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第1课时 认识时、分

合集下载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1.2.2 第1课时 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和性质2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1.2.2 第1课时   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和性质2教案

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ax2+b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bx+c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

重点难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函数y=ax2+b与函数y=ax2的相互关系是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抛物线y=ax2+b与抛物线y=ax2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是____,它的开口向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对称轴是______,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_,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_,函数y=ax2与x=______时,取最______值,其最______值是______。

2.二次函数y=2x2+1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是否相同?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1:对于前面提出的第2个问题,你将采取什么方法加以研究?(画出函数y=2x2和函数y=2x2的图象,并加以比较)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吗?(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连线:用光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2x2和y=2x2+1的图象。

问题3: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当x依次取-3,-2,-1,0,1,2,3时,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让学生归纳得到,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函数y=2x2+1的函数值都比函数y=2x2的函数值大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y=2x2+1和y=2x2的图象,先研究点(-1,2)和点(-1,3)、点(0,0)和点(0,1)、点(1,2)和点(1,3)位置关系,让学生归纳得到:反映在图象上,函数y=2x2+1的图象上的点都是由函数y=2x2的图象上的相应点向上移动了一个单位。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课时 初步认识比热容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课时 初步认识比热容
制),常用单位_J_/(_k_g_·_K_)
1、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谈谈你对比热的理解:
物质
质量
升温
吸热

1kg
10 ℃
4.2x104J

2kg
5℃
4.2x104J
2、由两组数据算出水的比热: 1_k_g_的__水__温__度__升__高__1_℃__吸__收__的__热_ 量是4.2x10³J
3、干泥土的比热容是多少?其含义是什么?
A 一杯水倒掉半杯 B 水凝固成冰 C 0℃的水变成4 ℃的水 D 将铁块锉成铁球
“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 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讨论 :
1、汽车发动机为何用水来冷却?
2、冬天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 为何用热水供暖?
新疆有句谚语:
“早穿皮袄午穿纱 怀抱火炉吃西瓜”
你能说出它的道理!
实验分析:
实验现象: 煤油的温度升高的比水快。 实验说明: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
等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思考:若停止对煤油加热,单独对水 继续加热到和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所 需用的时间则比煤油的 长
说明: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时水比煤 油吸收的热量多
即: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 所需吸收的热量是不相同的。
小结 1
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 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 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 种特性呢?
观察表格 类比分析
表(一):
表(二):
物质 水 铁
体积
10cm3 10cm3
质量
10kg 79kg
物质 质量 升温 吸收 水 10kg Δt Q0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单元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单元知识点总结
11.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知识与技能】
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的点的坐标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过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与态度】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坐标系中的图形平移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另一个是研究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引起的图形的平移变换.
选取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很多,在让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最优方案,那就是:选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分别取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m).依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取得小刚家的位置是(150,200),类似地,小强和小敏家的位置分别是(-150,350)和(300,-175).
【教学说明】将上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二、范例学习,理解新知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图形,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1)A(5,2),B(2,2),C(2,-2).
(2)A(-1,2),B(-2,-1),C(2,-1),D(3,2).
【解】(1)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①,它的面积是 ×3×4=6.
(2)得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②,它的面积是4×3=12.
【教学说明】教师给出规范解答步骤,学生模仿,便于今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章可循.
例2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请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四边形的四个顶点A,B,C,D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2019年春七年级数学下册第9章分式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第1课时分式的概念教学课件新版沪科版

2019年春七年级数学下册第9章分式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第1课时分式的概念教学课件新版沪科版

) = 43.
拓展探究突破练
19.自习课上小明遇到了下面一道题,他刚做了两步,就去辅导同学做 题了,请你把小明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已知不论 x 取何值,分式������2-21������+������总有意义,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2-21������+������
=
(
1 ������2-2������+1 )+(
综合能力提升练
18.求下列分式的值: ( 1 )34+������������,其中 a=-2; ( 2 )���2���2���-���-2������������,其中 x=-2,y=2.
解:(
1
)原式=34+×((
-2 -2
)=-8.
)
(
2
)原式=(
-2 )2-2×( -2 2×2-( -2 )
行从学校返回家里,则多用了 0.5 小是
2������ 2������+0.5
千米/小时.
16.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式子:2������,-���5���2 , 1������03,-1������74 , 2������65,…,其中第 7 个式子

50 ������7
D.m=-12
9.下列关于分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A.当 x=2 时,������������+-21的值为零 B.无论 x 为何有理数,������23+1的值恒为正数 C.无论 x 为何值,������+31的值不可能为正数 D.当 x≠3 时,���������-���3有意义
综合能力提升练
综合能力提升练
7.在1������

2019-2020沪科版生物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1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2019-2020沪科版生物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1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课时分层作业(一)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A.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罗伯特·胡克制造的显微镜比詹森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要高C.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观察到的人和动物的精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细胞D.罗伯特·胡克和列文虎克清楚地观察到了细胞的内部结构D[受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制约,罗伯特·胡克和列文虎克并未清楚地观察到细胞的内部结构。

]2.细胞学说揭示了()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B.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细胞D.人类认识细胞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答案] B3.下列各项中,都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细菌和SARS病毒B.SARS病毒和AIDS病毒C.发育三周的人胚胎和草履虫D.乌龟和烟草花叶病毒C[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4.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原生生物的一组是()A.噬菌体和根霉B.细菌和草履虫C.蓝藻和酵母菌D.衣藻和变形虫D[本题考查病毒、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常见种类的区别。

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生物,分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如噬菌体)。

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主要类群有细菌和蓝藻等。

原生生物是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黏菌。

衣藻、酵母菌、根霉、草履虫、变形虫都是原生生物。

A项中的噬菌体为病毒类,B项中的细菌和C项中的蓝藻为原核生物,可排除。

]5.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的生物是()A.原核生物、原生生物B.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一部分真菌C.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原生生物和一部分真菌D.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原生生物C[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的绝大多数和真菌的一部分属于单细胞生物,而植物界、动物界及大型真菌属于多细胞生物。

]6.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A.变形虫、水绵、香菇B.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C.小麦、番茄、大豆D.酵母菌、灵芝、豌豆C[根据细胞结构的不同特点,可以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等类型。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4.2圆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4.2圆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通过对圆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圆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中直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他们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但在圆的性质这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对圆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圆的性质掌握不够熟练,对圆的相关计算方法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枚硬币,让学生观察硬币的形状,并提问:“这个形状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这个形状是圆形,它的特点是边缘线条流畅,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相等。”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图形——圆,它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的世界。”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4.2圆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各个基本性质,如圆的半径、直径、圆周率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相关性质进行计算和推理的能力,如求圆的周长、面积,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等。
3.使学生掌握圆的对称性质,并能运用对称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如求圆的切线、弦的性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圆的性质与几何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第1课时分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第1课时分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分式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分子、分母的确定以及分数线的作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模型并解决问题;
4.学生在分式运算中常出现的错误,如符号错误、运算顺序错误等。
4.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第1课时分式的概念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第1课时分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能够识别分式的各个部分,如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2.学会书写分式,能够准确地表达分数形式的数学关系;
3.掌握分式的简单运算规则,包括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及分式乘除运算的基本原理;
4.能够应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比例和比率问题中的应用,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式的学习将更加顺利。然而,学生对分式的理解可能仍局限于具体的数值运算,对于分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能感到陌生。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分式概念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从分数顺利过渡到分式,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2.学生在分式运算方面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分式乘除运算,需给予针对性指导;
3.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分式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用移项法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新版沪科版

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用移项法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新版沪科版

所以(-2)★3
=(-2)×32+2×(-2)×3+(-2)
=(-2)×9+2×(-2)×3+(-2)
=-18+(-12)+(-2)
=-3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若
+


★(-2)=16,求 a 的值.
【解】因为 a ★ b = ab2+2 ab + a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 [新考向 传承数学文化]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
中有这样一道题,原文如下:今有百鹿入城,家取一
鹿,不尽,又三家共一鹿,适尽,问:城中家几何?大
意为:今有100头鹿进城,每家取一头鹿,没有取完,剩
下的鹿每3家共取一头,恰好取完,问:城中有多少户人
家?在这个问题中,城中人家的户数为
所以
+
★3

+
+
+
2

×3 +2×
×3+




+
+
×9+3( a +1)+


=8 a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因为
+


★(-2)=16,
所以(8 a +8)★(-2)=16,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分式方程(第1课时)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分式方程(第1课时)
解:方程两边同乘(2x-3)(2x+3),得: 2x(2x+3)-(2x-3)=(2x-3)(2x+3) 解得:x=-3 检验:当x=-3时,(2x-3)(2x+3)≠0 ∴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3.
五、课堂小结 1.分式方程的概念.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和一般步骤. 3.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100
的时间为_20_ _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60
为_20__v 小时。
100 60 20 v 20 v
像这样,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 叫做分式方程.
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有未知数的 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分式方程?哪些整式方程.
(1) x 2 x 23
4 3 7 xy
x 5 x2 25
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5)(x+5),得
x+5=10. 解得x=5.
为什么产 生增根?
检验:将x=5代入原分式方程,发现这时x-5 和x2-25的值都为0,相应分式无意义.所以 x=5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在去分母时,两边同乘一个含未知数的整 式,是否为0事先不知道,以致导致出现分母 为0的现象,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解分式方程,如何检验?
解分式方程时应进行如下检验:将整式方程 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 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 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解分式方程
例1 解分式方程 2 3
x3 x
解: 方程的两边同乘 x(x-3),得

2x=3x-9
分式方程 转 化
整式方程
程的解.原方程无解. 一化二解三检验
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是:

12.2一次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赛课用)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一次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赛课用)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一次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赛课用)2022-2023学
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一次函数方程的表示法。

3.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一次函数。

二、教学重点
1.一次函数的概念及特征。

2.一次函数方程的表示法。

三、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一次函数,在不同表达形式间进行转化及其操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解本节课中即将涉及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是函数?
•什么是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有哪些特征?
2.讲解
接着,讲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分类及其特征,以及其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呈现。

3.实例演示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通式的含义和组成部分,进行拆分、分析、运用。

4.练习
1.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内相关习题,以检验之前讲解的内容是否理解。

2.设计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应用一次函数。

5.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评、指正,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查漏补缺。

6.拓展
在理解了本节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如学习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五、教学手段
投影仪、黑板、白板、PPT、实物、图片等。

六、教学评估
1.学生的小测验成绩。

2.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及有关实际问题的习题。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何时使用而展示、生动形象地、活跃气氛,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细节和思维感悟,加强对学习方法和思维的指导。

沪科版1.1-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

沪科版1.1-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
零下3摄氏度到7摄氏度
问题2:前面微信交易记录中出现的数:-24.92,-99.90, +14.50(如右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4.92:表示在皇冠消费了24.92元; -99.90:表示充话费用了99.90元; +14.50:表示收到好友红包14.5元.
思考: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会发现我们在小学学的
(2)某市“12315”中心某年国庆期间受理消费申诉件 数:日用百货类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家用电子电器类 比上年减少了20%,写出这两类消费商品申诉的增长率.
解:(2)与上年同期相比,消费申诉:日用百货类增 加了10%,家用电器类增加了-20%.
例2 如图,黄河大堤高出开封市区20米,另有开封铁 塔高约58米.李芳和好朋友林雪燕、明明出去玩.李芳站
而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在正数前面添 上负号“-”的数如-3,-24.92,-99.90,-155来表示, 这样的数叫负数. 有的时候在正数前面“+”号,以强调它是正数. 例如,正数14.50写作+14.50,但通常把“+”省略不写.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思考:0只表示没有吗? 1.空罐中的金币数量; 2.温度中的0℃,用来作为计量温度的基准; 3.海平面的高度; 4.标准水位; 5.身高比较的基准; 6.0比任何正数小,比任何负数大,它是正数与负
数不够用?试举例说明.
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上的
高度与海平面下的高度(如下图);盈利额与亏损
额等等.
我们称这样的一对量为相反
意义的量.
那这个时候我 们应该用什么 数来表示呢?
新知探究
在具有相反意义的一对量中,把其中的一种量规定 为正的,用原来熟悉的数如1,6,7,9,10,8844.4来表示, 这样的数叫正数;

1.2 第1课时 数轴课件 (共20张PPT)沪科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1.2 第1课时 数轴课件 (共20张PPT)沪科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C

A
B
数轴
应用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
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有理数
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画法
一画:
二定:
三选:
四统一:
画直线
定原点
选正方向
统一单位长度
定义
单位长度
原点
正方向
1.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A. 正数 B. 负数C. 非正数 D. 非负数
画数轴注意事项: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数轴上能表示分数或小数吗?
比如你能表示 1.5 吗?
例1 说出图所示的数轴上 A,B,C,D 各点表示的数.
解:点 C 在原点表示 0,
点 A 在原点左边与原点距离 2 个单位长度,故表示 -2.
同理,点 B 表示 -3.5.
点 D 在原点右边与原点距离 2 个单位长度,故表示 2.
C
4.有理数 a,b,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 )A. a,b,c 均是正数 B. a,b,c 均是负数C. a,b 是正数,c 是负数 D. a,b 是负数,c 是正数
D
5. 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解:如下图所示.
6. 在数轴上,老师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滴在画好的数轴上,如图所示,试根据图中标出的数值判断被墨水盖住的整数,并把它写出来.
2.在数轴上表示 -3 的点与表示 4 的点之间的距离是( )A. 7 B. -7C. 1 D. -1
D
A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射线B. 离原点近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较小C. 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任意有理数D. 原点在数轴的正中间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第1课时课件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下册

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第1课时课件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下册

(a-b)2=a2-2ab+b2
语言描述: 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或减)
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公式推广: 1.(-a-b)2=(a+b)2,(b-a)2=(a-b)2;
2.a2+b2=(a+b)2-2ab=(a-b)2+2ab;
3.4ab=(a+b)2-(a-b)2.
四、典型例题
例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1022 ;
(2)992 .
分析:为方便计算,这里的102可看作100+2,99可看作100-1.
解: (1)原式=(100+2)2 =1002+2×100×2+22
(2)原式=(100-1)2 =1002-2×100×1+12
=10000+400+4 =10404;
(2)(a-4)2 ;
(4)(
1 2
x+
2 3
y)2
.
解: (1)原式=x2+2·x·3+32=x2+6x+9; (2)原式=a2-2·a·4+42=a2-8a+16;
(3)原式=(2x)2-2×5·(2x)+52=4x2-20x+25;
(4)原式=( 1 x)2+2·( 1 x)·( 2 y)+( 2 y)2= 1 x2+ 2 xy+ 4 y2.
(2-b)2=[-(b-2)]2 =(b-2)2 =b2-4b+4
归纳:(-a-b)2=(a+b)2,(b-a)2=(a-b)2.
【当堂检测】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实数6.2实数第1课时实数的概念及分类教案新版沪科版20210427156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实数6.2实数第1课时实数的概念及分类教案新版沪科版20210427156

6.2 实数第1课时实数的概念及分类【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2.会对实数进行分类.3.会用“夹逼法”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小,会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引出无理数,会用“夹逼法”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用两种方法对实数进行分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无理数的三种形式,能够识别有理数和无理数,能对实数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规律与方法.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如图是由4条横线,5条竖线构成的方格网,它们相邻的行距,列距都是1,从这些纵横线相交得出的20个点(称为格点)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4个格点作为顶点连接成一个正方形,叫做格点正方形.你能找出多少种面积互不相同的格点正方形?(1)有面积分别是1,4,9的格点是正方形吗?(2)有面积是2的格点正方形吗?把它画出来.(3)还有与这些面积不相同的格点正方形吗?【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相互交流,第(1)问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第(2)问教师可适当加入引导启发.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问:我们看到四个边长为1的相邻正方形的对角线就围成一个面积为2的格点正方形这种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教学说明】学生自然联想到平方根这一节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这种正方形的边长为2 .探究2是一个怎样的数呢?因为12=1<2,22=4>2.所以1<2<2,这说明2不可能是整数.因为1.42=1.96<2,1.52=2.25>2.所以1.4<2<1.5.类似地,可得1.414<2<1.415.像上面这样一直做下法,可以得到:2=1.41412135…这说明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归纳结论】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任何整数、分数都可以化为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因此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2.实数的分类.问: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这样,我们认识的数的范围又一次扩大了,我们该怎样对实数进行分类呢?【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尝试,然后相互交流,掌握实数的两种分类方法.【归纳结论】我们可以将实数按如下方式分类:有理数、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实数也可以作如下分类: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教学说明】教师给出例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把下列各数分类填入图中:2.把下列各数写成分数形式:3.判断是非:(1)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2)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3)无理数是带根号的数.( )(4)分数是无理数.( )4.下列各组数都是无理数的是()【教学说明】教师展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学生的疑惑及时给予指导.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回顾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无理数,进而引出实数并对实数进行分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新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课时1 电功率 教案(教学设计)

新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课时1 电功率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第二节电流做功的快慢课时1 电功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3.会应用电功率的定义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4.会应用公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利用公式进行电功率的简单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身边.关于公式P=Wt和P=UI的计算.电功率的概念及对公式的理解.“220V20W”、“220V40W”、“3.8V1W”灯泡各1只,多媒体课件等.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家庭用电和电流做功,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你家里只让电饭煲工作和只让20瓦的电灯工作,电能表转动得一样快吗?生:不一样,只让电饭煲工作时电能表转动得快一些.师:同学们真棒!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了解不同用电器的这种区别,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电流做功的快慢”.知识点1 电功率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评价订正.师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物理量符号是什么?生: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物理量符号是P.师什么是电功率?其定义式和单位怎样?我们可类比以前学过的什么物理量及其公式来理解?生:物理学中把电流所做的功与所用时间之比叫做电功率,定义式为P=W/t,电功率的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的还有千瓦(kW),1kW=103W.我们可类比以前学过的速度及其公式v=s/t来理解电功率.师我们还可以通过电流和电压来计算电功率,请你利用学过的公式推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指出各物理量的单位.生:∵W=UIt P=W/t∴P=W/t=UIt/t=UI.公式P=UI中电功率P的单位只能用瓦(W),电压的单位是伏(V)、电流的单位是安(A).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电功和电功率的区别与联系”.电功和电功率的区别与联系(多媒体课件)知识点2 电功率的计算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解答下列问题,教师指导订正.师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请推理分析一下,除可用公式P=W/t,P=UI计算电功率外,还有没有别的公式可用?生:有,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和P=UI可推导出新公式P=I2R和P=U2/R.师请再推理分析一下,串、并联电路的总功率与各用电器的功率以及电功率与电阻有怎样的关系?生:①不论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总功率都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即P总=P1+P2.②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P1/P2=R1/R2;并联电路中P1/P2=R2/R1.师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W/t、P=UI、P=I2R和P=U2/R的适用范围怎样?生:P=W/t、P=UI适用于任何电路.电功率公式的推导式P=I2R和P=U2/R仅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如电热水器、电饭煲等,都是把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如电吹风、电视机、电动机等,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还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而不能使用这个推导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电学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教师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电学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思路:1.读题时要(1)明确用电器的连接方式;(2)明确各电表分别测哪个元件的物理量;(3)明确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部分;(4)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提供的物理过程.2.对连入了滑动变阻器和开关的“动态”电路要简画出对应的等效电路图,在图中尽可能地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符号及数据.3.对电路进行分析,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然后根据电路特点及相关公式解题,有多个未知量不能直接求解的可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内容不多,知识点不多,比较单一,但计算电功率的公式有四个,一个定义式三个推导公式,这是电学计算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所以,本课本的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理解和简单计算上,增加了3个例题,对前面学的串、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等进行了巩固提升,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2.对公式、原理的理解多通过训练解决.设置课堂的习题不要太难(以变式为主),重在对公式的应用,并让学生熟悉公式的单位换算即可,更多的习题可以放在后面进行,对数值的设计也应以简单、巧算为主,不涉及过难、过深的纯数学式的计算,以节约课堂时间.3.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在学生动手动脑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统一解决,以提高课堂效率.。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精品课堂第07讲 神奇的氧气(第1课时)(同步课件)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精品课堂第07讲  神奇的氧气(第1课时)(同步课件)

溶解 性
不易 溶于

氧气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一、物理性质
蓝 色 钢

氧气 101kPa, -183℃ 液态氧 101kPa, -218℃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雪花状)
氧气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氧气的危害
• 文物腐蚀 • 金属生锈 • 氧中毒 • 过量吸氧会加速生命衰老
正常人过度吸氧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引起中毒, 即氧中毒。此外,过量吸氧还会加速人体衰老。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特点不同,化合反应为“多变一”, 氧化反应中反应物氧是否参加反应。
氧气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NaCl HCl Ca(OH)2
CaCO3 KMnO4 KClO3 H2SO4 SO2 CO P2O5 CuO MgO
第二章 浩瀚的大气
第07讲 神奇的氧气 (第1课时)
授课人:
第一部分Part One
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每时每 刻都需要氧气,因为它可以供给 呼吸,让我们在地球村得以生存。 那么氧气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呢?氧气还有其他的用途吗?
一、人类离不开氧气
一、人类离不开氧气
供给呼吸
铁燃烧的不同情况
粗铁丝 不燃烧
细铁丝 不燃烧
不燃烧
剧烈燃烧
铁粉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相比,现象不一样? 这说明了什么?
氧气的浓度不同,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
氧气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观察并思考,以下反应有何共同特点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2.2.1 氧化还原反应(同步课件)-高一化学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2.2.1 氧化还原反应(同步课件)-高一化学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H2+Cl2 点燃 2HCl
共用电子对
H
Cl
H
Cl
氢元素化合价升高,是因为共用电子对_偏__离___氢原子,H2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氯元素化合价降低,是因为共用电子对_偏__向___氯原子,Cl2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思考与讨论
1.阅读课本p53内容
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H2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CuO + H2 高温2Cu + H2O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结论:一种物质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失去氧的反应 得到氧的反应 同时另一种物质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的
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同一反应,一种物质得氧,必然有一种物质失氧!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
新认识:
0 +2 0 +2
+2+2
00
1、并不是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的
得失,但一定会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00
0
+1 -1
+1
-1
2、元素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 要特征,也是判断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 应的依据。
结论: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特征是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 有无化合价的升降
例:
失 去 2×e- , 化 合 价升高,被氧化
失去2×e-,化合价 升高,被氧化
0
0
2Na+Cl2
+1 -1
2NaCl
得到2 ×e-,化合
价降低,被还原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1 认识一次函数 教学课件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1 认识一次函数 教学课件
知识点3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但一次函数不一定 是正比例函数.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B.正比例函数不是一次函数 C.不是正比例函数就不是一次函数 D.不是一次函数就不是正比例函数
课堂小结
认 识 一 次 函 数
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当堂小练
1.某油箱容量为60 L的汽车,加满汽油后行驶了100 km时, 油箱中的汽油大约消耗了 1 ,如果加满汽油后汽车行驶
5
的路程为x km,油箱中剩油量为y L,则y与x之间的函数 关系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D ) A.y=0.12x,x>0 B.y=60-0.12x,x>0 C.y=0.12x,0≤x≤500 D.y=60-0.12x,0≤x≤500
新课讲解
(2)因为 y x 1 1 x 1 , k 1 0, b 1 ,பைடு நூலகம்
222 2
2
所以 y x 1 是一次函数.
2
(3)因为y=3x2-x(3x-2)=2x,k=2,b=0,
所以它是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
(4)x2+y=1,即y=1-x2.因为x的指数是2,
所以x2+y=1不是一次函数.
新课讲解
(4)某种商品每件进价100元,售出时每件获得20%的 利润,销售额y(元)是售出商品数量x(件)的函数.
解:(1)C=2πr,是正比例函数. (2)Q=30-1 t,不是正比例函数.
5
(3)s=4t,是正比例函数. (4)y=(100+100×20%)x=120x,是正比例函数.
新课讲解
(5)因为y=-3 不是整式,不符合y=kx+b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认识时、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
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
争朝夕。

2、揭示小朋友猜对了。

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

(挂图出示:钟面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
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
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
大格。

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

(板书: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

(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
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
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
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

)因此,分针走
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
做很多事情。

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
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

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
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
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


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
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

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
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