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分析
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不同的运动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快慢也有不同的体验。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运动的快慢,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热爱和理解,是本文教案的重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运动的快慢,体会运动的节奏和感受。
2.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增强身体素质。
3.让学生在快慢运动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放松。
二、教学内容:
1.认识运动的快慢,包括快跑、慢跑、跳绳、游泳等。
2.体验快慢运动带来的不同感受,比如快跑可以让心情愉悦,慢跑可以让身体放松。
3.学习快慢运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播放快慢运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运动的节奏和感受。
2.学习:教师示范快慢运动的动作和技巧,让学生跟着一起练习。
3.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不同快慢运动带来的感受,比如在操场上进行快跑比赛、慢跑放松训练等。
4.总结:带领学生总结快慢运动的好处和体会,鼓励他们多参与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在体验快慢运动时的表现,包括动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理解快慢运动的概念等。
2.听取学生对于快慢运动的感受和体会,了解他们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快乐和放松。
3.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快慢运动的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不同运动的快慢带来的不同感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放松。
愿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坚持锻炼,保持健康!。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
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速度快慢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
高中物理课中所说的速度,被严格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对初学者来说,达到理解并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及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关系;2.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4.能够在具体问题的描述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在讨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关系的过程中,我对取极限的思维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体验速度的意义,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交流,体会物理的乐趣、思考、合作交流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是:1、通过生活实例,体悟判断快慢的方法首先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的现象,并让学生比较两者运动的速度,询问学生如何比较,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反思、总结,想出两种比较运动速度的方法,即比较相同位移下所用的时间和比较相同时间下的位移。
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隐约感受到速度的感觉,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思考得出相对快慢的方法。
初中描述运动快慢教案
初中描述运动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运用。
2. 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2. 单位换算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计时器。
3. 测量工具(如米尺)。
4. 实例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提问它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讲解速度的表示方法,如5m/s、10km/h等。
3. 解释速度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实例图片或视频,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运动快慢。
2.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如给定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其速度。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
2. 要求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实例物体的速度,并描述其运动快慢。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速度概念和速度公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速度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测量学校跑道的长度和时间,计算运动员的速度。
2.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速度公式,能够运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速度公式中的路程和时间的单位换算,以免出现计算错误。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速度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2》(人教版必修)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本节的第一部分内容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意在对该部分知识温故与拓展,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已经有了速度的初步概念,但这种概念比较肤浅,也不准确。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可以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极限的思想不需要主动启发学生去思考,在讲授中的潜移默化会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阅读“说一说”栏目的内容,让学生在趣味中体会“单位时间物体运动位移”的含义,能够更多的认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意义。
教科书最后的STS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启示学生思考技术上的提高速度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教学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基本流程】【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那几个物理概念?(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 1对应的点x1,表示 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 2对应的点x2,表示 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Dx =x2 -x1,就表示从t1到 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2.提出探究问题: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我们谈到运动的时候,经常还关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也就是运动的快慢,今天引入性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教学设计-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
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来。
三、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2)观察图 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3)教材15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3: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整体设计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教学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时间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推进新课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复习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这一较为重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习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习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问题启发: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课堂训练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1)几秒内位移最大?(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化为Δx=x1-x0=(10-0) m=10 m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答案:(1)4 s内(2)第2 s内二、速度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提出问题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提出问题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2.速度的定义式:v=tx ∆∆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 、B 、C 、D 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对比以上A 、B 、C 、D 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汽车以36 km/h 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 ,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 ,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 、D.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 ,所以返回速度为72km2.5h-=-28.8km/h=-28.8×36001000m/s=-8 m/s. 答案:A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 ,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 ,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 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的话,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应如何定义?师生总结: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定义式:v =ts∆∆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m·s -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人步行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约10×10-9民航客机飞机2.5×102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 、OB 、OC 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图1-3-1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OA 段:1v =0.7 m/s,OB 段:2v =0.8 m/s.OC 段:3v =0.9 m/s.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学生通过课本预习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v =ts∆∆,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师生探究:我们已经知道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 除以挡光的时间Δt ,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图1-3-2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 分别为1 cm 、3 cm 、5 cm 、10 cm ,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测出每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 越小时,tx∆∆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 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tx∆∆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 运动,先以速度v 从A 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 沿原路返回到A ,已知AB 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图1-3-3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 ,所用的总时间为t=vxv x 2+. 所以平均速率为v =vx v x x 22+=34x. 答案:034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4.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定义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v 和s 及t 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平均速度物体在时间间隔Δt 内运动的平均快慢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布置作业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板书设计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活动与探究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目的1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介绍相关书籍资料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2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3 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参考资料: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 管发出光线,B 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 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 =tx∆∆.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 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图1-3-4 习题详解1.解答:(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2)需要时间为1516105.9100.4⨯⨯s=4.2年.2.解答:(1)前1 s 平均速度v 1=9 m/s 前2 s 平均速度v 2=8 m/s 前3 s 平均速度v 3=7 m/s 前4 s 平均速度v 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 5=5 m/sv 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 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说明:本题说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平均速度,实际是平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平均速率说成平均速度.设计点评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215教育版教材分析:本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内容,它与本章前2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高中学习的“位移”和初中学习的“路程”有本质区别,首先要强调高中的“速度”和初中学过的速度有本质区别,才有利于学生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
平均速度和瞬间速度的区别,引发学生对过程量和状态量的思考,为学生学习后面内容打下建模能力的基础。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龟兔赛跑的案例开始本节微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速度最初的认识停留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上,并且知道了用比值法这一思想,对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几个过程量和状态量,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引入做好铺垫。
对于“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等概念的区别,应从实际生活中发掘实例,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其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物理观念:利用童话故事的导入建立物理观念,形成有关速度知识体系的框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动快慢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科学思维:用对比的方法逐步推敲建立描述物体快慢的统一标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
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为学生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做了很好的衔接。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上节位移的概念都是矢量,都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对这些矢量的准确理解是解决后续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刘翔110m跨栏这个案例,开始本堂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
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实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给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学生了已有的认识,拓展饿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以“刘翔2004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然后层层深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概念,认识快慢的对比。
(2)培养学生感知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能力。
(3)能够正确使用“快”、“慢”来描述运动的速度。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游戏、实验、图片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快慢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重视干事的速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平时做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运动的速度快慢?”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展示各种不同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运动的快慢,并引导学生对快慢的概念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实验,用一个小球在斜坡上滚动的实验,观察和比较小球从坡上滚下来需要的时间,引导学生找出影响小球滚动时间长短的因素。
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学生能够反映出快滚和慢滚的概念。
3.游戏活动(3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追逐比赛”的游戏环节。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追手和一名逃跑者,比赛时,逃跑者要尽快到达终点,而追手要尽快抓住逃跑者。
通过游戏,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差异,并理解快慢之间的关系。
4.总结(1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和游戏,我们发现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快慢是相对的概念。
那么我们怎样用语言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回答:用“快”和“慢”来描述。
教师解释并巩固学生对快慢概念的理解。
5.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快慢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快慢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感知更多的快慢现象,并整理成报告。
下节课学生交流报告,并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快慢现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三、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各种不同运动的图片3.实验材料:小球、斜坡4.练习册、笔、纸五、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和实验中对于运动快慢的判断和描述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速度类型,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正确的区间运动。
3.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速度的概念,如何用具体的数据来计算运动速度,如何在运动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技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物理概念,如何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控制速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体育班常进行的运动,例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学生回忆之前的运动中,哪些是快速运动,哪些是缓慢运动。
2.展示通过运动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并了解如何由数据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3.讲解在展示完运动视频后,对运动速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运动的速度。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通过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1.模拟通过模拟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技巧,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控制方法。
例如:足球运动中,加速与减速的控制技巧。
2.实践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运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物理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跑步时,通过心率、呼吸、步频等因素,来控制自身的速度。
第三课时1.教学巩固通过运动速度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巩固,再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2.总结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和技巧。
四、教学反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后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苏教版科学四下《运动的快慢》一案两单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下《运动的快慢》一案两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的快慢》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速度》等基础知识后的拓展课程。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体的运动快慢,从而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的快慢,学生可能还停留在主观判断上,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运动的快慢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运动快慢的评价标准,学会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提高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运动快慢的评价标准,学会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实验观察到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这个物理量来准确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运动快慢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快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引导学生发现运动的快慢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3.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的快慢的评价标准,引入速度的概念。
4.讲解:教师讲解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5.练习:学生运用速度来描述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快慢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及换算:m/s, km/h4.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5. 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讲解速度单位及换算,如1m/s = 3.6km/h。
5.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运动员跑步的速度。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轿车行驶的速度。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结合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理解两者在运动学中的重要性。
2. 介绍速度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如流体力学、航空航天等领域。
3. 探讨速度与安全的关系,如在交通领域,如何根据速度控制风险。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实例分析等内容。
教学设计3: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大邱田径世锦赛视频
(双击播放)
建立速度的概念
①路程一定,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②时间一定,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③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用比值定义法
3.运用极限思想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
4.利用
x-t图像研究物体的运动
5.实验及数据处理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
描述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①建立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操场上运动一周,平均速度为零,没有精细的放映运动状态②通过讨论交流,提出方案
将时间间隔取得更短,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③利用极限思想,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
思维方式的建立,理论联系实际
④学科内知识整合,一般运动轨迹如何求瞬时速度
将初中速度的概念与高中速度概念进行对比辨析
⑤认识速率
①以小车运动为例,在x-t图像中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②利用极限思想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
①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
②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
02
x
2
x
3
x
6.描绘
v-t图像
7.学习内容巩固与小结③测量物体运动瞬时速度
④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⑤将实验数据描绘成v-t图像
通过例题理解图像中物体运动状态及矢量性如何体现
1、极限思维的培养:
由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
2、利用图像描述物理过程:
x-t图像中的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3、利用实验研究物理过程: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并描绘v-t图像。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简介本教案是为高一物理课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快慢的描述方式以及速度的概念。
本教案将结合实例、图表和问题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物理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快慢运动的描述方式; 2. 了解速度概念的基本定义; 3. 掌握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4.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速度的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运动的快慢描述方式–通过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描述快慢运动;–通过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描述快慢运动。
2.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速度的单位: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
3.计算速度的应用–问题1: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用时30分钟,路程为5千米。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速度。
–问题2: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分钟,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问题3:一辆火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求火车行驶的距离。
4.速度的变化过程分析–通过图表观察速度的变化过程;–解释速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快慢运动如何描述”;2.探究:通过实例和问题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方式;3.理解:介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公式的实际应用;4.实践:通过实例问题训练学生计算速度的能力;5.拓展:通过图表分析速度的变化过程,讨论速度的变化原因和因素;6.总结:归纳速度的计算公式和描述方式;7.实验:设计简单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速度下的运动过程;8.提问:出示问题,检验学生对速度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9.小结:总结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10.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用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教材:课本《物理》教材第三章;•幻灯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图表:速度的变化过程示例图;•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尺、自行车。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2篇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位移和时间的关系;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一段视频,视频中有多个物体在运动,询问学生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并请他们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1. 引入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通过实际案例示范如何计算速度。
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赛跑选手进行100米比赛,记录他们的时间和到达终点时的位置,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速度。
4. 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物体的速度,给出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速度并判断物体的快慢程度。
5. 引入相对速度的概念: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速度。
6.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参照物对速度的影响。
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原因。
7. 总结速度描述的三个要素:物体、时间和参照物。
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不同的参照物会产生不同的速度值。
巩固与拓展:1. 进行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时器和测量工具记录不同物体的速度。
2. 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计算,如两个运动员在不同的跑道上进行比赛,计算他们的相对速度。
3. 引入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资源:1. 视频:展示多个物体的运动。
2. 实验工具: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计算工具:计算器和白板。
评价方法: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程度。
2. 计算准确性:检查学生的速度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 论述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并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物体运动,并尝试使用速度概念来描述它们的快慢程度。
【拓展阅读】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标要求1.理解坐标变化量的物理意义,能用坐标变化量表示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
2.通过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认识瞬时速度。
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的思想。
3.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的分析,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4.理解速度和速率的物理意义,知道速度是矢量。
二、教材分析本节的第一部分内容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意在对该部分知识温故与拓展,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已经有了速度的初步概念,但这种概念比较肤浅,也不准确。
本书没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较简洁地深入到瞬时速度的概念。
本书定义瞬时速度使用到了极限的思想,但没有提出“极限”这个术语。
只要不要求极限的数学定义、不要求极限的运算,中学生完全可以接收极限的思想,包括后面设计的定积分的思想研究位移等。
用极限的思想定义瞬时速度是建于这样一种思想:把一个变化的事物分解成很小的部分,每个小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在把各个小部分的结果再合起来,就得到整个问题的解,这是近代数学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把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时,要分割、取样、量化,实际上就是取极限的过程。
所以极限的思想已经不是个知识,它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对于以后的学习甚至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
“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思考,后者偏重于动手操作。
它单是知识性的扩展,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STS栏目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节“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速度的提高,成熟规模的扩大,战争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非单纯的科学知识在技术上的应用。
如果只讲科学的发展使得汽车、飞机、轮船等技术发展了,人们可以“日行千里”,却不涉及城市建设、战争观念、文化交流等社会层面的内容,那就不是本来意义的STS。
高中物理_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
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
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也是学生对瞬时速度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例如定义速度的比值定义法,平均速度的等效替代思想,瞬时速度的极限的思想方法等。
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
2.在具体问题描述中能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能进行计算。
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能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4.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
5.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中体会极限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比值定义法的理解;平均速度的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瞬时速度的理论推导及实验探究验证四.学情分析这是第一章的第三节的内容,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等几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五.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谈话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
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揭示本质,建立概念——《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案例分析
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揭示本质,建立概念——《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案例分
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案例分析
1. 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速度,熟悉速度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场景,描述运动的速度,并建立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让学生能够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二、教学环节
1. 引示环节: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运动物体的运动变化,并给出问题: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什么区别?
2. 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回答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的区别,让学生能够初步把握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
3. 提问环节:提出一些基础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有什么表达方式?如何计算速度?
4. 概念讲解环节:老师讲解速度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5. 探究环节:老师布置实际运动环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把握不同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并建立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6. 总结环节:让学生总结实验,理解运动速度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描述运动的速度,并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三、教学分析通过对不同运动物体的观察,学生能够初步把握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然后老师结合实例,讲解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实践操作,把握不同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并建立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速度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描述运动的速度,并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
创设情景:播放视频。 设问1 、运动会上观众如何判断刘翔得了第一名?
讨论分析运动会上观众判断刘翔最快
“跑在最前面”,“最先冲到终点”。
设问2、实际中物体运动的时间、位移往往都不同, 这时又如何判断呢?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求刘翔110米栏的速度
x 100m v 7.74 m s t 12.91s
设问:刘翔每秒都跑了7.74m吗? 实验创设情景:滑块在稍倾斜的气垫导轨滑动,由 刻度尺读出位移Δx,由数字计时器读出时间Δt 。
1 2 A B
1 2 A
O
B
1
2
A
O
C
B
1
2
A
O
D
C
BHale Waihona Puke • 加强概念的比较和运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速度与速率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讨论分析运动会上观众判断刘翔最快
------“跑在最前面”,“最先冲到终点”。
姜友兴
学 习 任 务 分 析
学 习 者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说 明
教学任务分析
•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 速度 •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 速度与速率 初步渗透研究物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方法 “做一做”、“说一说”、 “STS”
教学重点 •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区别 • 比值定义速度方法的领会,等效思想方法、近 似处理思想方法的体会 教学难点 •瞬时速度的引出及理解 •生活中肤浅、笼统的速度概念对各个速度概念的 构建与理解产生的负面影响 • 概念多且相近,容易混淆
14个 速度(velocity)、速率(speed)
• 处理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 情景
教学建议
探究的思路展开教学
• 加强概念的比较和运用 •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问题 • 加强科学思想方法教育
• 挖掘和关注科学人文内涵
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 谢
yjxfy @
• 处理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 情景
教学建议
探究的思路展开教学
• 加强概念的比较和运用 •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问题 • 加强科学思想方法教育
• 挖掘和关注科学人文内涵
• 处理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 情景
探究的思路展开教学
• 加强概念的比较和运用 •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 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 关注科学人文内涵
学习者分析
• 高一新生 • 经过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体验 • 近似处理的经验
• 生活经验中速度概念比较肤浅、笼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理解速度概念。理解它的矢量性,知道速度方向 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 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用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 速度。 • 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 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及速度与速率的 区别与联系
处理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速度等概念,所以,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又要根 据高、初中知识之间的差异,对学生已有的知 识进行提高和拓展、构建新概念。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A
B
0
1
2
3 x/m
x1
C A
x2
B
-1 x3
0
1
2
3 x/m x2
设问:如何表示遥控玩具小车的位置和位移?
▲过程与方法
渗透研究物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方法
• 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 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 领会用近似处理思想方法引出瞬时速度概念, 初步体会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从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 初步体验极限思想。 • 通过“说一说”栏目,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 热情 • 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和谐发展
速度计 雷达测速仪 “司机与警察”笑话
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 以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的极限 思想方法 • 以比值定义法为代表的数学方法 • 以平均速度为代表的等效代替方法
关注科学人文内涵
• 第一节“问题与练习”中,宋代诗人陈与义 的诗 • “STS”栏目——速度与现代社会, • 第一章前有“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