答十分有趣:“少吃多动”。
梁漱溟的长寿与信佛吃素有关。
他从20多岁就吃素,坚持素食70余年。
他平时用餐,除了鸡蛋、牛奶外,其他荤腥一律不沾。
每顿一般是一小碗米饭,一盘西红柿炒鸡蛋;有时因写作耽误吃饭,他就喝杯牛奶吃几片面包;饿了就吃点桃脯、蜜枣和核桃仁点心或到外面喝粥。
但他并未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
30岁以后,他的身体愈发结实,体质、精力旺盛。
中医历来推崇“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的记载,后来被世人奉为养生长寿之圭臬,不断发扬光大。
医仙孙思邈寿享101岁,他说:“饮食过多则积聚”;明代敖英《东谷敖言》说得更详细:“多食之人有五难:一者大便难,二者小便难,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化。
”现代医学更证实了饮食过多,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而且长期食用多脂食物会诱发动脉硬化、冠心病,不干净食物会导致癌症发病率增高。
2 0 世纪3 0 年代初,美国学者麦卡证明了限食可延缓衰老,后来研究者认为限制饮食可降低自由基水平,使人获得长寿。
少吃,即不可暴饮暴食,最好每次的饮食是七成饱。
1950年,梁漱溟应邀从四川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对他的工作、生活、居所作了妥善安排,并派车接他到中南海,征询对国是的意见。
晚餐时,梁漱溟称自己是素食的,有一二样蔬菜就行,毛泽东知道后,就大声传话:“我们也统统素食,全用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梁为此很激动。
在席上,毛泽东告诉他:“梁先生,我也吃过素,那是在长沙,路过一个小馆子,看见宰羊,其状甚惨,从此吃素,不过后来回湖南又吃荤了。
”粱漱溟觉得和主席感情融洽,以后,每一两个月就有一次交流,两人都共进素食。
名人寿星档案梁漱溟:一生吃素
2012.7/FOR YOUR HEALTH 梁漱溟,又名焕鼎,广西桂林人。
生于1893年,逝于1988年,享年95岁,是国学大师级人物中的一个。
梁先生早年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
曾积极从事乡村建设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过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防会议参议员。
1941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
1950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人生态度梁先生是个性情中人,由于厌恶旧社会黑暗的政治,他接连自杀过两次。
后来受到佛学的感召,一心皈依佛门,从此也就一直吃起素食来。
他回忆往事这样说道:“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曾有两度的自杀,那都可以表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冲突来。
就是自己要强的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亦很容易讨厌自己;此缘故是一面要强,一面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是受不了的时候,他就要自杀。
”“这时候最要紧的是:帮助他‘忏悔’、‘自新’的力量,从此得到了解脱:‘过去的不说了,我们再努力开拓新生命吧!’”而这,或许正是梁先生所说的“人生的艺术”、“人生的态度”。
梁先生认为,人生的态度有三种。
第一种可用“逐求”二字表示。
逐求意同追求,如对“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等的逐求不已。
第二种可用“厌离”二字表示。
当人“逐求”之后转回头来冷静观察,会感觉在逐求过程中人生太苦,更会因看到社会上充满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等种种现象而觉得人生太没意思。
这样,乃有一种厌离人世的态度。
第三种可用“郑重”二字表示。
其主要意义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亦即按照儒家所谓的“慎独”、“仁义”、“忠恕”、“正心诚意”之类的要求去生活。
看来,梁先生努力实行的是“郑重”的亦即“尽力于当下之生活”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生态度也包含着诸多养生之道的内容。
一生吃素梁先生20岁那年想“出家”,被家人劝止后就改为吃素,而且一直长期坚持,即使参加国宴时亦不进肉食。
【最新文档】国学大师梁漱溟人物简介_梁簌溟个人生平资料介绍-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国学大师梁漱溟人物简介_梁簌溟个人生平资料介绍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就是国学大师梁漱溟。
下面Sara小编给大家分享了国学大师梁漱溟人物简介的相关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国学大师梁漱溟人物简介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原籍广西桂林,生於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
与原配夫人黄靖贤(1921年至1935年)育有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
第二任妻子陈树芬。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
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
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国学大师梁漱溟生平经历1893年生于北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顺天中学毕业后任京津同盟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
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
1917年10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
1924年辞离北大,赴山东主持曹州中学高中部。
1928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
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
国学大师梁漱溟的两次传奇婚姻
龙源期刊网 国学大师梁漱溟的两次传奇婚姻作者:徐廷华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05期梁漱溟这位素有“中国最后的大儒”之称的国学大师,一生的经历传奇多彩,他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也如同他的整个人生一样传奇且耐人寻味。
1921年初冬,梁漱溟28岁,曾发誓一生食素、终身不娶的他,在其父死后,自咎未成家生子的不孝,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彼时,在军界的朋友伍庸伯把自己的妻妹黄靖贤介绍给了梁漱溟。
黄靖贤小梁漱溟一岁,长相一般,为人也缺乏热情,还不聪慧。
对于这位姑娘,梁漱溟也并不特别在意,但他不想让伍庸伯为难,有负朋友的一番美意,还是娶了她。
梁漱溟一开始对黄靖贤并不十分满意,说她虽没有读过书,但识得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年的磨合,二人越往后越生出爱意来了,属于那种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
梁漱溟在得二子后,还想要个女儿,因此黄靖贤在两度小产后再次妊娠,终因“胎盘前置”难产,于1935年8月20日在山东邹平去世,年仅41岁。
梁漱溟痛苦不已。
“中年丧偶大不幸”,自此梁漱溟决定以后不再续娶。
他信守诺言一个人过了差不多十年时间。
1943年夏,年届半百的梁漱溟偶然结识了在桂林当教员的“老姑娘”陈淑芬。
陈淑芬本名陈树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一直没有婚配,47岁,比梁漱溟稍年轻。
有才有貌的陈淑芬一心想嫁给哲学家。
两人一见钟情,你来我往,形影相随。
桂林的报纸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大量地报道他俩颇具浪漫色彩的恋情。
1944年1月,梁漱溟和陈淑芬热恋半年后,终于瓜熟蒂落,在友人的家里举行了传统的婚礼。
婚礼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主持,当时在桂林的文艺界和学术界名流100多人参加了婚礼。
梁漱溟很感激陳淑芬,因为她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与他结婚的,并为他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因此当陈淑芬1979年9月去世时,年已86岁的梁漱溟为她诵经守灵。
(摘自《团结报》3.1)。
梁漱溟的八字养生法
梁漱溟的八字养生法作者:裘影萍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02期24岁就登上北京大学讲坛的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坎坷,迭经磨难,在“文革”期间被责令每天打扫院落和厕所,在一片“勒令”“打倒”“油炸”的喧嚣声中交代“罪行”。
然而。
这样的劫难并没有“击倒”这位大师,1988年去世时享年95岁。
梁老不但高寿,而且晚年生命质量好得令人羡慕。
90高龄之后,还能外出散步、打太极拳,并撰写出版了20万字的力作《人心与人生》。
其养生秘诀,在于“少吃多动,气贵平和”这八个字。
少吃多动梁老认为,好吃的东西对于年轻人来说,多吃几口或许关系不大;而老年人机体衰弱,不能多吃,要适可而止。
梁老年轻时,因崇信佛教而食素,从不沾酒,这一生活习惯从19岁开始并持之以恒,只不过加了牛奶和鸡蛋。
当然,他坚持吃素并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儿子见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为吃惊,问起来,才知道这羊肝是医生开给他的治病良药。
有时在外就餐,无素菜时,他就只吃荤菜中的蔬菜,以免麻烦人家,但自己绝不动荤腥。
这一点也能体现他的为人。
即使与毛泽东在一起吃饭,也是如此。
一次毛主席在家里宴请梁漱溟等人。
梁先生说:“我是素食者,有一两样素菜就成,但你们吃什么请自便,不碍我的事。
”他吃饭,绝不吃饱,也绝不因食物品种多少和味道好坏而有所增减。
他一生未从事体力劳动,食量一直很少,一日三餐饮食总量在230克左右。
坚持少吃的梁老喜欢多动。
“动”的主要方式是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和打太极拳。
85岁以前主要是户外锻炼,以后逐渐减少了户外的运动量。
90岁以后,主要是在室内活动。
每天清晨醒来,先是在床上做保健操,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屏气,50分钟后才下床。
每天在写作的间隙,他依然在院子里走动散步,或者打一两路太极拳,放松一下身体。
梁老认为,所谓多动,“首先要持之以恒,但如何动,则应视健康情况而定”。
也就是说,动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持之以恒是最重要的。
气贵平和梁老认为,“人要努力做到不生气或少生气,至少是有气出了就完,绝不要生闷气”。
最后一位大儒的养生之道
最后一位大儒的养生之道作者:荆墨来源:《祝您健康》 2016年第8期荆墨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
他幼年时身体虚弱,好静不好动,经常生病,智力也差,老一辈曾以为他会夭折,最后却享有96 岁的高寿,被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
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高深智慧。
梁漱溟觉得养生的第一要旨是养身需养心。
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
”他在1966 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写信给朋友说:“我自信从来不为一身一家之谋,所关心而致力者不是国家危难,即是人类文化问题。
古人说,‘不怨天,不尤人’,颇觉自己衷怀亦能如此。
”梁漱溟自知这样说话容易使人反感他的自大,但是他对自己的外甥说:“我的生命正在此。
我在危难中所以不怕死,就是觉得我不会死,因为我还有没有完成的事。
”所以,不论在什么困难下,对生命的自信都给梁漱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勇气。
梁漱溟的生活很有规律。
他一般是5 点起床,冬天是6 点,晚上没有特别情况,一般9点睡觉。
90 岁以前,除了雨雪天,他都会坚持到户外运动。
早晨练习太极拳,而后回家吃早餐;接着如果有睡意便小睡一会儿,精神好则写点东西练练气功;午饭后必午睡,醒来练会儿气功,接着出门散步。
如果有会议或需要读书写作,他也会在其间运动多次。
90 岁后他主要在室内活动。
每天早上醒后,先在床上做操、伸腰、搓腰肾、搓脚心、蹬腿脚、转动脖颈、吸气、呼气、屏气……在床上做了将近1 个小时的活动后才下床。
梁漱溟从1913 年开始食素,一直到他去世坚持了75 年。
他平日的主食一般是大米、各种面食和面包、一些粗粮和粥食;主菜为各种蔬菜。
他经常早晚餐食粥,尤其偏好小米粥,因为这对克服困扰他大半生的失眠大有好处。
他即使上了年纪身体依旧十分健朗,这和他常喝小米粥也有关。
他吃的蔬菜经常变换口味,但他对番茄却一往情深,长年累月食用,常吃的是番茄炒鸡蛋。
梁漱溟轶事_名人故事
梁漱溟轶事名字由来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
民国初年曾在同盟会同仁创办的《民国报》当过编辑,做过外勤记者;他常用的笔名有寿民、瘦民等。
有一次,该报总编辑孙浚明为梁写了一幅扇面,上款题&lsquo:漱溟&rsquo:二字,梁看后认为孙代拟的笔名很好,甚合心意。
从此梁便以“漱溟”为名,沿用到今。
一串铜钱的故事梁漱溟9岁时,有一次他积蓄的一小串铜钱不见了,四处寻问,且向人吵闹,也没有找到。
隔一天,梁的父亲在庭院前桃树枝上发现了这串钱,知道是孩子挂在树枝上遗忘了。
梁的父亲并不责斥,也不喊梁来看,只写了一张纸条,大意是:有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上而忘之。
到处寻问,吵闹不休。
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于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湖涂云云。
梁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看,一串钱还挂在树枝上,不禁十分羞愧。
此事的教益遂长久留在梁漱溟的记忆里,他对今后的人生采取了事事认真的态度。
坚持素食七十年梁漱溟从20多岁就吃素,坚持素食70余年。
他平时用餐,除鸡蛋、牛奶外,其他荤腥一律不沾;但并未出现营养不足的问题。
30岁以后,身体愈见结实,体质、精力反为朋友辈所不及。
建国初期,在一次公宴上,毛泽东走到梁的座席前,见梁吃素食,又不饮酒,笑着说,梁先生坚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长寿也。
梁漱溟1988年6月23日去世,享年95岁。
语不惊人死不休1906年,梁漱溟考入北平顺天中学堂。
梁的各门功课自学进度皆超过老师的课堂教授进度。
他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国文作文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梁喜欢作翻案文章,从不落俗套,深得国文教员的赏识,他的作文曾得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批语。
名人养生·梁漱溟
名人养生·梁漱溟梁漱溟:少食多动善用脑,清心寡欲年寿高梁漱溟先生1893年农历九月初九出生于北京,1988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95岁。
现代哲学家、教育家。
他早年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
1917年后,应聘于北京大学。
1924年辞去教职,开始自办教育,从事乡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
梁漱溟虽然天生孱弱,却享有高寿,这源于他的长寿养生经:“性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及得其养,无物不长”;“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以及“少食多动”。
梁漱溟这位蜚声国内外的国学大师不但将其宝贵的一生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而且还为国民的体魄健康长寿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梁漱溟出身于书香门第,虽然家境谈不上很阔绰,但作为父母宠儿的梁漱溟也备受家人疼爱。
可是梁漱溟却偏偏在少年时代就选择皈依佛门,19岁开始阅读佛经。
自遁入佛门,梁漱溟便严格遵守佛门弟子的规矩。
从1913年在西安开始素食,一直到他去世,坚持了75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公宴上,毛泽东走到梁漱溟的座席前,见他只吃素食,又不饮酒,笑着说,梁漱溟坚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长寿也。
通过梁老的日记可知,他平日的主食一般是大米、各种面食和面包、一些粗粮和粥食;主菜为各种蔬菜、豆类及其乳制品、鸡蛋;经常喝的是牛奶、酸奶和淡茶,有时喝少量的红葡萄酒;梁老还比较喜欢吃水果、干果和各色点心。
按照现在一般的饮食水准来看,梁老吃的也就是粗茶淡饭,所以曾经有人认为梁老的营养不够。
然而,根据日本科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来看,梁老的饮食可谓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因人体所必需的糖、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梁老都广泛摄取了。
梁老之所以能够活到耄耋之年而且依旧身体健康,秘诀之一就在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又说生命在于静养。
实际上,动静是辨证结合的运动,气功正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有中国特色的动静运动。
国学大师梁漱溟
国学大师梁漱溟梁漱溟是蜚声中外的儒学大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和佛教的关系。
他一生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用“无我”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效力。
由于他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我前生是个和尚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九十四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即席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
一个人有今生,有来生,有前生。
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梁漱溟一语惊人,他与佛结缘说来话长。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九日,北京米市一个世宦家庭,一名瘦小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他就是驰名文坛的梁漱溟。
时任内阁中书官职的父亲梁巨川,寓光大鼎新和长寿之意,给孩子取名焕鼎,字寿铭。
梁漱溟五岁发蒙读书,六岁还不会穿裤子,瘦弱多病而且呆笨,直到九岁,在父亲的启发下,逐渐从湖涂中清醒过来。
他历经两度私塾,十三岁考入顺天中学,渐渐养成习惯。
他看到家里的佣人天天干做饭,洗衣服,很是辛苦,便问她们是否辛苦,而她们都说习惯脸上常有知足的笑容。
自己家产富足,父母疼爱,不用操任何心,也挑不出任何不满意的地方,但内心却常常感到很纳闷,这是为什么?他为人生问题感到困惑,反复思考,悟出这样一个理:人生的苦乐不在环境,而在自身,即在主观。
其根源是自己的欲望,满足则乐,不满足则苦。
第一个欲望满足了,第二个欲望又来了,而欲望是无法全部满足的。
那时北京琉璃厂西门有个有正书局,出售上海狄葆贤主编的《佛学丛报》,当时梁漱溟对佛教的大乘、小乘尚不分晓,什么密宗、禅宗也不明白,但见到佛书就买,买回家就读,渐渐地发现自己对人生苦乐的探求与佛学合拍,于是边学边钻,渐渐入了门。
十六岁的他开始对人生的烦闷,倾向印度出世思想。
梁漱溟十八岁时,母亲张太恭夫人病重,她拉着梁漱溟的手亲切地说:“儿呀,娘最挂心的就是你的婚事,你妹妹的同学陈英年,聪明伶俐,我很喜欢她,你就和她订婚吧。
”早有出家为僧之念的梁漱溟听了之后,很久才回话:“妈,我一辈子不结婚。
梁漱溟的养生真谛
梁漱溟的养生真谛
孟祥海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2013(020)005
【摘要】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先生生于1893年,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先生一生历经磨难,最终以近期颐(百年)之寿辞世,得益于他的养生有道。
饮食有节,清淡为主。
“少吃、素食”是梁先生的饮食四字箴言。
他提倡以节食为度,食不过饱。
且常常告诫子侄“饮食要少不要多”,再可口的食物也是适可而止。
【总页数】1页(P56)
【作者】孟祥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梁漱溟先生的养生之道
2.梁漱溟的养生之道
3.养生有道梁漱溟
4.梁漱溟的养生
之道5.梁漱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学大师梁漱溟养生六观
国学大师梁漱溟养生六观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一生醉心于国学研究和传承,既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美誉。
梁漱溟少年时代体质孱弱,曾饱受病痛之苦,中年之后,他开始重视培养自己在养生方面的习惯和做法,结果不仅成就了一个好身体,也让自己活到了95岁高龄。
回顾梳理其养生之法,在以下6个方面,不乏独到的见解。
身体——走走动动才硬朗重视运动,是梁漱溟毕生信奉的养生法宝之一。
早年,为了治疗失眠,在北京西直门外“极乐寺”一位和尚引领下,梁漱溟开始学习“静坐”,后经气功大师刘贵珍指导,其“静坐”之法更加臻于成熟完善。
由于“静坐”之时,可以达到物我两忘、无思无虑的境界,所以非常有助于身心休养。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梁漱溟又喜欢上打太极,经过长时揣摩练习,不仅套路动作娴熟,而且不分寒暑,长期坚持。
此外,梁漱溟对散步也是情有独钟,他认为:“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为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懒得动,越是要活动。
”更值一提的是,梁漱溟还有坚持按摩的习惯。
每天50分钟左右,很少间断,通过揉按穴位及相应配套动作,最大限度地达到了舒筋活络、通畅血脉的目的。
脑袋——思思学学才灵活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已思考不停,是梁漱溟在益智健脑方面一贯的主张和原则。
事实也是如此,即使到了耄耋之年,梁漱溟依然能够做到多读多思,笔耕不辍。
他认为:“脑力劳动者,越是进入老年越要多动脑筋,才能保持才思敏捷。
”当年,动手写《人心与人生》时,梁漱溟曾对儿子说,“这本书不写出来,我的心不死!”就在去世前一年,他仍然满怀感慨之情说:“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于一个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我丝毫没有颓唐、悲凉之感。
只要我脑子还能用,我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继续走下去,愉快而充实地送走这最后一段岁月。
”如此勤奋执着,既成全其才高学广、著作等身。
同时,也让其生命显得充盈无憾、丰富多彩。
淡泊平和
龙源期刊网 淡泊平和作者:梁漱溟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4年第07期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家”。
他一生勤奋、坎坷,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也经受过在恶劣政治环境下被曲解误解的痛苦,然而,他竟活到了95岁高龄,甚至被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不求长生,绝不轻生梁漱溟对生死看得很透彻,他不求长生,也绝不轻生。
有位生活孤苦的老人向他请教说:“先生,人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呢?”他一字一顿地回答:“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
”他的意思是,既在人世,就要把生命运用起来,为国为民,不虚此生。
为此,则需要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说起来,梁漱溟体质原本很差,从小就体弱多病而异于一般孩子。
往往冬天还未来临,他已手脚发冷;才五六岁,就患上了头晕目眩症,发作起来,天旋地转,坐立不稳,苦不堪言,只有卧床不动才能得到安宁。
梁漱溟由于体弱多病,发育也很缓慢。
小时候,他好静不好动,始终活泼不起来。
七八岁时,他看见别的小朋友玩双杠得心应手,非常开心,十分羡慕,一时兴起,也攀上双杠玩,谁知两臂软弱,力不从心,竟从双杠上摔了下来,摔得人事不省。
从此,他再也不敢参加类似的大运动量的活动了。
长辈们都担心他活不久,但谁能想到他竟活到了95岁高龄呢?甚至在1986年,医生检查他的身体时,发现他的心脏跳动仍似青年。
少吃多动,持之以恒梁漱溟之所以健康长寿,主要原因有两条。
一是长期坚持吃素。
梁漱溟在十四五岁时,突然对佛教来了兴趣,到处搜寻佛教经典,苦思苦读。
20岁时,他还想皈依佛门,由于家人再三劝阻,才未出家,但他却开始遵守佛家戒条吃起素来。
以后几十年如一日,不管什么场合,他都坚持吃素。
但他的坚持也并不刻板。
有一次,他的儿子见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为吃惊,一问才知这羊肝原来是医生开的治病良药。
1950年3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包括梁漱溟在内的各界人士,面对满桌丰盛菜肴,梁漱溟不为所动,只夹素菜入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梁漱溟:一生吃素
作者: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2年第10期
梁漱溟,又名焕鼎,广西桂林人。
生于1893年,逝于1988年,享年95岁,是国学大师级人物中的一个。
梁先生早年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
曾积极从事乡村建设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过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防会议参议员。
1941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
1950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人生态度
梁先生是个性情中人,由于厌恶旧社会黑暗的政治,他接连自杀过两次。
后来受到佛学的感召,一心皈依佛门,从此也就一直吃起素食来。
他回忆往事这样说道:“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曾有两度的自杀,那都可以表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冲突来。
就是自己要强的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亦很容易讨厌自己;此缘故是一面要强,一面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是受不了的时候,他就要自杀。
”“这时候最要紧的是:帮助他‘忏悔’、‘自新’的力量,从此得到了解脱:‘过去的不说了,我们再努力开拓新生命吧!’”
而这,或许正是梁先生所说的“人生的艺术”、“人生的态度”。
梁先生认为,人生的态度有三种。
第一种可用“逐求”二字表示。
逐求意同追求,如对“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等的逐求不已。
第二种可用“厌离”二字表示。
当人“逐求”之后转回头来冷静观察,会感觉在逐求过程中人生太苦,更会因看到社会上充满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等种种现象而觉得人生太没意思。
这样,乃有一种厌离人世的态度。
第三种可用“郑重”二字表示。
其主要意义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亦即按照儒家所谓的“慎独”、“仁义”、“忠恕”、“正心诚意”之类的要求去生活。
看来,梁先生努力实行的是“郑重”的亦即“尽力于当下之生活”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生态度也包含着诸多养生之道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